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DAY1] HONGKONG--DOHA--HELSINKI北欧(Northern Europe)是政治地理名词,特指北欧理事会的五个主权国家。地域包括欧洲北部的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和冰岛共五个国家,北欧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夏季短促凉爽。冰岛、挪威北部属于寒带,丹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北欧国家的人口密度在欧洲相对较低,经济水平则最高。挪威、丹麦、冰岛等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遥居世界前列。林业、水力发电、铁矿开采、渔业、造船业和航运业,均为北欧的传统经济项目。维京人(古挪威语:víkingar),别称北欧海盗,他们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一直侵扰欧洲沿海和不列颠岛屿,其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欧洲这一时期被称为“维京时期”(Viking
Age)。在古英语中,“vikinger”是在海湾中的人,而“wicing”代表海盗;“vikingar”在冰岛的土语中也意味着“海上冒险”。维京人的老家是挪威、瑞典和丹麦,开始只是打劫西欧大陆沿海的修道院,后逐渐对其他欧洲国家进行有组织的入侵,除了征战,维京人还是伟大的航海家,向西他们发现了冰岛和格陵兰岛,并最终到达北美。向东他们一度到达了里海。于是,重新起个帖子,命名为[一路向北]。香港这些天,乱的厉害,出发前非常担心,那些黑衣人又到机场闹事,不过还好,我们直接从深圳坐轮渡到香港,不出机场,方便了很多。连行李都可以在香港轮渡码头直接托运。我们定的是卡塔尔航空的机票,会在多哈停留一下。出发前的准备工作:1. 淘宝上买一张上网卡,20G的,或者配一个移动WIFI,不过价格还是买卡便宜。2. 准备多用途转接头一个,在北欧都是圆头插座。国内插座都没法使用。3. 租车手续打印出来,不过租车小哥好像也没怎么看,只是看了一下订单。4. 机票往返订单打印出来,办登机牌的时候,地勤人员会详细查看的。估计是怕你不回来。5. 租租车APP可以免费给办驾照翻译件。一定要翻译好带着,驾证原件也要随身携带。AVIS就需要查看驾照原件。6. 防盗:所有贵重物品一定随身携带!北欧并不安全,我们就是被贼盯上,吃了大亏。7. 北欧四国都是以资源型经济为主体,商业以本土经济为主,商场里基本没看到所谓大牌产品,所以这里不是购物的目的地。8. 芬兰、德国使用欧元,丹麦使用克朗,目前汇率1.04人民币。挪威使用挪威克朗,目前汇率0.78人民币,瑞典使用瑞典克朗,目前汇率0.72人民币。这里货币比较复杂,其中,挪威还没有加入欧盟。不过,全程都可以使用信用卡付款,除了在丹麦一个路边店只收现金之外。好了,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就可以出发了。LET’S GO! 这次我们计划行程里,包含了六个国家,除了北欧四国之外,还有爱沙尼亚的塔林和德国的汉堡。最后发现,还是德国比较有人气,热闹、喧嚣、充满生气。因为行程将近一个月,时间跨度非常长,有大量的资讯和照片,所以,大家做好和我持久作战的准备吧。哇哈哈。第一站,先到卡塔尔多哈DOHA中转,也不用出机场,行李因为是联程,所以也不用取,从HONGKONG飞过来,8个小时不到,可以下来舒活舒活筋骨啦。这飞机停的,从机场一头到另一头,走了足足20分钟,谁说中国机场大啊,多哈的一点也不甘示弱哦!因为接近半夜11点了,机场除了转机的,也没什么人,不过有个超大个的小熊,好像是这里的标志性景点,因为就显示在机场指示图上。你要是不想走,机场二层有轻轨可以坐。不过我们坐的实在腰酸腿疼,索性下来走走。很快,飞机又重上云霄,又经历了七个小时的飞行,赫尔辛基,我来了。赫尔辛基机场的到达大厅正在维修,看起来也很简单,不过居然有中文的指示牌,看来来旅行的国人应该已经很多了。 机场除了我们这架飞机之外,好像也没什么人,很快他们都走光了,因为我们有两个烟鬼,所以发现新大陆一样,看到了一个吸烟室。那就必须停留一下喽。吸烟室妥妥的宜家味道。从机场吸烟室出来,拿了行李,按指示牌往外走,海关的小伙子看上去20几岁,因为没有别人,所以把我们里里外外的一通盘问,最终用我们那吭哧瘪肚的英语,顺利过关。过关以后,看着机场外的施工现场,对赫尔辛基这个国际大中转站产生了狐疑,难道就这样?后来回程还是路过这里,才搞清楚,这个机场还是相当成规模的。而且装修得非常漂亮和人性化,这是后话。从机场出来,第一件事情是取车,这次行程,我们基本是自驾,因为要去看很多项目,跟团或者公交,都非常不方便。所以自驾这是首选。CAR RENTAL在机场指示牌上就可以找到,在一号、二号航站楼中间的过道上,很多租车公司都在这里,需要第二个驾驶员的话,需要现场再交点钱,大概30欧。手续很快办完,租车公司的车都停在P3停车场,是个圆形的大转盘,就在候机楼对面。拿到车,一定要检查一下,有些损伤如果没有记录的话,会算到你的头上,所以,提车时一定要检查一下外观。好了,是一台3万公里的新车,还带自适应巡航,二话不说上路。哎呦,说出来实在不好意思,总说自己是老司机,出机场本来想去集市广场,结果第一个导航就走错了,一家伙快扎到西港了。岸边有个小咖啡厅,用防腐木堆积起来的,很有味道。顺着木质台阶,可以一直爬到屋顶,远眺一下市区的风光。在北欧四国,停车基本都是收费的,一定要仔细查看停车指示牌。停车费只有几欧,但是被罚一下,可就得不偿失了。这是一个停车收费的机器,可以选择语言。北欧的信用卡,都是4位数的密码,我们的都是六位,不过你可以输入六位数密码再按确定。一样没问题。中午我们在市中心随便找了一家土耳其人开的小餐馆,照着贴在墙上的图片,点了几个套餐,店里全部特价,每个6欧。一个感觉就是:根本吃不完!在赫尔辛基,有很多艺术博物馆,有的是国家的,有的是个人名义的。下午吃完饭,在市区溜达,KAMPIN地铁站位于一个KAMPPI CENTER商业广场的空地上,商场的马路对面就是赫尔辛基艺术博物馆,简称HAM(Helsinki
Art
Meusum),一楼是个电影院,全是爆米花的香味。二楼的一部分才是展厅,不过展品规模相当小,而且展的大多是现代艺术,所展示的材质、内容、表达形式。都非常晦涩。成人门票还要12欧,不太推荐参观。不过这个商业广场做的却很不错,底层商业的楼上,就是公寓。住户可以坐在窗前俯瞰街景。现代艺术馆里的展品,很多都是声光电,已经不是传统范畴的艺术形式,完全看个人对情境的领会。在赫尔辛基的市区里,我们居然看到了一条专门为自行车、滑板车修建的通道,说实话,包括赫尔辛基,北欧的城市都不大,比起中国城市的规模来说,实在是太小了。另外,再加上停车场全部收费,所以,自行车就成为了北欧4国城市里主要的交通工具。我们住的地方,都是用Airbnb订的,因为人数比较多,所以都定的比较大的民宿,相比较而言,比订酒店要便宜不少,而且都可以做饭,解决了大伙吃不了西餐的中国胃问题。这次在赫尔辛基定的民宿,就在市中心,紧邻芬兰国家剧院。门口就是火车站侧广场。一说到赫尔辛基火车站,那就不得不说到现代主义建筑运动里赫赫有名的大师老沙里宁。这个火车站就是他的作品。北欧学派在现代设计运动中始终独树一帜。北欧学派大师林立,其间堪称鼻祖大师者只有埃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 一人,他早期受维也纳分离派的影响,并于1912年加入德意志制造联盟--这是德国实施的国家标准体系。他的成就,不仅因为他本人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工业设计几乎所有设计领域的综合成就,而且因为他同时培养了一批顶尖级大师,这种培养不仅发生于他的祖国芬兰和北欧,更结硕果于大洋彼岸的美国。老沙里宁1922年移居美国后创办的匡溪设计学院,成为美国现代设计大师的摇篮,培养出小沙里宁、伊莫斯 (Charles Eames)、伯托埃(Harrv Bertoia)等一批划时代人物,由此,老沙里宁亦被称作美国现代设计之父。好了,第一天的旅行结束了,在火车站旁边的超市K-Supermarket采买了晚饭、早餐的原料,回住处埋锅造饭。[9.4DAY2] HELSINKI早晨起来天色有些阴沉,天气预报说这几天零星有雨,九月初的天气,气温还比较适宜。在赫尔辛基这样的大城市,停车是个大问题,市中心的有些路段,都可以免费停车2小时左右,所以一定要查看清楚,我们门前有两个车位,就可以免费停两小时,不过,基本上排不上队,所以我们把车停到了停车场。火车站的东面,国家剧院的北面,有个不小的公园,公园北面临河,河边有个20几个车位的停车场,可以免费停车2小时,8点前不收费,所以我们可以10点前出发。今天的第一站,是阿尔托大学。阿尔托大学(芬兰语:Aalto-yliopisto,瑞典语:Aalto-universitetet,英语:Aalto
University),由在各自领域内顶级的三所大学——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赫尔辛基经济学院和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合并而成。并于2010年1月1日开始运行。芬兰政府于2008年5月宣布新合并大学的命名:表彰和纪念在科技、经济及艺术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芬兰著名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在原赫尔辛基理工大学校园内,许多建筑即为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在此,就要隆重介绍一下芬兰又一位在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1898-1976)。阿尔托作为现代建筑运动早期的大师之一,其主要设计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设计道路。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阿尔托的创作范围广泛,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到市政中心设计,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从室内装修到家具和灯具以及日用工艺品的设计,无所不包。简洁、实用是芬兰设计的特点,构思奇巧是芬兰设计的精髓。今天参观的第一所建筑,是阿尔托设计的教学楼(原赫尔辛基理工学院教学主楼和礼堂)。该建筑建造于1961-1964年。从这张模型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整个建筑的全貌,在外观上,阿尔托擅长使用红砖、铜皮、条形长窗。在造型上,他突破六面体的造型,力求在平面和空间的维度上,都实现多样化、丰富多彩的空间组合。这个弧形的位置,是大的报告厅,工作人员问明我们是来参观的之后,给了一份介绍手册,让我们自由参观。下面是大报告厅的室内。在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教学楼对面,是2018年新落成的艺术、建筑与设计学院,该建筑造型自由开放,充分体现了设计学院所应有的创新观念。建筑的室内同样精彩纷呈。以下五张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阿尔托大学新的教学主楼,是1966年由建筑师Raili和Reima Pietilä设计完成,前段时间经历了一次全面的翻新,以全新的面貌成为阿尔托大学的主楼。新建筑于2017年秋季重新投入使用。以下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阿尔瓦.阿尔托的故居,也是他的事务所所在地。现在已经变成了博物馆,参观需要预约并购买门票。这栋建筑的设计,老建筑师充分考虑了公私兼用的特性,将家庭空间和办公空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隔。这个模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整个建筑的组成方式。左侧白色体块就是阿尔托的工作室。这张桌子,就是阿尔托工作的地方。这个客厅,就是他和两任妻子生活起居的地方。他的两任妻子,都是室内、产品设计师,即是他的夫人,又是他的合伙人。这幅画,是现代建筑另一位大师勒.柯布西耶赠送给阿尔托第二任妻子的。回程的路上,拜谒了一下西贝柳斯的纪念雕塑。西贝柳斯,芬兰著名音乐家,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人物,其音乐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他所创作的交响诗《芬兰颂》不但成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而且也成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西贝柳斯的创作涉及了多种体裁,其中以交响乐的成就最为突出。外围参观完了,现在回到市中心,去参观一下刚刚竣工的赫尔辛基新中央图书馆,在此之前,需要停车,于是转来转去,停到了芬兰地亚大厦(Finlandia Hall)的地下停车场,巧的是,这座建筑,也是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于1972年竣工。接下来,是今天的主角:赫尔辛基的新中央图书馆Oodi,该馆是从544份国际竞标作品中脱颖而出,由芬兰ALA建筑事务所设计完成。并于2018年12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使用,这一天也是芬兰作为独立国家成立101周年的前一天。有人这样评价这所建筑,除了书没有,啥都有。哈哈,之所以这么说,我想是因为芬兰人太热爱图书馆了,所以大部分的时间都会消磨在这里,会朋、饮茶、宴客、游玩、打游戏甚至哄孩子,这些功能,该图书馆全部满足你。门前广场上,有一个MY HELSINKI的雕塑,用来拍照很带感。悬挑的大门,气势非凡。门廊下的咖啡厅,不过,楼里还有咖啡厅,几乎每层都有。在屋顶露台上,正好可以远眺芬兰地亚大厦。而那个绿色的玻璃盒子,则是赫尔辛基音乐厅。整个室内与室外浑然一体,全部采用起伏的曲线,作为主要造型元素。[9.5DAY3] HELSINKI第三天的晨曦照亮了大地,我们开始了今天的行程,第一站,哈尔蒂亚HALTIA自然中心。门票13欧。哈尔蒂亚坐落在赫尔辛基郊外25公里处,努克西奥国家公园边上,是一座可持续建筑的典范。这栋造型优雅的建筑由拉赫戴马(Lahdelma)
和马赫拉麦基(
Mahlamäki)建筑事务所设计,灵感来源于芬兰史诗《卡勒瓦拉》中的神鸟金眼雕,曾经赢得2013年芬兰木质建筑奖。它是芬兰国内第一栋完全用木料建成的公共建筑。下面是官网的介绍。整座建筑,全部是木质的,非常壮观,来这里的芬兰人非常多。这座中心系统的介绍了整个芬兰的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有中文的解说,服务人员会主动向你提供解说器。展馆面积不大, 大约300多平米,所以该展馆采用了大量的音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有效的节省了展示空间。二楼有个咖啡厅,而且,所有的芬兰公共建筑,都有咖啡厅的。而且楼上楼下是贯通的。咖啡厅外,是一个露台,天气好的时候,可以远眺对面的国家公园。大门的设计,因为北欧天气寒冷的原因,所以采用了一扇自动门,门把手的设计,来自于阿尔瓦阿尔托的经典。往回走的路上,中午我们又去拜访了一座教堂,是一座近现代教堂,全部采用竖向线条设计,不过不巧的是,我们到的时候,教堂关门了。只能在外面转一下了。进入市区,我们去参观了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另外一所建筑,现在已经成为了芬兰政府机构,应该是国家退休金管理中心(National
Pensions
Institute)。这是我在芬兰见到的最戒备森严的的建筑,虽然没有警卫把守,但是每个角落都有摄像头,街角处有个小建筑正在维修,工人出来抽烟的时候,我跟他们聊了几句,进去拍了2张内庭院的照片。看来他们还是被要求要注意保安。然后,我们顺路去了一趟芬兰奥林匹亚体育场(OLYMPIC STADIUM),奥林匹亚体育场是现代芬兰建筑的又一个范例,出自建筑师于乐约·林德格伦(Yrjö Lindegren) 和多亦沃·杨蒂(Toivo Jantti)之手,于1938年建成。当你身处体育场之中,恐怕很难不感受到这里沉重的历史感。三十年代是芬兰田径运动的黄金年代,而到了1952年,奥运会在赫尔辛基举办,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此,苏联也派出了她历史上的第一支夏季奥运会参赛代表团。旁边是90年代新建的体育场馆。下午回到住处,时间尚早,于是决定出来散散步,沿着赫尔辛基大学里面的道路,向集市广场方向溜达过去。从赫尔辛基大学教学楼之间穿过,遇到一群大一的新生在排练现代舞,好有朝气的样子,一年级新生很好认,他们都穿了全身一个颜色的服装,像防护服一样,跟防护服的区别是绣满了几十个不同的logo,花花绿绿的。国外的大学都没有大门,教学建筑也都是临街的,所以可以随便参观,但是楼里进不去,都有门禁。从校区出来以后,首先看到一座建筑,是芬兰国家档案馆(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Finland)紧接着,就是芬兰银行。芬兰银行对面,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建筑,你猜是啥,房地产管理局,哈哈,看来无论什么国家,管房地产的都是最有钱的衙门。芬兰银行,就紧挨着赫尔辛基大教堂了,再往前走一条街,就可以看到这座宏伟的教堂。教堂前的广场,叫赫尔辛基参议院广场,这是广场正中心的雕像。大台阶上的学生们。继续往前走,回望一下广场的全景。漫无目的的扫街,看到一个很有趣的雨棚。赫尔辛基的大街上,除了街心公园,一棵树也没有,这个停车指示牌上的意思是9点到21点收费,1类收费区,最多可以停4小时。继续往前走,再过一个路口就到了集市广场,集市广场侧面有个喷泉,主题是海的女儿,因为赫尔辛基就自比为波罗的海的女儿,所以这座雕塑,也是一座城市雕塑,雕塑下面坐着一群大一的新生,他们穿的衣服上贴满了各种LOGO。从这里出发,斜着走几个街区,就到了设计博物馆,这是设计博物馆和它门前的创意构筑物。设计博物馆旁边,是一座挺有味道的老建筑。设计博物馆的斜对面,就是圣约翰大教堂。赫尔辛基圣约翰教堂(芬兰语:Johanneksenkirkko;瑞典语:Johanneskyrkan)是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一座路德会教堂,由瑞典建筑师设计,哥特复兴风格。按照容量,它是芬兰最大的石砌教堂。圣约翰教堂兴建于
1888 -1893年,是赫尔辛基的第三座路德会教堂,也是最大的一座。双塔高74米。天色渐晚,我们决定从这里折返,换一条路往火车站方向走,很快我们就到了纳林卡广场,这是一个商业广场,旁边是一个商业大厦,是市中心的核心商业区,在这么喧嚣的广场边上,有一个大的巨蛋型的建筑,叫康皮礼拜堂,又称静思堂。参观这座建筑,有个小插曲,这里面是不让拍照的,也不让喧哗,但是你拍的话,别人也不会过来制止你,不过,还是希望国人多遵守一下当地的规矩,我的这张室内图片,是从网上找来的。从静思堂一转过去,地上有一堆奇奇怪怪的鼓包,这个就是又一个地标性建筑:阿莫斯瑞克斯美术馆。阿莫斯瑞克斯美术馆(Amos
Rex)的建成,标志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又增添了一座大型文化设施兼公共空间,让人耳目一新。美术馆建筑由JKMM建筑师事务所设计,项目总投资5千万欧元,经过五年时间的建设终于落成。美术馆建设过程中掏空了13000立方米的地下岩石,创造出2200平方米的世界一流展厅空间。并且,一系列开着天窗的穹顶从玻璃宫广场上矗立起来,构成了一道高低起伏的新风景线。露一小脸:)从这里就要转回住处了,路过基亚斯玛当代艺术馆,门口有个雕像,是曼德海姆元帅的骑马雕像,进艺术馆问了一下,门票12欧,不过工作人员热情的告诉我们:明天周五,免费参观!!!好家伙,那明天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艺术馆了。今天的行程到此结束。[9.6DAY4] Turku(图尔库)--Seinäjoki(塞伊奈约基)早晨一大早就来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早晨还没开门,先到周围转转,博物馆东北角是一座现代办公建筑,有个很大的大厅,全玻璃建造,机械感十足,在一楼对着图书馆广场的角落,是一个咖啡厅。整个建筑因为全是金属的,难免显得生硬,所以,把每个楼层的玻璃,都采用了不同的颜色,以此增加一点趣味性。出了咖啡厅旁边的门,右手是曲线的图书馆,左侧是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北山墙,从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山墙看过去,隔着马路,是芬兰议会大厦,台阶上一群人正在举着横幅示威。出门以后,正对着的是赫尔辛基音乐厅,时间还早,正好到音乐厅去转转。音乐厅的内部装修,非常随心随性,材料使用大胆且多种多样,形式感强烈。音乐厅的一楼,一样雷打不动的出现了一个咖啡厅。现在时间差不多了,展馆门前排队,今天因为免费,来了很多学校的孩子。大家很自觉在一旁排队,孩子们都排在前面。说到现代艺术教育,我们真的应该向这些西方国家学习,尽管对成年人来讲,理解一幅现代艺术作品,也是件很吃力的事情,但是,芬兰学校的老师们,却带着明显是很低年级的小学生来参观,他们会选一些比较显浅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的作品,让孩子们参与其中,进行点评,这种素质教育,真的是从娃娃抓起。趁着排队的功夫,在此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座建筑和设计它的建筑师。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一个美国建筑师,他在1993年赢得了这座建筑的国际投标,当时是解构主义风行的时候,他也首当其冲的投身其中。霍尔在他的作品集前言《锚定》中,对光在空间中具有神奇性的阐述:没有光,空间将被遗忘一切。光既是阴影。他的多源头可能性,他的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他的反射与折射,会交织的定义与重新定义空间。光使空间产生一种不确定性。因此,你可以得出结论:这是一个痴迷于用光线造型的建筑大师。卫生间里虽然装修简单,但是设施非常齐全,使用便利。展厅里的展品,大量的都不太好理解,在此,贴一张顶楼的装置作品。一群大学生,一直坐在下面,沉醉其中。参观完博物馆,驱车离开赫尔辛基,奔赴下一个目的地,是阿尔瓦.阿尔托于1929年设计的帕米欧肺病疗养院。不过,估计是因为芬兰的空气太好了,已经很少有人得肺病了,所以,现在这座建筑,变成了一个儿童康复中心。整座建筑坐落于一片林海之中,听到的只是鸟鸣和松涛,阳光洒落在草地上,斑斑驳驳。原先这座建筑有很多房间是直接对外的,以利于病人接触空气和阳光。现在功能变了,开敞房间被封闭,还悬挂了很多彩色的遮光棚,更接近一座儿童服务设施了。入口大厅的墙上,悬挂着阿尔瓦.阿尔托的肖像照片。中午的时候,我们到达图尔库。图尔库,在芬兰西南奥拉约基河河口,波的尼亚湾畔。人口18万。是全国最古老的城市。图尔库最初是由瑞典人(瑞典称作奥波)所筑的城堡发展而来,不久发展成为商业中心,1525年瑞典国王古斯道夫·瓦沙授予图尔库都市权。16世纪中期图尔库成为芬兰公国的首都。1809年,俄国开始统治芬兰,图尔库曾作过首都。1812年,首都从图尔库迁往赫尔辛基。14世纪起,图尔库就成为芬兰的对外贸易中心。当时芬兰只有7个不大的城市,图尔库是其中最大和最重要的。它是这个国家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芬兰教会的首脑——大主教的所在地。良好的天然港湾,使它成为芬兰部分对外贸易的吞吐港口。我们把车停到图书馆旁边的停车场,是个可以免费停车2小时的地方。图尔库的城市图书馆,分成新旧两个部分,新建的部分,现在看来也有年头了,是属于20世纪中后期的作品了。虽然建造年代比较久远,但是依然有着很舒适的环境和很温馨的气氛。老馆从新馆可以直接通过去,装修风格又截然不同。老馆的外立面。图书馆正门口,是一条沿河的商业街,都是小餐厅和咖啡店。街景隔着河就可以看到图尔库主教座堂。图尔库大教堂是芬兰路德教的主教堂,也是芬兰最有名的中世纪大教堂。与手工业博物馆和古城堡齐名,是图尔库的三大名胜。教堂始建于1229年,曾多次扩建,到14世纪末达到了目前的规模。拾级而上,推开教堂沉重的大门,是一个小型博物馆,陈列着大教堂中保存下来的一些文物,向游客述说着大教堂的历史,高大而狭长的大厅里整齐地排列着可容纳数百人的黑色木椅,供人们做礼拜或听音乐会使用,座位的前方是一个圣坛,圣坛的后面是一幅大型精美壁画。从大教堂沿河走不远,就是西贝柳斯博物馆,门票5欧元。整座建筑外面看着很朴素,里面的中庭全部采用素混凝土浇筑,粗糙、质朴的效果非常令人震撼。博物馆里还有整个建筑的模型。看起来体量关系更加清晰明了。今天最后一个参观项目,是玛莉亚住宅。这个住宅是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住宅项目里面,最为著名的一个。该项目坐落于一大片松林之中,现在是一个博物馆,也需要预约才能参观,因为我们没有预约成功,所以只能过来撞大运了,没想到歪打正着,工作人员都下班了,我们就拍一下外观了。在阿尔瓦.阿尔托的博物馆里,有这座建筑的模型,体量关系一目了然。[9.7DAY5] Seinäjoki(塞伊奈约基)--Jyvaskyla(于韦斯屈莱)塞伊奈约基,是位于芬兰西部西芬兰省的一座城市。我们之所以到这里来,是因为阿尔瓦.阿尔托在这里设计了一系列的建筑作品,并形成一个城市中心组团,他包括:教堂、市政厅、音乐厅和图书馆。下面第一张图是整个组团的平面。组团里位于核心控制地位的是路德教会。也是这个组团里第一个完成的建筑物。建于1957年至1960年之间。教堂侧面的建筑群是教堂完工以后,加建的。从街对面,整个组团的轴线上远看教堂。左侧是市政厅,右侧是图书馆。一时技痒,反正大伙还在参观,顺手画了一幅速写。隔着一条街,是市政厅、图书馆和音乐厅。接下来的图片,是音乐厅。市政厅的侧面,可以看到早期现代建筑运动中,典型的横向条形长窗。2008年,在这一组老建筑的旁边,政府准备扩建新的图书馆,并举行了国际竞赛。最终JKMM Architects事务所用一个“三叶草”的方案顺利中标。该建筑于2012年竣工。新建筑室内设计的核心是一个巨大的中央阅读阶梯、一个活动的集合点以及一个消磨时间的场所,该场所可以使读者通过一个地下的通道到达老图书馆。阅读阶梯突出了内部的两个重要主题:为约会者提供场所,以及新老图书馆之间的功能连接。逐渐下降且相互连接的空间是与阿尔托设计的老图书馆相联系的。整体的形式在阿尔托设计的扇形图书馆大厅和位于中央区域的客户服务台之间具有距离上的呼应。变化丰富的室内空间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相互结合,形成了精心设计的视角。通过大厅巨大窗户可以观赏当地的地标:Lakeuden
Risti教堂的钟楼以及老图书馆的扇形外观。从主入口和报纸阅览室,读者可以看到市中心广场和剧院。新图书馆和老图书馆在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有着明显的不同,阿尔托设计的图书馆强调了间接的自然光,新图书馆则强调了更直观的视觉观感。接下来,驱车前往于韦斯屈莱(Jyväskylä)。参观于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该大学是芬兰最大的综合类高等院校之一。现有学生16000多名,其中包括国际学生660多名。与其他芬
兰的高等院校相同,Jyvaskyla大学是一所国立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2019年美国USNEWS世界大学排名433名。1951年5月末,阿尔瓦•阿尔托在参加于韦斯屈莱教育学院总体规划设计竞赛后不久,就接到了委托,开始对在现存建筑群之中扩建的几栋大楼进行设计。他的参赛作品“Urbs”被授予一等奖。其后,阿尔瓦•阿尔托在这个校园内设计了诸多建筑物,如教工宿舍(今于韦斯屈莱大学博物馆)、学生宿舍大厅(1952-1954年,今外语系)、Lozzy
and
Lyhty教工与学生食堂、主楼(1954-1956年)、游泳池(1954-1958年)、体育楼(1971年)以及图书馆(1957年)。这里最初为教师培训学院,后来在1966年变成了一所大学。这个体育馆,就是阿尔瓦.阿尔托在该校完成的第一个作品。接下来,他还为该校设计了几座教学楼。阿尔瓦.阿尔托的博物馆,就坐落在于韦斯屈莱大学旁边,是一座白色的不太起眼的小建筑。门票5欧元。该建筑的旁边就是芬兰中央博物馆,该博物馆的原建、改扩建工作都是由阿尔托事务所承担的。这是70年代2座建筑建成时的样子。现在的阿尔瓦.阿尔托博物馆中央博物馆,我们去的时候,该馆闭馆正在布展准备新的展览。所以没进去。阿尔瓦.阿尔托的博物馆,内部空间布置非常自由灵活,有一个主要的墙面,借鉴了1937年他为世界博览会设计的芬兰馆的造型。这个博物馆里,综合的展示了他所设计的一系列建筑、装饰、家具、饰品、灯具、装饰材料诸多成果,不一而足。尤其是曲线的玻璃器皿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这是广泛应用于他的建筑外墙的圆弧形瓷片。阿尔瓦.阿尔托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研究和创新了木材的曲线折弯技术,使得曲线的木制家具风行一时,直至今日仍然是北欧家居的典范。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建筑模型,这是他所设计的福克塞涅斯卡教堂。接下来,奔赴今天的终点站--拉赫蒂。在去往拉合第的路上,有一个小镇,叫赛于奈察洛,阿尔瓦.阿尔托于1949年为这座城市设计了全新的市政厅。这也成为他的一个代表作品。在周围的林子里,还长满了漂亮的红蘑菇。很快,天色渐晚,我们驶入拉赫蒂。一进城就看到一座雄伟的教堂,我们下去转了一下,很多年轻人在参加教会的活动,我们就出来了,驱车前往住处。今天住的地方是一个像青年旅社一样的套间,有五间客房,共用3个卫生间、客厅和厨房。今天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因为屋里是绝对禁止吸烟的,所以2个烟鬼出去吸烟,正好碰到在楼下桑拿开party的一个足球队的小伙子,他们也出去吸烟。顺便说一下,这个酒店自带的桑拿房是收费的。他们用英语交谈甚欢,受邀前去洗桑拿。也许是太兴奋了,结果出门还摔了一跤,脑袋上带着大包凯旋归来。[9.8DAY6] Lahti-Helsinki-Tallinn今天的我们的行程是先由拉赫蒂回到赫尔辛基,还车,然后坐轮渡去往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拉赫蒂的市中心,有一座教堂,十字教堂( Ristinkirkko / Church of the
Cross),建于1978年,是现代主义建筑师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的最后一个作品。教堂的结构很简洁,十分注重采光效果。开放时间:10:00-15:00我们租的车,是Sixt的,还车地点在市内的Hilton酒店,停车可以直接开到地下室,Sixt有一个专门的停车区域,服务柜台在一楼酒店接待台的一侧,很小的一个房间,因为是周六,没有服务人员!后来问了酒店的接待,他说周六没人,把钥匙丢进门口的一个铁盒子就行了。真简单!Hilton酒店,装修比较古典,是个很有年代感的老酒店。到市内去也非常方便。酒店正对着一条河,河边有个老人在画写生,去跟他聊了几句,可惜老人一句英语也不懂,只能笑笑了。因为船是下午的,所以还完车,时间尚早,还可以在市区转一转。于是,先到了Kallion Kirkko路德教会。从Hilton酒店过去不远。现在的教会里,也有很多都有咖啡厅了。这就是其中一个。从教会下来,沿路往市区走,街拍的路标。沿路一直往下走,就到了赫尔辛基大教堂,路过大教堂,就是码头的集市广场。码头这里有一个小山包,乌斯别斯基大教堂,就坐落在这个山顶上,山下有众多的沿海小餐馆。乌斯别斯基东正教教堂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它的十三个金顶,与古雅红砖外墙,在赫尔辛基城市轮廓间,突显一抹俄罗斯在芬兰宗教上所留下的遗痕。显眼的金圆顶和红砖砌成的教堂显得格外凝重,正好是俄罗斯风情渗入芬兰历史的见证。精雕细琢的拱顶和花岗岩石柱是乌斯别斯基大教堂的两大特色,教堂内部的绘画都是由俄国画家完成的,完全保留了传统东正教堂的艺术风格。乌斯别斯基东正教教堂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大的东正教教堂,由俄罗斯建筑师
Gornostayev设计,完成于1868年。参观完这座大教堂,从山上下来,就是集市广场,伸到海里的老码头上,有一座游乐场,带个海水的游泳池。岸上有很多流浪艺人,也有很多商铺。不过实在不建议在这里吃饭,那些海鲜饭看着就不太卫生。如果实在想吃的话,还是推荐这家的热狗吧。很多旅游小商品价格也不便宜。从集市广场往西走,是一个叫Esplanadi的城市公园,有很多卖小食品的,还有一个叫Kappeli的餐厅。餐厅看起来很漂亮,也很有情调,价格好像也不太贵。继续扫街,今天的天气有点阴沉,所以灰灰的。秋天来了。接下来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准备坐公交车前往西港,这唯一的一次芬兰的公交车可是把我们折腾坏了,上车地点在赫尔辛基火车站门口,可是公交司机全都不收钱!所以上车以后,还听不懂他说芬兰语,看他比划的大致意思是需要下去买票!就把我们赶了下来。站台上有两台机器,其中一台机器没有英文显示!全都看不懂。另外一台机器我们感觉是售票机,但是机器还死机了!正在愁眉不展的时候,遇到一个香港的小伙子,他告诉我们可以到火车站里去买票。到火车站问工作人员,说小卖店里有公交票!找到小卖部,有个奇胖无比的售货员,我们一问,她啥也没说就给了我们两张票,2.8欧元一张。回到车站,才看到站台上有一张告示,详细的标注了整个赫尔辛基分为4个公交区,每个区域之间坐车的票价都显示在这张图上。真是有点复杂。西港原来是一片工业区,现在废弃啦,整个港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建设,跟个大工地一样,兴建了很多的住宅小区。不得不说,整个芬兰的建筑设计水平还是相当高的,住宅建筑也不例外。赫尔辛基西港,一个刚刚投入运营不久的客运码头,非常庞大而且宽敞,我们递交了订票确认函和护照,给了我们船票。很快轮渡就过来了。船票分带仓位和不带仓位的。价格相差很大,因为只有3小时行程,所以建议大家不需要买带仓位的票,除非你想上船睡三个小时。船里面很多休息的座椅,都可以随便坐的,餐吧、咖啡厅你就是不买东西,坐着也不会有人来管你的,何况买杯咖啡、饮品什么的,也都不贵。再有一点,船上有免税商店,主要是化妆品、酒类、糖果。全程走完以后,发现这个船上的商品,是北欧国家里面最便宜的。所以能买的话,建议大家可以在这条船上采购必需品。所以我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这个免税店里了。买了三角巧克力、威士忌还有啤酒。船上还有几台老虎机,在十分钟时间里吞掉了我的20欧元。果断弃玩。经过三小时的航行,我们停靠在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Tallinn)。从港口打了出租车,到达住处,也是一间民宿,就在塔林老城区里,市政厅广场旁边。塔林,古称Qalaven,后称Reval。爱沙尼亚首都、最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塔林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纪,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从条顿骑士团的一个十字军骑士发现这个城堡的那一刻开始,而后这里发展成为汉斯同盟的主要中心。塔林位于爱沙尼亚西北部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的里加湾和科普利湾之间,历史上曾一度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冲,是波罗的海沿岸重要的商港、工业中心和旅游胜地。塔林老城虽然不大,却格外迷人,主要景点分布在2个区域。一个是市政厅广场附近,也叫下城区,这里有塔林最高的圣奥拉夫大教堂、三姐妹房屋和老药房等。另一个区域是座堂山城堡区域,也叫上城区,有尼古拉斯教堂、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塔林圣母主教座堂等。除了这些建筑,塔林老城中还有绵延2公里长的古城墙,保存完好。到的时间比较晚了,稍微转了一下,随即就被这座老城惊艳到了。很快,天色渐暗,灯光次第亮起,市政厅广场上灯火通明。周围的小巷子里一条紧挨一条,每一条巷道都别有洞天。最后,我们在广场上选了一家餐馆, 品尝了地道的当地美食。酒足饭饱以后,回住处蒸了桑拿。一天的行程到此结束。[9.9DAY7] Tallinn--Stockholm塔林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所独有的那种岁月涤荡的美,简直让人心旷神怡,她所拥有的美丽,不是靠简单几座建筑物就能表达的,她是一种蕴含在每条街巷里的时光之美。我们住的民宿,在5层,缺点是没有电梯,抬着大箱子上下楼梯真是累死了,优点是可以爬到天台上去,远眺这座城市。清晨的城市,沐浴在金黄色的阳光里。北欧人的生活的确比较闲散,虽然是上班时间,但是早晨街上行人依然比较稀少。早晨的市政广场和我们昨晚吃饭的小餐馆。13世纪中叶,塔林老城区又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是上流社会、宗教阶层和封建权贵的聚集地,著名城堡托姆别阿就坐落在上城(堡垒山Toompea
hill)。上城坐落在老城西边的一座高地上面。现在政府的很多机构设在上城。上城有两座规模比较大的教堂,一座是圣母主教座堂,另一座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后者是一座东正教的洋葱头教堂。上城有观景平台,是眺望整个城市最佳的地点。接下来我们去拜访一下这座城市最古老的教堂st. Catherine's Church,这是一座很不起眼的老建筑,而且今天还不开放,但是从它墙面所镶嵌的这些古老石碑,你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沧桑故事。从这条古老的小巷子里出来,去看看这个城市同样古老的城墙。这是圆形城堡和城门。圆形城堡现在是爱沙尼亚航海博物馆。顺着城墙慢慢走,满眼弥漫的都是斑驳的印记。然后就顺着城市的每条街道,游荡,漫无目的的游荡。中午过后,我们启程前往机场,下午的行程是飞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塔林这座老城,因为之前没做攻略,所以没想到她是这么一座富有神韵的城市,可惜待的时间短了,应该来这里,慢慢悠悠的住几天才好。塔林城市很小,老城区外有一趟公交车直接到机场,于是拖着行李前往塔林的新城区。爱沙尼亚的公交车可以上车买票!!!而且司机态度很好!!!这比芬兰那个坑爹的公交真是好了不知多少倍。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公交车上有些座位是给老弱病残留的,不要占用!而且上下车区域有个残疾人位,也争取避开为好。很快机场就到了。公交车站这边,一进门就是租车公司的摊位。芬兰航空的小小飞机一架,一排座4个人。上飞机也是排队到登机坪。很快一小时飞行结束,抵达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厕所不分男女,都是通用的!提行李真是费劲,听不懂机场广播提示,行李提取随意更换位置,挺坑人。从行李提取出往外走,可以看到去往租车中心的提示。出门在这里找5号线,可以免费公交去往租车中心。租车中心规模不小,各大租车公司都在这里安营扎寨,整个停车场全部是各个公司的车辆。提完车,奔赴住处,放下行李稍作休整。因为是坐飞机过来的,所以没有携带任何食物原料。团队里有几个中国胃,一天不吃中餐都受不了,晚上非要吵着去中餐馆。找了一个叫颐和园的餐厅,不太远,驱车前往。附上餐厅的价目表。西红柿炒鸡蛋,人民币价格大约在100元。这就是瑞典的物价。餐馆旁边出人意料的有一座小教堂,设计的很漂亮。有个很纤细的十字架,固定在教堂顶部,晚上还自带灯光效果。餐馆旁边,有一座大型的MALL,里面商品应有尽有。不过整个商场的装修都很简洁。商场里有几家家居店,像宜家一样,贩卖所有家庭里有得着的商品。还有几个关门比较晚的餐厅。再加一个大型超市。这几天的食物都是在这家商场采购的。如果你想省钱的话,自己做饭吃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因为,超市的商品,肉蛋价格比国内都低,奶制品,简直便宜的令人发指。一升装的冰淇淋!超市自有品牌只要8元人民币。不过蔬菜水果大多都很贵,辣椒都是论个卖的,如果想做川菜,看到辣椒的价格,估计就打消了念头。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应季水果价格比较便宜。如果要做饭的话,建议在大城市的华人超市购买作料,一般的城市里都没有的。还有一点,北欧国家的自来水都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所以超市里没有水卖!!!要买就是苏打水或者饮料。在家居店里我居然看到了蒜臼子!!!!249块钱一个的蒜臼子!!!!今天的行程到此结束。明天,噩梦一样的明天,就要到来了。。。。[9.10DAY8] Stockholm先说今天的闹心事吧,从住的地方到斯德哥尔摩,还要开10多分钟的车,我们租了两台车,虽然知道城里停车会比较困难,不过提早做了一下功课,发现沿河地带一般都有停车场,那就付费停车好了。在这种北欧的大城市,不要考虑免费停车的问题!!!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其中一台车,停在了北欧博物馆、沉船博物馆旁边的停车场,这个停车场四周树木茂密!相对比较密闭。于是车窗被砸!财物丢失!!还好证件大家都是随身携带!!没有被盗,不幸中的万幸!!!但是,损失惨重!!!在此,提醒大家,网上大量的攻略,都说北欧治安并不好,很多游客都有丢失财物的恶性事件发生,但是人一旦被美景麻痹,就很容易放松警惕!!同行的Tang
sir天天念叨:我终于呼吸到纯净的空气了。可不,空气是纯净了,人坏了。。。现在把事件回放一下,可以总结如下:①这伙窃贼应该一直在该停车场蹲守!因为树木封闭了大家的视线,利于作案。②车内一定不要放贵重物品,如果万不得已的话,毕竟我们是开车旅行的,行李不可能天天随身携带怎么办!!一定尽量要寻找路边停车场停车!或者停到人来人往的地方。③发达国家,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公共场所的摄像头也很少!所以财务一旦丢失,追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停车场偶遇几个华人,因为我们语言不行,他们帮着跟警察交流,是属于新一代移民,在瑞典从事旅游相关产业。人也很热情。报警以后,警察来了,听说我们丢了很多东西,他们感觉幸灾乐祸的样子,让我们去警局做笔录,丝毫没有要破案的架势,其实也难怪,这些发达国家的警察,都是聘用制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不出人命,对他们来讲都不是事。他们每天兢兢业业能做的事,就是一刻不闲的贴罚单!真不跟你开玩笑,5分钟就给你把罚单贴上!!所以,在此给大家提个醒吧,欧洲的大城市!尤其是旅游城市。窃贼始终在横行。中小城市还好一点,民风比较淳朴。好了,不说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了,现在说一下在斯德哥尔摩的行程吧。早晨起来,空气很好,天气也很好,住处不远处就有个湖,早晨起来到湖边走走,有很大一群野鸭子在游泳。这样静谧的风景是不是很容易让人丧失了警惕性啊?哈。去市区的路上,路旁有个工业区,工业区里有个很酷炫的酒店。叫斯堪迪克维多利亚大厦酒店(Scandic Victoria Tower),内部装修也是简洁明快的风格。因为是第一次到这个城市,我们的策略是先开车转,把整个城市转个七七八八,就能对它有个大致的印象,然后再直奔我们预设的几个地点,进行重点游览。首先是斯德哥尔摩的街道。欧洲城市干道上的树木极少,这是欧洲城市早期规划发展遗留下来的传统吧。市区里转了一大圈,今天的参观正式开始,先到那个悲伤的地方:沉船博物馆。没想到不但船沉了,连我们也沉了。哈哈。从停车场出来,首先是北欧博物馆。然后进挨着的,就是沉船博物馆。瓦萨沉船博物馆是瑞典众多博物馆中一座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它建于瓦萨号遗址附近。1625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得知丹麦已拥有双层炮舰后,下令把瓦萨号炮舰改造为双层,并开始建造。1628
年8月10日,斯德哥尔摩海湾风和日丽、这艘号称为当年最豪华的、最威武壮观的大型战舰,在岸上人群一片欢呼声中,扬帆启航。谁知道,刚刚行驶数百米,一阵微风吹来,瓦萨号战舰就摇晃几下,就连人带船沉入30多米深的海底。于是,瓦萨号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17世纪船舶。出口处的礼品店里有很多小纪念品在卖。出了沉船博物馆,走几步就到了海边,隔着港湾,可以眺望对面的船岛。这个停车指示牌标明是Avgift公司经营的。可以下载APP使用,因为我们在这里待得时间很短,所以选择的是用信用卡付钱。有两点大家可以了解:①只要车里有人,可以不交停车费。②同一个公司管理的停车场,在预付款约定的时间内,可以跨停车场随便停。外围参观完之后,我们准备去往斯德哥尔摩老城区,老城区坐落在港湾中间几个小岛上。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就在水边,与老城区隔水相望。市政厅旁边就有停车场,于是我们把车停在这里,开始游览。这个停车场就属于地处繁华,人来人往。停车场紧挨水边,沿岸边溜达过去,就是市政厅,岸边停满了各种各样的游艇,而且很多游艇都立了一个介绍牌。市政厅由建筑师Ragnar Östberg设计,于1911年和1923年间兴建。大楼被两个大型广场、一个外庭院和一个室内大堂包围,共由8百万块红砖筑成。室外庭院也在水边,中午有很多工作人员坐在花园里吃饭。在水边还有一对少年男女的雕像。经过柱廊,就来到了内庭院。市政厅是对外开放的,不过要收120克朗的门票。里面有两个著名的大厅:金厅、兰厅。目测来这里游览的人有一半都是我的同胞。市政厅的东头,安放着比尔格•雅尔(Birger Jarl)的镀金像,雕像平放在一个石棺上。雅尔是斯德哥尔摩的创建人,建城的目的是抵挡外国海军的侵犯。从市政厅外面的广场,就可以眺望河对面的风景。斯德哥尔摩的老城,由几个小岛组成。沿河往前走,跨过铁路、公路大桥,就到了骑士岛。水边有很漂亮的咖啡厅。金发美女,与我同行。上这个大台阶,不远就到了骑士岛教堂。从骑士岛再路过一个比较短的桥,就到了老城区,老城区街道都很窄,除了几条主道,大多都是步行街。所以,这个地方,极端不建议开车上来。一过桥,有个建筑物,称作贵族之家。贵族之家原是瑞典贵族院办公的地方,现在是展馆。进去参观需要购票。回望骑士岛教堂。步行街到了。天色过午,该吃饭了,在国内找餐厅,大家都用大众点评,在这里,大众点评也能用,不过,都以中餐或大家口口相传的店为主,就在大众点评上选了一个汉堡店:Barrels
Burger&Beer。汉堡基本都是100多克朗一个。Double的话,只是多给你一个肉饼,而不是给你两个汉堡!店里的装修还是挺有味道的。我们的餐来了。汉堡不包含薯条,需要单点。吃完午饭,沿着步行街一路逛下去。遇到的第一个教堂是德国教堂。可惜我们来晚了,教堂关门了。继续往前走。前面就是诺贝尔博物馆广场。诺贝尔博物馆到了,门前是老城的大广场。凳子上面坐满了游人。博物馆收门票的。诺贝尔博物馆(Nobelmuseet)专门宣扬有关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得主和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生平的资讯。不太感兴趣,就没进去。诺贝尔博物馆北侧,紧邻斯德哥尔摩大教堂。大教堂正对的是一个梯形广场。面向海湾。广场正中是卡尔十四世约翰(Karl ⅩⅣ Johans)雕像。让-巴蒂斯特·贝尔纳多特(Jean-Baptiste
Bernadotte,1763年1月26日-1844年3月8日),生于法国波城,1804年晋封法国元帅,1810年被选为瑞典王储,1812年与拿破仑决裂并与俄国结盟,1813年又参加莱比锡会战。1818年约翰分别以卡尔十四世·约翰(Karl
XIV Johan)和卡尔三世·约翰(Karl III Johan)的名号加冕为瑞典国王与挪威国王,在位至1844年去世。雕像身后的那座建筑,就是皇宫的侧门。门口有兵丁把守。皇宫里有一部分是对外开放的,包括大厅、珍宝收藏馆等。皇宫的正门,也有一个半圆形广场。由柱廊围合而成。从广场下去,就到海边,水里停着大大小小的游艇,上下班的人们车子骑得飞快。据统计,斯德哥尔摩这座城市,结婚率奇低,单身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一做属于年轻人和单身汉的城市。海湾的对面,也是船岛,船岛上的那座建筑,是国家博物馆。船岛上有一座当代美术馆,我们决定步行过去看看。沿途路过大酒店(Grand Hotel),国家博物馆。因为瑞典岛屿众多,这里也是很多水上交通线的起点。还有很多海鸟,和一座少年与鹰搏斗的青铜雕像。西班牙建筑师拉斐尔•莫里奥(Rafael Moneo)设计了斯德哥尔摩的这座当代美术馆(1991-1997)。忘记说了!!!这个美术馆是免费的。这座美术馆,是北欧最重要的当代美术馆之一,里面的展品经常性更换。它之所以有名,还因为一夜之间,曾被盗走过300多付名画。哈,这样出名可不好。不过,就像前面说过的,现代艺术的表达方式都非常晦涩难懂,其表达的主题也是理解各异,但是,很多一部分都涉及生、死、性、情感。这里有个展厅,是个日本艺术家的特展,正在布展。有个展厅里正在展出大量的建筑模型,制作非常精美。参观完从美术馆出来,天色渐晚,日头西沉。沿路往回走。路过瑞典皇家歌剧院。穿过这座桥,就是圣灵岛,右侧那个圆圆的建筑,就是瑞典议会。我在桥上站了一会,发现了几个形迹可疑的男子,在这个桥上专门搭讪单身的女孩子。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回去的路上,拐了个弯,去参观了一下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英文: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瑞典文:Kungliga tekniska
högskolan,简称:KTH)是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欧洲顶尖学府,世界级顶尖理工大学,百强名校之一。KTH成立于1827年,校名原为“工学院”(Teknologiska
Institutet),1877年起改为现名。该校为瑞典国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理工院校,在欧洲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校内建筑外墙大多以红砖为主。学校广场上正在举行一个音乐会的彩排,唱的都是哈利路亚。看来是一个宗教的庆典。学校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很多学生还在挑灯夜读。北欧人民对图书馆的热爱,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每一个城市,图书馆都是最美丽的建筑之一。[9.11DAY9] Stockholm--Uppsala(乌普萨拉)--Oslo(奥斯陆)一早从斯德哥尔摩出来,走了一个多小时,先到达今天行程的中点站:Uppsala(乌普萨拉)。乌普萨拉是座文化古城,曾为瑞典旧王朝故都。瑞典历史较悠久的乌普萨拉大学即设于此。它还是瑞典第四大城市,地处斯德哥尔摩的正北方,濒临菲里斯河和梅拉伦湖。市区人口有13万,是瑞典的宗教中心,北欧最早的天主教堂乌普萨拉大教堂(Domkyrkan)坐落在这个城市。1164年,乌普萨拉成为瑞典大主教的辖地。我们把车停在离乌普萨拉大教堂不远的地方,交了停车费,停车场也是Avgift经营的。路边有个建筑,高度契合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里面还有个叫阿尔托的咖啡厅。但是回来没有查到相关资料。现在它是个电子商场。大教堂紧挨着乌普萨拉大学。也没有围墙,不知不觉就路过了。大教堂的一个塔尖正在维修,搭满了脚手架,很遗憾没能一窥全貌。不过高大雄伟的哥特式教堂也足够令人震撼了。室内是典型的哥特复兴式建筑。大量采用了束柱和肋架拱。整个室内空间非常挺拔、壮观。从教堂下来,去往老城区步行街,路上路过一个社区。居然也有一尊青铜雕像。可见雕塑在整个北欧地区的普及率之高。菲里斯河横穿整个城市,就从大教堂脚下流过,沿河两岸风景秀丽。老城区里也有一条步行街道。悠闲的人们,随处可见。离大教堂不远的山丘上,
坐落着一座城堡:乌普萨拉城堡。乌普萨拉城堡被建在全城的最高处,是乌普萨拉标志性建筑之一。由现代瑞典创始人古斯塔夫一世国王下令建造,曾在1702年被大火所毁,修复花费了很长的时间。目前保留了1549年建成时的原貌。
城堡在乌普萨拉大教堂附近。城堡内部现在是博物馆。我们去的时候,里面正在开会,只有佩戴证件的人才能进入,我们跟工作人员说是来参观美术馆的,被告知在楼的另一侧,需从另外的一个门才能进入。原来这座城堡现在分为两家单位在共用。从城堡的门前广场,可以俯瞰山下的植物园。还有一大堆的大炮,对着山脚下。美术馆里展出的也都是现代形式的艺术作品。另外还有几个画家的个展。从山上下来,是茂密的林荫大道。时间不早了,开始奔赴今天的终点站:奥斯陆。瑞典、芬兰、挪威的高速公路99%都不收费,但是这几个国家的人开车习惯非常不同。芬兰人开车非常守规矩,限速100的话,没人超速。但是瑞典就开始有人超速了。到了挪威,不超速的几乎没有!非常担心收到罚单,但是看本地人肆无忌惮的超速。上网查了一下,说是挪威警察非常少,根本无力监管,所以挪威人超速都成了习惯。路上路过一个汉堡王,因为高速不收费,所以也没有出入的闸口,想上厕所的话,汉堡王、加油站的便利店是首选。很快我们进入挪威。让大家看一下挪威的森林。非常不巧,路上下起了雨,那就看看雨中的挪威森林。其实看上去比较失望,北欧的主要树种就那么几种,都比较单一,而且基本与中国北方的树种类似。唯一不同的是森林覆盖率很高,农田很少,基本都是草场。看来还是以畜牧业为主。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抵达了今天行程的终点:Oslo(奥斯陆)。今天选择的民宿,就在市中心。房主不给提供停车位,只好停到公共停车场了,一天停车费150克朗。今天的行程到此结束。[9.12DAY10] Oslo(奥斯陆)--Bergen(卑尔根)因为奥斯陆是个道路交叉口,往德国、丹麦走的话,还要回来路过这里,所以我们今天就出发,前往卑尔根。这一天是所有行程里面,开车时间最长的一天,将近8个小时。一大早,天光刚刚放亮,我们就开始了徒步游览,步行的路线是住处--奥斯陆主座教堂--奥斯陆市政厅--奥斯陆国家剧院--王宫--国家图书馆--(Aker
Brygge)码头--阿克斯胡斯城堡(Akershus Festning)--国防部(Military of
Defence)--奥斯陆歌剧院--奥斯陆中央车站跨街天桥--住处。这个线路步行大约4小时。整个城市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商场都没有开业,街上行人稀少。街心花园里有个国际象棋的景观雕塑。力气大的话,应该可以杀一盘。地下通道里已经渐渐有了人气,开始出现匆匆忙忙赶车的行人。地下通道对面,就是奥斯陆中央车站。也是个尽端式的车站。这里已经人来人往了,而且门前的道路上,可能是因为时间早,大家过马路也比较随意,不太注意信号灯。车站对面建筑物的山墙上,有个踩着球的美女。这个黑黑的东东,开始我站在他旁边,忽然发现他居然会眨眼,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个显示屏。好有趣。我们站着看,引来行人也跟我们一起看。不过美女看一眼就跑了。街角处的建筑。再往前走就是大教堂了。奥斯陆主教座堂(Oslo domkirke)是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一座教堂,也是挪威教会奥斯陆教区的主要教堂。教堂后院也变成了咖啡厅,不过太早,还没开业。大教堂的门前是个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尊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雕像,和好多卖花的商铺,花铺早早就开业了,看来买花比吃饭重要。克里斯蒂安四世(1577~1648),弗雷德里克二世之子。丹麦历史上最著名的国王之一。幼年即位,继承了父亲的强国梦想,决心发展商业和航海业,把丹麦建设成北欧的荷兰。喜好建筑,在哥本哈根和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设宫殿、城堡、教堂,建设了挪威首都克里斯蒂安纳(奥斯陆的曾用名)。1644年7月1日,丹麦海军在基尔湾附近击败了瑞典舰队。海战中,他的一只眼睛被打瞎,但是不顾伤痛又站起来指挥战斗。根据这段历史创作的《克里斯蒂安站立在桅杆旁》成为丹麦国歌。但是在这场战争之后,克里斯蒂安四世已是心力交瘁。他在几个女婿的争权夺利中度过了晚年。1648年他在哥本哈根去世,葬于罗斯基勒大教堂。他是丹麦和挪威的共同国王。火车站正对的那条街,是一条步行街,正对的是王宫,街道两旁基本是商业和餐饮。沿这条街走过几个街口之后,就来到了国会大厦,位于街道南侧,门前是跨三个街区的一大片城市绿地。绿地有一大片水面,中间是喷泉,喷泉西侧立着一尊雕像,头上经常性的站着海鸥,而且脑门上都是鸟粑粑。也许这就是流芳百世的代价吧。绿地的另一端,是国家剧院。建于1899年。门前也立着两尊铜像,左侧这一尊,是易卜生,另一位是比昂松。易卜生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杰出代表。其突出贡献是在欧洲现实主义戏剧走向衰落,自然主义和颓废派文学十分泛滥的时代,高举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旗帜,并创造了以设疑性构思、论辩性对白和追溯性手法为基本艺术特征的“社会问题剧”体裁。其创作实践和社会影响,也足可与莎士比亚、莫里哀等戏剧大师媲美。易卜生的作品早自1907年起便开始译介到中国。它无论在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或之后的革命与建设中,都一直起着积极作用。比昂松还是挪威国歌的作者,1903年,他以理想主义倾向超出托尔斯泰和易卜生等现实主义大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家剧院的北侧面国家剧院的背面剧院旁边的咖啡厅,也没有营业。剧院的北侧,正对的是奥斯陆大学的主楼(Universitetsplassen)国家剧院的南侧,隔着一个街区,就是奥斯陆市政厅。市政厅是这座海洋城市的政治中心,由挪威的艺术家们从1900年至1950年不断的装饰和润色才得以完工。这座砖红色的建筑的建成是为了庆祝奥斯陆建城900年,它全面的向人们展示了挪威的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建筑内外有大量雕塑和绘画,表现了挪威的方方面面。这里也是诺贝尔奖的颁奖地之一。另一个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该市政厅免费对公众开放,时间9:00-18:00。门口台阶上的白天鹅雕像。从国家剧院向西走,经过一条宽阔的石子路,就是王宫。王宫前面的广场上,矗立着卡尔.约翰十四世的雕像,跟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宫前的雕像是同一个人。他的简介可参见前文。皇宫旁边有大片绿地,绿色木本的绣球花,是我一直想搞到的花木,它可以在寒带地区生长,这是其他草本的绣球无法比拟的。沿着皇宫南侧的道路继续向西走,沿途的行人车辆越来越多。走一个街口,就来到了挪威国家图书馆。图书馆是个很古老的建筑。一大早图书馆几乎没人,有个报告厅好像要举办什么活动。唯一的人流都是来参加这个活动的。图书馆的南侧,也有一部分是加建的,新老建筑再次融合。下面重点介绍一下Aker Brygge码头的改造。20世纪80年代,在此运营了130多年的Nyland造船厂倒闭,原厂主Aker.A.S.通过重新组建的Aker
Brygge
ANS公司对该地区展开重建,而政府也希望通过与私人公司的合作,通过对用地功能的改造和房地产开发,重现该地区的活力,于是,该项目在多方参与下,得以顺利实施。1982年,政府为了实施改造计划,举办了名为“2000年的Oslo City and Oslo Harbour”的设计竞赛。并于1985年正式开工建造。该地块周围都是城市的重要建筑物,所以价值极高。原有厂房建筑被保留和再利用,成为整个区域的“原生内核”,新建筑的衍生发展都考虑了与之相协调。所以整个滨水区的建设,既根植于历史,又超越了历史。下面这座红砖建筑,就是保留下来的老厂房,现在是一个商业中心。阿克尔滨水区整个规划区的一楼全部作为对公众开放的公共区,建筑之间是步行街。邻水一面全是商业设施和文化娱乐场所,远离水的一面都是高级公寓,这体现了平面的混合。临水一面的建筑中,底层是商业,中间层是办公,顶层是公寓,这又是竖向的混合。改造之后的码头,沿海全部成为人行步道,总长超过12公里,华丽的变身为奥斯陆一个全新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年吸引游客600万人次,同时也成为奥斯陆最重要的文化商业中心,提供了超过5000个就业岗位。新建的美术馆,还没完工。从码头溜达出来,路过市政厅,就来到了阿克斯胡斯城堡。阿克斯胡斯是挪威喻康五世国王为抵御外来侵略,于1300年设计并建造的,是北欧地区中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城堡在1308年国王去世前不久竣工。在1319年后的60年间,挪威王一直居住在此。在城堡上,可以远眺Aker Brygge的整个滨水码头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这座大型建筑是坚实要塞与华丽宫殿的绝妙组合。这主要应归功于克里斯汀四世时的著名建筑大师汉斯·斯汀文寇,是他在17世纪初时对这座古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装饰。现在的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便是他的杰作。如今,城堡经常用来招待外国贵宾。从城堡出来,就是一个过街天桥,天桥下的路面上涂满了彩色的条纹,让街道五光十色。过了天桥,就到了军事重地,有骑马的美女在巡逻。操场边有个雕塑,大美女带着一个小男人,我想这个雕塑的意义是祖国母亲保护人民的意思吧,没去仔细研究。再往前走,有很多游客,我就跟着走,在这一大片建筑里面,一边是挪威军事博物馆,一边是挪威国防部。下面这个是博物馆门前的广场。摆满各种大炮,估计都打不响了。博物馆门口有个士兵在吹风笛。游客们纷纷拍照、合影留念。从这边看上去,比较现代的那一部分,就是挪威国防部。再往远处看,可以远眺一下奥斯陆歌剧院。从军事博物馆的小山包上下来,沿路走两个红绿灯,就到了水边,岸上有很多小餐馆、咖啡厅,都没开业。估计到中午才能接客。在小码头上,可以看到歌剧院的全貌。奥斯陆歌剧院,由挪威本土设计公司Snøhetta完成。完成之后,2008年10月歌剧院在世界建筑节开幕式上赢得文化类大奖。该项目一个重要设计原则之一,是保证高品质的建造质量,并使其成为奥斯陆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师将公共性和开放性作为该建筑的设计理念,旨在体现其与民为乐的建筑形态,因此建筑展现为地毯式外貌,它覆盖与地面之上,缓缓揭开歌剧院神秘的面纱,市民可以轻松的踏入歌剧院周边,在不觉中便踏上博物馆建筑。这种与城市景观相呼应的形式在水平方向平铺开来,使其成为奥斯陆的美丽名片。该建筑的设计理念形成包括三个重要的元素:层叠的外墙,内部规划,及毯形外貌。建筑物的室内一样用材简洁,富于动感,精彩纷呈。歌剧院门前的雕塑,齐尔丝腾-芙拉格斯塔特(挪威语:Kirsten Flagstad 1895.7.12-1962.12.7)挪威“瓦格纳女高音”歌唱家。被誉为"英雄女高音之母”。100挪威克朗正面使用了她的头像。歌剧院周边的建筑,也是该地区的城市更新项目,一样也是各领风骚。这是跨在铁路上的过街天桥,翻过这个天桥,就回到了住处。这里居然有一个咖啡厅在免费向大家供应早点和咖啡。住处的楼下,有一个房屋经纪公司,看看奥斯陆的房价。大约人民币5-6万人民币一平米。出去发现,哪里的房价都比北京、深圳便宜,我们的地产经济真的是锤炼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出发,向着大西洋的海岸线前进。北欧国家的高速公路,基本都是这样的双车道,四车道很少,偶尔路上有维修的路段,就需要单向通行。随着地势越来越高,植被开始慢慢稀少,天气也冷了下来,在这里我们还遇到一个更奇葩的事情,也是唯一一次遇到的,就是在于斯塔奥瑟特(Ustaoset)的一个杂货店里,看到了一个中文提醒:上洗手间收费5克朗。再往前走,进入高原,植被消失,有点青藏高原的架势。而且此时天气突变,还下起了雨,真是冻死个人。翻过高原,开始往海平面下降,挪威的高速公路,真是不得不说,这一段路几乎都是挖在山里的,几十公里几十公里的隧道,甚至连立交都是在隧道里完成。只见两个大山之间连着铁索桥,两侧山上却没有路!因为都在山里!!很快下到山下,植被重新茂密起来。这个区域,已经进入挪威的峡湾。所以我们选择了一条临水的道路,更窄更难走,而且很多路段收费!但是却更漂亮。峡湾的风景。挪威的峡湾,尺度巨大,非常开阔,很粗犷,像北欧人的性格。没有新西兰峡湾的秀美。越走离卑尔根越近了。小镇子真是美得静谧,美得摄人心魄。因为下起了雨,路上越来越不好走,还好顺利进入城区,今天定的民宿也没有停车位,房主推荐了附近的一个公共停车场。开进去一看,好家伙!整个从地下岩石里开挖出来的停车场,上下好几层无比巨大,整整跨了四个街区。跟其他的停车场一样,入口处取卡,开车离开的时候,到专用机器上缴费即可。本想到超市买点酒喝,挪威超市里只有啤酒,没有高度酒!可没想到的是,这里的超市8点以后连啤酒也不卖了。还有就是挪威超市里的物价,那真不是一般的贵!在瑞典卖7元的啤酒,这里卖20-30元!我还以为我看错了!挪威的物价真是整个北欧国家里,最不靠谱的。[9.13DAY11] Bergen(卑尔根)首先介绍一下卑尔根这个城市,在1070年由国王奥拉夫(Olav
Kyrre)建立,在1970年庆祝建城900周年。卑尔根在中世纪时是斯堪的那维亚一个重要城市,直到1299年前,卑尔根都是挪威的首都。而在1163年(有人说是1164年),斯堪的那维亚首次的加冕典礼在这里举行,当时马格努斯埃林松(Magnus
Erlingsson)在这里加冕成为挪威国王。而在十三世纪末期,
卑尔根是汉莎同盟(Hansaen)中最重要的联络城市。卑尔根之所以成为重要城市,是因为其干鳕鱼的交易。到今天,老城的影子仍然可以在叫布吕根(Bryggen)的码头周围地区找到,而布里根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在整个十五和十六世纪,卑尔根都是斯堪的那维亚最重要的城市,也是挪威最大的城市。直到1850年,被奥斯陆取代。而其在挪威的贸易垄断地位则一直维持到1789年。卑尔根最著名的就是雨,一年平均降雨量最高达2578毫米,而24小时最高的降雨量为 192.2毫米。我们也毫不例外的被两场大雨袭击,第一场雨,庆幸自己带了雨伞,第二场5分钟的大雨+狂风,直接把两把雨伞吹的支离破碎,彻底歇菜。一大早,出门,对面就是昨晚上不卖酒给我的超市。这个项目紧邻港湾,视野和环境都非常好。这个住宅区的对面,就是一些老的住宅和老街道。不过也有新建的别具一格的小住宅。走过一两条小巷子,就来到昨晚停车场的入口处。路中间的那个缺口就是,谁会想到里面那么巨大。卑尔根的地形起伏非常大,房子都建在坡地上。昨晚停车的时候,天太黑了,还下着雨,也没注意看周围的环境,原来在车库电梯出口的北面,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布吕根小镇。小镇标志性的符号就是一排彩色的三角山墙。的确是个美丽异常、令人着迷的地方。沿着码头绕一下,码头上是个海鲜市场。大排档。价格可是不便宜。一碗白米饭还要49块钱。让我们这些吃大米饭的情何以堪。海鲜市场的对面,是个城市小广场,立着一尊雕像:路德维希·冯·霍尔博格(ludvig holberg, Baron
von
holberg1684~1754),丹麦剧作家,历史学家。丹麦文学史家称他为丹麦文学之父。生于挪威卑尔根。1702年移居丹麦,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神学院,1717年获哥本哈根大学教授职位,1737年任大学总监。霍尔堡是第一个用丹麦语创作的戏剧家,一生共创作了33部喜剧。他的喜剧从题材到风格都深受莫里哀影响,主人公多为小市民、农民等小人物,富于平民气息和生活情趣。沿着街道向北,道路的尽端是个酒店。酒店底层是星巴克咖啡厅。从星巴克咖啡店门口的岔路口,向西走是沿码头的布吕根小镇,向东是一条条的小镇街道。附近有几个教堂,我们决定先过去看看。沿着小巷子继续往东走。接下来路过十字教堂,教堂里今天有活动,没有对外开放。这是十字教堂门口的碑文。再往前走,就是卑尔根大教堂,也没有开放。然后,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逼得我们跑进了一个商场里躲雨。很快云收雨住,又可以出来闲逛了。山墙上面的绘画,描绘的应该是渔业工人和特产三文鱼。又转回星巴克咖啡店。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道路,在岔道口向南看到的远处的教堂,那是卑尔根大学所在地。向西就是布吕根小镇了。让大家看看这里的房价。跟米饭比起来,好像也不贵。布吕根小镇,远看漂亮的一塌糊涂,近看东倒西歪。有趣的是,当地政府对建筑物的修缮,不是把他扶正,而是保留这种大厦将倾的历史感,这就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丽江。1996年的时候,丽江古城经历了一场大地震,当地政府借机把四方街附近的老街区全部拆除了,替换上了混凝土的房屋,把丽江古城的沧桑古韵,一笔勾销。要知道木构建筑物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怕地震:墙倒屋不塌。用现在流行的话评论这些官员就是:没文化真可怕。它们的最大作用就是到处搞破坏。沿街还有一些商铺。这是一个建在历史古迹上面的建筑物,为了保护遗迹,房子是架空的。布吕根小镇这个街区的规模非常小,只有几百米。小镇后面是圣玛利亚教堂。也有活动,不对外。生存与死亡教堂对面是2个雕像,其中一个是个小朋友,看说明大意是个8岁的小朋友在与入侵者的战争中,壮烈牺牲。从教堂出来,沿码头道路继续向西走,是卑尔根胡斯城堡(Bergenhus
Fortress),是挪威最重要的文艺复兴里程碑式的建筑,包括地下储藏室、统治者居所以及顶层的炮台。其最古老的部分就是中世纪塔楼——卢森尔兹塔(Rosenkrantz),也被称作“Keep
by the Sea”,建于1270年左右,随后为了军事防御等原因扩建。城堡内有建于1261年的哈康大会堂,传说是挪威海盗王的故宫。挪威是维京海盗的发源地,卑尔根是海盗王的根据地。海盗王胡斯的城堡保存完好,城堡内有着厚厚的墙壁。1740年到1930年被改造成为火药弹药库,1966年才又作为旅游景点对公众开放。沿着漆黑狭窄的楼梯间爬到古堡的屋顶,可以欣赏到绝美的景色。古堡会定期举行活动和表演,里面还有座博物馆供参观,正在维修,是收费的。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山上还在下雨。从城堡俯瞰海湾。还可以看到对面的邮轮。很多游客是乘坐大游轮来这里玩的。参观完城堡,就可以往回走了。再往西走就是邮轮码头了。布吕根小镇前面的码头上有个大水雷的雕塑。是一枚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水雷。Fishmarket里面有很多家餐馆,你尽可以多转转,挑一家你比较喜欢的。最西头这一家,有个华人服务员,就是柜台里那个小姑娘,服务态度超好,推荐我们选三种鱼肉的套餐,而且告诉我们哪几种鱼最贵。还有一点就是,他家菜谱是中文的。说实话,不识字可是真要命啊。很快,套餐端上。味道还好吧。西餐味道都差不多,就是sauce味道各有不同。面包是免费赠送的。对了,小费10%,虽然各种攻略说不是必须要给,但是服务员服务很不错的话,为什么不鼓励哪,你不给就说明你对他们的服务不满意,其他中国人再去,服务水平自然会下降。恶性循环。不说别的,你给了小费,服务员明显就开心很多。当然,态度不好的坚决不给。让大家看看900元的套餐啥样吧。不过里面真是没什么值钱东西。旁边有个土豪,点了一只最大的帝王蟹,抱着一通拍照。不知道她是为了吃,还是为了拍照。下午,从餐厅出来,往卑尔根大学方向前进。走不多远,是一条步行街。街头是一尊巨大的雕像。是组雕,表现的是城市历史和文化。步行街东侧,隔着一条街,是卑尔根政府和法院。市政厅正在维修。一对新人,正在法院后面的教堂里举行婚礼。从市政厅继续向南走,可以看到西挪威美术馆(West Norway Museum of Decorative Art)和它门前的花园。那个小亭子是音乐亭(Musikkpaviljongen,1888年)。这个雕像是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年—1907年)。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生于卑尔根,15岁时去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去哥本哈根师从加德。1864年结识了作曲家里夏德·诺德拉克,共同从事研究挖掘挪威民间音乐的工作。1867年创办了挪威音乐学校,根据挪威诗词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并整理改编民间歌曲。其妻歌唱家尼娜是他作品最好的解释者。他能巧妙地将主题用古典结构形式和现实的传统音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它与真正的民间音乐难以分辨。美术馆的横幅:事实上,死亡并不是死亡。从音乐亭向西,可以看到国家场景剧院(Den Nationale Scene)。门前广场边上,坐满了老黑。看来,挪威也接受了不少移民。剧场一侧的花园里,鸽子被冻的瑟瑟发抖。穿过几条街道,离圣约翰大教堂越来越近了。拾阶而上,大教堂近在眼前。从台阶上回望来时路。教堂边上,就是卑尔根大学。这是教学主楼,门前有两个小妹妹一直在摆各种姿势。又是一阵狂风暴雨!雨伞报废,被吹断了两根伞骨。躲进大学图书馆避雨。这雨,来得快,去得也快。校区不大,转转就转回湖边了。湖边的这栋建筑,就是格里格音乐大厅。由著名的丹麦设计师库努德·蒙克设计。为了纪念伟大的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挪威政府将这座雄伟的音乐厅命名为格里格音乐厅。这里曾经成功地举办了一九七八年的卑尔根国际艺术节,现在,每年的五六月份期间,都会举行盛大的音乐会。以山妖为题材的音乐是格里格的最高艺术成就之一,山妖是挪威人最畏惧又最喜欢,最提防又最亲近的一种森林动物,格里格将山妖文化融合在艺术创作中,《森林之妖》也因此成为格力高音乐大厅每年必奏的一首经典曲目。市区主要景点,这下转了个七七八八了,现在,准备上山了,绕着丽莉.伦格伽斯旺湖转一圈。湖对岸的山坡上,长满了小房子。湖边有个美术馆,不过没进去参观。湖的东侧,是卑尔根火车站。附近有些商业。顺着火车站旁边的老街道,往索道站方向走。顺便参观老城区。索道站到了,往返票价95克朗,单程50克朗。售票处门口有个说明,其实山顶有很多的游玩项目,只不过天气入秋,温度低了,来这里玩的人少了。进门之后,是个隧道,通往乘车站。是个倾斜的小电车。发车是有时间的,间隔十五分钟或者半小时,中间停了2站,下了乘客,估计是住在山坡上的居民。大概坐了十几分钟,就到了山顶。山顶有三个主要的建筑物,一个是餐厅。餐厅门口有个指示牌,显示此地距离世界主要城市的公里数。另外一个是咖啡厅。还有一个是小卖店。里面都是挪威本地旅游纪念品。从山上,可以眺望整个城市的风景。其实我在山顶,是想待到太阳下山的。挪威九月份太阳下山的时间大约是8点半。眼瞅着太阳渐渐西沉。但是可气的是,6点多钟咖啡厅就关门了,山上又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只能在小卖店里转来转去。今天天气不好。能见度也不好。坚持到8点钟,实在看不到天晴的希望了。于是放弃,饥寒交迫得下山了。回来从网上找了几张图片。以飨大家。下山的功夫,街上的灯光就亮了起来。小镇马上就换了一副面貌。夜色里的Fishmarket。夜色里的布吕根小镇。夜色里的街道。早晨路过的停车场。咦?意外地发现楼下原来有个按摩店。在此给大家提个醒吧。在北欧四国,按摩是绝对正规的,你不要希望有什么特殊服务。因为瑞典、挪威有立法,是这样规定的:嫖娼犯罪,卖淫合法。大家初听,一定会说这是什么混账理论。法律是这样解释的:嫖娼是对女性的侮辱,所以是犯罪。卖淫是女性的自主选择,所以是合法。合理了吧,注重女权社会的法律是可以这样的。不过这就像一个手掌的两面,一面不成立了,另外一面也就不存在了。目前意大利和法国也通过了类似法案。[9.14DAY12] Bergen(卑尔根)-Stavanger(斯塔万格)-Tau(泰于)今天要从卑尔根出发,去往布道石游览。一大早天气就阴沉沉的,吃完早饭,从地下停车场取车,装上行李出发。在此,介绍一下挪威的峡湾和奇石吧:峡湾是挪威最有代表性的景观,甚至连地质专家都将挪威称为“峡湾国家”,只有在欣赏了挪威西海岸连绵不绝的曲折峡湾和由无数冰河遗迹构筑的峡湾风光之后,才能感受到这个神奇国度最动人心魄的魅力。峡湾的形成要追溯到冰川时期,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在陡峭的山谷和崖壁之间形成了很多“U”和“V”字型的山谷,海水流入这些海湾之后,就形成了人们现在所见的绝地美景。在挪威的峡湾中,名声最大且各有特色的莫过于四大峡湾: 1 松恩峡湾;2 哈当厄尔峡湾;3 盖朗厄尔峡湾;4 吕瑟峡湾。说到了峡湾,就得提到挪威峡湾的三大奇石:布道石、奇迹石、恶魔之舌。这些在高山断崖上被自然造就神奇石头,每年吸引无数人前来挑战,其中,前两者在吕瑟峡湾,后者在盖朗厄尔峡湾。虽然站在这些石头上会感觉腿抖、心跳,但眼前所见的风景却无比让人震撼,而且,为了保持原汁原味的风景,挪威的这些景点都没有防护措施。我们选了一条最近的路线,就是沿E39高速公路一路向南,到斯塔万格中转,再拐往布道石。这条路线就是需要乘坐两次轮渡。第一个轮渡码头很快就到了。挪威西部岛屿众多,港湾沟汊纵横。缺点是交通不便,好处是风景这边独好。海上的风虽然大的要命,但是依然阻挡不住我们看风景的心情。船舱里的人不多,座位大家随便坐。渡轮的装修也很考究。这段路比较长,大约半个多小时,船到了对岸。上岸以后,沿E39高速继续前行。很快就到达第二个轮渡站。排队等了一会船就到了。开船。船上的设施和刚才那一艘是一样的。都有餐厅和超市。可以吃点喝点、散散步。餐厅的价目表。不过都是一些很简单的食物。摆渡船的样子好奇怪。船头船尾一个模样。所以它可以不用掉头,来回往复的运送客人。第二趟船一靠岸,就离斯塔万格不远了。进城还穿了一个隧道。挪威的隧道,那真不是盖的,真是一言不合就开挖啊。进城以后的第一站是老城区旁边的码头,这里有个博物馆:挪威石油博物馆。把车停在停车场,自从上次被盗,到哪里停车都提心吊胆的。斯塔万格的交通系统。在老城区转转,顺别解决一下午饭。老城区规模不大。因为下着雨,游客也不是特别的多。老城区里有个小广场。边上有麦当劳、面包店。人山人海的。排队至少要半小时。继续转一下,就是斯塔万格大教堂,教堂对面是个广场。广场边上有个很大的超市。这里也提供热餐。烤鸡腿非常实惠,还不用排队。不过可乐太贵了,25克朗一小瓶。这还不是最贵的。还有30多的。但是牛奶非常便宜,一升的7克朗。所以完全可以天天培养自己喝牛奶的好习惯。从斯塔万格出来,直奔布道石,此时的雨时有时无。到了景区停车场,登山免费,停车50克朗。我看从山上下来的人都穿了雨衣,打听了一下,都是在附近的小卖店里租的。我们只带了雨伞,看山下风不大,决定打伞上山。没成想这个决定无比失策!最后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因为山上的雨,根本不是从上面下来的,而是从四面八方来的。雨伞在狂风暴雨里,只能是粉身碎骨。。。。登山全程将近8公里,往返各3.8公里。景区指示牌提示走完全程需要4小时。于是计算了一下时间,2小时天还不黑,所以决定登山。这是出发不久眺望一下山下的停车场。沿途的路不太难走,最难走的其实是前半段2公里。基本是垂直登高居多。一公里以后,走了一段山顶草甸,因为下雨,水很多,都快淹没木栈道了。下山的时候,雨大了很多,这段路淹没了一大段,是淌水走回来的。继续前行,又是一段垂直登高路。不过有山有水有溪流。行程过半以后,路就好走了许多,基本都在山顶了,相对比较平坦,但是风却大了很多,雨伞实在扛不住这样的摧残。彻底完蛋。在我即将崩溃的时候,居然在这个木栈道这里,又捡到了一把雨伞!!还是国货!!没想到的是,这把雨伞质量超级好,在山顶那么大的风里,完好无损!!真是天意。不管你是丢的,还是掉的,在此都感谢一下这把伞原来的主人。等你看到这一大片石头的时候,你要知道的就是,马上就要抵达本次行程的终点了。这片光秃秃的石板路上,没有任何道路提示,只是隔不多远,会有一根白色的标志杆,杆子上标明距离两个终点的距离。路似乎已经到了尽头,脚下是万丈悬崖了,这风刮的,简直随时要掉下去的感觉。看过去,再往前走的路都紧贴悬崖,太险恶了,不过还好的是,看着险恶无比的路,走过去却没有那种感觉了。布道石,到了!如果不是天气不好的原因,我一定会在这里多待一段时间。这里的风景实在是太壮丽了。可以俯瞰峡湾和连绵的高山峡谷。总结一下这次的登山行动,经验如下:1.挪威西部峡湾地区的天气真的变化很厉害,如果确定要登山,一定要备好雨衣。2.要准备防雨的冲锋衣裤、鞋子。3.下雨天相机基本报废,准备一个拍摄效果不错的手机。[9.15DAY13] Tau(泰于)-Oslo(奥斯陆)昨天晚上从布道石下来的时候,天都黑了,除了脑袋之外,裤子、衣服都湿透了,到超市采购的时候,空调又冷的无比充沛!冻得浑身直哆嗦。彻底没心情做饭吃了,在镇上找了一家中餐馆,品尝了一下当地的中餐。顺便更换了湿衣服。店里没什么人,跟店主聊了聊天,她说这个镇上,华人不超过10个,生意一般。原因是挪威这样的国家,税收高达50%,干不干都提不起精神来。高福利国家真的是一锅大锅饭啊,不由的联想起了公社大食堂,这样的大食堂超级升级版应该不是我们要的,社会要发展奖勤罚懒还是要的。晚上定的民宿,好像确实房主人也在住,柜子里全是主人家的服装衣物,客厅里有烧木柴的壁炉,还有个台球案子。所以不管打得好不好,也要比划比划。房子离海边非常近,挪威的海都是黑色的,这跟当地的矿物质有很大关系。吕瑟峡湾还有另一个奇石景观:奇迹石,查了一下,从停车场到景点,要翻三个山头,时间比布道石还要长,所以去的话今天就赶不回去奥斯陆了,所以放弃了。在网上搜了两张图片。第三个奇石:恶魔之舌,不在这个峡湾,也附上一张图片吧。早晨收拾停当,准备出发,起床的时候天晴了一会儿,这要出门了,又开始下雨。西海岸的雨,真是下的无边无际,今天行程是回到奥斯陆,所以9点多钟就上路了。一小段轮渡,十几分钟太短了,车都没下。雨中冒雨前行。山间的村庄。越走地势越高,植被减少,高原景象再次浮现,因为下雨,山顶的雨水汇集成瀑布,哗哗的顺着崖壁往下流淌。大瀑布看上去非常壮观。山上的建筑物跟山下不太一样,房顶都种满了草,不知道是隔热需求,还是环境保护?还是当地风俗?高原地带地势非常高,局部地区雪山连绵,还有大片的积雪。道路非常窄,隔不多远路基会放大一下,以便错车。渐渐从高原下来,雨还在下,天空却隐隐约约的出现了彩虹。所以一路追着彩虹前进。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彩虹,越往下走,树林越茂密,林子里的溪流水声震天,大小瀑布多的不胜枚举。下山以后,天空一下就变得晴朗起来。看来,真的是一个高原,隔开了两方天地。抵达小镇达伦(Dalen)。小镇子风景实在是秀丽,临湖依山,世外桃源的架势。可是在这个桃源里,找到唯一一家超市,中午居然关门!看来这地方真是没人干活。真是个Joker!后来又找到一家小卖店,买了点面包、热狗。一路看着风光,听着歌曲,向东方行进。期间,在稍微大一点的镇子,稍事休整。汉堡王是首选。在傍晚时分,抵达奥斯陆。回去的路上路过维格兰雕塑公园。这个公园名气太大,一定要去看看。维格兰雕塑公园(Vigelang Park)又被称为福洛格纳(
Frognerpark),位于奥斯陆的西北部。公园占地近50公顷,并以挪威的雕塑大师古斯塔夫·维格兰的名字命名,园内有192座裸体雕塑,所有的雕塑中共有650个人物雕像,所有雕像都是由铜、铁或花岗岩耗费20多年精心制成。所有雕塑只围绕一个最本质的主题:爱与生死。雕塑分为两大区域,一个步道长廊,两侧全是青铜雕塑,一个圆形阶梯台地,布置的全是花岗岩雕塑。这是步道两侧的雕像。有男女、夫妻、情侣、母子、父子、儿童。几乎就是一个视觉版的叔本华《爱的艺术》。青铜雕塑的尽端是一个大型的喷泉,周围雕像也都是青铜制成。喷泉四壁的浮雕,从婴儿出世开始,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到死亡,反映人生的全过程。而四角的树丛雕,一角是天真活泼的儿童,一角是情思奔放的青年,一角是劳累艰苦的壮年,一角是垂暮临终的老年,组成人生的 4 幅画面。圆型台阶中心,是一根生死柱,无论在艺术技巧上,或是思想内容上,都算得上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它是维格兰花费 14
年心血雕成的。石柱高达 17 米,周围上下刻满了 121
个裸体男女浮雕。柱上死者惨相目不忍睹,有夭折的婴儿,不幸的青年,披头散发的妇女,骨瘦如柴的老人。这根“生死柱”描绘了世人不满于人间生活而向“天堂”攀登时,相互倾轧和相互扶掖的情景。人们有的沉迷,有的警醒,有的挣扎,有的绝望,组成了一个陡峭上升的旋律。而在生死柱四周的台阶上,是人生百态。或欢乐、或痛苦、或沉沦、或依偎。整个轴线上,还有一个日晷,而尽端,则止于一尊环形的雕像。夜色渐浓,整个园区渐渐被暮色笼罩。整个园区的雕像,丰满、圆润、还藏着质朴、古拙。我想也许是越朴实的东西,才可能承载生命的重量吧。[9.16DAY14] Oslo(奥斯陆)-Goteborg(哥德堡)今天的行程比较宽松,走的路也不远。早晨起来从奥斯陆出发。告别一下这个充满灵性的城市。今天的第一站,是个小镇,位于哥德堡和奥斯陆差不多中间偏南一点的地方,叫菲耶巴卡(Fjallbaclca)。她是一个很偏僻小镇,温暖、安静。在蜿蜒的海边,散落着众多的游艇和咖啡馆。这个地方之所以为人所知,是因为瑞典国宝级的一名演员:英格丽.褒曼,她曾经在这个小镇上度过了25个夏天。她的雕像,就静静的立在小镇的海边。不过,去往小镇的路,可是真的不太好走,大段大段的路面破碎,变成了碎石路。一转进小镇,放眼看过去没有几个人影,估计是旅游季节已经过去了。开在路边不知名的月季花。花谢了以后就变成这样红红的果实,估计品种跟国内的不太一样。寂静的小镇街道。在这个咖啡厅旁边的草地上,矗立的就是英格丽褒曼的雕像。空旷却阳光明媚的码头。在镇子中央的山坡上,有一个教堂,从小镇的四面八方都可以看到。小镇子太适合坐在这里晒太阳了,瑞典挪威这些国家,街上的人基本都是独来独往,两个的大多都是情侣,像我们这样一出现就是一群的,放在那里,都很醒目。遇到一个老人,他问我们是不是从北京来的?一唠才知道他曾经在中国工作过。突然有点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离开小镇,继续向南行驶,在距离哥德堡20公里的地方,有个城市叫孔艾尔夫(Kungälv)。这座城市向南2公里,有一座十四世纪的城堡:布胡斯堡垒(Bohus
Fortress)。布胡斯堡垒在北欧遗产中保持着一项前所未有的记录。来自瑞典、丹麦和挪威的军队对该堡垒展开了 14 次围攻,
但都无功而返。700
多年来,许多国王、王后、女巫和圣人相继在这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永恒印记。许多俘虏在其黑暗的地牢中遭受了地狱般的折磨,在院子里,仍然可以看到一口由死囚辛苦修建的老井。可惜这个古堡我们来的这一天,没有开放。在奥斯陆和哥德堡之间,还有一个十七世纪建在水边的拉科城堡(Läcköslott)。整个城堡共有240多个房间,推荐大家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去看一下。好了,现在车进哥德堡,地图上搜了一下,老城区是这次游览的目的地。老城区的生鲜市场旁边在卫星地图上显示有很多停车位,于是直接开了过来。瞅了一下停车牌,应该是不识字的原因,把牌子上的提示:最长允许停两小时看成免费停两小时了。哎,回来就被贴了罚单。所以说这帮北欧警察除了贴罚单,真是不干什么正经事。在此友情提醒大家,只要有停车收费机器的地方,一定要过去看清楚。生鲜市场的大棚子,转了一圈发现,里面各种食品,但是没什么海鲜,最多就是有点三文鱼。大棚子四周都是小餐馆,里面有卫生间,但是需要密码开门。生鲜市场的里面,面积不大,也就20多家摊位。人不多,游客更少。说实话,这里面真是没什么好买的,不过,在大棚东南侧对面餐厅的地下室,有一家越南人开的亚洲食品超市。有些佐料可以在这里采购。从生鲜市场出发,开始在这个城市里游览。路线是生鲜市场--NK百货--哥德堡市政厅--哥德堡市立博物馆--哥德堡主教座堂--Carolus
Undecimus Rex遗址--Skansen Kronan AB城堡--Hagakvrkan新教教堂--哥德堡大学--Grand
Theater大剧院--生鲜市场。这一圈转下来,差不多三个多小时。首先是NK百货。之所以进这家商场,是因为看到了商场外面挂的一面中国国旗。出了门就倍感这面国旗的亲切。商场卖的东西没什么太特殊的。前面说过了,北欧真不是购物的地方。但是在商场里,有个很有品味的小餐厅,还有个稍逊一点的小咖啡厅。挺吸引人。市政厅广场在河的对面,河边有一个狮子台阶。市政厅向西,紧挨的就是德国教堂。沿着德国教堂正对的南向的小商业街,向南走两个巷口,就是哥德堡主教座堂。主教座堂西侧的主路上,游人如织,穿过马路,顺着步行街可以继续往西走。沿着路向西走,路过一家德国利多超市。再走不远就到了海港,海港风太大了,待不住人,退回来就是Carolus Undecimus Rex遗址。是个古城堡的遗址,以前应该是镇守河道出入口的。过河向南走,往Skansen Kronan AB城堡的方向。河边有很多建筑物,照片左边三角形山墙的那个白房子,是很多个餐厅。门口有很大的停车场。餐厅旁边的房子是个博物馆。走街串巷。爬上一个山头,三百多个台阶,就到了Skansen Kronan AB城堡,这个城堡是个石砌的建筑,有个硕大的金顶。在古堡的四周,可以眺望整个城市的风景。是个非常好的观景的地方。山下的街道,已经是哥德堡大学的地盘了。沿着道路向东走,看到形形色色的街道和行人。抵达下一个目的地:Hagakvrkan新教教堂。可惜这个教堂没有对外开放,在哥德堡大学的楼宇间穿行,路两旁到处都是咖啡厅。哥德堡大学主楼前面的道路,非常少见的是一条林荫大路。林荫路中间是自行车和行人的步行道。哥德堡大学的主楼。主楼的对面,毫无例外的也是小餐馆。哥德堡大学的球场。道路上人来人往,这个季节,还有人坐在餐厅外面就餐,为了防风,餐厅都设置了透明玻璃的挡风罩。城市的花房。卖简餐的小亭子。Grand Theater大剧院到了。大剧院临河而建,四周环境非常好。有大面积的城市绿地,还有临河的草坪。隔着河就是生鲜市场。不过,回来的时候,这里已经关门了。[9.17DAY15] Goteborg(哥德堡)-Helsingborg(赫尔辛堡)-Malmo(马尔默)今天的行程是到马尔默。中间我们去逛一逛赫尔辛堡。日上三竿,出发。瑞典南部的平原。农田里种的都不是粮食,是草。成熟的草打成包,用来喂养牲畜。斯科纳省第二大城市赫尔辛堡(Helsingborg)—拥有九百多年历史和秀丽海滨风景的港口城市。由于依山傍海,赫尔辛堡城市风光也特别美丽,市内云集中世纪以来风格各异的建筑,让你能一窥其经济繁荣发展的历史。赫尔辛堡还被称为是瑞典“通往欧洲的大门”,因为这里是瑞典距离丹麦的最近点,和丹麦城市赫尔辛格(Helsingør)隔着厄勒海峡(Öresund)相望。每15分钟便有一班渡轮往返于两城,航程只需20分钟。赫尔辛堡的老城区,有一条观赏路线,以Kärnan城堡为起点,终点是Sofiero Palace。按照这条路线,我们就把车停到离Kärnan城堡比较近的地方,有个城市广场叫Sundstorget,广场边上有一家叫China Town的中餐馆,这里离海港也非常的近,不过海港好像在大兴土木,不知道在建设什么项目。广场离海边只隔着一排住宅,先到海边转转。住宅中间夹着Dunkers文化中心(Dunkers
Kulturhus)。以“水上之城”为主题,由悉尼歌剧院的名建筑师约恩‧乌松(Jørn Utzon)之子、丹麦建筑师金‧乌松(Kim
Utzon)设计。在这里一切与艺术有关的事物都可能被展示:展览、音乐会、历史、手工艺品和体验艺术。顺着街道往海港方向一路走过去,看到有个瑞典比较典型的住宅项目,就是明明是一栋房子,却要做出一堆房子的效果。我比较赞同这个手法,至少视觉效果比较丰富,不至于一个小区千篇一律。海港码头到了,海港的候船厅规模还不小,海上正有游船开过来。码头正对着城堡,有一条很宽阔的街道,市政厅就在道路旁边。赫尔辛堡市政厅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建于1897年,由阿尔弗雷德设计。它有一个高65米的钟楼,每三个小时就可以听见其旋律回荡在整个城市。在灰色的赫尔辛堡的建筑中间,红色外观的市政厅显的气势恢弘。这条宽阔的街道中间,有一尊雕像,是瑞典军官马格努斯·斯腾伯格(Magnus
Stenbock)。赫尔辛堡和丹麦的赫尔辛格(Helsingør)隔着厄勒海峡(Öresund)相望,最近处只有4公里。殊不知如今一衣带水友好邻邦,当年却是针锋相对的死敌。赫尔辛堡作为前沿阵地,更是饱经战争洗礼。在中世纪赫尔辛堡原是丹麦的一个重要城镇兼军事基地,由于两国间的频繁战争,使该城数易其主,遭受极大创伤。直到1710年,瑞典军官马格努斯·斯腾伯格(Magnus
Stenbock)率军队打败丹麦,才结束了这场持续近200年的惨烈战争,赫尔辛堡从此归属于瑞典。Kärnan城堡建于中世纪,最高点的Kärnan城堡塔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站在城堡上,可以放眼眺望丹麦的海岸线。还能看到大半个城市的风景。登塔是收费的,走大台阶上到古堡是不收费的,但是你想坐电梯上来的话,电梯里收费。古堡下面两侧的街道都是步行街。两侧都是店铺,适合慢慢溜达。接下来按图索骥,沿着街道去往第二个景点:白宫(Vikingsberg)。走在路上看到一组青年男女的雕像,造型生动充满青春活力,我发现一个特点,就是瑞典人特别喜欢一男两女的雕塑造型,估计是三个人的造型可能会更生动一些吧。不一会就来到了“白宫”(Vikingsberg),所谓白宫,其实是一座坐落在一大片树林里的纯白色的建筑,建于1875年。他应该也是个有故事的房子,不过瑞典文的说明看不懂,现在是个博物馆。从白宫前面的花园里可以远眺市政厅的塔楼。从白宫下来,饿了,在路边随便找了一家小餐厅。店主好像是个中东人。看图说话点了一份Kebab,味道不错,量也不少,不过好像这些快餐里的肉,都不是真肉!!!小泡椒一点也不辣,酸溜溜的挺好吃,很提味。吃过午饭,往停车场走,因为接下面的景点都很远,只能开车前往了。刚才好好的天气,突然一块云朵过来,就下起了冰雹!冻的要命。接下来冒雨前往Pålsjö城堡(Pålsjö castle),城堡坐落在一大片森林里面,建筑的规模不是很大。因为还下着雨,所以我们也没下车。接下来我们到Maria Park,一组非常规整的建筑物,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单位。有学校、有教堂。赫尔辛堡的最后一个景点:索菲洛城堡(Sofiero
Palace)。索菲洛城堡以这里五彩缤纷的城堡花园著称,城堡花园内种植着一系列当地和其他地区的植物,从城堡四周绵延至厄勒海峡,其中最主要的是杜鹃花,大约有500个品种,此外,还有玫瑰花、香草等花草植物。在2010年,索菲洛城堡花园被评为了欧洲最漂亮的公园。如果在每年的五六月份来到索菲洛城堡,一定会看到上万株盛开的杜鹃花;而每年的八月份则是城堡花园盛会。但是非常不巧的是,今天城堡休息。没能进去。在外面看一下喽。从花园出来,云收雨散,天高云淡,一路信马由缰,前往马尔默。一说到马尔默(Malmo),就不得不说一下这个城市的更新改造计划。马尔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海军基地和交通枢纽,人口不到30万。它位于瑞典南部,踞守波罗的海海口、厄勒海峡东岸,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隔海相望,两城相距仅26公里。马尔默曾是以造船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马尔默都是个充满活力的工业城市;然而随着工业生产逐渐从欧洲向亚洲迁移,马尔默的工业基础几乎被完全废弃,失业率高达30%,整个城市萧条不堪,马尔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马尔默还是瑞典所有城市里面外来移民比例最高的城市。这使得城市有很严重的社会分化和高失业率。生存的危机迫使马尔默决定进行城市功能转型。1995年,借着与其他欧洲城市竞争2001年“欧洲城市住宅博览会”举办权的机会,马尔默打出要将废弃老码头改造成节约能源的生态友好型住宅新区的口号。2001年,马尔默开始建造“明日之城”Bo01住宅示范区,并最终成功转型。“明日之城”Bo01住宅示范区是瑞典第一个“零排放”社区;该社区100%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西港新区项目因此获欧盟“推广可再生能源奖”;同时,马尔默也曾获选为耶鲁大学环境可持续指数报告的第三名,并获环保机构DoSomething评选为世界绿色环保城市之一。目前,在马尔默“明日之城”已建成的区域内生活着1600户、约5000人,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主要来自海上发电厂产生的风能,供暖则主要靠太阳能电池板和热泵。同时,Bo01区已实现对95.8%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或转化成生物燃气,只有4.2%的垃圾需要填埋处理。根据马尔默的城市规划,2020年整座城市将实现碳100%零排放;到2030年,全城将100%使用可再生能源;这座城市以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带给世界新的惊喜。这栋建筑是旋转大厦(turning
torso)。旋转大厦的原型是一个白色大理石雕塑,由西班牙雕塑家Santiago
Calatrava创作,力图表现一个扭转的人体造型。HSB公司总裁无意间看到这座雕塑,甚是喜爱,于是力邀Santiago以此为基础完成了旋转大厦的设计。旋转大厦共54层,189米高,是整个瑞典乃至北欧最高的建筑。整个建筑从头到脚扭转整整90度,大厦由九个单元体组成,每个单元体有五层,单元与单元之间被一个夹层分隔。底层的两个单元为办公区域,每层大约400多平方米。大厦内共有147套公寓可供出租。同时设有三部高速电梯,从底层乘坐高速电梯到达顶层仅需要38秒。大厦的地下还有一个非常宽敞的酒窖,楼上的住户可以将自己心爱的红酒窖藏在这里。大厦七层的空间可以举办晚宴庆典活动等,可以容纳30位宾客。视野最好的当属大厦顶层,游客可以在这里俯瞰马尔默、厄勒海峡以及海峡对岸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这栋建筑建成以后,褒贬不一,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它已经成为了马尔默市的新地标。从明日之城出来,前往马尔默老城中心区,本想把车停到赌场,却发现赌场停车场跟斯德哥尔摩的一样!被绿植分割成不同的小空间!而且有警方一个非常大的提示:有匪徒砸窗偷东西!哎呦,赶紧开走,停到图书馆的路边。马尔默图书馆,免费对外开放,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图书馆里面很大,开架式阅览,当地居民拿ID card可以免费借阅,政府公立!室内空间非常开阔、大气。有一个很大的中庭。老图书馆的门口,有一个造型优美的雕塑。图书馆的北面,隔着河就是赌场。赌场西面是大片的公园绿地,再向西有一条护城河,围绕着马尔默胡斯城堡(Malmöhus),从城堡看过去,还可以眺望旋转大厦。马尔默胡斯(Malmöhus)由马尔默城堡和周围的城堡花园、国王公园、城堡公园及周围的几个博物馆组成。马尔默城堡为两层护城河环绕。最早在这里建城堡的是丹麦人,丹麦国王把这里作为他的行宫。1937年城堡又改建成博物馆。包括自然史博物馆,市博物馆,美术馆,科技博物馆和航海博物馆。然后沿河溜达一下,往市政广场方向行进。下面这栋建筑,是高级法院。下图右侧露个圆角的建筑,是市法院。河边的这一组建筑,是个综合体:Fiskehamnsgatan购物中心,有商业、酒店、音乐厅。综合体旁边,是一组古老的建筑物,里面有一座小教堂Kyrkans Hus。而右侧那个奇形怪状的房子,则是瑞典世界海事大学。马尔默老城区最著名的两个旅游景点,是大广场和小广场。小广场(LillaTorg)建于1591年,四周都是16至18世纪半木结构的房子。最早这里是城里主要的集市,如今这里成为马尔默最热闹的地方,也是餐馆、咖啡馆和礼品店最集中的地方。于是离开河边,顺着街道往小广场方向前进。渐渐地,离小广场越来越近。小广场真是热闹,和塔林的市政广场有异曲同工的味道。广场四周全是酒肆、餐馆。非常有烟火气。大广场(Stortorget)是城里最古老的广场。跟小广场在西南方向对角连在一起,它是470多年前由当时的市长库克下令兴建的。他的故居就在广场附近,是座典型的汉萨风格的棕红色建筑。市政厅建于1546年,是幢荷兰文艺复兴式样的建筑。市政厅右边有个漂亮的棕红色建筑叫狮子药店,建于1571年因其一层的古老药店得名。广场中间是瑞典国王卡尔十世的骑像,这位仁兄在位期间基本都在领兵打仗,就是他占胜了丹麦把马尔默彻底变成了瑞典的城市。37岁时死于肺炎。市政厅,市政厅门前有个喷泉,很漂亮,很多人在这里拍照留念。透过市政厅的屋脊,可以看到后面的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Church)的尖顶。大广场的东南角是一条商业步行街。大广场的正北是一条城市主道路,可以看到河对岸砖红色的中央火车站,明天我们就要在火车站乘车去往丹麦。广场四周的建筑物,大多是酒店、商铺、餐馆、夜总会,一天到晚,广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圣彼得大教堂。没想到,刚刚离开圣彼得大教堂,就是狂风暴雨。只好躲进一条小巷子里面躲雨,还有一群大学生,跟着导师做调研,也跟我们一起躲雨。雨下的时间还挺长的,好不容易等到雨小了,天也黑了,一天的游览随之告一段落。[9.18DAY16] Malmo(马尔默)-Kobenhavn(哥本哈根)今天要把车还了,因为租的车如果过厄勒海峡跨海大桥的话,单日租金会上涨到2000多!所以我们决定在马尔默还车,到哥本哈根再租。中间需要坐火车过海峡。还车的地点就在市中心大广场附近,圣彼得大教堂的旁边。上午我们还安排了两个地点去看一下。第一个是Emporia Shopping Center。这是一个非常时尚现代的购物中心。商场内部的装潢比较简洁,北欧商场一贯的风格,不过不同的是,该商场采用了大量的彩色玻璃作为不同区域的装饰色。赤橙黄绿非常亮眼。商场的顶楼,被精心设计成一个屋顶花园。在最高点,可以眺望远处的港湾。商场的入口,特色非常鲜明,曲线造型的入口,冲击力非常强烈。今天第二个参观地点是Margareta Pavilion,离马尔默歌剧院不远。是一个大型花园。环境很漂亮。花园里的雕像。马尔默歌剧院。是个比较老的歌剧院了,门前有一组雕像。隔着歌剧院东侧的马路,可以看到圣约翰教堂(St. John's Church)。路口转角处还有一组现代雕塑。驱车前往市中心,还车地点在Petri p-hus停车场,紧邻圣彼得大教堂。昨天大教堂没开门,今天可以进去后好参观一下了。这座14世纪的哥特式教堂是城里保存下来的最古老建筑。那时马尔默还在汉萨联盟的控制下,所以当时教堂的设计以德国吕贝克的玛丽亚教堂为样本。教堂内部装饰有华丽的壁画,有一个88米高的尖塔,一个为中世纪商人们建造的小礼拜堂。圣龛和管风琴是整个教堂装饰最华丽的部分,其他部分都被粉刷成白色。在角落里有一个很古老的小礼拜堂。墙壁上绘满壁画。昨天过来的时候,有点晚了,所以今天还可以在老城中心区再转一转。这栋白房子,就在市政厅旁边,应该是有外事接待任务,还铺了红地毯,四周也有不少警察站岗。中午的天气很好,市政厅门前的座椅上坐满了人。沿着大广场东南角的商业街走过去,商业街的口上有一组很滑稽的敲锣打鼓雕塑。北欧人民很不在意自己穿什么衣服,背什么包,这不是他们生活的目的,所以整个北欧都没有见到所谓的大牌商品。人们穿着随意,舒适即可。在城市这么中心的位置,只有H&M这样的本土品牌。从商业街走出去,也是个小广场,有很多花坛、座椅,中午很多人在这里休息晒太阳,广场中间还有几个露天的摊位。卖鲜花水果。商业街的这一头,有个喷泉,喷泉边上有个大球,大球上是地图,还有个小恶魔雕塑。没仔细研究什么寓意。中午该吃饭了,拿出手机,大众点评搜了一下,在国外一般用Yelp--美国版的大众点评。你还别说,国产的也可以找到附近的餐厅,不过点评的餐厅数量比较少,估计大家也是挑适合国人口味的吧。选了一个叫Mando的牛排馆,就在商业街中间的位置、通向小广场的路上。女服务员的态度很一般,不过店里有个小伙子服务态度非常好。搜攻略,一般都说瑞典没有非要给小费的要求,但是欧美游客都有给小费的习惯,国人没有这个习惯,估计就会导致对你的服务变差,这是我的猜测。因为与我同行的人里就有坚决不给小费的。Mando餐馆的装修挺漂亮的,古香古色,附一份菜单,有单点也有套餐。这是一份牛排套餐。看起来还挺丰富的。其实就是蔬菜沙拉、薯条、牛排。再说一次,吃西餐就是吃sauce,真是情何以堪。吃完午饭,向北走,过河到对岸去看看,对岸第一栋建筑就是瑞典世界海事大学。远远就能看到。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从四面八方都能看到楼上那个高高的塔楼。附近的建筑,也都习惯了带个塔楼。门前的河道,这是当年老城的护城河。大学旁边的建筑,是一个政府机构。过了河,海事大学门前也是个广场,四周视野很开阔,广场北侧有很多商业楼,还可以看到东面的火车站。那个从地面翘起来的玻璃盒子,就是火车站。穿过城市的铁路线,都在地下。在这个小广场上,有个著名的景观,就是这个反暴力的雕塑:打结的手枪。现在,该乘车离开了。火车站旁边,是公交枢纽。很多公交车经停这里。火车站里面很热闹,里里外外有很多小卖店、餐厅。北欧火车站的站台都是开放的,没有检票口,谁都可以进出,火车也可以随便上,但是无票乘车的话,你不要被抓到,抓到被列入失信名单,一生就完了。买票是自助的,机器上选票,打印即可。因为车很多,所以票上连车次都没有,哪一趟车都可以坐。这可真是没遇到过。问服务人员,他让我们到一号站台乘车。刚到站台,车就来了,火车只坐一站,过海峡就是哥本哈根机场站。我们到这里取车。乘火车一定要注意的事项:①劲量不要讲话,禁止喧哗!欧洲火车上没人说话,整个车厢都静悄悄的。②放行李之前,要看一下,行李架上让不让放行李。我们乘坐的这一趟列车,很明显的提示:行李架上不让放行李。奇怪,这还叫啥行李架。一晃,就过了海峡,哥本哈根机场到了。走不多远,就有Car Rental的提示,出来候车,车站有很多辆公交车停靠,有一辆专门开往Car Rental Center的免费巴士,大家乘这辆车,直达。一到丹麦,就不得不隆重介绍一位超级重量级的大咖:B.I.G建筑事务所。B.I.G是一个由建筑设计师、产品设计师、设计思考者组成的在建筑、城市等多领域广泛合作的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国际化事务所。一直以来,B.I.G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通过对项目不断地作出积极回应,保持了极强的创新性、不可预知性和高效性,因此具有一种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事务所的创立者、设计总监比亚克·因格尔斯(Bjarke
Ingles)吸引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以及世界各地睿智且富有雄心的客户。这是因为他出众的才华能够在不断的“运动”中寻找到创造性的协作方式,将潜在能量和未知动力转化为前所未有的、令人惊讶、实用美观而具经济价值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每一个具体和复杂的挑战任务。B.I.G的作品已经获得了包括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奖、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评委会特别奖、世界最佳住宅、北欧国家最佳建筑奖等一系列国际奖项。容纳了丹麦国宝小美人鱼铜像的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丹麦馆就是他们的作品。从机场出来,我们参观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奥雷斯特德(Orestad)的社区。这里有B.I.G公司著名的山地住宅项目。整个建筑物为了为每一户居民都提供阳光花园。采用了山地一样的倾斜建造方式,下方则是停车场。有斜坡道可以一直走到楼顶。停车场的外立面,用钢板穿孔,远看是山的形态。山地住宅是二期项目,一期项目里面也是精彩纷呈。整个社区涵盖住宅、酒店、商业、公寓。建筑种类繁多。整个社区的设计、建造水平都相当高。一个美女和她的小狗。第二个参观项目,是“8”字住宅。因为是8字,所以建筑物有两个中庭空间。一大一下,都是绿化。顺着斜坡,可以一直走到楼顶。两个组团的衔接处,是一个公共交通空间。今天的参观到此结束,超市里买了一只鸡,26克朗2公斤。又买了一袋肉丸。晚上土豆炖鸡、大头菜烧肉丸。我们在Airbnb上租了一间民宿,是个离市区有点距离的民宅,坐落于一片茂密的丛林和开阔的农田之间。风景秀丽,房间上下两层,五间卧室。晚上来的时候,都以为走错了。越走越黑,连路灯都没有,早晨才发现,原来是个世外桃源。[9.19DAY17] Kobenhavn(哥本哈根)今天的行程是游览古老的哥本哈根。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座老城。哥本哈根(丹麦语:København;英语:Copenhagen),丹麦王国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也是北欧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丹麦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哥本哈根城市建立之际的名称为“Kjøbmandehavn”,意为“商人的港口”。哥本哈根曾被联合国人居署选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在2008年,《Monocle》杂志再次将哥本哈根选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并给予“最佳设计城市”的评价。哥本哈根也是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世界上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都在此召开。哥本哈根既是传统的贸易和船运中心,又是新兴制造业城市。全国1/3工厂建在大哥本哈根区,全国重要的食品、造船、机械、电子等工业大多集中在这里。哥本哈根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夏季平均气温最高约为22℃(72℉),最低约为14℃(57℉),而冬季的低温约在0℃(32℉)左右。降雨量也十分适中,但全年四季皆有雨。冬季仅有少量降雪。哥本哈根市容美观整洁,市内新兴的大工业企业和中世纪古老的建筑物交相辉映,使它既是现代化的都市,又具有古色古香的特色,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哥本哈根在全球城市分类中被列为第三类世界级城市。此外哥本哈根在西欧地区获选为“设置企业总部的理想城市”第三名,仅次于巴黎和伦敦。这座城市,占用了全部行程中最多的内存。我们今天的游览,先从那个最著名的小美人鱼开始。还没到跟前,就看见了人头攒动。走到跟前,好家伙,还有坐船过来围着转的,那真是海陆空待遇。小美人鱼和美人。小美人鱼是在一个堤坝上面,沿着堤坝向南走,是一个公园:Langelinie Park,公园里有一个纪念碑:Ivar Huitfeldt柱,旨在纪念北方大战中,在海战中丧生的Ivar
Huitfeldt海军上将和他的士兵。 该纪念碑于1886年根据Vilhelm Dahlerup的设计建造 。
费迪南德·爱德华·林德(Ferdinand Edvard Ring)负责维多利亚雕像和浮雕,而卡尔·布鲁默(Carl
Brummer)则负责纪念碑的建筑设计。在纪念碑旁边,是玛丽公主(Prinsesse Marie)的雕像。远处是圣.阿尔班教堂的尖塔。在公园的观景平台上,可以眺望海湾对岸的哥本哈根歌剧院。大家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很自然会被歌剧院后面一个冒烟的建筑吸引。说它是工业建筑,又设计的很花心思,说它是民用建筑,又有个冒烟的大烟囱。嗳~这就是在哥本哈根看到的第三座B.I.G的作品:Amager
Bakke供电站。BIG公司在为哥本哈根设计一个垃圾发电站的基础上,还希望在这个独特建筑的屋顶上通过引入大自然的元素打造一个公共空间。并将斜坡屋顶规划为一条冬季的滑雪场。最初的整体规划是由 BIG 建筑事务所设计,在 SLA 建筑事务所的最终实施方案中,在夏季,这个屋顶公园将为游客提供徒步路线、游乐场、健身设施、小跑步道、攀岩墙,当然还有令人惊艳的美景。 到了冬季,这个公园将会与一个超过500米的滑雪坡道连接在一起。整个坡道的高度为88米,因此在景观设计方面需要特别注意选择用一系列的树木和植被来处理这里的陡峭的斜坡地形。除了安全因素外,建筑内的大型发电锅炉所产生的热量也需要协调解决,因为有的时候,它产生的热量可使地表温度高达摄氏60度。码头这边。朝向海湾有一栋建筑,CPH City & Port。它应该是一个专门负责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政府部门。在这栋政府办公楼的西面,就是圣.阿尔班教堂(St Alban's
Church),教堂里有中文的宣传册,可以免费阅读。讲的是这座教堂的历史。圣阿尔班教堂(St. Alban's
Church)是一座圣公会教堂,修建于1885年至1887年期间。教堂外观为传统英式哥特复兴式风格。教堂属于圣公会欧洲教区的一部分,献给圣阿尔班。英国国教安立甘宗(英语:Anglicanism),常用名“安立甘教会”(盎格鲁教会,Anglican
Church)或“主教制教会”(主教会,Episcopal
Church),是基督新教三个原始宗派之一,也是带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礼仪传统的宗徒继承教会。它在清朝传入中国,译作“圣公会”,取义神圣的天主教会(圣而公教会,Holy
Catholic Church),约定俗成。公元3世纪,基督教传入罗马帝国时期的大不列颠岛。6世纪,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圣额我略)派遣奥斯定·坎特伯雷在肯特王国建立天主教区。
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英国的天主教会在国王亨利八世的带领下脱离罗马教廷;经过玛丽一世的复辟,最终由伊丽莎白一世完成改革。大英帝国崛起之际,安立甘宗传入世界各地。教堂的室内跟外表一样,哥特式风格,气势雄伟。教堂的东侧,是一座喷泉雕像。塑的是一个美女驾驭着四头耕牛。这位美女是北欧神话中的女神,天后弗丽嘉的一位侍女,芳名吉芬,所以这座雕像名曰:‘吉芬喷泉’。吉芬女神有一次向瑞典国王讨要土地,国王回答说,自己挖,给你一个晚上的时间,挖出来的都是你的。吉芬女神大发神威,让4个儿子化成4头神牛(所以又叫神牛喷泉),拉着一张巨犁,一夜之间,犁出7031平方公里,拉到波罗的海,堆成了西兰岛。真是惊掉了下巴!圣.阿尔班教堂西北,是一个平面图像乌龟一样的城堡:卡斯特雷特(Kastellet)。现在它仍然是一个军事基地,城堡里的房子,很多本身就是兵营和办公场所。站在城堡四周的围墙上,可以远眺圣.阿尔班教堂和四面的护城河。从城堡出来,沿街向腓特列教堂的方向行进。沿途的建筑物,每栋都非常精彩。这是一座教堂,但是没有对外开放。腓特烈教堂马上就到要到了。腓特烈教堂建造的初衷是为了纪念奥尔登堡皇族统治丹麦300周年(1479-1749),然而,这项工程自1749年由弗雷德里克五世奠基后,因资金不足,拖到1894年才竣工。教堂重新建设时,放弃原来完全采用大理石的计划,代之以石灰石,但仍然称其为大理石教堂。腓特烈教堂是一座铜绿色圆顶教堂,拥有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教堂最大的圆顶,其直径达到了31米,圆顶被安置在12根圆柱之中。圆顶上绘有耶稣的12个使徒的画像。这是一座文艺复兴式的建筑物,其设计灵感很可能是来自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腓特烈教堂和整个腓特烈堡区,都是由建筑师
Nicolai Eigtved 于 1740 年设计。建筑物的细节无比精湛。围绕教堂四周的底座和上层栏杆上装饰有共32座雕像,都是圣经中的人物和著名的神职人员。教堂左边的塑像,是丹麦著名神学家及赞美诗作家格伦特维(Grundtvig)。教堂前面小广场旁边的建筑物。教堂正对着的是阿馬林堡宮。道路正在维修。教堂外面,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教堂内部,却非常安静。走累的人,不妨进来歇息一下,想想将来的路该怎么走。阿美琳堡宫建于十八世纪,被认为是丹麦最伟大的洛可可式建筑之一。宫殿由四座一模一样的建筑构成,分别是克里斯蒂安七世皇宫(又名莫尔特克宫)、克里斯蒂安八世皇宫(又名莱维特桑宫)、弗雷德里克八世皇宫(又名布洛克道夫宫)和克里斯蒂安九世皇宫(又名沙克宫),分布在八边形的庭院中。阿美琳堡宫是女王陛下的主要居所。国旗升起时,表示女王在王宫内。该城堡的部分是向公众开放的,目前人们可以参观其中两座宫殿——克里斯蒂安八世皇宫和克里斯蒂安七世皇宫。克里斯蒂安八世皇宫部分已作为格吕克斯堡皇室博物馆,克里斯蒂安七世皇宫现作为女王接待来宾和官方代表之地。庭院的中心有一尊国王弗雷德里克五世的骑马雕像,于1771年也就是弗雷德里克五世逝世后五年问世。该雕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骑马雕像之一。阿美琳堡宫也以丹麦皇家守卫队闻名于世。守卫队负责巡逻皇家庭院。丹麦皇家守卫队每天11:30从罗森堡出发,迈着整齐划一的步子穿过哥本哈根街道,于12:00准时行进到阿马林堡前换岗。女王居住的日子里,守卫队会有皇家守卫队乐队伴随奏乐。下面是正在换岗的守卫。还有观看换岗的世界各地的人们。沿着腓特烈教堂门前的道路一直向南走,会首先路过一个条形的城市花园绿地,绿地的端头,有一尊克里斯蒂安十世的雕像。沿路继续向南走,道路两侧越来越热闹。这是宴会厅。道路的尽头,是国王新广场。丹麦皇家剧院就在广场边上。广场边上还有博物馆、酒店、皇宫。是哥本哈根最具标志性的场所之一。旁边的建筑物,也是多种多样。游人如织。广场的东北部,是一条运河:尼哈文运河,现在是游船停靠点,运河北侧的步道上,全是各式各样的餐馆。纪念锚(丹麦语:mindeankret)位于尼哈文运河底部,毗邻新国王广场(kongens nytorv),是丹麦哥本哈根的一座纪念雕塑,纪念二战期间在海上丧生的平民水手。 锚上面是我们的华为。哇哈哈。这个餐馆的伙计,看我们在拍照,一定要露一小脸。餐饮一条街的另一头,是丹麦皇家剧场。剧场对面,海湾另一侧的建筑。剧场里面的装修,以深色调为主,大面积的玻璃墙,坐在窗前可以饱览海湾风光。中午到了,太阳那么好,适合坐在阳光里品尝一下丹麦的啤酒。度数可是真高,几口下去就犯晕了。这个餐馆还提供外卖的啤酒,便宜一些。这个餐馆里卖的牛排,不是真牛排。是牛肉饼。美女坐在河岸上,和我们一起晒太阳。太阳晒的人懒洋洋的,昏昏欲睡,晒足了太阳以后,开始出发,向着克里斯蒂安堡宫的方向。远处的尖塔是个艺术中心(Nikolaj, Copenhagen Contemporary Art Center)。路过一个十字路口,有一尊雕像:尼爾斯·朱爾(Niels Juel)。他曾是丹麥挪威海軍上將,也是丹麥海軍英雄。他在17世紀後期擔任丹麥皇家海軍的最高統帥,並監督了丹麥海軍的發展。前行一个路口,对面是小岛教堂。小岛教堂门前路的尽头,绿顶斜坡的老建筑,是旧股票交易中心。The Stock
Exchange旧股票交易中心,是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城堡岛的一座建筑。由克里斯蒂安四世建于1619年至1640年,是丹麦最古老的股票交易所。它特别著名的是如同四条龙的尾巴缠绕在一起的龙形尖顶,高达56米。红色的砖墙和绿色的屋顶与尖塔相映成趣,与一旁的克里斯蒂安堡宫一起成为哥本哈根港区城堡岛上最显眼的建筑。旧股票交易中心到了,门口好像正在举办什么活动。还临时搭了棚子。后面那个有半圆形山花的建筑,是丹麦财政部。旧股票交易中心对面,是小岛教堂的一条长廊。与交易中心的风格很搭。旧股票交易中心,紧邻的是克里斯蒂安宫。可以看到皇宫门前弗雷德里克七世(Frederik Ⅶ)的雕像。弗雷德里克七世,丹麦国王(1808年10月6日——1863年11月15日)1848到1863在位。他是丹麦奥尔登堡分支上的最后一个君主,也是最后一个专制统治丹麦的君主。1849年在他在位期间,他签署了一部宪法,设立丹麦议会,并使该国成为君主立宪。座右铭是人民的爱,我的力量。但其反应迟钝而反复无常。王位由其表弟的后人克里斯蒂安继承。克里斯蒂安堡宫最早建于1773-1775年间。当时的克里斯钦六世国王为了享乐,将旧王宫(哥本哈根宫)夷为平地,在此基础上建造了一座显赫、华丽、舒适的新宫。由于此宫是克里斯蒂安六世国王的寝宫,故名克里斯蒂安堡宫。克里斯蒂安堡宫具有欧洲十八世纪洛可可式的建筑风格。自1849年起,克里斯蒂安堡宫开始用作国会场所。现在的克里斯蒂安堡宫是丹麦议会所在地,因此也称为议会大厦。进入大门,是一个通廊,可以穿行通过,进到宫殿的南院。克里斯蒂安宫的南侧是主入口,有个很大的庭院。宫殿前面有一尊克里斯蒂安九世(Christian
Ⅸ,1818年4月8日-1906年1月29日)的雕像,他是1863年至1906年期间的丹麦国王。从1863年至1864年期间他还同时拥有石勒苏益格公爵,荷尔斯泰因公爵和萨克森-劳恩堡公爵的头衔。1852年,因为奥尔登堡家族的主支即将断绝,所以克里斯蒂安被推选为丹麦君主制的继承人。1863年,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七世去世后,克里斯蒂安继承了王位,成为了第一位来自格吕克斯堡家族的丹麦君主。主楼两侧的附属建筑。整个宫殿建筑的入口处有一对门廊一样的建筑。站在门廊处,透过庭园绿地,远观整栋建筑物。拥有无敌宽广的视角。出了城堡,是一条护城河,原先围绕整个城堡的防卫设施,现在变成了游船如织的游览区。那个大红坡顶的房子,是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啤酒坊。沿着护城河向南走,那一栋现代感十足的建筑物,是丹麦建筑中心。隔着护城河,还可以看到一个黑黑的房子:皇家图书馆。同时,这栋楼里还有个丹麦国家摄影博物馆。建筑中心南侧还有一个室外活动场地,孩子们可以在这个场地随意玩耍。在丹麦建筑中心南侧,有一个新建成不久的桥梁。设计的非常漂亮。这个新建的桥,只走自行车和行人,车辆还是从老桥上通过。桥头不远处有个很炫酷的建筑,那是个银行。没有过桥,沿着H.C.Andersons大街向市政厅广场的方向行进。可以看到市政厅的大尖塔。走两个小路口,就到了新嘉士伯美术馆。不要以为这里是卖啤酒招贴画的,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美术馆,在哥本哈根有很多值得一看美术馆和博物馆,新嘉士伯美术馆就是其中一个。如果你想慢慢的看,可以在里面待一天。这个美术馆,被认为比丹麦国家美术馆的艺术水准还要高。新嘉士伯美术馆由啤酒业巨头卡尔·雅各布森创立,他是世界著名的嘉士伯啤酒厂的创始人,也是丹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赞助人之一。他的酿酒厂创造的利润为他带来了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产品收藏。美术馆收藏包括一万多件艺术作品和出土文物,其中以古希腊和罗马雕塑、古埃及木乃伊、法国印象派大师高更、马奈、德加、莫奈、塞尚、雷诺阿和梵高的杰作而闻名。博物馆于1897年成立,第一座建筑由丹麦建筑界的杰出大师Vilhelm
Dahlerup设计,其在1906年建造了博物馆的冬季花园,1996建筑师Henning
Larsen为法国绘画创作了一个新侧厅,并于2006年开幕了“古代地中海”展区,引领游客们进入到古代文化和早期的中东帝国世界。美术馆的入口。一进大门,很古典、大气的一个门厅。门厅里是检票处,售票处和存包在楼下。地下室的存包处。门厅两侧有一直通到顶楼的大楼梯,贯穿三层展厅。美术馆有个很大的四季花园,玻璃顶。种满了热带植物。花园的大台阶上,有个动感十足的雕像。一楼左右两侧的展厅里,展的都是雕塑,作品的时间跨度很大,主题繁多。在众多的雕塑之间徘徊,每一件都值得细细品味。门厅右侧的展厅里,最醒目的位置,展示的是罗丹的《加莱义民》。无论是罗丹,无论是加莱义民,都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除了罗丹的作品,还有众多精彩纷呈的雕塑,如果你留心去了解,可以慢慢感受每一个雕塑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还有专门的亚述王朝、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雕塑展厅。看到这么多人向你行注目礼,庄严感油然而生。老馆的中央位置,穿过四季花厅拾阶而上,有一个举行活动的大型多功能厅。使用的都是古罗马时期的柱廊和雕像,颇有些古风古韵。还有专门的古埃及展厅。穿过一个巨大的甬道,下到一个模拟法老陵墓的的展厅,里面展着出土的木乃伊。展厅里优秀的雕塑作品,真的是太多了。在美术馆的最顶楼,有一个专门的展厅,展出的是埃德加·德加(E.Degas 1834-1917)的作品。很多青铜雕塑,正中间是一个多材质的雕塑作品:舞女。美术馆里还有专门的展厅,展出的是一些绘画作品。这一幅是马奈: 《枪决国王马克西米连》。但这幅画好像不是最终的那一副,不知道是不是草图或是仿品。关于马奈和马克西米连,无论是谁,都是有故事的人。附上一个链接吧,说的是悲惨的马克西米连。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80207203954510.html在美术馆的后部,有新加建的展厅,展出的是主要是现代艺术家的美术作品。可以一直上到楼顶,远眺一下城市的风光。新嘉士伯美术馆的斜对面就是市政厅。市政厅的西北面是市政厅广场。两个商场中间的那条街道,汉堡王的那个位置,就是世界著名步行街之一:斯楚格街(Strøget)的起点。广场的四周,是城市的商业中心,汇集了众多的商场。斯楚格(Strøget)步行街是哥本哈根的主要商业区,同时也是欧洲较长的步行街之一,街道上店铺林立,从经济型连锁店到一些世界上昂贵的品牌商店,繁华无比。当你游览这座城市时,这条步行街一定要去转转。1.1
公里的距离包括 Frederiksberggade 街、Nygade 街、Vimmelskaftet 街和 Østergade
街,从市政厅广场 (City Hall Square) 一直延伸到国王新广场 (Kongens Nytorv)。Strøget 步行街以购物闻名于世。大型国际品牌(如 Prada、Max Mara、Gucci、Louis
Vuitton、Bulberry)均在此落户。 如果你对这些品牌不感兴趣,市政厅广场 (City Hall Square) 附近的
H&M、Vero Moda 和 Zara 店也会是不错的选择。但是 Strøget 步行街不只是购物街。和传统的都市商业步行街不同,这条街上也有经常会有街头艺人的表演。所以,在你在畅享购物的间歇,也可以抽空打量一下街边景致,欣赏街头艺人的表演,让匆忙的购物之旅也充满乐趣。斯楚格街街上,串联着两个城市广场。靠近市政厅广场的这个是:新广场。很多年轻人、游客都在喷泉这里休息、拍照。新广场的北侧,可以看到圣母教堂,走不远就可以到达。圣母教堂(丹麦语:Vor Frue
Kirke)是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一座教堂,也是丹麦的国家教堂。紧邻哥本哈根大学主楼。现在的教堂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竣工于1829年。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0世纪后期。教堂的北侧,是哥本哈根大学的主楼,所以附近的学生非常多。斯楚格街真的是非常之繁华,游人多的摩肩接踵。这是斯楚格街上的第二个广场,有个喷泉:鹳鸟喷泉。这个广场上有很多表演的艺人。远处的尖塔就是克里斯蒂安堡宫上面的。所以从这里也可以走到皇宫去。这个尖塔,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它,走到跟前,才知道,它是一个艺术中心(Nikolaj, Copenhagen Contemporary Art Center),猜测应该是一个由老教堂改建的建筑。下面这个是圣灵教堂。时间太晚关门了。说实话,哥本哈根可以参观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只转了一个美术馆,同学们则是去参观了BIG的作品展。所以这个城市真的适合多待一段时间,多走走多看看。这里是北欧四国里最富有生命力的城市。为什么北欧国家的城市、建筑会保存的如此完好,我想这也是大家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所以在此梳理一下前因后果。关于瑞典:在十六世纪(1501--1600年)中叶,瑞典是个军事强国,曾和沙俄掰腕子。1721年,瑞典败给沙俄为首的三国联盟(丹麦、波兰)。这一次惨败,让瑞典意识到中立的重要性。因国势衰弱,瑞典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成了列强的盘中餐。瑞典的大量地盘被割让。瑞典意识到严守中立是他们唯一的出路。瑞典的地缘环境比较特殊。往东是强大的沙俄,往南是强大的普鲁士,往西南是强大的英国、法国。列强捉对厮杀时,瑞典夹在中间好不难受。有的国家拉拢瑞典站在自己这边,和另一边作对。瑞典很冷静,说你们打你们的,我只围观,哪边都不帮。两不得罪,这是瑞典的国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瑞典就对沙俄和德国说过:不要再找我,态度不变。二战爆发前,德国就想拉拢瑞典,说愿意和瑞典签订互不侵犯的协议。瑞典为了生存,在苏、德之间,还是略偏向德国。德国进攻苏联,瑞典立刻送给德国一份大礼——德国的陆军和空军可借道瑞典,只不过德国军舰不能在瑞典海域停留时间过长。更重要的是,瑞典还向德国大量出口德军急需的铁矿石。到1944年对德国的铁矿石出口量还高达750万吨。瑞典还拒绝过英国,英国和美国和苏联一样,反而低三下四的求瑞典保重中立。看到德国败势明显时,瑞典开始踹掉德国,最终站到了苏美英一边。关于丹麦:二战时,德国在1940年4月9日当地时间04:15偷袭挪威和丹麦,据其称是为了要从英法手中保护两国中立。1940年4月9日凌晨4时20分,德国驻哥本哈根使节向丹麦政府递交了最后通牒,要求丹麦立即接受“德国的保护”,限定1小时内答复。此时德国舰队已逼进挪威各主要港口,并已从海上和陆路向丹麦发起了进攻。在得知消息后,70岁的丹麦国王紧急的召开了内阁会议。在会议上,丹麦政府依旧秉持着和平的信条,不希望国土上因为战争而染血,因此决定向德国投降。丹麦人几乎没有抵抗,海军一炮未发,陆军只被打伤20人,4小时后便接受了德国的最后通牒。由于丹麦并没有做过多的抵抗,先撕毁互不侵犯条约的德国人也在其他地方尽可能的给予丹麦优待,德国只派遣了一名高级官员间接接管了丹麦政治事务,原本的丹麦政府基本没有受到本次侵略的影响,而丹麦国王也仅仅是被软禁起来而已。关于芬兰:1939年,德国灭亡波兰,同年10月,苏联以保障其西北边境特别是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由,要求芬兰政府将汉科港租给苏联30年作海军基地。芬兰政府拒绝并重申其一贯的中立立场。11月30日,在恫吓不成的情况下,斯大林同志决定动用人民的“铁拳”——苏联红军来贯彻他的意志。早晨六点,红军跨越了边界。芬兰军虽然英勇地抵抗,造成苏军极大的伤亡,毕竟还是敌不过苏军数量上的优势,终於在叁月初放弃了曼尼海姆防线,芬兰政府不得不寻求外交解决。这时苏联也急着找个台阶下,原因有二,一是天气:春天将近,解冻后芬兰地区大部份会变成泥泞不堪的沼泽,不利苏军作战;第二是国际政治:苏联入侵芬兰已经导致被国联褫夺会籍、驱逐出会,可见西方国家对这场战争的观感,如果再持续下去,将有可能导致英法势力的介入。於是在这个背景之下,芬兰于3月12日接受苏联的条件,结束了这场历时叁个半月的战争,芬兰接受了比开战之初更苛刻的条件,但保持了自身的独立。在这场战争中,芬兰损失很大:两万五千人阵亡,四万叁千人受伤。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芬兰宣布中立。而实际上,芬兰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共动员了五十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六。苏联无视芬兰的中立宣言,空袭了赫尔辛基、土耳库等南方城市。于是,芬兰政府向苏联宣战。8月的下半月,芬兰军队在德军的协助下展开了全面攻势,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收复了芬兰在1939年的全部领土。但芬兰人对进攻苏联并不感兴趣,立即由进攻转为防御,任凭德国百般威逼、劝说,就是不肯前进一步。于是,1942年至1944年间五十万芬兰和德国精锐部队无仗可打,只与不及他们半数的、战斗力不强的苏军对峙着。随着德国在战场上的接连失利,芬兰越来越希望摆脱德国,结束战争。斯大林于1943年12月在德黑兰由于受到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压力,已经同意芬兰应该保持民族独立。44年9月,芬兰宣布退出战争。所以,芬兰在二战中相对遭受的损失最大,其他两个国家基本没有受到多少破坏。众多老建筑得以完整保存下来。二战挪威战役挪威海岸线长2.1万公里,多天然良港。而德国没有直接进入大西洋的出口,只有经北海绕过英国本土才能进入大西洋。但强大的英国海军一直是德国海军的一块心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曾利用海军优势,从设得兰群岛到挪威海岸,横跨狭窄的北海,布置了一道严密的封锁网,使德国舰队困在本土港内无所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海军鉴于历史经验和地理事实,认为要对付占优势的英国海军,德国必须设法在挪威获得基地,这样才能突破英国的封锁线,畅通无阻地进入大西洋。1939年9月19日,英国内阁通过了海军大臣丘吉尔提出的方案:在挪威领海内布雷,从而切断德国进口瑞典铁矿砂的海上运输线。1940年1月6日,英国政府照会挪威政府,宣称英国舰队将不允许德国商船利用挪威水域。这增加了希特勒对其北翼安全和战略资源的担心。1月27日,希特勒指示德军统帅部拟定一份全面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威瑟堡行动”。德军“威瑟堡演习”计划,是以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的立体战术,实施突然袭击,从南到北在挪威的奥斯陆、克里斯蒂安桑、斯塔万格、卑尔根、特隆赫姆、纳尔维克6个主要港口登陆,第一阶段夺取港口和机场,第二阶段向内陆进攻,全部占领挪威,并准备在第二阶段对可能登陆的英法联军进行抗登陆和反击作战。1940年4月9日5时50分,德军在挪威沿岸的各主要港口实施登陆,同时出动800架作战飞机和250架运输机,从空中压向挪威。在德军登陆的同一天,即1940年4月9日午后,英国主力舰队出现在卑尔根附近。但是一直拖到4月14日和4月16日,英法联军才在挪威北部纳尔维克和中部特隆赫姆附近登陆。但由于西欧战局急剧恶化,1940年6月7日英法联军从挪威撤出了自己的全部军队,挪威国王和政府也流亡伦敦,德军于1940年6月10日占领挪威全境。此役德军共伤亡5700人,损失驱逐舰10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2艘、潜艇4艘;英法和挪威军队共伤亡5000余人。英国损失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7艘,法国损失驱逐1艘。由此可见,这场战役的主战场还是以海上双方的攻防为主,再加上挪威纳粹党的里应外合,所以挪威在二战里的损失也不大。凭借此役,纳粹德国不仅保有了至关重要的铁矿石运输线,巩固了德国北侧的防守,还获得了众多的重要战略据点,德国可利用这些基地对英国海军发动连串攻击。[9.20DAY18] Kobenhavn(哥本哈根)-赫尔辛格(Helsingor)-Kobenhavn(哥本哈根)今天的行程是到哥本哈根的周围城市转一转。拜访一下赫尔辛格。首先今天的第一站,是方舟现代艺术博物馆(丹麦语:Arken Museum for Moderne
Kunst)是一间有国家授权的私人博物馆,它位在位于哥本哈根南方20公里的郊区城市Ishøj,靠近克厄。本馆由丹麦建筑师Søren Robert
Lund所设计。于1996年3月15日在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见证下开幕。进出口的大厅在一起。有个纪念品商店。第二个参观项目,是位于赫尔辛格的丹麦国家海事博物馆--B.I.G的作品。丹麦国家海事博物馆与周边独特的历史架构和空间背景相融合,介于丹麦最重要也最出名的建筑物之一和新型极具潜力的文化中心之间。在这样的场地中,博物馆必须表达出所处的区域特征,同时又不能克伦堡宫的风格。这里曾经是一个干船坞,如今早已废弃,BIG利用了原有的船池,将船坞作为开放的户外展厅兼兼交通坡道,同时将这一强有力的结构作为海事博物馆的构图中心,而整个博物馆设在船坞之外的隐蔽地下空间。通过这一做法,整个建筑以一种低调的姿态,与克隆堡宫相连,并与周边的文化广场毗邻。博物馆的四周,远处那座古典建筑就是克伦堡宫。博物馆的南侧,是一个废弃的码头工厂,现在已被改造为城市文化中心。从船池也可以看到文化中心。穿过文化中心门前的广场,可以看到远处的圣.玛丽教堂的塔楼。博物馆的室内。出口处也是入口,同样有个纪念品商店。地面本身就是倾斜的,所以商品大部分都是吊挂起来的。克伦堡宫,是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于1577年1月24日正式命名,但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20年代,那时克伦堡宫是一个壁垒森严的城堡。弗雷德里克二世接受了当时欧洲贵族的思想影响,认为财富代替军事成为权力的象征,从1574到1585年断断续续将克伦堡宫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建成典型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增加了塔楼和尖屋顶,对整座宫殿进行了装修。1629年,克伦堡宫几乎全部毁于一场大火。1631克里斯蒂安四世开始按照原来的样子修复克伦堡宫,但在内部增加了早期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宫殿内陈放着大量的古式家具、油画、挂毯、木雕。二层的国王居室里有一幅英国国王查尔斯一世的画像,是著名荷兰画家盖拉得的杰作。1658年,克伦堡宫被瑞典人轰击被侵占,被掠夺走大量的弗雷德里克二世留下的珍贵的艺术财富。1690年,克里斯蒂安五世在克伦堡修建了防御工事作为抵挡陆地进攻的要塞。从那时起,丹麦国王在克伦堡宫逗留时间越来越少,1785年克伦堡宫变成了驻军营地。1923年军队离开克伦堡后,克伦堡宫内的摆设一丝不苟地恢复到弗雷德里克二世和克里斯蒂安五世时期的原样。克伦堡宫构成丹麦文化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外部来看,皇室宫殿的庄重典雅和营地驻军的粗犷野蛮形成鲜明对比。克伦堡宫的内部装饰和摆设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盛行时期艺术、设计和皇室价值形态和生活方式的生动阐述。沙翁名剧《哈姆雷特》的故事原是丹麦民间传说,以克伦堡作为故事发生地点,以后世界上有不少名演员以古堡庭院为演出背景出演《哈姆雷特》。古堡也就因沙翁的不朽名作而闻名于世。宫墙上面还嵌有纪念莎士比亚的石刻。在古堡门前的围墙上,可以远眺一下对面瑞典的城市--赫尔辛堡。谁能想到当年这样隔海相望的两个城市,会掐的你死我活,真是活生生的解释了什么是咫尺天涯。从大门进去,是一条很压抑的通廊,头上应该是古堡的围墙。围墙和城堡之间,中间有个露天的小庭院。古堡大门的外墙上一边有一座雕塑。进入古堡,是一个长方形的庭院,整个古堡也是座长方形的建筑物。庭院四周的门、洞口、都雕饰的非常精细。古堡里有一条参观线路。先从进门的右手处开始参观地牢,然后回到院子里。再参观其他主要房间。从地牢出来,朝向大院,一楼有个厨房,可以在这里吃自己带的食物。然后可以依次进入古堡主要房间参观,首先参观的是教堂。也是朝向院落。有个独立的出入口。从教堂出来,按照指示,可以登上楼梯,依次参观古堡内的其他房间。有寝宫、觐见室、会议室各种不同房间。都按照当年的格局布置。古堡内还珍藏了一些绘画、家具、艺术品。参观结束以后,终点是个纪念品商店。从古堡内院出来,可以登上要塞。要塞上面也是按照当年驻军的时候布置,安放了几排古老的火炮,朝向海峡。从城堡出来,远远地就可以看到这座建筑,Kulturværftet文化中心。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所建筑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在意,因为利用老建筑、因地制宜进行改扩建的项目,在欧洲比比皆是。因此也就没有过多关注它。但是,当我第一步迈进这座建筑物的时候,就深深的被这座建筑的魅力所打动啦。那种新与旧的融合、历史与现在的交汇、粗糙与细腻的衔接、那种工匠一样的施工工艺。彻彻底底的把我征服了。我看一座纯现代手法设计的建筑物,像旁边的海事博物馆,我并没有这种感动。是因为太现代的东西,往往缺乏内涵,缺少那种能唤起感情纽带的因素,而这座建筑完美的保留了历史的沧桑和年代感,但又融入了极现代的表现手法,完美的令人有想哭的冲动,非常容易触碰到我情感最深处的共鸣。这座建筑,是我这次最大的收获。利用新旧建筑结构的衔接,搭建了一个报告厅。色彩浓艳却一点也不生硬。每层都有加建的休息平台,细节都尽可能的利用了原建筑的拆除构件。原有厂房的顶棚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采光效果一流的网架结构,给予了整个顶楼明亮的采光和宽阔的视野。大家都说建筑的灵魂在于细节。看看这些令人震惊的细节处理吧。。卫生间的墙面上,都是城市不同发展时期的平面图。消火栓的管线,居然是透明处理的。干这活的都不是工人,是艺术家。连楼梯的走道上,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肖像,连水管都接的像一件件的作品一样。因为是旧建筑的再创作,不可避免的会有结构、功能的冲突。看看这些细腻的处理吧。如果你做过设计、管理过工程,你该知道实现这样的作品该有多难,我甚至怀疑改造的时候,设计师是不是天天住在这里。这座建筑,是丹麦AART设计公司的作品,完成以后共获得过三个奖项。在他们的官网上有详细的介绍。这家设计公司,在旧楼改造领域,建树颇丰!文化中心正对着旧码头,码头上有一个环保主题的雕塑,全部用海里的垃圾制成。中午在麦当劳简单吃一个汉堡,这里炸的不仅仅是薯条,还可以选地瓜条,回来以后发现必胜客里也在卖炸地瓜条,甜的!不用粘番茄酱了,比薯条好吃。丹麦的番茄酱是单独收费的,一袋3克朗。下午参观的是位于希勒勒 (Hillerød)的腓特烈堡(Frederiksborg Castle)。腓特烈堡的历史虽然不如克伦堡宫悠长,但从外观上看过去,就能感觉这座城堡的华丽程度超过了克伦堡宫,走进内部更能印证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腓特烈堡里砸下的钱远远超过了他老爹腓特烈二世花在克伦堡宫上的钱,这父子俩还真是一脉相承的城堡狂人。腓特烈堡曾经是丹麦国王的行宫,城堡里金碧辉煌的教堂见证了几任丹麦国王的加冕仪式。十九世纪末期,腓特烈堡一部分作为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开放,使用哥本哈根卡可免费参观。城堡是由宫殿、教堂、圆塔、马厩、花园等组成的建筑群。免费提供中文语音讲解器,跟着讲解一路参观,能对丹麦从中世纪到21世纪的历史及陈列展品有所了解。博物馆是1878年由嘉士伯的创始人
brewer J.C.
Jacobsen先生资助建造的,现在还是由嘉士伯基金会运营。博物馆内最后一个展厅中就有创始人的画像。城堡内展览主要以原状展陈为主,包括皇室画像,生活用品、瓷器、家具、钟表首饰等。现在皇室家族成员的相关展览在城堡内也可以看到,是以图片录像为主,配合一些日常用品,展现出的是皇室成员一种非常平民化的生活方式。城堡内的教堂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徽章,最大的盾牌型徽章是授予现任女皇玛格丽特二世的。整个参观需要2个小时左右。城堡后花园也很漂亮,面积很大。由瀑布、花圃、池水等组成,水面很静谧,当地人都在周围散步锻炼。守卫的不只是警察,还有驻军。外墙的一部分,正在维修。腓特烈堡的正门广场,正中间有一座宏伟的雕塑。雕像上是各路神仙庆祝丰收的景象。沿唯一的桥进入城堡的大门。古堡的格局跟赫尔辛格的克伦堡如出一辙,都是长方形布局,中间是长方形的庭院。不同之处是克伦堡四面都是建筑,腓特烈堡则是三面。建筑物的细节无比精湛,比克伦堡的精致、华丽程度又要高出好几个级别。购完票,先是进入一个大接待厅。整个宫殿有一条固定的参观线路,顺着指示走就可以了。然后会参观一条侧廊,侧廊里面都是老建筑翻修时遗留下来的雕塑。沿着线路继续参观,是教堂,只能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了。丹麦国王举行登基大典的地方。从教堂转一圈,到了后面的房间,存放了很多艺术品和雕像。宫殿的西北角还有一个装饰为白色的房间,好像是个宴会厅。腓特烈堡的二层,都是不同风格的房间,存放了大量的绘画、家具、工艺品。整个参观流线的终点是金色大厅。我们游览即将结束的时候,突然想起了火警!!来了几个彪形大汉,都是电影里FBI特工的形象,把大家都请了出去。等了一会,来了两个全副武装的消防队员,进到楼里,不一会就出去了,火警解除!!再想进去参观的时候,被告知闭馆了,不过非常人性化的是,我们可以到前台免费更换明天的参观券。不过明天我们都有安排了,所以就放弃了这张优惠券。参观的时候,正赶上一场盛大的老爷车游行,光军乐队就有四个,包括各个年龄层。有个官员一样的人还在广场上发表了演讲,可惜一句也听不懂,只能凑凑热闹。最后再吐槽一下丹麦的警察吧,有个哥们几乎是每隔5分钟到停车场抄一次牌。为了贴罚单真是敬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我们回停车场的时候,幸亏一分钟也不差,不然的话,这哥们掐着表站在我们车前等着贴单哪!接下来参观的是格伦特维教堂(Grundtvig's Church),格伦特维,丹麦神学家、作家和诗人,他的雕像立在哥本哈根腓特烈教堂门口,这座教堂也是为了纪念他而建造,是为数不多的表现主义风格的教堂。因造型象管风琴而被称为管风琴教堂。管风琴教堂由丹麦著名设计师P.V
詹森.克林特(P.V.
Jensen-Klint)设计于1912年到1913年期间。教堂的设计是多种风格的融合。设计师在开始设计之前,研究了很多丹麦中世纪乡村教堂,将表现主义的现代几何元素和哥特式风格、欧洲座堂的风格结合在一起。教堂最有特点的莫过于西侧面,外形象一座巨大的管风琴。钟楼高达49米,中间是丹麦教堂常见的台阶状的山墙,但是顶点又有变化。整座教堂全部用手制黄砖制成,共耗费600万块黄砖。整座教堂可以容纳1400人。除了外形象管风琴外,教堂内部有一座壮观的管风琴。教堂现全年开放,不必仅限于宗教仪式期间,其管风琴也常用于音乐会。周围社区的建筑,也是一起设计的。在这里顺带介绍一下BIG设计的另外一个博物馆建筑:碉堡博物馆(TIRPITZ Museum)。布拉旺德(Blavand)是丹麦最西端的一个城镇,面向北海,人口四千。 二战时期这里是德国所谓的“大西洋长城”
的欧洲大陆反登陆防线的一部分。
德军当时在丹麦海岸线布设了上百万枚地雷和一系列碉堡。战后这里的雷场是丹麦最后遗留的雷场。因为海洋冲蚀和海风造成的海岸沙丘移动,一万多枚未起出的地雷已被深埋在几米深的沙丘下成为永久的隐患。布拉旺德附近遗留的德军碉堡被称为提尔皮茨(TIRPITZ)。
因为这座碉堡是建在丹麦的二百多座德军碉堡中最大的,所以以当时德国最大的战列舰提尔皮茨号命名。
历史上登陆战没有在这里发生,提尔皮茨碉堡也从未使用过。1945年德国投降,这个碉堡就被遗忘了。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终于提出把碉堡改建成博物馆。2017年,BIG事务所设计的提尔皮茨碉堡博物馆建成开放了。新的提尔皮茨碉堡博物馆是海岸沙丘地上的一个避难所,它像是对丹麦西海岸布拉旺德碉堡遗址所代表的戏剧性战争历史的一个温和平衡。2800平方米的“隐形博物馆”将历史上的德国二战掩体改造成一个包括四个展览空间的开创性文化综合体。它严丝合缝地嵌入到自然景观之中。来访者沿着沙丘茅草中的步道走近这里时将首先看到厚重的碉堡,走近后从四面切入沙丘的墙壁映入视野,人们沿着墙壁间的通道走下到中央庭院。从这个庭院进入四个充满自然光的地下展览空间。[9.21DAY19] Kobenhavn(哥本哈根)-Aarhus(奥胡斯)-Hamburg(汉堡)奥胡斯(Aarhus)是丹麦第二大城市和主要港口,它是奥胡斯郡的郡治所在,位于丹麦日德兰半岛东岸,滨奥胡斯湾。人口26.9万(2017年)。948年为天主教主教驻地,中世纪一度繁荣,后又渐衰。19世纪城市工业化并建港,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城。有奥胡斯大学、音乐学院和博物馆等,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今天的行程是,从哥本哈根出发,中途摆渡到奥胡斯。晚上抵达德国汉堡。上午在前往西兰半岛码头的路上,偶遇一座建筑,也是冒着烟的一座工业建筑,设计的很帅很炫酷。一个国家的工业建筑都可以倾注如此大的精力,真的是让我们感到,要走的路实在是太远了。在码头等船的时候,碰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去洗手间方便的时候,突然进来了几位女士,当时真有点晕菜了,难道是我走错了?几个本地人跟lady们唠了一下,我也听不懂,估计大致的意思是女卫生间在打扫,她们要过来借用一下,直接就进单间了。好家伙,这样也行。海上行船半个小时左右,就抵达了奥胡斯的码头,在船上意外地发现,我们要参观的第一个项目:BIG的作品--奥胡斯城市综合体,就在码头旁边。随着奥胡斯这几年的大学教育、清洁能源的发展,每年都有2-3千名新居民到此定居。为了解决这部分人口的居住问题,由丹麦退休基金会注资的一个房地产项目将一处旧集装箱集散地改造成了新街区,打造出能容纳7000名住户及1.2万个岗位的住宅商务多功能街区。该项目总投资7000
万欧元,其中3200 万欧元用于混合型住宅的建造——1/3 被投资商用作出租房,1/3以合理的价格出售,另外1/3
则打造成带露台的复式住宅。此外,还有由法裔比利时建筑师Julien De
Smedt主持的标志性Isbjerget项目——冰山般竖立的洁白尖角状大楼中的200多套公寓单元房。奥胡斯城市综合体分为众多个不同的小社区,每个社区的设计手法各不相同,最为醒目的是沿海的几个组团。一楼临海的房间,门口的露台是共享的,大家都可以上去溜达,你也可以把自己家的门前好好布置一个小花园,这个房间的主人是个大叔,一生单身,收藏了很多工艺品,还热情邀请我们进去参观。小区里的景观真是惊人,各个角度都异彩纷呈,谋杀内存绝佳地点。每个单元入口处的细节处理。并不复杂,重在整体设计的感染力。旁边的一个组团。第三个非常醒目的组团。设计手法类似于8字公寓,斜坡的房间每一户都有露台。这个组团的一层都是跃层的公共建筑,大多数都在空置,个别几个已经开始装修。组团旁边有个社区中心,也没有开门营业。社区里其他的组团也是各有各的特色。街道景观非常漂亮。社区里还有很多新建的项目,正在施工中。这是整个社区的大门。雕塑一样的一个作品。可以爬上去观景。在海边,景观非常漂亮,很多游客,其中有很多估计是来看房的,还包括一些专业人士,拿着相机猛照。海边还有一些运动项目,这些小伙子们在练习冲浪。水里有很多水母,真替他们担心。路边有很多小吃店,但是,他们居然只收现金!这是整个行程里唯一只收现金的地方!没办法,只好另找地方吃饭了。2017年,奥胡斯获封“欧洲文化之都”称号,该城举办了超过400多场活动,“让我们反思”(Let’s
rethink)是奥胡斯市民为这一特殊年份选定的主题,比起精彩绝伦的盛会来,更多地表达了多元、民主、可持续发展的议题。在400多场活动中最有趣的,还要数有颠覆性的深度城市规划调整——旧火车站增设了街头小吃集市,市中心步行街的停车场被一个全自动的地下停车场取代。在靠近博物馆和豪华酒店区域,一处名为Arne
Jacobsen的旧火车货运站被改造成了一个大型社交场所,并以Godsbanen(货运站)命名。那里有跳蚤市场,游客既可以在创业园区里闲庭信步,也可以爬上倾斜的巨大露天平台参加演唱会和野餐集会。这就是闻名遐迩的“hygge”(丹麦语)生活方式了吧?——通过与人相处来反思自身日常的生活艺术。建筑楼顶可以从两个方向,一直走上去。丹麦的设计水平,真的是在欧洲首屈一指。文化中心的空地上,年轻的海盗们正在捉对厮杀,游客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欣赏他们打架。接下来,步行前往奥胡斯的艺术博物馆,据说这座博物馆的设计诠释了一本独特的著作——但丁的《神曲》。作为北欧最大、最有魅力的现代美术馆之一,一共有九层,包括一间地下室。在但丁的《神曲》中“九”便是九层地狱。所以在这栋艺术馆内,最底层的地下室是地狱,在地狱内有九座房间展示的是丹麦的顶级国家艺术展品。地下美术馆寓意为“堕落天使”,而顶层则天堂,天堂的寓意是“你的彩虹全景”是以玻璃全景的的空中走廊式。楼中是螺旋状的楼梯攀升,顺着楼梯向上便是一场从地狱通往天堂的旅行。艺术馆中间是一个通高的中庭,墙面上的标语是人生的指南,比如:We are evil或Do Something Evil。。。想想,幸福指数这么高的城市,连个坏人都找不到,有这样的标语很正常。博物馆今年的主题有一个蜡像人物,他的招贴画出现在博物馆各个位置。开始我们还以为是个真人,后来才发现是个蜡像。《你的彩虹天堂》,半丹麦半冰岛血统的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创作的永久艺术品。长150米宽3米,里面的空间极为广阔,透过彩虹色的窗口,可以饱览整个奥胡斯市的美丽景色。在这里行走,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彩虹天堂每走一步,色彩都在变化之中。九个楼层的展品,种类繁琐,形式多种多样。下面这些是蒙克的绘画作品。这是一幅马赛克镶嵌的作品。下面的是一个多材质的作品。这是一个装置。表现的是被记忆的绿色。这个是一个用树脂克隆的土著房屋,以及建造的过程。还有很多复合装置作品。艺术馆里也有一些雕塑作品,但是数量不多。下面这个是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澳洲雕塑家罗恩.姆克的作品男孩(Boy),是个非常大的蜡像,身高将近5米。他的展出位置不定,会出现在任何地方。这次是在一个全是镜面的房间里。在地狱展厅里,有一段话。今天最后的一站是:BIG的作品--位于比隆的LEGO House。这座建筑是由 21 块巨型乐高积木堆叠而成,LEGO Experience Center 里有陈列室讲解品牌历史,还有很多沉浸式的体验,并定期举办品牌主题展览和相关活动。一楼大厅对大众免费开放,楼上展厅每周有一天免费,其他时间都需要购票进入。一楼角落里有个很大的LEGO专卖店。和黑武士拍个合影。楼上的展厅。LegoHouse,属于孩子们的童年世界。[9.22DAY20] Hamburg(汉堡)今天的行程是,在德国汉堡市区参观。汉堡汉萨自由市(德语:Freie und Hansestadt Hamburg)位于不莱梅东北部易北河岸,是德国北部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是德国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在行政上,它是一个州,相当于中国的直辖市。8世纪在阿尔斯特河畔距易北河的入河口不远的地方产生了最初的定居区。830年,神圣罗马帝国曾在此建镇,称“汉马堡”(Hammaburg)。834年,汉堡被“北方使徒”Ansgar主教选为主教座堂所在地。845年,600只维京战舰进入易北河摧毁汉堡,当时那里有500居民。
12世纪易北河变得更为重要。北欧地区的贸易发展迅速。1189年汉堡从巴巴罗萨皇帝那里得到特许权,在易北河上征收关税,而后成为了“帝国自由市”。13世纪后,与北德各港口城市建立自由贸易联盟——汉萨同盟。易北河口附近的库克斯港为汉堡的外港。16世纪20年代,该市皈依路德会,汉堡接收了从荷兰和法国来的新教徒难民。那时它在丹麦统治之下,也是神圣罗马帝国一部分,1768年,丹麦承认它是一个帝国自由城市。中世纪时期在北欧产生了一个城市同盟:汉萨同盟。汉堡成为汉萨同盟最重要的北海港口,同时亦是粮食、布匹、毛皮、鲱鱼、调味品、木材和金属的转运地。汉堡本身则因其最重要出口产品-啤酒而闻名。汉堡曾归属于丹麦,也曾被法国占领过,1815年加入德意志联邦,1937年成立大汉堡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汉堡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古老建筑几乎荡然无存,战后得以重建。今天参观的起点: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易北爱乐音乐厅是德国北部音乐之都的新心脏,凭借其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和精彩纷呈的各类活动,这座宏伟的音乐厅将卓越艺术和开放包容融为一体。易北爱乐音乐厅由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设计,矗立于城市与港口之间,并将从前的码头仓库与新颖的玻璃结构和弧形屋顶合为一体。建筑内除了设有三座音乐厅外,还拥有豪华酒店和公共观景平台,平台的开放式设计突显出汉堡这座德国新地标建筑作为“一个面向所有人的音乐厅”的特点。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已于2017年1月11日盛大开幕。因为是周末,所以音乐厅内部停车场免费开放,将车停进大楼。乘电梯到7楼的公共平台,开始参观。玻璃转门采用的是曲线的造型方式。加工难度很高。在整个开放的走廊上游览,可以眺望港口、水道、老城区。一切尽收眼底。还有一艘法国的船坞登陆舰。不知道当年俄罗斯想采购的,是不是这个型号?礼拜天,这里的游人真的是超级之多。通过坡道可以去往下一层。楼里咖啡厅、餐馆一应俱全。通过一条长度超过80米的自动扶梯,可以一直下到一楼。音乐厅下面临海的位置,是城市小广场,很多咖啡厅,大家在码头上拍照、游玩,在咖啡厅喝酒品茶。其乐融融。这块石碑,是这里保留的原先老码头的一块混凝土板,现在成为了一块铭刻历史的纪念碑。在音乐厅的观景平台上,可以看到两个教堂的尖塔,那就是我们下面的目的地。20世界60年代后期,运输业效率的提高、造船业中心向亚洲转移,使原先的汉堡港陷入生存危机,空置了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建设、规划易北河北岸地区,成为了当时的城市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于是,一项旨在让“一条丑陋的滨水带”转化为“珍珠项链”的“滨水复兴”规划开始逐步实施。1997年汉堡市前市长福舍劳博士(Dr Henning
Voscherau)宣布了港口新城的建设构想,成为近年来汉堡作出的对城市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历史性决策之一。1999年举行了港口新城(Hafencity)的总体规划设计竞赛。在第一名方案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完善,总体改造规划方案得以完成,包括结构方案、规划方案和单项方案。2000年2月汉堡参议院审议通过了总体方案目标,并为港口新城规划举行了国际招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总体规划。2001年开始修建,计划用25年时间完成。它将从西向东分阶段实施,整个改造区由多个组团构成,每个组团都有明显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相对的独立性和识别性。这些功能结构的特殊性是由该地段人文历史发展条件和规划目标决定的。一条偏北的东西向道路把组团划分为两个部分,大部分住宅朝南面向水面,北部为条式和点式的5~8层住宅,南部为半围合的住宅,开口向南,内部为绿地庭院,沿街的住宅底层作为商店和餐饮店。南部河岸为林荫道。同时组团之间相互协调,使港口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其中穿插绿带和林荫道,形成一个总体性的城市区。如今的港区。已经完全转换了角色,成为了游人密集的旅游景点。路边的警察局沿着河岸信马由缰。不一会就到了第一个教堂:圣.凯瑟琳教堂(Hauptkirche Sankt
Katharinen),它是德国汉堡的5座主要新教教堂之一。其尖顶的基础可追溯到13世纪,是该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它坐落在一个小岛上,那里在中世纪是城市的南部边缘,正对着古老的易北河港区。传统上,这是海员的教堂。教堂的室内,简单而朴素。第二个圣尼古拉教堂离这里不远,继续步行前往。圣尼古拉教堂(St.-Nikolai-Kirche)曾经是汉堡最主要的五座新教教堂之一,初建的教堂于1842年毁于汉堡大火,火灾后重建为新哥特风格教堂。1874年,重建后的教堂落成之时,以其钟楼
147.3米的高度,成为当时的世界最高建筑,现在仍是汉堡第二高建筑。但这个“世界之最”只保持了两年,1876年其高度就被法国的鲁昂教堂超越。现在的圣尼古拉教堂是一座废墟,用作战争纪念馆。二战期间,教堂高大的尖塔成为盟军空袭汉堡时的地标,使得教堂的主体部分在空袭中被炸弹击中坍塌,但是尖塔和部分立墙得以幸免。几十年过去了,教堂并没有被修复,而是特意保持着半个多世纪前被硝烟和战火熏黑、残垣断壁的原状,成为一处反思战争的遗址。走到这座教堂跟前的时候,实际是很吃惊的。一座废墟,名副其实的废墟。就像这个坐在广场空地上的雕塑一样,是苦闷、是悔恨、是咬牙切齿,还是暗自伤心。说不出来的感觉,也是无法表达的复杂感受,所以就像这座废墟一样,德国人的内心深处是有一道很深的创伤的,而且现在也没有愈合,不能说、不能宣扬,还要假装它不存在。从残存的遗迹上,还能管窥一下这座建筑当年的辉煌。离开教堂,前往市政厅。这是市政厅的后门。方格子的建筑物,是德意志银行。两座建筑物之间的小广场。市政厅的侧面。富丽堂皇的市政大厅建于1897年,耗时11年才完工。这座宏伟的建筑共有4层,房间多达600余间,整个建筑用砂岩建成,故而令其外观呈现出古朴而又典雅的烟灰色。它建于新巴洛克主义流行的年代,市政大厅内外装饰着无数具有象征意义与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市政大厅高高的钟塔上安放着象征德意志统一的镀金巨鹰,大厅内部的石柱上是德国戏剧家莱辛、音乐家勃拉姆斯和物理学家赫兹的人像浮雕。穿过长达46米的接待大厅,两侧悬挂的画像仿佛就是汉堡浓缩的历史,记载了这座城市从落后走向繁荣的光辉历史。在市政大厅外的广场上,还有诗人海涅的雕像,这位在汉堡生活多年并发表了第一批诗作的杰出诗人在被迫流亡多年之后终于赢来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尊敬与爱戴。其实,在他那如刀剑般锋利的讽刺诗篇背后是对这个国家最诚挚的眷恋。市政厅门前广场上有个乐队正在卖力的演出,这是由德国Holston啤酒厂赞助的乐队表演,在广场上的啤酒售卖亭里,4欧元可以来一杯。杯子押金1元。在市长厅内保存着汉萨同盟的“金册”,铜牌上镌刻着1264-1912年汉堡历届市长的名字。而二楼各窗之间竖立着20位德意志著名帝王的塑像。市政厅里可以随便参观,正在举办汉堡城市规划展,参观的人非常多。市政厅地下室有个非常著名的餐厅,你如果有时间的话一定去坐坐。市政厅旁边就是与阿尔斯特湖(Alster)相连的河道。阿尔斯特湖分内湖和外湖。在两湖之间的大桥Kennedybrucke和Lombardsbrucke上是观赏汉堡全景的好地方。内阿尔斯特湖位于市政厅广场以东,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中央,风景如画。美丽的湖面上,彩帆点点,天鹅优雅地穿梭在波光粼粼中。夜晚灯火通明,霓虹眩目。湖滨有精美的雕像,古老的教堂,豪华的宾馆和商业大街。远处的是圣彼得大教堂。内阿尔斯特湖面积相对比较小。湖面上有很多天鹅,大叔和小朋友们在喂天鹅。在两个湖之间夹角的位置,有一座醒目的建筑物,它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新、一旧、一平台。这就是汉堡美术馆。汉堡美术馆建于1869年,由新、旧两馆组成,旧馆中重点展出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艺术品,对于喜欢德国的浪漫主义绘画与传统现代绘画的游客来说,这里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圣地,无论是德国画家贝尔特拉姆的宗教画还是伦勃朗的天才画作,都能在这里尽情欣赏。于1997年扩建而成的新馆Cube又称“现代艺术馆”,这里展出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第二现代绘画的国际艺术品,虽然这些现代作品不易解读,却总能给人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与无限的遐想空间。这个平台下面,也是一个展馆,展品以现代作品为主。在北欧四国博物馆基本是不检票的。说实话,不买票的话你也很容易不小心进到展厅里!这是真的,即使你不买票,售票人员也很少会过来制止你。但是,在德国完全换了画风,这里查票很严格。估计是德国人口众多、热闹非凡的缘故吧。这里明显比北欧四国繁华的多,也热闹得多,有一种似曾相识回到中国的感觉,这种感觉在美国也有,所以说大国的繁华都是用人口支撑起来的,有人气才有经济,这不是那些中小国家可以抗衡的。在博物馆里,有很大一个部分展出的是宗教题材的作品,而且很多都是本地艺术家创作、本地保存下来的艺术品。还有很多绘画技巧非常高超的画作。这副画的名字叫:《法庭上的芙丽涅》(Phryne before the Areopagus)。关于芙丽涅的故事,有很多的传说版本。但是主要人物芙丽涅,她是古希腊时期的一个著名的美女、交际花,跟很多上层人士都有来往。一次,芙丽涅被指控亵渎了城市的宗教(
Eleusinian
Mysteries),在对她的审判中,他的辩护人海皮德斯(Hypereides)掀去了她的衣服,最终她完美的身体使审判团做出了无罪释放的决定。该画作表现的就是这一瞬间。由熱羅姆 (Jean Leon Gerome)于1861年创作。老馆里展的绘画,时间跨度一直到20世纪。所以也有很多的现代绘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老人很多都是组团来的。有专人给讲解。可惜德语听不懂。展馆里的雕塑,数量比较少,大多是现代雕塑。圆厅这个部分,是个专门的雕塑展厅。这里展出的作品,也都是现代雕塑,形体都比较巨大。老馆参观完,会从咖啡厅回到大堂。然后进入地下展厅(新老馆之间的平台地下)。地下展厅里的展品,大多是本世纪的作品。新馆被称为:CUBE(盒子)。是个四方的盒子,中间有个中庭。展出的也是现代美术作品。像这一个雕塑,虽然手法很古典,但明显是涉及宗教题材的。从美术馆出来,沿着美术馆的外墙向南走,那边是汉堡中央火车站。火车站到了。这个火车站的规模可真是不小,最有趣的是,因为是周日,德国所有的超市关门!!!唯独这个火车站的超市还开着!排队的人简直人山人海,恨不得排到铁轨上去。门前广场上的小吃车。商场里空空荡荡,商铺、超市全是关门歇业。害得我们连晚饭都没地方采购。都说德国人刻板,到了之后才发现,北欧五国一比起来,最喜欢秀恩爱的是德国人,搂搂抱抱、牵牵手、kiss一下,北欧没见过!北欧连两个人一起走路都稀罕。可在德国,年轻人开朗、包容,你一拍照,姑娘小伙就朝你招手。这感觉很好。说到德国,不得不提的是德国的成人产业,因为在2002年,德国通过法案,SEX交易实现了合法化,美国《时代周刊》提供的数据显示:德国境内大约有3000到3500所青楼,仅柏林一城就有约500家。德国境内每天有超过百万次SEX交易,且已经成为德国重要的第三产业。据德国工会统计,该行业每年创收达14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89亿元)。2013年,德国ARD国家电视台播放了一部叫做《性,德国制造》(Sex- Made in
Germany)的纪录片。更是直面了合法化10年来的产业现状及相关社会问题。由SEX交易合法化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正在被当地社会所关注,虽然批评的声音不断,但同样也有很多人明确表示不愿再回到曾经那个SEX交易被严格管制的年代。汉堡的绳索大街,被认为是在整个德国最为繁华的一个服务社区。人们会跟你说,没到过绳索大街,说你没到过德国。绳索大街上有各种店铺,相互穿插其间,卖碟的挨着卖酒的,青楼挨着麦当劳,舞厅靠着酒吧。周六你来的话,那真是彻夜人来人往。但是你周日来的话,大家休息,整条街道空空荡荡。这条街道,白天行人不多,晚上才会真正的热闹起来。不要以为只有男人才去,年轻姑娘们也可以去找个帅小伙跳舞给自己看。这条街跟阿姆斯特丹的那条街风格是一样的,但是18岁以下和女士禁止入内。[9.23DAY21] Hamburg(汉堡)-Lubeck(吕贝克)-Hamburg(汉堡)吕贝克旧城位于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吕贝克市,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纪山地城市。自1143年建城以来,一直是欧洲著名的港口及商业城市,它的影响与汉堡、哥本哈根、不来梅等其他汉萨同盟城市相当。回顾历史,早在819年,此地便建有一座城堡,称为“老吕贝克”。11世纪时,吕贝克改名为“留比斯”,意为可爱之城。1143年,荷尔斯泰因伯爵阿道夫二世在“可爱之城”的基础上重建吕贝克,形成了如今旧城的雏形。1159年的一场大火之后,吕贝克城重新布局,其鱼骨状的大街和四通八达的小巷成为日后北欧城市布局的模式。1226年,该城成为自由城邦;1358年,吕贝克成为汉萨同盟的总部所在地,确定了它在欧洲的重要地位。16世纪,随着北欧诸国的逐渐强大,吕贝克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进入20世纪后,该城早已风光不再,二战后盟军的空袭摧毁了旧城五分之一的建筑,其中包括著名的教堂和市政厅。战后德国政府努力修缮和保护残存的文物古迹,使得吕贝克旧城依旧成为北欧地区的一座保存良好的中世纪古城。1987年,“汉萨同盟城市吕贝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欧洲北部第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老城自带导游,有一个官方的徒步游览路线。每到一个节点都会看到这个导游图。老城规模并不大,步行的话,三个小时足够了。霍尔斯腾门,吕贝克老城的象征。今天时间很充裕,所以终于有闲心坐下来画张速写。城门口草地两旁,各有一尊铁狮子,这个是睡觉的。老城门口很多孩子,老师带来参观的。国外学生课余活动确实丰富。中学之前,都是以玩为主。在丹麦还看到小学生跑到兵营里画画。过了城门,是一条护城河:特拉沃河,现在河边都是商铺。远处河边还有一座酒店。沿河边去往官方导游路线的起点:老城门。可以看到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道路都指向城市的中心。沿河的建筑排列得很密集。各有各的一张面庞。抵达老城门之前,还路过一座桥。桥那边有个很古老的建筑。查了一下,也没查到它是干嘛用的。河边还有一个博物馆。也在河的对岸。墙头上站满了娃娃兵。快到老城门的时候,有个码头仓库改造的艺术家工作室,不过看里面人不多。不知道是不是生意不景气。码头对面,也是老厂房改造的咖啡厅,坐在河边喝酒晒太阳的人可真是不少。仓库工作室旁边,是欧洲汉萨博物馆。建筑做的很现代很时尚。老城门到了,这是进城的铁桥。这是老城门。从城门可以看到城市里一直延伸的街道。从里面看到的城门街道上很热闹,行人众多。拐个弯就是汉萨博物馆,这座建筑应该是有几部分组成的。有新有旧。没有进去参观。从汉萨博物馆出来。下一个目的地:圣.雅各布教堂(St. Jakobi Kirche zu Lübeck)。路上经过各种街道,都通向护城河。圣.雅各布教堂到了。教堂侧面的广场。是个观赏教堂的好角度。广场边上坐了很多悠闲的人们,广场对面是圣灵医院(Heiligen-Geist-Hospital)。再往前走,老城路边有很多咖啡厅、餐馆。回望一下雅各布教堂。沿着教堂门前的Breite Str.大道一直往南走,很快道路变成一条步行路,前方就是市政厅了。紧挨着市政厅的,是圣马利亚教堂(Marienkirche),一座大型路德会教堂,兴建于1250年到1350年。多年以来,它是这座汉萨同盟首府财富和权势的象征。现在仍是德国第三大教堂,吕贝克的最高建筑。它的规模超过了吕贝克主教座堂。圣马利亚教堂及整个老城均被列为世界遗产。圣马利亚教堂是德国北部和波罗的海地区砖砌哥特式风格的代表。在这里,高耸的法国风格结合了当地的红砖。这座教堂拥有世界最高的砖拱顶(38.5米)。计入风向标,其双塔高达124.95米和124.75米。她的两座尖塔,是城市的地标之一。一座尖塔正在维修,挂满了防护网,有点遗憾没有看到全貌。圣玛丽教堂和市政厅,这二者相毗邻,成为吕贝克最重要的建筑物,并因其艺术的高贵价值而在欧洲享有盛名。这两座建筑当时曾在整个北欧有广泛影响,以致波罗的海沿岸的大量建筑都纷纷模仿。其中圣玛丽教堂被作为哥特式砖构大教堂的典型;而市政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它的一半是哥特式的,而另一半是丽娜莎挪式。在后来的几个世纪,
市政厅一直是远近城市争相效仿的典范。市政厅门前,是一座广场,现在广场上是露天的集市,这个集市,也是城市发展的渊源所在。市政厅广场四周,都是商业,广场西侧面是一座商场,现代味道十足。商场里的商品也大多是本地土特产。广场边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咖啡厅。广场边上的步行街,设置了喷水装置,夏天应该是孩子们的最爱。从市政厅广场出来,转向霍尔斯滕门,再去体会一下到河边漫步的气氛。往霍尔斯滕门走的路上,会路过一座教堂:圣彼得教堂(St.
Petri Kirche)
这里原是一座教堂,最早在1170年见于文献记载。此后不断扩建,直到15世纪建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吕贝克圣彼得教堂遭到严重的破坏,在1987年修复。但是室内没有恢复原样,也不再用于教会仪式,而是用于许多文化和其他宗教的活动和艺术展览。尽管7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创伤在德国依然还随处可见,二战之惨烈可见一斑。教堂门口的草地上是个咖啡厅的场地。教堂门廊处则是个咖啡厅。再往里面没有开放,挂着白色的布幔。从霍尔斯滕门向南走的沿河道路。很幽静,河边有很多的露天座位,可以晒太阳、喝啤酒。越往前走,越幽静,店铺少了,草地多了。有当地的年轻人,在草地上晒日光浴。沿河路快走到头的时候,一拐弯,就看到吕贝克主教座堂(Dom zu Lübeck)。
它是一座大型的砖砌路德会主教座堂,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它由狮子亨利始建于1173年,作为吕贝克教区的主教座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吕贝克主教座堂部分被炸毁,后来重建。管风琴在火灾中损失。目前教堂完成于1982年。走到跟前,更能体会到整座建筑物的宏伟。主教堂的规模非常宏大,墙面比较简洁,但是有很多圣龛。每座圣龛都雕饰精美。教堂里的老人。耶稣受难像教堂里的细节。走累了,坐下来画张画。教堂的圣龛后面,居然还有一个小教堂。挂满了布幔。这已经是第二个这样布置的教堂了,好像是这里的特色。哥特建筑的肋架拱看来的确是适合烘托教堂的气氛。教堂里好像要举行什么活动,很多人在忙碌,小桌子上都放了小零食,不知道是不是圣餐。从主教堂出来,望向市政厅方向,映入眼帘的是耶稣圣心教堂(Propsteikirche Herz Jesu) 的尖塔。回望一下主教堂。在往前看一下。可以回到市政厅广场了。路边有很多行人、商铺,热闹发达。路边有超市,进去转一转,感受一下德国的物价,收银台旁边,有回收瓶瓶罐罐的机器,把这些东西丢进去,会自动扫码,然后打印一张小纸条,写着返还的金额,可以到收银台当现金使用。所以,一定切记:不要折损易拉罐、塑料瓶、玻璃瓶。否则无法回收。易拉罐500ml啤酒0.5欧,玻璃瓶0.7欧。吕贝克的物价,几乎比免税店的还要便宜。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他就是卖掉了大城市房子,搬到这里居住,因为他觉得这里物价便宜,生活还悠闲。再说了,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现在国内的高房价导致物价实在是太贵了。德国、美国的鱼肉蛋奶价格都普遍比国内物价低很多了。当然跟挪威那种变态物价不能比,变态物价只能说明它的落后,比如挪威20G套餐卡的价格合人民币600元。说明了它电信行业整体建设水平的垄断、落后、缺乏竞争。一到傍晚,好像一眨眼的功夫,人声鼎沸的广场变得空空荡荡,店铺相继关门,只剩很少几家餐馆还开着,这次出游的最后一个夜晚了,一定要尝尝德国的美食美酒啊。我们找了一家餐厅,位于市政厅地下室:市政厅酒窖餐厅(Ratskeller
zu
Lübeck)。这里原先是市政厅的酒窖,建于1230-1570年间,在集合从哥特到文艺复兴风格于一身的吕贝克市政厅楼下,最初用于存放大批莱茵河葡萄酒的酒窖。酒窖餐厅就位于这里复古的拱顶之下。顾客可以在这座古老的建筑里品尝最为正宗的荷尔斯坦因菜、本地啤酒和高级葡萄酒。餐厅已经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了。小的包间里悬挂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和曾经来过的人。我们人多,所以给了一间最大的包房,也就可以坐10人,但是这是一件很有故事的房间,餐桌上每个位置都铭刻了曾经坐在这里的名人的铜牌子。墙上挂满了照片,记载的是餐厅的历史,和曾经在此就餐的人士。本来想每人来份德国著名的咸猪肘,但是被告知只剩5份了。所以又点了一些别的。价格是19欧元,端上来以后被震惊了,整个一个大肘子啊!这谁吃的完!不过猪肘子除了咸味,实在没什么其他的味道,估计是盐水煮的,不过煮得很到位。配点酸菜勉强可以品尝一下。德国人对猪肉的热爱,一点也不亚于我们,不知道同样喜欢吃猪肉的德国人,尝到我们的酱猪肘,会是什么表情。[9.24DAY22] Hamburg(汉堡)-Helsinki(赫尔辛基)-Hongkong今天就要回家了,上午还有些时间,可以在汉堡市内参观一下。本想到汉堡大学去,但是一搜发现汉堡大学不让车辆驶入!真是好惊奇啊,这次遇到的唯一一个不让进的大学。所以就在附近走走转转了。首先参观了一个现代教堂。福音教堂(Church
of St. Nicholas on
Klosterstern),看教堂里的说明,这座教堂和城市中心那座已成废墟的圣尼古拉教堂是姊妹楼。但是它也毁于战火。这座教堂完全是个新建筑。室内空间简洁明快,有一些侧向采光光线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二层有管风琴,这里经常举办音乐会。教堂门厅里还保存了一点遗迹。门外的花池里鲜花紧簇。参观的第二栋教堂离此不远,维斯特胡德圣约翰堂(St. Johannis-Harvestehude)是汉堡的一座更正教教堂,建于1880-1882年,新哥特式风格,被认为是汉堡保存最完好的世纪之交文物。该堂并不位于维斯特胡德,而是位于罗滕鲍姆区。该堂创建于1879年1月27日,约翰·格奥尔格·蒙克伯格(后来的市长)主持第一届堂区理事会,选定建筑师威廉·豪兹的设计方案。圣约翰堂建成后,其尖塔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清晰可见。入口处的细节,门口的牌子也写着最近要在教堂里举行的演出活动。室内是深色肋架拱+红砖的形式。入口处左右各立着一个静默的天使。教堂旁边,是汉堡国立青年音乐学校。学校有一座新建的音乐厅:Miralles Saal,以西班牙建筑师Enrice
Miralles的名字命名,是一座解构主义的建筑。为举办各种活动提供了空间。 在这里不仅可以举办音乐会,还可以成为值得一玩的表演场地。
研讨会,会议,讲座,戏剧表演和讲习班也可以在礼堂和多功能室举行。恩瑞克·米拉莱斯(Enrice Miralles),西班牙建筑大师,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代表作品苏格兰议会大厦。不幸的是2000年他突发脑梗去世,终年45岁。周围教学楼很有年轻人的气息。音乐厅的室内。因为没有演出,所以大厅没开门。出来在街对面的临街商铺吃午餐。在市区停车可是真困难,汉堡不在市中心的很多街道都是不收费的!这和其他城市很不一样,所以开车找车位的时间很长,如果停不好的话,马上就有警察来贴罚单。这些发达国家秩序井然真的不是没有道理的,不是人们自觉,而是大家都心疼钱。吃过午饭,该前往机场了,租车公司有一栋专门的停车楼,离登机楼不远,所有的车都停在哪里,收车是一条流水线,一楼按指示开过去以后,各个公司的收车员把车看一遍就可以走了。非常方便。马上要离开汉堡了,我们需要办理退税。办理退税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只要是你要带回国的商品,购买的时候,都可以在收银台索取出口退税单。每件商品对应自己的退税单。如果你购物的时候没有索要退税单,到机场时不能办理退税的。2.要退税的商品必须全部装进行李箱里,只能托运,不能随身携带。海关人员会抽查。3.办理退税的地点在候机大厅里,有专门的柜台,办完登机牌以后,不要托运行李,直接去找退税柜台。4.退钱是在安检以后,进入机场,不同国家购买的商品,在不同的柜台退钱。按指示去办理就行。5.我们在汉堡奥特莱斯购买的商品就遇到了问题,海关人员说我们的单子最下面一行写的是商家的单,不是客户的单,不给我们退,让我们联系商家,单子上全是德语没人懂啊,这到哪里去联系啊!不过好在我们会在赫尔辛基中转,又去办理了一次,就顺利退款了。汉堡机场的那个人有点矫情。再提示一下:汉堡机场免税店的价格,是所有北欧这几个国家里最便宜的。推荐购买。再见汉堡再次光临赫尔辛基机场,不过这次走的是候机大厅,超级大的一个机场!也不是我们第一天到的样子。这个机场,是我见到的最有艺术气息、最人性化的机场,只是免税店的物价比汉堡贵一些。等飞机累吗,没关系,有大躺椅,你可以躺下睡一觉。对乘坐长途飞机的人来说,这真是舒服极了。香港,乱成一锅粥的香港,我回来啦。《全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