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24 © 穷游网® qy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Version v5.57 京ICP备1200352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1090 京ICP证140673号 营业执照 经营许可证
有这样一颗星球,他庞大,的个头比所有兄弟姐妹加到一起都更大。他虽然大,却十分轻盈,每9小时55分钟就完成一圈旋舞,他和金星像一双明眸,凝视着晚归的地球人。
有这样一颗星球,他狂暴,一场风暴会持续整整上百年。飓风、闪电,氢、氧、碳、氨冰,在炽热与冰冷之间湍流涌动,从未停息。
有这样一颗星球,他美丽,他有精致的纹理和最壮美的极光。看起来像极光灯下,直径56亿寸咖啡杯里的拿铁拉花,或者一个56亿寸的大理石蛋糕。
有这样一颗星球,他勇敢,他伤痕累累的胸口承受了太阳系的种种飞星流弹。他以他巨大的引力,成了太阳系的定海神针。地球上每个孩子的安睡,都因为有这个沉默的守护神。
有这样的一颗星球,他没有樊篱、没有防线,穿过风,穿过彩云般的柔肠,有谁触摸过他金属氢的侠骨,坚定而炽热的内心。
这颗星,就是木星。
在整个太阳系,没有比木星更独特的星球了。他最大,卫星最多,自转最快,磁场最强、极光最美。他承袭了太阳的衣钵,氢和氦组成的血肉虽然没有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让生命孕育,却像真正的大哥一样护卫着我们,让生命从容地繁衍生息。
走吧,地球人。是时候去地球的老大哥的营地拜谢,看一看这颗太阳系最可爱的星。
· 探索历史
望远镜诞生以前,先人们只能用探头仰望夜空,用肉眼做天体观测。这一时期的火星观测与占星术、纪年历法和神话传说的编纂等活动密切相关,可以一切天文学都是这样从半神学走上科学的。
17世纪,欧洲磨镜工艺的发展带来了意料之外的伟大发明:望远镜。卓越的科学先驱伽利略于1609至1610年展开了天文观测,并发现了火星的盈亏现象,伽利略对此十分困扰,但依然选择自己的眼睛——后人证明他是对的。
1636年,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天文爱好者弗朗西斯·冯塔纳第一次绘制了火星观测图。遗憾的是,尽管他的望远镜比伽利略的要好很多但依然存在光学缺陷。他笔下的火星中央有一个巨大的斑点而且色彩缤纷绚丽,据考证这不过是望远镜缺陷带来的错觉。
1656年,惠更斯绘制了自己的火星观测图,其上用线条涂抹出了他所看到的阴影区域,与今天我们在火星上看到的色蒂斯大高原(SyrtisMajorPlanum)吻合度极高,只是大小过于夸张。根据阴影区域在望远镜视场中的移动速度,惠更斯推测出火星自转周期与地球接近,为24小时左右。1666年,卡西尼第一次观测到了火星极冠。有趣的是,美国联合欧洲于1997年发射的土星无人探测器被命名为“卡西尼”,其上携带一个着陆器,名为“惠更斯”。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望远镜技术不断进步,随之涌现出了一大批观测者——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对火星观测或多或少的贡献而载入史册,而人类对于火星的认识也在逐渐完善。不得不提及的是,直到1965年“水手4号”从火星近旁飞过以前,人们始终以为火星上有茂密的植被,或者广袤的海洋;火星两极的极冠是像地球一样的大型冰盖。还有个重要的插曲是“运河”之争,陆续有天文学家声称在火星上发现了运河的痕迹,由此产生了“火星人建造巨大的运河从两极引水,浇灌农田”这样的说法,还有诸如管道说、巨大围墙说等。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时人所观测到的“运河”大多不存在,但火星上的确有一些疑似流水冲刷留下的河床痕迹。不管怎么说,“火星运河”成为了今天“火星人”幻想的一个开端。
进入太空大航海时代,航天强国从未停止对火星的探测活动。在这方面最成功的是美国,一共进行了20次火星探测计划,15次取得了成功,其中“水手四号”实现了第一次火星探测;“海盗1号”“海盗2号”实现了第一次火星着陆探测;“火星探路者”第一次携带了火星车;“勇气”“机遇”“好奇”三台火星车更是家喻户晓。欧洲的“火星快车”取得部分成功(“小猎犬-2”着陆器失败)。印度也成功发射了“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这方面最惨的是苏联/俄罗斯,其已公布的20次火星探测计划全部失败。中国的“萤火一号”与2011年陪同俄罗斯“福布斯”探测器一起由俄罗斯“天顶号”火箭发射,在变轨阶段遗憾遭遇失败。
· 相关神话传说
有两个特征令火星在古人的宇宙观中标新立异:其一是它在天空中的逆行(其实是因为地球公转短暂地超越了火星),其二是它鲜艳的红色。 火星之所以被赋予“火”的属性,不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还因为它与地球时远时近,在天空中闪烁,就像火苗一样。火星还有一个名字:“荧惑”,“荧”即闪烁“惑”即“轨迹令人迷惑”,可谓精炼的概括了华夏祖先对红色星球的印象。
在占星学中,火星往往与“凶”有关。例如荧惑守心的天象在古时被视为大凶之兆,因心宿二象征君王,荧惑在其附近停留或逆行即被视为逆君,是大凶之兆。可见火星的两大特点容易令古人联想到不好的事。其他文明对火星的印象大抵相同。罗马人将火星称作“Mars(战神马尔斯)”——这演变成了今天火星的国际通用名称——一般认为是火星如同鲜血般的颜色令罗马人联想起了战争。埃及人把火星称作“哈马基斯”(Harmarkhis)或“哈·德彻”(Har decher,为“红色的”)。古巴比伦人称呼火星为“内高尔”(Nergal,意“死神”)。 阿拉伯人称呼火星为“米里克”(Milikh),象征着火炬。而在印度,火星被称之为“安加拉卡”(Angaraka),意为“燃烧着的木炭”。
1719年,火星距离地球最近而且正好面对着太阳,这是它最明亮的时刻——据说有人甚至以为它是一颗迫近地球的红色彗星。
火星基本是一颗荒漠行星,一望无际的戈壁荒野上砾石遍布。火星地表大气压仅有500~700帕,不到地球大气的1%,而且大部分由二氧化碳组成。细细的沙尘悬浮在平均温度-55°C的寒冷大七中,常常汇聚成尘暴。在火星两极覆盖着白色的极冠,由水冰和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构成,随季节消长。
火星表面有密布的陨石坑、火山与峡谷,包括太阳系最高的山奥林匹斯火山和最大的峡谷水手号峡谷。另一个独特的地形特征是南北半球的差别:南方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方则是较年轻的平原。得益于没有像地球那样的板块运动,火星上能够存在十分古老且十分高大的火山。火星的大气太过稀薄,难以阻拦外来的小行星,因此有许多明显的陨石坑,但比起基本毫无大气的月球已经好出许多(所以不要担心被陨石亲密接触,在月球上跑跳的阿姆斯特朗都不担心呢)。
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它们形状不规则,像是两颗大土豆,可能是捕获的小行星。在地球,火星肉眼可见,最高亮度可达-2.9等,1719年,火星距离地球最近而且正好面对着太阳,这是它最明亮的时刻——许多人甚至以为它是一颗迫近地球的红色彗星。
《红火星》金·斯坦利·罗宾逊著
公元2026年,人类启动了一项太空移民计划——排出一百位地球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登陆火星,意图将火星宜居化。然而在火星改造背后利益和文化冲突使团队内部产生极大的矛盾。最终大家不惜武力相向。《红火星》是多次获得雨果奖、星云奖的金·斯坦利·罗宾逊所作《火星三部曲》的第一部,还有《绿火星》、《蓝火星》两部。
《绿火星》金·斯坦利·罗宾逊著
自首批百人登陆火星以来已经过了一个世代,然而火星地球化的巨大工程才刚开始。战争过后,原百人团队只剩下一半并四处逃散。他们之中有人坚持认为火星应维持它原本的样子:荒芜、贫瘠、毫无生机。诞生在火星的新一代人继承了他们的理想。新一代领袖带领众人从事地下反抗运动,百人小组中幸存的部分人亦挺身而出,积极组织反抗势力,为了实现他们终极的目标——一颗自由的火星。
《蓝火星》金·斯坦利·罗宾逊著
公元2128年,火星解放。火星反抗组织推翻了地球的统治,避开了险些爆发的内战,创立了全新的宪法与政府——是的,自由火星之梦已然实现。然而,与此同时地球经历大洪水、文艺复兴以及接踵而至的人口爆炸。为了转移过剩人口,地球开始向火星乃至太阳系进行旷日持久的移民运动。人口问题使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
《火星编年史》雷·布拉德伯里著
这是美国科幻小说家雷·布拉德伯里的短篇小说集。小说描写了遥远的未来,人类殖民火星的行动、火星殖民化的后果,以及殖民者对于地球上发生核大战的反应。《火星编年史》既是科幻小说,又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
《飞向火星》乔·霍尔德曼著
年轻的卡门和家人前往火星。然而,抵达火星之后,卡门意识到这里的生活与地球完全不同。她要做家务杂事、学习,还得反抗管理总局的高压统治。一天晚上,身心俱疲的她到屋外欣赏暗淡的火星景观,一个使她差点丧命的意外,让她邂逅了“天使”⋯⋯
《火星公主》埃德加·赖斯·巴勒斯著
久经沙场的美国骑兵上尉约翰·卡特醒来发现自己来到了火星。在火星上他邂逅了火星公主德娅·索利斯并与她陷入爱河,最后不仅救出了被异族俘虏的公主,还为火星居民赢得了和平和友谊。在他与公主结婚十年后,一次为火星人开启大气制造工厂的任务中,他由于空气稀薄和过劳失去知觉。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又躺在十年前离开地球的那个地方⋯⋯该小说也是安德鲁·斯坦顿执导电影《异星战场》的原著。
《火星救援》
马克在执行火星任务时与同伴遭遇了巨型尘暴,他的同伴误认为他已经遇难便搭乘飞船离开火星(原著小说《火星任务》里的情节是马克意外被一个金属物穿刺了航天服,这导致生命检测系统故障,同伴误以为他罹难)于是马克只能被留在了火星上。好在马克是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于是他开始在火星上种土豆、改造登陆舱、努力在火星上生存下来,等待地球方面承诺的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