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0
656
0
14
作者:O游山玩景
承前:旅行,也是一种修行——泰国自由行之一:芭提雅、曼谷D7(2014-1-8 周三) 清迈游(一)清迈历史清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13世纪,曼格莱王(King Mengral,即“孟莱王”)就定都于此。1296年4月14日,清迈在曼格莱王(King Mengral )的领导下落成,良田千里、屏河(ping River,แม่น้ำปิง)护卫,清迈成为泰国黄金时期的根据地,并逐渐成长为现今泰国最大的一府、第二大城。以后长期成为兰纳泰王国的都。在清迈的府会厅前有一座三王雕像,述说着清迈城是得到了另外两位国王的帮助。传说曼格莱王(孟莱王)在一次打猎时发现这里出现被视为吉祥象征的白色水鹿、白鹿与白老鼠,因此决定在此建城。曼格莱王(孟莱王)与素可泰的兰甘亨王(King Ramkhamhaeng)、帕尧(Phayao)的南蒙王(King Ngam Muang)互结友好条约,形同兄弟,在建造清迈城时,得到二王非常大的帮助,集结了9万人参与城市的兴建。建好后的清迈城绕着一条18米的护城河,是一个长方形,东西宽1800米,南北长2000米。清迈的黄金时代是在提洛卡拉托(Tilokarat)王在位期间(公元1441到1487年),他盖了柴尤寺(Wat Chet Yot,วัดเจ็ดยอด)、 完成了柴迪隆寺(Wat Chedi Luang,วัดเจดีย์หลวง),并于公元1455年在柴尤寺举办了第八次的世界佛教会议,将兰那的文化带到全盛时期。清迈位于山区地带,四面环山,屏河(Ping River)从城市中穿过,早时候的对外贸易是经过水路来进行的,通过水路将中国和缅甸来的货物送往暹罗海湾。这里的山谷宽阔、土地肥沃、粮产丰富,所以历史上兰那王国非常昌盛,清迈一度成为政治和经济的中心。考古发现,清迈地区远在2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和生活,直到1296年由兰那王朝的曼格莱王(King Mengrai)建立为泰国的首都。并成为当时泰国北部王朝的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曼格莱王时代清迈逐步发展成一个强而有力的泰北王国,此时大兴土木,兴建了不少寺庙。还兴建了护城河,用以防御缅甸军队的入侵。1556年,清迈被缅甸军队攻克,缅甸人占据和统治清迈200余年;直到1775年塔克辛王(King Taksin)将缅甸军队赶回到泰缅边境,夺回清迈。由于缅甸人长期统治清迈,缅甸的文化、宗教、建筑、语言、烹饪等对清迈都有很大的影响。18世纪早期至19世纪期间,当地的一位名为“chao”的地方君主名义上统治这座城市,当时的清迈并不受曼谷暹罗王朝的统辖。1874年,朱拉隆功(拉玛五世皇)登基后收回了对清迈的控制权利,1939年清迈正式成为泰国王国的一部分。并为泰国北部的行政管理中心。1996年,清迈举办了建市700周年纪念和庆祝活动。现今的清迈府总共有将近150万的人口,面积20107平方公里,但是观光客多半还是仅参观位于清迈府西方、占地360平方公里的清迈古城及其近郊。清迈城处海拔310米的盆地上,距离曼谷700公里,凡是北部的宗教、文化、经济、教育和运输都以此为中心,它与曼谷有着天壤地别的时空感,曼谷炫丽又忙碌,清迈则纯朴悠闲,是泰国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源自【百度百科】)清迈地图▲上面是我收集的标有中文的清迈地图从小到大,我都有收集、阅读地图的爱好,凡是去过的地方,我都会购买、收藏当地的地图,凡是将要去的地方,我更是要设法事先弄到并研究目的地的地图。这次来泰国自由行,我早已把曼谷、清迈等地的地图“看烂了”。在曼谷时,我领着妻子乘坐地铁、公交船,穿街走巷,熟门熟路就像来过似的,妻子佩服得连连夸赞。岂知,我的这个“特长”是年青时的职业培养起来的。上世纪70年代,我就是职业驾驶员(1974年考牌),在一家大型国企开解放牌卡车。那时,我经常跑长途,出车全部是依靠对纸质地图和行车路线的记忆。这种记忆力有点“超常”,某条线路,只要走过一次就基本记得,方向感特强。清迈塔派精品酒店 Thapae Boutique House我们将在这里住宿三晚,大床房,三天共3100泰铢(含早)。该酒店地理位置较好,步行至塔佩门只要5分钟,出门不远就是7-11,附近还有马杀鸡店和特色服饰店。地址:4 Soi 5 Thapae rd. Changklan Muang, Chiangmai, Chiang Mai▲黄色的房子便是塔派精品酒店,共有三层楼。▲酒店门口▲院子及前台(最里面那间)▲前厅▲会客厅、餐厅▲楼梯▲我们住的房间,在2楼。家具陈设都比较旧,但很干净;床也睡得舒服。2楼前廊▲3楼前廊▲餐厅。房费含西式早餐,简单但管饱,营养足够;服务员会说简单的中文,会问你鸡蛋是要“炒蛋”还是“煎蛋“。这家酒店的服务人员都很有礼貌,待客人热情周到。住宿,是旅游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旅程中的一个驿站,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游记中加以记录。我们在清迈的三天都住在塔派精品酒店,这里可谓是我们在清迈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景点”,故用了12张照片着重记录一下。塔佩门 Tha Phae Gate塔佩门是清迈古城(1296年建成)的东门。清迈古城建成时,用红色砖块砌成的围墙高达两米,非常气派。可惜经历了700多年的风雨侵袭及岁月沧桑,古城原来的城墙、城门大都面目全非,清迈古城的气派只有借助于这道修复后的塔佩门留给后人来观瞻、感受。如今,塔佩门是清迈的一个地标。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多半都会先来这里观瞻,然后进入古城游览。我们当天的游览行程,也是从塔佩门开始的。▲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塔佩门。除了留影,我还特别拍摄了这块塔佩门的文字介绍石碑。碑上的英文介绍是:Tha Phae GateThis gate . located on the eastern wall of the city . dates back to the year 1 2 9 6 , when King Mangrai founded Chiang Mai . It was originally known as Chiang Bual Gare the nearby village of Chiang Ruak . At that time . Tha Phae ( raft landing ) was the name given ta the gate in the outer , earthen rampart of the cify near Wat Saen Fang . In the course of time , the names changed . Towards the end of the 1 9 th century . the gate in the earthern rampar beeame as " Outer Tha Phae Gate " , while Chiang Ruak Gate in the city wall was ealled " laner Tha Phae Gate . " The puter gate was lafer dismantled and the remaining inner gate gradually hecame known for short as " Tha Phae Gate 'The . present Tha Phae Gate was rebuilt in 1 9 8 5 - 1 9 8 6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and archaeelogical evidence . including a photograph of one of the city gates taken in 1 8 9 9 The done by the Chiang Mai Provincial Office , the Chiang Mai Municipality and the Fine Arts Department , in collaboration with Chiang Mai University , Chiang Mai Teaehers College and a group of dedieated private citizens .“百度翻译”的中文译文如下:『塔佩门这扇门。位于城市的东墙上。可以追溯到1 2 9 6年,当时曼格莱国王建立了清迈。它最初被称为Chiang Bual Gare,即附近的Chiang Ruak村。在那个时候。Tha Phae(筏式平台)是cify靠近Wat Saen Fang的土筑城墙外部大门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字变了。在19世纪末。城墙上的大门被称为“外太白门”,城墙上的蒋若门被称为“兰儿太白门”普特门被拉弗拆除,剩下的内门逐渐被称为“Tha Phae门”这个。现在的Tha Phae门是在历史和考古证据的基础上于1 9 8 5-1 9 8 6年重建的。其中包括清迈省政府办公室、清迈市政府和美术局于1899年与清迈大学、清迈教师学院和一群被驱逐的公民合作拍摄的一张城门照片。这扇门位于城市的东墙上。可以追溯到1 2 9 6年,当时曼格莱国王建立了清迈。它最初被称为Chiang Bual Gare,即附近的Chiang Ruak村。在那个时候。Tha Phae(筏式平台)是cify靠近Wat Saen Fang的土筑城墙外部大门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字变了。在19世纪末。城墙上的大门被称为“外太白门”,城墙上的蒋若门被称为“兰儿太白门”普特门被拉弗拆除,剩下的内门逐渐被称为“Tha Phae门”这个。现在的Tha Phae门是在历史和考古证据的基础上于1 9 8 5-1 9 8 6年重建的。其中包括清迈省政府办公室、清迈市政府和美术局于1899年与清迈大学、清迈教师学院和一群被驱逐的公民合作拍摄的一张城门照片。』百度翻译的译文不是很顺畅,但大概意思有了,权作参考吧。塔佩门附近街景上面这些街景,可以看到清迈古城的一个概貌。之所以先集中上这些街景照片,是因为后面我主要是记录清迈及古城内的寺庙,不大有古城的街景照片了。寺庙往往属于古迹,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遗存。游览清迈,重头戏自然是游览清迈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寺庙了。下面,我会按照当日游览的顺序,来记录当日游览的寺庙(景点)。攀安寺 Wat Phan On▲攀安寺位置图(红圈内)我们从塔佩门进入古城后遇到的第一座寺庙便是攀安寺(Wat Phan On,也有译作盼安寺、蓬奥寺)。该寺位于清迈古城的主干道Ratchadamnoen Road上,距塔佩门约300米。▲攀安寺 Wat Phan On 不大,仅一殿一塔,然色彩艳丽,金红白三色相间,在日光下熠熠生辉。▲这是攀安寺 Wat Phan On的碑文。英文介绍全文如下:This temple was constructed around A. D. 1501 in King Phra Muang Kaeo's period (A.D. 14951525) when Lanna was flourishing with arts and culture. Originally, there was another, smaller, temple named " Wat Chedi Khwan"tocated nearby on the western side and it is assumed to have been built in almost the same period as Wat Phan On. Later these two monuments were combined to be one temple called " Wat Phan On".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这座寺庙建于兰纳王朝鼎盛时期的1501年,由国王Phra Muang Kaeo(公元1495-1525年)执政时所建。在Wat Phan On寺庙的西边有另一座叫契迪万寺(Wat Chedi Khwan)的小庙,与Wat Phan On同时期建造,后来将这两座寺庙合二为一,统称为“Wat Phan On”。▲上面是殿内。我们来时还没有香客或其他游客,显得十分安静、肃穆。寺庙维护得相当好,显得簇新,难以置信已有500年历史!殿堂两侧的窗户上方还挂满了宗教故事的壁画,颇有特色,值得欣赏。▲门后,还挂了一幅女士的画像。我拍得不清楚,于是在网上查找,一探究竟:▲据介绍,画中这位是Wandee Charuchinda女士,一生为该佛寺作出了重要奉献。▲攀安寺 Wat Phan On 的佛塔也维护得很好,显得簇新,金光灿烂。▲Wat Phan On留影。我对攀安寺印象很好,尽管有500年历史,但一点也不显沧桑,可见寺院管理者尽心尽责,一丝不苟。你看,连围墙都精心粉刷、装饰,还挂了吊兰。▲攀安寺外的院落攀安寺平时十分清幽,但星期五下午、星期日晚上则会是另一种热闹景象。这里每个星期五有跳蚤市场,分布在佛寺内外;摊贩是流动的,有不少泰北民族的手作编织品。佛寺除了有周五跳蚤市集,同时也是清迈週日步行夜市的一部分,佛寺大树下成了美食街,超多美食摊贩围着。这样寺庙与集市的结合真的是很妙,既可以观光又可以购物,免去了游客在景点与夜市之间来回跑的麻烦。班屏寺 Wat Pan ping班屏寺 Wat Pan ping位于攀安寺Wat Phan On对面,我们只是路过,没进去,在门口拍了2张照片(纯属打卡)。网上说,该寺始建于13世纪。 寺庙里有几座庙宇以及一座金塔,金塔的风格与素贴寺金塔相近。地址:Ratvithi Rd, Si Phum, Mueang Chiang Mai, Chiang Mai 50200, Thailand桑婆寺 Wat Sum Pow我们是在去清曼寺的路上,看到路边围墙上Wat Sum Pow 惹眼的招牌,被吸引进去逛了一圈。▲围墙上惹眼的招牌我们在桑婆寺 Wat Sum Pow就拍了几张照片,纯属打卡。Wat Umongmahatherachan(乌蒙寺)我把Wat Umongmahatherachan的中文名标注为“乌蒙寺”不是很有把握,因为清迈素贴山下也有一个“Wat Umong”寺,被译为“乌蒙寺”,容易搞混。如果按音译,"Wat Umongmahatherachan"的中文名应该译作“乌蒙马哈塔拉坎寺”,但搜遍网络,没有人这么称呼"Wat Umongmahatherachan",而有“乌蒙寺”的称呼。我英语不好,记景点还是喜欢记中文名,故沿用网上有人使用的“乌蒙寺”的称呼。▲Wat Umongmahatherachan(乌蒙寺)的大门▲Wat Umongmahatherachan的名牌我们也是去清曼寺的路上路过这个寺,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寺庙的院子不大,里面有一座主殿,一座砖塔。▲主殿。主殿显得小巧玲珑,外观比较整洁;院子也显得宁静,适合在这儿静心冥想。▲砖塔看上去很破败,应该很有年头了,塔前的木牌子上标注的塔名是:TUNNET PAGODA ,可意译为“隧道佛塔”。有人说,Umong(乌蒙)在泰语里也是隧道的意思。莫非这座塔就是一个“时光隧道”,可以通过它穿越到古代?清曼寺 Wat Chiang Man清曼寺是我们在清迈重点游览的景点之一,所以要着重记录。【清曼寺简介】:清曼寺是清迈古城的第一座寺庙。清迈建城时,曼格莱王在此扎营,监督整个工程的进行,并在此盖了具有典型泰北兰纳风格的清曼寺。曼格莱王还曾经说过老了之后要住在这里。寺旁竖立着一座1581年雕刻的石碑,石碑上的文字记述,在1296年清迈建城时,始建清曼寺(当时称昌挽寺),建成于1300年。清曼寺在清迈古城Ratchaphakhinai路上,是清迈最古老的寺庙,寺中最好的建筑是由15只大象承载的塔。寺中有两座兰那式佛殿,一座正殿,一座副殿。正殿较大,黑瓦,正对寺院大门,1920年曾重修过。副殿较小,红瓦,更显得金碧辉煌些;副殿内有两座非常珍贵的佛像Phra Sila与Phra Sea Tang Khamani,两尊佛像都具有造雨的神力,每年4月泼水节庆祝仪式中会被信徒抬起参与到游行队伍当中。▲清曼寺 Wat Chiang Man 大门口清曼寺是)清迈城的第一座寺庙,清迈建城时,曼格莱王在此扎营,监督整个工程的进行,并在此盖了清曼寺。▲清曼寺 Wat Chiang Man 名牌▲正殿正面▲正殿前留影▲正殿右侧留影▲副殿左侧面及留影▲正副殿中间的小道。庭院深深、草木依依,红亭绿树、宁静致远。▲正殿入口留影▲正殿大堂。颇具特色的兰纳风格的粗大柚木支柱,顶起了高高的殿堂。▲端庄慈祥的佛祖。非常精美。▲正殿内部两侧。两侧墙壁上都有红底金粉壁画,于1996年完成,用来纪念清迈建城700周年,壁画描绘了清迈城之父曼格莱王一生中的各个场景。▲我没有拍壁画的特写,故从网上荡了两幅壁画贴在这,供欣赏。▲副殿正面▲副殿正门台阶两侧的缅甸龙▲副殿侧门。侧门两边也有两条缅甸龙▲副殿入口立有一块石碑,英文的碑文如下:in this temple are Phra Setangamani( Crystal Buddha ) and Phar Sila ( Marble Buddha ) . The former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made in Lavo ( Lopburi ) about 1 ,800 years ago , and the in India about 2,500 years ago . Both of this Buddha statues have been in the temple since its in the 13 th century A.D. They date back to the tim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ang Mai Cily by King Mengral the great , the first King of the Mengrai Dynasty .【中文意思是:在这座庙里有水晶佛像和大理石佛像。前者据信大约1800年前在华富里府(Lopburi)制造,后者大约2500年前在印度制造。这两尊佛像都是从13世纪开始在寺庙中出现的。它们可以追溯到清迈王国第一位国王曼格莱王建立兰纳泰王朝的时候。】写这篇游记时我才搞清楚,副殿内的水晶佛像和大理石佛像分别是 Phra Sea Tang Khamani与Phra Sila。Phra Sea Tang Khamani 是一尊10公分宽,15公分高的小水晶佛像,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在曼格莱王攻下哈瑞彭恰(Haripunchai)前,它就已经存在,后来它随着曼格莱王到清迈;曼格莱王很看重此佛像,甚至连打仗都带在身边。Phra Sila 则是一尊大理石浮雕释迦牟尼佛像,大约有2500年历史。可惜,我没有拍到这两尊珍贵佛像的照片,甚至在网上也没能找到。它们长啥样?只好保留悬念了……▲副殿内的佛像和高耸的佛塔▲副殿内的佛台与佛像。横拍的照片取景较宽,可以看到佛台两边兰纳风格的立柱以及两侧墙壁上的壁画。我在照片里找不到两尊最珍贵佛像供奉的位置,猜想会不会供奉在后排中间佛像后面的佛塔栅栏门内?▲副殿侧面。壁画看得更清楚些▲在正殿后面,还有一座建于15世纪的方形佛塔。▲佛塔逆光面▲佛塔侧光面▲佛塔顺光面。这座佛塔被称作“大象围绕的佛塔”,15只用灰泥制作的大象,将这座佛塔高高托起,因此又被称为“大象底座佛塔”。这座佛塔最有意思的地方在这15只大象的造型上,这些大象并不像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大象,因为这些大象看起来更加可爱些,尤其是它们的耳朵。这座佛塔融合了兰纳和锡兰的建筑风格,高大的方形基座,钟形的塔顶,佛塔下方围绕的大象的雕塑,十分罕见。因此,它成为清曼寺最大的看点。▲佛塔底部斑驳沧桑的塔基,与顶部璀璨炫目的金色相比,鲜明的反差让人唏嘘不已,似乎在诉说着清迈城的历史——历经沧桑,依旧辉煌!▲在塔基大象前留影▲与金顶佛塔合影我非常喜欢清曼寺,下面再放几张清曼寺的照片,以更多地展示清曼寺的面貌:▲正殿朝阳的一侧▲正殿左侧的一个小佛殿▲这栋建筑蛮有格调,漂亮。不是佛殿,可能是寺庙的“办公楼”吧?达派寺 Wat DubPhai我们从清曼寺出来便步行前往帕辛寺,途中路过了Wat DubPhai 达派寺 【行走路线见上图。】路过时我们进去看了一下,拍了几张照片。写这篇游记时我想了解一下达派寺,但奇怪的是,搜遍网络都没有找到关于该寺的文字介绍,只找到少得可怜的几张达派寺照片。照理说,古城地图上标注过的寺庙都应该有个来头呀……▲上面两张是我在网上找到的达派寺 Wat DubPhai照片。▲Wat DubPhai 达派寺的名牌,以及白墙、佛殿▲Wat DubPhai 达派寺佛殿正面。▲Wat DubPhai 达派寺佛殿内。上面三张是我们拍摄的达派寺照片。立此存照,来过!Wat Pha Bong (帕奉寺)Wat Pha Bong (中文名称不详,但网上有人译为“帕奉寺”),是我们前往帕辛寺 Wat Phra Singh时路过的一个不大的寺庙,位于帕辛寺 Wat Phra Singh的东北面(仅一路之隔)。▲ Wat Pha Bong (帕奉寺)位置图▲Wat Pha Bong (帕奉寺)外观清迈的寺庙太多,不太知名的只能忽略。我们没有进入Wat Pha Bong (帕奉寺),就拍了几张外景,也纯属“打卡”了。帕辛寺 Wat Phra Singh▲帕辛寺 Wat Phra Singh位置图帕辛寺初建于1345年,是帕邀王(Pa Yo)为纪念他的父亲而建,用于供奉其父亲的骨灰。帕辛寺是清迈古城里最大、地位最高的一间寺庙,与双龙寺、大佛塔寺(柴迪龙寺)并称为“清迈三大寺庙”。这里因供奉着狮佛帕辛(phra singh)而得名。泰国的寺庙分为博士、硕士和普通三个等级。1935年,帕辛寺被列为最高等级的皇家博士寺庙。寺内有东西南北4座佛殿,分别有长廊相连,成四方形,每座殿内供有一尊金身大佛。正殿莱甘堂内供奉有被视为泰北最具灵性的三尊佛像。▲帕辛寺位于清迈古城主路 Ratchadamnern Rd 的最西端,大门口有两只白色的神兽。▲帕辛寺门口的名牌▲大门右侧是藏经阁和偏殿(拜莱殿)。▲藏经阁的基座四周雕刻着非常精致,双手合十的佛陀,栩栩如生。上面这两座殿堂很美,造型别致端庄、富有民族气息;色彩明亮,特别亮眼。据说,殿内有描绘清迈地方旧时衣着和生活习惯的壁画,被誉为泰北传统艺术的代表作。▲正对大门,有一个白色的圆形圣坛,圣坛中央矗立着圣僧习伟猜大师的金色塑像。习伟猜大师身后的三角形屋顶佛殿就是帕辛寺的正殿——大雄宝殿了。▲大雄宝殿也称“镀金大殿”。尖尖的三角形屋顶,两边“爬”了多条金龙,正面的“门脸”布满了金灿灿的雕花,显得精美华丽。▲大雄宝殿侧面。▲大雄宝殿侧面(这张是网上下载的;这个角度挺好,但我没有拍,故引用。)▲大雄宝殿门前阶梯两边的扶手,是精心雕刻的昂首挺胸,气宇非凡的纳迦蛇神Naga(有的人称之为“缅甸龙”)。泰北的佛殿,从任何角度看去都是完美的建筑艺术品。两条用彩色玻璃片和扇形彩釉小瓷砖镶嵌的巨龙,各有大小7个龙头,雄踞石阶两侧,龙首高翘,威风凛凛。这种龙头层层嵌套的艺术表现方式,在我们国内还没有见过。大雄宝殿(镀金大殿)建于兰纳时代。兰纳是泰国历史上的一个曾经控制泰北地区的王国。● 有关兰纳时代建筑风格、艺术风格以及习俗的描述,收藏如下:【1】兰纳的木造佛殿,以有着飞扬层迭屋檐的建筑为最大特色。不但可遮阳挡雨,有的寺院甚至形成了没有墙和窗的开放式建筑。屋顶以最下方的延伸最广大,往上的屋顶大小逐次递减,用以减少重量。而屋顶上方有许多装饰,装饰越多,以及层檐层次越多,表示建造的人地位越高。【2】风檐一直延伸到顶端为 Chofa,弯曲而形状象征着迦楼罗神的尖喙,半鸟半人的迦楼罗神是毗湿奴 (Vishnu) 的坐骑。【3】蛇神,在风檐的上方宛如蛇身的地方,还装饰了许多突状物,被称为 Bai Raka, 象征鸟头人身迦楼罗神 (Garuda) 的羽毛。风檐的这种造型,象征着蛇神和鸟神之间的扭打争斗,以及结合两者强大的力量。【4】除了花草或几何纹路,时常出现的为鸟头人身的迦楼罗神,因为在印度神话里的迦楼罗为毗湿奴神的坐骑,而有一说为佛陀也是毗湿奴的化身之一;另有一说则是泰皇亦自许为毗湿奴的化身。其他的雕刻则是以佛教传说里常出现的神祇:包括骑着三头象的因陀罗神 (Indra),骑鸿雁的大梵天,骑着神牛的湿婆神神,以及象征日蚀的 Rahu (没有手)或类似死神的 Kala。【5】门窗代表着人与神的空间界线,因此门窗通常都会雕饰着保护女神或吉祥神兽,用以抵挡妖魔恶神。而且从门窗的雕琢程度,可以看出寺庙的重要程度。【6】寺庙前的阶梯扶手多半经过细心雕刻,其中最常见的样式是昂首气宇非凡的纳迦蛇神,蛇神通常会有多个头,代表神力的高低,但只有单数,因为佛教以单数为吉祥。【7】神雁 Hamsa 是印度三大神祗之一大梵天 (Brahma) 的坐骑,在缅族和孟族 (Mong) 的艺术作品里常见。长长的圣雁柱通常代表着寺院的孟族血统。兰纳艺术里的圣雁造型受缅文化影响,脖子较为细长优雅,圣雁到了泰南就成了短脖子类似鸭的造型。【8】在佛像上撑起巨大的伞,而伞是皇室的象征。【9】关于触地印的故事,是佛陀在修行的最后关头,受魔女玛拉 (Mara) 领着诱惑大军的攻击,佛祖为抵挡众多的引诱,触地呼叫地母作为见证,地母出现后放下头发,水流直泻而下,代表佛陀累世的善行如水之众,魔女玛拉因而退散,佛陀成功抵挡魔女的诱惑,完成最后的悟道。【10】兰纳新年的第二天,寺院会放上一座座的沙塔,象征一年来,人们从鞋底所带走的细沙,又都回归寺院。人们在细沙塔上插旗,希望为来年带来好运。▲习伟猜大师是泰国北部著名的圣僧,在泰北很多寺庙里都能看到他的塑像。当年五世王采用西方先进的改革理念,对兰纳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于是习伟猜大师就在北部大举修葺寺庙以维护兰纳的文化的根基。但他却遭受多次无端指控,被诬陷企图破坏兰纳人民信仰,这项罪名伴随直至大师圆寂后的多年才得意洗脱。在帕辛寺里面还保存有习伟猜大师的住所,习伟猜大师曾在这住了13年。据说在屋子里留下了大师的很多法印,但现在已经不对外开放了。▲大雄宝殿。(有人曾“金色大殿”;也有人称“祈祷殿”)帕辛寺大雄宝殿里的佛像都是由各个朝代的皇帝所捐建供奉的,这也是只有皇帝才可以享有的待遇。首相、王子、公主捐的佛像是不能供奉在这里的。▲大雄宝殿供奉着镀金的 phra singh (帕辛)佛像。——寺名由此而来。phra singh (帕辛)佛高大、威严,却又不失慈祥,她身前的较小的佛像,都是历代皇帝供奉的。▲大雄宝殿留影。(大殿内,没有张贴不许摄影的牌牌或标志。)▲大雄宝殿(祈祷殿)正后方是圣职授任大殿(我称之“后殿”),据说是用于对年轻小和尚的授任和举行其他一些寺内大型活动。▲后殿内,最吸引游客的便是佛台前这四尊高僧的蜡像,栩栩如生,相当逼真。我不知道这四位高僧的身世,但可以肯定,他们是小和尚们的榜样。▲上面一组照片(6张),是帕辛寺的主塔,以及主塔周围的四座小佛塔和左右两边的小型祈祷殿。主塔高约20米,建于16世纪,据说塔内保存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子。塔顶有泰王所赠的水晶莲花。有趣的是,塔基四周还分别雕刻有四头大象,颇具泰国特色。更有趣的是,我在写这篇游记时,搜索到帕辛寺的主塔照片居然是“大金塔”——主塔和四周的小塔都“变身”成了夺目的金塔。后来我慢慢查看网友们在帕辛寺评论中所贴的照片,发现2017年5月以前还是白塔,由此推测,可能是在这之后才“变身”成了金塔。▲网上看到的帕辛寺“大金塔”照片。我还是觉得,原先素雅的白塔更好看一些。▲帕辛寺院内的兰纳王一世(芒莱王)与三世的铜像兰纳在元朝时期,被叫做“八百媳妇国”。1331年,兰纳国王遣子来元朝进贡,所以兰纳形式上成为中原王朝的一个土司。1874年,曼谷的拉玛五世向清迈派驻专员,开始干涉兰纳的内政。期间,也曾发生一些起义,到1902年达到顶峰,但都被镇压下去。至此,清迈才真正变为泰国的一个地区。花絮帕辛寺游览到这就基本结束了,可是正当我们准备离开时,在门口停车场被一位彬彬有礼的先生拦住了,他用蛮标准的中国话问我们想不想乘他的车去其他景点游览。起初我们以为是拉生意的的士司机,后来他说是免费的。这更让我们纳闷了,他凭什么这么好心啊?会不会“另有不轨”?后来,他说了实话,说下午可以免费拉我们去郊外的松德寺、界遥寺两个寺庙,但条件是我们要随他去两个购物点。我们实话实说,,即便去了购物点也不会购物。他说没关系,只要在购物点停留10分钟就行,不会勉强我们购物。看这位先生说的诚恳,也不像坏人,所驾丰田SUV也很舒适(有空调,大 热天的太诱人),于是我们约定先去游览松德寺、界遥寺,再随他去购物点。就这样,我们当天超出计划,多游览了2个寺庙(松德寺、界遥寺)和两个购物点。一个购物点其实也可算是旅游点景点——Bo Sang Umbrella Village 伞村,另一个购物点是卖金银玉器的,名字没搞清楚,也没拍照片。去到的这两个购物点也都比较规矩,的确没有勉强我们购物,每个都是闲逛10来20分钟的样子就离开了。估计司机拉客去了购物点,无论游客是否购物,购物点都会给他一定的报酬。双赢,皆大欢喜。不过,网友们遇上这样的事还是要提高警惕,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有理性的判断和预防。▲ 这位驾驶员和他崭新的丰田SUV。当时给他及其车辆牌照也是一种“预防”,现在,是想谢谢他,毕竟他为我们付出了一下午的劳动,让我们享受了便捷舒适的交通工具,还兼做了中文导游。^_^松德寺 Wat Suan Dok ▲松德寺 Wat Suan Dok 位于古城以西的素帖路(Suthep Rd.) 上,距离清迈古城西门——松达门(Suan Dok Gate)约1公里,距离帕辛寺约1.5公里。距离清迈离机场超级近,几乎就在隔壁。松德寺( Wat Suan Dok,也译作“松达寺”) 建于14世纪兰纳泰王朝美丽的花园中;“Suan Dok”便是花园的意思,所以该寺也有“花园寺”之称。▲寺院内,草坪平整碧绿,树木挺拔多姿、整齐排列。正殿的屋顶为三层,属于典型的泰国建筑风格。殿后是佛塔群,有大大小小的佛塔。▲正殿内部很宽敞,四周没有墙,特别通透。▲佛殿内供奉着有500年历史的青铜佛像——全泰国最大的金属佛像。▲佛台下,还供有一尊高僧的坐像,栩栩如生。底座上应该是他的名字或法号,泰文,看不懂,会不会他就是著名高僧苏玛那泰拉(Sumana Thera)?▲寺院内的佛塔群十分醒目,这是一个传统兰纳风格的皇家陵园。一座座佛塔下,安葬着泰北兰纳王朝皇室成员的骨灰。▲在一片洁白的佛塔群里,耸立着一座通体金色的钟型佛塔,显得格外耀眼、高贵。这座钟形佛塔始建于1373年,供奉着由素可泰带来的佛主舍利子。钟型佛塔高48米,为斯里兰卡与素可泰风格,据传是为了纪念著名僧人苏玛那泰拉(Sumana Thera)而建。兰纳王国的库纳王(King Ku Na)曾邀请素可泰的高僧苏玛那泰拉(Sumana Thera)携带斯里兰卡的圣经到清迈来讲学, 还提供皇家花园兴建寺庙,供他讲学、居住——这便是松德寺(Wat Suan Dok)。松德寺于公元1371年落成,苏玛那泰拉(Sumana Thera)成为本寺的第一位住持。▲据传,起初安葬在这些白塔下的泰北王族成员骨灰,是1909年依照Dara Rasmi王妃的愿望,自清迈各处移来,其中包括了她早夭的女儿和她的母亲。▲Dara Rasmi王妃与拉玛五世(图片来自维基)Dara Rasmi王妃是泰国近代最受敬重的拉玛五世国王(朱拉隆功)的妻子之一,年仅13岁时便离开清迈远嫁曼谷。这是一桩纯粹的政治婚姻,用以巩固暹罗与泰北地区的同盟关系,防止英国势力经由缅甸向泰国地区渗透。16岁时Dara Rasmi生下了她唯一的女儿,可孩子还不满三岁时便夭折了,王妃余生再未有任何子嗣。尽管悲痛欲绝,她还是凭着自己对兰纳传统的自信与坚持,毕生致力于促进暹罗与兰纳之间的交流融合,并成为拉玛五世国王最尊贵的配偶之一。公元1914年拉玛五世去世后,她回到了清迈,推动寺庙维修,学校、医院的兴建,还有改进贫困农民的生活,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爱。至今在泰北的一些百姓家里,仍看得到她的照片与拉玛五世的照片摆放在一起,在普通民众心目中,Dara Rasmi王妃是泰国南北联盟的象征。我们不懂泰语,对泰北的历史也知之甚少,故无法认出墓园中的其他王族成员。我们作为匆匆游客,只能通过眼前所见,尽量去认识松德寺,去感知泰北历史文化……我们正穿行在陵园中,正在静思冥想,忽然一架飞机从塔顶飞过,打破宁静,把我们又带回到世俗当中。界遥寺 Wat Chet Yot界遥寺(也有译作“柴尤寺”)位于古城外西北方向1.5公里处的清迈国家博物馆附近,从松达寺开车过去约10分钟。▲界遥寺门口有两块牌子,一个是 Wat Ched Yod、另一个是 Wat Jed Yod Royal Temple。界遥寺又称泽玉寺,由泰北兰纳王朝的提洛卡拉托(Tilokarat)王于1455 年下令修建。提洛卡拉托王在位46年(1441–1487),这期间是兰纳王国的黄金时期。提洛卡拉托王不但开疆辟土,而且笃信佛教,建成了著名的柴迪隆寺,更派遣僧人到当时的佛国圣地缅甸蒲甘,学习佛法及佛塔建筑。Wat Chet Yot,意为“七座宝塔”,中文意为七塔寺,指的是寺中最知名的这座佛塔。塔座本身是一座佛殿,塔座顶部有七个小塔,称为“七旋塔”,七个尖塔代表佛祖在顿悟之后在菩提耶度过的七周。据说,七塔寺的建筑形式是参照了佛祖悟道之处——印度菩提迦耶(Bodhgaya)的佛殿形式和缅甸蒲干的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的形式。因此整体上是印度式的,但细节上却是几个地区风格的杂糅:矩形基座和五个棱锥塔顶是印度式样,而另外两个圆尖锥形的塔顶则更多见于缅甸;基座两侧的浮雕却明显受中国影响。我2017年恰巧去过缅甸蒲甘的摩诃菩提寺 (Mahabodhi),发张照片比较一下:▲缅甸蒲甘的摩诃菩提寺 (Mahabodhi),顶部也是有7座塔,塔顶是圆尖锥形的。该寺建造于1215年,比界遥寺早240年,因此,关于七塔寺的“参照”之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七塔寺基座四周布满灰泥浮雕佛像,场面壮观,图案精美。浮雕明显受中国影响,佛像体态丰盈,神情优雅,姿势和衣服细节各具特色,绝无重复,按照年代来算,保存也还算完好。这是我在清迈见过的最精美的浮雕佛像。▲七塔寺塔身内的佛堂。界遥寺在历史及宗教上最大的意义就是公元1477年,第八届世界佛教会议(Eighth World Buddhist Council)在此举行,因为当时佛教的教义及经文有许多分支,提洛卡拉托(Tilokarat)王便请了100 多位各国高僧来此,重新整合小乘佛教的经文。▲寺院内,有一株巨大的菩提树,遮天蔽日;传说是提洛卡拉托(Tilokarat)王五百年前为了召开那次世界佛教会议, 特别请高僧从印度菩提伽耶(Bodhgaya,佛祖释迦牟尼悟道之处,也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移植过来的,是释迦牟尼佛禅定的那株菩提树的一枝。▲寺院内,还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塔,便是收藏了提洛卡拉托(Tilokarat)王骨灰的塔,它是整座寺院中最高大的建筑(上图)。恐怕洛卡拉托(Tilokarat)王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当初下令修建了界遥寺,他死后骨灰也安葬在这里。提到提洛卡拉托(Tilokarat)王,就不能不说一下他与神一样的对手——阿育陀耶王国的统治者Trailokkanant的战争。15世纪的泰国主要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北部的兰纳,中部的素可泰,以及南部的阿育陀耶。其中素可泰基本上由阿育陀耶王国控制,也是兰纳王国与阿育陀耶王国的一个缓冲地带。提洛卡拉托(Tilokarat)王时代,兰纳王国日渐强盛,逐渐不满于只控制北部地区。当时素可泰地区的昭披耶(Uparaja,泰国历史上对藩王的称呼) Yuttittira背叛了阿育陀耶王国的统治者Trailokkanant,自立为素可泰王,并选择同兰纳王国结盟,共同向阿育陀耶王国发起进攻。泰国历史上著名的"阿育陀耶-兰纳战争"就此开始。但Trailokkanant绝非凡人,事实上他算得上泰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统治者之一,他有力的还击了入侵的兰纳军队,击败了背叛者Yuttittira,并在余生中抵御了兰纳王国发动的后续入侵,最终缔结了和平协定,将素可泰与阿育陀耶集中在自己的统治之下。1487年提洛卡拉托(Tilokarat)王死,Trailokkanant王则于次年去世,死亡带走了这对强势有为的国王,却无法阻止漫长的战争引发的后遗症。兰纳王国迅速衰落,然而Trailokkanant王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的王位继承人在与兰纳的第二次战争中被Tilokarat的叔叔所杀,导致了他死后的王位继承纷争,在短暂的统一与和平之后,阿育陀耶与素可泰被他剩下的两个儿子拆分了。分裂导致了长久的动荡,之后五十年,三大王国全部为缅甸所征服。1556年,清迈被缅甸军队攻克,缅甸人占据了清迈,直到1775年塔克辛王(King Taksin)将缅甸军队赶回到泰缅边境,清迈被重新夺回;不过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界遥寺还有一些照片也很上镜的,不忍割舍,也传上来留作纪念吧!伞村 Umbrella Village▲这个地方是清迈的那位丰田车驾驶员带我们去的购物点,里面有一些制伞的手工作坊,我不清楚它的具体位置和名称,权且称它为“伞村”吧。写这篇游记时,我査了一下清迈的“伞村”(Umbrella Village),有一个叫做Bo Sang Umbrella Village的比较有名,是个旅游热点,但对比照片,应该不是Bo Sang Umbrella Village。先立此存照吧,或许以后会弄清楚这是啥地方。其实,如果有时间和兴趣,来这慢慢欣赏手工制伞过程也是一种乐趣。长康路夜市长康路夜市是清迈最热闹的夜市之一,纪念品集散地。夜市所卖的纪念品,包罗万象,价格便宜,尽是当地出产的手工艺品,其中包括各式各样的古董、银制首饰、山区少数民族刺绣布袋、泰丝和棉织品、竹编制品、青瓷、银器、家具、漆器、木雕和手绘纸伞等。 夜市并开设有各种风味的熟食档和餐馆。每当黄昏降临,这里便热闹起来,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直到夜晚11:30左右才告结束。我和妻子对逛夜市其实兴趣不大,特别是看过曼谷的考山路夜市,对泰国夜市的“异国风情”已有所体验了。白天逛了一天寺庙,已经很辛苦了,但晚饭还是要吃的,于是我们还是决定去长康路夜市吃晚饭,顺便逛逛。我和妻子都感觉清迈的夜市还比较干净,也不像考山路那样喧闹,一圈逛下来感觉还蛮好。饭后,我们还给自己主动加了个“节目”,沿着夜市附近的屏河(清迈的母亲河)岸边又走了走。屏河 Ping River屏河(Ping River),也被翻译成萍河、湄滨河、美萍河,从清迈穿城而过,自北向南,一共有4座主要桥梁(依次为Ratanakosin Bridge、NakhonPhing Bridge、Nawarat Bridge、Iron Bridge)横跨于河流之上。沿河两岸,河景餐厅、特色咖啡店、夜市、酒吧密布,夜晚被星星点点的灯光装饰,氛围安静而美好。▲屏河及岸边的酒吧街。D8(2014-1-9 周四) 清迈游(二)今天的游览计划是:上午先去素贴山双龙寺,返回时去清迈大学;下午继续逛古城,重点是柴迪龙寺Wat Chedi Luang 。早餐后,我们俩在塔佩门附近包了一辆双条车前往素贴山双龙寺(往返500泰铢,包括在双龙寺等待的时间,返程送到清迈大学)。▲双条车内留个影▲上山路▲我们包的双条车素贴山双龙寺 Wat Phra That Doi Suthep素贴山Doi Suthep,位于清迈以西16公里处,海拔1667米,山顶白云缭绕风光秀丽;当地华人称此山为“遇仙山”或“会仙山”。▲素贴山边路观景台,清迈市区尽收眼底。▲素贴山双龙寺(又名素贴寺)位于素贴山顶,建于1383年兰那王朝时期;双龙寺因有两条长龙(娜迦)在两侧台阶坐卧而得名。▲据说,这长龙泰国人称之为“娜迦”,是一种有犄角的巨龙,多头,它是一种本身有一定法力的独立物种,并不是龙修炼后的升级版本,跟中国龙不同。娜迦常年居住在湄公河底,掌控着河流和降水,被誉为湄公河的守护神。▲穿泰北民族服装的小孩▲从龙头处到双龙寺,要爬200多级阶梯;这条纳迦护卫的阶梯代表彩虹天桥,象征从人间通往天堂。▲阶梯的顶部,阶梯旁边还有两尊守护夜叉,代表天堂的守卫(有树叶遮挡,看不太清楚)。▲阶梯顶部的平台▲平台休息处盛开的勒杜鹃▲平台上陈列有许多钟、锣,信徒可以一一敲击,有祈祷的意思,也顺便将佛的福音传到更远的地方;有一个角亭,里面挂了座钟,钟上面的铭牌上刻着2个中国人的名字,据说是台胞于民国19年赠送的。▲平台上还可以看到一只白象雕塑。公元1935年,高僧库巴西威恰鉴于上山朝拜要长途跋涉,便号召民众修筑上山的道路。清迈人民自动放下手边的工作,出钱出力,共有将近5000人参与,历时5个月又22天修好了上山的道路。白象就是纪念这一神圣事迹。▲双龙寺前的小广场及中庭入口(台阶处的小门)▲进入中庭,便是金塔和佛堂所在地。▲双龙寺的金色佛塔。相传,塔中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子,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信徒前来朝圣。双龙寺建于1383年兰那王朝时期。传说高僧苏玛那泰拉(Sumana Thera)由素可泰带来两粒佛主的舍利子,库纳王(King Ku Na)和高僧苏玛那泰拉(Sumana Thera)供奉了其中的一粒在松达寺;他们不知道另一粒该供奉在何处,于是找了头大象,让它背着舍粒子,象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建塔和寺庙来供奉。这只象最后走到素贴山顶,转了三转便倒地而亡,于是库纳王便把舍利子埋在这里, 并盖了一座7公尺高的塔。公元1525年,King Muang Kaew 王将此塔重修,加高到超过16公尺;后来又陆续修缮,现在整座塔几乎贴满了金箔,并超过20公尺。塔顶由36公斤的黄金铸成,下面镶有钻石999颗及9种颜色的宝石各一颗。▲金塔四周,还供奉着许多雕琢精美的佛像、高僧像。▲寺庙中庭建于公元1805年,由19世纪的清迈王Chao Kawila所建;中庭有一个回廊,沿着回廊布满了佛像,共有46尊;廊壁上画着释迦牟尼一生的故事。回廊东面与西面各有一个较大的佛堂,西面的佛堂供奉着佛主释迦牟尼,东面的佛堂供奉着高僧苏玛那泰拉(Sumana Thera)。▲西面的佛堂,显得更高大更金碧辉煌些。▲西面佛堂内供奉着佛主释迦牟尼;佛堂内的壁画讲述了释迦牟尼第10次转世的故事。信徒主要都到这个佛堂来许愿、让高僧洒圣水祈福。▲东面佛堂也很高大,门前手持法物的高僧便是苏玛那泰拉(Sumana Thera),佛堂中的壁画讲述了他与舍利子的传说。每到一个景点,总得拍照留影,选了几张上传到这:▲双龙寺留影从双龙寺出来,本打算再去蒲屏皇宫的,但被告知蒲屏皇宫暂停开放,因为有皇室成员来了,住在里面。于是我们乘双条车下山,去清迈大学……清迈大学 Chiang Mai University,CMU清迈大学是泰国公立大学,成立于1964年。包含三个校区,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学生人数超过3万人。主校区位于泰国清迈市西郊的素贴山脚下。乘所包双条车从素贴山双龙寺来到清迈大学,我们的打算慢慢逛校园的,所以让双条车走了,到时我们另外找一辆返回市区。▲清迈大学正门口▲操场▲林荫道▲泰王像▲对着正门的国旗▲大象花坛▲佛楼。校园里面这个佛楼像一座小型的寺庙,红瓦、红桥,特别引人注目;当天学校好像有毕业典礼,不少学生都穿着学位服装,手捧献花,在家长的陪同下来佛楼前面拍照留影。那天佛楼没开门,不知里面是什么样子……▲校园内的树林和林荫道▲校园内的邮局▲校园内的泰国商业银行▲数学系▲生物系▲国际学院国际学生中心▲注册办公室▲地质科学系▲艺术与传媒学院▲博物馆▲图书馆清迈大学给人的感觉是朴素无华,岁月静好。在校园逛到中午,我们找了个学生餐厅就餐,感受一下大学生们的生活:▲餐厅没有围墙,没有空调,餐食也很普通,这就是真实的大学生生活。这一餐,人均就20泰铢(约折人民币4元)。午后,我们告别了清迈大学,乘双条车返回古城,来到了在清迈享有盛名的柴迪龙寺……柴迪龙寺 Wat Chedi Luang▲柴迪龙寺(也译作“契迪龙寺”),位于清迈古城旧市街 PhraPokklao Road(上图译作“帕抛拷路”) 的南段。【简介】柴迪龙寺的主体是清迈最大的舍利塔,故又名“大塔寺”;“柴迪龙”(Chedi Luang )在泰文中的意思就是“大塔”。该寺由兰纳王国萨孟玛王兴建于公元1411年,用于供奉其父的骨灰,因此又称“隆圣骨寺”。但由于当时兰纳王国政局动荡,该寺直至提洛卡拉托王(Tilokarat,公元1441-1487年在位)时期才得以完工。寺中央的大佛塔是该寺主体建筑,融合了兰纳、印度、斯里兰卡多种风格,经屡次增建,高达约90米,据说可以眺望千里。1447年,提洛卡拉托王在该寺举行著名的第8届世界佛教会议,该寺声名日隆。1545年,清迈发生大地震,大佛塔的尖顶一夜之间塌毁。此后,在16世纪的泰缅战中,又屡遭兵燹之祸,最终仅剩约60米高,但500年间依然是清迈最高的建筑。有道是,柴迪龙寺Wat Chedi Luang 与帕辛寺Wat Phra Singh 是清迈并列地位最崇高,最负盛名的寺庙。我以为,柴迪龙寺的盛名,一是来自于古老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大佛塔,二是来自于寺中“国柱神庙”供奉的清迈“城市之柱”(即兰纳王国的“国柱”)。此外,寺中金碧辉煌的主殿、三株高高耸立的神木——龙脑香树、身披金缕袈裟的卧佛、栩栩如生的高僧蜡像,也为柴迪龙寺积攒了不小的名声。我在写这篇游记时,距2014年1月的泰国之行已经7年多,对很多情景的记忆已经有点模糊了,好在当时拍了很多照片,并在回家后及时将这些照片按每一天、每一景归入了相应的照片文件夹。我们(我和妻子)所拍摄的柴迪龙寺的照片有200多张,凭着这些照片,我对照网上搜索到的景点照片和介绍,慢慢地对柴迪龙寺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也使得记忆变得清晰起来。特别是这张从网上搜来的标有注释的柴迪龙寺地图,对我帮助很大,让我搞清楚了柴迪龙寺及其景点的方位、朝向,将我的记忆和所拍照片有机地联系起来。▲柴迪龙寺的标牌▲柴迪隆寺的行人入口处,具有浓烈的泰国风格。景1:国柱神庙▲在清迈古城内,远远就能看到这颗高耸的大树,这棵大树可以说是柴迪龙寺的地标。大树底下的建筑便是“国柱神庙”。遗憾的是,我们来到柴迪龙寺的时候,国柱神庙正在维修,不开放,屋顶上搭着脚手架,门口也拉起了绿色的尼龙围栏。很无奈,我没有拍国柱神庙的照片,却又执意想要在此记录它,不得已在网上找了几张它的照片贴在这:▲国柱神庙(图片来自网络)从行人入口处一进入柴迪龙寺,正对着的便是国柱神庙。神庙禁止女性入内(门口立着一个禁止女性入内的牌子),是因为在古代清迈人心目中,神庙内供奉的因塔印城柱(Inthakin City Pillar)是不容亵渎的,是神圣的存在。他们觉得女性不干净(特别是生理期的女性),故不允许女性近距离接触城柱。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因塔印城柱(Inthakin City Pillar)是兰纳王国的国柱。据清迈的民间传说,因塔印城柱是天神帕因神为了清迈的稳定而建造的,并借城柱告诫清迈民众:要遵守佛教五戒的约束。清迈人相信,城柱代表着清迈繁荣昌盛和生活的幸福安康。▲图片中的“佛塔”即为“城市之柱”——国柱(图片来自网络);下方是多层的基座,上方是一尊站立的佛像。清迈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城柱节(Tam Boon Khan Dok), 每年农历六月的下弦月,将持续举行6-8天的“城市之柱”祭祀活动。祭祀城柱,被认为可以带来清迈的繁荣昌盛和生活的幸福安康。届时,会有数以万计的泰北人蜂拥而来,聚集在柴迪龙寺参拜城柱,场面十分壮观。城柱节期间,整个城市会被佛像、鲜花和蜡烛装饰起来,街道上的游行队伍也会络绎不绝。晚上,在寺庙附近还会有许多具有传统特色的表演,包括传统的音乐表演、舞剑舞枪表演等,还有美味的泰国食品。这是一个清迈当地居民竞相参与的非常大的庆祝活动,活动将展现出清迈这座城市及其居民的和平、幸福和繁荣。▲城柱节的场景(以上图片来自网络)景2:主殿面对“国柱神庙",右手便是柴迪龙寺的主殿:▲主殿正面(朝东)。主殿建于1928年,重建于1999年。▲主殿的入口。两条纳迦高昂着头护卫在门口,尾巴交织成一个很好看的“8”字形图案,给人一种神秘感。▲一进入主殿,首先见到的就是这尊全身被贴满了金箔的佛像。▲主殿内挂满了信徒及游客们的福条;花上100泰铢求一个福条,你可以在上面写上祝福的话。▲主殿高大的柱子很有气魄,与身上的花纹相得益彰,显得非常尊贵和漂亮。顶部的水晶灯、佛堂灯笼与天花板纹饰也很搭,感觉特别美。▲主殿佛坛上供奉的立佛名为Phra Chao Attarot,是用黄铜合金铸造。立佛身边两位,则为禅修和玄学著称的门徒。▲主殿内,还供奉有寺中高僧的画像。▲主殿内,主持的座位。▲来到主殿参拜、参观,信徒、游客都可以在这盘腿而坐,或是祈祷,或是感受一番信徒的虔诚……▲主殿外景;金色的端面是主殿背面(朝西),正对着大佛塔。▲这张照片可以看出主殿与大佛塔的位置关系:主殿正对着大佛塔,主殿在前(东面),大佛塔在后(西面)。柴迪龙寺这两座主要建筑一老一新:大佛塔有七百余年历史,主殿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景3:大佛塔▲大佛塔是柴迪龙寺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1411年,以后经过数次增建,最高达85.4米。1545年清迈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大佛塔的尖顶一夜之间塌毁,露出了塔内的金身佛像。虽然毁于大地震,但大佛塔依然是清迈城内最宏伟的建筑。▲一架飞机从塔顶飞过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政府曾出资修复大佛塔,但尖顶却没法完成,因为没人确切知道原先佛塔的上部结构是什么模样。▲佛塔顶部的金身佛像。据说这金身佛像是1992年修复大佛塔时新供奉的,塔的四面各有一尊。另外,传说大佛塔东面的神龛里原先供奉着一尊玉佛像,1545年大地震后,玉佛像移到了曼谷的玉佛寺。▲现供奉在曼谷玉佛寺中的玉佛(已“穿衣戴帽”,全身披金)。▲佛塔一共有四面,原有的台阶现在都修复成了斜坡,游客不能登塔。每一面的台阶两侧原先都有一对守护神“娜迦”,修复后的娜迦也没有原先的精巧了(身子没有鳞了)。▲大佛塔南侧有6只大象雕塑,原创的多已毁坏,其中靠左的5只是后来用水泥修复的仿制品,只有最右边的1只是遗存下来的原创(由砖砌成,再抹上灰泥),只可惜岁月侵蚀,鼻子和耳朵都损坏了(中图、下图)。总之,大佛塔给柴迪龙寺,给清迈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景4:寺中“神木”——龙脑香树前面说到过柴迪龙寺有三株高高耸立的神木——龙脑香树,清迈人把它看作是保佑清迈的“精神树”,相信这三株古树与“城市之柱”共同守卫着清迈城。依我所见,一株神木耸立在“国柱神庙”佛殿旁边,另一株耸立在寺内一座漂亮的白塔前面。还有一株我没有在所拍照片中找到,估计是当时被自己忽略了……▲一株神木耸立在“国柱神庙”佛殿旁边。(夜景为网络下载照片)▲另一株神木耸立在寺内一座精美的白塔前面。▲还有一株神木在哪儿?我在网上找来找去,终于发现在上图远处(网络下载图片),位于柴迪龙寺的南面。【龙脑香树释义】:木名。龙脑香科。为常绿大乔木,高达四十至六十公尺。叶互生,呈卵圆形,先端尖。花白色,具芳香。由树干可采制结晶龙脑,为名贵的香料,可供药用;树干亦可作建材。产于苏门答腊、印度南方、东南半岛及我国南方。景5:两座偏殿与里面的高僧蜡像在大佛塔的后面(西面),还有两座偏殿:这两座偏殿外面都只标有泰文名牌,不识泰文,我只好用偏殿一、偏殿二来标识。两座偏殿都很精致,每座殿堂中间的玻璃佛龛内都端坐着逼真的高僧蜡像;高僧目光炯炯,栩栩如生。先看看偏殿一:▲屋顶错落有致,娜迦、门脸、屋檐雕琢都很精致。▲殿堂很高大,正面供奉的并不是佛像,而是一位高僧的蜡像。我不知道这位高僧的名字,但相信他一定是德高望重,立地成佛了。▲高僧盘坐在玻璃佛龛里。背后的鎏金佛坛、佛塔雕琢都非常精美。▲高僧双眼直视前方,眼光深邃,双唇抿闭,表情严肃,双臂自然下垂合掌置于盘坐着的双腿上,像是在思考着什么……蜡像太逼真了,黑发、眉毛跟真的一样,连皮肤颜色、光泽、色斑也跟真的一样一样。▲这是墙上挂的一幅照片,一位长老打开佛龛侧面的玻璃,将身子探进佛龛,紧挨着“立地成佛”的高僧身上顶礼膜拜。这个镜头十分感人。再看看偏殿二:▲偏殿二分为两部分:前面是一个木制的亭式长廊,后面才是殿堂。▲长廊门口的两只石刻神兽很有特点,做工繁复,白色,凸眼睛,有点像龙,又有点像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长廊尽头,上台阶,入殿门。▲殿内的佛龛上,也是供奉着一尊高僧的蜡像;蜡像外罩是用全玻璃制成。这尊高僧蜡像也很逼真,白发,脸上皱纹较深,年龄显得比前一位更年长些。从建筑规格和精美度来比,这位高僧在寺中的地位应该比前一位稍低一点,但毕竟也“立地成佛”了。网上有说法,说这两尊高僧是“金身”。我觉得不是,因为成为“金身”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高僧在圆寂之前,要长期吃一些特殊的食物,排除体内的一切污浊与杂物,尤其是要榨干体内多余的“脂肪”,使自己的遗体万年不腐;二是要有虔诚的弟子,化缘金箔把这万年不腐的遗体包裹起来,否则即使遗体安在,那也只不过是一个木乃伊而已。这两尊“佛像”不符合上述两个条件,不是“木乃伊”,也没有用金箔包裹,所以不是“金身”。当代蜡像的制作水平很高,能够做到“以假乱真”,所以,我认为这两尊高僧像都属于“蜡像”。——玻璃制成的外罩,也是现代工艺的佐证。当然,作为一位高僧是否修行成正果,就看他最后能否成为“金身”,这是任何一位高僧的毕生追求,最终能否如愿,当然与他对佛的虔诚与贡献有关,不过也要看天界神灵对他是否有所眷顾……景6:“卧佛殿”▲大佛塔后面(西面),还有一座“卧佛殿”。“卧佛殿”是我给命的名,因为我对里面的金身卧佛印象深刻,也为了自己区别各座不知名的偏殿。▲“卧佛殿”近景。▲据说这尊金色的卧佛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柴迪龙寺历史最悠久的佛像之一。卧佛身上披着的金缕袈裟做工相当精细,披在卧佛身上也显得格外雅致、靓丽。▲上图两尊坐佛很清秀,与卧佛“同在一片屋檐下”,只一墙之隔,属于“卧佛殿”的组成部分。▲这尊大肚子坐佛蛮可爱的,也与卧佛“同在一片屋檐下”,位于“卧佛殿”的端头(北端)。▲这张“卧佛殿”的夜景照片是从网上下载的,可以依稀看到:最左边是卧佛,中间是两尊坐佛,最右边是大肚子坐佛。从这张夜景照片可以看到,清迈寺庙的灯光夜景是多么漂亮!可惜我们这趟去清迈只有短短3天,白天的游览行程已经排得满满当当,晚上实在走不动再去游览寺庙夜景了。争取今后再去清迈,欣赏一下清迈寺庙的夜景!景七:佛学图书馆和博物馆 Buddhist Manuscript Library and Museum▲柴迪龙寺的佛学图书馆和博物馆(Buddhist Manuscript Library and Museum)位于大佛塔的北面,这是馆牌。▲佛学图书馆和博物馆的门楼。白色的石雕门极具浓郁泰国风格,门口也蹲着两尊怪可爱的神兽。▲佛学图书馆和博物馆内部概况(以上三张图片为网络下载)▲馆内也供奉了一位高僧的蜡像。他身后的墙上,有他的生平介绍。▲馆内展示的具有历史价值的佛像(卧佛为木雕)▲馆内展示的各种法器▲柴迪龙寺举行重大法事活动的图片▲“三头神像”鎏金木雕。“三头神像”是泰国民间故事中的象神,它神通广大,不论什么妖魔鬼怪都不是他的对手。时间关系,我们没上楼,估计图书馆在楼上……景八:马哈茂德佛教大学;纳兰校区▲牌子上的英文是:MAHAMAKUT BUDDHIST UNIVERSITY ; LANNA CAMPUS, 翻译过来就是“马哈茂德佛教大学;纳兰校区 ”。该佛学院也位于大佛塔北面,就在佛学博物馆旁边。立此存照!柴迪龙寺游览到此结束,我们接着游览了柴迪龙寺斜对面的盼道寺。盼道寺 Wat Pan Tao▲盼道寺(Wat Phan Tao),又名柚木寺,南邻柴迪龙寺。▲游人进入盼道寺的小门▲门口的铭牌。泰文Phan Tao的意思是“1000个火炉”,因为这里曾经是铸佛场,为首要的寺庙铸造佛像,因此得名。▲盼道寺(Wat Phan Tao)寺内有一座古老、精致、全木质大殿,整座大殿从立柱、墙壁到屋脊都是用珍贵的柚木建造,为纯泰北兰纳式风格设计,超过280年的历史,是清迈城中一座瑰宝级殿堂,也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木造建筑之一。大殿周围有很多插满黄色经幡的小竹塔,渲染着浓浓的兰纳文化气息。相比其他金碧辉煌的寺院殿堂,它显得尤为古朴典雅。▲细看木墙木窗,做工精细,沉稳庄重中透着古色古香的气息,很有韵味。▲木质大殿门口有一块指示牌。上面的小牌子事泰文,看不懂。中间的牌子上写有英文:The relic of the Lord Buddha and Arahants . 意思是里面陈列着“佛陀和阿罗汉的遗物”。下面那块大牌子写的是盼道寺的地址。网上有介绍:大殿里面陈列着古老的寺钟、一些陶瓷制品、几尊兰纳风格的镀金木质佛像、几个古董柜子、柜子里还堆放着抄在棕榈叶上的古老佛经。我想,这些“圣物”大概就是中间那块牌子上指示的“佛陀和阿罗汉的遗物”。▲大殿由模具脱出的柚木板组合而成,底下有28根巨大的柚木柱支撑;大殿中还有印有灵蛇图案的山形屋顶盖板,镶嵌在五颜六色的拼花镜片中。▲柚木大殿里,供奉的佛主高高在上,容貌祥和。这座大殿曾是王室居所,门上方是金色的兰纳式木雕,中心硕大的孔雀展翅开屏,象征国王的华丽与高贵;孔雀周围有狮子和龙托起佛塔,在孔雀身下还趴着一只狗。整个木雕布局匀称,结构严谨,造型生动传神,做工极为精美。殿内还摆放着八尊著名的“星期佛”,每尊佛掌握一天,周三还分为白天和晚上两尊。信徒们可以根据自己生日对应的星期几,找到对应的佛祈求保佑。·出了柚木大殿,再看看寺院的风景:▲佛殿与佛塔▲佛塔▲亭子般的小佛殿▲在后院的沙地上坐着一尊金佛,展现了佛祖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的情景。▲佛钟▲僧房▲小佛龛▲寺院里还立着这样一块提醒游客谨防诈骗的英文警示牌,中文意思是:“当心这座寺庙里的骗子,当心衣着考究的泰国绅士。在这座寺庙里,有人试图向游客诈骗。他们以盼道寺工作人员的身份出现。他们停留在这座寺庙周围,尤其是在寺庙的入口处。”蛮有意思!看来,古城内的寺庙是旅游热点,也是骗子集中的地方,时有诈骗游客的情况发生。大家须提高警惕!另外,每年11月的水灯节,盼道寺还有盛大的祈福仪式,僧侣们会诵经、点亮烛台,放水灯、放天灯,场面壮观。D9(2014-1-10 周五) 清迈游(三)今天的游览计划是:上午继续逛古城,下午前往拜县。因为中午要退房,下午要去拜县,所以我们上午安排就近去清迈市立艺术文化中心和三王纪念碑看看。步行前往的路上,路过了2个不太起眼的小寺庙:Wat Duang Dee ;英刹钦寺 Wat Inthakhin Sadue Muang和一个十分幽静的罗望乡村酒店Tamarind village。把这几个去过的景点都记录一下吧:Wat Duang Dee (端迪寺)▲Wat Duang Dee 寺以及英刹钦寺、三王铜像纪念碑的位置图。这3个景点挨得很近,从塔佩门进入古城,我们先到了Wat Duang Dee 端迪寺(这个寺庙网上找不到中文译名,为了好记忆,我自己根据音译,将该寺的中文名命名为“端迪寺”)。▲Wat Duang Dee 端迪寺标牌▲Wat Duang Dee 端迪寺的白塔、主殿▲Wat Duang Dee 端迪寺偏殿写这篇游记的时候,我发现所拍Wat Duang Dee的照片很少,只有14张,主殿只拍到一个背影,连个正面照都没有,殿内更没有了。可能是因为那天是偶然路过该寺,只是随手拍,没太在意该寺的缘故吧……▲在网上找到2张主殿的照片,权且贴在这里“补漏”。▲我拍的照片里,偏殿正在维修,房顶成了空架子,在此也补上一张下载的偏殿照片,好看看偏殿的本来面貌。网上几乎找不到该寺的介绍,只是有人说该寺的停车场车少,好停车。我试着百度了一下“Duang Dee”,发现清迈有一位高僧名叫“Kruba Duang Dee”,在网上被翻译成“古巴Duang Dee”(其实按音译可翻译成“古巴端迪”)。不知道这位高僧与Wat Duang Dee 端迪寺有没有什么关系?【资料】Kruba Duang Dee(古巴端迪)师傅于佛历2449年(公元1906年)的4月26日出生于泰国清迈,家中有8个兄弟姐妹。他11岁的时候,有时会跟父母前去拜访泰北第一高僧Kruba Sriwichai(古巴洗威猜),并为高僧献上食物。Kruba Sriwichai(古巴洗威猜)看到Kruba Duang Dee(古巴端迪)时就跟古巴端迪的父母说:“把他交给我吧,将来你们的儿子会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大和尚的。”父母当时没有答应,但等古巴端迪到了13岁的时候,还是允许古巴端迪前往古巴洗威猜在清迈的寺庙成为小沙弥,跟着高僧一起修行。此后,古巴端迪一直在古巴洗威猜身边学习法术,直到恩师圆寂。在火化古巴洗威猜遗体的时候,古巴洗威猜大师的大弟子还在火化以后拿了老师的一块头骨送给古巴端迪,让他作为永远的纪念。古巴端迪谨记师父教诲,除了坚持自己的修行外,还善用善信给予的善款捐助了很多社会公益活动及地区的建设,比如为当地兴建医院、学校、和民用设施等。古巴端迪常说:“希望每位捐赠过的善信都能够天天拥有财富、享受幸福。” 古巴端迪师傅在佛历2553年(公元2010年)的2月6日圆寂,享年104岁。圆寂时还有一位101岁高龄的师弟,他们都是古巴洗威猜高僧在清迈地区的弟子。▲泰北第一高僧:Kruba Sriwichai(古巴洗威猜),佛历2421年至佛历2481年(公元1878年—1938年)▲Kruba Duang Dee(古巴端迪),佛历2449至佛历2553(公元1906年—2010年)根据以上资料,我揣测Wat Duang Dee (端迪寺)与Kruba Duang Dee(古巴端迪)师傅有关,或许就是Kruba Duang Dee(古巴端迪)师傅创建的寺庙之一。当然,我的揣测有待考证,或请高人指教。英刹钦寺 Wat Inthakhin Sadue Muang▲英刹钦寺位于三王铜像纪念广场(三王纪念碑)的南面,刚才介绍的Wat Duang Dee 端迪寺的西面。有人说,清迈古城的中心位置是三王纪念碑,其实不然。事实上,清迈古城真正的中心位置不是三王纪念碑,而是在和三王纪念碑广场隔开一条马路的英刹钦寺Wat Inthakhin Sadue Muang。▲英刹钦寺Wat Inthakhin Sadue Muang主殿外景。据考证,英刹钦寺建寺的年代和清迈古城建城同期,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1296年,孟莱王在清迈建城时就在城市的正中心安奉了“国柱”或称“城市之柱”——因塔印城柱(Inthakin City Pillar) ,为了保护它,又在这里修建了英刹钦寺,因此,清迈城的正中心也就是英刹钦寺所在地。清迈古城的规划是依据了佛教和印度教的教义。如果将古城内8座佛塔为基点,它们的连线的交点就是城市的中点。当初建城时,按照印度教的传说,要先在城市的中心点放置城市支柱,以保佑工程顺利进行,并且给城市带来繁荣,给城民带来好运。孟莱国王后的500年,城市支柱就一直被保存在这里。随后缅甸人入侵,清迈城被遗弃。18世纪,泰王国联盟赶走了缅甸人。19世纪,清迈领袖(实际控制人)Chao Kawila从各地请来工匠和商人,重建和振兴清迈城,并将清迈城的城市支柱从英刹钦寺迁移到了柴迪龙寺Wat Chedi Luang。至于为什么要把清迈城市支柱移走,迄今仍然是一个迷。英刹钦寺除了佛塔外,原来的佛殿早已不见,现在的佛殿是后造的。▲这座佛塔应该是英刹钦寺年代最早的建筑了。▲主殿内的情景。如今,英刹钦寺Wat Inthakhin Sadue Muang在清迈几乎没有什么名气,也很不起眼(仅仅在穷游网清迈全部景点观光中排第171名),但它的历史价值和地理价值绝对被低估了。首先,它历史悠久,有700多年;其次,清迈古城的中心在这,“城市之柱”也在这供奉了500多年。三王纪念碑 Anusawari Sam Kasat▲位于清迈市立艺术文化中心前面的三王纪念碑(三王雕像)。三王分别是:中立者:清迈的曼格莱王(King Mengral ,即孟莱王,兰那王国的建国者);左立者:素可泰的兰甘亨王(King Ramkhamhaeng,被泰国皇家尊为“大帝”);右立者:帕尧(Phayao)的南蒙王(King Ngam Muang)。他们是兰纳时期泰北和老挝的国王,也是是清迈的缔造者。他们深受百姓爱戴,至今仍有当地人前来祭拜。传说曼格莱王(孟莱王)自登基以来,先后数次兴建王城,但均不满意。尽管国力日盛,但年事渐增,孟莱王终日心忧王城之事。毕竟此次选址,关系到兰纳王国之未来基业。因此,他修国书遣使分赴素可泰王国和帕尧王国,邀请他的两位结义兄弟,同时也是泰族领袖的素可泰的兰甘亨王(King Ramkhamhaeng)、帕尧(Phayao)的南蒙王(King Ngam Muang)来共商选址之事。孟莱王在外交方面很有天赋,他纵横捭阖、远交近攻,与素可泰、帕尧两国结为盟友,稳定国际形势,同时在周边地区不断扩展自己势力范围。在两位结义兄弟到来之前,孟莱王其实已经心有所属。有一次,他带着随从们来到素贴山麓,极目远眺,但见滨河流域,一片沃野,甚为欣喜,内心便暗许此山水之间。待与两位国王晤面,孟莱王告知曾在此地曾梦见白鹿、白鼠等吉祥之兽,且如建都于此,有素贴山和滨河为屏,水利灌溉和国防安全都有保障,素贴山间清泉流入城中,滋养大地万物。两位国王均对王城新址赞叹不已,并对王城的规制提出了建议。在兰甘亨王的建议下,孟莱王决定将王城规模由原先设计的每边两千哇(约一公里)缩半,以防未来敌国入侵时,战线过长,无法实施有效防守。于是,根据清迈最古老之佛寺清曼寺碑铭记载,王城始建于公元1296年4月12日,全称“诺帕武里诗纳空屏清迈”,简称“清迈”,意为“新城”。既为千古之基,孟莱王不惜投入巨资,兴建王宫、高筑城墙、深挖城壕。据说,当时仅掘建护城河一项工程,便集结九万军民,遥想之下,蔚为壮观。仅用四月,一座崭新、雄伟、富丽的兰纳王城——清迈便呈现在世人面前。十五年后,在一次王家仪式上,孟莱王为雷电所击,不治身亡,享年七十岁。一代帝王,倥偬半百,最终竟被上天以这样的形式召回,留下一座“新城”,以及无数传奇。世事沧桑,代有兴衰。孟莱王可能想象不到,三百年后,他的兰纳王国为缅甸所灭。五百年后,又重回泰国怀抱,与他的两位结义兄弟的王国融为一体。而他本人也成为泰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受万众敬仰。尽管他未像义兄兰甘亨王那样被皇家尊为“大帝”,但在泰北兰纳故土上,他是当之无愧的“孟莱大帝”。如今,三王纪念碑(三王雕像)也成了当地居民朝圣的地方。当地人在雕像脚下献上鲜花,点燃香烛,祈求三王的英灵能送来福祉。清迈市立艺术文化中心 Chiang Mai City Arts & Cultural Centre▲清迈市立艺术文化中心建于1924年;1997年修复的时候恢复了这座建筑的原貌——美丽的两层楼红顶白房子,该建筑得到了市政府的嘉奖,1999年获得“皇家暹罗建筑师协会奖”。▲在这里,楼上楼下共有十多个展厅。一楼的展厅分别是:●“今天的清迈”:用数字图像和视频介绍今天的清迈,给参观者在文化,传统和清迈人的生活方式方面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历史上的清迈”:用各种证据和历史事件阐述数千年前就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的纳兰王国,用包括劳动工具在内的实物展示它的文明历史。●“两河流域文明”:建立在清莱城的孟莱王朝向南扩张,发展成当地的两河流域的文明。●“城市的构建”●“对外联系和交融”●“清迈的一个世纪”: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清迈的飞速发展。●“清迈最美好的事物”:统一的文化传统,自然和人工建设的融合形成了清迈城市。二楼的展厅分别是:“本幢建筑物的历史”,“王朝的制度”,“沿着湄屏河生活”,“城市里的生活”,“佛教”,“12个月的传统生活”,“农业生活”和“山地生活”。展厅内有会说中文的志愿者,承担了中文解说的职责;她们的热情讲解让人很暖心,很受益。▲楼内有一个很大的“天井”式院落,四周是回廊与展厅,院内绿化、装饰都十分雅致;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游客很少, 显得很安静。▲展览内容很丰富,以上是展厅内的部分场景和展品。▲在清迈艺术文化中心的院子里,还有一座清迈初建时期遗存下来的古塔。清迈艺术文化中心附近还有另外两个博物馆:清迈历史中心,就在红瓦白楼后面,为一座有着高大的陡峭屋脊的类似泰国北部的佛堂式的建筑。里面的陈设从历史的传说,到清迈的语言文化,从孟莱王朝之前到孟莱王朝,再到缅甸统治时期,过渡到独立主权国家,再到隶属于泰王国的清迈省,脉络清晰地讲解了清迈这个地区的历史状况和民俗。兰纳民俗博物馆,在三王铜像广场的马路对面,历史上是清迈地方法院的大楼。兰纳民族保持着悠久的艺术文化,具有外在的独特美感和内蕴的佛教信仰的基本信念。该馆反映了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民从过去到现在的繁荣,展示了兰纳人民的佛教仪式,建筑,纺织,绘画和雕塑等等艺术文化的风格和实物。此外,古城的西北方向还有清迈博物馆。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都来不及去参观,只好留下念想了……Tamarind village 罗望乡村酒店从清迈艺术文化中心步行返回旅馆(塔佩门)的路上,无意中看到一个很幽静的巷子,便用很快的速度进去转了一圈:▲入口处有两排碧绿的罗望子树。▲庭院内的“千年大榕树”。原来,这里是一家闹中取静的很幽雅的酒店:Tamarind village 罗望乡村酒店。査穷游网介绍,说酒店的入口处有两排碧绿的罗望子树,庭院内有一棵千年大榕树,这棵榕树是它们的招牌。从清迈去拜县▲下午1点来到位于清迈汽车站,买好了开往拜县的mini巴士车票,150泰铢/人。▲清迈开往拜县的mini巴士(小巴),丰田12座,车很新,也很干净。大多数游客都是选择mini巴士,因为人坐满了马上就可以发车;发车快,车速也快。我们乘坐的小巴于13:30发车。拜县(英语:Pai,泰语: ปาย;Pai在泰语里发音为“拜”),是泰国北部夜丰颂府的一个县;拜县与缅甸接壤,位于拜河(Pai River)沿岸。从清迈到拜县137km,一路都是曲折的盘山路,据说有762个弯道,容易晕车。一路上,有好几个摩托车队在山路上飙车,风驰电擎般超越我们的小巴,大排量发动机在山谷中发出震天价响的轰鸣声,好不拉风!▲15:08,我们的小巴中途停靠了一个“驿站”,驾驶员和乘客都在这下车饮食,方便。16:20,小巴到达拜县aya汽车站(拜县中心城区),全程用时2小时50分钟(包括中途停车休息时间)。一路顺风,我们并没有晕车。▲下车后,步行5分钟便到达了我们预订的酒店:拜县帕伊乡间别墅酒店。续:旅行,也是一种修行——泰国自由行之三:拜县姊妹篇:旅行,也是一种修行——泰国自由行之一:芭提雅、曼谷旅行,也是一种修行——泰国自由行之四:大城;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