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巴黎行,得感谢一位定居在巴黎的朋友,在她家寄宿了四晚大大节省了我的开销。然而这趟旅行从一开始就不太顺利。在卡鲁转车时遇上了火车晚点,一个半小时,貌似是机械故障。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朋友下午要出门办事,一开始和我约定了一个能在家等我的时间,后来我实在到不了便改成了我在她家附近的咖啡厅等她,最后我实质性地到她家,人家早办完事回家了......不要问我为什么一个半小时不换一辆车过来,我也这么吐槽过,好在最后退了25%的票钱,还送了一瓶矿泉水。为什么这事儿记得那么深呢?除了再晚上二十来分钟就是退50%的车票钱了,穷疯了的我很遗憾,还因为那是在二月中旬,虽不是最冷的时候但也没有转暖,凉牙......凉牙和塞牙差不了太多。下了火车,我便遇上了巴黎自由行可能最大的问题——交通。这几年不太关注国际新闻,不过在我去巴黎的那年(2017)前后,巴黎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城市。一下火车,我便急切地想找售票机买票离开这个人流集散地!结果却是对着巴黎地铁的自动售票机懵逼了十多分钟,找站台找了十多分钟,怀疑自己智商退化怀疑了一路。我真的是跟着箭头走的啊!后来听说巴黎的箭头表达的意义有些不太一样,瞬间了然,可是还是很想掀桌。此外,在之后的几天里我不止一次在同一个地铁站搞错换乘方向,似乎是因为它们是靠左行驶的......朋友说,巴黎人很傲,他们是不会改变自己的,只有旁人顺着他们来。典中典啊!巴黎小记从一个小小渔村到法国政治文化中心、革命老区,巴黎经历了迷人的、苦涩的、燃情似火的峥嵘岁月,直至今日依旧见证着变幻莫测的历史。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000年早期这块野性的土地一直自称卢泰西亚(Lutetia)。公元前52年,罗马人征服了这一地区,不过建城年则是算在公元358年,罗马人开始在此修建宫殿。也是在同一个世纪,巴黎逐渐取代了卢泰西亚这个名字。不过,在罗马时代高卢行省的中心在南部的里昂,在法兰克王国时代巴黎大体也是一个地方性城市,直到987年休·卡配(Hugues Capet)加冕为巴黎公爵、法兰西国王,让这座城市成为他统治的核心。卡佩王朝的创立也被视作近代法兰西王国的开端。2个世纪后,圣母院(Notre-Dame)和卢浮宫(Palais du Louvre)开始修筑。第一个艺术繁荣期和圣巴多罗买大屠杀(15-16C)百年战争(1337-1453)期间,巴黎一度被英国人占领,法国王室被迫迁回卢瓦尔河,直到1528年法国的权力中心才重返巴黎。1515年,被后世褒扬为法国第一位文艺复兴式的君主的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加冕为王,巴黎迎来了第一个艺术文化的繁荣期。他在巴黎周边建造城堡,比如他委托建造了枫丹白露宫的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与此同时,推动巴黎成为一个科学、艺术、文化的中心。1572年的8月24日,一场宗教屠杀在巴黎发生,并扩散到了周围一些城市。2万民胡格诺派教徒被打成国家之敌,而遭到天主教势力屠杀。此次事件被称作圣巴多罗买之夜,直到波旁家族的亨利四世(1589-1610)为王权改宗天主教,和平方才再一次到来。开明专政和革命(17-18C)“我即国家”的路易十四(1643-1715)将宫廷前往凡尔赛。在太阳王治下,这片土地迎来了所谓的黄金时代。法国文化成为整个欧洲的标杆。很快,不快和不满迅速蔓延开来。1789年7月14日,以攻陷巴士底狱为标志的法国大革命正式开始。1792年,国民议会通过人权法案和市民法案,法国成为了一个共和国。次年,路易十六和他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特便被砍了脑袋。然而丹东和罗伯斯庇尔领导下的雅各宾派却继承延续了王权的集中主义。法国经历了血腥的恐怖统治。1799年,年轻的将军拿破仑·波拿巴掌权,并在1804年加冕为法国国王。第二共和国和第二王国(1848-1870)在所谓的市民国王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一世(Louis-Philippe I.)时代,富裕市民阶级或称大资产阶级成为法国社会的第一阶级。法国精神在优雅的法式咖啡馆里茁壮成长的同时,工业和工厂的纽带围绕着这个百万人口的大都会也在不断成长。雨果、左拉、巴尔扎克写了非常多关于此的作品。一个可能有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如今的巴黎最该感谢的男人——拿破仑三世(1808-1873),他“发现巴黎时臭气熏天,离开巴黎时芳香四溢”——在1853年,委任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来主持巴黎的城市规划。也就是这次工程让巴黎从一座街道狭窄蜿蜓风景如画的中世纪城市变成了一座充满空气与光线的现代化城市。林荫大道宽闻笔直,街道从雄伟的圆形广场向四周扩散,华丽的建筑景观随处可见。公共供水充足,地下排水系统、气体照明系统运作良好。新的中央市场得以建造,奢华歌剧院的建设已经启动,布洛涅森林(Bois de Boulogne)中建起了公园。这项浩大的工程为大批技术或非技术性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巴黎人民的生活水平。新的城市计划也阻止了动乱和巷战的发生,因为路障的建造更为复杂,军队和炮火能够轻易到达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正如一位观察家所言,新建的宽阔街道能够完美地接触到光线、空气,还有步兵。Belle Epoque 美好年代(1871-1914)普法战争失利后,法国的投降引发了市民起义,巴黎公社(Pariser Kommune)由此成立,最后被血腥镇压。19世纪末,科技进步与经济腾飞,欧洲进入了繁荣快乐的“美好年代”。1889年,古斯塔夫·埃菲尔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埃菲尔铁塔。此外,咖啡剧院、音乐厅......市民艺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个时期发展日臻成熟。当然,这一繁荣的背后还有贫富差距的拉大,欧洲国家对殖民区的掠夺,所以这一时期也在上流阶级间流传着“黄金时代”的美名。直到一战爆发,美梦猝然破碎。二战及二战后(1940-)一战、二战期间,巴黎均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在此期间文化和艺术得到了迅猛发展。1940年6月14日,德国人占领巴黎。而在1944年巴黎解放前夕,希特勒曾下令摧毁这座城市,所幸指挥官迪特里希·胡戈·赫尔曼·冯·肖尔蒂茨(Dietrich Hugo Hermann von Choltitz)拒绝执行他的命令,而是在同年的8月25日向法军投降。1958年,二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的戴高乐将军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位总统,并于10年后辞职下野。Day 1交通难题毁掉了我第一天的行程计划,仅仅是在换乘的间隙,在卢森堡公园散了会儿步,晒了会儿太阳。这座拉丁区中央的公园在路易十三在位时期建成,内有卢森堡宫和卢森堡博物馆,前者是法国参议院所在地,后者经常举办一些短期展览。关于拉丁区有两种来源说法,一是在此建立新城的罗马人说拉丁语;另一种则是从继承的角度阐述:中世纪法国继承了拉丁文化,这里作为巴黎的学术中心,学术交流均使用拉丁语,故而被称作“拉丁区”。如今这里汇集了各类高校,以及由此延申配套出现的餐馆、商铺、咖啡店......依旧是学生、学者、游客青睐之地。我很喜欢冬天的晴朗,不仅仅是欧洲的冬日多阴沉晦暗,还因为天空的蓝是一种克制且冷傲的色调,它不会让人感到温暖,却让人盈满欢喜。Day 2在巴黎不可能不去逛博物馆。在朋友的帮助下,我首先选择的是奥赛博物馆(Muséed'Orsay)。作为巴黎三大博物馆之一,奥赛博物馆位于一幢带有大钟的美丽建筑之中。它原是巴黎曾经的西南火车站,在1986年被改造成全球印象派藏品最多的博物馆。梵高(Van Gogh)、莫奈(Claude Monet)、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马奈(Edouard Mane)、塞尚(PaulCezanne)、雷诺阿(Renoir)、高更(Gauguin)、毕加索(Picasso),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和他们耳熟能详的作品。然而这里主要聚焦的是1848-1912年的艺术珍品,1848年前的请前往卢浮宫,1912年后请前往蓬皮杜。在奥赛博物馆只是走马观花也用掉了几乎一个上午,这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顾不及找地方吃午饭,便匆匆过河赶往橘园美术馆,生怕同样需要花费这么多时间,那么之后的行程将全部打乱。当然,橘园美术馆用不了那么多时间,这幢由杜乐丽宫残留下来的建筑改建而来的美术馆只有两层楼。一层由前后两个展厅组成,共展览8幅巨型油画,即莫奈(Claude Monet)于1914-1918年的巅峰之作《睡莲》(Les Nympheas)。下层展厅虽然也不大,但也是名家云集:毕加索、塞尚、雷诺阿、马蒂斯、卢梭、德兰、高更等。虽然橘园美术馆就位于杜乐丽花园一隅,穿通整个花园即是卢浮宫,但一整天都耗在艺术藏馆里负担太重,我便选择了通过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香榭丽舍大街,前往凯旋门。协和广场中心摆放著巨大的埃及方尖碑,上头装饰著象形文字赞扬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统治。方尖碑曾经竖立在卢克索神庙的入口处。1829年,奥斯曼帝国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把卢克索方尖碑送给法国。方尖碑在1833年12月21日抵达巴黎,三年之后,1836年10月25日,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浦将它竖立在协和广场的中央。因为原始的尖顶遗失,1998年法国政府在方尖碑的顶端加上了金色的金字塔尖顶。“香榭丽舍”原意是希腊神话中圣人及英雄灵魂居住的冥界(Elysium)。而香榭丽舍大道则有着“巴黎最美丽的街道”的美誉,不过对于穷酸的我来说,很难对鳞次栉比的奢侈品商店提得起兴趣。而且就像开篇说的,那些年巴黎很不太平,尤其这条街道上发生了不少事,让本就很怂的我更是汗毛竖立。我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进餐馆遇安检就发生在这条街上......所幸有惊无险地抵达凯旋门。它的全称是“雄狮凯旋门”,1806年为了庆祝在有着“三皇之战”之称的奥斯特里茨战争中取得的巨大胜利,拿破仑在这里放下了第一块基石,不过他并没有看到它的落成,在他过世20年后,法国人民在凯旋门下为他补办了葬礼。每逢重大节日,凯旋门正顶上会悬挂一面巨大的法国国旗,并会有相关的纪念活动,如二战纪念日5月8日,一战纪念日11月11日。每年7月14日的国庆阅兵仪式则是从凯旋门开始一直到协和广场。1889年建成的埃菲尔铁塔是当时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的象征,虽然她的钢筋铁骨一度被嫌恶与巴黎格格不入,但如今它已是巴黎无可争议的象征。据说最佳的拍摄地是位于铁塔正对面的夏约宫。埃菲尔铁塔背靠的便是战神广场,得名于罗马神话中的战神马尔斯(Mars)。直至1765年军事学校建立,这里被用作为军事训练的场所。荣军院就在这附近,但天色已晚,来不及再去逛博物馆了。坐地铁重新回答奥赛博物馆一带。沿塞纳河南岸散了会儿步,用手机仅剩的电量拍下两岸入夜前的美景。横跨塞纳河的艺术桥连接的是法兰西学会和卢浮宫中央广场(第一帝国时称为“艺术宫”)。1802到1804年,拿破仑仿效英格兰的设计,下令修筑了这座9拱金属人行桥,它也是巴黎第一座金属桥梁。工程师路易·亚历山大和雅克狄龙构想,并在两岸设计了花园和长椅。1984年改建为七拱桥。如今是巴黎最浪漫的一座桥,来自世界各地的情侣把自己的爱情锁在了桥上,把钥匙扔进了塞纳河。晚饭是我最爱的甜品。Day 3我在第三天的游览是从巴士底广场(Place de la Bastille)开始的。这里是过去巴士底狱所在地。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它被彻底破坏,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不过有些意识一旦形成,有些人的思想一旦解放,便很难再压回去。1830年经历国大革命的法国人民再难以忍受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群起反抗并最终废除了君主专制。火种迅速蔓延,甚至到了希腊,不过并非每一个地区都能像法国这般取得胜利。巴士底广场上的七月柱便是纪念此次革命的,柱顶为自由女神的金像,而柱身则铭刻着1830年革命期间的死亡名字。从1357年起,巴黎市政厅(Hôtel de Ville de Paris)就汇聚了首都的各个市立机构。它在16世纪和19世纪经过整修,正立面为新文艺复兴风格。在巴黎公社统治期间,建筑的正立面曾经被毁,后来依据原样得以重建。据说内部装潢丰富,将文艺复兴风格与美好时代(Belle Epoque)风格相结合。而市政厅广场(place del'Hôtel de Ville)则曾经是起义者和革命者游行的集会场所,如今依旧会举办多项大型活动。巴黎圣母院位于斯德岛上。这座岛屿曾一度是法兰克王国以及法兰西的权力中心。6世纪的时候法兰克人的第一位国王克洛维一世曾居住在岛上的皇家宅邸,而5个世纪之后卡佩王朝的第一个国王雨果·卡佩将其顾问会议与行政管理机构安置在斯德宫内。14世纪,腓力四世继承祖父圣路易的大业,将宫殿打造成君权的象征,之后宫殿成为巴黎最高法院所在地。而巴黎圣母院作为总教区的主教座堂,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哥特式建筑。850年的历史让这座教堂经历了巴黎的历史变迁,还见证了拿破仑的加冕、拿破仑三世的婚礼。谁初高中的时候家里不放着一本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呢?再加上同名音乐剧的传播,我至今依旧记得高中时代沉迷于卡西莫多之爱的女同学。至于火灾受损以及修复,则是我的巴黎行很之后的事了。第一天到巴黎,先贤祠(Panthéon)就吸引了我的目光。虽然它距离卢森堡公园很近,但碍于时间没能前去参观。好在它距离斯德岛也并不远。1744年路易十五在一场大病初愈之后,深信自己之所以脱离病魔的掌握,全因圣热纳维耶芙(Sainte Geneviève,422-502)的庇佑,故而决定为这位巴黎的主保圣女建造一座雄伟的神殿。御用建筑师玛格内侯爵被委以全权负责,他的副手雅克-日梅恩·索弗洛具体设计。不过直到索弗洛去世之后的1789年,这幢新古典主义建筑才由其学生让·巴普蒂斯·朗德莱完成。而随着大革命燎原,革命政权将教堂改为埋葬“伟大的法国人”的陵墓。直到1885年举行了雨果的葬礼,期间教堂曾两度恢复宗教圣堂的地位,这之后才正式成为不具宗教性质的民间殿堂。此外,1851年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此演示了他证明地球自转的著名实验傅科摆。而傅科做实验所用的铁环原物于1995年从法国国家工艺学校移至此。我很喜欢这里,喜欢它的厚重感。那是文明的重量。我一直在避免流俗,但不得不说,巴黎最让我心驰神往的便是塞纳河南岸的气质。和火车站以及那附近不得不经过的气味不是很好的区域,塞纳河南岸非常符合人们对巴黎的印象——不用细数附近的名胜古迹,单是随处可见的画廊、窗明几净的甜品屋、很有看头的古着店......时尚、优雅、古典、俏皮......明明是释义相反的词汇,可用在这里却不突兀,也不矛盾。连去了两家甜品店买好了“午饭”,回到河畔享用。我是真不想离开南岸,但还是按计划去了巴黎歌剧院。一开始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一来长久以来对拿破仑三世的印象都不太好,其次它也并没有排在巴黎景点的前几位,而且看外观也就是一般华丽,但实际参观下来,这是巴黎最让我惊艳的景点,没有之一!它的含金量,狭义的金,它的奢华度,让我在次日去凡尔赛宫参观产生了“就这?”的感想。在拿破仑三世和奥斯曼重整巴黎之时,这个位于各条大道交汇处的歌剧院最终采用了年轻建设师Garnier的设计方案,如今为了纪念Garnier,歌剧院也命名为Opera-Garnier(加尼叶歌剧院)。既不是罗马式,也不是经典式、路易十四式、路易十五式而是拿破仑三世式!歌剧院立面顶部有N和E两个字母,即拿破仑三世和他的妻子欧也妮,于是歌剧院还象征着二人的爱情,虽然身为一个花花公子拿破仑三世在投降这件事上不是一般地有经验。(“主动出击的通常是男人。我却不然,我一般都是防御的那一方,而且经常投降。”)此外歌剧院还有“巴黎最俗气的约会地点”的评价,源于当年很多富家子弟就在歌剧院正面的裸女神入口处跟心爱的姑娘约会,心仪后则跑去旺姆广场(Place vendôme)去买钻戒,后来演变为“赠送钻石戒指订婚”的习俗。有一种说法,卢浮宫全馆文物40万件,平时展出的4万不到,可即使每分钟看一件作品也要1个月。我倒是没有走遍卢浮宫的雄心壮志,不过特地选在了延长展出至8点的那天(一周貌似特定一或者两天,我去的那天是周五)去参观,真的是天亮着进去,天黑着出来,至少不停歇地走了4个小时。卢浮宫原是法国国王的故居,在过去的两个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馆藏主要是1848年以前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艺术珍品,三个主展馆为黎塞留馆(Richelieu)、德农馆(Denon)、叙利馆(Sully)。主要藏有古埃及文明、近东及中东古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伊斯兰艺术,以及中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的作品,包括雕塑、绘画、工艺品、书画刻印艺术等方面的作品。建筑始于建十二世纪末,在菲利普·奥古斯都时候只是保卫巴黎的一个城堡。弗朗索瓦一世把卢浮宫改建为王宫,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他邀请了当时欧洲的艺术家来法国生活,达芬奇即其中一位,并收集了许多意大利著名绘画。在经历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四等的扩建,又增加了大量艺术珍品,在法国大革命后开放为博物馆。之后拿破仑、拿破仑三世回归称帝,藏品大幅增加,卢浮宫也一再被扩建。八十年代,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再次为卢浮宫锦上添花。Day 4巴黎歌剧院的绝艳拔高了我对更多人吹捧的凡尔赛宫的期待值,但事实证明了期待值这个东西千万别随意拔高。虽然它确实华美,否则也不会成为众多德意志诸侯修建自己的宫殿的模板,但很难说他们向往的到底是路易十四的宫殿装饰艺术,还是集权统治。据说太阳王路易十四是因为羡慕财政大臣Fouquet的沃子爵城堡(Chateaux veau-le-vicomte),从而斥巨资动用三万工人建造了这座法国最雄伟的皇宫,但很难说他将宫廷迁往凡尔赛不是出于政治目的。法国大革命后,凡尔赛宫结束它作为皇宫的历史,1830年被改为法国历史博物馆,美国独立战争后,英美在此签订了《巴黎和约》,1919年法英美等在此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凡尔赛宫内最著名的是镜厅(Galerie des Glaces),一面有十七面巨大的落地窗,另一面则是由400多块镜子拼成的巨大镜面;战争画廊也是凡尔赛的亮点,此外还有战争厅、和平厅、丰收厅、马尔斯厅、教堂、剧院、国王王后套房等也不可错过。凡尔赛的花园被称作最美的欧洲宫廷花园,夏季的时候还有音乐喷泉,周末或者节日晚上还有大型烟火。其实有时间的话,在结束宫殿和花园的参观后不妨在这个小城逛逛,旧货市场非常有趣,可以淘到不少非常有趣且独一无二的纪念品。下午从凡尔赛回到巴黎,我去到了巴黎又一个让我十分推荐的景点——荣军院。这幢建筑始建于1670年,是路易十四为残疾退伍军人建造的大型救济院,而他的继位者路易十五则开了向老兵发放养老金和伤残补助的先河。这个机构可能是18世纪巴黎最著名的建筑物,安顿了超过3000名的年老军人和残疾退伍军人。而荣军院提供统一的制服、床单、医疗服务、每天两顿饭(包括面包、肉食、蔬菜和红酒)。1861年4月2日,拿破仑·波拿巴的陵墓搬到荣军院教堂下面。这里还有一些拿破仑的其他亲属和其他将军的陵墓。拿破仑棺椁为红色石英岩而制,放在绿色的花岗岩基座之上。周围环廊墙壁上刻有12幅胜利女神的浮雕画,每幅雕像代表一场光辉的战役。博物馆最早建立于1871年,当时称作炮兵博物馆。1896年时,军事历史博物馆成立。两家博物馆于1905合并,成为现今军事博物馆。博物馆展览面积1万2千平方米,展品50万多件,包括武器、盔甲、火器、制服、绘画等,还有回忆历史的二战纪念馆。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戴高乐将军的半身像。看了他的生平,不由地为他晚年的潦倒叹息,这也是我在写小记时最终停在他辞职下野的节点。不过“将军”这个专属称谓,何尝不是一种赞誉呢?时代浩浩汤汤,我们很难说清那些只存在于平行世界的好坏。天色已晚,就着西下的夕阳,以卢浮宫为起点穿过卡鲁索凯旋门、杜乐丽花园,前往协和广场。位于卢浮宫和香榭丽舍大街之间的杜乐丽花园本就是巴黎的核心点,位置得天独厚。花园最先是意大利式,之后在设计师勒诺特的精心改造和装饰下,这个花园成为了一个典型式的法国花园。花园中的杜乐丽皇宫是一直是皇家寝宫,不过在1880年的法国大革命中被摧毁夷为平地。对巴黎,我有很多吐槽,唯有两样,甜点和夜景。我之前并没有去确定摩天轮是否开放,听朋友说他们半个月前去都是关闭的,但就是这么幸运地发现可以搭乘。在巴黎的最后一夜,我第一次登高远望,但我想这一定是最佳的观景点。最后的感想虽然待了4天,但这点时间根本不足以看完巴黎,不过有几个地方倒是刻意忽视的,比如圣心堂。它是法国巴黎的天主教宗座圣殿,供奉著耶稣的圣心,位于巴黎北部的高地蒙马特上,为巴黎著名的地标之一,于1914年建造完成,但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所以直到1919年战争结束后才正式开始使用。它有很多设计和理由吸引我,但朋友夫妻力劝我不要去,因为一个姑娘单独去很不安全。虽然听劝了,但当时我还不是很理解这个表述,直到后来和另一个女孩不知怎么讲到去巴黎的心得,以及后来爸妈跟团到圣心堂发生的一些事,都让我这个并没有实际去过的人感到后怕。不禁想起之前阅读时看到的——由于恐怖主义是战争失败者使用的武器,从传统意义上讲,军事胜利不会使恐怖主义消失,只会使之更加猖獗。那么,又该怎么去胜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