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2
1341
2
12
作者:鱼儿在游游
退休有充裕的时间挥霍。去了东南亚几国,俺越玩胆越大,趁现在走得开,走得动,就走远些吧,去俄罗斯,怎么样?噢,太远了呀!呵呵——奉陪。前苏联对于中国,既远也近,既亲且仇。记事时中苏已恶交,长辈说苏联撤走援助专家,逼我们还债,稍长,国内舆论声讨苏联陈兵边境,直至珍宝岛火拼。可是,打归打,闹归闹,那时中国的楼堂馆所仍悬挂着列宁、斯大林的画像,我们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总摆脱不了前苏联的影响。80年代,两国邦交恢复正常,虽然中俄都告别了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但走的道路各不相同。现在俄罗斯经济不振,民族争端不断,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我们这一代的成长过程,深受俄罗斯(前苏联)的影响,到俄罗斯旅行,多少带有点寻根情结。好啦,旅行可不是上政治历史课,途中的衣食住行游购娱才是大课题!自由出行、语言不通、预算约束、旅程漫长(海参崴-圣彼得堡,克里米亚-索洛维茨基群岛)······这不是趟轻松的旅行,旅途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但是——“只要决定出发,最困难的部分就已结束,那么,出发吧!”从香港转机至海参崴机场已是当地时间凌晨3点多钟(俄罗斯分9个时区),在候机厅耐心等待8点的公交车。大约4点多钟,窗外薄雾缭绕,晨曦微露,迎出去冒着寒意等来冉冉红日。海参崴城不大,港口旁的纪念广场不小,士兵塑像和停泊的老战舰彰显出俄罗斯往日的战功。海参崴,曾经的中国领土,被沙俄强占后称之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控制东方”。疆土归属,历来是权贵和阴谋家的把戏,面对屈辱的历史,只能祈祷世界和平,人民友好。来到海参崴最高点,港口、大桥一览无余。一群中学生着统装在此高唱着《喀秋莎》拍集体照,几个女生落在后面打闹着拍照、抢着抽烟,一派无拘无束之感。火车站是海参崴的旅游亮点。车站历史悠久,造型别致,装饰古雅,小小的候车室供奉着耶稣像,布置得像个教堂,从这里,我们开启了穿行西伯利亚至莫斯科9289公里的火车之旅。“茫茫大草原,路途多遥远。有个马车夫,将死在草原······”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成,改变了这条往日的死亡之旅,从广袤的草原中开掘无尽的宝藏,让游客饱览沿途风光。西伯利亚大铁路方案于1857年提出,1875年动工,1904年建成,全长9295公里。西伯利亚夏季气温30°,冬季-50°,沿途野兽出没,疫病肆虐,当初的建设者大多数是囚犯和意大利劳工。经过历年的建设,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线于上世纪70年代已实现电气化,不解的是,直到现在火车仍按60多公里的时速运行。俄罗斯铁路的轨距比欧洲的略宽,机车不能与欧洲的接轨,果不其然,这一设计在二战中延缓了纳粹德国进犯苏联的闪电战速度。俄罗斯的长途列车卧铺分3等,一等2人一隔,二等4人一隔,三等5人一隔,各等级票价相差一倍。用三等厢与国内的硬卧相比,俄罗斯的票价高出约35%。3等车厢定员比国内硬卧少10人,车厢比国内宽,床位常卖不满,感觉宽松,值得借鉴的是,换客就换布草,下车时要把用过的布草收起交乘务员,卫生间配马桶纸垫,卧铺旁的车窗上端留有一小扇窗,可推开呼吸窗外新鲜空气,车窗明净,图中的风景照都是隔窗拍的,俄罗斯人在公共场合不吵嚷,注重别人的感受。虽然俄罗斯的铁路设施比我国陈旧得多,但乘车的舒适度要好得多。俄罗斯幅员辽阔,但交通布局合理,机场、火车、地铁、汽车,各站点对接得好,尤其是火车,四通八达,车次又多,此行28天,住店才13天,其他夜间大多在火车上度过。夏季,俄罗斯昼长夜短,很多景点可以实现白天游玩,夜间乘火车上路。经过70多个小时的火车晃荡,早晨6点左右到伊尔库茨克下车,10点钟坐汽车前往贝加尔湖。沿河漫步到海神柱广场已是傍晚,广场一角音箱奏响,舞者律动,美女旁观,摩托党聚集,老皇宫在余晖中慢慢隐去。这番景象难道不是这个城市的魅力所在?围绕贝加尔湖有很多景点,我们与大多数游客一样选择湖中最大的奥尔洪岛。贝加尔湖四季景色各异,比较出色的是冬春冰雪,盛夏绿茵,我们来时青黄不接,若是7月初到,将是绿茵遍野。离岛那天凌晨,窗外一片红光,看表3点多钟,提着相机赶到湖边,这一季天象变化大,刚拍了几张霞光片,马上乌云密布,湖面泛白,山色隐晦。怅然地想,老天只给有限的机会,就看你能否把握。贝加尔湖自然、宁静、辽远·····或者说这些形容词若被冠以贝加尔湖后就到极致了。喀山市,鞑靼人的领地,年龄比莫斯科还大150岁。鞑靼人是突厥人的一支,信奉伊斯兰教,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却比较温和,多年来高度自治却与俄罗斯人和睦相处。古城堡内东正教堂与清真寺并立,大门处民族诗人雕像焕发着苏维埃文化气息。位于市中心的喀山大学(图五)是座历史悠久的大学。我们只在老校门口转了转,见到不少中国留学生,列夫-托尔斯泰、列宁、菲欧几何学的创始人罗巴切夫斯基就读于此,后者并任校长,但那尊雕像是谁却不得而知。喀山城市景点集中,最适合步行。进到一个公园,丁香、蔷薇盛开着,小女孩在水池边玩耍,小伙子在阳光下弹钢琴,无意中形成一幅生动有趣的音画。俄罗斯旅游界把莫斯科周边几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镇设计成一条称为“金环”的旅游线路,苏兹达尔是其一,前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创作地即在此。事实上,当莫斯科还是一片棚房时,这里已是一个王国的首都,伊凡雷帝时期它是个宗教中心,后又成为商业中心,20世纪后它落伍了,这样反而保留下当年的容貌。我们从弗拉基米尔坐公交车到苏兹达尔约有35公里,在小镇下车后按图索骥找到房东米拉大婶家的木屋。见面后双方用仅懂的几句英语打招呼,在电脑上确认预定,付款,就成她家的客人了。第二天我们怀着新奇的心情到厨房吃早餐,哇!盛在漂亮餐盘里的煎蛋、面包、腊肉、香肠、黄油、奶酪摆满方桌,还配有红茶、红果汁,我们只会说:“very good,,shank you-shank you.”大婶指着桌子说了几句俄语礼貌地走开了。望着每人盘里的三个煎蛋,我低声对丈夫说:“饱饱吃,一餐管两餐。”吃完后老婆要收餐具刷洗,大婶突然出现在面前,说着俄语一把将老婆隔开,看她那固执样,我们只好说着“shank you”退出厨房。住她家不需要钥匙,屋里有时有人有时无人,外栅栏门一拧就开,过道门一推就进,内房要么开着要么虚掩着,退房时也不用查房,他们把我们当自家人看待。在相处中我们得知大婶和老伴(见我们用餐就拿出酒来敬酒)有对双胞儿子,40多岁了,一个已婚生一子,一个还单着,说到这里,她用笔画了好多小人人,意思是她想要好多的孩子。 盛夏时节,这里绿树成荫,青草依依,繁花遍野,弯曲的河流泛着银光静静地流淌着,尖顶教堂和斜顶木屋撒落其中,一派宁静闲适景象。原计划在此住两天,后多呆了一天。离别时,米拉大婶与我热烈拥抱,她老伴与丈夫使劲握手,然后一起留影道别。上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解冻,从所订的杂志中看到些俄罗斯画家的作品,如克拉姆斯柯的人物画,列维坦的风景画,只见过“高大全”样板画的我,才知图画还有冷艳之美,沉郁之美。年久时长,那些画页早已丢失,但画中的意象连同那遥远的俄罗斯却永远留在了心中。 30多年一挥间,岁月让我卸下为生活而奔波的胄甲,背上探索外界的行囊,踏上俄罗斯这个向往已久的国度。一路见那辽阔的草原、密茂的森林、流淌的河流、静静的湖泊、遍地的野花、围栏的木屋、尖顶的教堂,还有那些俊男靓女、风霜老人······从观览中仿佛又找回那些丢失的画意。 去索洛韦茨基群岛的那天,同行船上挤满了前去写生的女生,有的拖着画箱,有的背着画夹,外套或多或少都沾染些油彩,一副职业画家的范儿。航途中风浪乍起,船身摇荡起伏,搅得女生们坐立不安,东倒西歪,半数人呕吐不止,眼睛直瞪瞪的,这时才看清所谓欧洲人的蓝眼睛其实是烟灰色的。到了岛上放好行李,教师就带着她们去参观景点,一片嬉闹声顿时打破小岛的寂静。 第二天早晨3点多钟,这时天边已出现阳光(小岛靠近北极圈,夏季夜短昼长),我们迎着这夜间阳光,冒着这夏季寒风,体验着这种奇特的地理感受到了户外,而路边湖畔已有女生在写生了。看她们那专注样,我们也受到感染,随手将她们摄入镜头,有趣的是,那奶牛也来凑热闹。 在俄罗斯一路走来,大一点的城市都有美术馆,随处可见写生孩童和隔墙上的涂鸦之作,在街头画摊,求画像的人有耐心在阳光下长时间地坐着,让画师慢慢地为她绘制肖像。据说现在俄罗斯国立画院由于经费短缺,连个多媒体教室都建不起来,但画院仍然坚持传统教学,重视基本功训练,学生每天的作画时间都不少于9小时。 俄罗斯为何能出美术大作,不言而喻。克里米亚,一个由乌克兰伸向黑海的半岛,连我这个军盲也看得出,俄罗斯收回这个半岛,能有效地从海上控制地中海域。当然,从旅游度假的角度看,这里是俄罗斯唯一的海滨胜地,夏天,大批的俄罗斯人涌向这里度假。著名的历史名城雅尔塔就坐落在克里米亚黑海之滨。二战末期,苏、英、美三巨头在此就成立联合国、德国战后处理、对日参战等议题形成了决议,人类历史由此出现重大转折。我们坐公交车沿雅尔塔海滨的盘山路而上,游览了阿卢普卡宫,返回时一瞥燕子堡,然后赶往另一个海滨城塞瓦斯托波尔。塞瓦斯托波尔过去是古希腊的殖民地,18世纪被俄国占领,在19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围攻349天攻下这个要塞,具有古希腊遗风的海伦奈斯遗址,随处可见当年的弹痕,沙皇黑海舰队的悍将纳希莫夫上将在这次战斗中阵亡,战败的沙俄帝国从此走向衰落。二战时这里又受到纳粹德国250天的围攻,纳希莫夫广场纪念墙苏军英雄碑记录着这段历史,并提醒人们珍惜今天,热爱和平。塞瓦斯托波尔是我们俄罗斯行的最后一站,近2万公里的行程搞得体力、精力透支。旅途的终点在哪里?在家里。想到回家,再多再美的景色也无心观赏了。走进俄罗斯,教堂、宫殿、城堡、城雕、公墓、博物馆、遗址······无不充满着对神灵、帝王将相、历史名人的顶礼膜拜。是的,这些固然是俄罗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观赏。而一路接触到不少普通俄罗斯人,他们的举动也在我们心中留下一道难忘的风景。在贝加尔湖旅途中,司机在车碾成道的坡道上摇摆着身体驾车,引领游客导游找寻独特的景点,游客渴了、饿了,他在林子里打灶野炊,送上鱼汤热茶,面包奶酪;从海参崴乘火车到伊尔库茨克,女乘务员检票、发被单床单、倒垃圾,用木“丁”字架挂块毛巾拖地,70多个小时与大家相伴;在圣彼得堡问路,按一位姑娘的指向前行了一段路,她又追上来,担心我们找不到,一直带领我们找到住址;在红场请人帮照张合影,小伙子蹲着、躬着,照一张不满意,又照一张不称心,拍了好几张才乐哈哈地离去;在克里米亚住店本不含早餐,女主人一早端着自制的香蕉饮品送上门来,随后又亲自送我们到车站;在莫斯科大学拍花卉,一个花工闯进镜头,望着我开心地笑,分明就是叫我为他拍一张。语言障碍,阻隔不了人们的善行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