2014-08-28
25142
55
381
作者:镜king
读前提示本系列后续游记第二季《最熟悉的陌生人II—环富士山行摄漫话》(2017年)第三季《最熟悉的陌生人III—飞驒山脉登山漫话》(2018年)第四季《最熟悉的陌生人IV—白马大雪溪与木曾路》(2019年)第五季《最熟悉的陌生人V—熊野古道中边路》(2020年)由于此行出发前没有做过攻略,因此本篇游记没有攻略相关内容,主要以结合楼主的旅行,来介绍日本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细节为主(当然,不是抄书,都是楼主个人的观察和看法),辅以一些历史、文化、国民性格等方面楼主本人的理解和分析,实用性非常低,适合有意愿简单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八卦的朋友闲暇时观看。有攻略方面需求的朋友,本文可能帮不上你什么,且篇幅较长(四万多字),建议绕行即可。本楼只谈风月,不谈政治,楼主没有意愿、也不欢迎任何政治相关的讨论,谢谢配合。一楼:楼主与日本的渊源;本篇的主要思路介绍;京都综述二楼:日本垃圾分类详解三楼:烟民在日本;痴汉现象四楼:公共交通介绍(京都为主)五楼:京都市内街道历史渊源;京都与原子弹轰炸的渊源六楼:日语在旅行中的影响;日本的交通规则七楼:公共交通介绍(大阪为主)八楼:义经与弁庆;本愿寺的历史渊源;新选组相关九楼:本能寺之变;小姓;明智光秀的十一日天下十楼:战国三杰;大阪之阵十一楼:日本人的收入,税负,全职与兼职十二楼:日本人的支出;日本公务员(警察为主)十三楼:日本警察组织;日本警察的阶级十四楼:楼主眼中的岛国社会构建、国民性格、矛盾等十五楼:高达;结束语----------------------------------------------------------------------------------------------------------------------------------------岛国之缘前不久去日本旅行了一趟,打算好好写一篇成文的游记。对于岛国,可能很多人都抱着复杂的感情,简而言之,又爱又恨。当然,我本人也不例外,不过我这种复杂感情与那些历史纠葛没多大关系。历史就是历史,过去的事,已成定局,它们是财富,财富可以换取知识、经验、教训。如果当作包袱背着,太沉重,人又怎能往前走?或许是机缘巧合,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正值中日关系蜜月期,什么叫蜜月期?就是《北斗神拳》、《宇宙骑士》这种放到今天绝对要被光腚肿菊枪毙的动画片也能在电视台堂而皇之的播放。至于为什么有这个蜜月期,因素颇多,涉及政治,就不多说了。无论如何,其带来的后果,就是我的整个童年、乃至学生时代,都是在各种岛国文化的熏陶之下度过的。80年代的《血疑》,90年代的《东爱》,基本是万人空巷,待到了学龄,又是一波动漫,有多少人是受了《足球小将》、《篮球飞人》的影响去参加这些体育活动?反正我是其中一个。有多少人饿着肚子不吃早饭,省下的钱就为了买那个1.5元一本的《七龙珠》、《圣斗士》?反正我也中枪了。那时候,同学们大都不富裕,口袋里没什么钱,有一张大团结就算是土豪了。至今我经常还说起,整个学生时代几乎没吃过早饭,午饭也就吃一顿省一顿,干嘛呢?省下的钱,除了去买漫画书之外,就是打游戏机,《街霸》、《恶狼传说》、《拳皇》、《侍魂》这些,毫无疑问,也是岛国出品。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日本人想间接搞坏我们青少年的身体,总之奇迹的是,我竟然没落下胃病。说到游戏机,除了街机之外,初中毕业后我买了第一台家用机,是世嘉(SEGA)出品的MD(Mega Driver),之后的土星(Sega Saturn)、DC(Dream Cast)、PS、PS2、PSP几乎每一代都不落全部买过,最近的PS3和PS4实在是没时间玩,因此暂时还没考虑买。这些主机和游戏,当然是消耗了我很大一部分时间和财力。可以说,我人生的黄金年代,陪伴着自己的除了旅行,就是《Final Fantasy》、《Bio Hazard》、《Ace Combat》和各种系列的高达(Gundam)了。不过,这些代价似乎并没有完全白费,在这些游戏、漫画、动画片的灌输下,我对于日本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在没有系统学习过的前提下,已经几乎能把50音图给认全了。想要更加深入了解这个国家的愿望,早已是迫在眉睫。工作之后,我专门花了3年的时间去读夜校,系统地学习日语,因为我觉得,正如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谈吐一样,若想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学习他们的语言是最好的方式。通常而言,经过长时间的大浪淘沙,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乃至性格,都会沉淀在语言之中。笼统地说,日语是一门易学难精的语言,入门很快,但越学越难,尤其是对于我这种没有语言环境、也没有使用机会的人(看懂游戏里的文字除外)而言更甚。因此,当数年后学成普通人能达到的最高等级结业时,先生颇有深意地对我们说了一句话——恭喜大家,你们刚刚才入了门。对此,我深表认同。离那段还有热情、闲情坐在课堂里的日子,已经很遥远了,我依然在用索尼的手机、佳能的单反,还是会去追每一季的《相棒》和高达,但是迟迟没有等来前往岛国旅行的时机,哪怕距离并不遥远——这就是我复杂情感的来源,尽管接触了太多的岛国文化,但实质上,一切都是抽象的,对于这片岛屿,我依然一无所知。直到这一次。正如一位友人所说的,我每次出行都结伴,但从游记中都能捕捉到孤独的气息。实际上,那些被宣传的历史、恩怨对我来说并无所谓,对那些总是躲在最安全的地方的政治家的言论也没有任何兴趣。我所期望的,不是把别人的主观当成自己的客观,而是通过自己的主观去创造自己的客观。我也很清楚,每次旅行都来之不易。每天走在上班路上我都会想,这反复雷同的每一天,只是为了赚取那点活下去而必须的一般等价物在出卖生命,这种生活过得又有何意义?也只有每年累计几十天的旅行,在那些行路、观察、思考、继而为之做点什么之间,我才会感到自己是真正作为一个人而活着。所以,在这为数不多的时间里,我只是想睁开眼睛,看一看,想一想,然后写点东西,尽可能地去了解、理解自己走过的那些地方,给自己一个交代,不要枉费了曾经犯下的错误、浪费掉的时间,和未来有限的生命,仅此而已。喜马拉雅山脉是如此,岛国也是如此。漫话日本写游记,我从来都不以攻略见长——而且随着出行经验的积累,做攻略的必要性显得越来越低。我非常不喜欢那种旅行方式,即每一个景点、每一个旅馆、每一顿饭乃至每一道菜,都严格按照事先计划好的书面攻略进行,我觉得这不是旅行,已经跟对着工作日志上班没什么区别了,基本丧失了自由行的意义。然而,这种旅行方式,如今却貌似成为一种潮流而有点甚嚣尘上。举个近期的例子,去台湾旅行的时候,我们在台北桃园机场打算乘机场巴士去市区,走到航站楼外面,看到一个巴士站前排满了人,这家巴士公司名叫国光客运。实际上我四处看了看,运营同样路线的巴士公司有数家,但仅有国光客运这里人声鼎沸,其他家却是门可罗雀。这是为什么呢?大致是因为网上有一篇点击率较高的攻略推荐了国光客运,大家看了攻略,就都跑到这里来了,是一种典型的“羊群效应”,我也原创了个名字,叫做“国光客运现象”。换到岛国,“国光客运现象”依然在延续,那就是关西国际机场的“Icoka & Haruka”现象。所谓的Icoca & Haruka是一种优惠组合套票,其中的Icoca是一张交通卡,可以乘坐关西地区的JR、地下铁、公交车等等,而Haruka是一张从关西机场乘坐快速列车去往大阪(天王寺、新大阪)或京都的车票。两者捆绑销售,可以获得可观的折扣。不过,折扣的相应代价就是,在漫长的游客队伍中耗去宝贵的时间。我们运气不太好,排在了一个台湾旅行团后面,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其间我跑到外面的自动售票机上看了看,寻常车票的价格自然是贵了不少(套票是3030日元,而普通票是2800多日元),但好处是随买随走。若仅是自己独行,我肯定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去排队。其实我是不喜欢所有需要排队的事情,比如去吃饭,看到这家店在排队,肯定是转身便走,找一家有空位的不就好了。所以,这篇关于日本旅行的文字,不会有什么详细的攻略,美食、购物什么的都不会有,因为我出发前除了买机票、以及签证需要的酒店订单之外就没做任何攻略。也写不成游记,因为我不是独行,要考虑整体团队的需求,自己观察、思考的空间非常有限。景点之类的也不搬砖头了,网上、书本上资料多多,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查阅。故而,用“漫话”大概比较合适,我会结合自己以往对日本的了解,再加上此次旅行的实地观察,用闲聊的方式罗列一些关键词,谈谈自己的认知和感想,或许内容会比较男性向,在实用性方面,估计就是聊胜于无的水平了。这样的旅行记录,好像又是没什么性价比。说句不好听的,如今中国,女性对岛国有好感的较多,但仅限于那里的美食、购物、和干净的厕所(トイレ),泛泛之谈。而很多男性则抱有抵触,当然,AV除外。可是,似乎没有什么人对于去客观认识日本这个国家感兴趣,或者说不想了解,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件事。我觉得,无论你把它当成朋友、还是敌人,这都很危险。活在南京大屠杀的仇恨、东海海岛的闹剧、日车皮薄的讥讽、或者央视每晚孜孜不倦地对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忧愁中,固然也是种活法,但是显然,那并不是我的选择。传统与现代在我走过的所有城市中,京都(京都 きょうと)是第三座个人认为把传统与现代结合得至为恰如其分的城市,第一座是法国的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第二座是瑞士的伯尔尼(Bern)。最为现实的印证非我的结论,而是她们的老城区都同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且,我认为实至名归。在京都的四条河源町(四条河原町 しじょうかわらまち)和中央火车站附近,能够看到现今最先进的商业文明,各种一线品牌、高档百货店、淀桥电器城什么的,应接不暇的物质诱惑。可是,当你在这些现代商业文明的先端附近,随便找一条小路拐进去,各种木制住宅、居酒屋,立刻会携数百年前的古老气息立刻扑面而来。从历史跨度上说,她们之间相隔数百乃至上千年,而难能可贵的是,同处一市之间的场景切换毫无违和感,一切显得自然而然。不过,这还不构成能对京都评价甚高的理由,上述这样的标准,有很多城市都能做到,这种恰如其分,不仅仅表现在那些看得见的,遍及全城的,三步一神社、五步一寺庙,鳞次节比的古迹、老宅上,而是那些看不见的。尽管日本国民整体素质优秀,可京都,依然是此行日本五个城市(京都、大阪、奈良、名古屋、东京)中,居民、包括游客整体素质最出色的,恐怕在全球范围内,都难以找出第二个能与之相较的、古迹的质量与人的文明程度一样高的大城市——这两者通常而言,都是呈反比的。我前后在京都游览了3天,其间没有看到(确切地说,没有注意到)任何一个人乱穿马路,没有任何一个人在吸烟点以外吸烟、地上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垃圾、地铁公交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打电话(日本地铁、公交上禁止打手机)、公共场所极少有大声喧哗的现象。我曾经赞叹台湾那些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但京都要比台湾更好(得多)。除了祗园祭(祇園祭 ぎおんまつり)当日维护秩序的警察,和少数没有信号灯的交叉路口有协管员指挥交通之外,市内几乎没有任何人去专门管理城市的日常运转。在这样一个每年要接待五千万游客的大型旅游城市,人的自觉程度如此之高、社会运转如此有序,是比那些古迹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正如我回来后,数次给朋友介绍的一种在京都用过的台盆,洗手、洗脸用的那种,它没有外设龙头,就是光秃秃的一个台盆,迎面有两个口,一个是感应式出肥皂、另一个感应式出水,逆向则是一个长圆形的感应式烘干用的出风口,当你把手从台盆里拿出来,洗涤、冲水、烘干已经全部完成了,这算是目前最先进的卫浴设备了吧。而制造、使用这些设备的人呢?以我们第一晚吃饭的一家居酒屋为例,因为也没做过攻略,就街上随机看到样子不错就闯进去了。可就是对待我们这样的过客,那种服务质量可谓无可挑剔,礼貌、客气到你浑身不自在。或许有人会说这是表面上的,我可以肯定绝对不是。其中一个服务员小伙子为我们点单(注文ちゅうもん),有点关西口音,看到我们是外国游客,脸部表情属于严重抽筋——为啥?英语水平不行呗。唯唯诺诺了几句英语,实在捉急,还是我主动跟他说日文,小伙儿听到后,立刻转而轻松了不少。那种表情的变化,完全就是发自内心的。我更倾向于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不是让寺庙、神社和商场、百货店无缝衔接,而是这些最先进的设备、和淳朴得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