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拖延症晚期患者,暑期都从新加坡回来了,春节去日本的游记还只写了个开头。为了表示洗心革面的决心,决定倒序从新加坡写起。先介绍下基本情况:家有4岁白羊座女汉子千万小朋友一枚,正儿八经的亲子游从娃1岁8个月三亚行算起,已经去过广州、珠海的长隆系,香港、澳门,泰国,日本,新加坡。总之,处于目标还是“冲出亚洲”的阶段。新加坡是我带着娃和妈一起去的。回来后,我妈的朋友得知她去了新加坡,第一反应都是——新加坡有什么玩的?!而我妈得知我安排了8天的行程后,反应也十分强烈——那点小地方还需要玩8天?!是啊,对很多国人而言,新加坡不过是弹丸之地,是“新马泰七日游”中凑数的一站,在喷水的鱼尾狮像前拍张照就完成了“到此一游”的目的。我决定去新加坡,一方面是对狮城特别适合亲子游早有耳闻,一方面是因为今年刚看了矮大紧(高晓松)老师的《晓说》第二季。开篇就是大紧老师坐在海洋馆里讲颠覆你刻板印象的新加坡另一面。自己走了一趟,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新加坡值得来,而且8天都玩不够。重新认识新加坡1、大紧老师说:新加坡的华人很多,大约占75%,其次是14%的马来人和9%的印度人,三大种族语言、信仰都不同。从建国之初,新加坡政府就致力于多种族平等发展。无论是政府组屋出售,还是学校入学,都要按照人口比例进行分配名额。各种族从小一起生活、学习,慢慢融合,都成为新加坡人。我们去的时候正好碰上新加坡52周年国庆,街头有很多庆祝宣传画,但既没有地标性建筑,也没有风光美景,全是各种族的孩子、家庭站在一起开心的笑脸。可惜在公交车上没拍下来。酒店外挂满了国旗,很多居民楼也是如此。我们在动物园、国家美术馆碰到过很多老师带学生参观,老师中有华人,也有包头巾的马来人,孩子中也有深色肤色的印度裔。大家都很平和、自然地交流。2、大紧老师说:虽然华人占了3/4,但新加坡为了平衡各种族,也为了和周边国家融合,将马来语定为国语,官方用语则是英语。看多了孙燕姿、林俊杰,蔡健雅、范文芳、李铭顺,以为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就可以在新加坡畅行无阻,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说起来像个笑话,我在新加坡看到的汉字还没有日本多。除了牛车水(新加坡的唐人街),绝大部分指示牌都只有英文。牛车水地铁站,才有中英文对照的标识牌。登婆街,这也是神翻译。我遇见过一些酒店前台、售票处的工作人员都不会说中文。除了海洋馆的所有介绍都是中英文对照外,很多场馆只有英文介绍,或者少量中文介绍。比如科学馆,地图都是全英文,演示节目也是全英文解说。我们在日本,在旅游咨询处都能找到很多景点的中文介绍手册,但新加坡极少,基本都是全英文的。一句英文不会或者说水平很差,在新加坡虽然谈不上寸步难行,(毕竟很容易找到华人寻求帮助),但如果能自己搞定,一方面效率会高很多,一方面游玩得到的体验会好很多。3、大紧老师说:新加坡的华人大概分三类。一是土生华人,就是郑和下西洋留下的那批华人和当地马来人融合的后代,男的叫岜岜,女的叫娘惹,新加坡航空空姐穿的就是传统娘惹服饰。目前土生华人占比已经不大了,或者说已经成为本地人了。二是传统华人,以陈嘉庚为代表,从中国下南洋,坚定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有难一定要为国家舒难解困。三是海峡华人,以李光耀为代表,他们已经是好几代移民的后代,从小接受良好英校教育,不太会说中文,因为他们读的都是英文报《海峡时报》,因此得名。新航空姐,photo by 菜菜当然,现在的新加坡年轻一代只会说——我是新加坡人,他们以种族和谐相处为骄傲。新加坡现在有土生华人主题的博物馆,也有反映传统华人下南洋最初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可惜此行时间不够,都没有去参观。4、大紧老师说,他能感受到新加坡华人是非常平和地在生活,这和最初下南洋的是什么样的一群人有关。去西洋的都是不安分的人,老子要剪辫子要自由,他们大多家里条件还算不错;去东洋的大多是激进学生,导致日本成为中国革命发源地;下南洋的则是赤贫,既没能力去西洋,也没热情去东洋,只能来南洋。他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为自己挣一个美好的生活。这群华人保持了中国最传统的忠孝礼义廉、勤勉、淳朴善良的特性。我们在新加坡坐地铁、坐公交,刚刚显露一点犹豫不决不知道走的对不对的神情,就有华人主动来询问我们去哪里,告诉我们要怎么走。请注意,是主动上前哦。如果说只有一次,那可能是偶然。但实际6天游玩行程里,我们就碰上2次,这就不仅仅是碰巧了。我们坐鸭子船,碰见在水上训练的学生,他们都很热情的主动和我们挥手致意。还有一次下地铁时,我们的推车前轮卡在车厢和站台中间的空隙里,一下有好几个人上来帮忙。在地铁里,有人看见我娃还坐推车,就主动和她说话:“你都这么大了,应该自己走路了,妈妈推不动。”看见我娃有点瘪嘴,他做了个鬼脸,马上遁走,“哎哟哟,要哭了,那我走好了。”很可爱有没有?旅途中遇见的那些人,永远是最珍贵的回忆。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