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又从威尼斯回到德国,似乎早已亟不可待。威尼斯就像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度假之地,对它了如指掌,却又时常会在威尼斯的小巷里迷路徘徊。 威尼斯作为我和徽哥第一次旅行的城市,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今年则冲着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慕名而去,威尼斯仍旧延续着“水城”的魔力,全城涨潮淹水,带给我们一次光脚走在城市里的体验。临走时却也没有一丝不舍,甚至说出了“可能最近都不想去有水的城市旅行”的话,而现在依然坐在书桌前慢慢回忆着威尼斯“蓝天碧水”那永恒的主旋律。这篇游记集结了两次的威尼斯之行,虽然相隔一年,威尼斯像是老朋友一样没什么大的变化。看尽威尼斯市中心的水道沟壑,走遍威尼斯的蜿蜒小巷,流连过彩色岛上艳丽彩色的小屋,端详过玻璃岛上精致的玻璃制品。第二次威尼斯之旅我拿着相机扮演徽哥平时摄影师的角色,他在【前方】看展,我随后跟拍,做了一次”不懂装懂“的建筑学学生。(注:201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Reporting from the Front)永不”谢幕“的圣马可广场遇见等待生意的贡多拉船夫与钟楼隔海相望海鸥伫立初见 威尼斯第一次去威尼斯是和朋友参团去意大利旅行。到达威尼斯时下起了雨,我们只有一个小时在墨鱼面和贡多拉之间选择,我和朋友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贡多拉,穿着塑料雨衣坐在贡多拉上狼狈不堪,匆匆的打量着水城里的沟沟壑壑,角角落落,淋着雨也满足。这是我对那次旅行中为数不多威尼斯的印象。徽哥一直对有水的城市情有独钟,就把共同旅行的第一站选在了威尼斯。因为威尼斯主岛酒店价格昂贵,我们不得已把酒店选在了Lido岛。亲临酒店时才发现配有大大的花园和户外就餐区, 后面还有晒太阳的躺椅区。透过房间的窗户还能看到海水波光粼粼,十分惬意。Lido不似主岛般喧嚣嘈杂,在安静狭长的岛上沿海散步也绝对是种享受。同时这里也是每年8-9月威尼斯电影节的举办地威尼斯有着发达的水上交通体系,贯穿于机场与各个岛之间,最好你不晕船。Marc Polo机场出关后可直接买到机场到各个岛的船票,还可以领到一本厚厚的当地船舶公司“Alliguna”制作的时刻表。“Alliguna”涵盖了机场到威尼斯市中心,或彩色岛,琉璃岛等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的线路。威尼斯还提供水上Taxi, 价格当然要贵一些。在威尼斯的五天四夜中,我们选择了Alliguna的72小时船票,价格比较起来更划算,每人65€;24小时船票则要30€。排队坐船去Lido向左走 向右走DAY-1到达威尼斯已几近中午,阳光好到像约好的一样,然而并不让人燥热。经过将近两小时的飞行还要通过长长的走道才能到达乘船地。对比游人寥寥的游船Taxi站,我们要乘的巴士站已经聚满了游客。大家悠闲畅快的聊天,已经摆出了度假的慵懒身姿,或许戴着墨镜坐在海边,眯眼看着阳光发呆一下午也是值得的。照例先去酒店放下行李Check-in,刚刚登上Lido岛的我们立刻就被海边的景色吸引。阳光映衬下的海水透彻如蓝,波光粼粼,海鸥不时落在海中的木桩上,或翱翔盘旋,或水中嬉戏。远望主岛圣马可广场上的钟楼,Lido真可谓 “离尘不离城”。上坡的道路上,一侧是低矮的居民小楼,一侧的小道沿海而行。间隔不远设有长凳让人面海而坐。在酒店稍加整理的我们,决定去主岛逛逛,或许可寻觅到一道好吃的甜点,一顿美味的晚餐。威尼斯市中心依旧来往着络绎不绝的游人,错过午餐时间的我们决定用提拉米苏做铺垫。坐在拐角处餐厅的户外区,跟来往穿梭的游客互为风景,点上一杯咖啡,振作精神。在小巷里穿梭,时常有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刚刚这里是不是来过???只能凭借两边橱窗的物品和餐厅的小吃菜单来判断了。饭点到达的意大利小哥们倾巢出动,总有一个长得最帅或经验最老到的店员在餐厅外招揽顾客,哪国语言也会说一点,主推墨鱼面和海鲜面,却不知为什么有种韩国人说中文的感觉.......晚上去了一家网上评价较好的中餐厅,可还是不推荐了,因为不仅不好吃,而且价贵量少,连米饭也额外收钱。在德国尝过许多中餐厅的我们还是被惯坏了。没什么正经行程的我们悠悠地回到了Lido,坐在酒店对面的岸边,听着水声,聊聊愿望。望着繁星,说说未来。黄昏的威尼斯海岸DAY-2酒店的早餐丰盛且合胃口,好吃到让人不想走。终于迟迟十点才出门,又难舍Lido沿岸的风景,一边走去巴士站,一边留恋拍照。Lido的沿岸小路没有车水马龙 只想静静生活来自Lido的远望Lido岛的狭长程度堪比智利,全长有18公里。最北部的就是每年举办电影节的地方,我们的酒店也恰巧在北部。岛朝向亚得里亚海的一侧被巨大的沙滩所占据,我们去时天气还较凉,沙滩也只有鲜少的游客拍照散步。岛上几乎感受不到旅游胜地的气息,人们生活如常,来来往往的游人过客影响不了他们,买菜,遛狗,跑步,上班,生活还在继续。也许在威尼斯电影节时Lido才会喧闹起来吧。水上巴士船内难免有点空气闷热,出来闻着大海的味道,看着来往疾驰的快艇,也真心羡慕那种海上驰骋的自由和快意。叹息桥是总督府侧面的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石桥,它的典故大家肯定也都耳熟能详。因为它连接法院与监狱,所以是特殊的封闭式拱桥。而叹息桥的另一个意义则完全跟悔过人生无关的,是威尼斯的爱情传说,情侣如果能在日落之时在桥下的贡多拉上亲吻,就可得到永恒的爱情。这如同巴黎塞纳河畔的“艺术桥”上的爱情锁,只是美好的爱情寄托。希望像巴黎政府要拆除桥上的爱情锁时,你们的爱情还在。圣马可广场上熙熙攘攘,人群络绎不绝,可吸引的绝不仅仅是游人和摄影师,还有成百上千的鸽子。据说这里的鸽子达到上万只,给周围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造成一定的破坏,同时也给在广场上喝咖啡的游客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不过如果要问问两侧有名的咖啡厅店员,被鸽子撞掉的杯子也一定不少。所以当地政府是禁止在广场喂鸽子的。“调戏”鸽子 借位拍照广场南北两侧分别是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而一层也就是历史悠久的著名咖啡厅:Caffe Florian 和 Caffe Quadri. 两个咖啡馆都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室内装修精致古典,金碧辉煌,在广场两侧有露天咖啡区,还各有一支古典乐队演奏各种改编后的名曲,确实让人听的如痴如醉,不时有游人驻足观赏,拍手鼓掌。很多名人都曾在这里聚集,例如在Florian,曾有马克吐温和卓别林等光临此地。圣马可广场除去圣马可大教堂,其他三面都被一些琳琅满目的商店所占据,有珠宝手表,钢笔羽毛笔,面具,纸与玻璃制品等。经过威尼斯最高的地标性建筑圣马可钟楼时,最先被注意到的总是尖端放置的一个金色的风向标,是天使加百利的样子。进入另一个小广场,入口有两个高大的望柱,一个是飞狮像,一个是守护神圣狄奥多,这也是威尼斯一个重要的贵宾入口。相传圣狄奥多是威尼斯最早的守护神,可因为威尼斯商人把圣马可遗体偷运回威尼斯,而福音传道者又广泛传播上帝说威尼斯才是圣马可最后的安息之地,所以圣马可就取代了圣狄奥多,成为威尼斯的守护神。离开圣马可广场,不知不觉走到了威尼斯的奢侈品大街,也有大家熟知的各种意大利名牌,当然少不了意大利的皮制品包包。 但也千万别忽视了这里的另外一类名牌:墨鱼面。久仰大名后对它充满了好奇,周围的人也对它褒贬不一,我们就踏上了寻找墨鱼面之路。戴着墨镜的我向徽哥投出了“我很饿”的眼神,不知道他领会到没......随后我们就在这条小巷的一家餐厅坐下点餐了,不过由于看错菜名导致我们并没点到墨鱼面........反而点了一盘黑黑的墨鱼肉加汤汁,颜色实在让人难以恭维,配上面包,也就不值得上照片了。另一份海鲜拼盘还称的上让人津津有味。饭后乘船去了玻璃岛Murano,有一座玻璃制造工厂可让人了解玻璃的生产工艺和整个制作流程。可一直要去的我,在工厂门口打了退堂鼓,一定是因为天气的原因.......玻璃岛不似主岛繁华喧闹,两边的建筑很多都是黄强红砖,反而显得有些破败。可岛上卖的玻璃制品却绝对精致,让人爱不释手,小到耳钉项链,大到家里摆放的大型装饰品。玻璃岛也有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了各种玻璃制品的制造历史,以及从古至今的玻璃器皿。路遇一艘大船,挂满了各国的国旗回程 还是查查第二天哪能吃到墨鱼面比较紧急,让我念念不忘的墨鱼面啊......DAY-3刚刚出门徽哥已经在路边惆怅的点烟了。同样的风景,同样的人;作为敬业的摄影工作人员,他道出了自己的的难处。我不顾他的委屈,用他想吃的龙虾鼓舞他,可心里却想着昨天没吃到的墨鱼面,新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去哪儿?当然还是威尼斯主城区。照片的色调也能看出我的心情才是彩色的。威尼斯成为现在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有着她特别的独创性。我愿意把威尼斯比作一位"她", 像是深居简出在大庄园的富家小姐, 端庄优雅,不失风情。这座建在水上的"漂浮"城市,经过几个世纪中的繁荣没落,起起伏伏,出落的更加成熟,气定神闲,宠辱不惊。卞之琳的《断章》里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威尼斯的美景迷住了多情的游人,你迷住了身边的那个人。威尼斯的风情总也离不开水,可在水上建房子是何其困难的一件事。先要在水下的泥土中钉上木桩作为地基,在这之上铺上木板建造一座座房屋。看到一句描述威尼斯的话很准确:"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威尼斯到处都有像这样一条条狭窄的小巷,蜿蜒曲折,不知它得尽头,不知它得走向。不知把你引向何处,兴许还会突然让你在水泥墙面前戛然而止。身兼数职的徽哥在一路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抱着手机看地图的身影,看着这么辛苦的他我为他做了"寻找”系列的拼图,把他自己也逗笑了。中午终于如愿以偿吃到了墨鱼面,在一家不大也不是意大利人开的餐厅里,却也甚是好吃,果然名不虚传。午饭后在圣马可广场散步,经过总督府下的柱廊,与阳光交汇出光怪陆离的感觉。哥特式风格的柱子承载了几百年的历史印记,曾经因为火灾严重受损,现在是一座陈列了许多名画的博物馆。记得第一次坐在贡多拉上,与朋友身披临时买来的塑料雨衣,与陌生人挤坐在一个贡多拉上,贡多拉和船夫的样子也在记忆中渐渐模糊。船夫对乘坐贡多拉女士的"优待"挑选在一僻静处独自等待生意的贡多拉,一番价格博弈之后上了船,过于"喜庆"的船内布置也被忽略。穿行在步行难以到达的楼房背面,破败残缺显露而出,窗户上落满厚厚的灰尘。光鲜亮丽背后的威尼斯。在寂静的小巷里,贡多拉悠悠的飘着,船夫唱起了当地的歌,回荡在周围的水声中,越传越远。这次的贡多拉体验绝对让我难以忘记。看到关于贡多拉的文章才注意到贡多拉的船身几乎是清一色的黑,只有在船头和船尾才会做些装饰。据说16世纪时许多船身华丽到贵族用缎子丝绸来装饰,攀比炫耀之风盛行。威尼斯征服颁布法令取消一切贡多拉上的装饰,船身全部漆成黑色。这项传统沿用至今。凤凰歌剧院前的空地上,一个老年歌唱团在此高歌。在凤凰歌剧院的看剧过程和剧院本身命运一样坎坷。由于一时兴起决定去剧院看剧,一窍不通的意大利语和不熟悉的剧目就够让人头疼了,座位还难以看到表演的人群。经过半场我们就溜出剧院了。说到剧院命运的坎坷,凤凰歌剧院当然得名于涅槃重生的凤凰,但却戏剧化地真如其名,历史上遭遇了三次火灾。但重新恢复后的歌剧院也更加华丽。DAY-4Burano彩色岛水路贯穿小镇,路两旁排满了五颜六色的房子。小镇的居民依据自己的喜好搭配上或明艳或保守的颜色,像极童话中各具性格的卡通房子。这让我想起德国慕尼黑曾经的奥运村宿舍,现在已经用为学生公寓。那里每栋房子的墙上都有不同的涂鸦,鲜明的特色让公寓地区也常被游人作为参观地游览。慕尼黑奥运村宿舍墙画虽然天阴小雨,彩色岛上的游人还是络绎不绝。彩色岛还有一个出名的产物,蕾丝;就像玻璃岛盛产玻璃制品一样。蕾丝,彩色,柔软而美好,就是我对彩色岛的美好印象。徽哥装成壁虎 在漫步湿漉漉的小道旁开着布艺店,手工制作的蕾丝制品,衣服和桌布地毯。卖画的小店挂满了形形色色风格的画,无一不画着彩色岛和威尼斯的美景就这样,向左走,向右走;遇见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威尼斯给对方挑选了明信片,最后却没收到,不知散落在何处,只能凭借照片来回忆当时的心情。DAY-5结束了五天四夜的威尼斯之行,心情充盈满足。像是获得许多,却又说不出是什么。不似获得金钱,也不似获得知识能力,无法与之比拟的旅行体验,才是旅行的意义吧。要从机场出发了,看看口袋里揉皱的账单。总是要面对的......再见 威尼斯2016 威尼斯 建筑双年展时隔一年,又来续写一年前未完的帖子,实在让我惭愧......同时也是不堪忍受徽哥对我拖延症的嘲讽和抨击。说来拖延实在不好,就拿写游记来说,去年的事我快忘得差不多了,再写起当年的事,也不是一件件能如数家珍了;只能靠照片回忆起来的情绪,也不那么浓烈了。纵使这样,还是要把该填的坑填完。纵使这样,心里还有两个地方的游记没开始写......说这么多,不如正式开始。但是,等等........到达威尼斯已近黄昏,稍作整理,我们去了老地方圣马可广场。阳光,海水,游客,一切如前。广场上的鸽子不知有没有更新迭代,但对游人依然亲近。肆意落在游人身上,这不,落在了它认为好着落的地方。鸽群中有许多游人,向两侧伸平胳膊展开手掌,鸽子则会以为手里有食物而落在他们手上,向手心急促的啄两下,然后???耍我?就又失望的飞走。我也加入了这些人的行列,骗来了一只鸽子在我手上停留又飞走。想到骗鸽子有些残忍,就顿觉索然无味了。Day 1 看展其实,威尼斯双年展,不光是关于建筑,它在奇数年份是艺术双年展,而在偶数年举办的是建筑双年展。威尼斯电影节则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有国家馆和主题馆两大部分,至今为止已经举办了15届。2016年的第15届建筑双年展的主题为 “前线报道"-"Reporting from the front", 由一位智利的建筑师担任主策展人提出的。双年展的第一副作品,这是主策展人智利建筑师及团队,用上届的双年展剩下的废料,悬挂在上空。给人干净冰冷,刚强硬朗的感觉,同时又能了解到这位建筑师对社会问题的重视。接下来让许多学建筑的人激动不已的,则是一面有着许多建筑大师亲笔手稿的墙,包括 安藤忠雄,Herzog & de Meuron, 王澍等大师。大家都好像能收到大师真传般虔诚的看着,像朝圣地般。原谅我对许多展馆主题因为隔了太久的时间,已经很难回忆起具体的国家和内容。其实更多时候,是徽哥在前看展,我就拿着相机练手拍照。为了保持真实,就让照片来说话吧。Let's talk about garbage.泰国馆接下来的展品是让我有深刻印象中的一个,叫做“光之雨”。让我想到了很多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光的运用,例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茨木春日丘教会)以及德国莱比锡的近年新建的一座天主教堂(Katholische Propsteikirche St. Trinitatis)。光之雨 Transsolar and Anja Thierfelder中国国家馆-“平民设计,日用即道”这次由建筑师,景观建筑师,服装设计师以及艺术家组成的中国团队表达的大概是在今日我们各个方面都急速发展的同时,吸引人眼球的建筑层出不穷,但对人们日常生活关注的却少之又少。所以这次从人们最基本的“衣”“食”“住”来切入探讨建筑的可能性。照片中每一个用三根竹竿搭起的圆形空间周围摆了草席座,让人席地而坐,用纪实的视频来给人更多中国“日用”建筑的感受。看展缝隙,也不忘摆Pose。尼日利亚建筑师 Kunlé Adeyem 漂浮在威尼斯泻湖上的作品“漂浮学校”,最初是为非洲沿海地区设计的基础建筑,因为非洲一切的地区特殊的天气气候条件,常常会遭遇洪水。漂浮学校的二层为学校主体,三层为公共露天空间,而底层用塑料桶密集排列漂浮在水上。解决了土地使用空间的问题,还能搜集雨水回收再利用。第一天的看展结束,如果仔细认真的看过每一个展品,每一段说明,几天是远远不够的。两人都有点疲惫,其实才下午刚刚4点。感叹信息量之大,脑子好像已经不争气的停止吸收,决定收工回家。但, 照片还是可以拍两张的。Day 2 看展第15届建筑双年展 金狮奖 给了下面名为 "Breaking the Siege" 的展品, 是由巴拉圭的建筑事务所Gabinete de Arquitecture所建造。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展品的材料是 砖, 因为它的价格低廉,易得到,而使用更加的多元化。作品据说是为了回应住宅边缘化的世界住宅问题, breaking the siege,打破突围。荷兰馆塞尔维亚馆 “Heroic Free Shipping”由三个年轻的建筑师创作而成丹麦馆 有好多精致逼真的模型意大利馆中央馆:Forensic Architecture (London, UK), Eyal Weizman.哥伦比亚建筑师 Giancarlo mazzanti "Trustics"波兰馆德国馆日本馆日本馆叹为观止的模型忘记场馆......涨潮的威尼斯在腿 和 胃的指挥下,从展览中出来已经黄昏。虽然不到闭馆时间,许多展览也看的不够仔细,可脑袋已近饱和。感叹看展实在需要充足的时间,给身体,给头脑,给心灵。而我的心灵现在只想跟龙虾意面碰撞.....回酒店稍作休息梳洗,就准备出外猎食。休息中听到屋外像防空警报类似的声音,窗外张望之后也并没发现什么异样。去市中心那家去过的意面店,龙虾意面的味道久久不能忘怀。可方向越往市中心走,却发现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水浅的地方大家还可以点着脚尖,小心翼翼的走。可 水越走越深,为了防止fanfaf把鞋子弄湿,索性脱掉鞋袜,拿在手上。一些欧洲人很爱赤脚走在街道,在夏天酷热的天气之下,就有很多人光脚走路。我还从来没试过,一开始难免怕脏怕疼,走路也很不自在。后来水越来越深,到了脚踝那里,索性迈开大步想象走在湖边海边,心里也不会一直膈应。城市的排水管道不仅不排水,还突突往出冒着水。还有地下管道的小老鼠被冲到管道口,画面难以直视。到了餐厅门前,服务员早已在门前树立了比门槛高上一截的隔板,跨进餐厅,才发现餐厅里也已经有水渗入。在等餐的过程中,水也慢慢加深了。饭后的圣马可广场已经水漫藤椅威尼斯“赏味期”已超离开威尼斯的那天清晨天气很好,却没有了上次离去之前的留恋,看着拍打的浪花,坐在水边等船去机场。我甚至放言,近期都不想去有水的城市.......像是准备好离开了似的,又肯定自己还会再来,再次踏上这个熟悉的城市。威尼斯对我来说,赏味期 已过,倒不如爽快的离开,没有遗憾,不留遗憾。2018年,威尼斯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