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80后,白羊座。躁动的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好感。管不住的脚,总想多去外面走走,或许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很美,生活很美。走过了很多地方,留下了很多回忆,拍下了很多照片,记录了很多见闻。希望能都讲给你们听。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君看”(yezhou325)前面的话关于以色列自驾的行程和旅行干货和攻略已经写在前一篇文章中。欢迎点击查看:【亚洲卷】应许之地预告片·以色列自驾及旅行干货特拉维夫|一座满足对美好生活所有想象的城市北京时间凌晨1点15分,距离飞往特拉维夫的HU465航班起飞还有20分钟,我捣鼓着相机想拍一张有逼格的照片以示启程,而Gary还在一旁认真地“补课”,疲惫和困意让我激动的心情有些收敛。当地时间早晨5点30分,第一缕阳光出现在飞机的窗外,此刻飞机正位于高加索山脉的上空,曾经诺亚的方舟着陆的地方,新的人类文明将从这里重新开始。若干小时后一条笔直的海岸线出现在眼前,心中是一种按奈不住又难以言表的激动和兴奋,这原来就是书中那片传奇和神圣的土地啊!而我的新旅途也即将从这里开始。因为受不了雅法城区嘈杂肮脏的环境,以及拒绝与阿拉伯人共同生活,1908年一群犹太移民从土耳其人手中买了5公顷的土地,重新修建属于犹太人自己的家园。如今这座仅有109年历史的新城市成为了以色列第二大的城市,也是以色列最世俗化的城市。这里没有浓厚的宗教氛围,相反充满了艺术和生活的气息,难怪以色列人都说“生活在特拉维夫,工作在海法,朝圣在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在希伯来语中的含义是春天(aviv)的小丘(tel),而今天就让我们在这个小山丘上尽情撒野,感受这里朝气蓬勃的气息吧。本·古里安机场飞机提前1个多小时到达本古里安机场,也许是对高物价国家的高预期,刚下飞机的那一刻勉强觉得机场设施有些简陋。然而进入大厅后整个感受就完全变了——圆型宽阔明亮的候机厅,琳琅满目的商店和餐饮服务,简直就是一个豪华的小型商场嘛!在机场服务人员的帮助下,我们买到了从机场到市区的轻轨票,13.5谢还算比较便宜。车站就位于机场的负一层,非常方便,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列车班次,虽然以色列人英文普及度很高,但是很多指示牌还是只有希伯来文,所以最好询问下工作人员,免得误乘了前往耶路撒冷的双层列车。也许是对犹太民族的敬仰,在候车的时候我好奇的观察着每一个出现在我视线里的人,他们也好奇的看着我。确认过眼神后,相信彼此都有一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这小伙儿真帅!【宿】哈亚康48号青年旅社几经周折后,终于抵达了今晚住宿的地方哈亚康48号青年旅社。途中乘坐了一趟公交汽车,以色列的公交站上只会标示公交路数,没有行驶方向和所有站名,所以最好通过google map或者问人确认清楚再上车。青旅的位置极佳,步行到海边只需要10分钟,虽然设施有些简陋,但是氛围极好。开放式的厨房让住客可以在一起交流认识,前台黑板上有每天的活动,对于乐于社交的朋友绝对是很好的地方。特拉维夫街景特拉维夫没有太多名胜古迹和风景打卡点,却是一座非常值得漫步细品的地方。我们规划了一条贯穿几个必去景点的city walk线路,最后却发现这些地方真的可去可不去,而真正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从城市里散发出的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这是特拉维夫独特的气质。Gary突然问我:“以色列的人都不用上班的吗?”确实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即便是在工作日也有很多人悠然自得的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在海边运动嬉戏,在公园里打盹遛狗,在咖啡厅里聊天看书。这里没有太多的市井气息,而是一种介于“慢”与“快”之间的生活方式,他们喜欢散步遛狗也热衷运动,喜欢喝咖啡社交也愿意陪伴家人,热爱阅读喜欢艺术……这是以色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他们对生活充满热爱,积极向上又愿意放慢脚步乐于享受。这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也是一个年轻人的城市。如果认为年轻人的城市只有吃喝玩乐,永远弥漫着散不去的酒精和荷尔蒙那就大错特错了。犹太人被称作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真是因为“基因决定论”吗?我觉得不是。如果知道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位居世界第一,你还会单纯的认为是基因决定了他们聪明吗?在街上随处可见堆满书籍的小书店和在咖啡厅、公园里上看书读报的人,甚至在路边都有供人随便借阅的流动书站。曾经看过一篇关于特拉维夫百年建城史的文章,文中简要介绍了犹太人对真正属于自己民族的城市的规划理念,无论是基于宗教的“赎罪式城市化”,还是基于基布兹的“田园城市理论”。他们从世界各地回到这片应许之地,虽然已经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影响,但是骨子还是对传统犹太历史和文化高度认同。在德国发源的包豪斯艺术风格,最终在特拉维夫发扬光大。这座拥有大约3000座包豪斯风格的建筑,以简洁线条、几何式阳台和纯白色外墙著称的白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罗斯柴尔德大街罗斯柴尔德大街是特拉维夫著名的中心商业街,设计在路中间宽敞的人行道把机动车和行人合理的分开,高大茂盛的树木让阳光难以穿透,成为了路人乘凉的好地方。街道两旁林立着很多写字楼和商业中心,而路边则是清一色的咖啡厅。比起钢筋水泥土铸成的城市CBD,这里更有生活味。正午和Gary在街边找了一家餐厅解决午饭,可能是点餐的姿势不对,对于以色列的餐饮我们还是保留意见,但是价格就让人很难忘了,一个煎蛋套餐两杯饮料加上服务费和小费200多人民币让我们感到恐慌。在特拉维夫街头可以看到很多小孩子,这可能归咎于很高的生育率。这些小孩全都是父母亲自照顾,你可以在街上看到身上挂着一个,手上牵着一个的帅气奶爸,也有陪女儿在儿童娱乐设施里玩耍的母亲,在国内的工作日这些场景基本都是公公婆婆出现,父母这样亲自的陪伴对于小孩的健康成长相信是最好的。犹太会堂在罗斯柴尔德大街旁边有一座很大的犹太会堂,此前从来没有见过犹太教堂是什么样,在捐赠了每人10谢的费用后我们被允许进入参观。因为犹太教和穆斯林都禁止偶像崇拜,所以在室内是没有任何雕像和画像的,这比起天主教堂和东正教堂就朴素了很多。然而从顶部窗户透入的光线和内部昏暗的烛台灯光还是把整个教堂渲染的很神圣。位于教堂正中位置的地方是一个帐幕,后面存放犹太教的圣物。在圣殿时期,这个地方被称作至圣之所( Holy of Holies),是存放摩西十诫约柜的地方,同时也是上帝在人间唯一的住所。这个地方只有犹太大祭司每年可以进入一次,而历史上有两个异族征服者进去过,一个是塞琉古王朝的安条克四世,一个是罗马帝国的庞培。在教堂里有很多犹太教的代表物:大卫星和七烛台。而我在一面墙上发现了一块织有摩西故事的挂毯,可爱的画风简单的描绘了这位先知的一生。犹太教堂不仅为了祈祷,还用于公共活动、成人和学龄儿童的教育等。所以教堂内有很多藏书,随便翻阅了下全是希伯来文,放弃。卡梅尔市场要想感受一座城市最贴近生活的一面,市场一定是不能错过的。卡梅尔市场是特拉维夫最大的市场,水果蔬菜、食物香料、生活用品和手工艺制品应有尽有。这里售卖的水果和蔬菜都非常的饱满和新鲜,五颜六色惹人喜爱。很难想象这么一个沙漠国家,居然通过科技大大提高了贫瘠土地的产量,最后竟成为了一个农业出口国。千万别错过了这里的鲜榨石榴汁,鲜红的石榴让人看起来特别有食欲,但是籽粒太小不适合拨着吃,榨汁是最完美的食用方式,12谢一份有点小贵,但是口感真的很好。除了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还有各式各样的美食和香料聊调味品。面包点心之类的食物都是在商铺里面现场加工的,当地人非常热情的吆喝着让我们过去试吃,无奈处于健身控制饮食中,面对这些香甜油腻的东西只能看看。以色列盛产橄榄,腌橄榄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开胃小食,但是我真的很难接受这种奇怪的味道,每种颜色的都试吃了下,没有一款让我满意,全都紧锁眉头勉强下咽。卡梅尔市场的后半段基本变成了就服装批发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如果有时间在这里淘一点旅行纪念品也是不错的选择,记得砍价!犹太人可是非常精明会做生意的。在卡梅尔市场旁边有一个非常热闹的小艺术广场,后面是整一条街的创意集市,不知道是每天都有还是恰好被我们遇上,绝对是今天行程中的一个小惊喜。这里售卖的手工艺制品非常有意思,从选材到创意都让人眼前一亮,每一个摊位都值得细细观赏,有好玩的万花筒、精致的银饰品和富有意义的装饰品,所售东西完全没有重复的,因为都是出自于店主之手,独一无二,仅此一件。不过价格嘛,也是非常令人震惊的。出于礼貌我都会先询问是否可以拍照,基本上店主也都是欣然答应,有一些还会示意给他也来一张。他们非常乐意和顾客介绍他们的作品,告诉你他们创意的来源以及选材和创作方式,他们是真正热爱艺术的手艺人。这个不大不小的艺术街区是以色列人丰富多彩生活的一个小缩影,那些愿意把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出来的手艺人在这里释放着自己的才华并影响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拉宾广场为了追求和平,以色列人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前总理伊扎克·拉宾在推进巴以和解和中东和平问题上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让他成为了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同时也让他遭到了犹太激进党的强烈反对,在1995年被刺杀。眼前这个看似普通的广场是拉宾被刺杀的地方,广场的正中央种有一棵橄榄树,象征着和平。一个大型的钢制倒三角形雕塑用来纪念大屠杀中死去的死难者,其设计理念有些让人捉摸不透,太过于抽象。午后太阳炙热,空旷的广场上没有太多的人,而四周的树荫下随处可见政府为市民提供的躺椅和凳子。很多人在这里休憩、打盹和阅读,一副十分休闲的景象。如果在国内说不定就成了民间艺术和棋牌麻将玩乐之地。拉宾广场最重要的地方是位于市政大楼临街的人行道上,这里是拉宾真正遇害的地方,目前是一个简易的纪念碑,没有太过的浮夸和奢华,仅仅是不足两米的石碓用希伯来文镌刻着拉宾的名字和生卒日期。本·古里安故居本·古里安是以色列的第一任总理,被称为国父,以色列的建国宣言就是由他在1948年演讲的。眼前这座屋子便是他在特拉维夫的家,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座小型的博物馆。屋子位于靠近码头的一条路上,非常安静,四周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往前几步便可以到达海滩边。虽然是伟人故居但和周围的房子完全没有区别,以至于我们按着地图寻找了一圈后才发现已经走过了,回头才发现这座还在修葺中的老宅。很可惜因为错过了时间,无缘去屋内瞻仰这位伟大领袖的事迹。在以色列很多博物馆和景点都有不同的开放和关闭时间(LP上可以查询),所以一定要提前规划好行程,以免到达以后扑个空。特拉维夫海滩每个人都向往大海,不仅仅是因为大海的美,更是喜欢一种在海边生活的状态。特拉维夫不是一个度假型的城市,却有着让人羡慕的度假生活。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在绵延的海岸线和白色细软的沙滩上总能感受到一种安逸健康的氛围。虽然处地中海的最东面,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地中海的尽头,但是这里依旧传承了地中海的蔚蓝和壮丽。即将结束白天的行程,我们特意在傍晚的时候回到了海边,想在这里欣赏在以色列的第一次日落。眼前景色虽美,但深深抓住眼球的还是海边上那一个个美好的肉体,目不暇接,简直就是视觉盛宴。Gary感叹道:“这绝对是人种优势,几乎所有的妹子都是巴掌脸、大胸、大长腿,完全不必在意她们的长相,只要身材匀称绝对就是大美女。”如今生活在特拉维夫的犹太人大多是当时犹太复国主义时期从全球各地回来的,虽然有着犹太血统却已经长时间在外面混血加工,汲取了各民族之长,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深邃五官,清晰轮廓以及匀称性感的身材。当然这也和以色列人热衷运动有关系。临近傍晚沙滩上人很多,但又没有那么吵闹和拥挤,人们在这里晒太阳、冲浪、散步慢跑、在海边嬉戏、打沙滩排球、玩水上运动,自得其乐。以色列人不喜欢被陌生人拍照,甚至有些反感,这一点上他们显得不那么热情和可爱。在海边拍照的时候,我因为拍摄了一家人在水里嬉戏,被岸上的男主人追了上来让我立即删除照片,并一直骂粗口。如果想拍摄他们,请务必得到允许,要不就用高明的手段偷拍吧。特拉维夫长达14公里的海滩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部分,其中有面对严守教义的宗教海滩,面对同性恋群体的同性海滩(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是认可同性恋的,据说特拉维夫男性居民中又1/5都是同性恋,政府甚至想把同性恋观光作为城市卖点,这与这个国家的宗教氛围还挺有些格格不入,不过从另一面也看到了城市的包容)。在海边矗立着许多较高的建筑群,这些设计迥然不同的酒店和商业中心给海岸线增加了很多时尚感。在海滩上我们与Daisy和Zoey汇合了,两位小姐姐刚从伊斯坦布尔飞过来,在体验了1:1汇率的奢侈生活后,面对她们的将是可怕的物价。在海边吹风拍照等日落的我们遇到了一位神奇的从俄国回来的犹太老爷爷,在知道我们是中国人后居然和我们说起了中文,因为喜欢中国,所以自学了一些中文。他和我们抱怨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也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他不敢回家因为他妻子有黑手党的背景,他只能一个人孤苦伶仃的过流浪汉生活。伴随着太阳逐渐消失在地中海上,今天的行程算是结束了90%了。在海边找到了一家麦当劳,体验了一个120元的标准套餐后,我们将前往今天的最后一站,以色列艺术博物馆。以色列艺术博物馆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国家,这不仅归咎于这里悠久的历史,还得以于以色列人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精神。也不知道处于什么目的,作为一个艺术盲我居然会对以色列艺术博物馆产生了兴趣。或许是被人安利这里可以看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大师的真迹藏品。艺术博物馆馆的外观据说是个超现代的“信封”,可惜夜晚光线不足没有找到好的角度展示它的全貌,内部简洁开阔的几何式设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设计感。虽然周二和周四这里开放到晚上9点,但很多展馆还是已经关闭了。抢着时间在主展厅里面打卡了莫奈、毕加索和梵高的真迹后,司机小高已经开始站在画前琢磨是不是可以入手了。所以以上画作你都能看出是谁的作品吗?对于艺术我真的缺乏很多知识,这也是我至今不想去欧洲的原因,如果没有艺术的知识沉淀,面对这些大师作品也只能是拍张照片,打卡成功到此一游。一个小时的艺术博物馆之旅可以说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如果时间充裕真可以在这里好好接受艺术的熏陶。因为疲惫没有体验特拉维夫的夜生活,算是留在这座城市最大的遗憾吧。记得在离开以色列的前一天,我问同行小伙伴如果在以色列选择一座城市定居,你会选择哪里?当时Zoey翻译小王毫不犹豫的说“特拉维夫”。确实特拉维夫是一座“有趣的城市”,它不仅仅是发达便利、时尚艺术、休闲娱乐,同时在多文化中又是非常包容的。雅法|寻找千年古城中的星座故事提到雅法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熟悉,相对于特拉维夫它太小了,而对于耶路撒冷的神圣地位来说它就更不值得一提。然而谁又曾想到特拉维夫是从雅法延伸出去的新城,历史更比耶路撒冷久一千多年。无论是圣经中的“约帕”,诺亚的儿子雅弗所建,或是希伯来语的“美丽”,甚至是“闪着白色光辉之地”,千余年来雅法的名字一直都被提及并被赋予美好的意义。这座位于地中海东岸的港口城市,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几千年来经商、人口流动、军事的重要地方。毫不客气的说如果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那雅法算的上是进入世界中心的重要入口。归功于时差和暴走一天的体力消耗,在特拉维夫的第一晚睡得很好,虽然窗外的施工车辆还在吵闹的工作。晨光正在叫醒这座城市,早上7点半,我已经洗漱完毕收拾好行李出门了。在旅行途中我通常会起得很早,除了早晨的空气清新舒适,温和的光线适合拍照外,城市清晨往往让人看到另一种景象,这是一种无法遮掩的自然流露,是城市最真实的一面。早晨的特拉维夫海滩安静又祥和,阳光还没有透过高耸的建筑照射过来,10月的地中海气候十分舒适,海风轻轻的拂面而过,一个人走在沙滩上只能听到海浪轻轻拍打沙滩的声音。周围已经有很多散步、遛狗和晨练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锻炼想必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体验。沿着特拉维夫的海滩一直往南走,远处一个沿海岸线向外凸起的地方就是雅法古城。由于其天然的港湾地形,早在青铜时代就有人在那里生活。相比路边钢筋混凝土浇筑成的现代城市,雅法古城显得精致且富有历史气息。这座在地中海最东面存在长达四千多年的城市,如今依旧保持着千年前的质朴外表,淡黄色的石制墙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了金色,一座鲜明的塔式建筑成了最具代表性的标志。雅法古城如果乘车前往雅法,司机会默认把你放到钟楼广场,这里是连接雅法老城和特拉维夫的路口。绿色尖顶的钟楼是奥斯曼时期留下的建筑,从这里开始就算正式进入雅法了。雅法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主要由一个阿拉伯市场(跳蚤市场)和山顶老城组成。这里的整体感觉和特拉维夫截然不同,周围的商铺和房子只能用简陋和破旧来形容,旁边的市场因为太早都还没有营业,但已经感觉到了一股浓浓的阿拉伯气息,雅法古城现在主要是阿拉伯人的聚集地。沿着海岸线可以走到雅法的老港口区域,这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甚至在《圣经》中都有提及。上千年中这里输送了无数货物也接纳了很多从欧洲来耶路撒冷朝圣的信徒,近代它变成了最大的移民港,犹太复国主义兴起的那段时期,很多欧洲犹太人就是从这里重返故土。如今这里已经渐渐失去了港口的功能,变成了一条小商业街。随着清晨薄雾的散去,街上也渐渐繁忙了起来。人们在路边的小店里聊天吃早餐、在海边钓鱼,或是搬运货物准备开始一天的生意。为祈求远航的水手和渔夫能平安回家,在海边的城市都有祭拜和祈祷的场所,雅法老港口也不例外,一座海上清真寺建在码头边的半山腰上,蓝绿色的圆顶宣礼塔与周围黄色石块建筑完美搭配,成了来到雅法必拍的经典场景。在清真寺的不远处有一个锁着的教堂,这是一个亚美尼亚修道院,据说这里曾是硝皮匠西蒙的家。柑橘在雅法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水果,以雅法命名的柑橘品牌甚至成为了以色列的国家品牌。早在犹太复国主义的初期,犹太人为了能在巴勒斯坦地区有立足之地开始在雅法附近种植柑橘,最后成功的培育出了良好的品种,雅法成了一个柑橘的出口港,成箱的柑橘输送到欧洲各国,当年搬运柑橘上船的台阶一直保留下来。曾经繁忙的港口上,如今已经看不到忙碌的水手和货船,曾经的灯塔也已废弃,取而代之的是私人游艇和渔船。时代的变迁改变了这个港口的属性,但在这里发生的事都留在每一块石头上,深埋于地底,等待人们的发掘和探索。在港口的另一侧有一个不起眼的入口,指引游客进入雅法古城的内部,欢迎我们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猫。古城不大,但星罗密布的历史遗迹和艺术商店值得在这里花上半天时间慢慢游玩,细细品味。刚走进古城,两位小姐姐就被一家精致的饰品店给吸引住了。在雅法老城中有很多这样的小店,政府把这里年久失修的石头房屋加固并尽量恢复其旧貌,租售给艺术家们。这样的举措让老城注入了新的灵魂,相信在这样有文化和历史沉淀的地方居住,艺术家们也会有更多的设计灵感。现在这里散落着很多博物馆、艺术画廊、咖啡馆、饰品店、手工艺品店,成为了雅法的一大特色。谁都想不到一家普普通通的饰品店居然内有乾坤,石屋的下方是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当年修复这座屋子的时候在地基下挖掘到了很多旧时期的物件,雅法这座存在几千年的古老城市,对于考古学者简直就是一个宝库,每一铲子落地都会有新的惊喜。店家把挖掘到的这些物件成列出来,并用相关时代的玩偶进行装饰,看的人立马就能知道是哪个时期的东西,让枯燥的文物也变得有趣了很多。在老城里面你一定会迷路,在错综复杂的窄街小巷和高高低低的石头屋子中迷失方向。但这又何妨呢,放松心情沉浸在这座古老的石头城中,放慢脚步去感受。这里几乎所有的门窗和栏杆都被刷成了蓝色,生活在地中海的人们认为这些颜色和大海的颜色一样,可以迷惑来自海上的妖怪,保护他们免受邪恶的侵害。周围的房屋和墙壁都是用成块的天然石块堆砌而成,这些近千年的石块已经被风雨侵蚀的千疮百孔。如果留心观察,那些不知什么年月印刻在石头上的符号和装饰物还依稀可见,他们也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使徒行传 11:18)硝皮匠西蒙(Simon the Tanne)的故居对于基督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也是基督教能成为世界三大宗教的转折点。使徒彼得曾居住在这里,并在这里看到了异象,受启发认识到福音应该传播到犹太教以外的人群。自此之后十二使徒各奔东西,前往世界各地传播福音。特别推荐一部最近正在看的纪录片《十二使徒传道之旅》(Deadly Journeys Of The Apostles)。因为以前在这里出现过一些争端,所以政府关闭了这个宗教遗迹,现在游客只能看到紧锁的大门。穿过老巷子一路向上便可以来到古城的中心区域——杜凯明广场(Kedumin Square)和圣彼得教堂(St.Peter' Church)。广场上几尊手持指示牌酷似拿破仑装束的雕像,曾经拿破仑在同埃及和叙利亚的战争中围攻并占领了雅法,但是对当地居民和投降士兵的屠杀让这位征服者背负了千古骂名,如今只能站在这里风吹日晒的“服务”这里的人民了。当我们到达杜凯明广场的时候,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游客。在这个古城的中心地带,周围的屋子已经改建成了精致的酒店和餐厅,游客中心也坐落在这里。在广场中央的星座主题许愿池,12星座的造型非常可爱。圣彼得教堂是雅法的标志性建筑,从特拉维夫海滩上看到塔式建筑就是教堂的钟塔,这是整个雅法老城的至高点,每逢半点或整点这里都会鸣钟。教堂修建于中世纪期间,为了纪念伟大的使徒彼得从雅法把福音带去罗马。百年来这座教堂成为了很多从欧洲乘船来耶路撒冷朝圣信徒的第一个落脚点,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的补给。很遗憾不知道什么原因教堂没有开门,也可能是正在举行弥撒仪式,无缘参观。观赏圣彼得教堂最好的地方是在古城东面的哈比萨公园(HaPisgah Gardens),这里也是俯瞰特拉维夫海滩全景的最佳位置。星座文化在雅法古城里面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公园的小广场上有一个由马赛克拼成的星座圆盘,游客们都喜欢在站在属于自己的星座上拍照留恋。小广场的尽头有一个悬在铁索上的小木桥,叫做许愿桥(The Wishing Bridge),在面对大海的桥身扶栏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星座图案的铜雕,用手触摸属于自己的星座图案,眼望大海,许下心愿必能实现。送给白羊宝宝们一个福利,专门为你们拍摄了一张白羊座的许愿铜雕,愿你们梦想成真。走过许愿桥不用多久就到达了这座小山丘的最高处,在这里屹立着一个雕塑,名为“信仰之门”(The Statue of Faith)。何为信仰?相信门上的三个《圣经·旧约》故事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右侧门柱描绘亚伯拉罕(Abraham)在圣殿山上献祭其子以撒给上帝。左侧门柱描绘雅各(以色列人的祖先)梦见天梯,上帝许诺赐给他土地和后裔并给予恩宠。门梁描绘约书亚以上帝之力,吹响羊角号震倒耶利哥城墙并攻占城池的故事。信上帝得永生。前面说到雅法的星座文化,其实这里最具特色用12星座命名的巷子,也成为雅法最有趣和流行的游览方式——在老城中寻找属于自己星座的街道,以及凑齐12星座路牌。我们在古城中走了三遍以上,最终集齐了11个星座的路牌,唯独没有找到自己的星座图案,真是太残念了。每条星座街道似乎也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或安静沉稳、或热闹奔放、或文艺浪漫。而双鱼座是我最喜欢的一条老街,因为这里有很多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商店,可惜艺术家都很随性,虽然已经接近中午,这里还有很多店没有开门营业。街道上有一家画廊,老板亲自作画售卖,色彩鲜艳的画作悬挂在土黄色的墙面上格外抢眼,马上就把单调的街道点缀的充满了活力,老板热情招呼我们进店欣赏。除了临街的商铺,很多艺术家的店开在自己家里,走进屋子里,整整半面墙上都是老板的艺术作品,而后面就是锅碗瓢盆还有些不习惯。她热情的给我们介绍她的工作室和制作工艺品的工作台,但价格也让我们瞠目结舌。说到艺术家,在雅法不得不提的就是以色列当代知名女艺术家依阿娜·古尔(IIana Goor)了,虽然我并不认识她。在雅法有一座靠海的三层楼老建筑,曾经曾做过旅舍和肥皂工厂,如今是这位艺术大师的私人博物馆。一楼区域是gift shop, 在这里成列了很多稀奇古怪、甚至有些重口味的雕塑艺术品和画作。随手拿起一个奇形怪状的青铜烛台雕塑作品,一看价钱吓得我们连走路都格外小心,生怕碰倒一个的话估计得在这里打工一辈子。如果想要前往二楼参观博物馆,则需要支付30谢的费用,考虑到一行人对艺术的造诣,我们放弃了这个想法。从依阿娜·古尔艺术博物馆出来后的一条小路,这里聚集了很多的艺术工作室,成片的三角梅把这里装扮的十分好看。Gary也情不自禁的在这里为我们模仿中国大妈的拍照姿势,留下了这张名为“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的照片。一个极富意义的艺术作品设立在雅法老城的门外,这出自一位瑞典艺术家的设计。在一个悬空的铁壳中种着一棵橘子树,其不仅代表雅法的种植柑橘的历史,也暗喻犹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夹缝生存。如今这颗橘子树已经在这里生存了20多年,甚至开始开花结果,这似乎也隐射着以色列的国家终于在这片土地上立足,并逐渐的繁荣昌盛起来。雅法的行程最终在杜凯明广场上的一家餐厅里结束,70谢左右的套餐在这样的的景区里还能接受。午餐过后我们即将取车离开特拉维夫前往海法了,途中还会顺路游览一下凯撒利亚国家公园。特意选择了雅法附近的提车点,提车流程十分顺利,正式开始我们的自驾之旅。Let's Go!凯撒利亚|重获新生的罗马古港在以色列城区中开车的体验并不友好,路边基本停满了车,让本来就不宽敞的路面更为拥堵,几百米一个的红绿灯让人不得不频繁在油门和刹车间切换,还好司机的素质都挺高,主动礼让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沿着海岸线在高速公路上一路向北就能到达凯撒利亚,没预想到的是居然在路上堵车了。可怜的我们并没有在4点前抵达凯撒利亚,国家公园已经关门,罗马城池的遗迹也和我们告别了。再一次提醒出行前规划好时间,以色列的景点真的非常任性,特别是10月到次年3月,很多景点都是4点就关门。凯撒利亚古城现在的凯撒利亚是在一片废墟旁修建起来的度假区域,早在2000年前这里是罗马犹太行省的首府。大希律王动用了成百上千的工人在这里修建了当时规模最大、最奢华的港口城市献给曾庇护过他的罗马皇帝。千年间阿拉伯人、十字军、马穆鲁克都曾经占领过这里,摧毁和重建不断上演,最终这座城市在战火的吞噬下消失了。如今对凯撒利亚遗迹的挖掘和修复工作还在继续,出土的文物已经转移到了各大历史博物馆中,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只有断壁残桓和四处散落的石柱、石雕和砖块。作为典型的罗马古城,竞技场、大剧院、浴室肯定都少不了,只可惜他们都在国家公园里面,我们现在只能站在城墙上远观。十字军时期的城堡还在修复中,只有一道城门目前还保留的较为完整,穿过去便是外城墙了,十几米高的坚固城墙依然守护着这里。曾经的繁华港口已经不复存在,大部分的建筑已经沉入了海底,而作为休闲度假的地方,自然少不了餐厅、酒吧和纪念品商店,在落日时喝一杯再美餐一顿,一定非常不错。从港口延伸出去的海上区域现在是最佳的日落观景地,很多以色列人也会选择在这里拍摄婚纱的外景,我们也幸运的遇到一对,简洁而精致的婚礼现场就布置在公园里的沙滩上,出于礼貌就没有拍摄。远处的海角宫(Promontory Palce)是海上运动的聚集地,从远处就能看到海面上飞驰的摩托艇和空中飞舞的滑翔伞,但最引人眼目的是以色列最大发电站的烟囱。天色渐暗气温下降的很快,海风也越吹越大,查阅了附近的餐厅的点评,我们最终选择了价格适中的Limani Bistro进行晚餐。这家店就建在港口附近,三层楼的屋子是这里最高的建筑,站在露台上半个凯撒利亚尽收眼底。出品方面就不过多点评了,毕竟还是吃不惯当地饮食,所以也不能用自己的口味影响了别人的选择。海法|巴哈伊的世界大同离开凯撒利亚后继续北上,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海法,游玩了一天的我们甚是疲惫,在酒店办理入住后就各自回房休息了,虽然看到酒店下面热闹小酒吧时,大家还想着去喝一杯。【宿】坦普勒斯精品酒店酒店位置非常不错,就位于巴哈伊花园的山脚下的德国侨民区。酒店只有12个房间,每个房间各具特色,房间名也另有讲究,比如:Unicorn,Pentagram,Zodiac..(我隐隐感觉这分明就是情趣酒店)。整个酒店的环境设计感很强,灯饰和装饰物选择的都很考究,但是会让人感觉有些阴森诡异,用假人模特作为装饰品的艺术表现,我觉能不认同!!德国侨民区在酒店稍微休息了下,闲不住的我还是出来走了走,随手拍几张夜景。德国侨民区的街道两旁都由统一样式的小屋,现在主要是餐饮和酒吧的集中地,晚上特别热闹。路两旁蓝色和紫色的灯光非常迷幻,让人突然对这个地方有了些非分之想。巴哈伊神庙就位于街道正前方的卡梅尔山上,站在山脚中间的路面上看过去,笔直的马路一直延伸到神庙处,有种盗梦空间般的城市折叠视觉效果。海法和阿卡是另外两座以色列的港口城市,从名字上就能感觉到海法的美(在希伯来语里“海法”是美丽海岸的意思),而阿卡则是一座充满了十字军传奇故事和建筑遗产的海港古镇。海外自驾游越来越流行,有时候也失去对城市深度了解的机会,城市中目的地切换都是在车轮上完成,不免有些“不接地气”。了解我的人都知道citywalk是我比较推崇的一种城市旅行方式,在陌生城市里漫步往往能从周围的行人和环境中获得更多惊喜。因为时间和行程的安排,我们只能选择一天把这两座城市逛完,有些遗憾。海法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也是世界公认的最美海港城市之一。曾经以重工业和商贸为主的海法现在已经变成了以色列首屈一指的高新技术产业城市,国际众多的顶尖高新企业都已经落户于此,以色列以高科技为傲的国际形象,海法功不可没。清晨的侨民区没有了夜晚灯红酒绿的氛围,更多的是清新和舒适,路上行人很少,周围很多店还没有开门,不过远处的巴哈伊花园倒是可以先睹为快。因为花园9点才开门,我和Gary决定出去绕一绕,翻阅LP寻找目的地,最终我们选择了斯特拉马里斯加尔默罗修道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海洋之星修道院。斯特拉马里斯加尔默罗修道院修道院坐落在卡梅尔山上,从酒店开车过去只需要15分钟,然而我们却走错了路,整整绕了个大圈才到达。更不幸的是迎接我们的是高耸的石墙和紧锁的大铁门,今天修道院居然没有开放参观!遗憾的把修道院外围绕了一圈,却发现了意外的惊喜。就在修道院对面有一个圆顶观测中心,旁边是一个连接海滩的索道,但是似乎已经停止运营了。这里是俯瞰雅法港和壮美海景的好地方,不远处还有海军博物馆和国家海洋博物馆,可以看到陈列着的舰艇。巴哈伊花园海法最著名的景点非巴哈伊梯田花园莫属了,这里是巴哈伊教的圣地。巴哈伊信仰是19世纪源自伊朗的一个年轻宗教,其最高宗旨是创建一种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实现人类大同,所为大同就是“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家”。作为一个现代宗教的建立既需要传承古老宗教又要顺应时代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巴哈伊信仰把建立一个真正没有争端、没有偏见、没有歧视,和谐发展的大地球村视为自己的宗教目标。巴哈伊花园沿卡梅尔山而建,依山望海,共有19层阶梯花园,代表着巴哈伊教每年19个月的历法。从德国侨民区沿着马路径直走到山脚,在入口处接受完安检后就可以进入花园首层,安保人员会进行简单的询问并告知不能吃东西,不能碰触水池和阶梯两侧的水。对称是巴哈伊花园的一大特色,一条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阶梯位于花园的中轴线上,而两侧几乎完全对称的园林设计真是强迫症的福音。我们站在底层第一个平台的大门前等着,近半个小时还未见有人来开门,询问安保人员后才知道这大门从不打开,单纯的我们还以为可以直接从这里一直沿阶梯登上花园顶部。巴哈伊花园的参观区域只有花园的底部、中部和顶部,其余部分不对游客开放。这三个区域相对独立,因此逛完整个花园需要三进三出。如果想去中部金色拱顶的巴孛圣祠(Shrine of the Bab)和顶部的观景台需要从阶梯花园外面的小道绕上去,如果懒得爬楼梯的话也可以选择乘车上去。到中部圣祠的这段路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十几分钟后气喘吁吁的我们终于来到了巴哈伊花园的中部,这里是巴哈伊教创始者巴孛的陵寝区域,正午之前开放参观。虽然是陵寝但没有感觉到一丝的森严肃穆,也没有世俗花园的喧嚣,给人感觉是一个别致静谧的小花园。层层叠叠的几何形状花坛,红色和白色石头铺砌成得小路周围是修剪整齐的灌木丛,成对的灯柱和放有不同文化青铜装饰物的石柱,整洁的草地上种植了很多树木,据说花园的设计者故意保留了大片的原生林木并刻意搭配植物,保证花园的长青。巴孛圣祠是全世界巴哈伊信徒最神圣的朝圣点,这座生词融入了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图案纹饰,也体现了世界大同的宗教理念。这里没有任何的宗教仪式,仅作为信徒们祈祷和冥思的地方。圣祠内部是可以参观的,巴哈伊志愿者会带领参观者从侧面的门进入圣祠内部并全程陪同,不允许拍照。在一个10平米左右的房间里,装饰和布置非常简洁,在一个放置了简单饰品、散落着玫瑰花瓣的平台后面是一个祭坛,完全没有宗教色彩,墙壁上则有一篇用阿拉伯文书写供信徒祷告的祷文。离开巴孛祠堂后,我们决定先下山吃早餐,收拾好行李退房后直接开车去花园的顶部。酒店的早餐是和对面一家阿拉伯餐厅合作,几个面包、各种酱料、鹰嘴豆泥和沙拉,倒是这餐桌桌面的瓷砖让我觉得别有一番风情。开车很快就可以到达顶层,而且路边有临时停车的地方非常方便。在这里远眺山下整个海法城和远处湛蓝色的地中海真是一种舒心的享受。从顶层大门进入后,顺着台阶往下走就可以来到一个观景台,在这里可以报名参加高空露台团队游,随着导游走进花园内部。被美景吸引完全不想挪步的我们放弃了正午的英语团,而是安静的趴在石台上一边欣赏一边感慨。在花园的周边还有一片行政区域,但不对外开放,最有名的莫过于世界正义院(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光听这名字就霸气十足。这里是世界巴哈伊最高行政机构,引导着全球巴哈伊社团的各类活动,每隔五年从全世界各地中票选出9名成员组成最高宗教领导团体。在观景台吹够海风看够美景,我们匆匆告别了海法沿高速公路继续北上,前往另一座在地中海边存在千余年的古港口城市阿卡。阿卡古城|十字军的最后荣光在地中海东岸海岸上我们已经探访了雅法、凯撒利亚、海法三座以色列境内的港口城市,在悠悠历史中他们都有过自己的辉煌时期,扮演过无可取代的重要角色,而阿卡的辉煌则属于公元1100年前后的中世纪,这里是十字军征服耶路撒冷后在黎凡特地区建立的首都,现在留下的城堡和遗迹都是十字军荣耀和没落的见证者。开车进入了阿卡城,周围土黄色的石墙和用石块垒砌而成的建筑让这座城市有了千年前的样子,狭窄喧闹的街道两侧停满了车,在当地一位大叔的引导下我们找到了一个停车位并支付了20谢的停车费,能在这样的地方找到一个地方停车,我们已经很幸运了。阿卡城墙作为军事重地的阿卡三面环海,被四周高耸的城墙保护着如,今沿海的一部分城墙已经沉入了海底或被拆除,护城河也干涸,但大部分的城墙依然屹立着。游览从城墙开始,午后的阳光非常毒辣,城墙上除了放置着当年战争留下的一些炮台外几乎没有任何的遮蔽,走在上面的我们就如同铁板上的烤肉。这里似乎就是城市的最高点,一面是古朴的城市,另一面则是蔚蓝的地中海。墙里的宝藏博物馆城墙上瞎逛了一会儿,在城墙下方的壁垒中意外发现了一个小博物馆,这里需要付费参观。在我们的询问下,看门的大叔热情的给我们介绍了阿卡的游玩线路,让我们先去游客中心购买套票,其中有一个景点就是这座“墙里面的宝藏博物馆”。在知道我们来自中国后他表现出了异常的好感,特别是对中国的电子产品称赞不已,顿时民族自豪感飙升呀。这个时候Gary的华为手机立了大功——在一番推销式的介绍后,大叔很开心的表示可以让我们免费参观,不用再买套票后又折返回来,连声道谢后我们开始参观这个神奇的博物馆。博物馆建在石头壁垒中,昏暗的黄色灯光照在石墙上满满的复古感,和这里的展品非常匹配,两位收藏家把百几年前奥斯曼帝国末期的加利利小镇生活完美复原出来。展品的丰富程度让人有些意外,几乎毫无遗漏的呈现了那个时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中的家具、生活用品、儿童玩具、装饰品到市集上的铁匠铺、药房、鞋铺、锡匠、制陶店一应俱全。在参观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日用品和中国的几乎一样,铁皮青蛙,玩具手枪、水壶、口缸、缝纫机,真是满满的童年回忆杀。骑士大厅在阿卡老城中你不用担心会迷路,首先这里并不是很大,其次阿卡是所有以色列城市中唯一有中文路标的地方,甚至连路边小商铺的广告牌上都夹杂的几个汉字,让人略感亲切。从城墙博物馆出来不用10分钟就可以抵达游客中心,从一扇小门穿过后眼前的景色画风突变,和外面空旷吵杂的石头城截然不同,这里就像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茂密的树叶把这片区域层层遮住,甚至连一缕阳光都很难穿过。在游客中心里有一些介绍阿卡历史的资料,在购买了40谢的套票后记得免费索取一份中文的介绍手册,阿卡的十字军遗址之旅正式开始。套票包括阿卡古城大部分收费景点,按照半天的行程来说基本都会参观到,所以性价很高。购票后会得到一张厕所券,免费使用一次卫生间,否则请支付每人3谢的入厕费。从游客中心前行几步就到达城堡入口处,这里可以免费领取了中文讲解器和地图,游览遗迹的最佳路径都标记在地图上,沿着脚下的数字和箭头边走边听边看即可。进入城堡后你会发现几乎整个十字军遗迹都是位于地下,先前看到的三、四层楼高的城堡其实是奥斯曼总督杰扎尔修建的,选址就在之前十字军的骑士大厅上。地下的十字军城中有些阴冷,还散发着一些霉味,不知道是由于沉于地下阳光难以穿透还是为了战时做到“完美防御”,在里面几乎没有采光用的窗户,只能通过淡黄色的灯光照亮,眼前巨大石块砌成得墙壁,巨大的石柱和拱形房顶让人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遗迹里成列了很多从这里出土的文物,是当时留下来的物件,然而我很难通过眼前的画面脑补出那个时代的生活情景,在这么漆黑的石屋里十字军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曾经对一个地方和某段历史充满好奇,想身临其境一探究竟,但真正亲眼看到时候发现似乎也就这样,甚至还和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而感到失望。为了还原和精彩的讲述十字军的故事,墙上布置了很多投影设备和中世纪风格的壁画,用于展示在这里发生的十字军故事,这也大大减少了空间压迫感,让游览更有意思。十字军东征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先不管历史对于它的评价,但是几百年间他确实改变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同时留下的很多人物、故事还有未解之谜,这些素材也成了日后作家、导演的灵感来源。从地下十字军城堡中走出来会经过一段依旧很昏暗的商品街,这里兜售一些十字军的纪念商品,走到尽头便进入了阿卡老城中的居住区域,而我第一感觉就判断这是阿拉伯居住的,果不其然在后面得到了证实。为什么会有这么准确的感觉?不客气的说,阿拉伯的城市真的非常脏乱差,特别是在这种老城区域更是明显,狭窄的街道、夸张的遮雨棚、随意堆放的杂物、脏兮兮又成片脱落的墙壁、毫无章法的电线布局,这次以色列之行途径了几座阿拉伯城市,无一例外,还真是一个不拘小节的民族。圣殿骑士隧道在十字军中圣殿骑士团应该是大家听闻做多的,原因大概就是他们留下的那些神秘财富吧,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以此为重要的线索,比如《达芬奇密码》。在阿卡也有一个关于圣殿骑士的遗迹,就是位于城市西南侧的圣殿隧道,这条隧道连接了阿卡的堡垒和码头,主要是在战时方便骑士团迅速从海上补给或者撤离。进入隧道的入口处非常隐蔽,但内部却非常宽阔,行走在弥漫着水汽的地下隧道里,看不到尽头只能听到两旁海水流动的声音,恍如进入了一条穿越时光的隧道。圣约翰教堂从隧道中走出来就是阿卡的码头区域,越过海边的城墙,一望无际的地中海让有些压抑的心情瞬间得到了缓解。圣约翰教堂位于码头边,红色的屋顶在这座以蓝黄两个颜色构成的城市中格外显眼。这座石制的教堂很小却很精致,阳光柔和的穿过窗户照在黄色的墙壁上,呈现出一种金色的神圣感,宁静又祥和。阿卡码头阿卡古城的港口区域没有了历史感,而是充满了欢乐和喜悦,沿海有很多餐厅和咖啡厅,海中的快艇在海面上飞驰,船上的游客兴奋的向岸上的人挥手欢呼。在高耸的海边城墙上聚集了一群阿拉伯人,他们的一举一动引起了路过游客的阵阵欢呼和尖叫。在距离海面近20多米的城墙上,他们一跃而下重重的砸进海里,有一些人甚至在空中摆出各种姿势,真是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勇气和胆量。一旁的Gary早已按耐不住,换好衣服好准备自己也跳一个,为国争光。在周围阿拉伯青年的鼓励和欢呼下,Gary迈出了自己人生中最光荣的一步,并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我们调侃他说,这是加入哈马斯组织的胆量测试,现在你也是一位有组织身份的人了。因为十字军的溃败和最终撤离,阿卡的日落在某种层面上被赋予了一些感情色彩,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的地方,也是近百年王国终结的地方。抛开这些情感不说,今天的日落是这几天里面见到最美的,这都归咎于教堂和灯塔的点缀,还有远方白云的层层渲染。今晚我们就要与地中海告别了,因为马上我们就要启程前往以色列的腹地,迎接我们的没有大海和沙滩,而将是黄沙与戈壁。拿撒勒|探寻耶稣的故乡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合称“两希文化”,它们构成了西方文化的源头。希腊文化是优雅的启蒙,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科学、文化艺术和对哲学的研究思考,而希伯来文化是神圣的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统一和对神的敬畏。在希伯来人的土地上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一神论宗教——犹太教,在之后的岁月中逐渐衍化出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者位列世界三大宗教。在现在以色列的国土上有很多被各教信徒称为“圣地”的地方,拿撒勒就是基督教重要的圣地,耶稣曾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在30岁那一年从这里开始传道。稍有讽刺的是这座城市如今是以色列最大的阿拉伯城市,绝大部分居民都是穆斯林,令人欣慰的是如今他们彼此尊重信仰,和平生活在这里。【宿】巴尔巴法尔度假之家前一天晚上从阿卡抵达沙罗纳(Sharona)酒店的时候已经很晚了,酒店位于一个小镇的郊区,夜晚几乎看不到其他车辆和行人,行驶在乡间黑漆漆的小路上多少还是有些恐怖。酒店主人耐心的等着我们,check in 之后还送了我们一瓶镇上自己酿造的葡萄酒。这个在小树林中修建的家庭式度假酒店非常安静,四周零零散散的几座屋子,屋前的木桌椅和吊床显得非常质朴,却又能感觉到主人的用心。屋内是很典型的家庭式结构,装修简洁现代,厨具和餐具都一应俱全,主卧和浴缸区域简直让我们惊喜不已。在酒店的另一边有很多公共娱乐设施、一个露天泳池和可以BBQ的小花园,总的来说非常不错,值得推荐。从酒店开车去拿撒勒只需要半个多小时,随着逐渐进入城区,阿拉伯城市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杂乱、吵闹、拥堵,还有一股弥漫在空气中的奇怪味道。还好Gary车技了得,在狭窄的坡路上一边估算着和路边乱停乱放车辆的距离,一边避让着迎面气势汹汹驶来的汽车。我们不敢随意把车停在路边,在游客中心附近找到一个停车场,好在拿撒勒几个重要景点的距离都不远,可以步行抵达。拿撒勒发生过一件非常重要的基督教事件,在圣经的四部福音书里都有记载过——圣母玛利亚被大天使加百列告诉她将因圣灵而怀孕,其子耶稣将成为救世主,这就是基督教中的“圣灵感孕”。几百年来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通过绘画的方式把这一事件再现,其中很多也成为了世界级的名画。天使报喜天主教堂圣母玛利亚到底在拿撒勒的什么地方受孕,基督教的两个教派存在很大的争议,天主教认为是在玛利亚家中,而东正教则认为玛利亚是在打水的时候在水井旁受孕的。因此在拿撒勒有两座天使报喜教堂,分属于两个教派。天使报喜天主教堂在历史上曾经被摧毁和重建过很多次,现在留下来的完工于近代,从外立面就可以感觉到很强的现代设计感,也成为了拿撒勒的地标性建筑。参观教堂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一定要留意每一个细节,在它们的后面都有耐人寻味的故事。在高耸的教堂正面墙壁上,位于最顶部的是用青铜浇筑的耶稣像,依次下来左边是大天使加百列,右边天使玛利亚,再往下则是书写圣经福音书的使徒: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最后一行拉丁文刻有一句来自圣经的话:“道成了肉身,居住在我们中间。”青铜正门上用简单的6幅浮雕介绍了耶稣的一生,受孕、诞生、成长、受洗、传教、受难,外围则是圣经·旧约中重要人物的画像,在没有宗教知识的情况下,看这些浮雕画作肯定一头雾水,所以强烈建议来之前可以稍微了解些圣经故事,让旅行更有意义。我们没有直接进入教堂内部参观,而是先在外围饶了一圈,在教堂院墙的内部上挂着世界各地天主教会送来的圣母像,这些作品融入了各国的文化特色,非常有意思,其中当然也有中国捐赠的圣母像,感觉更像送子观音。教堂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的中间区域向下凹陷,最中央处是一个祭台,四周则立起围栏用于保护遗留下来的旧教堂遗址。在祭台的正前面有一个石窟,这里被信徒们认为是玛利亚的家。下层除了中心区域外其他地方都比较昏暗,彩色玻璃不能透入太多的阳光,只能通过灯光把这里点亮,在周围铁栅栏和宗教饰品的装饰下显得有些神秘。在下层的正前方有一片禁止游客进入的区域,基督徒们在铁栅栏里低着头一动不动,似乎在祈祷,也可能在忏悔。周围的游客中也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当上层弥撒时的歌声响起时,他们都不约而同的跪在垫子上开始祷告。连接上层和下层的是一个环形楼梯,这里比教堂内部明亮很多,刻在墙上的宗教元素和圣经句子,以及不规则的彩色玻璃让密闭空间充满神圣感,似乎继续向上走就可以步入另一个世界。步入教堂上层,如果没有成片的彩色玻璃画和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装饰物,我会误以为进入了一个艺术馆。生铁色柱子撑起了整座教堂,硬朗的线条感显得非常庄重,代表着圣洁的百合花状穹顶倒扣在主祭坛处,阳光从四周的窗户中直射下来,这几乎是整座教堂唯一的采光点,让主祭坛区域格外明亮。彩色玻璃几乎是每座教堂的标配装饰品,但是这里的却和之前见过的不太一样,更像是有特点的艺术画作。同样用小块小块玻璃拼镶而成,但镶接处用大量的黑色过度,让图案好像是用黑色粗画笔勾勒出来的,阳光照射下瑰丽无比。上层教堂的两侧墙壁也挂有几幅不同国家捐赠的圣母像,但是更为宏大和精美。尤其是由美国捐赠的这幅以麦当娜为原型制作的圣母像,俨然就是一个现代艺术品,据说制作她衣服的材料来自于阿波罗号飞船,真是相当有诚意啊。幸运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次弥撒,神父站在精美的巨大壁画下主持这场仪式,诵读完圣经后,台下所有信徒开始齐声歌唱,歌声回荡在教堂内部,悠扬的歌调在浓厚的神圣氛围下被无限放大,让人听的直起鸡皮疙瘩。就在我们快要离开的时候,Gray被一位来自巴西的阿姨搭讪了,一开始以为只是简单的聊天,之后开始不断引导我们回答一些很敏感的宗教话题,此刻我们已经知道她正在传教。为表示尊重,我和Gary听她讲了10几分钟,尽管我们不断表示我们要离开了,她还是锲而不舍的继续说,最后不得不求助Dasiy过来救场,连番道谢后才匆匆离开。圣约瑟教堂约瑟是拿撒勒的一个木匠,玛利亚的未婚夫,耶稣名义上的父亲。被“喜当爹”之后曾经想和玛利亚解除婚约,在加百列劝导下接受了这个神圣的事实,并一直陪伴着玛利亚抚养耶稣长大。从天使报喜教堂出来后穿过一个小花园和修道院就来到圣约瑟教堂。这座教堂从外观上来看明显小了很多,周围布置了很多雕塑,多以描述耶稣青少年时期一家的生活情景。圣约瑟教堂也是重建于旧址上,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较为常见的教堂风格,用于举行宗教仪式和供信徒祷告,下层则是旧教堂的遗址以及约瑟木工作坊所在地。临近中午旅行团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信徒在遗迹前面驻足祈祷或听导游介绍历史,把本来就很狭窄的下层空间挤得水泄不通,连转身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也只能走马观花,绕了一圈便离开了。耶稣朝圣之路从拿撒勒的天使报喜教堂出发一直到加利利湖的迦百农是长达65公里的耶稣朝圣之路,30岁的耶稣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穿过这片土地为沿路的居民传道。我们也决定象征性的走一小段,但在这个之前先去解决下肚子问题。在街边找了一家阿拉伯餐厅,依旧是烤鱼、烤鸡、薯条和沙拉的组合,但是味道上倒是比之前的好很多,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烤鱼叫“圣彼得烤鱼”,其原因肯定是因为使徒彼得以前是加利利湖沿岸的一名渔夫吧,带有宗教色彩的食物就不能简单的以好不好吃来评论了。朝圣之路的起点位于一个阿拉伯市场的入口处,很难想象这和神圣有半毛钱关系,市集没有路牌指示,更别说指引朝圣之路的箭头,所有的巷子都没有名字,唯一的代号是一串4位数的数字,七拐八拐的极易让人迷失。阿拉伯人停车真的毫无章法,任何路口任何道上都可以横七竖八的停着,车技了得。路边几乎没有一辆车是完好无损的,不是车头漆被擦碰就是车尾被撞凹。我们亲眼目睹了一位女司机因为转弯角度不够,和路边的车来了一个挤压式接触。在阿拉伯人脑中汽车只是一个工具,只要还能开动就可以。看到路上被灰尘盖满的汽车,我都怀疑他们从不洗车,如果在这里做汽车美容业应该会亏成狗吧。四十圣僧洞穴在路上途径一座教堂,被路边指示箭头吸引的我们沿着台阶一直走到地下,一扇铁门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正当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位大叔从我们后面走来,打开了这扇铁门并邀请我们进去参观,捐赠了每人5谢后我们开始参观这个教堂下面的岩洞。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曾居住着一群修道士,他们惨遭罗马人杀害,从那时候起这个洞穴就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了。洞里面很昏暗甚至有些阴森,放置着很多旧时使用的生活用品,要是没有悬在头顶上的微弱灯光,我甚至以为自己在盗墓。天使报喜东正教堂东正教天使报喜教堂修建在一口水井上,在基督教的几个分支里只有东正教认为玛利亚是在水井打水时被加百列告知受孕,所以这里没有很多基督徒来朝圣,教堂的规模也比天主教的小很多。在教堂门口休整的时候,我们居然被几个阿拉伯人挑衅,对着我们大吼大叫,还把空瓶子扔到我们面前。对于这种无理滋事的小混混,能躲多远躲多远,不用理会就是了,毕竟人家的地方该怂则怂。在来之前我大概了解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教堂的建筑风格,知道东正教堂的特色是洋葱顶和华丽的壁画。这是我第一次参观东正教教堂,进入后就被深深的惊艳到了。这座有些古旧的教堂每一面墙上都绘有非常鲜艳的壁画,大厅内密集放置的物件让本来就不大的空间更显狭窄,周围的吊灯、香炉、烛台、圣幛和神龛做工非常复杂,看上去十分华丽又略显浮夸,在昏暗的灯光下给人一种很强的神秘感,也有一些压迫感。在教堂的最里面,向下径直通过一条通道就能走到玛利亚之泉,这个空间非常小,放置着很多宗教物品,水井里有很多祈愿用的硬币,从这点上来看中外文化还是比较相似。在一面墙后面的小隔间里,一位非常虔诚的妇女倚靠在一副耶稣像前一动不动,让我还以为是个假人,突然的转身还吓了我一跳。看到我们进入后她走了出来,神情很忧郁,随后开始轻轻抚摸另一幅耶稣画像,把头紧贴上去,口中念念有词,这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教堂的二层区域是放置着一个讲台和若干木椅,看样子是一个做礼拜的地方,在这里可以从较高的角度看清这座教堂,也可以近距离观看屋顶壁画和华丽的灯具。离开教堂返程的途中经过了一面文化墙,墙上绘制了很多巴勒斯坦人对世界的控诉。1948年5月15日英国撤离巴勒斯坦地区后以色列随即宣布建国,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打响,在以色列境内的78万巴勒斯坦人被驱逐出境,这次大规模的离开被巴勒斯坦人成为Nakba(大灾难)。如今拿撒勒作为“阿拉伯首都”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生活在这里,希望这样的平衡能一直稳定下去。拿撒勒还有很多的教堂,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没有去一一参观了,甚至还放弃了国际玛利亚中心,听说从这里可以俯瞰拿撒勒的主城区,算是一个不错的景点。剩下的时间我们选择了离拿撒勒不远的一座山顶观景台作为下一个目的地,在那里可以看到整座拿撒勒城,据说耶稣也曾经到达过,还差点被犹太人从山上推下去。Mount Precipice从城区开车到Precipice山不是很远,但是如果不是自驾的话就比较麻烦。观景台的风景很不错,眼前一望无际的土地上被切割成整齐的地块,被重新赋予了新功能,不同颜色的地块交错在一起像是一幅天然画卷。不远处的拿撒勒城区也能一览眼底,灰白色的房子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落在山腰上。观景台是很多旅行团规划的景点之一,一批批的外国游客来到这里欣赏拿撒勒的全景,拍照留恋。我们也遇到了一个来自耶路撒冷的小伙子,腿脚不便的他在我们的帮助下留下了帅气的照片。厌倦了一成不变的西式沙拉、烤鸡、烤肉、汉堡包(主要是穷),两位小姐姐决定今晚展示一下厨艺。从山上下去后,我们又返回到了拿撒勒城中,在一个大型超市里采购了今晚的食材和满车的零食,价格确实便宜很多。感谢三位大厨准备的丰盛晚餐,我会好好洗碗的,Cheers~~~戈兰高地|战争与冲突之地世界上有一些地区,在国际认知上属于一个国家,但实际控制权却在另一个国家。以色列就有很多这样的地区,最为有名的就是东耶路撒冷(老城区)以及今天我们即将前往的戈兰高地。戈兰高地位于加利利地区,这里有世界上最低的淡水湖加利利湖,阿拉伯人管其叫太巴列湖。这个面积不算很大的湖泊在以色列人民和基督教徒心中有至高的地位。它是以色列的生命之源,淡水储量丰富足够养活大部分以色列人民,在这个严重缺水的沙漠国家上堪称命脉,是人民生存的基础。对于基督徒来说加利利湖中蕴含的是圣水,耶稣大部分的时间都传教于此,在这里显现各种神迹造福于人,赢得了信众也收纳了门徒,沿湖所建的教堂成为了教徒们朝圣的必到之地。戈兰高地戈兰高地对近代军事迷来说不是陌生的地方,这里曾在70年代发生了近代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国家战争,对战双方是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联军,史称赎罪日战争(Yom Kippur War)。这场战争的起因是6年前的“六日战争”,以色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退了阿拉伯联军,夺取了西奈半岛、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等大量土地,重塑了中东的政治版图。 在赎罪日战争后,以色列以“土地换和平”的方式把西奈半岛归还给了埃及,但是牢牢控制着戈兰高地,因为它对以色列太重要了,整个戈兰高地几乎将加利利海包围,控制戈兰高地就是控制了全以色列的重要水源地,怎能放弃?(再次推荐《知乎一小时以色列2:在危机中生存》)如今的戈兰高地依旧是以色列和叙利亚的火药桶,加上黎巴嫩和巴解组织的频繁活动,不时还有冲突和战乱发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旅行地,在多方确认安全后我们才决定前往。往返戈兰高地都要经过加利利湖,在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去程从湖东边走,回程从湖西边走,刚好可以车览整个湖泊。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公路并不是沿湖而修,所以除了在几处地势较高的坡路上可以看到平静辽阔的湖面外,大部分路程风景都挺一般。抵达戈兰高地的时候已经临近中午,空气很干燥,日照强烈,没有任何遮挡所以一定要做好防晒准备。四周完好的保存了昔日的战场,整面山都被攀枝错节的铁丝网覆盖着,这些已经生锈的铁线曾经是多少生命的生死线,让人不禁唏嘘。赎罪日战争也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坦克大战之一,战后这里成了坦克和装甲车的坟场,杀人武器最终变成了破铜烂铁。一位荷兰的艺术家把它们收集起来制作成风格迥异的动物和人物雕塑,面对这些憨态可掬的雕塑很难形容当时的感受,是艺术之美还是战争之悲?眼前的每一个零部件上都可能都沾有上百人的鲜血和骨肉,又以另一种姿态带给人们些许欢乐。虽然戈兰高地的兵头山只有1165米海拔,但是在这块地球洼地区域已经是绝佳的制高点了,从这里可以清晰的看到位于东北方的叙利亚国土,配合先进的军事设备在良好的天气情况下甚至可以看到60公里开外的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这也难怪为什么叙利亚要拼死拼活的抢回戈兰高地,谁都不愿意自己首都被一个敌对国家从高处监视着。在山下有一些小村庄,很多村民因为战乱和冲突已经离开,只留下一些基础设施和房屋,堪称是现代的“鬼城”。就在我们来以色列之前,在特朗普口无遮拦的言论后,戈兰高地再一次进入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叙利亚边境问题还没解决,伊朗的导弹设备已经开始部署。战时的战壕、垒有沙袋的射击点和很多防御工事在这里都完好留下了,铁皮制作的士兵模仿还原了战时的情景,即便如此相信很多人还是难以想象出战时这里的紧张情况,恐怕唯有那些浴血奋战活下来的士兵才知道这里曾经的惨烈吧。游客在战壕里穿梭,寻找好的角度眺望远处的大马士革,在导游介绍下脑补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战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根本想象不到眼前这些防御工事修建的有多夸张,在四通八达的战壕连接处有一道小门,近10多米的高度垂直而下,在山中形成一个可以储藏物资的防空洞。里面很黑基本没有任何光源,必须用手电筒四处寻找下一个房间的入口。在墙壁上挂着几幅战略地图,还有一些文字和图案,也不知道是战时士兵无聊时画的,还是游客留下的。七摸八拐终于看到了阳光,但这并不是出口,而是掩藏在山体中堡垒的机枪口,从这里望出去山腰和山底的情况一览无遗。离开前稍微皮一下,May Peace Prevail On Earth。加利利湖|母亲湖和圣湖加利利湖的西侧和南侧遍布着很多教堂和宗教景点,为了纪念耶稣在这里施展神迹和进行的传道活动。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选择了八福山,这里是耶稣登山传授宝训的地方,也是远眺加利利湖的绝佳地点。如果时间充裕想要近距离游览加利利湖的话,大巴列(又译为提比利亚)是首选地,这座犹太教圣城位于加利利湖的西岸,犹太教的两部经典文献《密西拿》和《塔木德》都是在这里编纂的,依靠丰富的水资源已经成为一座度假城市。八福山八福山位于加利利湖的北面,从小城迦百农沿上山的路行驶一段时间后就可抵达。山上氛围祥和安静,树木茂密,透过树荫还可以看到不远处淡蓝色的加利利湖。因为正值中午教堂还未开放,我们只能在周围闲逛一下。在教堂外围花园里有好几处讲课的地方,分别以12使徒的名字命名,很多来这里朝圣的基督教徒也会围坐在这里听神父讲道。“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马太福音》5:3—10)在整个花园里藏着8块石碑,上面用拉丁文书写的“八福”句子,如果有兴趣可以慢慢集齐。八福山上八福堂,眼前这座立于加利利湖边的八角型园顶天主教堂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曾经被很多主教级别的宗教人物前来朝拜。教堂内部不大,采用的是圆形布局,中间是圣坛,四周则是过道和用于祈祷的地方,墙上顺时针依次挂着耶稣受难的画作。教堂内部非常明亮,除了金色穹顶上八扇镂刻着耶稣八福文字的窗户外,每面墙上也有一扇窗户,透过这些窗户还可以看到在外廊行走参观的游客。信徒们虔诚的静坐在椅子上祷告。虽然我并不信教,但在阅读圣经中耶稣留下的训条时,多少还是有一些触动,他教导人们“虚心、温柔、公正、怜恤、清心、和睦”,却又不要陷于悲伤中,要勇于追求公正公平。特别喜欢八福中的“清心”,面对如今浮躁的社会,或许真的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就可以放下很多执念而回归生活的本质,找回内心的真正所求。太巴列路过太巴列的时候,我们决定绕到城市中去车览一番,近距离欣赏下加利利湖的美景。跟随导航来到湖边,因为恰逢安息日,岸边的商铺、餐厅和酒店基本都已经关门停止营业了,就连海上娱乐项目也终止服务,我们只能沿着海边的堤岸漫步,还好风景不错。相比地中海湛蓝色的海水,加利利湖的水是浅浅的淡蓝色,感觉特别纯净,平静的湖面上只有风轻轻掠过才会留下一丝波澜,海鸟叽叽喳喳的在湖面上盘旋,也许这就是高晓松心中的诗和远方吧。“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许巍《生活不止远方的苟且》高晓松和许巍的合作又给城市中焦虑的中青年人一针强心剂,那片海到底在哪里?我想应该就在眼前吧。今天是自驾行程里路线最长的,几乎穿过了半个以色列,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没有从巴勒斯坦地区穿过,而是绕远路从以色列境内前往死海。抵达死海酒店的时候已经临近晚上,据Daisy小姐姐介绍这可是我们此行当中最贵的一家酒店,先来一张夜晚的泳池全景,剩下只能天亮再来享受了。马萨达|永不陷落的堡垒小时候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就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叫死海的湖泊,因为湖水盐度极高,人可以躺在水面上而不下沉,甚至还可以看书看报晒太阳,这样神奇的描述成为了脑中一条永久的记忆。这个湖泊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两国之间,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湖面海拔负422米,被称为“世界的肚脐”。因为水中富含矿物质,空气含氧量高以及国宝级的美容产品死海泥,如今死海是以色列著名的休闲度假、疗养美容圣地,周边酒店林立。如果死海是以色列的一张名片,那马萨达就是犹太人的精神图腾。这座修建于公元前的希律王宫殿如今只留下一片遗迹和四处散落的石头,毕淑敏曾把马萨达形容成“死海边高昂的头颅”,不仅描绘了它在死海边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也传递了以色列人宁死不屈的精神气质,直到现在这里还是犹太人成年礼仪和新兵参军誓师大典的举行场所。马萨达之旅从凌晨4点开始,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决定一大早从山脚爬上马萨达山顶观赏死海的日出,这一路真是意志和体力的双重磨炼。4点半我们似乎是第一组到达马萨达山脚下的游客。因为不知道登山的入口,Gary直接开车冲卡带我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口,紧接着一位怒气冲冲的工作人员杀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拿出护照,结果没人带着,Gary只好把手机上的护照照片给他看,然而他二话没说拿了手机开车就跑了!我们不得不紧随其后回到冲卡的地方,一顿严厉训斥后把手机还给Gary,让我们把车开出去。其实登山口就在关卡不远处,只是没有明显的标记,加上天黑看不见错过了。我们在车上补了一下瞌睡,周围游客也越来越多,然而直到5点半左右才开始陆续放人进去。刚开始的一段路还比较轻松,基本以平路为主,除了石子路比较硌脚。在夜色中隐约可以看到前面的小山,平整的顶部就是马萨达所在地,弯弯曲曲的蛇行小道被游客的手电筒照亮,弯弯曲曲向前慢慢挪动。身后天空已经微微亮,泛起了鱼肚白,死海也在日光下渐渐露出轮廓。时间不多了,我们得加速登上山顶才能看到日出。马萨达是死海边的一座孤山,考虑到防御性,上山的路只有一条,被称作蛇形小道(Snake Path),顾名思义就是一条蜿蜒而上如蛇形般的山路。起初觉得没什么,走了一段之后开始逐渐崩溃,傻逼的我居然还背着包,带着两个脚架的负重,在崎岖的山路上挣扎的爬着,无数次都想着放弃却又发现四周孤立无援,看着身边刚启动缓缓上升的缆车,不由懊恼为什么要来受这个罪。还好清晨气温适宜,包里还有一瓶水续命,要不然绝壁死在半路上。这也难怪,在夏天特别炎热的时候这条路必须封停,不然会有多少人中暑倒地于此。不知绕过多少个弯,闪现过多少放弃的念头,大约1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了山顶,贴心的景区为游客提供了直饮水,冰凉的水让我们身体和精神都为之一振。沿着东方望过去,视线的尽头是死海,在这片没有任何鱼类和海鸟的湖边甚至连一棵植物都没有,如它的名字一般死气沉沉的躺在那里。周围是一望无际的黄褐色荒漠,乌鸦盘旋在空中,偶尔站在石头上啼叫,这一切让人有些绝望,只有地表上的褶皱让这片土地稍微有了点点“生动”,至少是颜色的变化。日出没有很惊艳,但也是一种仪式感。攀爬城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极容易造成石头松动失足跌落的惨剧,但是通过错位角度还是可以拍出令人满意的装逼大片。柔软的阳光把石头染成了金色,在我们身后的山顶平台上是存在了近两千年的遗迹,四周全是断垣残壁的建筑和乱石堆,我们只能通过介绍去脑补曾经这里的辉煌。马萨达在历史上有两个身份,它是希律王动用巨大人力物力修建的王宫。虽然希律王残忍暴掠,但在建筑上却是个极为有追求的人,可想而知曾经的马萨达是多么的奢华和宏伟。其二它是罗马人的一座堡垒,在犹太战争时期成为犹太反抗军最后的据点,在这里上演了一场3年的攻守战,也孕育出了犹太人传承千年的民族气节和英雄主义。作为宫殿的马萨达,拥有最完整的基础设施和奢华装饰,供水设施、观景台、浴室、储藏室、居室、犹太会堂一应俱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在山上修建如此庞大的建筑群还真是一件难以让人置信的事,特别是在常年干旱的地区,供水成为至关重要的生存设施,既要解决宫殿的基础饮水需要,还要为游泳池、浴室和喷水池提供充足的水源,着实是个伟大的工程。在悬崖的一侧有一排长方形的储藏室,这里为生活在山顶上的人们提供丰富的食物储备,也让人不忍联想到希律王酒林肉池的奢靡的生活。希律王的宫殿和北部观景台无疑是马萨达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区域。这些建筑都建在自然形成的三层台地上,上殿是希律王休息的场所,是整个宫殿的制高点,房间半圆形,窗户正对远方,山下一砂一砾和死海都一览无遗。想象下拉开窗帘就能一览众山小的生活是多美好啊,只可惜窗外景色一般般,一片土黄。中殿的圆庭是曾经供希律王游乐的娱乐场所,底层至今依旧看到残留的圆柱和墙上的壁画。曾经这里的一切实体辉煌如今已经不复存在,正所谓尘归尘、土归土,能永远留下的只有无形的精神意志。希律王死后,犹太人不堪罗马的压迫,愤然起义从罗马人手中夺取了马萨达,把曾经宫殿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堡垒,依仗着地理优势和完善的设施与罗马大军抗争。双拳最终不敌四手,在罗马大军的不断围攻后,马萨达最终陷落了,最后聚集在这里的960名犹太人在首领的一段讲话后,他们选择宁死不屈,用自杀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但是犹太教信徒不能自杀,所以他们用抽签的方式先让10个人各杀掉10人,然后再抽签决定一个人把所有人杀死后自杀,这样最小程度违反教义。听到这些叙述的时候,相信没有人不为之震惊,从此“马萨达永不再陷落!(Masada shall not fall again!)成为每个以色列新入伍军人的宣誓词。因为不想放弃享受酒店服务(毕竟是全程中最贵的酒店),我们只能匆匆告别马萨达返回酒店吃早餐和体验死海漂浮,毕竟下山只能沿蛇道沿路返回。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返程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惨,因为坡度不大,所以对于膝盖的冲击也很小,可以说很轻松就下到山底了,这一路我也看清了蛇道的真面目,不由佩服自己早上的毅力和体力。死海|永不沉没的湖泊回到酒店后丰盛的早餐让我们恢复了体力,虽然很多东西口味依旧很奇怪,但还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用餐后就回房换上泳裤,准备去酒店的私人沙滩边体验神奇的死海漂浮!死海沙滩上干净的沙子和整齐的太阳椅是休息玩耍的好地方,可能因为是酒店专属海滩,游客很少也非常安静,不过死海果然名副其实,连浪花都没有一个。迫不及待的我来到水边一睹神奇的湖水,水非常清澈没有异常,靠近海边的沙滩上可以看到一些矿物质的结晶。用手捧了点水起来,沾了一点放进嘴里试试到底有多咸,果然是一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咸味,甚至发苦发涩!残留在手上的湖水犹如一层油脂一般贴在皮肤上,感受很奇怪。海面上已经有一些人在漂浮,还有些人坐在水中的椅子上悠然自得的晒太阳,岸边一对母女在身上涂满了富含矿物质的死海泥,黑漆漆的身体和脸庞甚是搞笑,拿起相机开始互相拍照留念。Gary为了在展示他的肌肉,在沙滩做起了平板支撑,想快速显现出根本不存在的六块腹肌。然而他根本没有想到的是,我压根不会放他的照片,哈哈哈哈哈哈哈。当然小姐姐们的比基尼也是不能给你们看的,就将就看看我吧~~不要问我为啥要穿着拖鞋下水,因为踩在水里的石头上真的很疼!死海漂流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体验,但是千万不要紧张,不要用手大力的拍水,死海水滴入眼睛中会让你疼的连妈都叫不出来,只要放轻松就可以稳稳的漂浮在海面上, 享受不一样的日光浴。在死海上看书读报是拍照的标准Pose,我们也不例外的找工作人员借了一份报纸,在得知我们是中国人后,他笑着说让我们千万不要把头埋进水里,很多中国人看到水就毫不犹豫的开始憋气,下沉,蛙泳式。由于赶着退房,没有体验用死海泥把全身涂黑成了死海边的遗憾之一,希望还有下次来补上。死海作为地球上一个神奇的存在,如今却面临着危机——主要水源约旦河被人为控制,导致死海入水量逐年减少,每年正以一米的高度慢慢干涸。对死海的“援救”工程已经开始,希望让它不要成为下一个仅存在于书本、影像和记忆中的地方。离开死海后我们继续南下,穿过内盖夫沙漠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密支佩拉蒙。这是我第一次进入沙漠地区,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印象中的漫天黄沙在这里成了碎石滩和戈壁。沿路路过了一些城市,黄色的房屋外墙好像是保护色一样,和地面融合在了一起。Gary按耐不住心中的小躁动,非要在路边停车让我给他来一组沙漠车神的帅照,虽然用物理防晒法把脸遮的严严实实,我还是要举报你随地大小便的行为,丢人都丢出国外去了!沙漠地区的路边景色是另一种美,荒芜贫瘠的地表更能看清楚大地的轮廓,起伏的山丘和巨大的岩石堆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奔驰在空旷的荒野中,感觉已经完全放飞了自我,不再受任何束缚。内盖夫沙漠|以色列最壮阔的自然景观贫瘠的内盖夫沙漠几乎占据了整个以色列的南部,是一半的以色列国土面积,迦南这块上帝的应许之地并不像描述的那样流着奶和蜜,这里大部分只有石头和砂砾。在以色列人心中内盖夫代表另一种犹太精神,是勇气和无畏的拓荒者精神。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通过努力和拼搏,对抗自然环境,用智慧和双手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园和伟大的国家。从死海一路南下,穿过内盖夫沙漠我们深入了以色列的腹地,在只有5000多人的沙漠小镇密支佩拉蒙我们仅安排了一天的行程,却收获了两个巨大的惊喜。此次行程中最棒的住宿体验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宿】羊驼农场看着车窗外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和山丘,我很难想象今晚的住宿会有多舒适,尽管Daisy一再和我们强调她订了一个农场旅店,里面还有草泥马可以和我们玩耍,我还是有些不安。穿过了密支佩拉蒙小镇,我们正在周边的山谷里寻找农场所在地,虽然没有路标指示,但还算导航比较靠谱,我们在下午4点左右抵达了今晚的住宿地——羊驼农场,四周真是荒凉。刚进入农场就看到了数十只羊驼在围栏里踱步,长长的脖子已经伸出来对我们翘首期盼,受不了这些萌物的勾引(毕竟是第一次看到神兽),车还没停稳,我们就迫不及待的走到围栏前与它们互动了起来。贵为神兽的草泥马真的很可爱,眼睛很大睫毛很长,当然也不乏有一些发型怪异的杀马特款和龅牙丑萌款。农场很大,除了几个比较大的羊驼区外还有山羊、马等其他动物的区域,但是这些都没有神兽有吸引力,毕竟长得萌是一种天然的优势。在农场里有专门设计的亲子区和商品区,在可以在这里骑羊驼(仅限小孩子)、学习羊驼知识、了解羊驼毛制品的生产步骤和购买羊驼商品。这些用毛编织成的围巾和袜子看起来就非常暖和,不过价格也十分昂贵,是农场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农场里随处可见的立牌上都有羊驼的相关介绍,覆盖了这种生物的方方面面,虽然看不懂希伯来文,从生动的图画里还是可以大概知道讲什么。一回头,请问两位老弟你们在干嘛呢,图片上好像没有你们这样的姿势。喂羊驼是与它们最常规的互动方式,农场工作人员会主动给你一袋饲料,这时候你瞬间变成了羊驼眼中的偶像,长长的脖子一直随着手中的饲料移动。当然喂草泥马还是存在一些风险。如果勾引半天不给它们的话,马上就会开始用口水攻击你,说到这些口水简直就是半屏AOE,量大、射程远且广、附带生化属性的远程溅射攻击。如果发现某只羊驼开始抬起头,发出奇怪声音并扇动耳朵的时候,请迅速离场,不然就是毕生难忘的一注口水。在喂龅牙草泥马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要被它的龅牙啃到手,总之就是一群即温润又暴力的神奇物种。迎面走来的是一只放养的草泥马, 因为酷炫的发型被我们取名Tony,面对手中有食物的我们,它表现的异常温顺,随意让我们抚摸它的毛发。然而当食物喂完之后,任你怎么想摸它,都是轻易闪躲之,极其势利!玩了好长时间草泥马后,我们终于开始把行李搬到了居住的房间里。这是几个独立的小木屋,就在农场的后面,外表看起来非常朴素,但布置的很精致,小院子里还有吊床和篝火堆,方便客人BBQ。推开房门之后简直惊艳到我们,温馨且精心布置的家具瞬间有了家的感觉,之前的担忧和焦虑完全没了。桌上还有两本介绍农场来历和羊驼介绍的册子,可见农场主人真的很希望住客能好好了解这个生物。最让人欣喜的是这里的厨具一应俱全,几位大厨们又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说动就动,收拾完行李后我们驱车回到了小镇上,在超市采购一番后开始了在以色列的第二次做饭体验,今晚主菜由Gary带来的红烧牛肉。第二天清早我第一个醒过来,从木屋后面的小路绕到了山上,居高临下看清楚了这个藏在戈壁中的农场,这片“小绿洲”是戈壁里最富有生机的地方。回到木屋的时候,农场的工作人员已经把我们的早餐送了过来,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不适应,不过用手写的欢迎词和装饰品到让人觉得仪式感和诚意满满。早餐过后就要离开农场去探索拉蒙地坑了,早晨的农场里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小伙子们有的在旁边建屋子,有的在给动物们喂饲料,一种以前只能在《牧场物语》里体验的生活,如今真实的出现在了眼前,不免有些羡慕和向往。拉蒙地坑在密支佩拉蒙的附近存在着一个奇特的地质结构——环形山,四周是高耸的岩壁,正中则是巨大的深坑,宛如被陨石砸过一样。这里是世界四大地陷之一,也是以色列最大的国家公园,被称为以色列大峡谷,吸引着无数户外爱好者来探索。整个地坑是一个巨大的长形碗状凹槽,超过40公里长,如果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游览,先去密支佩拉蒙的旅客中心就对了,这里可以提供所有的游玩信息,包括徒步线路和景点位置。在游客中心的侧面修建着很多独栋的景观酒店,价格不菲。在酒店前的乱石堆中,成片的羚羊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他们若无其事在这里嬉戏打闹,与人类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当然一旁的立牌告诉我们不要尝试喂食它们,毕竟那些锐利的羊角不是闹着玩的。从游客中心往前走100多米就来到观景台了,在这里可以居高临下欣赏眼前这一片如月球表面的神奇地貌,在巨大深坑里是坑坑洼洼的地表,由岩石组成的沟壑犹如画笔一样把黄色的土地勾勒出了丰富的颜色和纹理,非常壮观,可谓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这里吸引了很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前来,不过要在这样的戈壁中穿越对于体力和毅力都是极大的考验。站在山上看到了坑里弯曲的徒步线路以及正在步行的勇士们,不禁佩服。演帝Gary再次上线,在悬崖边凹起了造型,小朋友们不可模仿哦。在光秃秃的山顶上风吹日晒了一会儿,我们决定深入到地坑内部去看一看,查阅景点信息后一个叫彩色沙漠的地方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从山顶沿着蜿蜒的公路进入地坑内部,周围贫瘠空旷的土地让人十分震撼,四周的山丘如同堡垒一般把我们团团围住。彩色沙漠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实际上就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在采集石料的过程中把不同年代的地质层挖了出来并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些不一样的色彩。倒是一旁宣传牌上面用图示的方式描绘了地坑上近亿年的形成过程。面对周围空旷壮丽的景色,在爱美爱装X的gary怂恿下我们把车停在路边,开始了一组公路大片的写真拍摄,留下了此行中最有逼格的一张合照。离开内盖夫沙漠后,我们即将前往以色列之旅的最后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圣城耶路撒冷,此前一天一座城市的匆忙行程就是为了给耶路撒冷留够充足的时间去游览。伯利恒|高墙那边的基督教圣地以色列及周边区域应该是全世界基督教徒最向往的地方。《圣经》新约的记载,耶稣在这里度过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复活,他的足迹遍布了这片土地,如今已经变成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教堂和纪念点,吸引着全世界的教徒前来朝圣。之前我们已经去过玛利亚受孕和耶稣成长的拿撒勒,游览过耶稣主要的传教地加利利湖,但对于耶稣最重要的两个时刻出生和死亡复活一直没有提及,它们分别发生在伯利恒和耶路撒冷,这两座城市在地图上仅仅只有10公里,却跨越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在国境线上高高竖起的巴以隔离墙不仅从地理上分割了两个国家,也从情感上让彼此划清界限。从耶路撒冷老城大马士革门对面的车站可以乘坐公交汽车前往伯利恒,车次和班次都很多。在车上环顾周围的乘客,除了游客外基本都是裹着头巾的阿拉伯女人,猜测是在耶路撒冷工作或者读书的巴勒斯坦妇女。路上十分顺畅,也没有经历严厉的安检,所以从以色列进入巴勒斯坦是单向畅通的,但反向就会非常严格,车程30分钟左右就抵达伯利恒市区。刚在巴勒斯塔下了公交车,一群出租车司机便蜂拥过来拉客,如果没有打算包车游览的话(实际上也并不需要,因为景点都不算远,完全可以步行前往),千万千万别搭理他们,只要一询问,他们能缠你几条街,各种游说各种哄骗,不得不佩服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一行5人在一个司机十几分钟的哄骗下,100谢(大概)答应一辆车带我们游览伯利恒的几个重要景点。因为超载还被警察拦下来罚款,不过好像司机迅速通过某种手段摆平了。从热心角度来说司机大哥还算不错,景点都带我们去逛了,一路上聊得也很开心,从生活方式到宗教信仰都聊的热火朝天,在游览完后我们还请他吃了一餐午饭以表示感谢。但最最最无语的事发生了,在结算费用的时候,他居然说我们花了太多时间需要加价,面对这样毫无信誉的要求瞬间抹杀了我们对他的好感(毕竟我们还请你吃了午饭啊,兄dei),最终议价半天,以加价60谢结束。伯利恒比较像依山而建的另一个阿拉伯城市拿撒勒,灰白色的建筑颜色和风格都很一致,除了在主要景区较为整洁外,其他街道依旧脏乱差,对阿拉伯城市的印象感觉在很长时间内是不会改变了。圣诞教堂圣诞节对于所有人来说都不陌生,在国内庆祝的热闹程度都已经快超过春节了。大家都知道圣诞节是为了纪念基督的降生,而他出生的马槽就位于伯利恒的圣诞教堂处,所以每年圣诞节,教堂前面的马槽广场成为最神圣和最热闹的地方。圣诞教堂并不是欧洲那种华丽宏伟的教堂风格,相反质朴的稍微有些过了,白色的砖墙垒砌的外立面,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的摧毁重建,风吹日晒,显得还有些破旧。从旁边一个不起眼的小门俯身低头进入教堂内部,以示谦卑,所以这扇圣诞教堂的正门也被称作“谦卑之门”。圣诞教堂的内部和外部一样十分俭朴,如果没有四周的宗教装饰,墙壁上残缺的宗教壁画和圣坛上方数十盏华丽的吊灯,我甚至以为只是来到一间普通的屋子里。大面积的维修工作把周围前来朝圣的信徒们全部挤在一旁,他们正在排队进入教堂主殿右侧下方的圣诞洞——耶稣诞生的马槽处。面对恐怖的长队,我们放弃了瞻仰这一神圣的地方,也放弃亲手触摸伯利恒之星,毕竟都不是信徒,这些神圣的信仰仪式感还是给真正虔诚的人吧。教堂最为华丽的部分就数主殿的圣坛了,因为教堂属于亚美尼亚东正教派,所以整个圣坛风格延续了东正教的特点。非常华丽和复杂的结构,各种金属雕刻装饰品和精美的壁画,让人目不暇接。圣凯瑟琳教堂圣凯瑟琳教堂在圣诞教堂旁边,两个教堂是相通的。但从建筑风格上来说,圣凯瑟琳教堂属于天主教派,建筑风格整体比圣诞教堂明亮、简洁、大气很多。恰好遇到一群前来朝圣的信徒准备弥撒,在以色列的这几天不少蹭到弥撒活动,每次都被现场的庄严和神圣所震撼。从教堂旁边可以进入一个地下室,这个石室是为了纪念一位基督教教父耶柔米,他晚年生活在伯利恒,在这里将《旧约》译成了新拉丁文本,为圣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地下室不大,由几个石室组成,淡黄色的微弱灯光打在石壁上,有种幽暗神秘的感觉。在这里可以看到上千年的石祭台、壁画,还有刻在石面上的文字和符号,虽然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是感觉很厉害。参加了信徒旅行团的人还会在这里举行简单的祷告仪式,可以推测耶柔米教父在信徒中应该有很高的影响力。从地下室里走出来,穿过一个内庭就来到了小庭院,这里才是圣凯瑟琳教堂的正门。圣凯瑟琳雕像矗立在建筑最中央的屋顶上,她被天主教会传统上将其视为十四救难圣人之一。在庭院中间还有另一个雕像,这位大胡子老人抬头看着天空,左手拿书,右手拿笔,脚下踩着一个头骨,他正是前面提到的神甫耶柔米。据说脚踩头骨意在表达人生的短暂,而自己已经放下人间一切。离开两座教堂后,司机准备带我们前往另一个教堂,途中经过一排纪念品商店,我们停下来选购了几张明信片,并在马槽广场旁边的邮局里寄出去,毕竟这是另外一个国家的邮戳。乳洞教堂乳洞教堂就在圣诞教堂旁边的一条小路上,步行过去大概就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这个教堂据说是当时为了躲避希律王对婴儿的迫害,耶稣一家人逃难去埃及的路上,圣母玛利亚曾在这里给耶稣哺乳,而乳汁滴在了山洞的岩壁上把整个山洞都染成了白色。如今这里吸引了很多希望受孕妇女的到来,相传只有虔诚的祈祷,并亲自从白色的岩壁上刮下白色粉末,放入嘴中才能得到赐福。教堂修建在白色岩壁的洞窟里面,不是很大,存放着不同风格造型的圣母像。来这里的游客不是很多,更多是虔诚的女信徒,她们在这里完成一系列传说中的仪式,然后带走圣母的赐福。巴以隔离墙在柏林墙倒下的15年后,因为民族、土地和宗教的分歧,另一堵高墙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边境矗立起来。这堵高8米左右,长度超过700公里的隔离墙就位于伯利恒市内,以色列修建这墙的目的是防止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进入以色列境内进行破坏和恐怖活动,所以在以色列这堵高墙被称作“The Security Fence”,而在巴勒斯坦它被叫做“Israeli Barrier”,它的存在把巴勒斯坦人民如犯人一样限制在一个区域内。可在所有巴勒斯坦人们心中,墙那边的土地曾经也是他们的啊。这就好比本属于自家门口的一片草地,被隔壁邻居竖起了围栏说以后你不准进入,要进入也可以,我要搜身检查。你说巴勒斯坦人堵不堵。虽然巴勒斯坦呼吁了国际社会的援助,试图通过国际法律手段拆除这堵墙,而海牙国际法庭也宣布以色列修建隔离墙违反国际法,应终止修建,同时拆除已修建的隔离墙,但以色列不与妥协。隔离墙如今成为伯利恒的一个“景点”,更多是因为墙上画满了巴勒斯坦人和世界和平份子用于宣泄情绪的涂鸦。这些涂鸦虽然风格不同,但主题都是以反战、抗争和呼吁和平为主,如果细细观看的话,会发现很多充满寓意的漫画和尖锐有趣的文字。为了吸引游客,有一些墙旁边的小店会在这里兜售一些和涂鸦墙相关的艺术纪念品,还会给你涂料让你在墙上留下你的大作,不过你放心,你的作品会很快被其他人覆盖或者涂抹掉。因为前一天来这留下涂鸦作品的小伙伴,今天已经找不到。这些涂鸦图案中,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定是出镜最多的男人,近代有英法搅屎棍搞得中东地区不得安宁,战乱延续到现在,今有特朗普政府先是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又切断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援助,导致巴勒斯坦人民彻底把这个疯狂的总统标记为“撒旦”。这里的666可不是夸他,而是魔鬼的代号,上一个背负这个名号的还是2000年前的罗马皇帝尼禄。在快离开隔离墙返回耶路撒冷的时候,一座风格迥异的酒店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但是当时没有时间去问询。回国后才通过网上的资料查阅到,这家The Walled Off Hotel艺术酒店是出自难以捉摸的街头艺术家班克西Banksy之手,他也在隔离墙上了留下了很多作品,而这个酒店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糟糕的景观体验的酒店”之名。至于有多糟糕,那就等你来亲自参观啦~从伯利恒返回耶路撒冷的途中,我们经历了一次入境检查。作为东亚面孔的游客,只需要在以色列士兵的要求下查看护照即可通过,甚至都不用下车。而可怜的巴勒斯坦人必须挨个下车,通过严格的证件查阅,甚至是严厉的盘问。从车窗里拍到这一幕,看着他们无辜又无奈的眼神,真的令人十分不舒服。伯利恒一日游,虽然身处巴勒斯坦境内,但丝毫没有感受到太多不一样。大家平和安宁的在这里生活着,可能很多民族和宗教的情绪早已被磨平,或者是深深压抑着等待下一次爆发,不管怎么样相信大部分居民还是渴望在和平中生活,极端分子总是少数。耶路撒冷·历史篇|三千年兴衰与哀愁耶路撒冷被称作”世界的中心“,比这座城市更令人惊叹的东西也许就是它的历史了,3000年的历史铭刻在耶路撒冷每一块石头上,记录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中。“世界若有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一分在别处。“《塔木德》这句广为人知的话,世人给了它后半段,或许这样的叙述才是耶路撒冷真正的历史。“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一分在别处。“太多数人可能认为耶路撒冷的哀愁来源是因为犹太人,他们几次被驱逐出这片祖先生活的土地,被迫害,又努力从别人手中抢回来,但我觉得耶路撒冷的哀愁来自历史上在这出现的各个民族、王朝和国家,当一片土地没有真正归属者,被外人抢走时,对于前居民来说这就是流离失所的哀愁。犹太人最开始也是从耶布斯人手中抢到这片土地。几千年来耶路撒冷被易手了数十次,活跃在亚非欧大陆的各大帝国和强势民族几乎都把它占为己有过,我不想也不可能在游记中摘录太多历史故事(毕竟如果真有兴趣的话,网上和书本里有更多资料),但希望能从自己足迹的所到之处讲述亲身感受到的“哀愁”。绕了大半个以色列终于来到耶路撒冷,如果全程只能选择一个地方,那毋庸置疑一定非耶路撒冷莫属。虽然前面一直赶路,把最后的两天半时间留在这里,但是真心不够,特别是对于喜欢历史和宗教文化的小伙伴,至少要留够一周时间在这里。两天半的时间(还有一天去了伯利恒),我们主要的行程是围绕着耶路撒冷老城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地也都集中在这里,老城区外的橄榄山,锡安山和大卫城也是经典的游览地。而在新城区中还有众多博物馆、街区和本地市场都非常值得慢慢探索。要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去博物馆一定是不二之选,耶路撒冷的行程也从博物馆开始。以色列博物馆以色列博物馆位于耶路撒冷的新城,如果不是自驾前往的话,可以搭乘公共交通。门票50谢,如果在3天内再来的话可以免票,从这一点足以看出博物馆是有多大,藏品是多耐人寻味,所以安排半天到一天的行程沉浸在这里,肯定是值得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在博物馆里只参观了2小时(大部分时间这里5点就关门了),在博物馆入口处可以免费领取一个电子导览器,里面有大部分藏品的中文介绍。虽然我们最后还搭上了一个英文介绍团,但和Gary听了一段后还是果断脱团自行游览。我们几乎把所有时间都停留在了两个藏品上,当然这也是以色列博物馆镇馆之宝——第二圣殿时期的耶路撒冷模型和圣书之龛。“无论是谁,若没有看过辉煌之时的耶路撒冷,那么在他们的一生中就再也不会见到美丽的城市了“《塔木德》耶路撒冷最辉煌的时候当属第二圣殿时期,在希律王的扩建下圣殿达到了最大规模,如今我们是不可能回去看了,还好有能工巧匠和历史学家把这一盛景还原。当面对这个巨大的城市模型的时候,整个人都震撼到了,在公元66年,这样的城市规模和宏伟景象恐怕全世界也不多见。第一眼看到传说中的第二圣殿,一种庄严和神圣感油然而生,这里曾是所有犹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上帝在人间的住所。四年后,罗马人把这座圣殿付之一炬,这是犹太人的哀愁,仅留下的一面墙成为千余年他们心中“离上帝最近的地方”。顺时针绕着模型进行参观,每一个方位都有图示指明眼前建筑的名字,然后通过手中的电子游览器可以轻松获得建筑的介绍和历史知识,如果全部听完的话至少要一个小时,不过对了解耶路撒冷历史和城里建筑的布局非常值得。在现场阅读资料中,我发现提及最多的一句话大概就是“建筑根据史料资料还原”。没错,还原这座城市不仅仅需要能工巧匠的手艺,因为时间过于久远,还需要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从文学作品,历史资料中取证,再通过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中(这两个国家曾经统治过耶路撒冷)汲取灵感,最后依靠强大的想象力才能把这座千年的伟大城市呈现出来。虽然经历过多次的摧毁重建,耶路撒冷整个城市的规划还是非常井然有序,穷人密集居住的下城区域,上层居民和贵族居住的上城区域,娱乐用的大剧院,防御用的城墙和塔楼,堡垒要塞,宗教场所立于城中。大卫城是耶路撒冷最古老的遗迹,也是犹太民族第一次以统一王国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依山而建的大卫城据说是为了利用地势抵御外族入侵,并且靠近稀缺的水源地基训泉。第二圣殿时期大卫城已经存在了1000多年,成为贵族们的居住地。在死海之巅我们已经看过希律王奢华的山顶宫殿马萨达,而他真正的皇宫位于耶路撒冷城内,这座奢华的宫殿如今再也看不到了。千百年后它将变成要塞堡垒,变成军营,而今天它是大卫塔,也是耶路撒冷历史博物馆,我们的下一站。博物馆中有一个非常吸睛的白色漏斗状奇特建筑,四周是喷泉,刚看到的时候还以为仅仅是一个装饰物。后来才知道其实它是一个陶罐的盖子,而它的下方是一个展馆,用于存放国宝级文物——死海古卷。这样的设计理念象征古卷是在陶罐中发现的,非常有意义,而这个建筑也被称作圣书之龛。白色陶罐顶的对面是一面黑墙,强烈的颜色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组被称作“光明与黑暗之子”的建筑组合象征了不同宗派主义者精神世界的强烈冲突,尽管这样的设计有些夸大沙漠极端犹太教派的嫌疑(死海古卷出自他们之手),但他们在沙漠中完成虔诚信仰的苦修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犹太民族的精神。从黑墙后面或者第二圣殿模型旁边都可以进入圣书之龛,内部不允许拍照,只能随电子游览器逐一欣赏这里的藏品。除了当时这些沙漠教派的生活用品外,还有很多千年前的宗教书籍,对于宗教和历史考古学家来说,他们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死海古卷》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它的出现证明了《圣经》从古到今的一致性,也是研究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发展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死海古卷的残片放在展馆中部的巨型卷轴上面,而顶部就是陶罐的开口处,相当于是实景还原了这一考古发现。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对以色列博物馆的游览只能止步于此,无缘馆内的其他展区和藏品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所以来之前务必留好足够时间。大卫塔(耶路撒冷历史博物馆)雅法门是进入耶路撒冷的主要入口之一,因为面向雅法港口方向故以此为名。耶路撒冷老城区的主要城门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定要有一个90度的拐角,据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防止大规模敌军的一拥而入。从雅法门进入耶路撒冷老城后,右手边高耸的城墙里就是大卫塔(耶路撒冷历史博物馆)所在地,这里早已不是希律王的宫殿,而变成一座坚固的城堡,里面保护着从公元2000年前到近代以色列建国的历史。高晓松曾在《晓松奇谈》里简单说过耶路撒冷的历史,提到外国建筑大多是用石头垒砌而成,新的王朝来后就把旧王朝留下的建筑顶部拆掉,但墙面仍然保留下来,所以从墙面石头的风格大小就可以区别不同王朝。大卫塔本身就是一件藏品,这里有希律王、罗马人、十字军、奥斯曼人留下的砖石。站在城墙塔楼上,可以眺望耶路撒冷新城和老城的景色,在英国托管期间,政府要求所有建筑都必须以乳白或者乳黄色作为外立面,这样的规定也让如今的耶路撒冷看上去极为柔美。如今的耶路撒冷老区因为战争和种族宗教分歧,被分为四个区域:亚美尼亚区、基督区、穆斯林区和犹太区,他们一起生活在这片圣地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耶路撒冷到底属于哪个宗教或是属于哪个民族?我想这必定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谁都不愿意再失去它。耶路撒冷注定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这种充满文化和宗教矛盾又勉强和谐共存的微妙状态,这也是世间哀愁的一种表现。沿着博物馆的路线,游客可以顺序参观和学习耶路撒冷各个时期的历史,比起阅读枯燥难嚼的《耶路撒冷3000年》一书来说,通过眼前更具象的图片、雕像和模型能更生动的了解耶路撒冷历史。当然如果能找到一个和我一样做了半年历史功课,并十分愿意分享的同行小伙伴,你此行一定会非常幸福。脑力和体力的匮乏,参观博物馆的后半段已经开始走马观花,关于近代英国人托管期间的历史几乎是一晃而过。在整个历史进程的最后,博物馆用最简单明了的图文总结了充满民族和宗教冲突的3000年历史。在博物馆中还有一个我认为非常不错的藏品,由于位于地下的一个屋子里,比较隐蔽,所以大部分人很可能就错过了。这是奥斯曼帝国时期耶路撒冷的城市模型,相比起以色列博物馆中第二圣殿时期的城市模型,虽然小了很多,但这是最接近现在耶路撒冷老城布局的,模型中的很多建筑现在依旧屹立在城市中。大卫城还有一项非比寻常的项目——“大卫塔灯光秀”,说实话这是我看过所有灯光秀中最华丽的,场景宏大与实物的结合也表现得相得益彰。唯一不足是场景太少不够过瘾,并且不能拍照(不要问我照片哪来的,相机快门走火而已)。最后得提醒一点,欣赏灯光秀需要提前预定,预定方法可查询网站或者现场工作人员。大卫城从历史角度看,大卫城是耶路撒冷的发源地,它完全可以成为游览耶路撒冷的第一站。这座都城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粪门以南不远处,虽然现在已经是一个可供游客游览的景点,但它也还是在挖掘中的考古现场。在大卫城入口处的上方有一个观景台,在这里可以看到对面橄榄山山坡上的住房,虽然和大卫城毫无关系,但在夕阳的映照下这里也呈现出了令人惊艳的城市风景,算是一种小小的补偿。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游览这里,还好Daisy同学给我们补上了这一遗憾(因为时间安排不同,她独自在耶路撒冷又待了2天,去了其他另外的景点)。【大卫城】Daisy的独家观感(图·文/Daisy)【先说说大卫】很多人认识大卫,是因为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大卫雕像。在公众的印象中,大卫就是那个身材健美,神情坚毅的裸男,而《圣经·旧约》中大卫的形象则更为丰满。他是在与非利士人的战斗中,主动只身迎战巨人歌利亚并割下对方头颅的骁勇战士。他是首位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的伟大国王。他是多才多艺,擅长写诗和演奏竖琴的文艺分子。同时,他也是为了抢夺手下将领的妻子,将其送上战场送命的奸夫。这个神圣耶路撒冷的缔造者具有圣王的特质,也有凡人的缺点,他有神的偏爱,也有国民的爱戴。【独自游览大卫城】一个亚裔女性独自走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一路上少不了来自行人的各种打量,在各种目光的洗礼下,我摸索到了大卫城的门口。与耶路撒冷老城内的喧嚣相比,大卫城可谓是低调冷清,入口处的巨大竖琴引人瞩目,向我们展示着这位伟大国君极具音乐天赋的另一面。整个大卫城景区还是挺大的,比起散落在各处的古城遗迹,更负盛名的还是挖掘于千年之前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是为了防止耶路撒冷城战时缺水而建的引水渠,游览路线有水路和陆路两种选择,水路是著名的希西家水道,又称西罗亚水道,而陆路是迦南人隧道,开凿时间比希西家隧道要早一千多年。两条游览路线在地图上以不同颜色的竖琴为标识,选择走水路的话,会有500米左右的路程需要涉水,水道狭窄幽长,没有灯光,最深处有70厘米,最窄处只有60厘米宽,是一条单程通道。官方给出的标准游览时间是40分钟,并建议配上可以涉水的凉鞋和手电,可见道路之崎岖艰难。打定主意不要涉水(木有带拖鞋和短裤)的我,果断选择了陆路。而陆路也并非一条康庄大道,狭窄得有过之而无不及,长得胖一点的人可能会走着走着就被卡住,因为最窄处只有40厘米。昏暗的灯光,加上很长一段路前后都没有其它游客,大胆如我也一度被吓得想狂奔。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于,道路崎岖,狂奔是实现不了的,只能低头弯腰小步快踱钻洞前进,还好陆路只有一百多米,惊吓之路很快就结束了。水道出来之后走了一小段,路过了一个居民区,然后走到了一个铁门前。我一度以为自己走错了,有点疑惑,于是在门口拿出地图开始研究。在旁边玩耍的几个阿拉伯小朋友中,一个眼睛亮晶晶的小女孩跑过来帮我拉开了铁门,手往前面指,示意我从这里走。全程她什么都没说,眼神真挚,又有点怯生生的。我有点愣住,觉得心头一暖。在耶路撒冷,几乎任何一个历史场所都是饱受争议的,大卫城也不例外,景区内的巴勒斯坦居民也一直是争论焦点之一。在这争论的中心,我看到的是一双热情的小手,一对闪亮却又带着生怯的大眼睛。最后,以回程路上跟踪的一只小喵喵为结束。大屠杀纪念馆在耶路撒冷的新城里还有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博物馆——大屠杀纪念馆,这座博物馆是为了纪念死于纳粹之手的600万犹太人。从古自今犹太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悲壮的史诗,家园被毁、背井离乡、沦为奴隶、惨遭迫害,但最终他们靠自己的智慧、勤劳和虔诚的信仰重新站了起来,最终成立了属于自己民族的国家。时间关系我们也没有前往参观这座据说“世界上最令人感动,震慑心灵的博物馆”,好在我们还有Daisy同学。【大屠杀纪念馆】Daisy的独家观感 图·文/Daisy纪念馆名字来自于《圣经·以赛亚书》,意思是“有纪念,有名号“。“我必使他们在我殿中、在我墙内、有纪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这是一座情绪饱满,极具渲染力且充满力量的纪念馆。它充斥着残酷的历史,却又不止于向世人展现这惨状。它努力地搜寻着各种记录,还给受害者一个身份,一个声音,一张面孔,把他们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让他们被世人铭记。想起了《寻梦环游记》里关于死亡的探讨,当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这一刻才是真正的死亡。从此以后没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世界,转身看这座纪念馆,更体会到了有纪念,有名号的美好。这样的纪念得以让他们死后,还能继续活着。【位置】纪念馆位于城市西部边缘的纪念山上,紧邻一座小森林,分室内展馆和室外展区。从轻轨站下车后,随着三两行人一起沿着小路往茂密的森林里走,越走越隐蔽沉静,透过树林,能隐隐绰绰能看见远处肃穆的建筑,像一把插入地上的钢刀,也像一座墓碑。【大屠杀历史博物馆】整个纪念馆的核心是三角形棱柱状的大屠杀博物馆。三角形的建筑代表着以色列国旗上大卫星的下半部分,而失去的上半部分,寓意着在大屠杀中死去的600万犹太人,这约是全世界犹太人口总数的一半。这个位于地下的建筑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从二战前讲起,以犹太人的角度讲述了大屠杀的那段历史。展馆人很多,有的地方甚至是摩肩接踵的拥挤,但是大家都很安静。区别于这几天在耶路撒冷的宗教场所遇见的各种抽泣,纪念馆内参观者的悲伤,是无声地红了眼圈。展馆陈列了形式多样的史料及图片。采访大屠杀幸存者和遇害者家属的视频,孩子们的玩具,泛黄的日记,还有那堆积在透明玻璃地板下,成百上千双失去主人的鞋子…每一件展品,都真实地让人置身其中般地难过。最后一个展厅,是著名的姓名厅。整个展厅呈圆形,建在一个黑洞之上,这忘不见底的黑洞,这是为了纪念那些在大屠杀中丧生的,无法辨认的无名受害者。没有人认识他们,因为认识他们的亲人、朋友,可能都在这场大屠杀中丧生了。展厅正中间的照片墙,像一个从天空垂下的大喇叭,发黄的照片上,是一张张平静祥和的脸。四周的墙壁上整齐地排列着一册册档案,每一册都是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还在不断地增加中。纪念馆已建成,而关于这场大屠杀的收集工作还在继续,犹太人还在执着地寻找着那消失的受难者。以色列前总理沙龙这样描述这个展馆:“当你离开这个纪念馆时,你能看到耶路撒冷的天空。我知道一个犹太人在呼吸着耶路撒冷空气时,心里会作何感想。他会感到自由,他会感到,他回家了……他知道,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让犹太人有权力和能力保护自己的地方,这意味着犹太人将永远不会再次经历大屠杀。”【儿童纪念馆】在靠近游客大厅的地方,远远就能看到一片密集耸立,参差不齐的白色石柱。石柱下方,是为了纪念在大屠杀中死去的150万名犹太儿童所建的儿童纪念馆。走近看,纪念馆顶上的那些石柱参差不齐,仿佛被外力拦腰斩断,一如这些早夭的幼小生命,在命运的洪流中,被外力撕扯到面目模糊。在门口排着长队一步步靠近着这个半地下式的纪念馆,快排到门口时,前面突然有点骚动,得知是要闭馆了。于是和众人一起在门口往内遥望了一眼,一片黑漆漆,录音机里据说是在念着逝去孩子的名字。还据说,黑漆漆的纪念馆内有数百面镜子,映衬着一束孤独的火焰。【纪念】诺大的纪念山,还有很多精彩展厅由于篇幅有限来不及一一展开。想以我特别喜欢的这个橄榄纪念章作为结束。这枚纪念章是用铁丝绕成一枝长出嫩芽的橄榄枝形状,铁丝像是集中营的铁丝网,而所有苦难的日子,都会长出绿芽。记住过去,塑造未来。【宿】The Great Jerusalem Hall虽然有点跳脱,但还是想简单介绍一下此行中给我们第二次惊喜的住宿地(草泥马农场是第一次惊喜),也是此行唯一一次选择民宿。屋内面积很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精心布置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家具和让我们也体验了一次当地人的生活。民宿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对面的高端社区里,非常安静、独栋的石头房子特别复古又充满小资情调。社区离雅法门很近,步行只需要15分钟,门口是很大一个国家公园,环境超级棒。价格2000一晚,平均到人头上就500左右,我觉得挺值!在耶路撒冷的千年历史中充满了冲突和战乱,给居住在这里的一批批民族带来太多的苦难和哀愁,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座被称作“世界中心“的伟大城市也见证了不同人类文明的兴衰,是所有人类的文化瑰宝。耶路撒冷·宗教篇|三大宗教的天国之城“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属于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当中,这是这座城市的悲剧,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这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耶路撒冷三千年》西蒙·蒙蒂菲奥在自己的旷世之作中,用两种存在维度描述了这座有别于所有世界上城市的圣城。对于犹太教、穆斯林和基督教徒来说,无比圣洁的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朝圣目的地之一,这里饱含了他们对先祖和神明的尊崇与敬畏,是他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羁绊。“这是一座神圣之城,以至于世人甚至用信徒给它赋予了太多的神秘和期待,他们迫切的希望宗教能够解释快乐为何转瞬即逝,忧愁为何亘古恒久这个谜题。”-《耶路撒冷三千年》通过探寻博物馆和游历城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我们用世俗的眼光去回顾耶路撒冷的三千年兴衰与哀愁,认识了这座城市在尘世中的样子,而它的天国模式则将从散落在城中的圣地、圣物和虔诚信徒中表现出来。哭墙犹太教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浩劫,第一次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摧毁第一圣殿,犹太人沦为“巴比伦之囚”。第二次是罗马人庞培烧毁第二圣殿,犹太人最终流离失所,很长时间被驱逐出故土。圣殿是所有犹太人最为神圣的地方,这里曾存放着有《摩西十诫》石板的约柜,这里曾是上帝耶和华在人间的住所。两次宗教浩劫后,圣殿唯一剩下的只有一面墙,虔诚的犹太人开始在这里哀悼,痛惜圣殿的毁灭,他们相信是自己对上帝的不忠导致失去家园,经历磨难。现在在这个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他们愿意通过祖祖辈辈的虔心祈祷,祈求神的宽恕,重新点亮民族之光。清晨,灼眼的阳光刚刚翻过橄榄山照亮耶路撒冷的时候,西墙下早已站满了前来祈祷的犹太人,宏大的祷告场面让人瞬间震撼,这样的场景只有在西藏大昭寺门口感受过。如今的西墙前面是一个硕大的广场,分为男女两个独立的祈祷区域,女性的部分相对小很多,而且对服饰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我不能进入,只能在外围捕捉他们认真祈祷的瞬间。聚集在这里的进行晨祷的犹太人,大多属于正统派犹太教,他们谨守着古老犹太教的教义,身着黑色衣服,头戴黑帽,鬓发垂颊梳成小辫子或者留着络腮胡,还有一些老者身披祈祷经,把经文匣用黑色皮带缠在头上或者手臂上。这些看似奇怪的装扮和服饰都有特殊的含义,几乎都来自犹太教古老传统。这些正统派犹太人又有很多分支,最为极端的一部分被称作哈瑞迪,他们不承认以色列国,不用工作,接受政府的资助和补贴,他们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潜心祈祷和研究传统教义。晨祷大约在8点左右陆续结束,游人现在可以进入广场近距离游览西墙,但是进入前一定要在入口处拿一顶叫Kippah的小圆帽,意为“遮盖”,对犹太人来说,以头发直接面对上帝视为不敬,所以要用帽相隔。西墙广场上放满了祈祷用的桌椅,还有一些简易的柜子,上面散落着很多用希伯来文撰写书籍,供信徒们阅读研习和祷告使用。在密集的祈祷人群里,除了样貌特征特别明显的传统犹太人,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群非洲长相的犹太教信徒坐在广场的最后面。后来想想其实也正常,犹太人流离失所数千年,为了避免被迫害又四处迁移到非洲和欧洲各地,人种和文化的融合却也没有改变虔诚的信仰。终于接近这面世界上最神圣的墙了,令人难以忘记的一幕出现在眼前,犹太教徒们面壁肃立而站,或手捧经书念诵经文,每次念到上帝名谓的时候都会点头以示尊重,或扶墙贴面啜泣、亲吻石壁,把眼泪擦拭墙壁上与神沟通,底部巨大的岩石已经被磨的十分光滑。在面对西墙的左手边,穿过威尔逊拱门可以进入一个石室,在这里可以看到更完整的墙体,但是很遗憾这个区域只能男性进入。在石室里有更多研习教义和阅读经文的犹太人,四周的经文柜里放满了已经被翻阅成千上百次的书本,就像一个小型图书馆一样。日落时分是拍摄西墙最佳的时刻,此时柔和的阳光直射在墙面上,让本来就泛黄的石块瞬间洒上金色,更显得神圣无比。在西墙前有一个十分熟悉的面孔,这个男子出现在很多人的镜头中,包括在《晓松奇谈》以色列篇中也出现过他的身影,以至于让我们都觉得他一年四季无时无刻都在这里祈祷,多虔诚呐!快看看你的照片里是不是也有他!在西墙巨大石块的隙缝中塞满了祈愿用的纸条,这些都是传递给上帝的人间信息,他们相信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被上帝收到并给予回应。每年工作人员会把这些纸条清理出来,埋在耶路撒冷东面的橄榄山上。我也把在戈兰高地购买的大卫星项链置于墙缝中,以获得上帝的祝福。圣殿山关于哪里是“世界中心”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同时期不同视角都有不同的解释。以前我曾说过伊斯坦布尔是世界中心,考虑的角度是从地理层面——这是连接欧亚大陆的巨型城市。从1581年的《宾廷三叶草世界地图》来看,世界中心已经被很多人公认在耶路撒冷,它代表的是精神和宗教层面。“以色列地是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中心;圣殿是耶路撒冷的中心;至圣之所是圣殿的中心;神圣约柜是至圣之所的中心;而奠定这个世界的基石就矗立在神圣约柜的前方。”《为圣篇》现在我们就要登上埋有世界基石的圣殿山,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如今的圣殿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地方,同属于亚伯拉罕宗教体系的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把这里视为圣地。曾经矗立于世界基石上的犹太圣殿,变成了一座清真寺,被穆斯林占领了千年。虽然以色列在六日战争后重新占领了圣殿山,但按照犹太拉比的要求,犹太人却再也不能登上这里,圣殿山依旧被耶路撒冷的穆斯林所管理。非穆斯林进入圣殿山只有一条路,从面对西墙右侧靠近粪门的地方排队进入,途中会经历一次非常严格的安检,因为圣殿山的开放时间较短(下午基本不开放),为了避免长时间排队,强烈建议早上8点左右进入,此时阳光也是最好的时候。刚走近圣殿山,我居然感觉到有些举步维艰,这样的困难不是因为身体机能,也不是环境问题,而是巨大的心理作用。我放慢步调慢慢往前移动,窥视着周围的环境,深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样的感觉似乎和阿波罗登月中的宇航员一样,每迈出的一步都是伟大的一步。圣殿山上很安静,让人感觉非常安宁和祥和,四周的花坛里三三两两的坐着一些穆斯林,他们在这里聊天,诵经。除了游客外,荷枪实弹的安保人员密切的关注着周围的一举一动,时刻保护着圣地的安全。岩石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位于圣殿山的最中心,是整个山上最宏伟华美的建筑,修建于世界基石之上。金色的圆顶使用了80千克的纯金打造,在阳光的映衬下无比灿烂夺目,清真寺的外墙用镌刻着《古兰经》经文的蓝色瓷砖覆盖,显得光彩夺目,和周围黄色岩石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如今世界基石依旧存放于清真寺之内,在这块石头上还有伊斯兰教先知穆罕穆德登天时留下的脚印,可惜清真寺并不对非穆斯林开放,瞻仰这一世界圣物的想法就此打住。虽然圆顶清真寺名为清真寺,但现在更多是作为一个供世人敬仰的圣地,而南面的阿克萨清真寺(Al-Aqusa Mosque)才是名副其实的清真寺,这里依旧供穆斯林祷告使用,遗憾的是非穆斯林还是不能进入参观。阿克萨清真寺这个名字源于“最遥远的清真寺”,因为这里距离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相距2000余公里,但它仍被穆斯林视为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世界第三大清真寺,主要原因是先知穆罕穆迪在这里“夜行登霄”,升天见到真主。关于阿克萨清真寺还和一个历史上有名的组织有关,在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时期,国王曾把这个建筑交于一个骑士团进行管理,这就是以后大家耳熟能详的“圣殿骑士团”在神圣的圣殿山上几乎每一个建筑和装饰品都有历史意义或宗教含义,可以根据导游图挨个欣赏,同时这里也是远观橄榄山的好地方。进圣殿山难,出圣殿山容易,几乎每一个门都可以作为出口,大部分出口也都位于穆斯林区,这个区域同时也是基督教苦路的起点,我们的下一站。苦路基督教视耶路撒冷为圣地的原因是因为耶稣在这里受难、埋葬、复活和升天。背负着十字架的耶稣,从审判地一直走到处刑地,这条苦路则见证了耶稣在其生命最后时光中的足迹,总共14站(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是了解这一事件不错的电影)。对于基督徒来说,沿着这条路追随耶稣的足迹,就好比穆斯林绕着克尔白天房迅游,犹太人面向西墙祈祷,是最神圣的仪式。这条路如今还见证穆斯林与基督徒的和睦,因为对基督教如此神圣的苦路,正好穿过老城的穆斯林区,一些令人无法想象的场景就经常发生在这里,例如基督教徒在诵读《圣经》,唱赞美诗的时候旁边的穆斯林开始做礼拜,吟唱起了《古兰经》,着实让人觉得奇怪。苦路从狮门附近开始,参照地图自己探索和跟随朝圣人群都是不错的选择,每一站都有明显的标识。第Ⅰ站 最终审判苦路第一站是罗马总督彼拉多审判耶稣的地方,如今是一个学校,不能进去参观。门口有一些本地人会示意你可以给钱进入,当然被我们拒绝了。第Ⅱ站 背负十字架第二站就在第一站的对面,这里是耶稣被鞭挞,强迫带上荆棘皇冠和背上十字架的地方,现在这里矗立在这里的两座教堂一座名为鞭挞教堂(Chapel of the Flagellation),另一座名为谴责教堂(Franciscan Church of the Condemnation),用设计风格和装饰物描述了这一残酷的时刻。鞭挞教堂前的广场如今是基督教徒模仿基督重走苦路的起点,所以经常会看到背着十字架的人在这里进行仪式。荆棘是这座教堂主要的装饰图形,在拱形的天花板上被用浮雕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主殿的上方分别用三幅精美的玻璃镶嵌画,描述了耶稣被审判时候的场景。谴责教堂在鞭挞教堂的对面,外观有些陈旧,也证明了这座教堂100多年的历史,教堂内部相对来说朴素很多,主祭坛后面的墙壁上描绘了罗马士兵正在让耶稣背负十字架的过程。第Ⅲ站 第一次跌倒耶稣虚弱的身体在十字架的重压下第一次摔倒在地,这里有一座属于亚美尼亚主教区的小教堂。第Ⅳ站 遇见圣母玛利亚就在耶稣第一次摔倒在路上的时候,他也在人群中看到了自己的母亲玛利亚,哀痛的圣母上前来扶助耶稣。这两站离的很近,都在一座亚美尼亚的教堂附近。第Ⅴ站 西门帮助耶稣背十字架继续前行,在一个分岔路口可以看到第五站的标记,曾经在这里,罗马士兵抓住了一个名叫西门的外乡人,帮助耶稣背负十字架。从这里开始将进入吵杂混乱的穆斯林市场,周围兜售食物、生活杂物和手工艺品的商店越来越多。第Ⅵ站 维罗妮卡为耶稣擦脸脸上满是汗水和血迹的耶稣艰难的前行着,一位曾经被他治愈过的女子维罗妮卡用布给耶稣擦拭了脸庞。这块布也成为继都灵裹尸布之后,唯一留下耶稣面孔的圣物。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简单的教堂,门外是一间工作室,修女们正认真的为圣像上色。第Ⅶ站 第二次跌倒在耶稣第二次跌倒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位于地下的小礼拜堂,这里同时也是穆斯林市场的三岔路口,人流量很大,吵闹的氛围让神圣感尽失。第Ⅷ站 耶稣劝妇女不要哭泣据《圣经》记载,很多追随耶稣的妇女,看到他血肉模糊的背着十字架前行,痛哭流泪。但耶稣却对她们说:“不要为我哭泣,当为自己和孩子哭泣”。第Ⅸ站 第三次摔倒耶稣最后一次摔倒的地方有一些难找,需要从一个楼梯上去才能看到标志物和立于路边的十字架,从尽头绕过去会看到一座埃塞尔比亚修道院,这里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圣幕大教堂。苦路的最后五站都位于圣幕大教堂里,分别是:耶稣被剥去衣服,被钉上十字架,死在十字架上,从十字架被取下和放进墓室。圣幕大教堂的所在地曾是一个位于耶路撒冷城外叫做各各他的地方(骷髅地),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圣海伦娜修建教堂后成为了基督教的第一圣地。圣墓教堂圣墓大教堂没有一扇光鲜宏伟的正门,甚至连入口处的小门都十分“不起眼”,若不是眼前如潮水一般的旅行团和朝圣者,我都不敢相信这就是基督教圣地的入口。这并不是一座华丽的教堂,但知道它历史的游客和虔诚的信徒一定能理解,也许只有这样破旧、伤痕累累的外观和装饰物更能让圣幕教堂显得厚重神圣,更能让耶稣受难永垂不朽。今天的圣墓大教堂其实是由若干个小教堂组合在一起的,分别被基督教不同的教会进行管理工作,最戏剧的是如今整个教堂的看守者居然是一个穆斯林的名门贵族,他们世世代代保存着大门的钥匙,并负责每天打开和关闭这个基督教的圣地。圣墓教堂有别于所有我见过的教堂,这里没有明亮的大厅和圣坛,没有流光溢彩的彩色玻璃。教堂内部昏暗老旧,微弱烛光勉强能照亮眼前,这里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朝圣者,他们充满哀叹的祈祷着,用手触摸着和耶稣相关的所有圣物。涂膏礼之石(Stone of Unction)是进入教堂后第一个看到的圣物,耶稣死后曾躺在这里涂上油和香料,这是犹太人殡葬的规矩。信徒们匍匐在这块石头上哀痛哭泣、亲吻,用饰品和手帕反复擦拭,意为沾染神圣的气息,这一幕和西墙前的犹太人有几分相似。在涂油石的上方悬挂着一排吊灯,分别由基督教的三个主要教派捐赠:亚美尼亚教会,希腊正教会和天主方济各会。涂油石后面是一个非常惊艳的马赛克壁画,描绘了耶稣死后被埋葬的场景。从涂油石右边很狭窄的楼梯,可以爬上教堂的二楼,这里是另外两个小教堂,头顶和四周墙壁上都是十分华丽的壁画和做工精细的灯具,这里苦路的第十一站和第十二站,耶稣在这里被钉在十字架上并死去。在曾经钉着耶稣十字架竖立的地方有一座祭坛,朝圣者们在这里排队,俯身爬到祭坛的下方,把手放进洞里触摸受难石(Rock of Calvary),这是耶稣在十字架上死去的地方。从二楼下来后绕着内庭走,一路上还会碰到一些小教堂和独立的祭坛,这些看似很古老破旧的壁画和石块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信徒心中无法替代的圣物。圣海伦娜教堂(Chapel of St Helena)位于回廊的末端,需要走下楼梯才能看到。她是耶路撒冷的第一位基督教考古学家,她确定了圣墓的位置并发现真十字架,修建最初期的圣墓教堂。在这座小教堂里有圆锥形的穹顶和马赛克地板(上面描绘了诺亚方舟及方舟上的动物)。如果留心的话,会发现很多有趣且难以理解的东西,比如刻满十字架的石墙。终于来到了苦路的最后一站,也是圣墓大教堂最为神圣壮观的地方,在圆型大厅的中央,一个巨大的穹顶下面是一座洋葱顶的建筑,这里就是耶稣的墓穴。当抬头欣赏这个穹顶的时候让人觉得无比神圣:阳光从仅有的顶部开口射入,照亮穹顶下昏暗的石壁,周围十二条金色的条纹代表着十二使徒,是他们把基督教的教义传遍世界。在排队了近半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可以进入圣墓内部去看耶稣的墓地。这里不允许拍照,而且要严格遵守牧师的安排,每个人进入墓室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秒。墓室里很小里面有一个神龛,上面放满了祭品、蜡烛和耶稣的画像。我们进去的时候遇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整个人倒在神龛的一边,痛哭流涕,牧师似乎也没有让他出去的想法。如果你喜欢拍摄人文主题的照片,圣墓大教堂一定是个值得漫游和等待的地方。信徒们在教堂的各个角落祷告,点亮身前的蜡烛,不同教派的宗教仪式也会在这里举行,传火种唱圣歌。离开圣墓大教堂后,我们决定前往橄榄山看落日的余晖如何把圣城染成金色。橄榄山大马士革门是耶路撒冷所有城门中最宏伟的,从这里出城后,在对面的公交车站可以乘车前往耶路撒冷城东的橄榄山,这里是欣赏圣城日落最佳的位置。在耶路撒冷,也许只有橄榄山称得上是同时属于三个宗教的圣地。这里是末日审判发生的地方,在天启之日,埋葬在这里的犹太人将被上帝复活,基督徒则会再次见证基督再临的特权,穆斯林将在这里接受最终的审判。橄榄山的特殊意义也让这里修建了很多教堂、清真寺、甚至是墓地,这些地方值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去游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在山顶的观察广场欣赏日落。耶路撒冷旧城漫步耶路撒冷老城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都融合在这里,这里不仅充满浓郁的宗教和历史氛围却也被世俗影响着,最后奉上一组街拍,看看耶路撒冷最真实的一面。尾声10天的以色列之旅最终在耶路撒冷画上了句号,短短的行程让我感受颇多,从来没有一次旅行是带着如此厚重的情绪在游玩,只因为这里是以色列,是上帝的应许之地。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