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他和她的世界旅行序章疲于奔命的9天,和太阳一起作息;真可谓是 日不落 行不息,终于于 2017年8月1日 完成了自制的极限挑战,从西边的岛国回到了东边的岛国上(和岛国的孽缘啊… 早已练就了一身 时差完全无缝连接 的秘籍)重返英伦的感觉是什么 简单来说 俩种自相矛盾的心境 和谐并存:熟悉 却又 陌生。熟悉的是那,红色的巴士电话亭,温文尔雅的大舌头英伦腔,以及 满街的fish & chips … (就连旁边那个初来乍到的姑娘都说 似曾相识啊 这里不就是外滩么); 陌生的是那,人行横道灯变红时自己踌躇不前的脚步,随处可见的阿三打工仔和东欧妹子,以及 久违了的 晴转多云转小雨至暴雨又转多云至晴 的 随机无限循环…...照片太多 经过也挺丰富的。首日先从伦敦开始吧,让我先摆好一道英式下午茶后 慢慢道来。由于英国 是欧洲的日本 但骨子里又比穷酸的天皇民众要自认高贵,所以咱要绕着圈子 来描述,一针见血不适合这个国度。1年多前的原计划是,与大学好友一起携家属回次爱尔兰的母校,重温下曾于都柏林种下的各种褪了色的记忆。但随着 正处于事业关键阶段的好兄弟 那一纸展翅而飞的鸽子 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原定的追忆之旅 -- 英格兰南部周游计划 便取而代之。起点便是日不落的帝都,也有雾都之称的伦敦(虽然我天朝帝都已可以自豪地夺过雾都的头衔)。其实在出发去伦敦的前一天,假期前最后的一个工作日的一大早,传来了Linkin Park主唱 Chester Bennington 自缢的噩耗… 心境 从对旅途五彩缤纷的期待 瞬间 化为如下图般的黑白色调,以及流淌着鲜血的红色… 当于首日怀着疲惫的心情 踏上伦敦的街头时,我意外地发现其实伦敦的街景 与听闻悲讯时自己的心情不谋而合的相似… 或许是18个小时的长途飞行让我的思绪变得有些迟钝(即使我的字典中不存在“时差”这个词),直到此时此刻伫立于呈现在眼前的灰黑白红的世界中时才恍然大悟:英伦这个国度,有个属于他自己的色彩,即被世人美化的所谓“经典色系”,其实说白了就是“陈旧、沉重、厚实、深邃”的代名词。比起浪漫的巴黎、古风的罗马、华丽的维也纳、多彩的巴塞罗那,伦敦其实并没有太多值得大声炫耀的“美”,这里蕴含着更多的其实是“血和泪”。随手翻开LP最新专辑《One More Light》的歌词,当我在最后一页发现一行“Chester's vocals recorded at The Pool Recording Studio,London,UK”时, 嘴角也不觉挂起了一丝 欣然的微笑 -- 或许Chester当时内心的色彩恰好与伦敦的色调相吻合吧。其实 这座首都与这片国度都是一个 可以让人去深思各种疑难问题再适合不过的地方,因为你我都知道:格林尼治(子午)线 就位于离伦敦不远的小镇上,而那里正是整个世界 “时间的起点”。我和我们家姑娘的旅途 以及 远离日常的另一个人生 也即将从伦敦起步、从不知名的街道起步,携手去寻找一种只属于这片土地的“色彩” 以及 可以释然这纸厚重色调的“调色盘”。I'm holding on,why is everything so heavy?Holding on,to so much more than I can carry.首日 -- 伦敦(白金汉宫,国家美术馆,大英博物馆,Night Tour)泰晤士河将伦敦分为南北两岸,凡是世界主要城市,往往都有一条不大不小的江河将城市一分为二,地标建筑沿河而建,比如塞纳河啊,莱茵河啊,哈得孙河啊,隅田川啊,黄浦江啊… 不知是否这样风水比较好。比较官方的说法是: 古代城市,延河而建,主要是方便淡水的获取。近代又因为海洋贸易的关系,使得沿海沿江城市成为主流。而风水上,不一定延着水系就好,还要看:弓位,河道,支流等......伦敦在这点上也无法避俗,一条与黄浦江差不多颜色,尺寸却小了一个档次,不能称作漂亮甚至有点肮脏的河流从东往西将帝都拦腰截断。虽然看上去不咋地,但人家孕育了权威的《泰晤士报》“The Times”。无愧于世界时间的起点,连报纸的名字都与“时间”息息相关,从中可以窥见大英帝国不仅欲掌控时间,亦希望能引领时代的野心。日不落住民对时间看的有多重,我会在之后的“自驾篇”中做详细分析。而报纸这种貌似过时的传媒载体,在英国仿佛永远都不会退出主流 -- 比起整天摆弄手机的亚洲年轻人们,这里的人更喜欢捧着报纸或书籍,虽不能妄加评判哪种更有品,但信息与学识的“质” 或许 真的不能同日而语(要装文艺青年的同学们可以来这边凹凹造型,但别张口,因为你一说话 就露馅了…)。要知道 剑桥、牛津 真不是仅凭几代贵族和几百年历史就能堆积的起来的(之后 “剑桥牛津篇”中 详解)。【白金汉宫】古老的建筑群主要遍布于泰晤士河北岸,而南岸就相对近代一些。我们的旅馆位置不错,就在南岸离西敏桥不远的地方。首日一早徒步穿越西敏桥,仰望了一下大本钟和国会大厦,路过了准备在次日入内观光的世界遗产“西敏寺”,一行北上 到达了女皇的“白金汉宫” -- 那天早上第一个项目就是瞻仰皇室的生活(日本天皇不知道被邀参观过没,如果有幸进来喝过下午茶,估计心里一万匹草泥马飞奔而过),作为爱国人士,我仔细端详了习大大最近访英时赠送给女皇的 郑和下西洋黄金帆船模型,可谓华丽至极。伊丽莎白女皇早期通过投资海盗船起家,将投资船只的票据作为金融品反复交易,通过财富杠杆来扩充国库,因此财富最终取决于交割时间和交割地点,对时间的看中,其历史传统是航海文明下,船只进港离港的准确性而来的。其实海洋文明的开启也宣告了西方文明的崛起和决定了当今世界的主流。说的通俗点, 就是一群海盗建立了当今世界的秩序。也有野史称, 我们的郑和先于哥伦布发现了北美新大陆,比如以前有本书,叫《1421,中国发现了美洲》,就遭到国外史学界不约而同的反对。原因就是西方国家是海洋文明,掌握海洋文明的起源,就掌握了话语权,话语权意味着法统,也是海洋贸易各类规则制定者的法理依据。但从历史政治经济推演,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这也是为什么习大大赠送了郑和下西洋黄金帆船模型给女皇,隐喻从今日起,中国正式接过领导海洋权力与文明的旗帜,未来将成为世界的主流之一。而英国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自2015,16年起正式移到中国。更深一层的寓意是,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出现皆是后世之人按照流传出来的郑和航海图,按图索骥后反向行驶出来的,历史不能通过隐瞒来隐藏这一点。女皇的著名别墅 “温莎城堡”,会在第三日的游记中亮相。皇宫贵族的生活除了表面的高贵华丽,其实也跟咱平民一样有着各种欢喜忧愁,且背负着远远超出我们凡人想象的重要职责,巧合的是 今年其实正好是戴安娜王妃去世20周年纪念…【国家美术馆 & 大英博物馆】离开皇宫后,一路行行摄摄,抵达了特拉法加广场,高耸的纪念碑后面那栋圆顶建筑便是藏有梵高“向日葵”、莫奈“睡莲”的 “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美术知识贫乏,只会几笔素描还拿不出手的我,在这边就不赘述那些画作了,虽然瞎拍了一堆照(大概准备以后给儿子做教材用)……美术馆出来后赶场子一路疾行,穿过了唐人街、Soho闹市区,终于抵达了首日夜游伦敦之前的最后一站 -- 举世闻名的“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一座用来炫耀日不落帝国从中世至近代辉煌殖民掠夺史的各国国宝集萃中心。埃及的木乃伊啊狮身人面像,希腊的神殿啊建筑雕像群,就那么霸道任性地伫立于馆内… 我还依稀记得当时去埃及的时候,埃及博物馆的导游跟我说,他们比较著名的木乃伊与雕像壁画都被拿走放去了大英博物馆,今天得以有幸亲眼见证 -- 人家傲,其实也是有资本的,即使老竹总有啃完的一天。【伦敦夜景 精选】搭乘Night Tour Bus时摄下的伦敦街景。第二日 -- 伦敦(西敏寺,泰晤士河,伦敦塔,圣保罗大圣堂)欧洲的任何主要城市都离不开基督教的加护,更何况这里是新教的发源地 英国 呢。西方宗教会给每一座城市带来一些宏伟华丽的教堂,为建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似咱们的寺庙择山林间的风水宝地隐居,教堂往往是专挑市中心醒目的路段动土,人家的教义可是要将芸芸众生皆纳为其信徒,如有不服者则会被叩上异教徒之名正法,亲民的同时也有残忍的一面。【西敏寺】伦敦的“西敏寺”,便是这座城市的一大地标,亦是世界文化遗产。之所以称为“寺(Abbey)”而非“圣堂(Cathedral)”是因为它最早其实是座修道院,之后历经改建成为了如今这座王陵。我们于次日再次踏过西敏桥,路过大本钟,进入了这座于11世纪建成的英国王室教会。由于教堂内禁止拍照,我们只能遵纪守法忍住心中的无限骚动,毕竟这里不仅是 在诺曼人征服后历代英王的加冕圣地,亦是历代国王女皇以及妃子们的安息之地,异乡人最好还是心怀敬畏地拜谒比较接地气点。此地还曾举办过威廉王子与剑桥公爵夫人凯萨琳的婚礼。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亨利七世小礼拜堂里那华丽到掉渣的哥特式天顶与雕刻,而在其侧廊内安置着伊丽莎白一世与苏格兰女王玛丽的陵墓(这个国家一直秉承着母系社会的传统,所以女性的地位在这里还是很高的)。【伦敦塔】离开“西敏寺”后,一路小跑至港口并跃上了停靠在泰晤士河畔的游轮,沿河向东而行于塔桥附近下船,到达了这座城市的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伦敦塔”。字面上说是塔,其实更接近于城塞,于11世纪威廉一世的时代建成,已经伫立于此俯瞰着伦敦的历史长达900年以上。这座塔在历史长河中扮演过非常多的角色:要塞、宫廷、监狱、刑场… 最催人泪下的莫过于一次著名的暗杀:当时刚即位年仅13岁的艾德华五世与其弟弟理查德,被他们的叔叔策谋杀害篡权,而这个叔叔便成为了之后臭名昭著且被搬上歌剧舞台的理查德三世。这座塔里如今设立了一个宝物博物馆(“Jewel House”),里面陈列着王冠、宝珠与权杖,被称为“非洲之星”重达3106克拉的钻石也被收藏其中。而最后那张照片中的乌鸦,是这座塔的吉祥物,虽然他们于17世纪曾惨遭驱逐,但不知是哪个江湖术士的一句:“乌鸦从伦敦塔里消失之时,亦是伦敦塔与英国这个国家的消失之日…”的预言,乌鸦自此终于得以在这座塔里安居乐业 -- 其实比起漫天飞舞的鸽子,乌鸦更适合伦敦天空的氛围,拍鬼片(哈利波特)、装深沉(歌剧魅影)、谈恋爱(莎士比亚),这个地方再适合不过了。补记:沿河而上时一掠而过的景点有 伦敦最高楼“碎片大厦”(对高层免疫);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对歌剧不感冒);建筑师 克里斯多弗·雷恩爵士的最高杰作 圣保罗大圣堂(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新古典式… 双眼已成爱心形,稍后奉上)。首先问几个问题:这卫兵能看到前方么?追起贼来不会很碍事么? 夏天不会热的流油么(还好英伦基本没夏天)?别小看这熊皮帽,也有200多年历史了。最早貌似是法国佬发明的(高帽子是为了让士兵在视觉上给敌人带去威慑感),然后经过滑铁卢一役,英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帽子自然也要加高,最起码得高于法国兵的 -- 熊皮帽就此诞生了,卫兵换岗仪式也成为了一道最具英国特色的风景线。【圣保罗大圣堂】回归正题,“圣保罗大圣堂” -- 1666年著名的伦敦大火把圣保罗教堂的前身给烧毁后,国王查尔斯二世拜托英国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家 克里斯托弗·雷恩 重建之。从1675年开始历时35年,终于建成了现在眼前的这座宏伟的建筑。这建筑与众不同的是,它的设计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哥特式风格,它是在巴洛克风格的基础上,设置了文艺复兴式的圆顶 以及 新古典样式的正门,可谓独具匠心,堪称雷恩的最高杰作。圆顶(图5)高达111.3米,换算成尺单位的话正好是365尺,蕴藏着雷恩对于天文学的探究。正门(图6)让人有见到 希腊以及罗马神殿的错觉,作为基督教教堂,能把异教典中的神明也融合进来,在建筑及宗教史上都堪称是另类。在花费20分钟攀爬那让人感觉是在无限盘旋没有尽头的阶梯,并经过三个回廊之后,终于成功登上圆顶最高端,将伦敦的景色尽收眼底 -- 还是厚厚的云层适合这座城市的氛围,天然滤镜的效果 真是非同凡响。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教堂的地下灵堂里,放置着许多名人们的遗骨与纪念碑,比如滑铁卢战役中的英国国民英雄 威灵顿公爵、护士之母 南丁格尔、大圣堂设计师 雷恩 本人 等都安息于此。终于 伦敦的第二日 也随着夜幕的降临而接近尾声。第三日即将开启的“自驾篇”,我们会从伦敦西部郊区的希思罗机场取车出发,向西再向南,展开本次行程重头戏的英伦乡村及世界遗产巡礼之旅(好戏在后面呢)。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补记:随便翻了下手机照片,发现了俩张食物的近照。这俩兄弟可是 我在爱尔兰留学时期的好基友啊,比三餐更重要的存在。“烟熏三文鱼” 和 “Sensation 泰国甜辣椒味的薯片”,在英国超市里看到他们的瞬间就知道我在这个充满着黑暗料理的国度旅行的日子里 伙食不愁了。第三日 -- 温莎堡,牛津,布伦海姆宫,百老汇塔蓝天,蓝天,是的,你没看错,久违的蓝天!!英伦之行的第三日,终于让我们遇上了一个晴天。即使我们深知老天随时都可能变脸,但依旧无法掩饰愉悦的心情。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咱们之后几天的坐骑 -- 一如既往的小三(与在德国时租的是同一车型 320d) -- 顺利入手,行李们终于有了落脚之地,“自驾篇”也就此拉开帷幕。【取车小记】是日未明6点多,两人便拖着箱子背着行囊从伦敦的旅馆乘坐地铁奔赴希思罗机场取车。租车公司的取车点并不在机场内,得在巴士站乘坐自己租车公司的shuttle bus前往。我们的运气不错,到达巴士站时正好有一辆在等候,赶紧跳上小巴,司机也利索,完全不等后续有没有其他乘客 立刻启程(这只是揭开了英国国民急性子的序章),在15分钟后把我们送抵了租车公司的办公室前。这次选的租车公司不是欧洲比较大牌的eurocars、hertz之类,而是总部设于美国的Dollar Thrifty。选择他们家的理由,除了价格相对低廉之外,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拥有庞大的BMW库存可供选择。对于我这样的宝马死忠,这个理由就足以打败任何其他租车公司获得我的垂青。而现实也一如我所期待的,办公室外的停车场清一色的蓝白螺旋桨标志一字排开,还不乏一些高端的如i8、M、cabriolet系列,以及刚推出不久的新款5系在列其中。这里不得不要来一个转折,车 都不错,但这公司的 人 却着实不咋滴。进门后在前台见到几个 爱理不理的阿三 和一个还没睡醒的白人姑娘… 阿三一开口那熟悉的让我抓狂的腔调 令我即刻回忆起在都柏林便利店Century里打工时的那个印度领班 -- 无精打采、自恃傲慢、装腔作势,且笑里藏刀… 哼哼,老子可不吃你这套,早就领教过你们 狡猾狡猾的 -- 先推掉高额的全车险,再否决掉要帮我升级成X5的抬价策略,最后又拒绝掉了还车时用他们公司油价来补油的赚外快套路,弄的这印度老哥着实有点不爽,直接把车钥匙扔给我想打发老子走人。但请恕我对你们还得多防一手:我把他硬生生地拽出了办公室 陪我一起确认了车体上已经存在的伤痕,并装模作样用手机记录下了取车时的状态,以备还车后被栽桩蒙冤… 直至他最后很无奈地留下了一句:Is everything OK?我才作罢 扬长而去…… (之后还车时遇到更加差评的接待,最后再叙)英国的车 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速度盘,外圈是“英里”单位,内圈才是我们熟悉的“公里”单位。英国的路 与亚洲国家也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一如一些其他欧洲国家,交叉路口遍布着数量繁多的大大小小的“Round About” -- 这东西是个挺聪明的设计,明显减少了十字路口的堵车现象,比使用红绿灯为主的亚洲诸国 明显提高了行车的流畅度和减少了等待的烦躁程度(你要知道,英国人可是等不起的,时间就是金钱)。同时也让副驾驶座上的那位姑娘,直至回到日本依旧像被洗脑一般,耳朵里始终萦绕着导航姐姐的那一句又一句的:Please leave the round about at the 1st/2nd/3rd/4th… exit......取完车的我们,油门一踩,一路向西 直奔伊丽莎白女王最爱的别墅城堡,距离伦敦大概30公里左右的“Windsor Castle(温莎城堡)”。【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Windsor Castle(温莎城堡)” -- 在直至今日仍旧被王室居住与使用的城堡里,温莎的规模 当之无愧地居于世界之首。在入口附近,墙的一整面都张贴着伊丽莎白女王与她的子孙们一起在此城堡中拍摄的 四世同堂的全家福照片。作为温莎王朝的当今英国王室,成员们与温莎堡非同一般的深厚情感可见一斑。要知道 从1066年开始,在长达900多年的岁月里,这座城堡始终都是历代王公贵族们的御用别墅。剑桥大学 国王学院 唯一认可的预备学校,伊顿公学,一所住宿制私立贵族 男子公学 就坐落在温莎地区(培养出了19位英国首相)。英国的王公贵族 对乡间 的憧憬和喜爱 远远胜过 对城市的眷恋。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的乡村遍布着各种庭园与城堡,而王室除了不得已留在都市里办公外,只要一有空闲便奔赴乡村度假的原因。(我也从不迷恋都市的繁华,独爱流落迷失于山间僻壤,估计不是因为流淌着没落贵族的鲜血,而仅仅只是源于吟游诗人的反骨在作祟…)每个女人都有一颗少女心,而少女心中必然流淌着一注对城堡的无限向往。无论90高龄的伊丽莎白老奶奶还是天天挤地铁的office lady,温莎堡 天鹅堡 都是心底那个梦幻般的存在 -- 奢华的红毯舞厅、华丽的水晶吊灯、英俊帅气的王子伸出邀舞的玉手……(所以迪斯尼这种俗套的戏班子 才能得以赚的盆满钵满 长盛不衰…)好了 回到现实 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 少女 要 跟着 吟游诗人 旅行(而不是与王子起舞),其实是件很艰苦很折腾人的事情 -- 第三日的行程,温莎堡3小时》牛津3小时》布伦海姆宫3小时》Broadway2小时,还没包括移动及进餐时间(精神至上的吟游诗人貌似不用进食)-- 这座让姑娘你流连忘返的城堡,其实只是这漫长一天的 一首序曲 而已…… “赶紧,得出发去 牛津了!“【牛津大学】传说8世纪初始,撒克逊的王女Frideswide在牛津建造了修道院,而这座修道院便是如今你我眼前的 “牛津大学 基督堂学院(Christ Church)”。牛津大学的威名从小就如雷灌耳,英语教材要是冠上牛津二字绝对是权威的象征… 但当时懵懂的小朋友们其实并不一定知道牛津大学在哪,这个名字自始至终都充满着 神秘 与 威严…反观今天的小朋友们,仿佛比我们那时见识要广了不少。不过还要得益于媒体的发达与《哈利波特》的电影,令大家对基督教学院里的这个饭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希望小朋友们不要误解为 牛津大学 其实是所 魔法学院…牛津大学 由 -- 最古老的常设大学“Merton College”(拥有英国最古老的图书馆,日本皇太子在学中… 没点王宫贵族关系跨不进去啊…);教堂和学院共存的“Christ Church”(那座有钟的塔楼是 雷恩 的作品,美术馆里收藏着达芬奇、范戴克的画作);14世纪建造的献给圣玛丽的“New College”;修道院前身的“Trinity College”;15世纪由主教设立的“Magalen College”;政治家辈出的“Balliol College”;没有学生只剩屈指可数的几个研究员在籍的“All Souls College”;指导信仰觉醒运动的新教大司祭John Wesley的出身校“Lincoln College” -- 等一众学院组成,俨然一座古老的大学城。漫步在这座城中,让人更加切身地领悟到 无论是学术也好、智慧也好、气质也好,都是需要时间和前赴后继古往今来之人 一点点积淀与堆砌起来的,没有捷径可走,亦模仿不来。这次如此赶场子也要走一遭 牛津 与 之后的 剑桥,其实还有一个私心,自己虽然高攀不起,但可以为儿子的将来 过来踩个点… 当然无论他今后能否有出息成为 牛人 抑或 剑人,我或许可以将这里的 气质和智慧 多少分享一些给他。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下现在正在照看着那个小屁孩的我爸妈,给我们小俩口提供了这次可以远游英伦 见识世界最高学府的机会。“布伦海姆宫 要关门了,咱得赶紧撤了!”“走慢点嘛,脚痛…”第三日的对话 主要就是这俩句的反反复复…没有欧洲同事们一样 3~4周 夏休的 亚洲同学们 的海外旅行,就不得不如工作一般 绞尽脑汁把效率发挥到极致(当然你可以选择去度假村、小岛之类的,游个泳享受阳光,但可惜那不是我的菜)。还好我的行动力基本和我的野心(计划)是成正比的… (早6点出发,晚9点收工,完全日企的出差行程,一天当俩天用),就是可怜了 身边那位穿着裙子与高跟皮鞋的公主…又是一脚油门,我们挥别了牛津,至今都无法回忆起那天是否有进食午餐,只记得一个劲地向西再向西 -- 而下一个目的地将会是 “Blenheim Palace (布伦海姆宫)”,本次旅行的第三个世界遗产。【布伦海姆宫(Blenheim Palace)】西班牙继承战争勃发,英军在公爵 约翰·丘吉尔 的率领下,于1704年在德国多瑙河畔的小镇Blindheim 一举战胜了死对头的法军。为了歌功颂德,安妮女王将一座宫殿赠送给了 约翰·丘吉尔,而见证那场伟大战役的德国小镇Blindheim的英语名称叫做“Blenheim”,这座宫殿的大名也就此应运而生 -- “Blenheim Palace(布伦海姆宫,别名:丘吉尔庄园)”。自此这座巨大的乡村宫邸就一直都是丘吉尔家族的御用居城,之后英国的著名首相 温斯顿·丘吉尔 也是于1873年在此地诞生。这座承载了丘吉尔家族无数辉煌成就与历史的宫殿与花园 在1987年被载入了 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宫邸内你不仅能看到温斯顿·丘吉尔出生的房间,而且还能欣赏一下英国公爵们 奢华的生活。每个房间都摆放着从各国调度过来的珍品收藏,可谓是玲琅满目。我还记得有一个房间完全是用中国的金银古董、陶瓷玉器,红木家具等装饰起来的,所以国人大可以挺起胸膛面对某些后来居上自恃不凡的井底之国 骄傲地说:中国的传统手工艺 无论品质还是设计 在世界上都曾经领先过亦得到过无数人的青睐与认可,而不远的未来 我们也依旧有实力重塑辉煌。可能是因为纬度比较高的原因,英国的天要么愁眉苦脸一筹莫展,但只要一旦它心情开朗起来,那个蓝的呀,碧蓝碧蓝,浑厚剔透的如蓝色宝石般,而且让人感觉天际特别的高,比东洋岛国的蓝天 色调来的更加深邃,与青藏高原的苍穹有些类似。【论岛国之国民性】话题偏离一下,不讲景点,稍微浅尝一下 人。调侃调侃英国人的国民性,顺带和同是岛国的东洋岛民的国民性相互比较。共通点:爱装门面(礼貌,服务周到);传统死板(守规矩,尤其在公共场所);初次见面不喜套近乎(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自以为是(对本国充满自豪)。不同点:英国人不喜欢因他人的拖沓而造成自己时间的浪费,某些时候会非常着急(比如开车,等车位);而日本人很能忍,既不计较他人慢慢吞吞,也允许自己拖拖拉拉(说的好听点,任何破事都可以精雕细琢…);英国人 礼貌谦让的初衷 是展现自己绅士的一面,表现自己的高贵;日本人 的初衷就相对平民化一点 无非就是职业操守或者避免冲突;英国人和日本人同样守旧 多少与阶级社会以及漫长的宗教帝国历史有点关系;但英国人还是残存了一些西方人的特征的,那就是 主动,比起东方人的腼腆,他们会主动去行动与诉求,而不是如部分日本人一般仅仅只是被所谓的社会常识所逼,抑或因不善表达不爱惹事而欲言又止。举些旅途中的实例吧:1/ 英国人的店员和客人会互动,互相打招呼甚至聊天;日本是无论店员如何热情,客人都可以始终保持冷漠与沉默的。我由于对英镑的硬币无法立刻辨识(有些面值小的竟然比面值大的 块头要大,女王头像还每年一个样…),店员主动说 我帮你选吧,还安慰我上来大家都一样 需要时间去记。2/ 在圣保罗大教堂的取票处,由于到达时间比较晚,大概还剩下1个半小时多点的开放时间。我们前面那组客人订的票 是期间制的(一定期间内都可以使用),然后就引来了 工作人员的一大段解释:你们其实可选择之后的日子再来的,今天时间所剩无几 你们会参观的很赶,还不如择日再来细细地品味… 虽然最后客人的回答是:我们之后没时间了 就今天进去… 工作人员还半信半疑地再问了一遍:你确定吗? … 我在后面也只能呵呵了 有这时间解释一大堆 还不赶紧放他们进去看呢 时间所剩无几不是么。3/ 英国的地铁站 有些太古老 没有自动扶梯或电梯 所以如果看到女生 自己提着大行李箱在走阶梯,一般都会有绅士上来 主动帮忙。手动门 推开时一定会注意后方有没有其他人跟着,如果有的话,会为你继续扶着门 直到你通过。4/ 在只允许一辆车通过,偶尔还会有对向车出现 需要互相谦让的乡间窄道里,他们往往敢把车速开到70迈(112km/h)甚至以上。我记得当时我都开到50迈了(这在日本的小破县道上 简直已经是疯了的不要命的速度),后面辆奥迪逼的可凶了,贴着我的屁股嫌我慢,最后终于在一个稍微宽敞点的路段,我识相地靠了下边,他立马就绝尘而去。不过 遇到对向车时,他们特别喜欢谦让,即使你也完全有空间让他们的情况下,他们依旧愿意展现大将风范 硬是自己靠着边停下 闪一闪远光 叫你先走。当然如果最后还是你让了他,他们会不忘给你举个大拇指… 说句实话,车技 真是欧洲人高,日本的环境只能温水煮青蛙,让你在鸡群里惩惩大王。5/ 在之后的世界遗产 Bath城 以及 坎特布里大教堂的市中心 车位紧张 我们好不容易停到一个。在之后离开的时候 都被等车位的人主动上来 驱赶:“你们走伐?” 我说:“再给我10分钟。” “靠 那么久?” “好吧 5分钟。” “Good 是个汉子!”… 这讨价还价,英国岛民的面皮不知道要比动不动就得忧郁症的东洋岛民厚出了多少。6/ 在之后的 索斯伯里大教堂 门口,一个上了年纪的教堂工作人员 看我们在津津有味地看歌剧海报,便主动上来给我们介绍了这部歌剧还邀我们是否有兴趣观赏,最后问了我们的国籍后,将中文的教堂简介送到了我们的手上。7/ Bath城里的No.1 Royal Crescent博物馆内,每个房间都会设置一位讲解员,为访客介绍这个房间里的各种饰品与历史。记得在一个房间里 也是个老爷爷 先是礼貌地询问我们懂不懂英文,在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 便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这房间的历史故事,还不忘告诉我们 以前英国的茶叶全是从中国进口的…这些英国老人其实都挺可爱的,腼腆与绅士,但一旦你接受了他们的好意后,他们便会毫无保留地表现出他们的专业和倾诉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一路上趣闻轶事以及各种发现太多,随着旅途与照片的进程,再慢慢地讲吧。一次写太多 估计没有多少人有耐心看完。到的晚也是有好处的,旅行团的大巴一撤,丘吉尔庄园也就成为了我们的私家庄园,到处行行摄摄坐坐躺躺,避开了烦嚣亦穿越了时空。话说我这件红色短袖衬衫是在都柏林寡妇街的商场里买的G-Star RAW… 时过境迁,体型与当时所幸相差无几,特意带到英国来怀旧一下。而姑娘的红色礼服是当时为了婚礼准备的,在日本大农村里并无用武之地,我的一句:“还不如带去英国 说不定能和古典欧式建筑交相辉印”,她便毅然决然地带过来臭美了。悠然自得地闲逛到了大概6点多近7点,开始纠结要不要去今天计划的最后一个景点“Broadway Tower”,导航显示预计到达时间要近8点。Lonely Planet出版的英国旅游书籍的封面便是山丘上的那座塔(不知道为什么会选它做代表),但看看网上的照片,姑娘觉得不就是孤伶伶一座破塔么,还不如去宾馆休息… 抬头看看天空 依旧明亮的如下午3、4点,现在就打道回府未免辜负了夏令时给旅行者们带来的如此天然优惠。在稍作商量后我行使了表决权:向Broadway Tower出发! -- 而这个决定,在之后也证明了是个正确与明智的抉择,大片般的场景,稍后奉上!第三日 -- 科茨沃尔德首站: Broadway Tower(百老汇塔)“Broadway Tower(百老汇塔)”,开启了代表英伦乡村风景的科茨沃尔德地区的第一站,一个充满着诗与画的大农村(我的理想乡)…夕阳、云层、丘陵、枯树、孤塔、骚人,一种只属于英伦的色彩与画风。Lonely Planet, Lonely Tower, Lonely Human Being... There is no them, it's only you, it's only me, its's only us... 审视一种叫做"孤独"的美与傲。其实在接近这座傲慢的孤塔之前,我们还费了点周折,蛮搞笑的, 在讲述我们的冒险故事之前,先看图。【Broadway Tower 历险记】暮色降临,到达百老汇塔附近时已经接近晚上7:30。一排矮矮的石墙与栅栏将广袤的丘陵地带与乡间公路隔开,有一种彰显“私有属地、闲人莫入”的气势。从车窗里隔着木栅栏远远地便能遥望到那一枝独秀的孤傲塔楼伫立在山丘的顶端。车道边停着几辆车,我们也挨着附近停了下来,只是下车后无法寻见车主们的踪影,在这天色渐暗只闻风声的傍晚 更是平添了几分悬疑的色彩。我们先是走到公路尽头的大门处,发现已经是“寂寞孤塔,深院锁清秋”。不得已徘徊到车道边的木栅栏附近 远瞻孤塔,却意外地发现了几个渺小的黑影在塔下 翩翩起舞… 天上的云层与今天最后的一线阳光自由拼图,如舞台变幻的灯光 为这幅风景画捎来了几分神秘。“那些人(不明生物)应该就是这几辆车(UFO)的车主,可是他们是怎么进到塔附近的呢?”我指了指栅栏 “翻?”姑娘瞪了我一眼 “你看我这身礼服,翻你个头!”瞅着栅栏上还缠绕着的零星的铁丝与蜘蛛网,我决定作罢。嗯,应该还有其他方法 -- 我们又晃回到了大门处,再次确认了一下那扇铁门是上了锁的… 不过这次有意外的新发现:在大门的一侧设置了一个完全可以轻松逾越的栅栏。我凑近后把脑袋先伸进去打探了一下情报(做贼一样),发现在通向孤塔的道路上 还有另外一道铁门在把守,且从现在的距离暂时无法辨别是否可以顺利通过;而在大院的另一端,我隐约地瞥见了有人和狗,貌似在嬉戏又仿佛在做着某种健身操(进入了英伦乡村后,连想象都会变得很童话么)……“会不会是看门狗和警卫啊?” 姑娘有点紧张。在日本待久了,就是那么守规矩(胆小怕事)。“那先暂时别翻栅栏了,等等看 塔下的人(未知生物)是如何回到这边的,这样就知道是如何进去的了。” 我提议。塔下的人(不明生物)开始陆陆续续地 向我们这边靠近,貌似准备返程了。“我们不要一直站在这边盯着人家,会被误以为是可疑分子的。” 姑娘的脸皮真薄,还以为化了妆能厚点…“好吧,我们装作在附近散步吧。”(我当时怎么没想到,在这人烟稀少的穷乡僻壤里 一男一女并肩散步,其实比一直定定地站在那边更加的可疑与可怕呢… 不是要准备去殉情就一定是某种灵异现象,况且这边又是闹鬼大国啊…)这个步 散的… 竟然把最重要的部分错过了… 当我们确认到那几个黑影是人(而不是不明生物)的时候,他们已经回到了自己的车附近。“真是开心啊思密达”,几个韩国游客,像是在向我们这俩孤男寡女炫耀他们勇攀高塔的成就一般,一边欢声笑语 一边启动引擎 扬长而去……高丽人的瞬移让我们越来越好奇 他们是如何做到往返于孤塔与公路之间的。我们怀着侥幸心理 再次回到了 大门附近那个“可以轻松逾越”的栅栏处。就在此时,贵人终于登场了 -- 一对英国小俩口,牵着条狗,夫人还怀着身孕,从大门后方闲庭信步地向着栅栏处走来。此刻 我们终于再也咽不下也忍不住在孤塔外围徘徊了将近20分钟的尴尬与饥渴,鼓起勇气(因为坚信这俩男女也不是通过正当途径进入禁地之内的,而且看上去还是本地惯犯),上前问路。“请问如何靠近那座塔?”“从这个栅栏处翻进来,然后通过那道铁门后一直走就到了。那个铁门没锁,有插销 一拉就开。”“好的,万分感激!”刹那间,所有疑团烟消云散。我们这俩个可疑人物在大门外犹豫不决、踌躇不前了如此之久,而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又是如此之简单,且一直都近在咫尺,只是我们始终都没有胆量去跨出那决定性的一步 -- 人 要改变(不论是自己还是外在事物) 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在社会的大熔炉里摸爬滚打久了,早已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挟持,更难迈出 改变 的一步;但往往 就这一小步 最终有可能就翻越了主观常识的分水岭,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引领出了 变革 的旋律。其实数天后我们在某个小镇 又差点因为不敢迈出这一步 而险些绕了远路,容我稍后再慢慢道来。豁然开朗的我们,抛下了所有心理的包袱,越过栅栏,推开铁门,朝着那孤高的存在狂奔,在夕阳余晖的山丘之上……(历险记 完)【科茨沃尔德简介 & 百老汇(Broadway)】“科茨沃尔德(cotswolds)地区”,享有“英国最美村落”的头衔,位于英国(伦敦)的西南部,涵盖了六个郡。林语堂曾说过:“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乡村”,可见其田园生活的魅力之大。这个地区在中世纪以盛产羊毛而繁盛,再加上此区域多丘陵地形,故得名“科茨沃尔德”(沃尔德 有山丘、丘陵之意)。“科茨沃尔德”的领地内 点缀着许多 具有英伦特色的小镇,由石筑民居而构成的街景 娴静优雅。作为建筑材料的是于当地采掘的石灰岩 “Limestone”。其颜色因产地不同而变化,尤以东北部产的蜂蜜色Limestone最为著名,而中部产的是黄金色,西南部产的则是珍珠白色。我们进入科茨沃尔德地区的第一站,便是于第三日晚间到达的broaway tower附近的 小镇“Broadway” -- 一座位于地区北部的典型科茨沃尔德小镇。而从其附近丘陵顶部的那座孤塔之上 你可以俯瞰到整座Evesham valley(溪谷)的优美景色。我们接下来会于第四日 拜访数个最具代表性的小镇。届时在逐个详细介绍 英伦田园的魅力所在。毋庸置疑的是,如果你想要逃离城市烦嚣人间世俗,这里的乡村田园将会是你的不二之选,因为这里的街道与空气中 蕴含着一种沉淀心灵 洗涤灵魂的 神奇效果。【自驾小记】在科茨沃尔德地区的自驾,犹如乘坐过山车,连接各个城镇的乡间公路 沿着丘陵地带上下起伏、延绵盘绕,所以一不注意,车速指针盘就飞转到了7、80迈(110km/h)。即使在路况欠佳,且前方视野并不好的情况下,大家还是开到了100km甚至更快的时速,也难怪东洋岛民会带有一丝敬畏地嘲讽英伦岛民是“速度狂”了……只有当你接近城镇时,限速牌才会出现,并告知你 该收敛一点了。城镇内一般都限速在30、40迈(50km/h)左右,所以往往都是在80迈的俯冲后,你要立刻来个急刹,仿佛从一匹奔腾的骏马瞬间变成了一只温顺的小狗… 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的驾驶,既有上上下下的享受,亦有不断重复着 推背与被(安全带)勒紧的快感…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 这国家的限速设置偶尔也会有很奇葩的一面:越是一望到底宽敞笔直的大道,它越是不让你跑的舒畅;而越是视野不良扭扭曲曲的丘陵小道,它倒反而放纵你去自由驰骋 -- 难道英国人的高超车技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磨练出来的么?驶入小镇后,你还会经常看到 下图 的迷你版 Round About(环岛)。我虽然不能理解在这个小十字路口兜圈子有何意义(提醒:开车转圈容易转上瘾),而且车稍微大点的话都基本要压着中圈了(你要图方便直接压着过去,必定会被当地人所鄙视);然而 你不觉得 这迷你转盘与箭头 酷似孩子在地上的涂鸦 散发着一种调皮可爱的气息么?而正在驾驶的你又好似开着卡丁车于儿童乐园的赛道上尝试着甩尾过弯… 再配上背景里那沿路的嶙峋石屋,一种误入童话世界的错觉 便油然而生。【旅馆 -- Wyck Hill House Hotel and Spa】“Wyck Hill House Hotel and Spa” -- 第三日 逛完“暮色Broadway”之后,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下,我们于山沟沟里觅得了当晚的酒店,也是旅途中最满意的一家古色古香的城邸式酒店。只可惜相见恨晚,没有闲暇好好享受一下馆内的设施,仅于翌日一早用手机摄了些拙照,凑合着看吧。客房、内装、早餐、服务 都可以赏它4-5星高评价,英伦城堡风的摆设亦是其一大特色。而一晚也不算太过昂贵,两个人70英镑不到。只是位置比较偏僻,非自驾而不可达,不过因其位于科茨沃尔德著名小镇(享有英国威尼斯之称的)“Bourton-on-the-Water” 北方不远处,作为次日周游各镇的起点是再适合不过的了。第四日 -- 科茨沃尔德第二站: 水上波顿(Bourton-on-the-Water)在赏赐了我们一整个大晴天之后,第4日 从一早开始便恢复了英伦独有的色调 -- 灰色的天空披上了厚厚的睡袍,沉睡于云层之间的梦境任性地变幻着雨珠的大小疏密,淅淅沥沥地落在了蜂蜜色的砖墙、略显陈旧的石桥、波澜不惊的小河之上。“Bourton-on-the-water(水上波顿)”,一条静谧的小河 River Windrush 将这座科茨沃尔德小镇一分为二,倒映出了架于其上深沉的石桥和立于两岸沧桑的民居,岁月 在这座享有英国威尼斯之美誉的小镇中,仿佛始终都是处于静止状态,唯有河水在悄悄地流淌……说句实话,离真正的威尼斯,这边差了十万八千里还不止… 不过“自我欣赏、自我赞赏、自编自导、自吹自足”向来都是岛国独有的优良传统,我也早已见怪不怪、不置可否了。这个小镇上还有俩个看点,一个是可以观察各种水鸟,还有一个是将 水上波顿 缩小成了9分之1模型的Model Village,是附近旅馆店主花了5年时间搭建成的模型(比乐高要可爱不少)公园,于1937年开放供游客参观 -- 这里不得不再次感叹岛国民众都比较适合从事精雕细琢的工艺,善于在“小”里做文章。不是因为这纷纷洒洒的雨水,还真有冲动在河畔的长椅坐上个大半日 只是凝视着缓缓流淌的河水 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蒙蒙细雨 下不停,留张自恋照还不得不湿个身。挺佩服这俩位模特的职业精神,在桥头墙角屋前花后 摆弄着各种连自己都无法解释其中深意的婀娜姿态,殊不知俩位的肤浅在这些旧屋老街潺潺溪流的映照之下 反而被凸显的无从伪装了么……不过 这难道不就是游人的最真实写照么。俺就那么短短10天假期,飞你那么老远个岛国 路上又要减掉宝贵的俩天,所剩无多的时日里 还要周游你整个南部地区,观光的同时除去吃喝睡觉等垃圾时间 还得恶补各景点历史文化…… 都快奔四的人了,偶尔远游一下,其实每次都是踏上了钻研 “导游、驾驶、交规、历史人文、计划兼预算管理、摄影兼模特” 的修行之旅 -- 吃苦也要坚持装文青的信念与力量 其实正是源自于心底的 “诗与远方” 与 那本学生时代爱不释手的 《文化苦旅》(余老师最近在干嘛呢,已经才思枯竭了么?)。人们在旅途中相遇、相识、相知、相恋、相别;旅途上的人或风景,都值得珍惜、珍视、珍藏、珍爱;因为无论是擦肩而过抑或携手同行,最终都无法幸免于 “一期一遇” -- 而照相机便是我们留下旅途瞬间的唯一工具。Birds fly high in the summer sky,and rest on the breeze.The same wind will take care of you and I.We'll build our house in the trees.Your heart is on my sleeve.Did you put it there with a magic marker?For years I would believe,that the world couldn't wash it away……第四日 -- 科茨沃尔德第三站: 伯福德(Burford)科茨沃尔德第三站 “Burford(伯福德)” 预热 -- 距牛津以西约18公里 位于丘陵之上的一座中世小镇。前半部分Burh来源于古英语,意为“山城”。人口1千4,比水上波顿(约4千人)要少许多,是一座名副其实的 “小镇”。在街景正式解禁前,先上本人街拍预热。I want to run. I want to hide.I want to tear down the walls that hold me inside.I want to reach out and touch the flame.Where the streets have no name……“Burford” -- 蜂蜜色的房屋沿着坡道而建,而这条坡道便是整座镇的中心地带,说这座小镇就仅有这条街道构成亦不为过。在英国 所有城镇的主街 也就是我们上海的南京路 都使用一个街名统一称呼 那就是“High St.”,也算是懒到一种境界了。Burford 在14-17世纪 以手工制纺织品而闻名,所以街道两边的建筑依旧保留着中世的风格。而如今这些建筑物都化身为了咖啡馆与杂货店,其中尤以古董店最为出众。阴云密布的天空与土黄色的砖墙勾勒出了一卷略显凄凉的风景,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令人沉静的气息 -- 不知道是因为这里承载着岁月的份量,还是 因为比起浮华的外表 坚持秉承着的 陈旧简朴却不失风度且洗净铅华的绅士气质 从古至今一直都未曾离开过英国的乡村。我个人以为,最能代表英国的 不是伦敦的那些地标 而正是乡村里这些破旧的石屋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返璞归真且又不失傲娇的气息。终于逐渐开始领会到为何lonely planet丛书的英国旅游要以Broadway Tower作为封面了。She runs through the streets,with eyes painted red,under a black belly of cloud in the rain.In through a doorway she brings me white gold and pearls stolen from the sea.She is raging,and the storm blows up in her eyes.She will suffer the needle chill.She's running to stand still.《Buford 拾景 Chapter 1》我其实一直都是门控,无论去到哪里,有门的地方必然有我的身影,总觉得不同的门背后都会隐藏着不同的人与故事(RPG打多了… 还有宝箱呢)。有兴趣来科茨沃尔德地区散心的朋友,推荐在这里找上一家当地的小旅店住上1-2晚。只有当你自己把节奏放慢之时,你才会逐渐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动,与这些泛黄却不失精致的建筑融为一体,沉淀掉心中繁多的杂念与欲望。而我这次还是太赶了,假期短是硬伤,想看更多欲望膨胀是心病。少年步入中年,能不能稍微放缓下你的脚步呢?长不胖的原因就是源于你太过于风风火火,当你在球场上被年轻的孩子一个加速就甩在身后的瞬间,疲于奔命但仍旧无法企及的你,就要逐渐开始去习惯于成为那纸被翻过去的泛黄书页 -- 你要体现的是岁月与经验为你沉淀积累下来的东西(大局观、领导才能、控制应变能力),而不是再自以为是地揣着你的自尊和好胜心 去与时间赛跑、去夸示你的存在(到头来 无非就是沧海一粟)。之前就提到过:看得越多,会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少;而知道的越多,又会束缚住脚步让你越少的去向往行走于未知之地。一般人 很难掌握这种平衡,不是选择性失明 将自己交给时代的海流 任潮汐摆布;就是一句“看透风景”后躲在了安稳的背后 停靠在了虚构的心理港湾 瞒骗了自己 -- 多走些没走过的路,多看些未曾识的景,多闻些无从知的事,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留下的脚印 以及把持方向的船桨是否依旧还留在你的手上。我手上的英伦风的包,已经也有将近10个年头的岁月了。包带泛黄,握柄斑驳陆离… 就是为了与村里的风景交相辉映 我决定把它带到了这里 -- 有些打扮不用刻意,但更美;有些装饰不用崭新,但更配;有些话语不用讲究,但更真;有些人的脸皮,无论你怎么打磨,但依旧是那么的厚。The sea throws rock together but time leaves us polished stones.《Buford 拾景 Chapter 2》“这次去英国给你拍一组英伦乡村写真集!”“好啊 太期待了!”“形象本来就很村姑,衣服里也不乏村姑装,那里的风景跟你肯定是绝配!”“……”吃吃喝喝是一种文化,现代人无不想尽办法翻着花样钻研最本能的“吃”来消遣无聊空虚的日子。但私以为 吃喝之于已经解决温饱的人们来说,享受的重点其实一直都不在菜(色香味)的本身,而是同席的人们。人利用菜肴酒水其实关键还是为了与家人好友甚至陌生人增进感情,自然且不做作地提供了交流的契机。所以爱尔兰啊 英国啊 酒吧(Pub)才会如此繁盛。你注意到他们为啥不用 Bar 而是用 Pub 来描绘酒吧了么,对了,“Public、大众或公众”,吧台对于附近的住民来说就是一个聚众交流的重要场所 -- 吐槽英国菜黑暗料理的小伙伴们,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其实英国人只是想用家常菜会个客唠个嗑而已,人家不稀罕米其林的星星。准备要从Buford出发去下一个村了,听说下一个村被誉为英国最美之村,但某人好像更关心今晚的伙食是啥(搞不懂 都来英国四天了,咋还期待呢)。“今晚吃什么啊?”“fish&chips 或者继续 烟熏三文鱼配点色拉酸奶crisps…”“啊!?”“咱们是Soulmate,行行摄摄听听说说为主,吃肯定为辅,更何况这片土地除了零食甜食之外 还有啥能勾起你胃酸的食物么?”“……”第四日 -- 科茨沃尔德第四站: 拜伯里(Bibury)19世纪英国的诗人、艺术家、思想家 威廉·莫里斯 曾经说过:“Bibury(拜伯里)是英格兰最美丽的村庄”。拜伯里 坐落在科隆河畔,最为著名的莫过于 阿灵顿路小屋。这条小路与路边的排屋,是科茨沃尔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条风景线。这条路上的小屋初建于1380年,最初是寺院所属的羊毛店,之后于17世纪转型为了织布作坊。这条风景线 如今被皇家艺术学院所收藏,为电影《星尘》、《布里吉特·琼斯的日记》的取景地。由于科茨沃尔德石材的资源日渐匮乏,听说在科茨沃尔德地区如果有栋石屋的话,那这位房主就必定会是一个拥有些许资产的富人。虽然我也不清楚这些房子里是否依旧住着当地居民,但游客着实是络绎不绝。光是为了拍下一张无人的 阿灵顿排屋 风景照,我便在坡下与坡上各伫立了有半小时之久 才好不容易逮到几张。要说为什么这条路 会成为科茨沃尔德的代表?我也无从道来,凭感觉 见仁见智吧。On rainy day, we'd go walking in the town.On rainy day, walking in the sound.Let's see colours that have never been seen.Let's go places no one else has been.We need the rain to wake up our numb mind.Everything I ever lost, now has been returned.Rhythm of the rain, is the most beautiful sound I'd ever heard.If the sky can crack, there must be someway back -- to love, and only love.蒙蒙细雨,漫步于阿灵顿小路与River Coln之间,突然顿悟为什么这个岛国盛产诗人,想想当年我写随笔最有灵感的时候必定是下着雨的日子。这些天在英国又待惯了,比起万里晴空 开始越来越青睐这样的天气,隐约中有种放浪的情怀在心头跃动… 骚人墨客 或许都有个普遍性:“贱” -- 为了比常人更加敏感,都喜欢找些苦难来折磨自己,要不就是被害者妄想,如此才能让全身的细胞完全苏醒过来。潇潇雨歇,我们点燃引擎再次启程,出发前往当天科茨沃尔德地区的第5个小镇(继 百老汇、水上波顿、伯福德、拜伯里 之后)-- 库姆堡,英国保存最完好、且拥有最古老民家的中世村落……第四日 -- 科茨沃尔德第五站: 库姆堡(Castle Combe)Castle Combe(库姆堡)-- Combe意为“山丘”,所以 库姆堡 也可以翻译为 “城堡山丘”。这座科茨沃尔德小镇藏匿于一个小峡谷之中,是至今为止英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村落。如果你在日本的卡拉OK 点首英文老歌 比如披头士的 《Hey Jude》,就能在山寨版的MTV中欣赏到 这座古镇的街景(下图)。此处还是电影《星尘》、《狼人》、《战马》等的取景地。建于13世纪之前的圣安德鲁教堂(St. Andrew's Church)、鼎盛于14世纪的十字市场(Market Cross)遗址、炊烟袅袅了5个世纪的酒馆 怀特哈特(White Hart)-- 这里的一切都仿佛停留在15至17世纪,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点上一杯咖啡,将唱针置于转动着的黑胶唱片,然后静静地坐下,将目光投向街道的尽头以及远处的山丘。请优雅地拿起杯具,不要发出太多碰撞声把这处世外桃源的娴静给打搅了;亦请不要用嘴去做品尝咖啡之外的闲事,不要把市井的那些流言蜚语、微信的那些道听途说带来这里喧闹。第四日 -- 科茨沃尔德第六站: 拉科克(Lacock)Lacock(拉科克)-- 英伦行第四日 科兹沃尔德小镇巡游的最后一站。这里唯一有点名气的就是 于13世纪建成的拉科克修道院了,因成为《哈利波特 贤者之石》的取景地而被世界各国的影迷所熟知。我对小正太的奇妙魔法冒险一直都不咋感冒,所以也就不在这赘述了。周游科兹沃尔德小镇,感受英国乡村田园的充实一日在这里 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天逛5座小镇(Bourton-on-the-Water,Buford,Bibury,Castle Combe,Lacock),实践下来,感觉在行程上其实也不算太赶,一个是因为镇与镇之间距离并不算远,还有就是因为夏令时天黑的比较晚。但说句实话,不是因为假期短,我真希望能在某座小镇住上一晚。如此赶场其实无法更深层次地去体验各个小镇独有的个性与魅力,只能带来严重的审美疲劳与麻木不仁(上班族的悲哀…)。好了,没完没了的英伦乡村游记之篇就到此画上休止符了。我们离开拉科克后 一路驱车赶往 订在世界遗产之城 “巴斯”附近的旅馆“highway house”,将于第五日正式揭开 英伦世界遗产之篇。【旅馆 -- Highway House】到达巴斯(Bath)城 旅馆 Highway House 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当然一如往昔 天还没全黑… 但人家房东可是要下班陪家人去的,所以请自助check in吧。在大门旁的信箱内 寄存了房门钥匙以及一封写给我的信,虽然是电脑打印的,但依旧能体会到店主的用心,比如贴在信封上的那张旅馆的小邮票。一楼会客厅 摆设着中国的红木家具和各种中式茶具,我猜这家旅店的店主不是华人背景 就肯定是 对中国的古玩有些研究(茶几上放着一本英文版的《中国红木家具图鉴》)。而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在早餐的时候就遇上了 一位国人工作人员,感觉像是这里的领班;在写着早餐菜单的黑板上 我们也看到了熟悉的中文,应该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因为那晚就只有我们俩个国人入住 -- 对于当今如此庞大规模的国人旅行者群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中国元素在任何一座旅游城市都早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初始或许有些违和感,但它们正在一点点地渗透至当地的文化与生活之中,无论当地人还是异乡人,都必须学会去接受和习惯这种变化。最后一张相片里的那张黑白照 是挂在旅馆走道上的,也是我们将于次日准备拜访的世界遗产之城“古罗马巴斯城(Roman Bath)”的街景。正如其名的直译,这座城是古代罗马洗温泉的圣地。当然别误解哈,和日本的挤挤更健康的 湯池 完全是两个次元的概念。第五日 -- 巴斯城英伦之行第五日,英格兰南部世界遗产礼拜的第一站 “古罗马巴斯城” -- 这座城市的地底温泉 于公元一世纪便被发掘出来,并在其之上建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古罗马温泉大浴场。传说是 某位身染麻风病的王子 在这里的温泉入浴后 疾病得以痊愈,随后便下令开始动工建造这座庞大的温泉度假城。古罗马人其实很会享受,比起匆忙的现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整个入浴过程及其复杂:淋浴、浸泡、净身、汗蒸、冷却、更衣,以及贯穿其中的吃喝按摩等等等等… 你很难想象在2千年前,人们就已经把一个度假设施规划的如此合理与多样化,桑拿蒸汽系统的设置,以及汗蒸后立刻进入冷却池的火冰体验项目… 吃喝玩乐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让人们不惜绞尽脑汁花费巨资去设计与打造的一项万古不变的重要课题,当然 这一切的快乐往往都是建立于无数奴隶们的血汗甚至生命之上的。巴斯城之男模篇…巴斯城之女模篇…我们于下午2点左右驱车离开了这座世界遗产都市,奔赴已经预约了参观时间的下一处世界遗产 -- 更加古老、更加神秘、但也有谣传称其是最坑人的第五日 -- 巨石阵巨石阵(Stonehenge)-- 于公元前3千年 开始建造的几处神秘石柱群。关于这些建筑的用途,最常见的说法是 供人们祭拜用的大型神坛;但由于夏至当天,旭日的光芒会直接射穿巨石阵中央圆心与正门,也有人猜测其或许是一座天文台。要说这个景点坑人的朋友,或许还需要多开发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其实在岛国待久的朋友 应该都不缺乏相应能力。我唯一觉得坑人的 就是这个石堆需要预约参观时间,害的我们似催命样地赶到这边后,还非常幸运地赶上了一场风暴。下图的流程基本就是这场美丽遭遇的全过程 -- 乌云滚滚而来》暴雨倾盆而下》神圣的大地之上 你我享受甘霖玉露,颇有“肖申克的救赎”中Andy从下水道脱狱出来后 立于倾盆大雨之中的那番意境》云层挥一挥手,留下一道彩虹》风卷残云,晴空万里,你我滴水的发端与灌水的鞋子 仿佛亦被暖人的阳光逐渐晒干,散发出了异样的芬芳……现在胡说八道骇人听闻的微信可真多,前几天老婆给我看了个别人转的 “节假日各地名胜的游客盛况照全集”,其中就有张 巨石阵 被大量游客包围填满的照片,虽说纯粹是为了搞笑,但未免有点太过无知:1/ 巨石阵之所以参观时间需要预约,就是为了控制游客数量;2/ 巨石阵的中央区域 游客是无法靠近的,我们能够到达的最近距离,也就差不多是下图 那么近 -- 所以游客充满整个圆阵 除非是几十年前景点建成初期,当下 这堆石头已被英国官方划为圣地,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想说 其实不用去调侃节假日 景点人潮挤挤,其实一些世界遗产欧洲名胜,无论是不是节假日 天天都是人满为患。一般大城市出身的也应该都早已习惯了这种拥挤,且都明白 现代都市唯一稍显空闲的时候 反倒是只有节假日期间。因此 不要借着 因为节假日到处都是人 所以不愿去挤热闹为由 拒绝旅行(如果你不是上班族 那就另当别论),其实关键还是取决于你如何去欣赏眼前的景色,以及你能否使用只属于你自己的镜头去捕捉到美丽,而身边络绎不绝的旅人们或许也会成为你快门下一道别样的风景线。P.S. 离开巨石阵后,在前往旅馆的途中,我们于一座中世小城“Salisbury(索尔兹伯里)”停留并稍作休整。在这座城中 我找到了坐落于都柏林市中心亚洲行(亚洲物产店)对面的,曾经光临过数次的一家欧美日料拉面连锁店“Wagamama”(图九)。虽说里面的拉面料理贵而不实,但还算勉强忠于原著,比起英国某家打着日料招牌的快餐店“Izu”出售的硬如石头一般的寿司以及酸辣汤方便面 要着实美味了不只一个档次……(矮子里拔尖子,在英国 “吃” 这方面就凑合下吧,如此糟糕善变的天气你都忍了,还有啥忍不了的呢[流汗] 还记得《Snatch》里的那句名言么:Fish,chips,cup of tea,bad food,worse weather,Marry f***ing Poppins,London!)“委屈了味蕾,也绝不能委屈视觉”,这是我身为资深旅人的原则性问题 -- 稍后送上 “索尔兹伯里大教堂”的伟岸身影!第五日 -- 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建于13世纪的Salisbury Cathedral(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其主体的完成仅耗费38年时间,尖顶高达123米,傲视全英所有教堂尖顶;它还拥有与保存着英国最大的回廊、至今仍在运转的世界最古老的钟表 以及 四册“自由大宪章”原本的其中之一。我们到达的时候(晚上7点多)已经是介于黄昏与夜幕的分界线上了,这次行程都是借着夏令时的光,让我们每天都能长时间地处于可摄影状态下。当然这个时间,教堂的内部参观早已关闭,但是当晚8点多正好有出歌剧将在教堂内上演,讲述的是那个残害少年国王(于伦敦塔内发现了小国王与其弟弟的遗骸)同时也是自己侄子的叔叔如何篡权登基的故事。教堂工作人员,一个大爷,在跟我们推荐剧作并邀请观赏后,虽然被我们还要开2个小时车去旅馆为由拒绝了,但依旧非常热情地问我们想要哪国语言的教堂介绍小册子,并亲自入内拿取后,送到了我们手上。我只想说:英国人在装门面上还算是到位的。所谓绅士形象,往往都是伴随着 看上去陈旧朴素却又不失风度的外衣,以及 含蓄文雅且不强加于人的谈吐。【绅士与小人】既然说到绅士的温文尔雅,那我就不得不再次吐槽一下这些绅士开车时所散发出来的无比巨大的燥热感。那晚到达旅馆附近时 我们已经是完全陷入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之中,由于旅馆的入口并不显眼,与它擦身而过了数次。其中有一次为了掉头,就被紧跟在我后面的“绅士”给鸣笛鄙视了一下 -- 英国人只要是和“车”挂上关系后立刻就豹变得急不可耐:逼着你加速、鄙夷你不认路、赶着你出停车场… … 呵呵 但万幸的是 这只是“急”,该守交规该谦让的时候便又会非常不可思议地恢复绅士风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种“急”也算是为了争取时间 “有脑的合理冲动”。这里话锋一转,再来黑下日本,因为我在日本遇到过的是“无脑的兽性冲动”。日本行车大部分都是比较守规矩也懂得谦让,但仍旧有那么一小部分 混混 的愤怒熔点极其之低。最近新闻炒的最沸沸扬扬的 就是某个无脑男 因为在服务区乱停车,被路过的其他车吐槽后,一气之下追上惹了他的那辆车,并在高速上不断插到那车前方踩刹车报复。在各种阻挠了1.4公里之后,逼着那车不得不在超车道上停了下来。无脑男下车后直奔那车并打开对方车门依旧不依不饶,由于夜间视野不良,后方一辆行驶中的大卡车始料未及,直接撞上那车酿成惨剧,令车上4口之家的父母双亡,俩个可怜的女儿即刻变成了孤儿… 而那个无脑男只受了一点点轻伤……再说说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期间我曾经被报复过两次,一次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在大阪。当时某个混混可能是看我开着宝马超他车非常不爽,在等红灯的时候,下车走到我窗边并拿着根铁棍敲击我的车窗,意思叫我开窗听他训话。但老子想 大马路中间 我才不下车跟你理论呢,况且我手无寸铁,也绝不会以卵击石。无视他一段时间后,绿灯亮起,我刚想启动从路口转弯,没想到这无脑男一个加速将他的车横到我车前 阻挡我去路;所幸少爷我还算反应够快,方向盘一拉迅速变道回到直行 躲进车流 扬长而去……所以 “急”并不一定是负面的,但如果是无脑的“躁”,那就是灾难性的。当然是“急”是“躁”、“有脑”“无脑”,除了个人的涵养之外,往往与当地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也有脱不开的干系。第六日 -- 七姐妹断崖,瑞,坎特伯雷大教堂【七姐妹断崖】英伦行第六日,“七姐妹断崖(Seven Sisters Cliffs)”,位于英格兰南部海岸都市Eastbourne与Seaford之间,连绵起伏婉转延伸数公里。由于突起的白垩断崖总共有七座,故得名七姐妹,是Windows7的官方桌面壁纸之一。七姐妹紧邻英吉利海峡 其附近英伦南部海岸线区域 统称为“South Down”。是的,英国也有海滩度假胜地的,你没听错,就在这块南海岸上… 啥,你问为什么英国人还那么爱跑去西班牙或澳大利亚的海滩去度假 — 你看看我这照片 不就应该恍然大悟了么:没有阳光只有冷风的海边,你确定你有勇气去那边称把遮阳伞、放把躺椅、涂上防晒霜,经受狂风或时不时的一阵暴雨的洗礼吗?当天 我们在海岸边拍的为数不多的人物照,面部表情基本都是被吹的无比狰狞可怖,就不拿出来吓人了。而这整个第六日的风景,又再次恢复到了熟悉的英伦色调 — 低沉厚重的云层,深邃冷漠的大海,从这里再驾驶个100多公里就能到达 最近诺兰的新作《敦克尔克》的拍摄实景地(英军逃亡的目的地)多佛尔海岸与海峡;英军大撤退的那天,估计也就是这种欲哭无泪的天气吧,不过当民船上的败战之卒们望见这条白灰色的海岸线时,心情应当是无比激动的,反正当时的他们是再也不会去想念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阳光或薰衣草的……为了更加形象地描绘第六日于七姐妹断崖附近的风声鹤唳,特别上一张 伊斯兰妇女 的街拍供各位参考。【小镇“瑞(Rye)”】离开了举步维艰的断崖,我们来到了中世纪小镇“瑞(Rye)”。鹅软石铺成的坡道,红白色的砖墙木屋,这里大部分的街道与建筑,都保持着中世的模样,被誉为是英国最美小镇之一(又是个最美小镇… 岛国看不惯大国的自大恃强,殊不知自己才是“臭不要脸”的鼻祖与典范)。美人鱼街道上的嶙峋木屋,是沉稳大气的都铎王朝与优雅意大利风的乔治王朝建筑风格的完美调和。在圣玛利亚教堂的顶端 英国最古老的时钟(图5) 依旧在掌管着时间;而矗立于海边的伊普拉塔楼(图9)见证了1377年法国人的侵略与战火。时光无法倒流,但时针却从未停止转动;曾经的败寇 或许 就是今天的王者;没有太阳不落的帝国,亦没有永远沉睡的狮子。旅人的步伐也从未曾停息,离开“瑞”后,我们在阴云密布的映衬下,向着当天最后的景点 — 世界遗产 “Canterbury Cathedral(坎特伯雷座堂)” 进发。【花絮】之前在broadway tower篇里提到过 在日本待久了 脑子死板的不得了的情况于“瑞”再次发生。我们想从停车场抄近道去市中心,但发现一条铁道前有道木栅门挡住了去路,所以第一反应就是 此路不通。往回走时,我还好心跟一位正往铁道方向走的路人打招呼 并提醒她前面的路被拦住了… 没想到 她淡淡地回了一句:那扇栅门一推就开了,穿过铁道前注意听有没有火车的声音确认下安全就行。 怎一个“囧”字了得的我只能默默自嘲:人越大越没勇气、也越不敢去尝试与挑战,而墨守陈规却早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与自然而然的条件反射;很多时候其实都是自己在心里先给自己设置了障碍,然后最后再努力说服自己 不是自己不行 是没办法……【坎特伯雷大教堂】世界遗产 坎特伯雷大教堂,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过了参观时间,被黑灰白的马赛克砖墙硬生生地给拒之门外。从围墙外 远眺教堂的尖顶,貌似有脚手架攀爬于教堂外墙之上,似乎正处在维护期间。这座教堂是英国基督教教会的总部所在。6世纪开始与基督教产生联系,12世纪 托马斯·贝克特总主教 因反对王室剥夺教会权利,在此教堂被谋杀。主教死后,各种奇迹也接连发生,其中之一传说他的遗骨能治愈不治之症,而这场殉教的历史也令这座教堂正式成为了英国第一的巡礼之地。既然无法目睹这座大圣堂的尊容,我们就自己在墙外街头自娱自乐一下,也算是到此一游 — 不能让每次旅游都太完美,留下的一点点遗憾会成为我们下次再次背起行囊的冲动。英伦之行还剩下最后的两天,英格兰南部的一个圈也快画到最后即将重合的地方了。最后两站预告:有世界最美之城美誉的利兹堡 与 世界最高学府之一的 剑桥大学。第七日 -- 利兹堡英伦行第七日,在经历了第六日风雨交加的洗礼后,终于再次看到蓝天白云 在享有世界最美城堡之称的 “利兹堡(Leeds Castle)” 向我们挥手,但殊不知如此真实的这一切其实全是用来欺骗我们将伞留在车上的假象。这座城堡至今经历了900年的风雨飘摇,最初是作为要塞而修建(所以才会有护城河),但从爱德华一世开始 它便被改造成了英格兰王室的御用宫殿别墅,先后共有六位王后在此居住过,可见一般被评为 “世界最美”、“世界最受喜爱” 之类称号的背后,必定少不了广大女性朋友们的不懈努力和各种散财的功劳。利兹堡于1980年才开始向公众开放参观,虽说里面的豪华程度尚不能望及凡尔赛宫的项背,但仿佛是映射着城外的各种水鸟,宫殿内也遍布着五花八门的以鸟类为题材的装饰图案与艺术作品,这点在众多欧洲城堡中也算是别具一格,弥漫着温馨家居的生活气息 — 也难怪会被世人奉为最受喜爱最亲民的城堡了,一见冰冷的外表内,却意外的蕴藏着一颗温暖的心。当然还有最亲民的门票,只要买一次 并答应将费用捐助给慈善机构,你便可以享用一年的免费入场权,所以靠近伦敦的这座城堡也成为了伦敦市民周末逃离都市去晒太阳的一个好去处。利兹堡的大半天是阳光明媚的,而在我们快要离去的时候却是大雨滂沱的。这一天难得时间充裕行程宽松,所以我们在城内城外悠闲地参观散步,最后还于后花园的英式庭院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 — “迷宫(maze)”中团团转转的不亦乐乎,殊不知老天爷的脸色却正在悄悄地改变……上午的假象让我们把雨伞留在了车上,而偌大的花园城堡占地甚广,从我们所在的迷宫后花园至停车场距离非常之遥远。大雨就在我们离开迷宫后不久毫不留情地倾盆而下,没有雨具的我们只能买个冰淇凌蛋筒借人屋檐避雨小憩,淅淅沥沥之中,望着英伦这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灰色天空,不禁想到一段歌词:“Sky falls,you feel like,it‘s a beautiful day,don't let it go away. What you don't have you don't need it now. What you don‘t know you can feel it somehow.” — 勿骄勿躁 耐心地等待吧。你没有的东西强求不来,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其实并不是你现在真正所需要的。就这样 静静地站着,望着雨丝听着雨声,你能感受到:今天依旧是 美丽的一天(a beautiful day)。第八日 -- 剑桥大学从利兹堡我们来到了本次英伦之行的最后一站 —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我们在剑桥的旅店住了一宿后,也迎来了在岛国的最后一日“第八日”。而这一天注定又是繁忙赶场的一天,因为我们只有一个上午可以用来观光,然后必须赶去希思罗机场先把车还了后 再搭乘下午航班返程亚洲。由于日程紧张景点过多,其实在一开始绘制旅程表的时候,剑桥是被我排除在外的。因为牛津是正好位于前往科茨沃尔德的必经之路上,而剑桥却是要去到伦敦北方,不在返回机场的途中。所以一开始觉得既然已经拜访了一大学府牛津,就没必要再特意绕远路赶去另一家名门… 不过在最后的最后,很神奇的竟然又被我挤出了半天的空档。心里面也想着还是虔诚点吧,既然都在附近了,那就为儿子把英国的两大名门都踏点考察一遍吧 — 所以就有了这冒着 可能会赶不上飞机 也要泛舟康桥 的半天,以及还车途中的各种分秒必争与千钧一发…… 具体遭遇容我在之后的篇章里娓娓道来。剑桥的历史我就不再赘述了,大家估计早已经被徐志摩同学给带偏了节奏。我记得 孩子他妈在参观完剑桥的国王学院后 表态说决定以后让大圣来剑桥深造,因为剑桥看上去比牛津要宏伟精致许多… 呵呵,臭小子,听到没,你可以选择 “剑桥 或者牛津”,是的,在你吮着手指入梦之后。在剑桥遇到最多的就是修学旅行(夏令营)中的中国学生团,都是初中高中大小的孩子们。其实在从香港飞往伦敦的飞机上我们就已经遇上了大概两所中国学校的孩子团。由于飞机满座,我和内人的座位没能被安排到一起,我还请求了其中一个孩子帮忙和我换位。孩子果然爽快,他原先的座位是宽敞的最前排,但二话不说便允诺并立刻起身。如果是个大人估计会斟酌得失,并先视察下要换的座位后最终得出 我的位置比你的舒服,所以拒绝换位的结论…… 人啊 越大越小气,越大越冷漠,越大越纠结,越大越多愁善感。在剑桥碰到的孩子们也都挺能干的,分成几个小团队,自己租船、自己撑船(每个团队都有个辅导员同乘)。其中还有担当船老大的女孩,虽说康河(剑河)水浅,只要掌握诀窍正确掌舵并不是件难事,但毕竟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初学者,所以便发生了 有一个女生撑的船直接与我们的船相撞后,那女生从自己的船上直接一屁股坐到了我们船上 的惊险一幕。虽说我们船上的英国佬一阵唏嘘 都吐槽不该把船完全交给孩子 这样太过危险;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 孩子就需要从小多接受些挫折锻炼,在不断的摔倒中学会如何站立甚至奔跑。看到这些中国孩子后,我还有一个感想:现在的孩子虽说面临着比我们那时更残酷的社会竞争,但却比我们儿时能走的更远眼界更广,自然今后的器量也可能会更大;哪像我们那时候只要春游去 长风公园 划个小船 就满足的不得了了…… 中国的孩子 可期,中国的未来 可待。最后需要点一下的就是 徐志摩那首 《再别康桥》。就照片里那块破石头,吸引了成群的国人围观。连英国佬路过时也惊呼一声:Oh!Chinese Poem!可当被问起:Do u know it?他也只能看着这些象形文字尴尬地摇头。我们的船老大是因为职业需要,在得知我们来自中国之后,便用他那蹩脚的中文朗诵了几句 — 我们对英国佬的要求很低,只要你讲的国语我们大致能听懂,我们就会毫不吝惜地给你一个赞。不像某些自以为是的西方人,总觉得全世界的人会讲英文都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咱们走着瞧呗,看你们这些没落的贵族 还能自恋多久,要知道,地球在转,风水也在转哦。【剑桥 - 希斯罗机场 之 Mission Impossible】Mission(任务):下午3点半前必须赶到希思罗机场办理乘机手续。1点30分 剑桥国王学院正门 用App打Uber回酒店取车,因学院门口人潮拥挤不便掉头,被司机在即将到达接客点前放鸽子……1点50分 徒步10分钟远离人头攒动的正门后 再次预约Uber,这次终于等来了司机2点整 顺利抵达酒店,跳上陪伴了我们6天的马儿,出发去机场附近 位于喜来登酒店的Thrifty Dollar租车点 还车。2点30分 途中我和我们家那犟的像头牛的姑娘一直在争论是按照google地图推荐的路线快,还是遵循BMW导航的路线快… 结果为了抄近路 一头撞进死胡同,不得不掉头出来回归主干线。靠近机场的高速难免有轻微堵车,急也急不来…3点整 眼看导航地图上已到达目的地,却被一面墙硬生生隔开,与还车点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得已下车询问附近正在休息的卡车司机,他貌似早已知道我要问啥,面带微笑地说:“你不是第一个被导航导到这里的人… 记住,原路出去,左左右右…”3点05分 遵照卡车司机的指点顺利进入还车点。可这家租车公司丑陋的服务态度再次为我们赶飞机设置障碍。我:“还车!”前台小姐:“wait a min(等一下)” 不抬头看一眼 也没有please(请)…就这样何止1分钟,把我晒在那边足足有5分钟之久她也没有抬过头,一直在敲击着电脑键盘。我眼看这厮无望,赶紧逮住路过的一个阿三员工:“还车!”阿三仿佛没睡醒 无奈地接过车钥匙,进去查找我的档案大概花了10分钟,再慢吞吞出来检查车的状况… 我跟他解释说我们要赶飞机 请一切从速,但这哥们依旧不紧不慢地填着手上的车检表……3点20分 还好我们足够幸运,此时此刻一辆机场班车回到了办事处。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抓住班车司机就打招呼:请稍等我们片刻,还车手续很快就能结束。3点25分 还车协议书上签好字,我们终于搭上了班车驶往希思罗机场。3点40分 到达机场。3点45分 柜台没有关闭,顺利获得登机卡。至此我们也即将和英伦说bye-bye,有惊无险地踏上了归途。终章2017英伦游记 终于迎来了最终回,我想这是许多微信读者在这近半年时间里一直都期待和迫不及待希望看到的。@预测我的长篇游记会写到今年春节的人;@调侃我比起徐志摩的一块石头,可以写满整面墙并在最后依旧签上“未完待续”的人;@始终都错觉我还没回到日本仍在欧洲潇洒的人;@嫌弃我文字太多、自恋照太多,旅游一周回味一年的人;@鄙视我老是拿东洋岛国来当参照物及反面教材的人…… 当然最后肯定不能忘了@并感谢 从始至终跟随着我的游记不离不弃,无论是骂也好嘲也好赞也好凑热闹也好的 所有读者朋友们!最终回我精选了本次英伦行自己比较钟意的8张照片及附上1张行程图,作为对大家忠实陪伴的回馈。本次的全篇游记 我也会择日转载至穷游网之上作为收藏。最后的最后请再给我一点点篇幅,容我做个总结陈词呼应一下游记的开篇。2017年的夏天,我们在英格兰南部画了一个圈。见证了这个国度厚重的色彩;浅尝了这里国民对时间的苛刻;体验了这块土地历史的积淀;重温了这儿食之无味的fish&chips;更重要的是 深层地感受了这方文化所充斥着的各种矛盾(绅士与傲慢,高贵与贫贱,自恃与移民)。昔日强大的帝国 如今也不得不被迫站在新时代的分歧点 和 新世界格局的交叉路口,摸索着该如何站队,在迷茫之中一步步陷入了 患得患失、顾此失彼的无限循环…… 犹如一个刚被下放的领导,无法即刻搞清下面的人情世故,亦拉不下脸面仍要故作高冷,那“彷徨”也就在所难免。因此,天空是灰色的,雨丝是朦胧的,海风是凛冽的,伦敦的笨钟要停止奏鸣几年,伊丽莎白女王即使房产无数却依旧需要绞尽脑汁去避(逃)税,阿三占据了服务业的大半江山不知是好是坏,离开欧盟前的分手费一分也不能少给,李嘉诚买下了半个英国,中国孩子占领了整座剑桥…… “彷徨”之余,也没少“作”:自己闹脱欧,苏格兰闹独立,恐袭间歇性发作挤闹忙,本以为“作”出如此大声响 美国肯定会多看自己一眼,可惜万万没想到那边上台的大哥却是个生意人……英国人急了,但也只能跟在我屁股后面步步紧逼,无论怎么煽风点火就是超不了车,一种叫做“干着急”的无奈在这座岛国上正在悄无声息地蔓延。我和我们家姑娘于2017年7月31日晚顺利抵达日本中部国际机场,成功地完成了历时8天的英伦南部游全部的行程与计划。在飞机刚降落的那刻起,我们便已经开始讨论:2018年的冒险 我们又会从哪一个国度开始呢?各位,敬请期待,我们的旅途,未完待续……(英伦南部行 完)Bonus Track -- 纪念爱尔兰留学的日子本游记的开头就已经提起过,我本来是打算在2017年的夏天 时隔10年之久 回一次曾经留学了4年的爱尔兰。但因为 曾经的爱尔兰好友要忙自己的事业 无法同行 而最终告吹,也同时造就了本次英格兰的南部之旅。我在计划回爱尔兰之前,为了纪念一下当时的留学生活和对都柏林这座城市的种种回忆,曾经写下过下面一篇散文【风蚀】。 在这里请允许我 在这南英伦游记结束后,作为bonus track,再配合一些当时于都柏林等地摄下的些许旧照,将此拙文呈现给大家;同时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希望在不远的未来 我还能再次回到那一条条熟悉的街道,where the streets have no name......【风蚀】碎石铺成的街道,零乱亦散漫,梧桐的落叶悄无声息地为路人铺开了一席金色的地毯,或许出于同情,在这凄凉无序中掺入了一丝热闹与浪漫;路边斑驳老朽的旧天主教堂,从不曾改变的是那生了锈的铁栅栏,执拗且孤独地把守着大门 -- 这就是都柏林,一个承载着无数悲伤绝望甚至杀戮的古老的城市,一个陈旧保守,饱受宗教束缚与斗争却一直没有停下歌唱的吟游诗人的故乡,如果要用一张照片来描绘他,那一定会是一张黑白相片,流淌着褪了色的深邃,反差着,矛盾着,挣扎着。乔伊斯,叶芝,贝克特,U2,恩雅…… 他们的文艺作品无不充满着伤感悲凉,却又同时意外的浑厚有力。一如都柏林的气质,他在这个世界上可有可无,他的历史挂满泪痕,他的身世微不足道,他的街道疏于打理修饰,他的口音生涩土气;出身卑微受尽凌虐的他,却没有选择在沉默中逝去,而是孕育出了一大批用思想与精神去品味这种悲惨的人们, 这些人们或是化作文字,或是化作音符,难以置信的是,他们最终撼动了全世界人们的心灵。沿着Blackrock粗犷的海岸线行走,对岸都柏林湾的灯塔在厚厚的云层下孤傲地伫立着,阴郁而冷峻。这里没有细致柔软的沙滩,这里没有碧蓝清澈的大海,这里有的是让你举步维艰的淤泥,这里有的是自由随性的涂鸦和目中无人的海鸥。拐过一个弯,都柏林的母亲河利菲河印入了眼帘,古老的港区两岸曾几何时已经被众多新潮文艺的咖啡店与餐馆所占领,U2的一大会址及初期的排练场所 -- 那昔时的廉价仓库 -- 也已难寻其踪迹。沿岸虽然褪去了工业港口的色彩,但依旧能够依稀地感觉到在那近未来的韵味中所弥漫着的悲凉的历史气息 -- 从文化建筑那苍老隽永的身躯上,从可以旋转的Samuel Beckett Bridge的桥墩上,从Grand Canal Square那插满了一地的红色钢管上 -- 反差着,矛盾着,挣扎着,却又一点都不突兀,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元素互相搀扶着跳起的Irish Tap Dance(踢踏舞),在大地上蹬出了如此整齐而又划一的节奏。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小巷,不知不觉中身边散发着酒香(臭)的人群越聚越多,熟悉的味道,熟悉的乐器声;原来已经在不经意间步入了Temple Bar(酒吧街)的圣域,这里不需要任何地图或向导,这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引力;是的,任何进入都柏林市区的人们,无论你是本地人还是异乡人,这里的韵味,这里的节拍,都会让你本能地靠近,并在转瞬间与这里融合为一体。诗意源于酒性 -- 无论是Irish Coffee,还是Guinness,都蕴涵着一种深深的苦涩;畏惧吟味悲惨与苍凉的人,会却步于它们的涩嘴与深邃,浅尝则止;而热爱这种苦涩并不懈探究其真谛的人,却往往筑就并挥写出了堪称伟大且影响后世的作品。在O’Connell Street (GPO的旁边)的街角伫立着大型连锁书店Eason’s的旗舰店,当酒吧街的嘈杂多少让人产生腻味的时候,不妨路过此处小憩片刻。在承列着任何一个国家的书店都无法比拟的海量的文艺类作品的书架边,随手捧起一本现代文学主义巨匠乔伊斯的诗集,回到20世纪初期的那个贫穷枯燥的都柏林做一次时光旅行,尝试着去感悟 -- 历史是循环并反复着 -- 的真意。当然,如果还想要大声地朗读出王尔德的那句:“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虽然大家同样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有一部分人却始终都将自己的目光望向那浩瀚的星空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的话,那也是无伤大雅的;因为你只要望一望窗外的擎天柱(the spire,为了纪念爱尔兰从英国独立的艺术品地标),你就会发现,在都柏林没有最荒唐只有更奇葩。就这样停停走走,终于来到了圣斯蒂芬公园(St Stephen's Green),人们躺在草坪上慵懒地享受着难得一见的阳光,而沿着绿地穿过公园便踏上了繁华的商业街Grafton Street(国人戏称 “寡妇街” ,虽然我不知道这个俗称的真实由来,但我还很清楚的记得,在圣三一大学的对街上有个推着车的妇女铜像,所以不管从音译的角度来看还是意译的角度来看,这个名字都堪称完美,且略带黑色幽默,与都柏林的气质不谋而合……)。拨开拥挤的人流继续一路急行,终于到达了熟悉的68,68A的车站;跳上从来不会准点的双层巴士,登上二楼去抢占我最心仪的靠窗专座,望出去的是那一成不变的都柏林的风景,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渐渐褪色却依旧充满着青涩的回忆,奔放中透着悲凉,而各种自嘲自爱也纷至沓来 -- 曾经在以爱尔兰人为主力的新闻系里夺得过电影海报设计创作的第一名、曾经习得过超越一切人类文字极意的速记奥义、曾经在阿三领班的淫威下拉拢巴基斯坦好兄弟携手抗衡、曾经在进入要打扫的赌马场时摁错了密码还招来了警察、曾经在写论文时被顽皮的小屁孩拉掉了电闸、曾经在凤凰公园扎起辫子跳过劲舞、曾经在高威的景点错过了班车不得不在路边举大拇指、曾经或许是经常在酒吧里被各路同志们搭讪、曾经在社区的半职业足球队里和凯尔特大汉们拼脚下技术、曾经在电视剧组里跑过龙套做过临时演员还结识了波兰美人、曾经...... 太多的曾经......巴士在South Circular Road靠了站,留在站台的我静静地将目光投向身边一座古老的石造建筑,她似一个老母亲,始终流露着慈祥温和的微笑。不甘苍老的她如今也依旧张开着双臂,迎接那络绎不绝充满活力的学子们,而在人群中我也仿佛看到了那个踩着溜冰鞋滑入校门的自己 -- 母校(GCD),好久不见,我回来了......都柏林,一张黑白的相片,反差着,矛盾着,挣扎着;此刻胶片上也映出了我,曾经的我和现在的我,流淌着褪了色的深邃;都柏林,我会带上我爱的人再一次去品味你,2017,我们不见不散......I see loveSee our love turn to rustWe're beaten and blown by the windBlown by the windOh, when I go thereI go there with youIt's all I can doWhere the streets have no name...2016年2月23日接下来是写真集,由于当时是穷学生,设备比较差(相机还是问学校借的),大家看故事与景点,感觉摄影者的拍摄目的与意境为主哈。写真集 I -- 欢乐的小伙伴们在凤凰公园新闻系的一群中国留学生 大闹 都柏林的凤凰公园(号称欧洲最大公共公园...)。写真集 II -- 高威断崖之行写真集 III -- 爱尔兰庭院 冒险记 (搞笑版连环画)写真集 IV -- 布雷海边写真集 V -- 都柏林的家 与 周边写真集 VI -- 新闻系获奖海报最后就让我于爱尔兰大学的 获奖海报作品 来收尾吧。这副海报的照片全是自己取景拍摄,自己和朋友作为模特,最后经自己剪切编辑 所完成的。也算我再大学新闻系里的一个小小的成就了吧。 比起那些 去做群众演员啊 做都柏林当地企业的采访特辑啊 之类的要成功一些......(爱尔兰的回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