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 晴 华盛顿今天继续游览华盛顿。从下榻的民宿出来,不远就是地铁站。出国旅游基本是跟团或自驾,今天还是第一次坐地铁,心中有些忐忑,因为…不会买票啊。幸亏人品好,在公寓大楼的电梯里便遇到一位同胞MM,老公又发挥出爱搭讪的特长,一问之下竟然是财政部派到IMF工作的,之后自然一路顺风,MM不仅教我们如何自助买票,还热情地提示在哪里下车更合理。他乡遇故知就是这个感觉吧。从地铁站出来,先去看白宫。如今华盛顿旅游早已今非昔比,国人一面咬牙切齿地咒骂着万恶的美帝,一面争先恐后地涌到美国,来自天朝的旅游团队挤满了所有的著名景点。因此现在要想参观白宫内部,只有两个途径:一是网上虚拟旅游,二是通过国会议员提交旅游申请。虚拟旅游就不用来美国了,国会议员咱也不认识,所以只能在外面到此一游罢了(想当年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也是可以排队进去滴)。白宫所在的区域密布着(现和前)政府机关。东侧是美国财政部大楼,大楼的南北两侧分别立有一尊铜像,北侧是第四任财政部长艾伯特·加勒廷的铜像,而南侧则是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铜像。汉密尔顿是美国开国元勋、美国宪法起草人之一,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美国政党制度的创建者,却也因政党相争而丧生。 1804年7月他接受了与政敌、杰弗逊的副总统阿伦·伯尔的决斗。在决斗中,汉密尔顿首先开枪,却因为其基督教信仰故意打偏。而伯尔的一枪却准确地命中了汉密尔顿的右胸,一代人杰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汉密尔顿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多姿多彩:账房伙计、大学生、青年诗人、评论家、炮兵上尉、华盛顿的战时副官、战场英雄、议员、废奴主义者、纽约银行创造人、宪法委员会成员、演说家、律师、教育家、对外政策理论家和军队高级将领等等。后人这样评价他:“如果说杰斐逊提供了美国政治论文的必要华丽诗篇,那么汉密尔顿就撰写了美国的治国散文。没有哪位开国元勋像汉密尔顿那样对美国未来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有如此的先见之明,也没有哪个人像他那样制订了如此恰如其分的体制使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照片描述:美国财政部大楼,楼前的雕像是第四任财政部长艾伯特·加勒廷照片描述:财政部南侧,这里的雕像是汉密尔顿。在财政部的绿地中间是谢尔曼纪念碑。谢尔曼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的重要将领,1864年被任命为西部方面军最高司令官,率领联邦军攻入佐治亚州,占领南方重镇亚特兰大后下令纵火烧城,使这个曾经的南方最繁荣的都市整个化为废墟。1865年,谢尔曼接受了南方军上将约翰斯顿的投降,南北战争就此结束。1869年谢尔曼升任联邦军队总司令,之后的14年一直担任此职至1891年病逝于纽约。1884年,他被推举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但他无意参选并表示:“如果被提名我不会接受,如果被选中我也不会上任。”(I will not accept if nominated and will not serve if elected)。这一句式后来在美国政坛被称为“谢尔曼式声明”,常常被人引用。雕像中的谢尔曼将军一身戎装骑在马上,雕像的基座四周镶嵌着浮雕。基座四角立有四个军人的铜像,代表着当时的四个兵种。照片描述:谢尔曼纪念碑。终于看到白宫了。门前被各种隔离物围得严实,没有游客入口,倒也没有多少人。一个打扮的像个牧师的男人默默地站着,手中一块厚纸板做的标语牌上写着“No More War(不再战争)”。另外一边有个脖子上系着美国国旗的妇女正神情激动地呼喊着什么。旁边的白宫警卫人员对此视若无睹,显然早已习惯了。照片描述:白宫前孤独的示威者。 白宫西侧有一栋建筑,叫艾森豪威尔行政办公楼,副总统和白宫工作人员就在这里办公。在这栋楼的南草坪上一片鲜花组成一个大大的红色“1”字,顶端指向一个纪念碑,高高的圆柱上方是一个一手高举军旗,一手张开的金色战士雕像。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步兵师纪念碑(WWI First Infantry Division Memorial)。就是这支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与敌军交火,第一个出现伤亡,第一个抓到俘虏,第一个攻入法国;历经7次重大战役战斗,共作战158天,伤亡2.232万人,获得荣誉勋章5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第一个到达英国,第一个在北非、西西里和法国登陆,第一个突破德国西部的齐格菲防线……因此这支美国陆军第一机械化步兵师又被称为“Big Red One(大红1师)”。同时它也是一支以狂妄傲慢闻名的部队。一位美军军官提起这个师时,曾愤愤不平地说: “在第1机械化步兵师的眼里,美国军队简直就是由第1机械化步兵师和100万替补士兵组成的。”第1步兵师成军以来参加了全球范围内美国参与的历次主要战争,且多为攻坚主力,是名副其实的美军“第一师”,至今仍是世界军力第一的部队。白宫边上能有它的一席之地已经说明了一切。照片描述:艾森豪威尔行政办公楼,副总统和白宫工作人员就在这里办公。照片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步兵师(大红1师)纪念碑。由于昨天是下午,朝东向的林肯纪念堂等都是逆光,所以今天又重新那边去补照照片。然后便沿着宪法大道一路向东走过去。照片描述:Memorial Continental Hall:“美国革命女儿(DAR)”组织的全国总部。建于1904-1910年。照片描述:美洲国家组织总部。由美国和拉丁美洲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其前身是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成立于1890年4月14日,1948年在波哥大举行的第 9次泛美大会上改称现名。目前有34个成员国。中国于2004年5月26日成为该组织常任观察员。照片描述: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1451-1504)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女性之一,西班牙最伟大的女王。23岁时夺得了卡斯蒂利亚与莱昂的统治权。在她统治下,统一了西班牙王国;结束了漫长的基督徒与穆斯林的斗争并获得胜利,确立了天主教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主导地位;击败了入侵伊比利亚半岛800多年的摩尔人,迫使北非入侵者退回地中海;赞助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大航海时代,发现了拉丁美洲。对现代的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照片描述: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由美国著名科学家组成的组织,1863年3月3日由林肯总统签署法案创立,最终扩展为平行的三个组织: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1916年)、美国国家工程院(1964年)、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1970年)。其成员在任期内无偿地作为“全国科学、工程和医药的顾问”。截至到200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有1922名国家科学院院士、93名终身院士,以及341名外国国籍院士。其中有170照片描述:美国国家科学院多名院士曾获诺贝尔奖。每年经选举产生新的现任院士。美国科学院不是政府部门,而是民间的、非营利的、科学家的荣誉性自治组织,其下不设科学研究机构。照片描述:爱因斯坦纪念像。1979年4月22日,在美国科学院的年会期间,为纪念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座落在美国科学院西南角的爱因斯坦雕像揭幕了。爱因斯坦雕像以铜铸成,高近四米,重约四吨,由著名艺术家Robert Berks创作:爱因斯坦以随意的姿势坐在围成半圆形的台阶上,面容慈和平静,眼神智慧深邃,左手拿着写有三个数学等式的纸,这三个等式概括了爱因斯坦最重要的三大贡献:光电效应、广义相对论和质能守恒定理。1955年 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现在,位于华盛顿的爱因斯坦雕像成了人们纪念这位伟人的重要场所。照片描述:何塞·赫瓦西奥·阿蒂加斯将军纪念像(JoseGervasio Artigas,1764—1850)。乌拉圭民族英雄、国父,19世纪初的独立运动领袖。照片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师纪念碑(Second Divison Monument):是为了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役的美国陆军第二机械化步兵师牺牲的官兵。该师1917年10月26日成立于法国博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苏瓦松和勃朗峰,该师经过艰苦战斗取得巨大胜利。最后,参加了法国默兹河一阿戈讷地区的攻击战,这一仗的胜利加快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步伐。第二师绰号“印第安酋长”,常驻韩国,守卫着“三八线”。隶属驻韩美军司令部。照片描述:美国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是美国保管联邦政府档案文件的机构,此外,还管理着近代12位总统的私人图书馆。 国家档案馆1934 年建立,直属联邦政府,馆长由总统任命。1949年改属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馆址在华盛顿,在费城、芝加哥、堪萨斯、西雅图等11个城市建有分馆。美国国家艺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隶属于美国政府,由史密斯协会管理。美国国家艺术馆由美国国会创建于1937年,一开始是为了管理私人捐献的收藏。建筑物本身分为东西两馆,靠地下通道相通;西馆由建筑师约翰·卢梭·派普设计,东馆为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1941年3月17日国家艺术馆的西馆正式向民众开放,1978年东馆开放。1999年又增设了一个雕塑公园。这座艺术品宝库拥有4万多件藏品,收藏有欧洲中世纪到现代,美国殖民时代到现代的重要油画、雕塑、版画和素描等,包括达·芬奇、拉斐尔、马奈、莫奈、凡高、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照片描述:美国国家艺术馆照片描述: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华盛顿的博物馆很多,水平也很高,多数游客都限于时间不能一一参观,但国家艺术馆是一定要看的(其中的绘画作品今后将专题分享)。这次华盛顿之行最大的遗憾就是时间安排得太少了,很多可以慢慢细看的地方都匆匆走过,还有许多精华之地不得不放弃了,国家艺术馆的东馆也没有时间去看,即使西馆中也遗漏很多。照片描述:国家艺术馆庭院中的雕塑作品。照片描述:米德(George Gordon Meade)将军塑像:生于1815年,美国陆军少将,曾参加过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美墨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米德最著名的战役是1863年在葛底斯堡战役中指挥联邦军波托马克军团击败联盟军罗伯特·爱德华·李将军率领的北弗吉尼亚军团。葛底斯堡战役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米德也因此被载入史册。与其他几座南北战争将领的雕塑不同,这座塑像中的米德不是骑在马上的,而是站着的,一身戎装,威风凛凛,身边环绕着幸运女神和胜利女神。米德将军像后面的建筑是美国联邦法院,这是根据美国宪法和美国国会授权成立的法院。美国的政治体制是三权分立,联邦法院行使司法权,法官为终身职位,以保证司法的独立性。联邦法院通过司法审查权对国会和总统形成制约,同时也通过对法官的提名、任命、批准、弹劾等程序受到总统和国会的制约。美国联邦法院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部份,分为普通法院和专门法院。普通法院从下到上分为地方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三级;专业法院包括破产法庭、税务法庭、国际贸易法庭和联邦区域上诉法院。国会批准任命的联邦法官包括地方法官 642名、上诉法官 179名、最高法院大法官 9名,共840名联邦法官。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是联邦法院系统的最高审级和最高审判机关,唯一由宪法规定的联邦法院。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的9名终身法官组成,其判例对全国有约束力,享有特殊的司法审查(judicial review)权,即有权通过具体案例宣布联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违宪。最高法院的9名大法官(含1名首席大法官)均由美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只要忠于职守,可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得免职。但年满70岁、任职满10年或年满65岁、任职满15年者,可主动提出退休。另外,大法官的薪水不能被裁减。法官特权的目的是保证法官不受来自行政机构的压力,不会出现诸如法官的判决不服从政府意愿时,会受到政府降职或免职的处分等,确保司法独立公正;当政府成为诉讼一方当事人时,法官也不用违背法律与良心作出有利与政府的裁决。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正式头衔都是用Justice(公正),而非通常用的Judge(法官),可见其地位之崇高,美国人把他们看作是宪法所赋予的广泛个人自由的监护者和解决全国性重大争论的仲裁人。照片描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美国国会图书馆建于180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联邦文化机构,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图书馆是在美国国会的支持下,通过公众基金、美国国会的适当资助、私营企业的捐助及致力于图书馆工作的全体职员共同努力建成的。迄今图书馆藏品总数1.3亿件,其中0.29亿书籍、0.12亿照片、0.58亿件手稿。书架总长超过800公里。超过三分之二的书籍以多媒体形式存放。其中包括很多稀有图书、特色收藏、世界上最大的地图、电影胶片和电视片等。国会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宝库,是美国知识与民主的重要象征,在美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舍由三座以总统名字命名的建筑物构成,分别为1897年落成的杰弗逊大厦、1939年落成的亚当斯大厦和1983年落成的麦迪逊大厦,总面积为34.2万平方米。其中麦迪逊大厦最大,内部空间大于前两座建筑物总和。而最早建成的杰弗逊大厦最美,其为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外表庄严气派、雍容华贵;内部豪华秀丽、精巧雅致。她的全身都镶嵌着艺术精品,有50多位美国著名雕塑家、绘画家和马赛克画家在这里贡献了他们的艺术才智。该设计1886年从众多希腊廊柱式或维多利亚哥特式设计中脱颖而出,1887年动工,几经拖延,险遭焚毁,最终于1897年竣工。沿着纪念拱门中间的楼梯向上走,站在第一个台面上,面前一幅巨大的大理石马赛克画像十分夺目,这就是伊莱休·维德所作的《和平的密涅瓦》。画上,密涅瓦女神手握着羊皮纸卷,上面列有学术、科学和艺术的各个部分。她的盔甲置于一旁,在她的右边是胜利女神的雕像,左边是她的象征猫头鹰。上到二层,在参观者画廊的后面是著名的主阅览室,主阅览室在大楼圆顶的下面,直径30.5米,从参观者画廊可看到由地面巍巍直上高达50米的八角穹窿形圆顶,在下边的主阅览室可看到小圆顶上埃德温.布拉什菲尔德创作的表现“人的理解力”的女性。彩色玻璃拼镶的象征48个州(除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外)的盾形州徽,使阅览室四周的8个半圆形窗户熠熠生辉。阅览室的8个大理石柱每个支撑着一个10英尺高的女神像,表现了文明生活和思想的特征:宗教、商业、历史、艺术、哲学、诗歌、法律和科学。画廊的栏杆上安置了16尊青铜雕像,分别是上述8个领域中的杰出代表,如诗人荷马、哲学家柏拉图、培根、艺术家米开朗基罗、音乐家贝多芬、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等。向下望去,阅览室里确有读者在看书,或许已经习惯了,周边的一切对他们都毫无影响,只是单纯的享受着知识海洋中的快乐。不过在这样美轮美奂的环境中读书,我可不能保证自己不走神喔。1984年国会曾拨款对杰弗逊大厦进行了修缮,使其能符合21世纪的要求。照片描述:美国国会图书馆照片描述:《和平的密涅瓦》照片描述:主阅览室国会大厦(Capitol)位于华盛顿25米高的国会山上,美国人民把它看做是民有、民治、民享政权的最高象征。1793年9月18日由华盛顿总统亲自奠基,1800年投入使用。1814年第二次美英战争期间被英国人焚烧,部分建筑被毁。经过多次改建和扩建,现在的国会大厦是一幢以白色大理石为主料的全长233米的3层建筑,中央顶楼上建有出镜率极高的3层大圆顶,圆顶之上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铜雕像。独立战争期间,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风行一时,美国国会大厦即为一例。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是古典罗马复兴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大圆顶两侧的南北翼楼,分别为众议院和参议院办公地。众议院的会议厅就是美国总统宣读年度国情咨文的地方。大厦东面的大草坪是历届总统举行就职典礼的地方。以前国会大厦是可以随时进去参观的,现在也需要提前预约才行,不过没有白宫那样严格。照片描述:国会大厦在国会旁的小草坪上,一群人正在举行反对特朗普政府医保政策的集会。举着的标语牌上写着“别夺走我的健康保障”,“女性无法承受”等,一位黑人妇女正在发言,一会儿另一个白人“帅锅”登场发言,场边的长枪短炮一阵忙碌。后来得知这是位参议员(肯定是民主党的,大概相当于咱们的人大常委?)。后来在路过美国卫生部大楼时又见到一帮坐着轮椅的残疾人和老年人在门前抗议,大楼保安只是无可奈何地看着,并不出言呵斥或强行驱赶,看来美国在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和表达权方面应该不是只印在书面上的。至少我们在这短短的一天半时间里已经看到四起抗议事件,有单人匹马的,也有聚众群体的,有默不作声的,也有集会喧哗的,但都未见任何激烈的对抗行为,也没有引发什么社会不稳定。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不同利益诉求就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没有哪个政府或政党能够强制统一,而且何必强求统一。让人民有说话的机会,有宣泄的渠道,有监督官员为非作歹的权利,有建议政府优化管理的平台,社会应该更稳定,进步更快吧?照片描述:国会山前草坪上的抗议活动。穿西装发言的是某参议员。巴托尔迪喷泉(Bartholdi Fountain)是由法国著名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在1876年为纪念美国独立百年举办的费城世界博览会而设计制作的。1932年自费城迁移此处。喷泉的基座饰以海怪和大鱼,上面三个古典女神托举起一个巨盘,喷泉水自盘沿流下。原先盘周装有燃气灯,入夜时分水火交融的景色十分迷人。巴托尔迪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但最出名一件也在美国——屹立于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像。照片描述:巴托尔迪喷泉(Bartholdi Fountain)照片描述:巴托尔迪喷泉。其设计师也设计了纽约港的自由女神。美国终身残疾退伍军人纪念碑(The American Veterans Disabled for Life Memorial):用以纪念在服役期间造成终身残疾的美国退伍军人。2000年10月23日国会通过了设立纪念馆的立法, 2010年11月10日破土动工。2014年10月5日由奥巴马总统主持向公众开放。纪念碑占地约7000平方米,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北端的一个高0.76米、用被称为“圣约翰黑”的花岗岩建造的五角星形喷泉。喷泉中央是永恒的火焰,水从星形喷泉四周溢出。第二部分是一个倒影池,从星状喷泉向南和东南延伸。也是用圣约翰黑色花岗岩建造。这样设计可以使星状喷泉和倒影池的水面映出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第三部分是一个“感恩墙”,两段几乎纯白色的花岗岩上雕刻着纪念碑的名字和华盛顿、艾森豪威尔关于感谢伤残军人的语录。第四部分是“老兵之声”区域,位于纪念碑南部。由三个交错的玻璃墙组成,共有49个嵌板。在每个玻璃嵌板上刻着照片般逼真的图像以及赞颂伤残老兵为国牺牲精神的语录。第五部分由一片纪念树木组成。“从今往后,美国人民会来到这个地方,思索少数人为了我们能过上自由和平的生活而付出的巨大牺牲与承受的重担。”奥巴马在纪念碑揭幕仪式上这样说。照片描述:美国终身残疾退伍军人纪念碑 美国国家植物园(U.S. Botanic Garden),建于1820年,收集有美国及世界上4000多种不同的植物。是美国唯一由农业部管理的植物园。植物园每年举办四次花卉展览:春季花展从三月底至四月底,夏季阳台展从五月底至九月底,菊花展从十一月份开始,圣诞红花展从十二月底至一月初。照片描述:美国国家植物园 美国之音(The Voice of America):是一家提供45种语言服务的动态的国际多媒体广播电台。通过互联网、手机和社交媒体提供新闻、资讯和文化节目。美国之音属于美国广播事业管理委员会监管下的政府机构,创立于1942年,是全球最著名的汉语广播机构之一。当年捧着半导体收音机偷偷收听“敌台”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讯息发达,信息渠道多元,反而不再听“美国之音”了。照片描述:美国之音照片描述: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展示美洲印第安人从古至今艺术文物收藏,包括陶器、纺织品、雕塑、绘画、日常用品等,展示了独特的印第安文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s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于1976年7月开馆,展览面积达1.8万平方米,是史密森学会创建的众多博物馆之一,也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有关飞行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的24个展厅共有18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各展厅陈列飞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类飞机、火箭、导弹、宇宙飞船及著名飞行员、宇航员用过的器物。每月接待观众达10万之多,第一年的参观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创美国各博物馆最高纪录。照片描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照片描述:人类第一个登月舱。照片描述:月球车照片描述:波音飞机发展史展厅照片描述:航空航天博物馆入口之一。赫希洪博物馆和雕塑园(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建立于1974年,为史密森学会的一部分,侧重于现代和当代艺术品的收集和展出,是五大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和美国最具特色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的展览面积共约5600平方米,由两部分组成,即一个圆柱型建筑和一个下沉式雕塑园,圆柱型建筑内主要收藏了二战后至现在60多年的艺术作品,知名大师的优秀艺术作品就位于馆中,如毕加索、亨利·马蒂斯、玛丽·卡萨特、汤姆·艾金斯、亨利·摩尔、杰克逊·波洛克等人的绘画作品和雕塑。我们到这里时时间已晚,博物馆已经闭馆了。但雕塑园却是露天开放的,随时都可以免费进去参观。雕塑园仅仅占地4英亩,但这个小小的园中却蕴藏着大大的艺术世界,摆放有多尊栩栩如生的雕塑,在这里可以看到奥古斯特·罗丹、大卫·史密斯、亚历山大·考尔德、杰夫·昆斯等世界一流雕塑家的作品,据说中国十二生肖的头像雕塑也位于园中,不过我们没有看到,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是在博物馆里面的中央喷泉四周。当我们在暮色中徜徉在园中,真难以想象,似罗丹这样巨匠的作品可以如此近距离地任意参观(还不要票!)。这种对民众潜移默化的高尚文化品位的培养,才是社会稳定、社会风气和民众素养的根基。照片描述:赫希洪博物馆及雕塑园 。正面的雕塑为《画笔》 作者:Roy Lichtenstein照片描述:《背篓客》 作者:杰夫·昆斯照片描述:《PITTSBURGH LANDSCAPE》 作者:David Smith照片描述:《加莱义民》 作者:奥古斯特 · 罗丹 这是罗丹的代表性群雕之一,它取材于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14世纪中叶英军入侵法国,加莱城无法抵抗,只好忍辱接受了投降条件:让六个有威望的城民拿着加莱城的钥匙去英军处受降并被处死,这些人必须光着头,穿囚犯的衣服,脖子上套着绳子。为了保全加莱城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六个义民光荣地献出了生命。照片描述:《Walking Man》 作者:奥古斯特 · 罗丹 照片描述:CROUCHING WOMAN 作者:奥古斯特 · 罗丹 照片描述:《月亮鸟》 作者: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和毕加索、达利齐名的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之一。照片描述:《两件式斜躺塑像: 点》 作者:亨利·摩尔(Henry Moore)。英国雕塑家,是二十世纪世界最著名的雕塑大师之一。 代表作品包括“斜倚的人形”、“家庭群像”、“王与后”等等。照片描述:《穿褶衣斜躺塑像》 作者:亨利·摩尔(Henry Moore)照片描述:《国王与王后》 作者:亨利·摩尔(Henry Moore)照片描述:《巴尔扎克》 作者:奥古斯特 · 罗丹 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德尔的意见时,布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但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照片描述:《ARE YEARS WHAT? 》(献给玛丽安·摩尔) 作者:Mark di Suvero照片描述:《SELF-PORTRAIT WITH MODEL AT BERGAMO》 作者:Giacomo Manzu照片描述:《鼓手》 作者:Barry Flanagan,照片描述:《EVOCATION OF A FORM: HUMAN, LUNAR, SPECTRAL》 作者:Jean Arp照片描述:《爱情切片》 作者:Arman照片描述:《SEATED YUCATÁN WOMAN》 作者:Francisco Zúñiga今天坐地铁回公寓有一个小插曲,我们只记得上车时的站名是五角大楼,便到站下了车。结果走出地铁,在出口对着的小巷尽头却看到实枪荷弹的大兵制止了我们前行,不过他们的态度很和气,问清缘由便告诉我们下错了站,应该在下一站“the Pentagon city(五角大楼城)”下车才对。无奈只得重新买票再坐一站,以后的事就毫无悬念了。今天走路步数超过32000,创纪录的又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