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颠,列上目的地清单许多年。只等一个长些的假期,好让我们把伦敦的博物馆都逛上一逛,再从南到北把这个大岛走上一走。英语、BBC纪录片、莎翁戏剧、英国文学、英国历史、英式摇滚、电影电视剧,不列颠算是许多年里有意无意中纸面上接触最多的国家,如今终于可以亲眼得见。关于行程的选择。两枚博物馆及教堂重度爱好者,难道去伦敦不就是为了博物馆吗?剩下的主要参考英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列出特别感兴趣的,排除不顺路的,再加上一个一眼迷的地方,构成了最终的行程:伦敦—伊斯特本—剑桥—约克—达勒姆—爱丁堡—斯特林。(友情提示:以下文长图多,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感谢您的耐心。)Day1 英伦的清冷从到达开始由于芬兰航空超售,我们幸运的被选为志愿者调剂到英国航空的直飞航班,与赫尔辛基失之交臂,晚起飞一小时,却提早两小时到达伦敦,还能享有经济舱中少有的两人排座位,顺利高调开启两周的假期。提前买了giffgaff的电话卡,落地插卡即用,全程信号都不错。在希斯罗机场买好牡蛎卡(自动售票机购买,押金5磅,自己储值;必须人手一张,不能多人共用;押金和余额均可退,余额10磅以下可在地铁机器上操作),搭乘地铁,一路晃到地处伦敦金融街的cornhill。伦敦地铁建得早,当真又窄又破又闷热,在今后的许多天里深深感受到伦敦的便利与舒适性远远不及我大北京。8月初的光景,从地下出到地面,竟是凉风扑面。酒店离泰晤士河和伦敦塔都只有步行十分钟的路程,稍作整理我们便出门了。街头酒吧很多,深色木制架子上各式各样的酒瓶,椭圆形的吧台上十几种精酿的酒头,低调的五光十色。我们酒店楼下就是个颇有年代感的酒吧,住宿反而是附属品了。华丽的枝形吊灯,螺旋橡木楼梯,落地大窗,彩色玻璃穹顶,墙面镶嵌的镜子使得夜晚气氛更加迷离,一脚就踏进了“美丽年代”。平时客人稀稀落落,一到周末立刻换了模样,常常是被整个包下,再请个乐队,又唱又跳,热闹聚会嗨到半夜,留下街边一排空空酒杯。▲酒店楼下的酒吧兼餐厅穿着长裙长袜,走到泰晤士河边还是冻得瑟瑟发抖。宽宽的一条既不像塞纳河两岸风情迷人,也不如流经布达佩斯的多瑙河磅礴大气,没看头,天灰灰,脏兮兮……伦敦大火以后,建筑上处处可见纪念铭文,还有一座高耸的纪念碑立在街心,新老建筑不分风格并蒂而存,常常甚至共用一堵墙壁,说是特色也可以,说是凌乱也可以。原以为“小黄瓜”会是多么醒目的地标,如今却埋没在像“碎片大厦”这样的一片玻璃丛林中了。▲碎片大厦Day2 超贵的白金汉宫和免费的博物馆伦敦住宿,稍微像点样子的就要150-200磅一天,不过略感欣慰的是早餐超级丰盛。英式全餐真不是盖的:一大片烤吐司配黄油、两个煎蛋、两片煎培根、一份炖豆子、一块黑布丁、一片厚切番茄、一大片烤蘑菇,还有全素全餐和本尼迪克特蛋套餐可选。可以说是超级满足又无可挑剔的早餐了。吃下这么超高热量的一顿,当然元气满满的出门了!第一站:白金汉宫(1.5小时)一年当中只有女王不在家的两个月可以参观,既然赶上怎能错过。提前一个月在官网上买了票,必须指定参观时间段,数量很充裕,但是到购票环节必须翻墙才能进行下一步。打印好到门口扫码可进。无论是哪个地铁站走到入口都不近,步行15分钟左右。有中文语音导览,内部不能拍照,双肩背包必须全程拎在手上。白金汉宫门口如果升起王室旗帜就说明女王在家,如果是英国国旗则是不在。今年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诞辰200周年,宫殿内布置了主题特展。总的来说,白金汉宫地位尊贵,但是建筑平平,内部看点也不算多,尤其考虑到门票这么贵(25磅)就比较鸡肋了。不过呢,工作人员多半是相貌极帅的年轻小伙,笑容灿烂,礼貌有加;再有就是花园里卖的冰激凌好吃。▲白金汉宫大门▲门前广场▲花园白金汉宫基本位于海德公园、绿园和圣詹姆斯公园交界处,散步休闲的好地方。以我俩散漫的性格,撒到公园里漫逛恐怕一个下午就交代了,索性没有进去,直奔下个目的地了。第二站:自然历史博物馆(2小时)自然历史这部分藏品原本收藏在大英博物馆,19世纪80年代负责自然历史部的理查德▪欧文爵士(Sir Richard Owen)力主建立单独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来展出越来越丰富的藏品,同时彰显大英帝国是对上帝造物最为崇敬的国家。新博物馆最终选址在南肯辛顿,由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阿尔弗雷德▪沃特豪斯((Alfred Waterhouse)设计。这座意在成为“自然圣殿 生命画廊”的恢弘作品,受到德国教堂式样的影响,采用罗曼式圆拱,蜜色和淡蓝色赤陶质地,一经建成便成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最好的建筑,其上所有装饰用的动植物雕像都是由建筑师专门绘制设计的。将标本从大英博物馆转移过来就用了一年时间。1881年4月18日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现藏有跨越4.5亿年历史的8000万件标本,不仅记录了地球的历史,也将预测它未来的走向。除展览外,这里还是一座研究机构,350名科学家在此工作,每年有超过1万名研究者造访。▲网红建筑外观博物馆最核心的Hintze Hall,也就是悬挂蓝鲸骨架的大厅,展示的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本:25.2米长的蓝鲸骨架“希望”,跃出海底在空中翱翔,非常震撼。但她背后是个哀痛的故事。“希望”是英国捕鲸业的产物,1891年3月26日在爱尔兰附近海域被捕,商人们从她身上提取出2800升鲸油之后把骨架卖给了博物馆。起名为“希望”,是为纪念她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20世纪中叶,蓝鲸濒临灭绝,为此1966年成立了国际捕鲸委员会(IWC),是人类第一次发起全球规模的行动拯救其他物种。还有三亿年高龄的见证了地球氧气增加由此开始物种进化转折的岩石;一具英国发现的最完整的曼特尔恐龙骨架;三至四万年前的乳齿象骨架,乳齿象因气候变化、居住地减少和人类捕猎而灭绝;等等。▲▼Hintze Hall 蓝鲸“希望”骨架▲达尔文大叔静静看着你▲乳齿象骨架自然历史博物馆以恐龙化石收藏最为著名,挤在一个展厅里天上地下的都是,还有“挖化石界传奇”玛丽▪安宁(Mary Anning)和她的恐龙化石,11岁发现第一具鱼龙化石,从此开启挖掘人生,不断挖不断卖掉,至少有三次重大发现,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很多科学家和研究者会向她请教,可以说非常优秀了;哺乳动物和鸟类标本都做得栩栩如生,渡渡鸟是一定要看的;达尔文馆的昆虫部标本种类占到现已发现昆虫数量的一多半,实在惊人;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地质部有许多闪闪亮的宝石;馆外有一座野生动植物花园,在伦敦城市的中心,小小的空间中就可以观察到数量惊人的动植物与人类共存,十分有趣。▲玛丽▪安宁和她发现的恐龙化石▲蜂鸟▲真•一起看月亮▲这么多宝石,拿哪个镶戒指好呢?▲动植物花园伦敦的所有博物馆都不收门票,但是鼓励捐赠5磅到10磅,当然不捐也没关系不会被歧视,可以免费参观,是博物馆爱好者的天堂。第三站:泰特不列颠美术馆(3小时,如果展品都在那就不好说)英国绘画,总体上讲以风景和肖像见长,不像意大利、弗兰德斯、法国绘画那么吸引我,甚至包括特纳在内。唯独拉斐尔前派(后期的唯美主义运动),从好多年前第一次接触就喜欢上,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但丁•加百利•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威廉•霍尔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爱德华•伯纳•琼斯( Edward Burne Jones)、约翰•威廉•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如果诚如学院派声称的那样,他们代表拉斐尔的传统和所谓的“高贵风格”,即通过将自然“理想化”和不惜牺牲真实性去追求美,那么艺术就是经拉斐尔之手误入歧途的,而拉斐尔的追随者们则是在淈泥扬波。拉斐尔前派认定如果艺术应该加以改革,就必须回到拉斐尔以前的时代,回到艺术家还是“忠于上帝”的工匠时代,尽力描摹自然,只考虑上帝的荣光,而非世俗的荣光。艺术从拉斐尔开始变得不真诚了,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艺术重返“信仰时代”。讽刺的是,米莱斯后来当上了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那是后话了。打破学院派的桎梏,追求自然和本真,让拉斐尔前派的作品染上了不切实际的白日梦气质,“为艺术而艺术”,纯粹理念的“美”也因此脱颖而出,美的直白,直白到有些肤浅。单纯的、颓废的、抑郁的、绝望的美很容易使人陷入沉迷的泥淖,像酗酒或者嗑药到出现幻觉,迷离中看到的天使,其实是些可怜的被命运扼住咽喉的疯女孩。“升到光明中去,身体失去了重量,往上飞翔,一个通体放光的女子堆着笑容,他不由自主的受她吸引;听见灵魂化为飘飘荡荡的歌声与音乐,看到人的心灵变为一朵巨大的玫瑰,鲜艳的光彩便是天上的德性与威力;神圣的言语,神学的真理,在天空发出嘹亮的声音。理智在灼热的高空像伊卡洛斯蜡粘的翅膀一般融化了,象征与幻景互相交错、掩盖,终于达到一个神秘的令人眩惑的境界,一个从噩梦开始而以极乐告终的梦境。”但丁由比阿特丽斯引向天堂,也是拉斐尔前派在画布上铺陈的景象。泰特不列颠展出的主要是英国本土或长期活跃在英国的艺术家的作品,也是拉斐尔前派的重镇,去之前寄予了超高的期待,而且因为考陶尔德学院在进行整修不开放,原本计划中空出来的时间是准备留给这里二刷的。结果,正应了那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竟然!几乎所有重要作品都不在!去了堪培拉一个什么特展!要一年以后才回来!这叫怎么回事呢,出国办特展,本国就不用营业了吗?以为有最多的特纳就了不起了吗?期待落空,哭唧唧…… 因为日后打算专写各美术馆专题,在此不赘述,只列出亮点之作和我个人特别喜欢的(后面的英国国家美术馆和苏格兰国家美术馆也是一样)。▲John Everett Millais: "Christ in the House of His Parents (The Carpenter's Shop)"▲John Everett Millais: “Ophelia”(未展出,图片来自博物馆官网)▲John Everett Millais: "Mariana"▲Dante Gabriel Rossetti: "Proserpine"(局部)▲Dante Gabriel Rossetti: "The Beloved (The Bride)"▲Dante Gabriel Rossetti: "Beata Beatrix"(未展出,图片来自博物馆官网)▲Dante Gabriel Rossetti: "The Annunciation"(未展出,图片来自博物馆官网)▲John William Waterhouse: "The Lady of Shalott"(未展出,图片来自博物馆官网)▲John William Waterhouse: "Saint Eulalia"(局部)▲Edward Burne Jones: "The Golden Stairs"(未展出,图片来自博物馆官网)▲Edward Burne Jones: "Love among the Ruins"(未展出,图片来自博物馆官网)▲William Holman Hunt: "The Awakening Conscience"(未展出,图片来自博物馆官网)▲J.A.M.Whistler: "Symphony in White, No.2: The Little White Girl"▲John Singer Sargent: "Carnation, Lily, Lily, Rose"▲John Singer Sargent: "Ellen Terry as Lady Macbeth"(局部)▲Henry Fuseli: "Titania and Bottom"▲John Constable: "Salisbury Cathedral from the Meadows"▲J.M.W.Turner: "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J.M.W.Turner: "Norham Castle, Sunrise"#偏要再多说一句#泰特不列颠的餐厅The Rex Whistler Restaurant, Tate Britain,内有Rex Whistler的“找肉远征队”壁画,营业时间:11:30-15:30。第四站:闲逛从泰特不列颠出来,就开启了闲逛模式。到泰晤士河边看了议会大厦和包的粽子一样的大本钟,预热了威斯敏斯特,顺道去了唐宁街然而并没有看到10号,还天真地以为那条街可以随便走。▲唐宁街外面反对英国脱欧的抗议群众,相当的 joy&peace▲议会大厦后面的草坪▲这里居然有一座罗丹的加莱义民像▲▼议会大厦▲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伦敦眼(天气不好的话看起来就丧丧的)番外: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所以我把它交给M&S英式全餐的威力大到吃一顿顶一天,到了晚上竟也不觉得很饿。酒店楼下的酒吧Ale&Pie也提供晚餐,传统的炸鱼薯条搭配薄荷罗勒豌豆泥、内馅是蘑菇炖羊肉或者牛肉的英国派搭配感人炒青菜,再叫上两杯当地啤酒Fuller Smith&Turner和London Pride,简单、不拘小节,不做作也不过分讲究,实实在在不失丰盛美味,算是英国菜的特点。不列颠人粗犷务实的风格,在吃上也是如此。英国菜,并没有网传的那么奇葩。然而,在不列颠的两周,我们把至少一半的晚餐交给了一家叫作M&S的超市(国内所称“玛莎百货”?)。我对它爱之如宝,以至于每到一个城市必先搜索M&S在哪,才觉得踏实。Marks&Spencer公司,旗下有服饰、家居、食品超市。初识在巴黎,当时只以为是家精致的出售轻食的小型超市,到了英国才发现人家一正经大企业,开的遍地都是。别的不表,超市绝对是居家旅行必备福音。沙拉、三明治、小食、意面、海鲜、水果,每个都有十几种可选,新鲜美味低卡路里还不贵,如果公寓有微波炉的那真是额外福利,基本可以告别餐馆了。每日现榨果汁好喝到流泪;幸福怎么能少了苏格兰三文鱼和大虾;肯特郡的曼斯菲尔德家农场产的车厘子5磅一公斤,新鲜甜美,让我们跨越了一万公里的距离,终于实现了短暂的车厘子自由。Day3 大英博物馆 意料中的精疲力尽第一站:大英博物馆(从开门到闭馆)大英博物馆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好学求知、收集和了解世间万象的博物思想一经开启便运转不息,驱使多少人与物,经过几代促成了我们今日看到的不可思议的壮观景象。大英博物馆创立之初的藏品来自内科医生、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他将在世界各地搜集的71000多件藏品遗赠给国家。到如今,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已囊括了整个世界文化历史,参观这里就像是对过往读过的书、看过的纪录片、学过的浅薄知识的一次巡礼。1号和2号主题馆可以说是整个博物馆的前言和目录。现在的国家图书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的藏品,曾经都是大英博物馆的一部分,再联想到藏有世界最多植物品种的邱园,不列颠的收藏癖可谓惊世骇俗。一早就知道不可能转完,但求在事先整理的攻略指引下,把所有展厅都走到。10点多到的,门口排队十分钟左右,最终除了日本武士盔甲和伊费圣王铜制头像之外的展示23件最有代表性藏品的展厅都走到了,已是累到近乎崩溃,绝对是对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更丧的是,才转了十几个展厅我相机就没电了,而且我白痴地把电池落在了酒店桌上没拿……幸好不是我主拍,但是没有发挥我“90微”的作用还是好气。 大英博物馆Highlights▲▼大英博物馆外与内▲启蒙运动-2号展厅▲古埃及猫神贝斯特▲木乃伊死亡之书▲古美索不达米亚王宫大门人首翼狮像▲亚述雕像▲▼亚述浮雕▲代表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吼狮砖画▲▼涅瑞伊得斯(Nereid)纪念碑及浮雕带▲▼帕特农神庙山形墙雕像▲▼刘易斯西洋棋 萌到不行第二站:下午茶逛博物馆这么辛苦,当然要犒劳自己一下,图方便Montague酒店就在大英博物馆附近,酒店的花园下午茶TA好评、环境佳,除了贵没毛病。全套下午茶Menu 40磅/人,败家的理由有很多。贵?来都来了,对吧?穷家富路,没毛病!我们两个人点了两套,花了此行第二贵的一顿餐费(大方的用我的心点钱~)。事实证明,两人点一套,再加一壶茶正合适。花园景很英式,服务很周到,点心也好吃。选茶叶时会端来一个分格小箱子,推荐每款的特色,可以试闻。上茶时还会配不同颜色的沙漏,区分不同茶叶冲泡的时间,像过家家一样可爱。以前以为川宁就是他们出口糊弄外国人的,现在知道本地人就喝这个,只不过是质量更好的散茶而已。三明治中规中矩,点心多了就显得偏甜,司康带着现烤的温热配上奶油和草莓酱则相当惊艳。#偏要再多说一句#关于下午茶的礼节,除非是大不列颠女王请客,否则您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完全不必介怀。走之前特意看了下午茶考究攻略,什么手肘不能支桌子,勺子搅拌不能画圈,三根手指捏茶杯……到第三条就已经相当不耐烦看不下去了。倘若真一板一眼,恐怕全餐厅的人都要把您当怪咖了。无论当地人还是游客,没人拘谨,都挺豪放的。做人嘛,最重要就是开心。第三站:牛津街摄政街出来玩从来不逛街不购物的我们,今天被大英博物馆刺激的只想要放空脑子休闲,所以下午茶以后去了传说中很热闹的牛津街和摄政街。全世界商业街都差不多,以高街品牌为主。Liberty百货不错,建筑是砖木结构,历史悠久外加长的好看,但是东西死贵,“豆豆shopping”就很好。值得一提的是在百货公司楼梯处镶板上铭刻着所有在“一战”中牺牲的员工名字,以兹纪念。▲摄政街▲▼Liberty百货外与内▲纪念“一战”中牺牲的员工Day4 沉浸到无法自拔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第一站:国家美术馆(从开门到闭馆,实际再多两天或许差不多)这些年逛过的美术馆不少,自诩也是略有些见识的,英国国家美术馆还是好得超出想象,可以说没有不精彩的作品,更别提那些史诗级名作,害得我“司汤达综合征”都要犯了,每个展厅都让人流连忘返。10点多进馆一直逛到关门,才转到伦勃朗和荷兰绘画。我们计划着后天还会有三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当下便决定到时再来继续把剩下的展览看完。▲Duccio di Buoninsegna: "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Dominic and Aurea"(局部)▲Masaccio: "The Virgin and Child"▲English or French: "RichardⅡ Presented to the Virgin and Child by His Patron Saint John the Baptist and Saint Edward and Edmund (The Wilton Diptych)"▲Jan van Eyck: "The Portrait of Giovanni Arnofini and His Wife (The Arnofini Portrait)"▲Jan van Eyck: "Portrait of a Man"▲Robert Campin: "Portrait of a Man and a Woman"▲Hans Memling: "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s and Donors (The Donne Triptych)"▲Paolo Uccelo: "The Battle of San Romano"(局部)▲Piero Della Francesca: "The Baptism of Christ"▲Sandro Botticelli: "Venus and Mars"▲Leonardo da Vinci: "THe Virgin of the Rocks"▲Leonardo da Vinci: "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 and Saint John the Baptist"▲Hieronymus Bosch: "Christ Mocked (The Crowning with Thorns)"▲Raphael: "The Madonna of the Pinks"▲Raphael: "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Jan Gossaert: "The Adoration of the Kings"(局部)▲Titian: "Bacchus and Ariadne"▲Correggio: "Venus with Mercury and Cupid (The School of Love)"▲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The Ambassadors"▲Bronzino: "An Allegory with Venus and Cupid"▲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The Adoration of the Kings"▲Paolo Veronese: "The Family of Darius before Alexander"(局部)▲El Greco: "Christ Driving the Traders from the Temple"▲Caravaggio: "The Supper at Emmaus"▲Caravaggio: "Boy Bitten by a Lizard"▲Peter Paul Rubens: "Samson and Delilah"▲Peter Paul Rubens: "Portrait of Susanna Lunden (?)"▲Anthony van Dyck: "Lady Elizabeth and Her Sister"▲Nicolas Poussin: "The Adoration of the Golden Calf"▲Diego Velazquez: "PhilipⅣ of Spain in Brown and Silver"▲Diego Velazquez: "The Toilet of Venus"▲Rembrandt van Rijn: "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34"▲Rembrandt van Rijn: "Saskia van Uylenburgh in Arcadian Costume"当初写游记时并没预料到这里会以这两张画作为今天国家美术馆的结束,当下此刻,才意识到两年以后伦勃朗就将痛失妻子萨斯齐娅。画中两人看上去轻松愉快、意气风发,憧憬未来却不知灾厄将至。现在两幅画置于同一个展厅内,他们依然像当年一样深情注视着彼此,但愿再也不分开。事情就是这样凑巧,耳边正响起 Bon Jovi 的“Never Say Goodbye”,唏嘘不已。#偏要再多说一句#美术馆边上的圣马田教堂(St.Martin-in-the-fields,田野里的圣马丁,简称圣马田,挺好挺直接)地窖餐厅的食物看起来很不错,我们只要了水,但是吃饭的人很多。▲▼圣马田教堂及其地窖餐厅第二站:St.Dunstan-in-the-east伦敦塔附近的一个教堂遗址,伦敦大火后废墟被保留下来改建成一座小公园。残垣上攀着白色铁线莲,哥特式的窗棂已被树叶覆盖,十分静谧的所在,适合聊天、休息、拍照。Day5 带着London Pass咱们逛教堂坐火车看城堡伦敦通票跟其他城市通票比起来算是比较贵的,两日票99磅,在国内某网站上发现了比官网便宜100多块钱的价格,就果断出手了。我们用通票去了圣保罗教堂、温莎城堡、伦敦塔、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还坐了指定时间段可以免费往返温莎的火车,还是很值的(扫二维码即可)。关于用通票不排队这件事,只有圣保罗教堂可以享受这个待遇,其他的一样要排,然而圣保罗并不排队,所以没什么用。第一站:圣保罗教堂(2小时)对于伦敦的重生与现代英国的崛起,最具代表性的是圣保罗大教堂的重建,以及雷恩想要创造现代建筑的企图。所谓“英式的”究竟该如何被定义和表达,不仅是建筑师雷恩爵士,也是莫尔、霍布斯、培根、洛克、伊夫林、胡克、牛顿等几代英国人面临的共同课题,他们试图通过将理性、实证与科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找到认识并客观衡量世界的全新方式。时至今日,圣保罗大教堂依然是伦敦的一个神圣的象征物,同时也是国家庆典和严肃仪式的所在地。圣保罗教堂是英国第一大教堂,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教堂为古典主义风格,平面呈十字形,高约111米,宽约74米,纵深约157米,巨大的穹顶直径达34米。为了完成整座教堂,设计师雷恩在传统的设计中融入了从实验室里学来的现代方法。克里斯托弗•雷恩(Sir Christopher Wren),1632年10月出生于威尔特郡的东诺伊尔,父亲是地方教区的牧师。雷恩6岁时,父亲受邀成为国王查理一世的弥撒牧师,这使得雷恩一家搬入了温莎城堡。1641年,雷恩进入英格兰最古老的学院威斯敏斯特公学上学,直到1642年全家被革命党赶出温莎堡。他于1649年进入牛津修习艺术学士学位,1651年开始修硕士。雷恩在青少年时期便对运用视觉方法表达复杂观念的手法并不陌生,用厚纸板表现的肌肉运动模型、沃德姆学院花园里的透明蜂巢等皆体现了雷恩的天赋。1661年,雷恩被提名为牛津大学萨维尔天文学教授,也是在这一年,他获得了第一次设计建筑的机会。1665年,雷恩在巴黎马萨林的宫殿与贝尼尼进行了短暂的会面。1666年9月初,持续4天的大火焚毁了伦敦87间教堂、44家公司以及13000余间民房,整个伦敦市大约六分之一的建筑被烧毁。1669年3月,雷恩被聘任为国王的建筑师—测绘总监,他的团队里另外两位核心成员为城市勘测员胡克和伍德罗夫。1670年5月1日,国会通过《第二重建法案》,加征了新税,并列出51座圣公会教区教堂,用于取代被大火烧毁的87座教堂和6座礼拜堂,并完成一系列新建筑,包括大火纪念碑、新码头、拓宽运河等。1671年完成的海关大楼是雷恩重建伦敦的第一个成功尝试,这是为王室提供税收的地方。1675年完成鱼市街上多立克风格的火灾纪念柱。雷恩表示新教堂最重要的元素是“让所有在场的人可以听到且看到。天主教的教堂的确造的比较大,只要信徒能听到弥撒的喃喃声,看得到高处的圣体就够了。我们的教堂则是为了要适合听众,要能听得清楚”。雷恩把51座教堂简化为三种现代模式:一是巴西利卡式拉丁教堂,如舰队街的圣布莱德教堂;二是适用于小教堂的开放式空间,如圣奥拉夫教堂、圣本尼特芬克教堂;三是室内空间以中央来安排的方形空间,如圣斯蒂芬•沃尔布鲁克教堂,这座教堂也被认作与圣保罗大教堂设计的发展有关,教堂内殿上方的穹顶也是伦敦出现的第一个穹顶。在这三种基本模式下,一系列由雷恩指挥新建的教堂发展出了多种创新和变化的可能。▲唱诗班席上方马赛克镶嵌的天花板▼▲十字交叉处及穹顶壁画建筑的目的何在?雷恩认为“建筑有其政治目的:公共建筑是国家的饰物,它构建国家,吸引民众和商业,使人爱自己的祖国。在一个联邦国家里,热情是所有行动的原始动力……建筑的目标是永恒”。雷恩将古典建筑大师维特鲁威的建筑三原则修订为“美观、坚固、便利”。几何学是大教堂建造的重要元素,兼顾静力和拱顶力学的科学根据,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对美的想法,每个国家也都对美有不同的认识,应基于各自特殊的历史需求与传统,因而建筑又是石块上的哲学和政治学。旧圣保罗大教堂的拆除工作于1674年终于完成。1675年6月21日新的圣保罗大教堂第一块石头被安置下来,那是一块早前用作墓碑的扁石头,上面只有一行字母“RESURGAM”,意为“我将再起”,雷恩将其视为好兆头。拉德盖特山丘在静静等待。国王查理二世欣赏雷恩的设计,但无力保护自己的建筑师;雷恩拒绝野蛮阴暗的哥特式教堂,一心追求光明古典的样式;教会上层阶级担心教堂会偏离古典哥特式,质疑和否定之声不绝于耳;资金同样是大问题,煤炭税不足以支持大教堂的建造。圣保罗大教堂的建筑工作就这样开始了。在此后33年的建造期间,雷恩始终在脑海里保留着一个有弹性的教堂设计图;而大教堂的整个设计图,雷恩既未让任何委员会看过,也没有经过认可。大教堂的建造前后共花费了80.5万英镑。按照雷恩的设想,为了完成巨大的穹顶,大教堂各部分应当同时建造;为了获得国会和教士团的支持,雷恩不得不先完成东侧唱诗班席工程(1697年12月),唱诗班席的装潢镶板由英国著名的雕刻家吉布森完成。为避免出现哥特式建筑的飞扶壁,雷恩不惜将墙壁建的非常厚(超过16.5英寸),同时凿出了宽敞的壁龛保障光线的射入;在较高楼层甚至建造了用于隐藏飞扶壁结构的假墙。大教堂的石料来自300公里以外的波特兰,屋顶使用的48根巨大橡木横梁则来自250公里以外一位公爵的捐赠。地基建造好的20年后,8根支撑穹顶的巨型石柱出现了下沉,为减轻穹顶的重量,通过观察铁链的弧度,雷恩和胡克打造了建筑工程史上首创的三层圆顶结构,内外两个圆顶仅用于审美,几乎没有承重的功能;两层圆顶之间的另一个嵌入了铁链的隐藏砖锥结构支撑了850吨的石质顶塔。1708年10月,雷恩站在大教堂的庭院中仰视自己的作品,看着最后一块砖石被砌在尖顶上。据说,“穹窿顶端最高处的最后一块石头,是由雷恩指定其子代替他亲手摆上的”。这是个人的仪式,再过两年整座建筑才正式宣布可供礼拜之用。同年,雷恩关于内部装饰穹顶的方案被驳回,雷恩的建筑师办事处与教士团的对立愈演愈烈。1712年,反对派指责雷恩受贿、任人唯亲、计费过程存在漏洞、大教堂设计被篡改等问题。1717年,穹顶上的圣保罗生平八景绘制完成,雷恩最后一次参与大教堂工程。1720年,雷恩在中伤和诋毁中卸任测绘总监一职,雷恩的建筑先前被批评不够传统,此时却变成不够古典。但无论如何,雷恩爵士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亲眼见到如此规模的大教堂在自己有生之年建成的设计师。圣保罗大教堂也被视为英国的精神支柱和伦敦浴火重生的象征。1723年2月25日,雷恩在圣詹姆斯街的房屋里逝世,他被葬在大教堂地窖的东南角,今天他的墓志铭仍在:“他九十岁的生命不是为自己而活,他是为了公众利益而活。读碑文的人,如果你要寻找他的纪念碑,环顾四周即是。”▲▼雷恩之墓▲小礼拜堂中挂着William Holman Hunt 的作品"The Light of the World"▲圣保罗教堂里埋葬者许多名人,教堂餐厅被墓碑环绕,死者生时亦是饮食男女▲我之所爱——米莱斯之墓▲温斯顿•丘吉尔没有葬在圣保罗,但此处为他建了纪念碑第二站:温莎城堡(半天)从London Paddington火车站出发,可以用London Pass免费搭乘12点半以后(只能是12点半以后的)的火车,到Slough转车最终到Windsor & Eton Central。Paddington车站站台上有帕丁顿熊铜像和彩绘椅子,有爱~出发15分钟就到了Slough站,下车后发现到温莎的火车取消了,出站换乘大巴,出示London Pass也是免费乘坐,但是比预计时间晚了半个小时,对后来还是有点影响。参观有中文语音导览,包括圣乔治教堂在内,内部不能拍照。城堡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但是圣乔治教堂5点一刻进行晚祷,之前至少一个小时就关门,我们才进去就被催了,大概只待了半个小时,转的相当浮皮潦草。后来到的很多游客都被拒之门外了,所以需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如果同样是下午到达温莎可能先去教堂再去城堡更合适。温莎城堡已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仍在居住使用的最大和最古老的城堡。它不像法国城堡细巧、浪漫,注重装饰,而是更加巍峨、庄重、严肃,带塔楼的城墙和圆形主楼都是堡垒式,可以想象它作为防御工事时能发挥的保护作用,现在城堡里还留有秘密通道通往城堡外围。圣乔治教堂的历史可追溯至1475年爱德华四世时期,教堂的独特地位在于它是英国王室部分婚礼的举办地,亨利八世、查理一世等十位国王与王后的安息处,著名的由爱德华三世创立的嘉德骑士团的精神家园。从外观上来看教堂顶部方形柱上站立着一排排纹章兽,一共有76个。每种纹章兽代表不同的含义,比如公牛代表勇猛、狮鹫代表警戒、独角兽代表力量、天鹅代表优雅与完美。现在看到的华丽的扇形拱顶在亨利八世在位期间成型,天花板布满了嘉德骑士的徽章。教堂的窗户非常高大,宽大的石制窗棂全部镶嵌了彩绘玻璃,使得内部空间明亮且华光流溢。诺曼式的城堡朴素、敦实、雄壮,英式哥特风的圣乔治教堂华丽、纤巧、优美,远看它们勾勒出迥然相异的天际线,正如同王权的两面。中世纪国王爱德华三世想要效仿亚瑟王圆桌骑士的古风,创立了至今最古老的骑士授勋制度,将骑士精神发扬到极致。查理一世被推翻后,克伦威尔将温莎大部分艺术品卖掉以偿还债务,但后来在他的遗孀处发现了17车绘画与雕塑。查理二世复辟,重塑王室的尊贵,城堡房间天花板上大幅的巴洛克绘画即是他所中意的皇家气派,他最著名的收藏是一系列达芬奇的画稿和解剖草图。之后的温莎也经历过破败,直到有德国血统的汉诺威王朝为证明自己是彻头彻尾的英国人而重返温莎。这里既是乔治三世的家,也是他的牢笼,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国王被关在房间里与世隔绝,沉郁地望向窗外,实际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乔治三世的灵魂被闭锁在绝对的黑暗和寂静里,因为他已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乔治四世则是完全改变温莎的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塔楼、城垛、滴水兽均出自他的设计,他要将中世纪那些骁勇善战的国王通过这种方式和自己联结起来。恰逢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他真的认为自己是拿破仑的克星,是为整个欧洲赢得和平的英雄。而温莎真正意义上成为国家的象征,是乔治五世在1917年“一战”期间,抛弃自己的德国姓氏“萨克森-科堡-哥达(Saxe-Coburg and Gotha)”将王朝命名为“温莎”。1992年温莎城堡经历了一场大火,100多个房间被毁。一年前目睹巴黎圣母院在熊熊大火中燃烧时,我哭了。但其实这些留下来的有形建筑哪个没有经历过黑暗时刻呢,沙特尔大教堂因为奇迹般重生才更加伟大,现代伦敦精神从大火中塑造,温莎城堡也在1997年重建完成。从城堡出来,时间尚早,天光明亮。温莎镇上也很热闹,朝北一直走到泰晤士河边,靠岸停着很多游船,河里是悠闲的鸭子和天鹅,是个划划船放松玩耍的好地方。从地图上发现城堡南面有一个适合散步的大公园The Long Walk,本就没什么目的的我们又调回头去。正对城堡南门,一条笔直的路向白云尽头一直延伸开去,将草地、树林和田野分为两半。风一直吹,傍晚的阳光依然闪耀,金色的田野一望无际,云朵流动着让人目眩,阴影轻快地掠过城堡映成蜜色的粗粝砖石。旅行中所能收藏的最珍贵的记忆莫过于这样罢,竟意外的平淡。许多年过去,我们还会记得八月略微清冷的风吹拂裙摆,发丝凌乱在耳畔纠缠,好闻的青草又湿又凉,脚边的小狗欢脱跳跃。记得,便是世上最好的承诺。Day6 王权跌宕: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与伦敦塔第一站:伦敦塔(2.5小时,实际至少需要4小时)我错误地估计了它的内涵和体量。加上提前攻略做的不够细,没有做好准备,为了给威斯敏斯特留更多时间,整体行程考虑,林林总总加在一起导致伦敦塔实在转的太草率。其实想想也知道,在整个不列颠历史上这么重要的所在,恨不得每一处墙壁都值得挖掘吧,两个半小时连语音导览都听不完。游人非常多,摩肩接踵那种。进门、租语音导览、参观都要排队,尤其是王冠、权杖和王室珠宝展览,目测至少要排一小时才能进去。所以…我们没看成…嘤嘤嘤。语音导览良心制作,伦敦塔的历史、守卫趣闻等等,面面俱到。英国所有景点的导览都很棒,内容极为丰富,常常会听得很累,但是墙裂推荐(来自一个内心拒绝导览的人的真诚)。“为了上帝的缘故,让我们席地而坐,来谈谈帝王之死的凄惨故事吧;有的被废黜了,有的在战争中阵亡了,有的被他们废黜的幽灵缠死了,有的被他们的妻子毒死了,有的在睡梦中被杀死了,全都是被害死的——因为死亡在箍住国王太阳穴的空王冠里建立了它的朝廷。”伦敦塔,就像一座舞台,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在此上演,也是无数小说、戏剧的源头。这座曾经或许处于高地之上易守难攻、戒备森严的堡垒、奢华的王室宫殿和声名狼藉的监狱,如今安然耸立在泰晤士河畔,看起来平静庄严,唯夜幕下散发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酷。▲夜幕下的伦敦塔诺曼人征服盎格鲁▪撒克逊人。11世纪70年代,征服者威廉建造了这座石头要塞,为英格兰世所不见。后来的英格兰国王不断的在此基础上扩建,它成为王室们在伦敦的庇护所、铸币厂所在地。1381年6月,理查二世正是在这里躲避平民起义(不过暴民还是攻破了伦敦塔的城门,也是伦敦塔历史上唯一一次被攻破),从一扇孤窗前俯视燃烧的伦敦城。《威尔顿双联画》上的理查二世面容高贵,在圣埃德蒙、忏悔者爱德华和施洗者约翰的引荐下跪在圣母和圣子跟前,沐浴着耀目圣洁的金色光芒,周围美丽的天使胸前都佩戴着他的白鹿标志。然而他的虔诚却无益于他糟糕透顶的统治。也是在伦敦塔,他被冈特的约翰之子博林布洛克的亨利囚禁并废黜,最终在另一座城堡里被活活饿死。亨利四世开创了兰开斯特王朝,也开启了恐怖的命运之环:无德无能的国王应该被取而代之,直至献祭无辜者的鲜血。1471年昏庸的亨利六世在这里被谋杀,1483年他的篡位者爱德华四世的儿子,12岁的爱德华王子和10岁的理查在塔楼内失踪,篡位者之子为着了魔一般的篡位者理查三世所杀,1674年两具被埋在塔里的小孩子的骸骨被发现。理查三世又为篡位者亨利七世所杀,结束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爱德华三世的直系子孙被屠戮殆尽。命运之环终于闭合。都铎王朝崛起,这座伦敦塔却并没有归于沉寂,而是将迎来囚禁和杀戮贵族的高潮。“谁说得准,此刻在世的人,明年会在何方?”都铎的白玫瑰与红玫瑰,是行刑台上惨白的面庞和身躯里喷涌出的血。安妮▪博林(Anne Boleyn),1534年玫瑰盛开的六月,她在伦敦塔装饰一新的宫殿中换上华服,黑发上饰满宝石,等待稍后在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的加冕礼时,黑色的眼眸里一定闪耀着兴奋与胜利的光芒。国王亨利八世爱她,为她疯狂,她终于打败了阿拉贡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憧憬着成为英格兰真正的王后。此时的她不会想到短短两年后,自己会被小船载着穿过连接泰晤士河与伦敦塔的“叛徒门”回到这里,不是作为王后而是作为囚徒。尽管安妮▪博林对于促成英格兰的新教信仰、在宗教和政治上的独立地位功不可没,在她和亨利的周围形成的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和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默(Thomas Cranmer)把持的新朝廷决定了英格兰未来的走向,诞下了未来的女王伊丽莎白,她还是被判乱伦、通奸、意图谋害国王,只因亨利有了新目标——虔诚乖顺的简▪西摩(Jane Seymour)。戴着曾属于凯瑟琳的项链的细细脖颈将被一柄长剑斩断。凯瑟琳▪霍华德(Catherine Howard),亨利八世的第五任妻子,安妮▪博林的表妹。他们在1540年7月结婚,1542年2月凯瑟琳被送入塔中,罪名是通奸,三天后被砍头。她被亨利形容为“极度令人厌恶的妓女”,如今我们已不可能知道那些凯瑟琳王后与多人有染是确有其事还是亨利想要摆脱她的借口。索尔兹伯里女伯爵玛格丽特▪波尔(Margaret Pole),英格兰出身和血统最高贵的女性之一。在伦敦塔内度过两年舒适奢华的牢狱生活之后,五月的一个清晨,玛格丽特得知国王下令在几个小时后处死她。她的弟弟、儿子、孙子和其他亲人曾被囚于塔内,大多数就死在这里。玛格丽特穿着亨利国王不久前亲自出资为她订制的新衣服和新鞋子站上断头台,见习刽子手笨拙地将她的上半身砍成了碎片才让她断了气。金雀花王族最后的血脉断绝了。简▪格雷(Jane Grey),著名的“九日女王”,可怜的姑娘死时只有17岁。简作为亨利七世的曾孙女,拥有对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这一可兹利用的身份被野心勃勃的托马斯▪西摩(Thomas Seymour)看中,于是简从小被寄养在西摩家。后来托马斯▪西摩和其兄弟爱德华▪西摩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先后在伦敦塔被处决,斗争中的胜者诺森伯兰伯爵赢得了简这个筹码,他的儿子吉尔福德▪达德利(Guildford Dudley)迎娶了简。亨利八世唯一的儿子爱德华六世死前,为了保证英格兰的新教信仰,当然也受到他所信任的诺森伯兰伯爵影响,指定简为继承人。1553年6月9日,简▪格雷继承王位。这个战战兢兢的姑娘从伦敦塔出发前去加冕,在位仅9天。当亨利八世的长女玛丽带着支持她的军队进入伦敦,被拥立为女王之际,诺森伯兰伯爵最先丢了性命,随后简的父亲、母亲和亲随们都抛弃了她和吉尔福德。伦敦塔再一次从宫殿变为囚笼。关押吉尔福德的房间内的一面墙上刻着他的家徽,稍矮些的地方刻着简▪格雷的名字。玛丽跟随母亲,有着狂热的天主教信仰,她曾经劝说简夫妇如果改宗便可免于一死,但是简拒绝了,宁愿做新教的殉道者。1554年2月12日,伦敦还笼罩在初春的冷雾中,简▪格雷靠在牢房的窄窗前,口中喃喃念着吉尔福德的名字,看着他被行刑,无头的尸体被拖走。一小时后,简被蒙上双眼置于刀斧之下,死前只说了一句“主啊,我把灵魂托付于你”。▲简▪格雷被行刑。Paul Delaroche: "The Execution of Lady Jane Grey"伦敦塔里有一个房间曾经属于沃尔特▪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他是诗人、军人、政客和探险家,他的冒险不仅在新大陆上,也在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廷里。曾经无比受宠的沃尔特因为擅自结婚惹恼了女王被投入伦敦塔,又因为曾经支持处死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被继任国王——玛丽的儿子詹姆斯一世监禁了13年。在塔内他有家庭、随从,专门的书房和花园,衣食无忧,除了没有自由。被释放后,沃尔特继续前往美洲探险,不过最终还是没有逃过被处死的命运。▲沃尔特▪雷利房间“送进塔里!”应该是那个时代最令王亲贵胄们胆战心惊的判决,从风华绝代、权势冲天沦为阶下囚直到掉了脑袋或者断了脖子,很少人能重获自由,有一个人曾经成功越狱,有一个人从被软禁在这里到反转登上英格兰王位。命运诡谲,谁又能看清,谁又能躲避呢?除了这些沉重的历史,伦敦塔里也有些有趣的故事。比如住在这里的守卫们,和家人一起在塔内形成了独立的社区,甚至有间自己的酒吧,白天带游客们游览,是最有资格的讲解,每晚还重复极庄重(听起来其实有点好笑)的钥匙交接仪式。还有非常著名的渡鸦们,传说如果伦敦塔里的渡鸦全部飞走,那么这座城堡和王权都将倾覆,所以塔里专门豢养着被剪掉飞羽的渡鸦,还有专门的饲养官。它们白天就在塔内各处大摇大摆的踱步,这些聪明的大鸟们性格不同,也有很多趣闻,比如会说话总爱恶作剧的,喜欢解小姑娘头上丝带的。▲木质结构的白色房子是都铎时期的建筑▲守卫讲解▲从伦敦塔城墙上看伦敦塔桥第二站:威斯敏斯特教堂及修道院(2.5小时)我们到的时候教堂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大概等了半小时才进去。内部不许拍照。每个整点教堂广播会引导参观者进行简短祷告,请在祷告时保持静默。如果说伦敦塔里上演的是王权的悲剧一幕,那么威斯敏斯特迎来就是王权的辉煌时刻了。自1066年起,这里一直是英国君王的加冕礼堂,他们在这里宣誓,迈向梦想中的光明未来,不管是否会面对击垮他们的现实。同时这里安葬着历代国王与王后,以及英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伟大人物(牛顿、霍金、南丁格尔,等等)。最早在这里建造教堂的人是忏悔者爱德华,他的遗骨也存放在这,因此教堂也是著名的朝圣之地。今天所见的大部分是在亨利三世在位期间修建,之后历代国王对其有所增建。教堂中殿安置着“无名战士之墓”,这里葬着一位从“一战”战场上运回的士兵遗体,与不列颠的君主们相伴长眠于教堂内。伴随他一起下葬的还有从法国战场上带回的泥土,比利时大理石制作的墓碑被红色罂粟花环绕,弗兰德斯战场上曾经盛放着这种血色花朵。教堂东侧还有一座英国皇家空军礼拜堂用于纪念在“二战”时牺牲于不列颠空战的将士。在英国,对“一战”“二战”的纪念随处可见,教堂、火车站、城堡、公园,甚至商场,缅怀在战争中死去的士兵、支持后备物资的妇女、失去父母的孤儿,感谢他们为争取不列颠的自由、保卫家园作出的牺牲,可见战争的创伤之深。内殿主祭坛前方有一块可追溯至1268年的地面,运用了将小块彩色斑石和玻璃在素色大理石地面上拼嵌出精美图案的叫作“柯斯马蒂”的工艺。据说描绘的图案象征世界的开端与末日,我反正是没看出来,确实很漂亮倒是真的。北回廊和南回廊上安葬着英武的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三世、爱德华一世、爱德华三世、理查二世、亨利五世及其王后们,陵墓带着中世纪的古朴与庄重,正是他们以超凡的谋略武功或固执暴虐奠定了英格兰最初的面貌。教堂中最华美的部分是圣母礼拜堂,典型的扇形拱顶天花板,如同蕾丝般精巧繁复,让这座石制建筑看上去异常轻盈、飞扬、明亮。除了亨利八世之外的都铎王朝君主和斯图亚特王朝君主安葬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和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陵墓。伊丽莎白一生先后与两个玛丽深陷恩怨纠葛。姐姐玛丽一世与她葬在一起,陵墓里伊丽莎白的灵柩在上,玛丽的在下。尽管生前她们因宗教分歧和继承权争斗不断,但死后葬于一处,安息在一起。从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到玛丽一世再到伊丽莎白一世,王位频繁的更替使英国一直在天主教和新教之间动荡,人民也分成了无法调和的两个阵营。一方当权,另一方就将遭受迫害。玛丽一世在位时的三年时间里,280多个信仰新教的人死于火刑之下,绝大多数是普通人,他们的罪过可能仅仅因为拥有或阅读英文《圣经》:“Rawlings White,一个渔夫,花钱送儿子去学校念书识字,这样孩子每天晚餐之后都可以念一段圣经给他听;德比的 Joan Waist是个穷困的盲女,她攒钱买了一本《新约》,又雇人为她朗读。”而伊丽莎白一世治下的英格兰,修道院纷纷被关闭,连威斯敏斯特也未能幸免,神职人员转入地下四处躲藏。现在,她们陵墓前的地面刻下铭文“那些在宗教改革中因信念歧义而分离的人们,皆是为基督与自身良知而付上生命”,算是对因信而逝的男男女女的告慰。玛丽▪斯图亚特的陵寝与伊丽莎白的隔着圣母礼拜堂,南北相望。这位苏格兰女王一生传奇浪漫,她的美貌、好人缘和惊天动地的爱情让伊丽莎白嫉妒不已,她矢志不渝对英格兰王位的主张又让伊丽莎白烦恼愤恨,命途多舛的玛丽做了伊丽莎白19年的囚徒,后者一直在留她和杀她之间犹豫不决,终于拔除肉中之刺的念头还是占了上风,一个女王处死了另一个女王。直到1603年3月伊丽莎白一世去世,这位童贞女王始终未婚,最后反而促成了至关重要的联合——英格兰和苏格兰,联合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她的表亲、敌人和牺牲品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玛丽的血脉继承了伊丽莎白的王位,是为斯图亚特王朝开端。最终,凭借伊丽莎白的政治之身和玛丽的血肉之身,共同孕育了一个“果实”,它的名字就叫作大不列颠(Magna Britannia)。教堂的南耳堂是“诗人角”,安葬着英国伟大的文学家们:乔叟、狄更斯、丁尼生、哈代、吉卜林,等等。从这里可以登上教堂上层,参观女王钻石婚画廊(The Queen’s Diamond Jubilee Galleries),画廊不仅展示了教堂的历史珍品,更可以从高处一览教堂全貌,俯看不向游客开放的主祭坛。票价5磅,值得一去。▲罪恶的小手没忍住偷拍参观完教堂,一定不要错过四方长廊和隐修院部分。教士会礼堂建于13世纪中期,一根中央立柱支撑起圆形拱顶,墙上装饰的中世纪画作及精美的地砖都是从那时保留至今。在这里还能看到全英格兰最古老的门和伦敦历史最悠久的厅室——圣器室。穿过11世纪留存下来的昏暗长廊,走到尽头,突然置身于一座明媚艳丽的花园。这座学院花园栽培花木的历史据说已延续了900多年。最后,加冕宝座……没看到是怎么回事??唉。▲教士会礼堂入口▲▼教士会礼堂中央立柱及壁画▲圣器室▲▼修道院回廊第三站:国家美术馆(二刷,2小时)接着上回的荷兰绘画,到印象派,还是意犹未尽,而且仍然有两个中世纪展厅没有转到。最后被工作人员以相当恶劣的态度几乎是撵出了大门。▲Pieter de Hooch: "The Courtyard of a House in Delft"▲Jacob van Ruisdael: "A Landscape with a Ruined Castle and a Church"▲Thomas Gainsborough: "Mr and Mrs Andrews"▲John Constable: "The Hay Wain"▲Joseph Wright of Derby: "An Experiment on a Bird in the Air Pump"▲J.M.W.Turner: "The 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 up"▲J.M.W.Turner: "Rain, Steam and Speed-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Edouard Manet: "The Execution of Maximilian"▲Edouard Manet: "Music in the Tuileries Garden"▲Vincent van Gogh: "Van Gogh's Chair"▲Georges Seurat: "Bathers at Asnières"▲Edgar Degas: "After the Bath, Woman Drying Herself"▲Claude Monet: "Bath at La Grenouillère"▲Claude Monet: "The Water-Lily Pond"▲Henri Rousseau: "Surprised!"第四站:维多利亚火车站出发前往伊斯特本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购买火车票的攻略。英国铁路有多贵,查查官网就知道了,令人乍舌的价格是一大笔开销。但是这次反而在交通上省了很多钱,除了往返温莎用到London Pass免费之外,两个人坐了十趟火车,一共花了1400多元人民币(含购卡费),个人认为非常划算了,如果也是两人同游,非常推荐。方法就是:chilternrailways网站购票+Two together railcard。Chilternrailways(https://www.chilternrailways.co.uk/)是一个英国代理购票网站,价格相对其他网站低,建议一定提前订好火车票,特价票便宜非常多。车票可在任一火车站自动售票机上取,插入购票时所用信用卡并输入电子确认单上的密码即可。网上购买时勾选“Two together railcard”,会在优惠票价基础上再便宜1/3(周一至周五9:30以后的票才有此优惠,周六日不限)。“Two together railcard”在任何一个火车站人工柜台都可办理,两人价格30磅,办理只需两人2寸证件照,再填写表格就可以了。对比过价格,基本有两程火车就能赚回办卡价。注意:必须两人一起使用,且不可存侥幸心理,一定要办卡后再上车,检票人会一同查看票和卡。英国的火车晚点率非常之高,也常遇到取消的情况,连锁反应有点麻烦,要随时注意站台上的电子牌。不过好在车次频繁,一般不会太耽误事。而且工作人员对此习以为常,只要有票,即使不是特价票指定车次,也会让你搭乘的。比如这次从约克到爱丁堡的一程,原本买的票需要在达勒姆转车,但是所有班次都晚点了,我们到达勒姆根本不可能赶上原定的火车,跟工作人员解释后就让我们上了约克直达爱丁堡的车,当天很多和我们一样的人都坐了这趟车。第五站:夜色朦胧,初见伊斯特本计划9点前能到达,晚点了40分钟(车上有人得了急症,在某一站等待救护车来接)。从伊斯特本车站穿过城镇走到海边需要20分钟,几乎所有酒店、民宿都在滨海路上。原本以为海风会冷,没想到反而比伦敦温暖不少。走在镇上,一下从喧闹的伦敦穿越回80年代感的县城,半大孩子们在冷清的街上游游逛逛,在披萨店里打打闹闹。这里不比临近的度假胜地布莱顿名气大,游客也少。虽然土味十足,甚至有些破旧,但迎面微风和煦,别有一番安适惬意。听得微弱的浪涛,风中有了又腥又咸的味道,便知道前面一片黑压压的是大海了。晚上走在海边,总是莫名幸福。今夜注定好眠。Day7 白崖边,死生界第一站:比奇角(5小时)清晨被海鸥的叫声和打在阁楼窗户上的雨声唤醒。吃过房东准备的丰盛可口的早饭,告别住了一晚的温馨小屋,出发前往比奇角(Beachy Head)。出门时,雨已停了,天空低低的,阴云密布。伊斯特本没有沙滩,而是石头海滩,无数黄色、乳白色、灰色的被海水冲刷得圆圆光滑的石头,和布满孔洞已经风化的贝壳。沿海步道一直向白崖方向延伸,我们打算一路走到比奇角去。步道一边是石滩和铅灰色的大海,一边是各种不畏惧海风的多肉植物、巨大的开花的蓟、刺芹、百子莲、矢车菊。我们就一路捡石头、拍花朵,根本还没见到白崖的影儿,已经玩得不亦乐乎。时不时的,阳光突然穿透云层,把一大片海照成亮晃晃的银色。远远能看见连绵起伏的白崖,步道到白崖的起点就没有了,我们从那里开始爬山,有已经被人踩出的小路,况且只要沿着海岸线走决计不会有错。斜斜的山坡上成片成片的白色蕾丝,到高处便能俯瞰整个伊斯特本。天放晴起来,海也变得湛蓝。草甸厚厚的,踩上去柔软舒服,一路上也没遇见几个人。从伊斯特本到比奇角直线距离大概只有4、5公里,但是需要爬上爬下,还是颇费体力的。好容易爬上一段陡坡顶,白垩断崖就呈现在眼前。从此处起,便一直沿着崖边而行了。风大到不能呼吸。比奇角连接柏令海崖(Birling Gap)一带,是英国落差最高的白崖,极美而壮观。因此,这里还是全世界数得上的自杀胜地。死前看到的最后景象如此美妙,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吧。我不知道每年在这里跳崖的数据是多少,但看有人写见到搜救人员用橘色的尸袋把尸体从崖底运上来,似是寻常之事。行前搜索柏令海崖的网站,专门有一个栏目写着求助所需信息:如果你见到疑似想要自杀的人,到哪里可以找到电话;如果你有什么想不开,希望找人聊聊或寻求帮助,可以拨打哪个电话号码。仿佛是为向我们证实传闻非虚,当天走过灯塔以后,我们亲眼目睹一个想寻死的女人,她整个人面对大海坐在崖边,腿垂在下面,三四个救援队员离她十几米正在劝解她,她一直情绪很激动的喊着什么。周围徒步的大家都自动默默走开,并没有人围观,以免给双方造成更大压力。或许还愿意交流的人比较有被阻拦的希望,我们也不知最终结果如何。比奇角白崖是订行程时偶然看到,一眼迷上的地方,就像当年的圣米歇尔山,无论如何都要去。死生之事虽不可轻言,但古希腊人的“爱生而不畏死”是心目中最为欣赏的信条之一。行前每每谈到白崖,我们两人总玩笑道:算是给人生归宿提前踩踩点,若哪日觉得世上已不值得,或者得了不治之症,总有这条路可走,心中聊有安慰。现时,真正站在崖边,风大得站不稳,稍稍靠前一步低头看崖底黑色的石滩,都深深觉得恐惧。所以,自杀真不是说的那么轻易,想来要多大的勇气,面对多么无法化解的窘境才能迈出这一步。因为前面走走拍拍花了太多工夫,所以不够时间去七姐妹海崖了,到柏令海崖以后远远看了看也心满意足。于是向山坡下折,准备走到East Dean去坐车回伊斯特本。做攻略时只查到从Birling Gap步行30分钟至East Dean乘坐12路、12A路回伊斯特本这一条路线。我们从山坡上下来到公路边看到一个公交站,就研究了一下,发现合适的时间内恰好有车(9路)可以直接到伊斯特本火车站。这趟车是伊斯特本观光双层大巴,5磅/人,车内有解说广播,路线很方便。(网站:https://www.seafordanddistrict.co.uk/bus-times-fares/bus-times-fares/)bus-times-fares/eastbourne-sightseeing/,另外一个查询公交的网站是https://www.buses.co.uk/)提早到了伊斯特本火车站,到旁边一家旧货商店逛了逛,意外收获了一枚牛皮复古包包,价格超良心,只要16磅!先生则买了一枚黑乎乎的1797年大车轮(钱币),竟然有50多克重。第二站: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2小时)周五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开到晚上10点,所以特意选了从伊斯特本回来之后去打卡。很大,展品非常多,所以认真逛的话需要很久。晚上很多馆都封闭了,拉斐尔挂毯草图正在维护中不开放。博物馆商店的东西特别好,发挥了装饰艺术的特长,很多设计师同款,衣服、首饰、家居用品设计感很强,值得一买。▲也有这么个山寨厅#偏要再多说一句#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有世界上第一家博物馆咖啡,同时经营下午茶。Day8 看看人家,我一定是上了一所假大学:剑桥一日游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在牛津、剑桥和坎特伯雷之间纠结了一下,最终选了剑桥:第一,剑桥有康河,有水的地方一般比较好看;第二,国王学院礼拜堂太过于绚丽,想亲眼一观;第三,坎特伯雷大教堂正在维修看不到全貌。第一站:剑桥概览(1小时)谁能想到在英国被晒伤?天气预报一直说昨天的伊斯特本全天有雨,我压根没有任何防晒措施,谁料到海风把云全部吹散,爬山的时候全程暴晒,结果脸和脖子今天全都红肿。在伦敦利物浦街火车站的药店,一个黑人小哥准确地帮我定位到了芦荟胶,救我于水火。剑桥,风大的不要不要的。从车站步行到城中心大约要15分钟。城外中餐馆很多,猜测有些是孩子来读书,家长索性一起过来做生意。一出火车站,就有很多穿着校服的学生围过来,有推销船票的,有推销导游的。一个瘦高男生见我俩好说话特别执着,大风天的,我们没砍价他自己就把价格降到10磅一个人,我们确实也不好意思拒绝就同意了,约定在城中心广场见面。导游是个中国姑娘,另外和我们同游的还有两个留法的中国学生趁周末出来玩。从导游处得知,这个旅游公司是车站推销的小哥创办的,剑桥大学数学系的学生,他雇用讲不同语言的人当导游,收入分成。包括推销游船的,大多是这个套路。价格不算贵,花一个小时大致浏览一圈熟悉下各个学院的位置也好。如果行前做过详细攻略,导游所讲内容并不会有什么额外的收获,但是带我们把三一学院(牛顿苹果树)、王后学院(数学桥)、达尔文学院、克莱尔学院等几个重要的学院和圣体钟都走到了。▲圣体钟▲基督圣体学院▲数学桥关于游览顺序:一定要事先查好各个学院的开放时间,确定游览顺序,不然很容易吃闭门羹。如果导游恰好是某个学院的学生,有可能能带着去一些不对一般游客开放的地方,要碰运气。第二站:圆形教堂(10分钟)圆形教堂(The Round Church)据说是剑桥最古老的建筑,耶路撒冷圣殿式的圆形教堂。里面相当朴素,已变成讲述教堂历史的展厅,门票3.5磅,很坑。第三站:国王学院(1小时)国王学院,1441年由亨利六世创建,在400年的时间里,这里只接收伊顿公学的毕业生,而且有特权可以不经考试就获得学位。虽然现在的国王学院已经开放许多,依然贵族气十足,应该说剑桥比较大的和历史悠久的学院都是如此,不是普通人家小孩可以企及的地方。据说威尔士亲王因为成绩不佳,当年想进三一学院都是女王亲自写信求情,打出王室无敌关系牌才被录取的。重头戏当然是学院礼拜堂,印象里这是英国最大的礼拜堂。1446年由亨利六世奠基,理查三世、亨利七世、亨利八世几位国王接力完成。绚丽的扇形拱顶,高大、垂直、不断重复的叠加效果让人禁不住赞叹,轻盈修长的柱子上到处是都铎玫瑰标记,管风琴上绘有亨利和安妮▪博林名字的缩写。四面彩绘玻璃窗更显得内部有如天堂般光彩夺目,虽然不如巴黎皇家礼拜堂迷幻,也足够震撼了。英国作为以圣公会为国教的新教国家(在亨利八世统治时期已改宗),教堂依然以哥特式和繁复装饰风格为主,内部虽少有人像雕塑和绘画,华丽的物质形式感却绝不输天主教教堂。对徐志摩不感兴趣,写着他那首矫情诗文的牌子没有特意去找。第四站:圣约翰学院(2小时)圣约翰学院始建于1511年,是剑桥最大的学院之一,标志是代表福音书约翰的鹰。个人认为是剑桥游玩度最高的学院,网站也很友好,可以下载详细导览图和礼拜堂彩绘玻璃说明书。我们走的路线是第一庭院(学院大门完工于1516年,浮雕上有亨利七世母亲玛格丽特▪博福特<Margaret Beaufot>的纹章,为纪念她主张在此建立学校;上方是圣约翰像,这里原址是圣约翰医院)→礼拜堂(19世纪后期的作品,花窗连环画描绘基督生平、圣约翰神迹和最后审判)→礼拜堂庭院→第二庭院(最漂亮,建于1599-1602,全部是红砖结构,墙上的滴水兽头各不相同,十分有趣。庭院中可以看到有一扇凸窗明显与其他的不同,查理一世正是在那个房间与亨利埃塔▪玛利亚<Henriette Maria>订婚的)→第三庭院→厨房桥(观叹息桥)→新庭院(新哥特式建筑,在回廊拱顶下有很多燕窝,毛绒绒的小燕子叽叽喳喳探出头来)→宿舍区→默顿庭院(喜欢毕达哥拉斯学院古朴的石头房子和房前的大苹果树)→花园(正在上演学生们组织的莎士比亚戏剧)。在圣约翰学院这一会儿工夫,经历了两场大雨,又雨过天晴。▲学院大门▲第一庭院▲▼礼拜堂内与外▲第二庭院滴水兽▲新庭院▲叹息桥▲默顿庭院▲花园戏剧第五站:闲逛到大圣玛丽教堂时还没有到关门时间,可是也不让进了。这个时候基本上所有学院都关门了,大家都开始涌到街上。第六站:晚餐Varsity想着在伦敦吃顿正餐得贵死,不如索性在剑桥订家评价最好的餐厅,价格却美好许多。Varsity位于城中心和火车站之间的Andrews街上,和城里的Trinity是姐妹店,主打法餐,扇贝和鱼做得相当不错,需要提前预定。第七站:泰晤士河夜景回到伦敦的酒店,楼下酒吧正在开趴体,闹腾的很,我们正好出门躲清静,明天就要正式离开伦敦,走前怎么也要看下泰晤士河夜景。晚上亮灯的塔桥比白天好看,伦敦塔也更添庄重巍峨,好奇亮着灯的窗口后面是不是城堡守卫们温馨的小屋。Day9 约克之心去约克的火车从国王十字车站出发,想着如果能碰巧从9或10站台出发就顺便去9又3/4站台,结果没那么好运。一路向北,天气比伦敦更添了凉意。约克火车站位于城边,走5分钟就能看见大教堂。“白玫瑰”约克城几乎是立刻就让我们产生了好感。阴云微雨笼罩下的老城古朴,浓浓的历史感跃然眼前,一下子摆脱了伦敦令人窒息的不适。第一站:约克大教堂(2.5小时)瑟瑟发抖的在教堂门口排了好一阵子队,时不时的一个满头金发细卷的工作人员过来安抚大家排的是正确的队伍不要着急。大概是小城市的缘故,约克人脸上的笑容明显比伦敦人要多很多。教堂联票包括参观教堂、地下墓室、登塔和语音导览,所以一圈下来少说也要个把小时。约克大教堂始建于1080年,和许多教堂一样,经历了盎格鲁-撒克逊→诺曼→哥特风格的转变,在地下墓穴中可以看到叠加的地基,甚至还有2000年前维京人在约克居住的痕迹。约克大教堂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最早的可追溯至12世纪的不列颠规模最大的彩绘玻璃,其中有为纪念“一战”中牺牲的所有不列颠女性的“姐妹花窗”;有著名的“约克之心”——西侧大花窗上以石棂构成的心形图案,传说在“约克之心”下面接吻的恋人会一生相守;13世纪90年代,因采用以天花板内部木结构支撑代替以中心立柱支撑的方式在当时独树一帜的教士礼拜堂,鉴于教堂庞大的规模和复杂的建筑构成,至今仍然有一支石匠队伍遵循古老的传统,负责教堂的维护和整修;“一战”中有超过1470名约克人丧生,教堂存有一本关于约克英雄的国王之书,记录了每个人的名字、照片、生平,以对他们致以永久的纪念。▲约克之心▲中殿▲唱诗班席▲教士礼拜堂天花板▲地窖中的诺曼石柱雕刻▲登塔可见教堂外部结构▲飞扶壁▲约克城第二站:圣玛利亚修道院遗址英国盛产遗址,圣玛利亚修道院是“二战”轰炸的结果,现在已经变成一座公园。傍晚或清晨的阳光给倾圮的石墙、拱门、花窗染上一抹玫瑰色,减弱了原本可能带来的沧桑。公园里灰松鼠极多,如果手上有饼干或者果仁,它们便会上前来讨要,更胆大的甚至敢从手上直接拿取享用。这种看起来可爱的小家伙实际上入侵了本土欧洲红松鼠的生存空间,它们不仅厉害,更易与人相处,还给红松鼠带来了致命的病毒,使红松鼠数量锐减。第三站:约克城墙(45分钟,一半)约克城墙断断续续基本可以绕城一周,非常推荐这条散步路线,尤其在傍晚,可以看到金光闪闪的乌斯河和城中一排排整齐的红砖房。这天我们只走了一半就转去“对角巷”了。▲福斯河▲城墙▲约克大教堂第四站:“对角巷”去“对角巷”的路上经过克利福德塔,回望之时恰好一轮明月悬于靛蓝澄澈的天际,几百年过去,塔依然高高耸立在山坡上,月光如旧。不堪的历史像是发生过,又像是没有,一枕槐安,不过尔尔。▲克利福德塔▲无人问津的夜市,百无聊赖的熊▲All Saints' Church▲白天很热闹的旧货市场之前在约克大教堂塔楼上远眺“对角巷”,人头攒动。此刻夜幕降下,所有店铺都关了门,几条窄巷子安静下来,巫师商店橱窗里依然热闹——魔杖、扫帚、海德薇、通缉令,很像小说里写的样子。Day 10 “如画”的田园诗第一站:万泉修道院与斯塔德利皇家公园(1天)斯塔德利皇家公园与万泉修道院1986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位于约克郡北部,距离最近的城市是Ripon(没有火车站),公共交通相对不便,从约克出发要火车、公交换乘好几次。但是因为它是我在书里见过太多次的典型的英式园林,实在不甘心错过,纵有诸多不便还是做了万全的攻略。交通:参考了https://www.traveline.info/网站规划的路线,后来又查了约克郡境内几个相关城市(Ripon、Harrogate、Knaresborough)的公交车时刻表,检验无误,网站上给出的路线的确是最优方案。去程:York(火车)→Knaresborough(车站步行5分钟至镇中心公交站搭乘22路)→Ripon(原地换乘139路)→Fountains Abby Visitor Centre;返程:不同的是从Ripon改搭36路→Harrogate(火车)→York。这个路线应该也是我们出去玩走过的最曲折的了,接驳非常重要。在路上,总有惊喜。一早磨磨蹭蹭,结果只剩七八分钟时间从酒店奔到火车站冲上火车。Knaresborough(纳尔斯堡,我们叫它“大石桥镇”),原本只是过路的接驳点之一,没料到是那么美的一座小镇。火车在蒙蒙雨丝中靠了站,站台被树木遮蔽,安静到不可思议。时间尚且宽裕,我们顺着小路往山上爬了一段,发现山坡下是条河,河上架着一座看起来很古老的大石桥,高高的桥拱和背后鳞次栉比的小房子相映成趣。回头望望,竟然还有座城堡遗址。兴奋之余,心里不免产生一丢丢动摇,如果不那么折腾,在这里划划船、林中走走,消磨一天,可能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终究还是对英式园林的渴望占了上风。▲Knaresborough火车站▲大石桥▲▼城堡遗迹▲▼镇中心车窗外一路阴云下的乡村风光,满足对约克郡的全部想象。又经过一次完美的无缝衔接,到达目的地时已接近中午。在游客中心领一份中文地图,就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路线开始徒步了。推荐经过“Bird Hide”的路线。“Bird Hide”是一个观鸟小屋,人坐在小黑屋里,透过窗子可以近距离观察到林中空地上被喂食器吸引来的鸟儿们。二十几分钟,我们见到了野鸡(路边草丛里大摇大摆随处溜达不稀罕型)、啄木鸟、几种知更鸟,还有不认识的一些小雀。要是没事,我能跟那儿坐一天……然而并不行。推开木栅栏就走进一望无际的草地和野花丛,低矮的石墙,墙边的苹果树,迎面走来和我们打招呼的黑衣修士……万泉修道院与斯塔德利皇家公园就是一首抒情田园诗。▲Bird Hide万泉修道院与斯塔德利皇家公园原本是两块土地。1132年,13名修士从约克圣玛丽本笃会修道院脱离出走,因为他们认为圣玛丽修道院的修士们已经违背了本笃会的初衷,变得腐化堕落、耽于奢侈衣食。在约克大主教Thurstan、约克大教堂主任牧师和法国圣克莱沃修道院长圣伯纳德(St. Bernard, Abbot of Clairvaux)的帮助下,他们在里彭以西的Skell河谷建立了这座西多会修道院。西多会遵循圣本尼迪克特(St. Benedict)的教导,他说:“无聊懒怠是灵魂最大的敌人,所以修士兄弟们应该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其余时间则用来进行神圣的阅读。”万泉修道院的修士分为唱诗班修士——专事祈祷、静思,和劳役修士——照管修道院日常生活。前者过着苦行禁欲的生活,几乎整日处于静默之中,一日七次集体祷告,包括凌晨2点的守夜祈祷。后者自耕土地生产粮食,从事手工业——纺羊毛、磨面粉、烤面包、酿酒,在这片远离喧嚣的土地上自给自足。修道院之所以能够拥有后来的规模,大部分要归功于他们的辛勤工作,到12世纪中期,出售羊毛的收入已使万泉修道院成为全国最富有和最有势力的宗教团体。迅速的衰落不期而至。气候变冷使庄稼歉收、羊群染病,修道院的财政每况愈下;苏格兰的严重饥荒带来了劫掠的苏格兰人;之后是可怕的黑死病。直到14世纪,修道院才在两任杰出院长的带领下恢复生机,重现12世纪时的繁荣。16世纪,亨利八世统治时期,英国迎来了宗教改革,这座西多会修道院也遭遇了彻底的败落。亨利八世为了与教皇抗衡,需要大笔资金支持,于是开始在全国收缴教堂和修道院的地产、财物,扩充王室收入。1539年,万泉修道院被迫签订协议,遣散僧侣,结束了长达400多年的僧团生活。1540年修道院产业被卖给一个伦敦富商,出售的条件之一是它不能再作为宗教场所。于是教堂建筑被毁,切成待售的石块,直到现在很多当地建筑上还使用着这些修道院的石头。教堂里值钱的东西也被统统卖掉,周边仰赖僧团的制革作坊、酿酒坊等等也渐渐废弃。经历了400多年的兴衰,修道院一夜之间荒废,剩下了无生息的巨大残骸矗立在北约克郡的河谷空地上,像被失了魔咒的公主,等待着被再次唤醒的一天。万泉修道院的土地几易其手,新的建筑万泉别墅被建造起来,修道院废墟却依然沉寂。斯塔德利皇家公园(为什么会在名字里加上“Royal”已不可考)这片河谷土地原属于本地的Mallorie家族,17世纪George Aislabie娶了Mallorie家的女儿,继承了产业。他的儿子John曾做过英国财政大臣,后仕途受挫,回归乡村,于1718年开始设计筹建水系花园,动用百名工人开凿笔直的河道、营造小瀑布景观、修建池塘、围湖。在花园地势较高的地方可以遥望修道院高塔、中殿的废墟,为花园更添了怀古的如画景致。终于,在1767年John的儿子William将万泉修道院买下,两处土地合为一处,水道也由花园延伸至修道院脚下,修道院作为花园景观中的重要部分重获生机。William还在形如新月的池塘中间立起古希腊神话中人物的雕像,在水道两岸建造古典式样的神庙、茶室、观景亭和哥特式塔楼,使这座英式园林更加浪漫。自然的“如画”与自然的“崇高”紧密相联。自然是给田园诗准备的环境。18世纪英国园林设计所遵从的“高雅趣味”在于符合理性规则,主要奉法国画家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的画境为圭臬。洛兰是表现自然的高手,但是他仅仅选择他认为跟往昔梦幻美景中的场所相称的母题,而且他把景色全部浸染上金色光线或银色空气,还有一些雄伟的古迹引人缅怀伟大的往昔,使整个场面理想化。正是克劳德首先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到自然的崇高之美。在他身后一个世纪之久,旅行者习惯于按照他的标准去评价现实世界中的景色。一些富有的英国人(就像斯塔德利的 Aislabie)甚至进而决定把他们地产上的园林,仿照克劳德的美丽的梦境加以改造。庭园背景中的建筑要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手法建成,整个景色有湖、有桥,还能使人想起罗马建筑物。就这样,许许多多大片的英国美丽的乡村,包括万泉修道院与斯塔德利皇家公园,实际上应该加上洛兰的签名。公园还有很大面积的一片鹿苑,1693年John继承产业时这里就有大约500头鹿。我们很幸运的在离大道不远的菩提树林里见到了鹿群,它们不是驯养的鹿,人走的太近会马上跑开。我们到达圣玛丽教堂的时候,恰好关门,所以又算是个小遗憾了。在教堂门口地上看到很多新鲜的鹿便便,可见晚上它们会常到这里来散步。英式园林的美景亲眼见识了,鹿群也看着了,还观了鸟,留点遗憾也没关系,毕竟任何事情还是不要太完满的好。▲圣玛丽教堂第二站:哈罗盖德从哈罗盖德转火车回约克,就顺便转了一圈。搜索到最近的M&S买晚餐,然后就在街边公园里大快朵颐。#偏要再多说一句#约克著名的茶室“Bettys Cafe Tea Room”在这有家分店,如果在约克排不上队又恰巧路过这里,是个好选择。Day11 约克城里鬼怪多奔波了好些天,今天阳光甚好,决定休闲的在约克城里逛逛。城里大大小小的教堂,只要路过的都进去了,有些现在连名字也记不得,已经通通记混。▲Holy Trinity Church, Goodramgate,座位是包厢式,专为携家带口来教堂所设▲▼Saint Helen's Church▲一见我就抱着不撒手非要跟我回家的一只避役,我叫他米莱斯▲St. Martin le Grand关于购物。约克古董商店多,适合淘货,“对角巷”还有个旧货市场;羊毛制品多,当地特产,样式和价格都比爱丁堡好;玩具店多。到约克的第一天,城墙走了一半,今天把剩下的一半也走了,后程可以一直看到大教堂很不错。途中遇到一处民居,是梦想之屋无疑了。▲城墙上看约克教堂▲梦想之屋摇摇晃晃走走停停,不知不觉竟到了傍晚。回酒店的路上在大教堂门口树下见着块牌子“Ghost Trail 7:30pm”,旁边站着一位一身黑衣黑帽黑框眼镜的高个子大叔,围了一圈人,我们一时好奇也凑了过去。7点半准时黑衣大叔招呼大家开讲了,绘声绘色、抑扬顿挫,跟说单口相声似的。从大教堂的鬼故事开始,讲了一个以后才开始收钱,4磅一个人。然后他带着大家在大街小巷绕开,走到某处门口、窗前,讲述曾经发生在那里的鬼怪传说,而且经他提示才发现好多建筑上都有黑猫的身影。可惜的是,我这英音听力水平,最多只听懂了一半。一个小时过的很快,还是很有趣的。结束的地方恰好在Bettys Cafe Tea Room附近,这个时间已经不排队了而且还有下午茶,我们欢欢喜喜地点了一套(这回有了经验)另加一壶茶,大概只要二十几磅,点心做得相当不错,人很多所以环境一般,性价比很高,推荐。约克之旅圆满结束。Day12 烟雨蒙蒙达勒姆,太匆匆英国的大多数火车站不能寄存行李(伦敦不清楚)。约克已经不算小站,就别提更小的地方了。原计划是带着行李到达勒姆,之后直接去爱丁堡,票也已经买好。然而……车站不能存行李,我们也不能拎着箱子爬山去教堂啊。反复商量之后决定把行李放在酒店,来个约克—达勒姆三次折返跑。好在酒店离车站近,两地间只要一个小时。▲约克火车站在达勒姆下车后,顺着往山上的一条小路走到观景台,可以看到雄伟的大教堂全貌,好像一艘飘浮在绿色丛林中的巨舰。从车站步行到教堂大概一刻钟,参观这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伟大建筑居然免费!当然也可以选择捐赠3磅。登塔5磅,珍宝馆7.5磅。参观需3小时左右。达勒姆大教堂的历史根源要追溯至诺森伯兰海岸的“圣岛”林迪斯法恩(Lindisfarne)。995年,盎格鲁-萨克逊人为安放从林迪斯法恩运来的圣卡思伯特(St. Cuthbert)的遗骨建立了教堂,1083年诺曼征服以后,一群本笃会修士在此基础上建成了现在的教堂。紧邻教堂而建的还有一座诺曼城堡,二者一起雄踞于山岩之上,不仅宣示着上帝和伟人神圣的力量,还有诺曼人对盎格鲁-萨克逊人和苏格兰人的统治权威。如今教堂的参观入口是加利利礼拜堂(Galilee Chapel),12世纪时专为女性而建,因为当时女性不能进入这座男修士修道院。加利利是耶稣的故乡,他从这里出发前往耶路撒冷,所以这座礼拜堂也是正式进入教堂前的起点。礼拜堂是极为精巧的诺曼风格,装饰锯齿形花纹的圆拱,但整体效果比中殿要轻盈许多。圆拱的形式可能受到了西班牙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的启发。墙上“耶稣受难”的绘画是16世纪弗兰德斯画家凡·奥利(Van Orly)的作品。礼拜堂里最重要的是可敬的比德(Venerable Bede)的棺木。比德可谓“英国历史之父”,生于673年,7岁入修道院。他是当时最为博学的学者,集历史学家、神学家、诗人、科学家、传记作者、圣经注释学者于一身。和《林迪斯法恩福音书》一样,比德也代表了8世纪诺森伯兰的高度文明。比德735年死于贾罗(Jarrow),1022年左右其遗骨被一个达勒姆僧侣偷走或出于保护而转移,最初与卡思伯特的遗骨存于一处,后来移至加利利礼拜堂。当天进门时外头还飘着小雨,我们只忙着整理雨伞,竟没有仔细地看看这间礼拜堂,现在只依稀记得一尊木雕圣母像和比德墓上镶嵌的极为现代的金属字母墙。达勒姆教堂的建筑风格是诺曼式和哥特式的结合——诺曼式中殿、耳堂、唱诗班席,哥特式礼拜堂和十字交叉处的中央塔楼。大门上状如狮头的门环(复制品,12世纪的原件在珍宝馆里),是教堂拥有庇护权的象征:罪犯逃至此处只要抓住门环即拥有为期37天的避难期,教堂是他们的庇护所,逾期则被勒令离开英国或接受审判。这项特权于1623年被废除。中殿空间极为阔达,采用典型的三层诺曼式结构,刻有几何图形的巨大的柱石间隔地支撑起拱廊,重复而有节奏感的序列延长了视觉的没点,从而增强中殿的纵深感,视线顺从的延伸直至高坛和尽头的玫瑰花窗。石头单一的亚麻色、敦实的圆柱、对称的半圆拱,带来强烈的肃穆、庄重感,柱石、拱肋上的菱形、锯齿状几何图形又使得整体中有对比和细节的变化从而并不显得单调,反而更加有韵律。石匠们突破了技术难题,采用非传统诺曼式的尖拱(并非像柱石间的圆拱),建成了当时(1133年)英国跨度最大的拱顶。▲中殿(朝唱诗班席方向)中殿最引人注目的东西是一座大理石洗礼盆及其上的木质华盖,洗礼盆靠近教堂主入口,与高祭坛遥遥相对,预示着进行洗礼后信仰与凡人经历的步步升华的旅程。洗礼盆及华盖均为1663年左右的作品,纤细高挑的华盖象征了洗礼中尘世与天堂间的紧密联系。教堂一般以东西向轴修建,这样礼拜时不仅面对祭坛,同时也是面朝太阳升起的东方和圣城耶路撒冷——象征耶稣基督复活和虔敬者的应许之地。▲中殿(朝洗礼盆方向)▲十字交叉处新哥特风格的唱诗班席屏风由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师George Gilbert Scott建于1876年。祭坛背后的内维尔(Neville)屏风是教堂珍宝,是内维尔领主的礼物,造于1380年,石料来自法国卡昂,曾经涂有鲜艳的颜色,装饰着许多天使和圣人的小雕像,宗教改革时被移除,据说僧侣们抢在它们被破坏前把它们埋了起来,下落不明,至今成谜。▲唱诗班席屏风▲屏风侧面的布道台▲“基督变容”彩绘玻璃窗(2010年)▲主祭坛和内维尔屏风▲圣卡思伯特圣龛祭坛后方的圣卡思伯特圣龛是整座教堂的高潮部分,林迪斯法恩的卡思伯特和诺森伯兰王奥斯瓦尔德埋葬在这里。卡思伯特,大约生于634年,年轻时在苏格兰边界的山地牧羊。一天夜里,他看见一束奇异的光从天而降,过后又复归天上,他认为那是某个人的灵魂,并将它当作自己应该进入修道院修行的预兆。那一天正是爱尔兰修士艾登(Aidan)去世的日子,他应诺森伯兰王奥斯瓦尔德之邀令诺森伯兰地区重新皈信基督教,并在“圣岛”林迪斯法恩建起一座修道院。卡思伯特后来去了林迪斯法恩,从修道院副院长成为主教。卡思伯特的圣迹、博学,对自然的热爱、对民众的关爱、对传道的孜孜以求,成就了他一生的传奇。他死后11年,被挖掘出来时身体依旧没有腐坏,人们就地建造了纪念他的圣龛。那时正是诺森伯兰在艺术上的黄金年代,其文明程度从《林迪斯法恩福音书》便可得以一观,这部8世纪的精美绝伦的福音书正是为了彰显上帝与圣卡思伯特的荣耀(现藏大英博物馆)。9世纪时维京人来袭,“圣卡思伯特僧团”带着卡思伯特的遗骨和福音书逃跑,寻找安全的落脚之地,最终于995年到达达勒姆。传说有僧人梦中受到启示,于是决定把圣人安顿于此。僧团最初建起的教堂屹立将近百年,直到后来的本笃会和诺曼人建起新的大教堂,这里便迅速成为英格兰最重要的朝圣地,只有安葬托马斯•贝克特的坎特伯雷大教堂才稍盖过其锋芒。1537年亨利八世的使团前来达勒姆铲除圣龛,他们打开棺材看到的是身着法衣安然长眠的圣人(依然没有腐坏),于是重又把棺木埋好,只将圣龛夷平拿走了装饰的金银珠宝。坟墓在1827年和1899年又被打开过两次。如今教堂里只有一块刻有拉丁文“卡思伯特”的黑色简薄石板标示他棺木的位置,或许这样才与他最初只想做林迪斯法恩岛上一名隐士的谦卑愿望相匹配吧。▲点燃一支蜡烛珍宝馆的“Open Treasure”展览分为“The Monks’ Dormitory”“The Great Kitchen”“Pilgrimage and Community Galleries”。全程不可拍照,工作人员非常友善,总会提醒参观者不可错过的精彩内容。“The Monks’ Dormitory”是英国保存最完整的修道院宿舍,现在是一座仍在使用的图书馆,同时还是核心展览的入口。进入“The Great Kitchen”要经过两道隔离门,展品珍贵,需严格控制保存环境,很像电影里看到的梵蒂冈图书馆。这座14世纪的厨房是英国现存最完整的两座中世纪修道院厨房之一,建筑为八角形,天花板上的拱肋相互交织呈星状。厨房之大也显示了修道院的规模——僧团达到百余人,这里负责准备僧侣的餐饮,除面包外,食谱上还有鱼、牡蛎,甚至鼠海豚。现在这里用来展示与卡思伯特和教堂有关的文物:造于698年曾经盛放卡思伯特遗骨的棺木残片,上面还能看出刻画的耶稣、玛利亚、圣徒、大天使形象,是极为珍贵的诺曼征服之前的木刻艺术品;卡思伯特下葬时佩戴在胸前的精美金十字架,绣有人物的丝织品(盎格鲁-萨克逊刺绣);他生前用过的象牙梳子和随身携带的小圣龛。教堂门环的原件和一柄13世纪的科尼尔斯(Conyers)之剑也在这里,传说中世纪时一位科尼尔斯家族的爵士曾用它屠龙斩巨虫。每任达勒姆主教都要在流经教堂的蒂斯河桥上接过这柄剑作为上任仪式,最后一次使用是在2014年,后来均用复制品替代。▲登塔俯瞰▲达勒姆城堡▲修道院回廊▲教堂脚下流淌的蒂斯河本应顺道再去达勒姆城堡,无奈时间不允许。匆匆返回约克,发现所有列车都晚点,站台上全是跑来跑去的人,于是就像上文说过的,我们免去了回达勒姆的一程,直接搭上了去爱丁堡的车。在祖国都没赶上过的春运,没想到在大英帝国体验了一把。大家都是临时搭车,根本没有空座位,2个半小时的车程,最终我还是屈服了,在车厢连接处对着一个塞得满满的垃圾桶席地而坐。Day13 快跑!爱丁堡艺术节来了!在宽敞的大床上醒来,阳光已经透过三面凸窗照进房间。正赶上爱丁堡艺术节,房价涨了三倍,只好订了离城中心较远的公寓,不过房间安静舒适,还带微波炉,甚合我意。想起昨天傍晚初见爱丁堡,大抵只能用“失望”来形容。苏格兰的天气更加冷了。大概是艺术节的缘故,城里挤满了人,嘈杂、喧闹、脏乱,除了老城几条街区,其他部分未见任何美感,杂乱无章。艺术节嘛,不是不好,只是我们不喜欢热闹,而且语言水平日常交流还可以,至于看剧…大抵跟文盲差不多。▲公寓门口▲沃尔特•司各特纪念碑,回来补了《艾凡赫》,算是填补对这位先生认识的空白第一站:苏格兰国家美术馆(2小时)爬到城堡时已经10点多,买票的人已经排起超级长龙,我们只好放弃,决定先去山下的美术馆,下午再来碰碰运气。想要上午参观城堡的,建议提前网上购票,现场机器取票。从城堡大门往东向下就是“皇家一英里”,热闹得简直和大北京春节庙会一个样,脚抬起来就放不下,到处是发传单的人,艺术节的海报、横幅,尽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节目购票。各种打把势卖艺的、说单口相声的,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人,凑过去瞅两眼倒也瞧不出多大意思。顺便到圣吉尔斯教堂转了一圈,建筑外部比内部更好看些,尤其是王冠形的尖顶,给爱丁堡的天际线增色不少。下山时经过了一座钱币博物馆——小丘博物馆(Museum on the Mound),小小的,免费,工作人员特别友好。美术馆在城堡脚下,两座相对的新古典风格建筑,存包1磅一次!真金白银的投进柜子里去,用完也不会退回来的,跟其他欧洲国家博物馆的存包柜不一样(我家先生前前后后玩了3次,就是这么败家)。美术馆不大,好东西不少。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提香、鲁本斯、伦勃朗、委拉斯凯兹、高更、梵高,都有响当当拿得出手的作品。因为美术馆网站在国内不能顺利浏览,所以完全没有想到委拉斯凯兹的《煎蛋的老人》在这里,大大的意外之喜,以及高更的《雅各与天使搏斗》。▲Sandro Botticelli: "The Virgin Adoring the Sleeping Christ Child"▲Leonardo da Vinci: "Madonna of the Yarnwinder"(2003年曾失窃,4年后寻回)▲Raphael: "The Bridgewater Madonna"▲Master of the Embroidered Foliage: "Madonna and Child in a Garden"▲Titian: "Venus Rising from the Sea"▲El Greco: "Christ Blessing"▲Rembrandt van Rijn: "A Woman in Bed"▲Diego Velazquez: "An Old Woman Cooking Eggs"▲Sir Edwin Landseer: "The Monarch of the Glen"▲John Singer Sargent: "Lady Adrew of Lochnaw"▲Paul Gauguin: "Vision of the Sermon (Jacob Wresling with the Angel)"▲Georges Seurat: "Young Woman Powdering Herself"▲Edgar Degas: "Before the Performance"第二站:爱丁堡城堡(3小时)城堡上飘扬的圣安德烈十字旗,时刻提醒我们正站在苏格兰的土地上。一座城堡一般也同时是要塞、宫殿、监狱,这里也一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由于它高踞于火山岩之上俯瞰全城,历来作为军事要塞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爆发过许多次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的战斗。(再次推荐语音导览,内容之丰富——苏格兰历史、武器史、轶闻趣事,经常不得不找个地方坐下来听。)阳光耀眼,进门不远处的炮台上可以眺望全城、远处的卡尔顿山、亚瑟王座和大海。正所谓高处不胜寒,风似乎也比山下更加硬朗些。更高处是王冠广场之上的王室宫殿、战争纪念堂、玛格丽特礼拜堂,其下是不见天日的监牢;下面那些最终被吊死的海盗和试图越狱的战犯固然很难窥得这样明媚的蓝天,高高在上的王者们恐怕也没有什么安生日子可过。玛丽•斯图亚特就从来不喜欢这座建在岩石上的冷风呼啸的城堡,早年精致的法国宫廷生活更显得这里苦寒蛮荒,但是这里比一英里外的荷里路德宫更加安全,与她过从甚密的秘书里齐奥被杀后不久,她搬进城堡,在母亲玛丽•德•吉斯去世的王室宫殿里诞下詹姆斯六世,今天还可以看到他出生时的小小房间。宫殿里还保存着苏格兰“三宝”——王冠、权杖、宝剑,以及命运之石,也算是补上了伦敦的遗憾。命运之石是古老的苏格兰王权象征,是苏格兰的圣物,历来用于国王的加冕,但其起源已远不可考。1296年“苏格兰之锤”爱德华一世将命运之石掠走镶嵌在威斯敏斯特的王座上,自此它被用在历代英格兰和不列颠国王的加冕礼上。1950年圣诞节,四名苏格兰学生将命运之石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盗走,三个月后它在苏格兰的阿布罗斯修道院现身,足见苏格兰人心里始终没有放下这件事,耿耿于怀了600多年。终于在1996年,命运之石被正式归还苏格兰,只在不列颠国王加冕时才被运回伦敦。“三宝”的命运也颇为坎坷,1651-1660年奥利弗•克伦威尔的军队驻扎在城堡,为防不测,“三宝”被移出城堡,1707年随着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联合法案的公布,“三宝”被锁进匣中后不知所踪,直到1818年奇迹般地被沃尔特▪司各特(对,就是那个写书的司各特)在城堡的一个房间中发现。小小的玛格丽特礼拜堂是爱丁堡最古老的建筑,大约建于1130年,是苏格兰国王大卫一世为纪念母亲玛格丽特王后所建。1250年,玛格丽特王后因其生前的慈悲善行被英诺森四世封圣。此外,城堡作为军事要塞和曾经的军队驻扎地,有很多军事和武器展览。第三站:纽黑文从城堡山上下来直奔M&S扫荡,爱丁堡这家真的好大,心花怒放!买了两大袋子存够了未来几天的口粮,花了100多磅(印象里应该是出来玩在超市花钱最多的一次),高高兴兴拎回公寓。到苏格兰我们依然保持每天自己泡茶的习惯,奇怪的是将矿泉水烧开后总会产生很多类似水碱的沉淀,即使依云也不例外,略有些影响心情。酒足饭饱,时间还不算晚。看地图顺着我们公寓前面的路向西北一直走,不远即是海边,以及公交车上神秘的终点站“纽黑文”(Newhaven)。于是,在这个狂欢的爱丁堡艺术节之夜,我们逃往纽黑文。在英国的各个城市经常能看到一条街上整整齐齐一栋栋紧挨着一模一样的维多利亚式砖房,随着地势升高或降低,一座座烟囱也跟着有序上升或下降。我们住的这条街上则是一栋栋紧挨着一模一样的二层乳白色小楼,只能靠门牌号和小院子里种的不同植物来分辨。没有变化,似乎也没有尽头,像极了杰里科投下门洞阴影空无一人的街道,或者玛格利特诡异不祥的房子,或者霍普气氛可疑的街角店铺,或者就是我某天做过的冷淡的噩梦。就这样一直走到了纽黑文的海边。北海边。已经退潮,很多渔船停在纽黑文港湾的滩涂上,等待明日一早涨潮时出海。一条堤坝长长地延伸到海里,灯塔立在尽头。出发时以为黑夜已至,走到这里才发现与海平面相接的天空竟还有晚霞余晖没有散尽。夜色温柔,海亦温柔。一对小情侣靠着灯塔喃喃低语,一时两人甚至大胆跨过栏杆站在窄窄的灯塔边缘上。越过海面,对岸另一座城市的点点灯光微微映红了云。余下的,只剩宁静。回去的路上,一家海边餐厅“The Fishmarket”还灯火通明,一二十人在柜台前排队买炸鱼薯条。看看表,已是十点多了。Day14 勇敢的心:斯特林去斯特林算是临时起意,虽然之前做了斯特林和达恩城堡的交通攻略,只作备选之用。付诸实际,一来是对爱丁堡有所失望,二来可以躲避拥乱的人群,三来斯特林实在是比爱丁堡历史更为悠久的城市。第一站:荷里路德教堂(1小时)▲华莱士四十来分钟的火车车程,斯特林笼罩在一片雨雾当中。当年苏格兰叱咤风云的首都,如今只有4万多居民,成为不列颠人口最少的城市。游人了了,我们默默在雨中沿坡路上行,去城堡的路上先经过荷里路德教堂。教堂甚为朴素,主祭台不过一张木桌而已,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扇独特的类似天窗的美丽彩绘玻璃窗和开敞式的木结构拱顶。然而它最不同寻常之处在于,1567年7月29日,还是婴孩的詹姆斯六世在此加冕为苏格兰国王。如今主祭台边的侧廊被布置成咖啡角,有三张圆桌,一张摆着自制蛋糕和咖啡机的长条桌。窗外阴冷,坐在祭台咫尺之遥捧一杯味道虽然不佳但胜在热气腾腾的咖啡出神,有种不可思议的温馨。长桌后面一个阿姨边收拾边和刚坐下的老爷子聊天,老爷子穿着苏格兰传统短裙,包里装着风琴,看来像是卖艺的,这种天气怕是也没什么生意了,倒不如进来暖和暖和。教堂后面是一大片墓园,我们穿过其中向城堡走去。第二站:斯特林城堡(3小时)城堡同样高踞火山岩之上,俯瞰福斯河,历史上属于苏格兰王室。第一次出现在书面记录中是1107-1115年。几百年间苏格兰与英格兰战争不断,城堡也在两个阵营间多次易手。多场重要战役都发生在附近,比如1297年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和安德鲁·莫雷(Andrew Moray)率领苏格兰人打败英格兰人的斯特林桥战役,1314年“勇敢的心”罗伯特一世——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在班诺克本(Bannockburn)战役中取胜。好多年前看《勇敢的心》,印象中算是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尤其是梅尔·吉布森奋力大呼“Freedom!”的一幕实在令人热血沸腾。回来后再翻看,发现影片不但将“勇敢的心”这一名号挪用到华莱士身上,混淆历史人物时空,且从头至尾充斥着老套肤浅的美国式叙事,乏善可陈,纵然有苏菲·玛索的惊世美貌也无力回天。此为题外牢骚。雨停,空气立刻明澈起来,墓园一排排的石碑与荷里路德教堂清晰可见。云雾褪到半山腰,苍翠之间恰好露出远处孤独的华莱士纪念碑与城堡遥遥相对。历史乃延续万年的丑闻。野心与阴谋相伴而生,忠贞为悲剧写下前奏,荒诞的爱情值得一首咏叹。▲华莱士纪念碑▲国王结1437年苏格兰迁都爱丁堡,但斯特林并没有就此隐没。1452年,苏格兰第八代道格拉斯伯爵威廉被詹姆斯二世在城堡中刺杀,扔出窗外。1513年,詹姆斯五世在城堡皇家礼拜堂加冕,说到他就不能不提他的第二任妻子、玛丽·斯图亚特的母亲,苏格兰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玛丽·德·吉斯(Marie de Guise)。她和詹姆斯五世都是丧偶后再婚。与詹姆斯五世政治联姻之前,她也曾是亨利八世妻子的候选人之一,但她果断拒绝了,并留下名言:“固然我身形高大,脖子却细得很。”可是她注定还要被亨利八世纠缠,下一次交手不是为她,而是她年幼的女儿。詹姆斯五世死后,留下她孤身一人和一周大的女儿,身处异乡,四面楚歌。她的弟弟,一个是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另一个是洛林红衣主教。她本可以选择回到法国与家人团聚。但她为了女儿的权利和前途留了下来,凭借非凡的智慧、坚毅与魅力,以苏格兰摄政的身份周旋于几国势力和男权社会之中,并以天主教信仰对抗新教。苏格兰改革派牧师约翰·诺克斯(John Knox)联合苏格兰改宗新教的贵族与英格兰结盟,企图推翻玛丽。她则联合法兰西军队抵御英格兰人,英格兰军队遭遇顽强抵抗,只是由于玛丽·德·吉斯的突然去世,英格兰才避免一场惨败。玛丽·斯图亚特于1543年在城堡礼拜堂中加冕,为躲避亨利八世强力的替子求亲,她被母亲藏匿在斯特林城堡的高墙之内度过一段童年时光,之后5岁的她被送往法国联姻。再次回到苏格兰时,年轻的玛丽已是新寡,不久后的第二次婚姻带给她一个最重要的成果——1566年王子在斯特林城堡礼拜堂中受洗。一年后玛丽·斯图亚特被迫退位,其子詹姆斯六世登上王位。母亲被流放、囚禁、砍头,儿子却在伊丽莎白一世死后继承王位一统英格兰与苏格兰。随着权力中心向伦敦转移,斯特林也渐渐淡出。▲苏格兰的象征——蓟花▲安妮女王花园▲▼宫殿和礼堂▲詹姆斯五世如今,斯特林城堡是一处趣味盎然的游览胜地。有些小朋友可以互动的项目,宫殿里有扮成文艺复兴人士的讲解员,墙壁上挂着历经13年制作花费数百万英镑的织毯。特别推荐“Stirling Heads Gallery”,展出的是原本镶嵌在城堡宫殿天花板上的圆形橡木浮雕(部分为复制品,原件现藏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是苏格兰的艺术珍宝,制作于16世纪,雕刻着国王、王后、贵族、罗马皇帝、圣经人物和神话人物半身像。1777年宫殿天花板倒塌,浮雕被收集起来。▲因为房间墙壁上复原的织毯是独角兽图案,所以小姐姐给小朋友们讲解独角兽形象所代表的含义,还邀请大家触摸独角兽的角……▲橡木浮雕再次走出宫殿,天已放晴了。在平台上喝着茶举目望四野。阳光透过大朵大朵的云照亮远处的华莱士纪念碑。从城堡出来,我们寻了条下山的小路,想看看城堡的全貌。从下仰视,城堡横亘于漆黑的断崖之上,甚为险峻巍峨,让人望而生畏。不列颠崇尚武力的国王们在岛的各地修建了城堡抵御外敌,加强对领地的控制,敌对者对一地的征服也是以城堡为目标,不断的战争和版图的变化使其中很多变为废墟留在人迹罕至的高地上,斯人远逝,只有猛烈的海风一遍遍读取它们经历的血腥与残酷。第二站:斯特林老桥斯特林桥战役就发生在不远的地方,桥也一直是让我着迷的东西,所以我们穿过小城绕到城堡后面福斯河边。的确是座优美的石桥,但一定经历过很多次重建才成为现在的样子。河面不宽,水流湍急,颜色深沉。沿河边小径往车站走,路边发现一家保龄球馆,恍然想起十几年前的北京。第三站:爱丁堡卡尔顿山(1小时)回到爱丁堡,夜色将至。虽然一天已经走到腿断,还是狠了狠心决定上卡尔顿山。“皇家英里”再走一遍,这里是名副其实爱丁堡的精华所在,道路实际应是建在火山岩的山脊上,许许多多窄巷向两侧渐次降低,而其建筑独特的面貌多半来自构成它们的烟熏色石头,因为老城区的袅袅烟霭萦绕在田野之上,爱丁堡也确有“老烟熏”的别称。闲逛之中意外发现了约翰·诺克斯故居。约翰·诺克斯,苏格兰宗教改革领袖,创立了加尔文宗长老会,曾在加尔文门下受教,做过爱德华六世的牧师。他后来在苏格兰推动的新教改革直接导致了玛丽·斯图亚特的失势退位。可惜故居博物馆已经关门。想去“玛丽金小巷”,预约时间已经排到9点半以后,也放弃了。“皇家英里”一路走下去便是荷里路德宫,此时大门紧锁安安静静。传说从城堡到宫殿之间有一条秘密地道,一名苏格兰风笛手自告奋勇前去探秘,他吹奏着风笛从一端入口进入,音乐循着他前进的方向不断,突然在圣吉尔斯教堂附近戛然而止,而后他人也销声匿迹。说不定哪天这地下的风笛声又会再次响起,在爱丁堡又有什么可值得惊奇的呢?荷里路德宫就倚傍在卡尔顿山脚,山上有很多纪念性地标,苏格兰哲学家杜格尔德·斯图亚特纪念亭占据山顶的绝佳位置、入镜最多(其实我不知道他是谁,干了些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占了这么个好位置),高高耸立的纳尔逊纪念碑,两座天文台,以及一座未完成的仿古希腊样式神庙,计划是以雅典帕特农神庙为蓝本建立国家纪念堂,最终也没建成,搁置成了一片“现代废墟”。此时上山的人跟我们一样,都是去一览爱丁堡夜景的。必须承认,从卡尔顿山看过去的爱丁堡的确美而魔幻,尤其夜晚。但仅限于这个角度。脚下火车穿梭过往,铁轨交织。远处是火山岩制高点的城堡、圣吉尔斯教堂王冠形的尖顶、司各特塔和“皇家英里”两旁耸立的哥特式建筑,一扇扇窄长的窗口灯火阑珊。脑中突然出现了《魔术师》中的场景:傍晚老魔术师带着兔子爬上亚瑟王座,把兔笼打开,小家伙愣了愣,便和草丛里其他兔子一起蹦跳着跑走了。天下起小雨,老魔术师抬起略微佝偻的背,远处正是我现在面对的样子。同样是即将离去,只是彼处氤氲伤感似有所失,当下夜空澄净,我们内心充盈。Day15 王座之巅可远眺,攀登亦艰难第一站:荷里路德宫(2小时)根据中世纪传说,荷里路德修道院由苏格兰的大卫一世建于1128年,大卫外出打猎时忽见异象——一只雄鹿在两角之间挂着一个闪闪发光的十字架。大卫视其为上帝的旨意,于是在该地修建了一座修道院,名为“圣十字”,之后宫殿也以此为名。1139年修道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专为王室修建了房间。1503年,詹姆斯四世在和玛格利特·都铎(Margaret Tudor)成婚之际,下令建造宫殿,但所建部分现已不存。1528年,詹姆斯五世继续扩建宫殿,修建了巨大的带圆角楼的方形塔楼和护城河,大大增强了宫殿的防御功能,塔楼为现存宫殿中最古老的部分,玛丽·斯图亚特的房间就在其中。1561-1567年间玛丽居住于此。塔楼本是建来保护居于宫殿之内的君主,但对玛丽来说似乎丝毫没有起到作用。餐厅一扇窗户附近的地板比其他地方颜色略深,据说是她的私人秘书里齐奥留下的血迹。詹姆斯六世登基后进一步扩建了宫殿和花园,1633年他的儿子查理一世在荷里路德修道院进行苏格兰国王加冕仪式。奥利弗·克伦威尔砍了查理一世的头。1650年他造访荷里路德宫期间,宫殿起火,自此大部分宫殿即被废弃了。直到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修葺工程重启,今日我们所见之规模基本归功于这一时期的建造,设计很好地结合了宫殿的新、老部分。之后将近200年间荷里路德宫又陷入无人问津的荒境,18世纪早期,修道院一侧的建筑成为廉租公寓,曾经容纳25个家庭,还有一家啤酒馆、一爿客栈和一家叫做“Lucky Spence’s House”的妓院。1745年美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在荷里路德宫建立宫廷夜夜笙歌,作为詹姆斯二世的儿子主张不列颠王位。他虽然纨绔,但很多苏格兰高地家族真心支持他,为他集资、召集军队,组建了一支詹姆斯党人数量庞大的队伍,但在1746年的克洛登战役中于德拉莫西沼泽地被英军大败。美王子旋即抛弃支持者流亡法国,在他轻巧的转身背后则是堆积如山的高地人尸骨、一个个惨遭灭门的高地家族,和陨灭的高地文化。1758年修道院倒塌,但废墟反而正应和了当时的浪漫主义哥特风潮,成为一处景致,尤其吸引人们于月夜前来观赏。1822年乔治四世造访爱丁堡,他是200年间第一个来到苏格兰的在位君主,为了尊重当地风俗还穿上了全套苏格兰传统服饰,他的到来也让宫殿再度复活。后来维多利亚女王将荷里路德宫作为在苏格兰的行宫,内外部均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以满足女王的品味和提高舒适度,因为阿尔伯特亲王喜爱园艺,所以着意扩大了花园,并在前庭添置了文艺复兴式的喷泉。1922年,荷里路德宫被定为爱德华七世国王的国家纪念馆。现在荷里路德宫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苏格兰的行宫。“生活于我,已经成了一场疲惫不堪的长途跋涉。”玛丽·斯图亚特应该是苏格兰最为耳熟能详的人物了。我们走过的爱丁堡城堡、斯特林城堡、荷里路德宫,都记录着她生活的痕迹,这些碎片也慢慢拼凑出她被撕裂的生命。几乎一出世玛丽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一人艰难支撑。在她还蹒跚学步时亨利八世就觊觎她的王位,为了强娶她为儿媳攻打苏格兰,全凭玛丽·德·吉斯的谋略和军队他才没有得逞。结果是玛丽5岁就被送往法国与王太子弗朗索瓦二世定亲。玛丽·斯图亚特在欧洲最浮华的宫廷枫丹白露、昂布瓦斯皇家城堡与舍农索城堡被当做掌上明珠,受到文艺复兴大师们创作的伟大艺术杰作熏陶。当舅舅的亨利二世对她宠爱有加。在瓦卢瓦香气馥郁的鲜花中,这个漂亮的苏格兰小玩偶是一朵北方的蓓蕾,被叫作“最漂亮的小宝贝”,无数诗人为她献诗。她就在这样人人对她大献殷勤的文化中长大。若弗朗索瓦二世能够稳坐王位,玛丽作为王后多半会在浪漫奢靡的生活和繁华似锦的艺术中安乐度日,谁知命运它另有旨意,被它套住绳索的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挣脱。婚后不久弗朗索瓦二世病逝,成为寡妇的她再度回到陌生的家乡苏格兰。离开法国宫廷时贵人和诗人们的依依惜别还历历在目,渡过海峡在苏格兰靠岸时迎接玛丽的只有浓雾笼罩下阴郁的荒原和一群对她冷眼相看的乡野村夫。但是玛丽证明自己并非只有一张漂亮面孔,开始兢兢业业履行自己的君主职责。虽然她信仰天主教,但是坚持走她母亲的道路,小心区分私人守礼和公开实践信仰的政策,她不隐瞒自己的天主教信仰,但同时也没打算强势压制已经历宗教改革的苏格兰。即使这样诺克斯之流依然不满,要她放弃天主教,同父异母的哥哥莫瑞伯爵(詹姆斯五世的私生子詹姆斯▪斯图亚特)也一直在她与新教贵族间挑拨离间,让他们认定玛丽会在苏格兰打击新教复辟天主教。与此同时这些人和英格兰的伊丽莎白一世都盘算着应该再次把她卖给哪段政治婚姻才更有利可图。外表俊朗、门第高贵的苏格兰贵族亨利·达恩利勋爵(Lord Henry Darnley)适时出现了。生性烂漫的玛丽与他一见钟情疯狂相恋非君不嫁。然而婚后不久玛丽便深深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达恩利不过一介草包加酒鬼徒有其表实不堪托付。但他到底带给玛丽一个孩子。一场阴谋随之酝酿。在玛丽怀孕期间,一众新教贵族唆使达恩利发动政变。他们认准达恩利愚蠢而容易摆布,旁敲侧击暗示玛丽与秘书大卫·里奇奥(David Rizzio)有私情,于是达恩利怒火中烧,决定除去里奇奥、打垮玛丽,自己取而代之。1566年3月7日,达恩利与一群阴谋者闯进荷里路德宫玛丽正在用餐的房间,将里奇奥从藏身之处拉出来,就在玛丽眼皮底下把他刺死,尸体扔下楼梯,据说里奇奥身中56刀。阴谋者原以为玛丽会就此屈服,但玛丽是那种面对绝境反而会越发冷静而奋起抗争的人。她首先劝服了达恩利,让他站在自己一边,接着将自己塑造成被迫害的苏格兰之母和女英雄的形象,带着军队完成反戈一击。阴谋虽然平息,心中的愤懑却无法压抑。对达恩利的恨和对情人博斯维尔的爱让玛丽做出了最糟糕的决定。博斯维尔是个强盗般的人物,或许就是他的果决和粗暴征服了女王,让她疯狂的丧失了一切理性。现在已无法知晓到底是玛丽授意,还是他自作主张,犯下了杀死达恩利的暴行,最后这桩罪过都被算在了玛丽头上,因为她不仅没有严惩罪犯,还和罪犯结了婚,彻底激起了苏格兰贵族的叛乱。1567年6月玛丽被叛军俘虏,剥掉衣衫,遭人辱骂唾弃,受尽屈辱,被迫宣布退位,让莫瑞伯爵担任摄政直到她儿子詹姆斯成年,之后便被囚禁。第二年,玛丽以魅力俘获了看守从被囚的城堡出逃,逃亡英格兰而不是法国,期望伊丽莎白帮她夺回苏格兰王位。又一个糟糕的决定。从此在英格兰辗转于一座座城堡之间,被伊丽莎白囚禁了19年。终于,在1587年2月8日玛丽·斯图亚特迎来了自己的结局。在断头台上她拒绝和新教牧师一起祈祷,决心用鲜血捍卫天主教信仰。行刑时刽子手第一下深深地砍进她头的背后,她只轻轻说了声“亲爱的耶稣”,第二下跟着落下,这次脖子全断开了,在她断开的头颅上的嘴唇继续蠕动了好几分钟,仿佛在无声地祈祷。无论是玛丽·斯图亚特还是伊丽莎白,君王一生皆活在众目睽睽的舞台之上。生与死,喜与悲,都要作最精彩的演出。第二站:女王画廊(1小时)当天是罗曼诺夫王朝特展。沙皇尼古拉二世和英王乔治五世是表兄弟,长得真像啊。第三站:亚瑟王座(2小时)在荷里路德宫看到一幅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肖像,背景就是亚瑟王座的索尔兹伯里峭壁,突出于整个山体,黑色断崖几乎垂直。我们从荷里路德宫出来上山,沿峭壁一侧的缓坡向上爬直到最头上,然后听从先生的建议,我们转而选了一条最难走最刺激的小路继续前进。整座山本来就几乎没有正经的路,只偶尔有些石阶,踏在厚厚的草地上倒也十分舒服。可是从陡峭的石头夹缝里登顶就是另一码事了。最陡的地方直上直下,当真是手脚并用,生怕滑下去,对我这种笨人来说只剩下狼狈。山顶有一块白色方石标记最高海拔,大风呼啸,根本没法站稳,摇摇晃晃,被吹下去真不是说着玩的。在城堡山上俯瞰全城,在卡尔顿山遥望城堡,现在它们全都在远远的脚下。下山时我们选了山另外一侧的路,经过Dunsapie Loch(湖),沿步道一直走又经过St. Margarete Loch(湖),在湖边看一大群海鸥争抢两个小姑娘手里的面包,叼着食物飞过不远的半山腰上圣安东尼礼拜堂遗址。最终我们环山一圈又回到荷里路德宫门口。第四站:晚餐Brasserie Prince by Alain Roux想着怎么走之前都该正经吃顿饭,路过The Balmoral酒店一层餐厅Brasserie Prince by Alain Roux,看起来还不错就进去了。当天海鲜盘没有了,服务员推荐了鱼和龙虾,不愧是海边城市,海鲜都是当地产,当真非常鲜美,总体上做得也不错。#偏要再多说一句#推荐甜品店Patisserie Valerie,美貌、味道好,且没有特别甜腻,秉承英式一贯扎实口感。Day16 是时候离开从市中心前往爱丁堡机场的公共交通有两种——轨道交通和大巴Airlink100,始发站在York Place,基本上是每10分钟一趟。亲测不推荐轨道交通,预先在站台机器上购票是6磅,车上购票是10磅,但是机器经常故障,是吞钱狂魔(别问我怎么知道)。大巴更便宜,速度更快。最后的最后从不列颠归家已近8个月,才完成这篇比我毕业论文还长的游记(还要归功于因疫情而多出的两个月空闲,不然不知还要拖多久),其间断断续续,临到落笔才发现很多东西只是模糊的印象,又查阅、翻译许多资料,才学有限,费时费力,但求所述之事有据可依尽量准确。虽然在去过的国家里,个人觉得英国不算特别出众、特别好玩的(当然博物馆特别厉害,自然风貌独树一帜),但是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笑)独特的调子却一直萦绕在我心里,久久不散,她不曾激起过浓烈的爱意(我的心永远属于法国),更像是相熟多年已归平淡的友情。许多年来数不清的BBC纪录片陪我打发闲暇时光,少年时曾没日没夜地读英国小说,艺术史的启蒙也全赖英国诸位史家。我是从中获益很多的。假期虽短,思绪颇多,且还有成堆的书在等着我。码字到深夜常常导致辗转难眠。风虽自由,人却不能,没有谁人的路途不是疲惫不堪,既如此就权当它是一场朝圣之旅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