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4
1005
15
15
作者:伐木人
18年7月,利用公休假,来了一次在祖国最东和最北留下足迹的旅行。我们老两口驾乘着忠诚的坐骑----小狮子(标志307),一路向东、向北。第1天:2018年7月8日 (兰州——宜川801km)早上7:00出发,一路下雨,气温也不高,到九点多时穿半袖觉得冷,在服务区换了长袖。今天的任务是赶路,未安排景点游览。从平凉到庆阳间雨下的很大,雨刮在二挡上工作。在泾川服务区吃了午饭后不敢耽搁继续向东。进了陕西界后雨小了,还有几十公里没下,但在过了富县向宜川时,雨下的很大,接近暴雨,雨刮三挡才模糊看见前面,两侧和后面什么都看不见。所幸路上车不多,也还无甚大碍。接近宜川县城时雨才小了一些,按导航顺利找到路上定的隆盛商务酒店。稍事休息,冒雨在附近转了一圈。这里临河,隔河就是高速公路,估计距县城中心很远,所以街上很是冷清。但刚路过的宜川中学却非常气派,建筑显得很文气,操场规整,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一家小店吃了碗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biangbiang面是一种拉面,面条3公分宽,0.2公分厚,通常一碗就一根面,和面一起捞到碗里的还有一些绿菜叶。面和菜捞入不多的佐料汤中,撒上辣椒面,用热油泼炝。biangbiang面端上桌,色形味俱佳:乳白的面条,碧绿的菜叶,通红的辣椒;面条如蟠龙蛰伏,菜叶淋上辣椒油翡翠般的温润;油泼辣椒的香味,随着面碗从后堂飘到嘴边。吃一口,面条劲道,辣椒香而不辣,让人连连赞叹。PS:今晚的酒店让人太恶心,墙纸脱落、房间味道难闻。出陇过宁奔秦川,解意跳珠消暑烦。金玉斑驳空濛中,风情浓郁一碗面。第2天:2018年7月9日 (宜川 48km壶口159km洪洞81km王家大院55km平遥)(342 km)昨晚宜川的酒店真是恶心,早上起来暖瓶上爬满了小虫子,还有许多的到处乱跑,有的很像是蟑螂。起床后逃也似的离开酒店,在退房时服务员态度也非常恶劣。这是几年外出住得最差的一次,房间让人不想多待一分钟,就开车出发到宜川服务区吃早点。从宜川到壶口,一路大雨,到景区售票处买好票,前行一公里到停车场换乘大巴,车票每人十元。车行5分钟(最多两公里)到了景点。壶口瀑布还是令人震撼:远处黄河漫川而来,河面几百米宽,到眼前被宽约二、三十米的石峡相挟,河水奔腾急泻于石罅之中,发出雷霆轰响,万鼓齐擂,使人咫尺间听不到对方的喊问;飞起连天水雾,霰沫扑面,让人顿觉置身流云烟雨之间。想若是晴天,彩虹飞挂定是一番壮阔明丽的景象。河对岸是山西的壶口景区,也有很多的游客,隔着30多米宽的龙槽,清晰的看见他们的形容。对壶口瀑布的观赏,有人说在陕西这侧好,有人认为在山西界好,见智见仁而已。这几年自驾游,观赏过很多瀑布,但最令我热血沸腾的还是壶口。在金鼓齐鸣的涛声里,在腾起接天的烟雾中,上看壶口飞流直下,下观龙槽湍流若奔。在这壮阔雄浑之间,我心头萦绕《黄河大合唱》的旋律,骄傲之情油然而生:江山壮丽,人民豪迈。黄水汤汤漫川来,凌空一泻壶口开。百丈瀑布激湍流,十里游龙势澎湃。晴空洒雨水生烟,旱天惊雷声震怀。冲开千阻经万转,挟风裹沙扑东海。12点许到洪洞,大槐树景区占地面积很大。我觉得景区的内容分为“寻根”和“祭祖”两部分。一进根雕大门,迎面的是根字影壁,这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影壁前向右走,就到了碑亭。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的,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碑亭的后面,是千年槐根,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在树根旁的台地上,有两棵树。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另外就是移民的历史遗迹,有许多的实物。移民浮雕图是由青铜制成,它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黄剑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创作而成,长23.68m,宽4.48m,以书画长卷的形式具体表现。三组浮雕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为:移民国策、移民惜别、移民迁徙。中间有文字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具体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起因、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移民情景雕塑通过朝堂决议、大槐树下、讲不完的故事三组移民情景雕塑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树下的移民历史。第一组雕塑是朱元璋听取朝中大臣的奏议,下令开始迁民的场景,为朝堂决议。第二组大槐树下,雕塑讲述大槐树下老人在与他的子女话依依惜别之情。第三组讲不完的故事,可以看到当年外迁时的那位青年壮丁已经变成了老人,还在给他的子孙后代讲述着迁民的故事。另一部分便是祭祖的主题。祭祖广场宽阔、祭祖堂壮观。祭祖堂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在祭祖堂的正面墙上,将全国人的姓氏分为九组供在九个龛中。我就在第十龛中找到了姚姓,听到工作人员说王姓,我一看在第五龛中。千百个姓氏不知按什么分龛,不知者一时还真不好找。和祭祖堂隔广场遥对的是献殿。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殿内用文字和实物介绍祭祖的用物、用具、议程等。在广场上遇到一队人(二、三十人),提着纸钱、祭品冒着大雨来祭祖。听口音,应该是港澳来的寻根祭祖者。树有根本水有源,梦回洪洞数百年。槐根滋生证故地,思亲双泪落堂前。离开洪洞,下午三点半到了王家大院。先到了高家崖部分,后经过一座小桥到了红门堡。匆匆观览,记不得进了几多院落,震撼内心的,不绝于口的就是“宏伟”、 离开洪洞,下午三点半到了王家大院。先到了高家崖部分,后经过一“精巧”、“奇雅”。据介绍,高家崖建筑群,面积达19572平方米;红门堡建筑群总面积25000平方米。规模太宏伟了。红门堡建筑群,岂是能用“大院”称呼的,那就是一座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形成了院内套院、门内有门、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的艺术构架。每座院落结构精巧,房屋梁、柱、檐、勾连严丝合缝,屋与屋、屋与墙浑然一体。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如穿廊上的斗拱、额枋、雀替等处的木刻,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形式多样极其工巧。王家大院的建筑,具有典型的山西民居特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院落均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巧妙布局,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做工极佳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以及各院落内的楹联匾额,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 “映奎”、“桂馨”, 是期盼子孙科考顺利,出类拔萃; “观我”、“视履”,是警示做人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日瞻云”显示谒见帝王之荣耀。楹联匾额作为文化的象征,使得以商发家的王家有所品位,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识礼守制,谨遵祖训,引导他们在一条既定的路上有所作为,不断推动着家族的兴旺发达。看了大部分开发的院落,又到堡墙上转了半圈,冒着忽大忽小的雨,感到没个三两天,看不完王家大堡的大概。晚上六点到了平遥,将东西放到酒店里,就进城游览,古城内街巷灯火通明,店铺鳞次栉比,游人如织。城中景点已下班,在街巷中转了一圈就出城了。城外的锦江之星平遥酒店很好、干净、安静,离古城西门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