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9
1867
10
32
作者:遥词
缘起 | 这里有「中国」公元690年,天授元年,九月九日,洛阳,紫微城。历经重重险阻的武则天,在此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这位古往今来第一位女皇帝,和这座历经十三朝风云变幻的城池一起,成为了史册上的不朽传奇。世人皆颂长安大明宫,可有人知道,洛阳城中那座繁华的紫微城,也曾被称作“万宫之宫”——那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有着近530年的辉煌生命。如今盛唐已去,长安和洛阳都已被历史的尘埃掩埋。后人仰慕大唐的气度,在紫微城原址修建了一座气势斐然的宫殿群,伫立在洛水北岸。华灯初上,长明的宫灯点亮飞廊与垛楼,夜色把城阙渲染得更加壮丽。站在城外,觉得此身渺小已是必然,但更深刻的思绪,已经飘向了前世的洛阳城。▲ 紫微城应天门洛阳,时光,历史,命运……原来,这里,就是「中国」。世上最吊诡的事就在于,很多中国人都知道“China”的由来是瓷器,却鲜少有人知道“中国”一词的来处与意义。时间倒流回三千年前,「中国」一词最早被镌刻在一尊青铜器的内里。何以为尊,我有中国凝重雄奇的造型,严谨又富有变化的纹饰——这件青铜器名为“何尊”。铸造这尊青铜器的人,是西周的一个少年,大家称他为贵族何。何与周朝王室同出一宗,他的父辈曾追随周文王征战天下。彼时天下初定,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诵,开始在叔父周公旦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并依照父王姬发临终的遗愿,为保江山永固,在距离当时王城西安三百多公里以外的洛阳建立了新的都城:成周。▲ 何尊盛世之下,何铸造了一件青铜尊,在尊底有限的范围里,最大限度地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姬诵,何。他们的父辈曾经浴血并肩奋战,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而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建立了一座至今依旧繁荣的都城,一个铸造了一件记载荣光跨越十几个朝代不朽的青铜器。在何尊的尊底,刻着一篇122字的青铜铭文,“宅兹中国”四个字,跃然眼前。▲ “宅兹中国”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金文的“中”字,意味着在城邦的中心树立旌旗:“国”字代表着以护城河阻挡外来入侵,以兵戈守护城郭。回到三千年前,“中国”一词所指的,就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也即是现在的洛阳一带。▲ 何尊尊底中部铭文“中国”,右下为“成周”几千年历史轮回、朝代更迭,“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宅兹中国”,这看上去有些斑驳的青铜铭文,就像是写给后世十三亿中国人的信。何处是「中国」?在洛阳,你能找到最初的答案。此次洛阳之行,感触最深的地方,皆与这尊青铜器有关。我在洛阳博物馆听讲解员讲了一遍何尊的故事,异常感触,于是将所有的细节记在心里。第二天,我在周公庙发现了一件何尊复制品,就给经过的小朋友讲解了这篇青铜铭文的含义,引得游人驻足——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还挺适合、也挺享受当博物馆讲解员的。但最大的遗憾就是,这尊记载洛阳的青铜器并不在洛阳,而藏于宝鸡市博物馆。西周王室位于丰镐(西安附近),因此这尊代表着王权的青铜器出土于陕西,并不奇怪。但那时身处洛阳城中的我还是觉得很是遗憾,来到何尊的记载地点,却无缘目睹何尊真身的风采。但或许是冥冥中有一线缘分,我模糊的记忆告诉我,这两个金文“中国”好像似曾相识。昨天,我翻着手机里的照片,回到了2018年。相册里却赫然躺着一张何尊的照片!(当然不是复制品,就是上文的那张。)震惊之余思绪翻涌,记忆才慢慢浮现。2018年的暑假,成都博物馆曾举办过一个“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那时无知的我和李海毛一起走进展厅,一无所知地在成都博物馆一楼晃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几乎什么也没记住。而缘分就在于,那仅有的几张照片之中,就有着何尊和“宅兹中国”。不知道是否是当初也受到了某种触动,相册记录着,那时我在纸上照着金文的样子写下了“中国”二字。当然一向以蠢萌闻名的李海毛在后面偷偷加上了“mobile”,好像是因为我们俩手机都用的中国移动……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经历,又给移动打了个广告。于是不得不感叹相逢的缘分之妙,又不得不惊讶于记忆的流逝之快。两年时间过去,对何尊的那惊鸿一瞥终于在我的心中难以忘怀。而更觉得需要记录的,则是两个月以前的洛阳之行。这个巧合让我明白,如果再不写下些什么,几年过后,我大概率又会把有关洛阳的一切遗忘。对抗遗忘,我想真诚地记录下,2020年国庆期间,我在古都洛阳的一切收获与感动。首先,在一楼做一个简单的历史梳理。历史:洛阳上下五千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位于黄河与洛水之间的洛阳,是神话中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伏羲据“河图”推演出八卦,成为《周易》的起源;大禹自“洛书”将天下分为九州,成为《尚书》的源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片河洛大地,蕴藏着先民们对宇宙万物最初的认知和理解。太史公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朝定都斟鄩(今洛阳城东),成为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自此,中国人开始以“华夏”自居。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来自东方的商人,带着神秘的青铜与占卜文化来到河洛。鸣条之战,暴桀亡夏,商汤建都西亳(今洛阳城东),为后世留下无数浪漫而瑰丽的遐想。▲ 商·母鼓铜方罍·洛阳博物馆周人是后稷的子孙,有着姬姓血脉,可位于崤函以西的周人总被河洛民族视为蛮夷。末代商王帝辛少年英勇,连年开疆拓土,却使得民怨沸腾。牧野之战,失道的商纣王自焚于鹿台,来自渭河流域的周王朝从此粉墨登场。周武王克殷建周,其子成王在中原地区营建成周洛邑(今洛阳瀍河一带)。后世的儒学奠基人周公旦,定九鼎于成周洛邑,并在此册封天下诸侯,制礼作乐,谱写了礼乐文明的序曲。▲ 毕公、周公、召公·周公庙定鼎堂西周后期,周厉王为政暴虐。诤臣召穆公进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治国名言,勤勉辅政,一手促进西周最后的“宣王中兴”。这尊世所罕见的精美铜器——召伯虎盨,是召伯虎祭祀亡父所用的器物,两千年过去仍然熠熠生辉。▲ 西周·召伯虎盨·洛阳博物馆东周初年,周平王东迁至洛阳王城(成周洛邑城西,今洛阳市内),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来临。周公仙逝500年后,来自鲁国的孔丘仰慕周礼,带着一车二马,千里迢迢来到洛阳,拜见先贤老子。在天下之中真正考察到“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孔子感叹:吾至文化及礼乐制度之中心。而今,洛阳老城的东关大街上,仍然镌刻着“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的碑文。▲ 孔子入周问礼碑·洛阳东关大街早已丧失实际权力的周天子仍然居住在洛阳周王城。在礼崩乐坏的年代,周王室仍然恪守先辈的周礼,用六架马车,为东周天子的陵墓陪葬,是为中国大地上唯一正统的“天子驾六”。▲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历史仿佛再次重演——来自西方的秦人占领了中原,沿着周人来时的脚步。这个仅有十来年的王朝,在寿命上远远比不上享国八百年的周王朝,却永恒地改变了华夏大地上的政治格局。起于草莽之中的刘邦一手缔造大汉盛世,古都长安缓缓走上历史舞台。汉武年间,张骞与霍去病凿空西域,一条绵延欧亚大陆八千里的丝绸之路贯通。关于洛阳与西安的丝绸之路东起点之争,或许永无尽头。唯有洛阳东关大街的清真寺,用汉字和伊斯兰文共同刻下了“丝绸之路东起点”的自信答案。▲ 洛阳东关清真寺事实上,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一直上演着洛阳与长安的“双城记”——何必拘泥于谁才是那个“起点”呢?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彼时的洛阳城就位于现在洛阳城东20公里,被后世学者称为“汉魏洛阳故城”——那里就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世界遗产“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最东端的位置。公元64年,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节往西域求法。西去的大汉使节礼请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东还洛阳。汉明帝躬亲迎奉,宣委鸿胪,以陈国礼,敕令绘释迦像于清凉台,在城西雍门外三里建白马寺,命二佛教尊者居之。这是佛教第一次正式传入中国,而洛阳城外的白马寺,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古刹”。▲ 白马寺东汉末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焚毁洛阳宫庙及人家。曾经繁华的洛阳城,遭到了彻底的破坏。群雄逐鹿天下的年代,魏国崛起于乱世。魏文帝曹丕建立曹魏,再次定都洛阳,在东汉洛阳城的遗址上重新营建了一座盛大的都会。曹魏年间,太学之风盛行,于是用三种文字——古文、小篆、隶书,镌刻的《正始石经》被立在洛阳南郊的太学讲堂,成为学子们不二的“教科书”。▲ 曹魏·正始石经·洛阳博物馆公元265年,魏国臣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都洛阳,史称西晋。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魏晋名士多风流,一尊古朴抱拙的白玉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它采用名贵的和田美玉琢制而成,却通体光素无纹,堪称极简。芙蓉出水,羚羊挂角——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方美学。▲ 魏晋·白玉杯·洛阳博物馆永嘉之乱以后,中原王朝逃至南方,北方的土地经历了五胡十六国的政权更迭。来自北方的鲜卑族骁勇善战,统一北方,而洛阳城也最终成为了北魏国都。虽是传统意义上的胡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却深受汉学熏陶,着力汉化改革,深刻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在长达三百年的乱世之中,佛教似乎成为了人们的精神慰藉。汉魏洛阳城中,佛寺数量竟达到了惊人的1367所——《洛阳伽蓝记》真实记录下了这一煌煌胜景。而位于洛阳城中央的永宁寺高九层,有147米高,在一百里外都可看见,是中国现存最高木塔山西应县木塔高度的两倍。若不是毁于一场大火,这应该是中国最壮观、最伟大的佛塔。而今的永宁寺尚存塔基,考古人员在那里挖掘出了一件残缺的佛面。只有半边的泥塑佛面像自带着圣洁的美感,那从容的微笑如同拈花一瞬,给人某种禅定的觉悟。▲ 北魏·永宁寺泥塑佛面残像·洛阳博物馆佛教的盛行不止在民间,北魏皇室更是佛教的忠实信徒。那时的人们喜欢在山崖上开凿石窟,用造像记录下虔诚的信仰。从敦煌莫高窟到大同云冈石窟,精湛的石窟技艺随丝绸之路传到洛阳。伊水两岸,北魏皇室在大禹治水的龙门之处开凿石窟。“宾阳”,意为迎接初生的太阳。北魏宣武帝召集80余万工匠,用整整24年,为他的父亲孝文帝营建宾阳中洞。那秀骨清像、栩栩如生的人物风姿,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使宾阳中洞成为龙门石窟中名副其实的北魏“皇家第一窟”。▲ 北魏·宾阳中洞·龙门石窟痴迷于佛教的宣武帝最终让北魏走上绝路,中国的北方再次分裂为东魏、西魏两个政权,而后又演化为北齐、北周。腐化的政治让北齐很快为北周所灭,而北周的宇文氏也没逃脱被臣子篡权的命运——北周权臣杨坚,夺权建隋,是为隋文帝。经历了几百年的分裂割据,隋朝成为了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以洛阳皇宫紫微城为正宫,修建了盛极一时的隋唐洛阳城。 他以洛阳为中心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却因内外举措过度消耗民力国力,引起民变,最终饮恨而终:有时,从雄才伟略到荒淫无道,只在一念之间。▲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隋末天下群雄并起,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贞观之治开启大唐盛世,来自西域的骆驼沿着丝绸之路来到洛阳,成为唐三彩里极具异域美感的永恒造型。千年前的大唐色泽,至今仍然光彩焕人。▲ 唐·唐三彩骆驼·洛阳博物馆唐高宗时期,洛阳成为大唐东都,开始与三百里外的长安共同谱写盛世华章。这座城市的最鼎盛时代由一个空前绝后的奇女子书写——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紫微城登基称帝,神都洛阳成为当时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洛阳紫微城的正中央,一座寓意“至高无上之堂”的通天浮屠建造完工,成为则天皇帝感应四时、与天沟通的礼佛圣地。▲ 明堂·隋唐洛阳城醉心佛法的武则天起意奉造佛像,成就了龙门石窟中最宏伟的一尊佛像——卢舍那大佛。传说中,这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佛像。浑然大气却又不失细腻柔美的造像,带着雍容的大唐气度,在伊水西岸注视着南来北往的船只。▲ 唐·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伊水东岸的香山寺,在唐代香火不绝。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一路被贬谪过江州、杭州的白乐天在洛阳城郊的香山度过晚年,他与友人组成“香山九老会”,吟咏诗歌于该香山寺的堂上林下,自号“香山居士”。▲ 香山寺白居易死后即葬于香山,这位盛唐年间的流行诗人带着未竟的政治理想化归尘土。来自日本的遣唐使,将白居易平白如话的诗歌作为大唐的潮流,带回东瀛。那因被贬谪而写下的“闲适诗”与“感伤诗”,正契合日本人细腻的情感传统,白居易也成为日本人心目中最伟大的中国诗人。如今的白居易墓旁,正树立着后世日本友人题写的“樱献”石碑。▲ 白居易墓旁“樱献”石碑·白园唐代末年,朱温篡唐,于是又是一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五代十国中,仍有后梁、后唐、后晋曾以洛阳为都城。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中国迎来一个不输盛唐的朝代:宋。北宋都城位于开封,是为东京;而洛阳一改往昔“东都”的命运,成为大宋西京。铜驼陌是唐宋洛阳城东城区内的一个里坊,南襟洛水,西傍瀍河,阳春时节桃花似锦。有诗云:洛阳春水扬春柳,铜驼陌上桃花红。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时,家家园圃,清香沁人。铜驼陌上时有细雨纷纷扬扬,从天而降,使陌上清爽宜人——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洛阳八景之一“铜驼暮雨”的由来。现代人在瀍河岸边立起两匹铜驼,摆放在夜市的最显眼处,似乎仍在追忆着远去的唐宋气度。▲ 铜驼暮雨靖康耻,犹未雪,中原王朝却被迫再次衣冠南渡。位于黄河流域的洛阳又一次被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统治,成为金朝的中京。至若蒙古民族入主中原,洛阳城终于荣光黯淡,从此不复为京。今天的洛邑城中,仍依稀可见金元时代留下的洛阳故城城墙,墙头早已长满荒草。▲ 金元洛阳故城城墙·洛邑古城中国封建历史的最后三个朝代,元明清,为了平衡蒙古高原、东北地区、中原的政治格局,无一例外把都城选在北京。洛阳、长安,这两座曾经辉煌千年的东西二都,就这样永恒地被埋葬进历史的尘埃。现实:走马洛阳街巷间如今,这座曾经名动天下的城池显得有些寂静无声。但在伊洛河畔,在老街巷里,每一次不经意的回眸,都好似一场时光穿梭。在宴席之上,在小吃摊前,每一次舌尖上的邂逅,也好似带着前尘的滋味。洛阳水席名菜——牡丹燕菜,是女皇武则天赞不绝口的民间风味。一朵银耳缀于菜面,是为“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也有牡丹花”。▲ 牡丹燕菜·建坤水席宫河洛地区自古降水稀少,天气寒冷,不产水果。自唐人以来,洛阳的民间膳食便喜好汤类,以温暖的汤食抵御寒冷。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喝汤”慢慢成为洛阳方言中“吃晚饭”的含义。▲ 龙门李家三旦羊肉汤▲ 南关小碗牛肉汤宋代皇室的宫廷杏仁茶流传民间,在洛阳老街的东南角扎根开花。▲ 杏仁茶·十梨香可追溯至百年前的洛阳不翻汤,传说中与康熙皇帝有着一段不解之缘。早起喝荤汤,晚上喝素汤。而少油少肉,却又酸辣咸香、回味无穷的不翻汤,正是洛阳人晚宴的佳品。▲ 刘记不翻汤洛阳名菜——花雕醉鸡,是由民国川菜大师褚易钟,在江浙名菜“花雕鸡”的腌制基础上,用重庆名菜“烧鸡公”的烹调方法,结合重庆菜的麻辣和江浙菜的沁香,研制而出。这道花雕醉鸡,曾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一振萎靡不振的国军士气,而后几经辗转传入洛阳,在老城小街道一个小饭馆里开始经营。▲ 花雕醉鸡起源于1956年的国营老店“小街锅贴”,似乎已成为洛阳人的时代记忆。小街锅贴制作技艺已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印证着店门口的招牌:风味楼小街锅贴飘香花城。▲ 风味楼小街锅贴丽景门,曾是金明时期的洛阳城西门。如今,瓮城之内却不再是敌军,而是往来穿梭的游人。霓虹灯光之下,城中隐隐响起吉他歌声。不画江山,夜市上的老婆婆在扇面上画下牡丹,这是专属于洛阳城的雍容气度。老街上的旧宅或许已不再是名门大户,但小楼中仍然贩卖着洛阳最不缺的古玩珍品。穿城而过的瀍河两岸,依然是绿柳垂堤。碧波清浪上,还会偶然驶过游船画舫。蓦然回首,依稀昨日重现。洛阳,时光,历史,现实,命运……一眼千年,与「中国」有关的一切,答案都被埋葬于这片土地,成为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