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作为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最大的城市,哥本哈根自然成了展示北欧古典特质的橱窗:冷静与克制的优雅,和对虚伪造作的反对。因为缺少南方的温度,哥本哈根在性格上没有地中海地区的自然亲和力与热情,但它在自律和高效的城市运转中,对抗着冰冷的气候,酝酿着高速的创新和对温暖亲密关系的渴望。我们永远无法只用一种情绪去描述一座城市,但是当深秋过后,一种莫名的恐惧便会匍匐北上占据大多数哥本哈根人的状态。“太冷了!”在皮特霍格最著名的小说《雪中第六感》里他如此开场,主人公也在书中多次说到“对于丹麦的冬天,我有深深的敬意。”尤其是对冬季来到哥本哈根的初访者,有着足够的必要准备好面对斯堪的纳维亚的忧郁。丹麦人对冬天铭刻在心,他们也有足够的智慧面对自然的黑暗,即使是在正午的餐桌,人们也会点燃一根蜡烛,创造朦胧的Hygge。虽然没有夏天的明媚和活力,但是冬季的哥本哈根并不沉闷,朋友相聚可以持续到清晨,跨年夜人人都会在院落里放烟花,点燃漆黑的夜空,居住于此的丹麦人永远在找寻幸福的空间。在一座没有帝国大厦或是埃菲尔铁塔般地标性建筑的北欧城市,哥本哈根也一直在通过创意和视觉探寻如何更好地让人生活在一起。北欧冬雨,街头寻找生活的光清晨的哥本哈根街头,单车上的女孩瓦埃勒市场,独自享用午餐的绅士新嘉士伯美术馆,雕塑前的男子街头咖啡馆中的男子圣诞市集,北欧冬夜的温暖暮色中骑着单车回家的丹麦人关于我Chalffy旅行摄影师 / 作家,出版书《如尝橄榄:从卡萨布兰卡到耶路撒冷》 / 穷游Top 50小红书:Chalffy微信公众号/Instagram: chalffychan新浪微博:Chalffy_个人微信号:chalffy(注明穷游)所有图文,除穷游官方外,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飞翔的丹麦人厚重的历史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骄傲,也容易变成一个地区的负担。如果世界上的每个地区能互相对话,欧洲城市听上去或许会像是一个耄耋老人。但北方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城市,给人的印象则是年轻的,是具有活力的,这或许来自于在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的街道上随处奔跑的自行车,快速移动的单车让居民成了会飞翔的人。在工业革命之时,机械的大批量生产使得穷人也能骑上自行车,它们不再像是中世纪骑士专属的白马,人人皆可骑车这样的民主萌芽象征的背后,更明显的是人们追求冒险,渴望速度极限的体现。性感,也许是骑车人内心的一大隐形需求,或者动力。但是在阿姆斯特丹,在哥本哈根,自行车的造型设计并称不上性感。它们体积庞大,造型普通,色彩基本是单一的黑色,在中国曾经的日常生活中,它们代表的更多的是生活的琐碎。但是性感并不总是和造型相关,这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兴奋度。哥本哈根的单车生活,和随性时尚的装扮、惬意的北欧日常、自如的面孔搭配在一起,这是丹麦生活中尊重个体表达和独立自主的一面,众多的视觉符号便组成了性感的印象。然而性感无法足以让所有的市民推着自行车走出家门,作为自行车王国的荷兰和丹麦,对骑手友好的交通环境才让自行车变得就如海中的沙丁鱼一样热闹。即使是最初对于自行车比较冷漠的哥本哈根人,在面对连通公共空间的设计合理的自行车道时,依然会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加入到骑行一族。1960年,哥本哈根要兴建公共广场、人行道、自行车道,当地人很不爽,说自己是丹麦人,不是意大利人,如此规划会影响丹麦人的城市和传统生活。但政府没有太多理会,从道路空间中硬生生地规划出了自行车道,打造了一片密集的单车道网络。而哥本哈根人在面对“绿波”在内的自行车设施后,也纷纷走出家门,享受户外的环境。美国广播电视台的一档纪录片也把丹麦人骑自行车等同于追求快乐幸福,片中提到:“丹麦人也许都买得起骑车,但他们选择了自行车这种简单、经济、零污染的载具。自行车并不会显示他们的社会地位,但却能保持身材。“夏日的哥本哈根有蓬勃的朝气,冬季的哥本哈根多了份舒适的分寸感。冬日小雨,整个城市笼罩在水汽之中,随意漫步街头,骑车擦身而过的哥本哈根人就像从迷雾中飞出的精灵,他们通常形单影只出现在运河边,街巷的十字路口,咖啡馆门口…如果阿姆斯特丹的骑行队伍是一部交响乐,那么哥本哈根的骑行者就如深夜爵士酒吧独自吹着小号的乐手,城市给了他们足够美丽的舞台,乐手只需潇洒尽兴地表演,观者也能在冬季的北欧领略到北海不期而遇的温暖。圣诞快乐酒店紧挨着市政厅,下午三点的哥本哈根已经没有白日的亮光,入住后,我沿着运河往北走,远远地就看见霍伊布罗广场上闪着光芒的阿布萨隆骑马雕像。雕像并没有发光,是广场上齐高的一棵圣诞树,在蓝紫色的冬日午后,正闪着橙红色的光芒。霍伊布罗广场上的阿布萨隆骑马雕像欧洲的圣诞市集对于游客而言,是超越了圣诞节本身的存在。作为外人,你可以不用遵循社会和家庭在节日的繁琐礼节,只需享受其最精华的一部分即可。虽然每个圣诞市集似乎都大同小异,无论是小吃还是售卖的小礼品。但是市集作为人类最古老和最纯粹的社交形式之一,只需身在其中感受人际的交流便可满足。尤其是在被封闭的三年,我们更可以理解能随心所欲地置身人群的幸福感。哥本哈根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圣诞市集,他们分布在不同的街区小广场,在哥本哈根的城市体量下,这些圣诞市集的相互连接倒像是把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集市。相比南欧,我也更偏爱北欧寒冷天气中的市集,清冽的空气中,更能体会到圣诞市集应该有的温馨。丹麦舒缓的城市色调,更容易凸显圣诞市场的温暖市场上的一个小男孩和朋友相聚小吃摊的人们售卖毛衣的摊位,店主的身影出现在镜子中圣诞市集上,总少不了烤香肠正走向市集的女孩向我飞驰而来的圣诞老人阿布萨隆是哥本哈根的奠基人,这位红衣主教在建造一座城堡时发现了此地,小小的渔村开始大兴贸易和商业,变成了如今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最大的城市。丹麦人对于自己故乡的创始者有着极深的敬意,在城市的重要广场上都竖立着阿布萨隆的雕像,他就像是丹麦的另一个安徒生,一个用石砖和混凝土书写故事的作家。瓦埃勒集市 - 祝你好胃口在丹麦,自嘲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即使是在最需要赞美之词的广告和食物上。嘉士伯啤酒曾经对自己的表述就是:这不是丹麦最差的啤酒。丹麦人允许自己去美化的,往往是生活中最常见和最基础的事物:面包、黄油、土豆。在如今的国际餐饮界,丹麦出品,就是质量和潮流的代表,这里有过Noma,这里还会有不计其数的Noma 2, Noma 3…这里也有在白日也需要秉烛而食的家庭餐厅。而无论是何种餐厅,丹麦美食所代表的北欧潮流,都是当下年轻厨师们的新圣经,如果你来自国内的北上广,看一眼新晋高级餐厅的厨师简介,他们都会自豪地写上:我曾在Noma实习。激烈的竞争让国际胃口在哥本哈根收益,但是对于丹麦人而言,他们依旧面对着自己的一颗土豆而垂涎三尺。这种对于民间饮食的极度推崇,便是瓦埃勒市集最显著的特点。瓦埃勒市集其实早在1889年,瓦埃勒市集就已经在哥本哈根初具雏形,但真正让它在国际上显声望的是在2011年市政府斥巨资的改造。两座外观类似于北欧种植园的玻璃房子,将农场到餐桌的理念融合到了建筑当中。整个市场中有着一百多个私营小店,从海鲜到香料,从奶酪到巧克力,北欧日常厨房中能吃到用到的,这里几乎都有。一个市集可以是游客观察当地人生活的放大镜,也可以是一个地区展示文化融合与自信的窗口。在餐饮区,丹麦窗口、法餐窗口、西班牙美食、丹麦咖啡等,不同的档位满足着丹麦人饮食的各方面。如果哥本哈根是个餐厅,那么瓦埃勒市场就是这个餐厅的一道私房菜。北欧饮食的健康和简洁,南欧饮食的热烈与浓厚,这不是为了满足游客而诞生的地方,这里就是哥本哈根人自己的餐桌。餐桌永远靠气氛和味道来说话,而哥本哈根在这两者上都是绝对的强者。烘焙和咖啡,丹麦引以为豪的Hygge文化中的两大主角来自北海的海鲜巧克力摊位除了生鲜,市场中大部分的摊位都共享熟食区域在市场两个室内区域的中间,露天区域售卖蔬菜和水果,以及圣诞树在丹麦的饮食中,也有其自身的矛盾 – 简单又昂贵的食物,这是丹麦文化中的根深蒂固、小心翼翼和沉迷。丹麦人爱吃的开放三明治,在一块现烤的面包上加上土豆、撒上配料和鸡蛋,价格并不比餐厅的一道主食要便宜,很多哥本哈根人都喜欢把这种午餐便食成为他们的灵魂食物,是北欧社交中难得的分享机会。在瓦埃勒市集中,排队最长的也是售卖开放三明治的档口,丹麦人对自己的烘焙极为骄傲,每片精心切好的面包上被放上各式各样的食材,但无一例外的都是我们日常最常见的原料,每个三明治都像是精心打扮好要去参加舞会的女孩。这是丹麦人最爱的午餐,走在路上,站在吧台,坐在户外,人人拿着一个开口三明治。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埃勒市场的成功,或许口味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懂得自己的存在的意义,那就是一个厨房,不是一个房子,更不是一个工厂,是一个厨师为食客烹饪的厨房,食物为人而存在,舒适和家常才是关键。丹麦人钟爱的午餐 - 开放三明治人在美术馆会很美谈起北欧,艺术和设计是无法避开的话题。从当代艺术到家居,从产品到时尚,丹麦、瑞典、荷兰为代表的北欧风就如一股飓风一样横扫全球人的生活。简约、冷静、厚重的品质、人性关怀,这些北欧艺术背后的特点,迎合了当代男女的生活喜好,在一个急躁的世界里,北欧设计为我们带来了一股自省的凉风。而收纳这些艺术作品的画廊和博物馆,也自然需要秉承相似的风格。离市政厅不远处,就是我最爱的嘉士伯美术馆。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嘉士伯美术馆和嘉士伯啤酒有着深刻的渊源,这是嘉士伯啤酒创始人的儿子卡尔的私人藏品馆,也正是他带领着嘉士伯啤酒从哥本哈根的一个本地酿酒厂变成一座享誉世界的跨国企业集团。作为艺术爱好者,卡尔从1878年购买了法国雕塑家欧仁·德拉普兰切的第一件雕塑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此后大量购入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和19世纪的众多雕塑作品,私人收藏超过了一万多件。在1882年,卡尔将藏品从私人别墅转移至嘉士伯啤酒厂旁边的一座建筑,建立了私人博物馆,这个以模仿慕尼黑古代雕塑展览馆而诞生的美术馆扩张速度惊人,仅仅在六年后,美术馆就因为没有空间收纳新藏品而搬迁至如今的场所内。这座红砖外墙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在哥本哈根的建筑中并没有很突出,和丹麦的性格一样,低调而生。整个美术馆其实分成三部分,新旧馆,以及连接两者的一个温室花园。在丹麦的冬日踏入美术馆,第一眼会有种不真实的眩晕感,在走过十米长古典厚重的入口长廊,迎面而来的却是热带的葱郁,绿植掩映之下,水之母雕塑洁白的身躯正在白日发光。卡普曼就曾经说过:“作为丹麦人,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花卉植物。在我想象的冬日里,这一片绿色会使人产生探寻的欲望。因为这些棕榈树,他们也会在雕塑前做些许停留。”美术馆入口处美术馆入口的冬日花园花园也称为访客们最喜欢的休憩场所冬日阴霾中的一抹绿色作为哥本哈根美术馆最耀眼的主角,藏品背后的名字必然是响亮的名字:罗丹、德加…也有在人类文明史中最灿烂的文化结晶,比如公元前530年的古希腊雕塑 – 拉叶头像。雕塑是嘉士伯美术馆的绝对主角,无论是在哪个空间,不经意间偶遇的就是和人类艺术文明巅峰的对话。和绝大多数美术馆将艺术品束之高阁的做法不同,嘉士伯美术馆的藏品看似无意却精心地分布在观者的周围,艺术本无骄傲,本应走入人的生活,这种看似随意的布局方式能让人更好地放下戒心,更能融入艺术本身的陈述之中。雕塑为主角,随意又兼容互动性的陈列方式,偶然间的相遇就是与人类艺术巅峰的对话除了藏品和陈列,美术馆中色彩的搭配更是一大亮眼。和印象中的北欧阴霾不同,嘉士伯美术馆似乎决意要将生活中最常见的颜色和最不常见的艺术品柔和在一起。不同于普通美术馆以展品为中心的理念,卡尔希望新嘉士伯美术馆的建筑和色彩能够吸引观者同样多的注意力,设计师在馆内大胆地使用了众多夺人眼球的色彩碰撞,美术馆本身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雕塑展品。你也就不能再说,我要去嘉士伯美术馆看艺术,因为你就身处在一件艺术品之中。每个在美术馆展品前停留的人,在色彩和艺术品的双向渲染下,似乎都能变得更好看,这或许来自于人在文化氛围中的专注和沉稳。美术馆二楼,画前的男子埃及展厅,明亮的黄色呼应着藏品的故乡古罗马区域舒缓的低饱和色调,在视觉上缓解了历史感的压迫美术馆中我最爱的一片区域,整个区域的布置、色调和地砖原则都值得细细品味在雕塑前作画的学生众神的凝视相比嘉士伯美术馆,丹麦国立博物馆SMK就显得低调不少,作为丹麦最大的艺术博物馆,藏品也相较嘉士伯更为丰富,涵盖了绝大多数的传统艺术形式。SMK中的藏品原本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私人收藏,在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中,原先只对王室成员和上流社会开放的艺术品也成为了全体丹麦人的财产,公众与艺术的接触往往会和政治的变革产生联系,古今都不例外。正巧赶上马蒂斯回顾展,访客们聚集在《红色房间》博物馆整体的色调更为简洁博物馆中的餐厅配色,也是大地色的北欧系冬雨中的咖啡Hygge人类的精神世界没有地域的边界,但是语言会有,尤其是一些在自己的语言文化中都无法说清道明意义的词汇。对于丹麦而言,Hygge这个词就像北海周围的迷雾一般,即使身处其中,或许也没法真正领会它的本意。这个诞生于丹麦,后扩展到整个北欧,又流行于全世界都市时尚生活中的词汇,几乎是丹麦幸福的关键。Monocle杂志曾多次评选哥本哈根为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也从来不吝啬在自己的刊物中长篇幅地介绍丹麦文化,Hygge总是成为他们的关键词。但是对于丹麦人而言,Hygge似乎非常难以被直接翻译成其他语言,尽管它有舒适、温暖的意思,也通常容易让人联想到家和快乐的感觉,但是人在舒适环境中的身心状态似乎总是有种朦胧的美感,这种接近于微醺的舒适状态因人而异,每个人都能有不同的Hygge途径。它可以是寒冷冬夜里的蜡烛和美酒,可以是一杯热巧克力和超大号的毛衣,可以是和爱人偎依在壁炉前,仅仅用舒适这样简单的形容词并非能准确的描述我们复杂的心理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朦胧的Hygge一词,形大于意,本身就代表了万千的状态。冬季的哥本哈根雨水较多,在市中心的漫步倒也充满惬意。哥本哈根以及这里代表的文化都是小巧的,从来不以自我和庞大为主题,就像这里藏于视线的咖啡馆。丹麦毫无疑问是咖啡的消费大国,Hygge一词的最早流行就是指丹麦人在咖啡馆的闲适状态。相比欧洲其他地区,哥本哈根的咖啡馆很多都不直接设立在街头,他们很多都处于半地下室的位置,一是更低廉的房租,二是可以更好地营造一种雨天寻得温暖的舒适感。坐在半窗的位置,视线就几乎可以和街道的地面持平,可以清楚地看见雨水滴落地面汇聚成流,可以看见一双双不同的鞋子在寒冷的白日以怎样的节奏奔走于城市,而你只需靠好椅背,听着店里略带忧郁低沉的音乐,和周围轻柔的谈话声。外界的寒冷更容易增添自身的舒适。街头的咖啡馆早晨九点,城市尚未苏醒,灰色的城市中,咖啡馆点燃明亮的灯街头的一个咖啡馆毫不张扬的配色,一切都是低调又精巧下着小雨的午后,店内的灯光会给路人减少寒意半地下室的咖啡馆,低头可以遇见的温暖温馨的光线中,似乎每个人都成为油画中的主角每个窗口都散发着雾气,即使身在户外,你也知道,总有一盏灯会带来温暖窗前的两位男子作为长久以来丹麦文化的核心,Hygge从一个模糊的状态变成语言到身体的行为动力,丹麦人从小就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并且身体力行之。在社交、商业和文化中,似乎人们都在有意地在营造出Hygge的氛围,无论是否有必要,无论它是否在无意间隔离了丹麦人和其他社群的关系。作为一个全世界福利最健全,最快乐的小国,丹麦人对自己的福利体制和快乐舒适的生活状态有着严苛的保护心理。对来访者而言,我很感谢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一种健全和安全的生活状态会是如何,这会给其他社会和体制带来众多优益的价值参考。但是在自成一格的Hygge文化氛围里,或许必要的社交松动,才能实现更好的社会循环。小雨绵绵,从地下到地面,走出咖啡馆迎面飘来一阵微风,打了个寒颤,低头看了看刚才坐过的位置,一闪橘红色的灯光透过冒着雾气的玻璃窗,像极了我们心目中深夜归家时的憧憬。在冬季的北海,我从未如此温暖。一条黑色的运河冬日的早晨并无太多亮光,哥本哈根城内的运河泛着黑色的光芒,像是灌满石油的隧道。作为商人的城市,哥本哈根最早的货物就需要从这条人工运河流转于大海和内陆,如今商船不在,丹麦也不是海上的霸主,运河静静流淌。相比阿姆斯特丹密密麻麻如蛛网般细柔的运河系统,哥本哈根的运河显得大气粗犷,在彰显着曾经维京海派的作风。从新港到城堡岛,运河所流经的区域保留了哥本哈根众多的历史建筑,丹麦的古建和绝大多数的北欧历史遗迹一样,不能称得上气派,在民族实用性的理念中,即使是王宫也仅仅是座三层的楼房,丹麦人更关心房子的材料与功能性。运河边的自行车流经克里斯蒂安堡停泊在运河中的一艘船,窗内瞥见的一丝生活运河边的彩色房子水能给人更加寂寥的感觉,骑行在运河边的人,也似乎多了一丝孤独整个城市莫兰迪的配色中,走过运河的老人运河上空,飞过成群的海鸥哥本哈根和水的关系,似乎决定了今日哥本哈根的生活方式,看似随意的丹麦生活,就如流动的运河一般有着精确的计划。从商船到游艇,运河上停留的船只在发生着改变,哥本哈根也从工业城市向生态意识城市在转变,一条运河在城市的角色,便是城市本身自己角色的定位。穿着风衣的终年男子骑车飞快地经过运河,我手中的伞也被风吹成了像是用来接雨的盆,黑色的水面上,一只白色的天鹅静止不动,像是镶嵌在一条黑色项链上的钻石。黑色的运河,白色的天鹅在建筑中聚焦日常建筑是丹麦的国家符号。在近几十年中,哥本哈根人辛勤工作,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在不断地优化着城市,时隔几年再次踏访此地,我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丹麦人在生活中持续的改善轨迹。可持续发展、公共空间的优化、餐饮的创新等,丹麦都走在了世界的前端,无论是私人住宅还是公共建筑,丹麦人所倾注的人文关怀和对传统现代的平衡都能令人惊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近日也把哥本哈根评选为2023年的世界建筑之都。和北欧的高冷拘谨印象不同,哥本哈根的建筑是开朗的,这或许也源自于丹麦人在骨子中对于Hygge的追求。尤其是在冬季,稀缺的阳光会激发人们对色彩更强烈的欲望,室内柔和温暖的灯火会反映在建筑的构造和色彩上。由于历史上众多的火灾和爆炸事故,目前在哥本哈根城内所能见到的建筑大部分来自于17世纪之后,这倒也给建筑的新旧带来了极佳的审美体验,它们没有长久历史带来的负重感,也没有新建筑的轻浮。在靠近克里斯蒂安港的运河两岸,留有众多的历史建筑,低饱和度的外墙色彩带来极为舒适的舒缓。这些老建筑都有自己的庭院,庭院入口敞向街道,可以随意走入。庭院中保留着自行车架,褪色的老家具,生于墙面的玫瑰丛…在哥本哈根大兴当代建筑的时候,这些遗留的庭院就像哥本哈根的一本老相册,也像在飘着小雨冬日,穿着红色夹克骑行在石子路的邮差给大家送来的一本老画册。日暮中的一家人哥本哈根的居民楼,舒适的北欧风街区低调不张扬,给人极大的舒适感窗外的单车男子街上的房子装饰好了圣诞灯,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圣诞市集阴郁的天气会阻隔人的社交伸展度,丹麦人把目光投向了城市的公共空间。哥本哈根的城市显得松散宽阔,有着大片的空间可以作为集体活动的场所。街道、公园、广场、港口,都随着新潮的设计而充满了生命和活力,这是一个城市的集体精神,从内到外的社交,丹麦人在与气候相抗衡。广场可以变成农贸市集,港口可以变成泳池,建筑成为音乐会、电影节活动的推动者,我们总可以在一个天气良好的午后,看见全城的哥本哈根人聚集在公共空间,整个城市被融合成一个巨大的社区,日常的生活便会被无限放大,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群体也能更好的产生融合。我们常说一座城市的性格来自于居民的活动,极具人文关怀和社交属性的城市建筑鼓励着哥本哈根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交,城市的性格变得更加有趣、健康和活跃。缺少高楼的哥本哈根,步行在整齐低矮的联排房屋之间,总会觉得自己像是乐高里的小人,冰冷的建筑能被人安排得如此可爱,这般简洁。威尼斯双年展曾经有过“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的主题,我想哥本哈根给了全世界一个不错的答案,重新焕发活力的老建筑,设计精美的住房综合体,这种趋势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流行。哥本哈根住房是传统的周边街区形式,一个街区围绕着一个共享的绿色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收纳着居民日常和社区的各种功能,把城市空间重新归让给居民,这也是城市能吸引和保留年轻家庭的主要原因。低饱和度又整齐的房子,就像在乐高的世界行走新港的彩色房子冬日的丹麦,黑色的大衣是标配橄榄绿的房子,就如积木一般可爱就和哥本哈根的建筑一样,人们在冬日的穿搭也在随性中透露着舒适欧洲最早的购物街 - 走街一位女子在风中走过巨大的墙面,屋内闪着橘黄色的灯夜晚的城堡岛,一切寂静如白日无论是日常的生活,还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潮流先锋,哥本哈根都会是未来全球城市发展和人文关怀的典范。每个普通人都能自如地隐身于社会,也能舒适地融入自己社区,没有张扬,没有卑微,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社会的主角,这或许就是哥本哈根源源不断的活力来源。人们都说荷兰人会飞翔,但是在这个冬季,我也看到了在寒冬中飞翔在雨中的丹麦人,他们微笑着,克制又礼貌地挥着手,而后消失在城市的水雾中。一些Tips1. 哥本哈根机场离市区并不远,火车站也在市中心,离开和前往机场可以乘坐火车,几乎每十分钟就有一班,十五分钟即可到达。火车票可在机场到达大厅购买。需要额外注意的是从哥本哈根火车站前往机场,火车停靠的站台并不固定,所以一定要看清途径机场的下一班列车会在哪个站台停靠。2. 哥本哈根公共交通并不便宜,鉴于市区本身不大,其实大部分地方都可以步行前往。如果实在要乘坐公共交通,可以购买哥本哈根卡,按照自己停留的时间选择24/48/72/120小时,可以搭乘全区所有的巴士、火车和地铁,也可以免费参观75个指定的博物馆和景点。3. 冬季的哥本哈根日照非常短,大概早上十点到下午三点会有日光,其余的时间基本都是阴暗,建议合理安排好一天内在户内外的游览安排。4. 哥本哈根的马路由里到外分为机动车道,公交车道和自行车道。
自行车道和行人道有时较难分辨,自行车车速也较快,所以切忌在自行车道上行走,以免发生交通事故。5. 丹麦人及其注重环保,切记不要乱扔垃圾,同时在公共场合和室内也严禁吸烟。6. 新嘉士伯美术馆在周二是可以免票进入的,每周四也会开放夜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行程安排。------------------------------------Chalffywww.chalffy.com旅行摄影师 / 作家,出版书《如尝橄榄:从卡萨布兰卡到耶路撒冷》 / 穷游Top 50微信公众号/小红书/Instagram: chalffychan新浪微博:Chalffy_个人微信号:chalffy(注明穷游)所有图文,除穷游官方外,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往期游记精选卡塔尔 | 沙海之间,一颗珍珠的记忆和荣耀 希腊 | 在雅典守护古老,在科孚岛寻找德雷尔一家的夏日南非,山野和海洋间的极致冒险摩洛哥 | 这风沙筑成的城堡,我情愿你是一个迷安达卢西亚,在梦中的故乡,等待一场二十年的落日以色列 - 耶路撒冷的城墙外,特拉维夫的海岸正温暖着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