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天使桥(Ponte Sant'Angelo)又名哈德良桥(Pons Aelius),是一座古罗马桥梁,跨台伯河,公元134年由罗马皇帝哈德良兴建,连接市中心与他新建的陵墓,即今日的圣天使城堡。这座桥表面用大理石铺砌,有三个桥拱。这座桥目前仅供行人步行。过去,朝圣者经过此桥前往圣彼得大殿,因此它也被称为“圣彼得桥”(pons Sancti Petri)。在6世纪,教宗额我略一世将城堡和此桥都以“圣天使”命名,传说天使长弥额尔在城堡的屋顶显现,宣布黑死病的结束。在1450年的禧年,由于大量朝圣者的到来,许多人落在河里淹死,故拆除了桥头的房屋以及一个罗马凯旋门,以便拓宽朝圣的通道。
竞技场由韦斯巴芗(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其儿子提图斯(Titus)在位期间建成,下一位国王图密善又曾修建它,。竞技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牲畜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根据罗马史学家卡西乌斯•狄奥(Dio Cassius)的记载,竞技场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活动,宰杀了11,000只牲畜。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表演的活动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对竞技场结构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在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并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后来干脆被用来当作碉堡。15世纪时教廷为了建造教堂和枢密院,拆除了斗兽场的部分石料。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才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竞技场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当时的剧场都傍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利用拱券结构(拱型)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 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罗马竞技场就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 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 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 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竞技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竞技场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城1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