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3
3342
2
17
作者:天然钻
写在前面 这一次终于下定决心把自己的旅行经历写下来:记录一路旅行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分享旅途中的趣事和一点经验;每次出发前会阅读很多网友的帖子,从中得到很多信息和帮助,感谢大家,也希望我下面的这一篇也能帮助到各位穷游儿。内容不一定详尽,照片少且不精美,只是这16天的走走停停.....==================================================正文关于摩洛哥 摩洛哥王国位于非洲西北端的阿拉伯马格里布地区,西濒大西洋,北临地中海,隔直布罗陀与西班牙相望,扼大西洋地中海的门户。全国海岸线长2600多公里。东、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为摩实际占领的西撒哈拉地区,再往南是毛里塔尼亚。居民主要是柏柏尔人,余为阿拉伯人,还有少量的犹太人及黑人。城市人口占55.20%,农村人口占44.80%,人口年增长率为1.7%。阿拉伯语为国语,在中部和西部沿海地区,法语也是常用语言。北部以及沿海地区则偏向于西班牙语。伊斯兰教为国教。摩洛哥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旅游业。摩洛哥在许多方面依靠外来资助,是法国的第二大援助国,西班牙的第一大援助国。摩洛哥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Al-Maghrib马格里布,意为日落之邦。摩洛哥王国素有“北非花园”的美称,境内的Atlas山屏蔽了撒哈拉沙漠的热浪,大西洋带来的水汽让摩洛哥很多城市都是花香弥漫。摩洛哥常年经受着法国、西班牙的统治与掠夺,也许要归功于这些强国的到来,摩洛哥几乎是北非最开化的国家。有着非洲的神秘面纱,也混合着欧洲的缩影,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欧洲的后花园。我的摩洛哥【为什么选择摩洛哥】每个假期都会带女儿出游,每次年初就会选好暑期出行的目的地,以便早做准备。但今年忙忙叨叨不知道该去哪里好,眼看机票价格渐长,留给做出行准备的时间渐少;有一天老公说,去摩洛哥吧!未知又充满异域风情,而且免签。于是,赶快查机票......【行程】8月10日-25日 共16天(卡萨布兰卡 - 埃尔加迪达 - 索维拉 - 马拉喀什 - 瓦尔扎扎特 - 菲斯 - 梅克内斯 - 舍夫沙万 - 得土安 - 丹吉尔 - 拉巴特 - 卡萨布兰卡)【信息参考】Lonely Planet 摩洛哥《旅行的花样》节目各位大侠的精华帖(在此拜谢!!!)旅行回来买了《走遍全球之摩洛哥》再重温一下【行前准备】预订机票(提前4个月)、确定行程,整理攻略(提前2个月)、酒店(一直在看,订了取消,取消又订,到提前1个月最后确认)、租车(提前3个半月)、买保险(提前半个月)、换汇(欧元)及下载各类APP(提前1周)、整理物品(提前1天)【机票】一向都是速战速决懒得多比较型,大致比较了几家大家耳熟能详的旅行网站,根据航空公司的口碑和飞行时间后,决定选择阿联酋航空经迪拜转机,北京往返卡萨布兰卡的航班。选择的原因:A380大飞机;迪拜中转;中转时间短。火速出票,往返人均8千。 不算很便宜但后面再看价格上涨也没有太贵。【保险】美亚“万国游踪”全球无忧计划,官网购买【住宿】全程15晚酒店,14晚通过Booking预订;1晚通过官网订了安缦。全程体验了公寓式酒店、奢华酒店、摩洛哥传统庭院Riad&Dar、沙漠帐篷和伪kasbah。具体酒店请见行程单或下面每天的游记。【城市交通】 全程自驾,偶尔打车。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提供不了信息了,没有去关注。 关于自驾租车:看了穷游的帖,决定全程自驾,于是再次速战速决,通过租租车选择Europcar订了卡萨布兰卡机场取还的车。预订车型是帕萨特,实际提车改成了斯柯达(尽管帕萨特就停在了斯柯达旁边),停车场的工作人员一直说the same,no problem。还说是Automatic,好开。看了看俩辆车确实差不多,外观内饰挺新,就认了,全程下来一切顺利。租车价格(全程含全险,1个驾驶员,限3000km)1万;提车当时扣了21600押金,还车时退回了,说大概一周左右到,自己没有关注多长时间到帐,信用卡账单没有体现。提车另加驾驶员和空油还车一共要1100多DH,我们没有选;自己加满还车用不了那么多钱。导航:综合穷游儿的经验,出发前下载几个导航App:Google Map、探途地图、Maps.me及摩洛哥离线地图;另外手机里原本有百度地图Google Map:全程可以查路线,但不能导航,查了查看有人也有同样问题,按照网上的方法操作了很多遍未果,遂放弃;探图地图:全程导航全靠它,优势是要找的地方地图上都有,甚至像在菲斯等老城里也基本上可以导,缺点是只能指一条路线,不像google可以选择时间长短或者走不走高速;而且路口转弯没有提前播报,播报的方式有点不习惯,由于车速快走错好几次;地图上标注的路线也不是很清楚加之一路也没太留意,所以下面每天的行程里也无法提供具体路线。Maps.me:不太习惯使用,所以基本没有用百度地图:不能导航,但靠它看地图看个大概方位。路況:整体路况很好,车少;城市内的道路就是一个环岛接着一个环岛,只要是个路口就社环岛,无论路口大小曲直不太好走的几段:埃尔加迪达 - 索维拉: 因为途径萨菲,导航指了一条“乡村道路“,类似沙石路(看攻略里好多人说爆胎,加之正值夏季高温,所以遇到这样的路段开的小心又小心);马拉喀什 - 瓦尔扎扎特: 沿途在修路,半山腰可见挖掘机、打钻机,大货车川流不息,尘土飞扬,一派繁忙景象;瓦尔扎扎特 - 梅尔祖卡: 趟过了一条又一条没过了路面的泥沙河(可能因为疾风骤雨刚过)加油:租的是柴油车,沿途加油站很多(即使进沙漠也不用担心),只分柴油和汽油,没有标号,柴油油价基本在9.98~10.23DH间浮动,汽油要贵处1~2DH/升大一点的加油站都有洗车房交规:交规和国内差不多,主要关注限速:高速 120(都是收费路段,也是根据公里数来收费,入口拿卡,出口缴费);一般道路 最高100;沿途一个又一个小村镇,于是限速就是 (进)80-60-40-20-40-60-80(出);村口如大家所说,警察严于职守,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切记按照限速行驶。略微放松警惕,便可能中招:在从梅克内斯到舍夫沙万的途中我们”不幸“被罚150DH,视频图像告知限速60,我们的车速78......还有安全带,我们在国内乘车驾车都有系安全带的习惯,所以全程都很遵守规则。停车: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停车场很方便找到,当然也有”热心“者带路。选择离自己住的地方近的停车场即可(导航地图可以选择)全程停车都是停在正规(至少有专人看管)停车场,白天停车10-20DH/次不等,过夜20DH,40DH,60DH都被收过,看区域看地方吧。停车管理员在停车前会询问好是只停一会儿还是过夜,然后再安排车位。很佩服这些人,像码积木一样整齐并有秩序地安排好每辆要停的车,似乎车场有无限容量。停车管理员帮忙指挥有的会直接要小费,便给,没有要的就没给。关于TAXI马拉喀什德吉玛广场-马约尔花园 10DH/人,三人30DH;后来差不多的路途在菲斯打车也是按照这个费用收的;穆莱伊德里斯往返瓦鲁比利斯,两个车一共70DH,去程一口价30DH,回程只有一辆车也是一口价40DH;拉巴特从乌达雅堡到哈桑塔,果然是首都不同,居然打表了1.5km,8.2DH,给了10DH,没找钱【餐饮】我们是属于对吃没有特别欲望故而从不会去探究的人,所以餐饮没有推荐,只列出体验过:传统食品薄荷茶Mint TeaMorroca Tea,是摩洛哥最常见的饮品,酒店迎客或早餐或水吧随处可见可点。薄荷茶用绿茶与鲜薄荷叶煮出来的,通常是热的甜的,清热解暑。喝了不加糖的,感觉没有加糖的好喝。入住安缦的迎客薄荷茶是冰的,在马拉喀什40度+的高温下走进酒店喝下一杯冰茶无比舒爽。塔吉锅Tagine食材在三角圆锥形的陶瓷锅内炖煮的烹饪方式,将整个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汽不断循环在塔吉锅内,最大程度上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整个炖煮过程要在3-4小时左右。塔吉锅是摩洛哥的象征之一,无论麦地那还是沿途集市都有成堆塔吉锅在售卖。塔吉锅通常是鸡肉,羊肉,牛肉和蔬菜锅。我们只点牛肉+蔬菜塔吉(有一次阴差阳错吃到了牛肉+梅子塔吉),只能说我们觉得还挺好吃库斯库斯Couscous又称“北非小米饭”“古斯米”“阿拉伯小米”,配上蔬菜和各种肉类。飞机餐有,不好吃,所以再也没有尝试。巴斯蒂亚饼Pastilla类似我们的馅饼,外皮由杏仁制作,伴以糖霜和肉桂粉,它的馅一般是鸡肉,还有鸽子肉,骆驼肉,外甜内咸。吃了一次鸡肉的,住的Riad的厨娘自己做的,好吃,但当天实在太饱了,没有全吃完。摩洛哥crepe一般有两种,Beghrir和Msemen。Beghrir类似国内的玉米饼,软软的上面有蜂巢一样的小孔;Msemen是薄饼,就好像国内的葱花饼没葱。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两者口味都很贴近中国风味。Beghrir个人不太喜欢,但Msemen就很喜欢。KHOBZ特色面包粗粮面包,摩洛哥大街小巷都在卖。餐厅提供的面包也大多是这种。加奶酪或黄油吃个人觉得很好吃。其他西瓜:在去索维拉的路上买了一个瓜,带着这个瓜直到马拉喀什才吃,怎么说,就是正常瓜的味道葡萄:到达第一天在卡萨的家乐福买,很酸,一串吃了好几天仙人掌果:卡萨的麦地那买了一个绿皮黄瓤,籽多肉少,1DH/个。沿途很多仙人掌,很多仙人掌结果;在去索维拉的途中下车自己摘了一颗仙人掌果(这种行为不好不要学习),结果悲剧了,满手都是刺,好容易才清理干净橙汁:如果水的存在,每天早餐必有;有的酒店的欢迎饮料;下至大街小巷上至星级酒店的基本出品,时时见天天见,喝了几天后女儿拒绝再喝橙汁蜗牛:用当地特色的一种香料汤煮熟的蜗牛。一小碗一小碗连蜗牛带汤盛;丹吉尔一家星级酒店的门口有一个商贩推车售卖,分不同口味有原味,还有加辣的;一个中国旅行团好多人在买,在劝说下买了一碗尝鲜,我和女儿各吃一个直接送给中国团的小姑娘吃了(小姑娘连吃三碗)。至于蜗牛汤当时团里的导游的表情出卖了汤的内容。橄榄:每次餐前都会送上橄榄,颜色味道各不相同,吃起来很香,本身的油香。吃过绿红黑三种,绿的,有的去核有的加辣,最好吃;红的次之,黑的最末。市场有很多卖橄榄的摊位,瓶瓶罐罐各式各样各种口味的橄榄。餐式早餐:都很丰盛,瓶瓶罐罐,碗碟刀叉铺满一桌,内容有橙汁、茶或者咖啡;酸奶;各种面包和饼配以各种果酱/蜂蜜/酸奶酪/黄油/阿甘油,煮鸡蛋或黄油炒蛋或煎鸡蛋。我这种平时不怎么吃鸡蛋的觉得鸡蛋都特别的好吃。有的会提供很甜的蛋糕。每天早餐都吃得很饱很饱,然后基本就是一日两餐。中餐&晚餐:餐前包和橄榄,点餐的话,我们吃得很单调,基本上三个人一个意面,一个牛肉塔吉一个沙拉或者一份Morroca Soup(很好喝),或者再加一瓶Normal Cockcola,而且基本都是在入住的酒店点餐所以没有推荐餐厅价格都差不多,基本都在200~300DH/餐中餐(哈哈,中餐厅吃了5家)每一家中餐厅的菜和国内做的没有区别,吃下来价位也都是200~300DH/餐中国红餐厅,阿伊特-本-哈度村村口,车开到门口发现是家中餐厅,老板娘重庆人,大厨湖南人,手撕包菜、土豆丝、炒牛肉以及一壶热腾腾的地道中国花茶,比较吃过的5家中餐厅,味道和感觉排第一山水餐厅,舍夫沙万广场,在山水餐厅即可看到斜对角是阿拉丁餐厅(没有体验),是一路偶遇的一对南京情侣推荐的,老板很年轻,大厨一个安徽人,一个忘记了好象是四川人,土豆丝、干煸豆角,西红柿鸡蛋汤,一壶铁观音。可以微信转账,只是可能和老板聊的太开心,最后付钱用人民币付了迪拉姆的钱,没有算汇率。这家排第二安吉海鲜中餐厅,丹吉尔综合码头马路对面,刚刚开业,在海滩玩了很久以至于天黑,当天又是宰牲节前一天,就在猫途鹰查了最近的餐厅发现几百米有一家中餐厅就选了,依然是土豆丝、黑椒牛肉、西红柿鸡蛋汤,还有一个菜忘记了。不够热情(倒是帮老板搞策划的同胞聊了几句),我们只能看着给别桌老外倒水默默拿出了自己的水杯。这家味道和服务排第五。天安门中餐厅,大气的餐厅名字拉巴特,离乌达雅堡不远,一个社区的底商,很安静,跟着导航开过去的时候以为关门,推门进去一个团(支援摩洛哥的医疗队的家属团)在用餐,根据老板娘的推荐点了韭菜苔炒肉,麻婆豆腐,西红柿鸡蛋汤,还有一个菜又忘了。和后一家并列第三。和平饭店,比较有名气的中餐厅,进去时候是闭餐时间,开餐点了土豆丝、麻婆豆腐、又忘一个菜,西红柿鸡蛋汤。可以微信结帐,可以换汇。并列第三名。自己做饭到达和离开都在卡萨布兰卡,订的俩家酒店也都可以做饭,所以到达当天晚餐和第二天早餐,离开当天早餐都是家乐福买了食材自己做。感谢最后一餐偶遇的Vivi提供的油和酸奶。提这一点主要想说,摩洛哥用塑料袋很少,家乐福装东西都是用牛皮纸袋,大购物袋是可以多次使用的环保袋,只有在菲斯购物提供了塑料袋,其他地方都是无纺布袋。【通讯】国内手机卡和Inwi 4G卡,一个月 10个G(220DH),酒店/餐厅wifi国内手机卡 :4G信号都很好,会根据城市不同切换不同的运行公司,Moroc Telecom/Inwi/Orange三家都有过。流量90元包天。肯定是不划算,但老公工作需要,必要时也得用,连打电话带流量,当月电话费一共1300多。Inwi 4G卡:故事是这样的:卡萨布兰卡行李大厅Moroc Telecom/Inwi/Orange都有凭护照免费领取的sim卡,工作人员会帮忙装好,看了攻略说摩洛哥电信是当地最大的运营商,信号覆盖率最好,而且柜台位置又很显著,没人排队,于是直接去柜台领了卡,需要到市区再买充值卡。但是因为找提车的办公室在机场里转了一圈发现显示是3G信号,在机场里根本打不开网页,去柜台问,工作人员说到外面就正常了。将信将疑出行李大厅,往右转继续找Europcar的办公室,一转过来是一间小小的Inwi的办公室,一合计,要导航要查资料要刷微信,直接买一张卡比较方便,于是就有了这张4G卡,一个月10G,220DH,付现金。工作人员会帮忙安装好,提醒大家如果买卡一定要把sim卡连带的卡片上的pin码记住,每次重新开机都要输入sim卡pin码。一路下来用户体验不错,即使沙漠边缘以及菲斯的小巷都有信号。电话一个都没有打过,流量也没有用完。酒店/餐厅wifi:信号基本都不好,连接时断时续,要不停重新连接。【换汇】国内换了欧元,到了共换三次:机场,马拉喀什ali银行以及中餐厅和平饭店机场:500欧换了5226迪拉姆;老公说汇率高低也不过几十块,就一次换购前面几天花的省事省心。马拉喀什ali银行:400欧换了4234迪拉姆和平饭店:200人民币换了248迪拉姆,最后一天,手里的现金剩不多,担心后面加油吃饭不一定够。其实担心是多余的,钱足够,多换的都带回国了。【物品】携带物品:三个人的衣服(按照每人平均2天换一次带);拖鞋(必须带,酒店都不提供,我带了人字拖,户外市内洗澡都可以穿);洗漱用具(必须带,特别是牙刷和梳子,酒店提供的不全);转换头(很重要);电热水壶(基本没用上,主要是因为天气热都喝凉水了);晾衣架;防晒用品(防晒服,帽子,墨镜,晒后修复);自拍杆(全程手机拍照);药品(感冒、腹泻、肠胃不适类的药;创可贴;驱蚊霜;西瓜霜);证件及复印件;纸质版行程安排(各类订单电子版存到手机里)购买的纪念品:陶瓷盘、碗、塔吉、烟灰缸;冰箱贴若干;明信片若干;阿甘油【下载的App】地图类:探途、google、Maps.me(下载离线地图)吃喝玩乐:猫途鹰TripAdvisor住宿:booking、Airbnb(我自己没有预订民宿)攻略:穷游出行:租租车语言:微软Translator、Google翻译、有道翻译、出国翻译官:提前下载好阿拉伯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离线包(用的多的是出国翻译官和有道翻译)其他:汇率换算;Star Walk 2(观星使用)【小费】第一笔小费:卡萨布兰卡机场提车时停车场工作人员,主动要,刚下飞机,刚换完钱,完全没有零钱,给了5欧,还车又是他,看样子;之后停车场的工作人员,除非主动要给5DH或10DH,其他没再给。两个100DH的"坑":一个是马拉喀什德吉玛广场,女儿看到耍蛇的想感受蛇缠在脖子的感觉,老公在拍照时耍蛇人出其不意将蛇也围在了他的脖子里,心知一定得要付钱,没想到耍蛇人凶神恶煞一般非得要100DH才算,见旁边又围过他的同伙,边乖乖认宰;另一个是刚到菲斯在老城外为找停车位和酒店蒙圈了,上来“热心的Student Guide“又是托行李又是带路,在菲斯小巷里上上下下拐来拐去彻底迷失时到酒店了,小孩说你们要表示表示balabala,不要硬币要纸币,行吧,当时又是没零钱,奉上100DH赶快把他打发走了,还要请导游找他,这不可能的[心好累]其他就基本是付给酒店服务生,对方也确实帮忙的出于感谢支付10DH或20DH。【门票】收门票的景点很多都是当地人和外国人的票价有分别,通常当地人10DH/成人,外国人要60或70DH/成人,具体在后面每日游记里介绍。【安全问题】因为家庭出游,因为自驾,因为每天晚出早归,没有意识到究竟有没有安全问题存在,直到遇到几个中国姑娘:宰牲节当天,我们行至丹吉尔,当地人喜迎节日犹如我们的春节,家家店铺都关门,只好到麦当劳觅食;两个中国姑娘过来要和我们坐在一起,原因是她们在外面遇到一个疑似精神有问题的流浪汉跟踪她们;坐下来吃东西时聊到她们是过来支教做志愿者的,她们的同学经常被当地人搭讪。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老公把她们送回了离麦当劳餐厅很近的公寓。而当我和女儿在等老公返回的时候,过来一个香港姑娘询问我们的行程想要和我们一起玩,原因是想要摆脱和她一起进来麦当劳并坐在一起用餐的一个黑人,她说她被黑人搭讪,她出于礼貌回了一句,就被缠上,她自己一个人出来旅行很害怕想甩掉他。遇到这个情况我们也心存疑虑,犹豫再三并询问过她一路的行程安排后还是答应带她一起去灯塔出门在外,还是要小心谨慎【其他】先留空,待想到什么,在这里补充~每日游记【Day 0 8月10日】8月9日晚9点从家中出发,很顺利到达机场,由于事先已经在阿联酋官网完成值机,到机场后直接去航空公司托运行李柜台办理行李托运,免去了排长长的队。随身带了一个小的双肩背放证件和随手要用的东西以及一个环保背包内装薄外套以防候机时和飞行途中空调冷气太冷。老公在日上买了一条烟带去摩洛哥抽。然后就候机了。飞机准点00:40起飞,飞机上睡觉、吃饭、看电影,很快度过第一个航程7个多小时,抵达迪拜机场,当地时间凌晨4点多,根据机场指示牌到转机通道再过安检找到下一程的登机口后再迪拜机场里转转,转机时间只有2个半小时,很快又是登机起飞。飞机上依然是睡觉、吃饭和看电影。这一程大约八小时,眼看着座椅显示屏上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近......阿联酋航空飞机自动按照儿童年龄配送儿童餐和儿童玩具,因为女儿年龄稍大,送了和LP的合作款旅行小背包,一路装女儿的书本,派上了用场。【Day 1 8月10日 卡萨布兰卡】夏令时摩洛哥时间比北京晚7个小时,飞机与当地时间12:20降落至卡萨布拉卡穆罕默德五世国际机场。下飞机后在柜台拿了入境单边排队边填写,但在过关时边检官应该是没有看直接将入境单放在一旁,盖章通过。整个用时大约20分钟。出关右转下电梯即是行李大厅,很小。行李转盘、电信公司服务台、换汇办公室都一目了然,于是兵分两路,我去换汇领卡,老公和女儿等行李。取好行李换好钱和卡(参见以上换汇和通讯部分)准备去提车。出行李大厅还是一副懵的状态,兜兜转转好几圈问了工作人员、站岗军警后一抬头看见了Europcar明显的绿色标志,不由得笑了,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感觉。正确的路线是出行李大厅右转直行约100米的右手边即可看到办公室标志。出示护照、国际驾照(租租车办理)、信用卡及预订单,确认不增加驾驶员,不用空油还车后,刷21600押金,交车辆行驶本、保险及应急救援信息等后即完成手续。自行至停车场取车。停车场路线为原路返回至航站楼出口,然后右转直行即可看到Europcar的标志,停车场工作人员会验车交钥匙,然后车就可以开走了。提醒,因为有很多家租车公司,每家租车公司的停车场位置不同,一定要记住路线和停车场位置以免还车时绕路(后面会讲到我们的经历)。自此,行程将正式开始.......第一站 家乐福因为当天的酒店可以做饭,决定先去家乐福采购。买了当天的食材和一路上的饮用水。又在家乐福随便逛逛,发现了很多国货,香料台玲琅满目眼花缭乱。有用的信息:超市停车场收费,但没注意收费标准,我们停了约1小时,收费20DH。超市不提供塑料袋,散装物品用牛皮纸袋装好称重,出口结帐的购物袋需要购买,但是环保编织袋,很结实可以反复使用。第二站 酒店 美利博尔公寓式酒店做攻略时想到了出关、租车、超市应该会浪费比较多的时间,而且又是第一天,没有安排其他行程直奔酒店。酒店评价:位置是真的好,距离大清真寺步行约5分钟;步行至Medina和Rick Cafe大约7、800米;给到我们的房间是走廊尽头最后一间,坐在房间即可欣赏到大清真寺,一天五次的宣礼声可以用震耳欲聋来形容了。但是,设施真的是很简陋,卫生也很一般(想象一下国内某些经济性连锁酒店的情况),预订时看到酒店可以做饭,于是先去超市买食材,进房间才发现,提供的餐具只有2个盘子,2个盆,2套杯,锅具和刀具需要向客房服务要,要切菜刀提供了一把小小的水果刀,因陋就简做了2顿饭。肯能中国游客去的比较多,酒店“贴心”地在很多地方做了中文标识,但是确定不是google翻译直接译出来的么?比如电梯楼层,直接是1地板~第三站 哈桑二世清真寺本来想就在酒店休息了,但离清真寺太近了,决定先去看看,顺便可以在海边走走(就像旅行的花样里沈腾和志玲姐姐那样)。出酒店门右转再右转直行大约200米即到,清真寺广场上很当地人在休闲纳凉,沿着海滩的围着一圈围挡,靠近不了沙滩。我们在广场上转了一圈拍拍照就返回酒店了。准备第二天早上再来。【Day 2 8月11日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 埃尔加迪达 EL Jadida】确定来摩洛哥之前,只知道卡萨布兰卡这个城市的名字。做攻略才多少去了解一下城市的情况。卡萨布兰卡是西班牙文casablanca的音译,意思是“白色的房子”,其阿拉伯文名“达尔贝达”,也是白色房子的意思。据说这个名字源于曾经在这里经商的西班牙人,他们给自己的商铺取名casablanca,越来越多署名casablanca店存在于街头巷尾,逐渐演变为整个城市的名字。卡萨布兰卡位于摩洛哥西部大西洋沿岸,是摩洛哥历史名城,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卡萨布兰卡第一站 哈桑二世清真寺Hassan ll mosque早上8点半从酒店出来,去清真寺。(做攻略的时候看是每个整点是参观时间,吃完早餐急匆匆去赶9:00的场,一是人少,二是今天要赶到埃尔加迪达,赶早不赶晚;事实上好像也没有那么严格按照时间的,到了买票等导游就可以直接进入了)Tickt Office售票处在大清真寺广场对面,120DH/人,儿童票(12岁以下)30DH/人;这里门票外国人本国人一视同仁同样价格。购票后会根据语言进行分组,然后跟随导游进入寺内参观。参观时间大约40分钟。导游会在每个感兴趣拍照的地方留出5分钟左右时间给游客拍照。但寺内不准摄像录影。购票处有哈桑二世清真寺博物馆,票价30DH/人,有清真寺的简介、工艺和建筑结够介绍(我们没有进去,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入口处需要将购票时提供的圆形贴纸贴到身上,同时脱鞋,领取一个绿色的环保袋将自己脱下来的鞋子放进去,出来时取出鞋子交回环保袋。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规模仅次于麦加与麦地那清真寺,同时也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位于摩洛哥王国的卡萨布兰卡市区西北部,坐落在伊斯兰世界最西端。清真寺的建造与已故国王哈桑二世有着直接关系。哈桑二世国王在位30多年,品德高尚,勤政爱民,在人民中极具威望。国王认为这一切都归功于真主的指引,因此决定要在摩洛哥这个穆斯林世界的最西部修建一座大清真寺以感谢真主,并将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至于清真寺为何建在海上,据说是缘于国王的一个梦,梦里国王曾接获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还有一种可能是为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法国著名建筑师Michel Pinseau设计,建筑工程由一家法国公司承包,1986年7月12日动工,耗资5亿多美元,3万名工人和技术人员移沙填海,用掉了30万立方米混凝土、4万吨钢材和6.5万吨大理石,经过5年的施工建设,清真寺于1993年8月30日建成启用,从此成为卡萨布兰卡的新标志。三面临海,三分之一面积建造在海上。清真寺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全部占地面积9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长200米,宽100米,高60米。洁白的大理石墙壁精雕细琢,殿内外回廊玉柱气宇轩昂。主体大殿内可容纳2.5万名穆斯林祈祷,广场上可以容纳8万名穆斯林同时礼拜。主体大殿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正门重35吨,据说只有国王来了才会打开,正门不用钥匙,而是使用一组密码,否则就是撬也撬不开。210米高的宣礼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宣礼塔。宣礼员可以乘电梯直达宣礼塔顶,从这里发出的诵经声可以传到市内的每个角落。宣礼塔面冲东南麦加的方向。塔顶装有激光设备,夜间设备打开后,长达35公里的光束为穆斯林指引着伊斯兰教圣城麦加的方向。大殿内的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冬季气温降低时,地板可以自动加热;夏季室内温度过高时,屋顶可以打开散热。寺内木雕的木材取自阿特拉斯山脉的雪松。大殿内一共有50盏巨型吊灯,其中8盏最精致的还是从威尼斯运来,整个大殿都是轴对称模式。清真寺地下二层大净之处(公共浴室)的大理石取自阿加迪尔(摩洛哥西南部海边城市),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浴池,共有41个喷泉,可以供1400人同时入浴,非常漂亮。清真寺是了解伊斯兰文化和装饰艺术的窗口。大厅精美的落地窗,是拍摄剪影的绝佳之处。大殿侧面的阁楼,供妇女们祈祷。穆斯林沐浴分大净和小净。大净必须做的有三件:漱口;呛鼻;洗全身。小净洗手,小净必须是在有大净的基础上。每逢聚礼、会礼、朝觐受戒以及洗亡人前必须洗大净,则是先知的圣行,为穆斯林所遵守。伊斯兰教教法规定:穆斯林每日要在不同时段,做五次礼拜(五时拜功),每次礼拜前要做小净。无论大净或小净,其洗涤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必须是淋浴式的,而绝不许用盆和桶洗涤,更不能在浴池内洗涤。清真寺参观规定:上衣必须有袖子。裤子或裙子必须超过膝盖。照相时不要跑跳、脱衣服或是摆姿势。请跟随您的导游按照规定线路游览,不要分散。清真寺内有监控。卡萨布兰卡第二站 里克咖啡馆Rick's Café《卡萨布兰卡》是1942年拍摄的黑白电影,1942年11月26日在纽约首映前一周,盟军刚刚占领卡萨布兰卡,1943年1月大规模上映时,得益于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卡萨布兰卡会议,电影出人意料的火爆。电影的剧本是基于一部未公开发表过的舞台剧《大家都来里克咖啡馆》改编的。《卡萨布兰卡》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经典电影之一,获得194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奖。电影的角色、剧情、以及主题曲都成为了一种文化标志。2007年美国编剧协会公布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1部电影剧本”名单,《卡萨布兰卡》夺冠。电影拍摄于好莱坞摄影棚,咖啡馆2004年复制而来。一楼是就餐的地方,不吃饭只喝水就去二楼。二楼的酒吧前有个赌桌,赌桌后面的电视里循环播放着经典电影《卡萨布兰卡》。营业时间:12:00-15:00,18:00-00:30 用餐需要预订。(网上资料)清真寺出来走回售票处,左转沿着一直步行大约700多米即可看见。路径摩洛哥皇家海军学院Ecole Royale Navale。咖啡馆对面是建筑工地,而咖啡馆一侧往深处走属于老城区了。我们到了才10点多,没有开门,拍了到此一游的照片,准备穿老城区回酒店。卡萨布兰卡第三站 麦地那 Medina相比较后面几个城市更著名的麦地那,卡萨布兰卡的麦地那更多生活气息。沿着Rick's Cafe旁边的路深入。麦地那里道路错综复杂,先是经过居住区,摩洛哥的生活节奏属于晚起晚睡,上午十点多可以看到很多人都睡眼惺忪刚刚起床开门,或者坐在自家门口悠闲地喝茶。误打误撞进入一个Souk,出售各种生活用品,瓜果蔬菜、鲜活肉类等,来购买的人摩肩接踵,市场上人声鼎沸,不得不说也臭气熏天。人很嘈杂,天气渐热,赶快逃离集市,匆匆回到酒店。。。。回到酒店老公收拾早饭后的战场,我打包行李,女儿再写两笔作业。然后退房。酒店楼下有餐厅,老公说就在这里吃好午餐再出发往下一站开,省得饥肠辘辘到处觅食。但是大概12点,等啊等,等到差不多快一点才开午餐。点了一份意面,一个牛肉+蔬菜塔吉,一个沙拉,一个布丁。此番吃了牛肉塔吉后觉得味道还不错,于是后面但凡吃摩洛哥餐都点牛肉塔吉。吃过午餐,出发前往埃尔加迪达。。。风景在路上:从卡萨到埃尔加迪达一路高速,全程约101km,路况不错,1个多小时后到。【埃尔加迪达】,葡萄牙语Mazagã,卡萨布兰卡以南100公里的小镇,又叫“杰迪代”。1506年,葡萄牙人来到这里建成一座大西洋海岸的港口城市,那时称“玛扎甘(Mazagan)”并建立了坚固的堡垒,形成了葡萄牙古城(Cite Portugaise),直到1769年西迪·默罕默德·本·阿卜杜拉(Sultan Sidi Mohammed ben Abdallah)把葡萄牙人从这里赶走,葡萄牙人离开之前炸毁了大部分的古城,很多人搬去了新城,直到19世纪早期当政者让埃尔加迪达东北地区的一个小镇艾宰穆尔(Azemmour)的部分犹太人移居到这里,给城市改名为埃尔加迪达(El-Jadida),阿拉伯语是“新的”意思。埃尔加迪达第一站 Riad Soleil D'orient(雷德索莱尔多兰特酒店)导航直接导到酒店,从卡萨到埃尔加迪达走高速大约1个多小时即到,出高速先经过新城区,路一侧是海滩另一侧是城区,有很多欧盟的车开过来在这里度假,晒太阳的,玩沙的和商贩聚满了沙滩,就好象夏季时北戴河的情形。我们的酒店订在老城,导航显示可以开到,但实际上只能开到距离酒店最近的停车场(就在葡萄牙城的对面)。停好车没带行李先去找酒店。当时未收费,第二天离开时收20DH。顶着太阳带着焦躁忍着内急找到隐藏在麦地那深处的酒店,按响门铃推门进去的一瞬间如同爱丽丝进入仙境一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Riad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沙发和餐桌椅错落有致散落在院中,四周高墙隔绝了外面的嘈杂,只剩下中庭的喷泉潺潺水声。一杯热腾腾甜滋滋的薄荷茶进到胃里,人瞬间恢复了精神。这间Riad老板应是几个法国老Boy,一位满头银发戴一副眼镜个子不高体形偏瘦总会在见到客人的时候打招呼问好,时常猫着腰似乎总在找他11岁的狗狗Tod。另一位是在第二天早上才见到,他到访过中国的北京、上海、西安和乌鲁木齐。服务生小伙子负责接待和餐饮服务,他帮我们从车上带了行李回Riad让我们放心去玩。勤快本分又实在。有两个厨娘一直在厨房忙碌。当晚的客人都是在酒店用餐的,她忙忙碌碌做着饭,麻利又整洁。我们在这里享用一顿晚餐和一顿早餐。入住当天玩了一下午,到晚上回去也没觉得太饿,就想在酒店随便吃点东西。酒店没有餐单,厨娘问想吃什么,我们说想喝汤再来个主菜比如鸡肉。她说好她来安排,订好1个小时后来吃饭。结果真的是好惊喜:有摇曳的烛光,有虫鸣犬吠,有低声细语,坐在庭院里,来了一次法式浪漫晚餐。喝了Morocco Soup,汤有浓郁的芹菜洋葱味很合胃口,吃到了鸡肉巴斯蒂亚饼,味道超赞。第二天的早餐借着明媚的阳光,听着早起的鸟鸣,迎来的又是早上的小美好。无论环境如何不正是需要这样的生活仪式感么。Riad处处彰显精巧细致,充满艺术氛围,静静地坐在院子里喝杯茶读读书,或者躺在露台的躺椅上晒晒太阳才是最放松的方式。埃尔加迪达第二站 葡萄牙水箱(La Citerne Portugaise)票价:(敲黑板)外国人,60DH/人;儿童,25DH/人。位于葡萄牙城的主街上。建于16世纪初,最早是个仓库(军械库),后被改造成蓄水池,位于地下,正中央有一口井,上方留出圆形天窗,从天窗打下的光束,让水箱显得异常神秘。井被一大片水包围,好多游客淌水在里面玩。二十世纪50年代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自导自演的电影《奥赛罗》(The Tragedy of 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曾经在此取景。葡萄牙水箱隔壁的哨塔是当地警察局。埃尔加迪达第三站 葡萄牙城“葡萄牙城”2004年被登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城堡不大,西南门是目前通往新城的要道,旁边还有两个门洞供机动车进出。整个堡垒被护城河(海水)包围。一路步行经过古城的主街,两侧是商店。古城的主路到尽头顺着右侧大斜坡上去可以沿着城堡的城墙两边走走。左转是圣塞巴斯蒂安堡垒(Bastion de St Sebastian),右转是天使堡(Bastion de L'Ange)。站在城墙上可以看到外围的海防堤坝。埃尔加迪达第四站 海边古城很小,站在城墙上看到很多人在堤坝上玩,我们也决定绕出城去堤坝走走,走近才明白为什么选择这里建城堡,城堡外围的礁石形成了天然堤坝,自是容易防御守城的地方,而如今这周围成了人们嬉戏玩耍纳凉的好地方。海边有两对父子在海钓,我们便在旁边找了平坦石头坐下来吹吹海风发发呆心里暗暗为海钓的父子加加油。天色渐晚,父子收杆,我们也往回走了。其他景点:大清真寺(Grande Mosquée)和圣母升天天主教堂(the Catholic Church of the Assumption)都在葡萄牙城里。【Day 3 8月12日 埃尔加迪达EL Jadida | 索维拉Essaouira】昨天已经逛完小城,早上起来悠闲地吃过早餐,在Riad室内餐厅,女儿开始写作业,我看书,老公打游戏,打发了一上午的时间。中午12:00退房,这里说一下,酒店不接受信用卡支付,原因是手续费比较高,我们用欧元支付的。老板叮嘱我们开车注意安全,并祝我们一路平安。并送我们至门口挥手再见。风景在路上:做攻略时看埃尔加迪达到索维拉之间会途径小城萨菲Safi,这里以纺织和陶器文明出名。在索维拉看到很多瓷器上都有注明made in Safi。于是导航将萨菲设为途径点。因为途径萨菲,这一路风光无限。一路向南,右侧是碧波荡漾的大西洋,左侧是高低起伏的丘陵山峦,往前是蜿蜒崎岖坑洼不平的道路,车速开不起来,便欣赏路上风景,猜测经过的大型工厂是生产什么的,看看真实的当地人的集市,买卖牲畜,买卖瓜果,买卖日用品;我们在满是苍蝇的瓜车上买了一个西瓜。最有趣的莫过于集市的最边缘停着转了不知道多少手的几乎只剩车架的汽车,而旁边就有售卖各种零配件的汽修商店,墙上挂着破旧的车门、保险杠、方向盘、轮胎轮毂,想换哪里都可以吧欣赏景,也欣赏人。骑着毛驴的”阿凡提“,飞车的小男孩;我在看他们,蓄着胡子穿着长袍的阿拉伯男子和裹着头巾挎着布包的阿拉伯妇女;他们也在看我,哪里来的亚洲面孔“你好?""こんにちは?“......因为途径萨菲,可以感受离开旅游区的城市的样貌。由于导航指的路由于有活动被封,在萨菲城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依然是老城区和新城区分开,但老城区少了喧闹,新城区多了宁静。路边尽是售卖以塔吉锅为主的陶器摊位。如果多一点时间,可以在这里停留一下,走走逛逛。跟着导航路况越来越好,度假酒店、路上的车越来越多的时候,索维拉也快到了。摩洛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色彩,索维拉是蓝白相间的:【索维拉】,原名莫加多尔,是摩洛哥西部马拉喀什-坦西夫特-豪兹大区的一个城市和旅游游胜地,濒临大西洋。有绵延6公里的海岸线。索维拉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优美如画”。这里自古是重要的经商口岸。索维拉被誉为“非洲风城”,从大西洋来的风终年光临着小城,吸引着很多冲浪和帆板运动爱好者。索维拉就是一个汇合了多民族和多种文化的“大熔炉”,阿拉伯人、非洲土著部落、柏柏尔人、犹太人都在这里和平共处,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多元文化吸引着艺术家的到来。索维拉的麦地那基本上完整保留了19世纪黄金时期的模样,麦地那及及其外围防御工事整体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防御工事由有城墙、城楼、炮台等构成,1764年,由西迪·默罕默德·本·阿卜杜拉(Sultan Sidi Mohammed ben Abdallah)主持修建,设计者是法国人,仿照法国港口城市圣马洛来修建。索维拉第一站 穆莱哈桑广场(Moulay Hassan Square)到达索维拉大约已经下午快5点了,车开到穆莱哈桑广场对面的停车场(导航直接到)。进入停车场前工作人员会问停多久,过夜1晚还是2晚,答1晚,收费40DH,然后等候工作人员安排车位指挥入库。一出车门便闻到咸咸的海腥味,头顶上海鸟盘旋,风吹得把裙子都掀起来了。停好车,先去吃饭。广场往老城方向处有好几家餐厅,餐桌都在外面,都坐满了人,我们在往里走第二家停下来要了意面和沙拉,不好吃。边吃边看人来人往。广场上很多街头艺人在弹唱,很多买皮手环的,可以现场将名字刻在皮手环上。广场对面往海边的方向是海鲜大排档,一家挨着一家,海鸟与人争食。索维拉第二站 北斯卡拉 Sqala de la Kasbah 票价:10DH/人,12岁以下儿童3DH (网上资料)吃完饭从广场正对走过去即是北斯卡拉,我们到时上堡垒的入口已经关了,便在堡垒下海边礁石转悠,拍照。正值日落时分,海风吹拂,浪涛拍岸,游走在海边的礁石间,拍下夕阳西下堡垒的剪影和对面的麦地那,很美。堡垒是建于18世纪用于军事防御,旁边是渔港。堡垒分上下两层,下层刚进入就有个瞭望孔,从孔中可以看到索维拉的麦地那古城。从堡垒可以俯览整个港口。这里和海港是《权力的游戏》的取景地,是奴隶湾的自由城邦阿斯塔波。索维拉第三站 海港门Bab el marsa继续往前走便走进海港门,建于18世纪。是海港通往麦地那古城的大门,由天主教转信伊斯兰教的英国人Ahmed el Aalj设计建造。三角门楣上的阿拉伯铭文记载着:真主阿拉,这个门由国王穆罕默德命令艾哈迈德·艾尔(Ahmed el Aalj)建造的。海港门是连接北斯卡拉东西两端的中间地段。穿过海港门便是渔港。索维拉第四站 渔港Port de Pêche d'Essaouira 穿过海港门便可以看到众多蓝色的小木船挨挨挤挤停靠在港里,空气里弥漫着浓烈的鱼腥味。还有各种海鲜小摊,渔民就地出售鱼货,下午这个时候更多是游客,在一个买生蚝的小摊驻足,看到摊主用撬刀轻轻一撬生蚝打开,挤上新鲜青柠汁,买家直接倒入口里,不住的竖起大拇指。索维拉第五站 索维拉海滩办好入住后,去海边走走。海滩上很多当地的少年在踢球嬉闹。结果好几个小伙子过来向我求合影太阳落山,风吹得更猛,虽然已经加了外套还是抵不住凉意便回酒店了。时间尚早,三个人依然是作业、看书和游戏。酒店:Mumtaz Mahal 姬蔓.芭奴酒店这家酒店应该是物超所值了,全程住的性价比最高的一间酒店了。依然是传统庭院,地面墙面柱体全部用绿色为主马赛克拼贴,房间布置铜灯、银饰,纱帘,木窗,充满了阿拉伯风情。当初在Booking上看到图片是感到酒店有点阴郁,但胜在位置好离停车场近带着行李方便找而且价位低便定下来,实际看要比网上的图片好。酒店有电梯,免去提着行李爬台阶的痛苦。有露台,不过风太大很冷无法在露台待很久。很佩服这里的服务生,一个人服务很多桌,动作干脆利落,又丝毫不会出错。女儿走时在留言簿上画了一幅小画。她很喜欢索维拉,有海滩又凉快。【Day 4 8月13日 索维拉Essaouira | 马拉喀什Marrakesh】索维拉第六站 麦地那吃过早餐,出来到麦地那和城墙和炮台上走走。虽然正值夏季,但早晚海风吹风尚能感到凉意,出门一定要加件外套。风很大,穿长裤会好一些,穿裙子一定要长裙,不然风一吹,只剩在风中凌乱了。早晨麦地那商铺都还未开张,巷子里也没有熙熙攘攘的行人,喵星人成了主角。更显蓝白小城宁静安详。麦地那不大,从酒店出来步行大约7、8分钟便到城墙。索维拉第七站 城墙和炮台麦地那不大,从酒店出来步行大约7、8分钟穿过“大街小巷”便到城墙,沿着斜坡走上城墙,一排铁炮加在每个垛口一字排开颇有气势,垛口外边是惊涛拍岸,海鸟鸣啾盘旋。大西洋吹来的风颇有要把人卷走的意思。城堡下来返回酒店途中随便走进一家商铺,买了陶瓷小碗、塔吉锅、烟灰缸及冰箱贴,准备出发前往马拉喀什。风景在路上到底是要往大城市开,路况明显好了,路面宽了平了,车速也能开起来了。据说这一路能看到“羊上树”的奇景,因为这一路会看到大片种植的摩洛哥的生命之树——阿甘树。阿甘树是多刺的常青树,耐旱、耐高温。能长成10米之高,生命周期能达到125至450年之久,自种植起40到60年后结果。它的根可以深入土壤深处寻找水源,使土壤加固,防止沙化。由于过度砍伐,阿甘树林面积大大减少。为了保护阿甘树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已将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因为当地气候炎热干燥、寸草难长,觅食的山羊缺少食物和水源,而能吃的阿甘树的树枝与树叶都长在高处,山羊为了生存学会了上树,慢慢地它们还学会了轻松地在树枝间跳来跳去。该地区的柏柏尔牧羊人会跟随在山羊后面,随时拣拾从山羊嘴里掉落地上的阿甘果核,然后把果核砸开,从中取出具有苦味的果仁,磨碎之后,从中榨出十分珍贵的阿甘油,用于烹调和制作化妆品。便一路向窗外张望,确实看到了——羊上树的故事家喻户晓,倒成了招揽生意的一个门道,公路旁有一两棵树,树上站了5、6只羊,旁边有一个人还抱了一只羊,不停挥手揽客,估计停车拍照是要收费的吧。我们在路的对面匆匆瞥过一眼便继续前行了。随着车外气温从28度左右一直飙升到40度,城市颜色逐渐出现赭红色时,马拉喀什快到了。马拉喀什Marrakesh 位于摩洛哥西南部,坐落在贯穿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脚。马拉喀什是柏柏尔语,意思是“上帝的故乡”,在阿拉伯语中马拉喀什是红色的意思。全国第三大城市,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始建于公元1062年,中世纪时曾两度为摩洛哥王朝的首都,是伊斯兰文化和学术的中心地以及撒哈拉沙漠商队的北部贸易基地。马拉喀什麦地那有14个主要古城门,它们是1126年Almoravid王朝的国王Ali ibn-Yusuf所建,城中有历代王朝多个宫殿陵墓。整个麦地那的城墙采用赭红色(马拉喀什红)岩石砌成,被誉为“红城”,迄今基本保存完好。由于酒店定在了郊外,便将马若雷勒花园作为了马拉喀什行程的第一站。马拉喀什第一站 马若雷勒花园Jardin Majorelle大城市交通相对繁忙,路段便设置很多单行线,围着花园周边绕了一圈开到花园路口,也歪打正着刚好是个停车场。停车费10DH。推开车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正值中午,头顶上的大太阳要把人烤化了。花园入口小小的,旁边是售票处,还好排队人不多而且有树荫还设了喷雾,稍感舒适了。花园具体信息如下:开放时间:5-9月8:00-18:00,10月-次年4月8:00-17:30,斋月期间9:00-17:00门票:花园70DH/人,博物馆30DH/ 人,套票包括花园、博物馆及YSL博物馆180DH/人,可以刷卡。12岁以下儿童免票。马若雷勒花园(阿拉伯语: حديقة ماجوريل)是一座占地十二公顷的植物花园,同时也是摩洛哥马拉喀什艺术家集聚的艺术圣地。院内花繁叶茂,小桥流水,种植了超过300中的珍稀植物。更特别的是从小道到花盆,从亭子到房子都被漆上了鲜艳夺目的颜色,置身其中仿似童话世界一般。其中独特的蓝调是从撒哈拉沙漠植物提炼出来,被称为“马约尔蓝Majorelle Blue”。花园里颜色分明是拍照出片的好地方。花园里的植物都有标注品种和名称。花园不大。花园里有一间房间展示Yves Saint Laurent生前每年设计的“Love”画作,我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年份的那副Love。并在书店买了相应的明信片。花园前后隶属于两任主人。第一任主人是法国艺术家雅克·马约尔(Jacques Majorelle),出生于1886年法国南希。父亲是一名木器细作师傅。马约尔从小在艺术与工匠的氛围中长大,受着“新艺术运动”的熏陶。这些木制艺术品的设计,很多是从植物生长的线条中获得启发,使得马约尔从小便对植物有着独特的敏锐度。马约尔几乎用尽毕生的精力,来设计和打造这个花园,花园结合了伊斯兰风格和热带风情。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即摩洛哥还是法国保护国时设计建成,后因需要巨大的维护费用,花园在1947年对外开放,以收取一定的门票费,可惜马约尔去世后,花园日渐废弃。第二任主人,是圣罗兰品牌的创始人伊芙·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和伴侣皮埃尔·伯奇(Pierre Bergé)。所有,1980年,他发现并买下了这座花园,从此成为花园的第二任主人,2008年伊夫·圣·罗兰去世后,他的骨灰被撒在花园内。博物馆 设在Majorelle花园里,门票可以在花园入口处一同购买,也可以在花园书店单独购买。博物馆小小的,不准拍照,主要展示柏柏尔人生活器具、陶瓷、乐器、衣饰等,说明都用法文标注,大概了解一下也不错。博物馆出来正对纪念品商店,出售的商品很精致但价格也不菲。从纪念品商店往出口方向紧挨着是个吃简餐的小花园。圣罗兰新博物馆Musée Yves Saint Laurent走出马约尔花园,向左走100米有刚刚新建好的YSL博物馆。法国设计公司 Studio KO 由 Karl Fournier 和 OlivierMarty 联合创办,负责马拉喀什圣罗兰新博物馆设计和概念方案。两位建造师致力于使建筑与馆内展品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他们的设计灵感源自圣罗兰最出名的女装小礼服设计。外墙饰面采用马拉喀什周边出产的天鹅绒般柔滑的赤陶土砖,层叠砌筑成类似织物纹路。优雅、宁静、恒久。正如往往以鲜明的线条带来意外之喜的小礼服一样,Studio KO在建筑内部打造出鲜明的风格,与室外设计周密形成反差。墙面和地板的装饰采用色彩纷呈的建筑石材。整个场馆占地面积 4000 m²,其中 400 m² 将作为圣罗兰作品的永久展区。(我们只是路经看了看外观,没有入内,资料来源于网上)马拉喀什第二站 马若雷勒花园对面餐厅花园斜对面有一排商铺,第一家是卖纪念品的商店,门口放着当初沈腾在节目里买的那只猴子,旁边有几家水吧和餐厅,我们随便走进一家(门口贴了猫途鹰的标志)吃了午餐依旧是意面和牛肉塔吉组合,多要了一份冰淇凌。马拉喀什第三站 乘马车绕城游览走到花园所在巷子的路口,路边停着马车,原计划是乘马车直接到德吉玛广场,广场看看然后步行回来开车;结果一问单程差不多10分钟就到要100DH,马车夫说可以绕城一周大约45分钟可以沿路介绍一些景点,400DH;想想这大太阳天,决定乘车看看街景,最后砍价至270DH全程成交,并要车夫放我们在德吉玛广场下来。又晒又热,太阳炙烤到皮肤都疼,车夫一路讲这是大清真寺,那是皇宫,集市等等还介绍了围着老城的Royal Mansour Hotel,索菲特酒店,La Mamounia等等,说很贵很贵。还看见了LV的专卖店。很快马车到德吉玛广场,车夫停下后会帮忙拍照。广场上停了一排的马车,装饰地很漂亮,但气味有点难闻。马拉喀什第四站 德吉玛广场Djemaa el-Fna德吉玛广场ساحة جامع الفناء jâmiʻ al-fanâ,位于马拉喀什麦地那区,是马拉喀什人生活的缩影。Djemaa el-Fna广场最初的名字已不可考,现名中的“Jemaa”在阿拉伯语中意思是公理会清真寺,可能指的是一个被毁坏的阿尔摩拉维德清真寺;而"Fanâʼ" 或写作 "finâ'"意味“死亡”或“楼前的场院、空地”,因此Djemaa el-Fna可能是指“世界尽头的清真寺”之意,但是更为可信的一层解释是指,“有一个大片空地、大广场在前面的清真寺”。在12世纪时德吉玛广场是马拉喀什公开处决叛逆者的地方,一直到16世纪萨阿德Saadi王朝,马拉喀什再度繁华起来,如今这里有兜售工艺品的小贩、不断切换各国语言的商人,还有奇装异服的艺人在用表演吸引游客的围观,展现出了马拉喀什文化的千姿百态,是全球唯一还在使用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广场,已有一千年的历史,这里的夜晚是最具活力的时刻,食肆灯火通明,烟雾弥漫,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川流不息,故而又叫“不眠广场”。太阳当头时广场上游客很少,完全没有热闹非凡的气息,甚至有些安静。四周欣赏夜景和拍清真寺和广场的最佳位置的几个Cafe如Grand Balcon du Cafe Clacier,La place, paranoma,Cafe de France一眼便可望到,但此时略显萧条。走进广场即是耍蛇的摊位,女儿好奇想看看,挨宰100DH,加之天热,瞬间少了玩的兴致,打车返回马若雷勒花园停车处取车去酒店了。待次日再来。第二天晚餐后,天刚擦黑,去广场上看看热闹,果然是越夜越美丽,仿佛沉寂了许久的人与活动同时焕发了活力,一瞬间热闹非凡,熙熙攘攘起来。广场边缘有很多戴着VR眼镜招揽生意的,在往里走便是杂耍的,人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再深入广场中心便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烧烤摊位,每个摊位都坐满了游客,而每家招揽生意的小哥都用尽其所不能使用各种招式只为留客,有一个小哥甚至说“我是毛主席的兄弟”。行走在期间如果穿过枪林弹雨,走出这片区域如释重负。烧烤摊的外围全是鲜榨果汁的摊位,操作台高高架起,服务生统一着装,大声招呼客人,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每个经过的游客势必会手里拿到半杯免费的果汁来品尝,尝过后岂有不买之理。传说以前马拉喀什很干旱没水,某一年当人们由于缺水而奄奄一息时,出现了一位肩背羊皮囊的红衣老人,不断倾倒出清泉水救活了垂死的人们。现在广场上便出现很多如此装扮的“卖水人”,和他们合影要给钱,20DH/人。卖水人腋下的水囊是一只骆驼大腿,不知道是否能真的倒出水来。马拉喀什第五站 安缦amanjenaAmanjena 在郊外,意思是“宁静的天堂”,距离老城中心约7公里多,有的帖子里写了安缦酒店有很多,但被称为“天堂”的只有这里,人生能有几个下一次,果断选择要来这里住一晚。开车抵达入口,出示订单后门卫和里面确认无误,然后对车辆进行扫描安检放行,车开到酒店门口停下,将钥匙交给服务生,跟随接待员进入酒店,会有酒店经理来迎接,并由专属管家带着熟悉酒店环境和房间情况。喝下一杯冰薄荷茶,步入绿树掩映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是一个独立的小院,院子里有躺椅和茶座,对比下午的炎热瞬间清凉了,确实如进入”宁静的天堂“。女儿迫不及待换上泳衣跳入水中,一个人承包了一下午泳池,直到太阳落山热度消退才返回房间。灯下,三个人又是作业、看书和游戏。【Day 5 8月14日 马拉喀什Marrakesh】早上起来,在安缦院子里走走,酒店房间的区域并不是很大,一共有40间房也就是40个小院,房间数量并不多,为的是给客人提供更加舒适温馨的服务。房间区域之外有橄榄树林和高尔夫球场。早餐在橄榄树下用,酒店有早餐餐单,早餐要点单。吃过早餐回房间整理好东西准备退房了,服务生过来把行李帮忙运走,自己去前台结账,还送了一瓶安缦自己出的橄榄油。在场的服务生都会挥手送别。马拉喀什第六站 Riad Palais Sebban塞邦里亚德宫庭院旅馆 今天的这晚订在了麦地那里,为了方便逛(后来有点后悔这样安排,应该两晚换一下,行程会更顺)。选酒店时马拉喀什的很多网红酒店都满房,这家在Booking上人气比较旺,也有点名头,便退而求其次选择这家。酒店就在德吉玛广场出来往库比亚清真寺方向的右转步行大约200米,看到路口有个小的Cafe再右转,步行约20米后右转顺路走便可到。离停车场近出入方便,10分钟内可步行至德吉玛广场。停车场24小时收费70DH,给了收据,离开时会有人验票。酒店房间比较多,上上下下,错落有致。庭院里有个小小的泳池,色彩和装饰都是传统的阿拉伯风格。房间的陈设暗沉和光线有点昏暗,有点压抑。服务人员都提供“标准”服务,有点程式化。我们中午前到,先办了入住,房间还没有收拾好,便先存好行李出去逛了。因为太热,女儿一直念念不忘酒店泳池,在外面逛了大约3个小时左右便返回,房间已好,换上衣服便去游泳。在酒店点了晚餐,在这里吃了16天来唯一一次牛排,要了一份Morocco Soup,之前有人说这里餐饮不错特意过来吃,确实用晚餐的人不少,院子里桌都坐满了。整体水平只能说一般。晚餐时有格纳瓦人(Gnawa)弹唱,他盘腿坐地抱着三弦琴,头顶带个小西瓜帽,摇头晃脑的甩着帽子上的小穗子转圈儿。有老外试着戴上小帽子转小穗子但没转起来。女儿和老公也试了一下,老公一下子就转起来了,旁边桌的都鼓掌。马拉喀什第七站 本约瑟夫神学院Médersa Ben Youssef/Musée ben Youssef大致看了神学院的方向,开了步行导航沿路穿麦地那的Souk奔向目标,麦地那按照行业大致划分了区域,一路看到有皮具、陶瓷、铜灯等行当,最后穿过铁匠铺可看到一片较为开阔的区域即到。比较遗憾的是神学院在装修,守门的大爷说要维修大约一年的时间。问是否可以透过门缝看一下,答不行。(以下资料来自网站)14世纪,马林Merinid王朝的统治者阿布·哈桑创立了这座神学院,并以11世纪阿尔穆拉比特Almoravide 王朝统治者的名字Yusuf ibn Tashi fin命名。神学院在16世纪萨阿德Saadi王朝得到扩建,成为马格里布最大的古兰经学校。,也是摩洛哥全盛时期的建筑代表作之一。神学院是对称结构,结合了安达卢西亚和阿拉伯风格,阿尔穆拉比特王朝曾经强盛一时,1086年和1088年曾两次远征西班牙并占领了西班牙南部的土地,加速了安达卢西亚和摩洛哥的各方面交流,这片与摩洛哥隔海相望的地方把建筑风格也带了过来,成为了这个国家最盛行的建筑风格。132间宿舍,可容纳学生800余名。建筑装饰雕刻华丽,是摩洛哥建筑的瑰宝,被誉为是摩洛哥最美的神学院。马拉喀什和非斯在时间的长河里面轮流坐庄作为摩洛哥的首都,两座城市互相竞争,神学院便是其中一大竞争力,于是最好的材料、最顶尖的工艺,都用在上面了。门口写有“You who enter my door, may your highest hope be exceeded.” (进入吾门者,愿你不断超越自我)。二楼回廊两边是一间间的小教室,教室门扇低矮,面积约5平米,每间教室只有一个小窗采光。形成大回字形结构,里面又包含了很多小回字形走廊,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房间。1998年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主演的电影《北非情人》(Hideous Kinky)曾经在此取景。马拉喀什第八站 马拉喀什博物馆Musée de Marrakech门票:50DH/人(不分本国人或外国人),儿童 30DH/人其实我们没注意到神学院大门,博物馆相对醒目,先走到博物馆门口,刚好有一个中国团,问了一下,说神学院在维修关闭。可以进去博物馆看看。博物馆不大,可看的东西也不多。 19世纪末曾经是个国防部长的府邸,后被一个独裁者Pasha Glaoui侵占,摩洛哥独立后,这里曾经是马拉喀什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直到1997年成为城市博物馆,对游客开放。博物馆的大厅以前是个露天的庭院,如今加了一个玻璃屋顶,中心有一个精美的大吊灯。博物馆只有一层开放,展品大都为陶瓷,绘画和纺织品。博物馆里有一个摊位是用阿拉伯语现写名字的,如同我们很多景点有用名字作画的那种,给女儿写了一个明信片大小的(20DH,分大小,大的要贵一些),写好后摊主会告诉你名字的字母顺序怎么排列,不然不懂阿拉伯语根本不知道。其实看来,博物馆更像一个休息的场所,人不多,展品不多,好多人拍拍照就离开了。我们在院里逗留一会儿,看看下一站去哪里。马拉喀什第九站 阿拉伯集市Souks博物馆在老城北边,而决定要去的下一站巴伊亚王宫在老城南边的,步行去要穿过整个大半个老城,一路上要闯过一个又一个Souk,主要售卖摩洛哥传统商品如传统服饰、皮具、筒灯,瓷器,银器等等,还有很多点心摊位,黑压压一片飞满了蜜蜂,我们在一个买银器的纪念品店里买了一把小勺,价格基本上是按照1/4砍的。Souk之间的窄巷里上面都搭了凉棚,尽管外面阳光普照气温很高,这样走在Souk里倒也不是很热,只是一路要十分注意方向,稍不留心就会转到岔路上找不到目的地了。马拉喀什第十站 巴伊亚王宫Palais de la Bahia/ Bahia Palace 门票:外国人 70DH/人,儿童 30DH/人巴伊亚宫是位于马拉喀什的簇拥着众多花园的一座典雅宫殿,建于19世纪末,在当时是摩洛哥最大最宏伟的宫殿建筑,名称中的“Bahia”意思是“智慧”。巴伊亚宫由Si Moussa主持修建,Si Moussa是当时苏丹国的大维齐尔(大维齐尔是指伊斯兰教国家的首相,英语“grand vizier),宫殿用于其私人使用并以他妻子的名字命名,后来成为妃子的行宫。虽然宫殿的历史不算悠久,但融合了伊斯兰、柏柏尔、安达卢西亚等多种风格。巴伊亚宫由众多庭院组成,分接待区域、办公区域、嫔妃居住区域、儿童活动区域等。从巴伊亚宫出来直接打车回酒店,依然是30DH(10DH/人),烈日下实在无心继续再看其他景点。马拉喀什第十一站 库图比亚清真寺Koutoubia Mosque由阿尔穆瓦希德王朝的苏丹雅各比•曼苏尔(1184~1199)下令建造,建于1195年,由当年建造拉巴特哈桑塔的建筑师雅库布·埃勒·曼苏尔主持修造,以纪念击败西班牙人的胜利,是马拉喀什的标志建筑,也是马拉喀什旧城的中心和制高点。清真寺周围原有近百家书店, kutubiyyin的意思是书商。库图比亚清真寺(Koutoubia Mosque)的名字源于此。按照官方规定,马拉喀什城市所有建筑均不可超越其高度。清真寺有垂直于麦加朝圣方向的17道柱廊。清真寺的尖塔高67米,外表富丽堂皇,是北非最优美的建筑之一,同其他清真寺相比较,库图比亚清真寺的独到之处在于,当年修建尖塔时,在粘合石块的泥浆中拌入了近万袋名贵香料,使清真寺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迄今依然香味扑鼻,因而又有“香塔”之称。另外据说当年登上高塔呼唤人们祈祷的宣礼员都是盲人,为了是避免有人借机偷窥王宫后院的嫔妃。清真寺仅对穆斯林开放。只能外观。清真寺和Djemaa el-Fna德吉玛广场相对呼应,酒店又在旁边,来来回回看过好多次。其他景点(我们没有去看,资料来自网上)>>阿尔摩拉维德王朝纪念碑(Almoravid Koubba)<<门票:15DH阿尔摩拉维德王朝(Almoravid dynasty)是11世纪初建立的王朝,存在了连100年都没到,这个纪念碑就是那段时间建立的,也是目前马拉喀什遗留下来的那段时期的唯一建筑。纪念碑在马拉喀什博物馆对面,本约瑟夫清真寺以南40米处。穹顶曾一度被用于祝祷前沐浴,建筑所有材料多为大理石和雪松木。>>阿格诺门Bab Agnaou<<马蹄形,建于12世纪阿尔穆瓦希德王朝时期,是马拉喀什市区内十九座城门之一,墙上雕刻着许多古兰经文,在苏丹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 ( Muhammed ben Abdallah)的 18世纪中叶进行了装修,开放规模缩小。苏丹国王返回宫殿就是使用的这道门。位于medina南侧,Bahia Palace巴伊亚宫附近,。>>萨第安墓Tombeaux Saadiens<<开放时间:9:00-16:45 门票:10DH建于1557年,这是萨迪王朝鼎盛时期的统治者艾哈迈德·曼苏尔(Ahmed al-Mansour)(1578-1603)和他家人的陵墓,也是巴迪皇宫的建造者。萨阿德Saadi王朝在17世纪被阿拉维Alaouite王朝取代。阿拉维皇朝的苏丹Moulay Ismaïl 穆雷伊斯迈尔(1672-1727) 侵占马拉喀什的时候虽摧毁了巴迪皇宫,却保留了这个陵墓,但是除Kasbah清真寺的一个入口,其他入口都被封起来了。1917年被法国一次飞行搜索发现后修复,并对外开放,故入口不太好找(绿色小房檐)。皇陵的建筑工艺展现了木雕天花板的精美,马赛克与石灰泥组成的美丽花纹更是令人惊叹。这里安葬着约66名萨阿德王族成员,墓室由3个大厅组成,其中曼苏尔之墓所在的12柱廊大厅最为精致,选材于意大利的卡拉拉大理石。需要排队参观。陵墓环带一花园,安葬着约100名苏丹的士兵和他的随从。>>巴迪皇宫 Palais El Badiî /Badi Palace<<门票:10DH巴迪皇宫(阿拉伯语: قصر البديع,意为“无与伦比的宫殿”)。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宫殿。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宫殿建于16世纪萨迪王朝艾哈迈德·曼苏尔(Ahmed al-Mansour)统治的鼎盛时期,整个皇宫的建造共花费了25年的时间,是萨阿德Saadi王朝的皇宫,中轴对称的严谨布局,建造皇宫的经费是在三皇之战(Battle of Three Kings)之后,由葡萄牙的赎金提供的,整体设计风格受格拉纳达的阿罕布拉宫殿影响。曾有360间房间,一个长135米宽110米的庭院、一个90米长20米宽的游泳池,意大利的大理石,爱尔兰的花岗石,印度的玛瑙,苏丹的黄金进行华丽装饰,此外,皇宫还有一个地下的小型隧道式监狱,供国王羁押他的犯人。后于17世纪被阿拉维Alaouite王朝的国王伊斯梅尔·伊本谢里夫(Moulay Ismail ibn Sharif )摧毁并拆除了宫殿内的材料用于建造位于梅克内斯的新宫殿。如果库图比亚清真寺的大讲坛可以买套票20DH/人。皇宫东南角的小博物馆里放着一张12世纪库图比亚清真寺里的讲坛(Minbar)。这种讲坛是为伊玛目(即阿訇)站在上面,带着众人礼拜祷告用的。从皇宫的东北角可以登上二层的阳台,可以俯览整个皇宫。中间是个大水池,长达90米,还有4个偌大的花园。从巴伊亚宫步行约500米就到达巴迪皇宫。【Day 6 8月15日 马拉喀什Marrakesh - 瓦尔扎扎特Quarzazate】酒店早餐是自助形式,服务生看见老公从中国带过来的烟,要了一支,老公索性将手里一盒分给服务生了。吃过早餐收拾好东西退房,今天准备向沙漠进发了。通常去撒哈拉都是三天的行程,第一天从马拉喀什或菲斯出发,如果从马拉喀什出发第一晚在瓦尔扎扎特停留或再继续往前开到Boumalene或廷吉尔,然后第二天再出发到沙漠住沙漠帐篷,第三天出沙漠到菲斯。我们基本Copy了这个模式。出发前,准备先去换点钱。如网友介绍我们在德吉玛广场的Ali银行去换,银行不大,但排队人也很多。柜台是敞开式,工作人员和顾客都是站立办公。在这里换汇没有提供护照,直接拿欧元换,400欧换了4223迪拉姆。风景在路上开出马拉喀什后很快便会进入阿特拉斯山区。阿特拉斯山(High Atlas)是横贯北非,横穿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三个国家,摩洛哥的Toubkal 4167米是北非最高的山峰。传说中阿特拉斯山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阿特拉斯,他属于神族泰坦,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就是他的兄弟。传说中希腊英雄帕修斯在砍下美杜莎的头颅以后,路过阿特拉斯的领地,希望能在阿特拉斯的金果园休息一夜,阿特拉斯害怕果园的金果被偷,就拒绝了帕修斯的请求并把他逐出果园,帕修斯非常愤怒,拿出了美杜莎的头颅,阿特拉斯一看到美杜莎的头颅,马上变成了石头倒下来。因为阿特拉斯是巨人,他变成石头倒下之后就成了连亘千里的阿特拉斯山脉。在阿特拉斯山脉里世代居住的是著名的柏柏尔人,他们是摩洛哥历史上的主角之一。柏柏尔人某程度上可以说是早期摩洛哥传统文化的代表,柏柏尔人的文化和艺术融入了今天摩洛哥的方方面面。如今的柏柏尔人基本上都信仰伊斯兰教,但同时亦保留了一定程度上的自己的特点。盘山路很多处都在修路,很多挖掘机、打钻机都在半山腰如火如荼作业,没有任何围挡,而路上车来车往正常开,真的挺危险,好在有人指挥开的还比较顺畅。会路经提什卡山口 Tizi n'Tichka,海拔2260米,是北非最高山口,据说这条公路由法国军队在1936年建造的。最后一只野生巴贝里狮子在1942年在Tizi n'Tichka附近被射杀。当路两侧看上去越来越干燥,堡垒状建筑散落在荒漠戈壁上时,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就快到了。早上大约10点多11点出发,到达哈度村大约下午2点多。Ksar of Ait-Ben-Haddou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免费进入)筑垒在阿拉伯语里面叫Kasbah,阿伊特·本·哈杜寓意家庭,Ait-ben-haddou村建于公元8世纪,用于防御外界入侵, 1987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整个村落是柏柏尔人Kasbah建筑的代表。这种建筑结构以及技术起源于17世纪,由用碾碎的芦苇杆和上当地的红泥土制成泥砖堆建而成,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有防御的塔楼,然后筑起高高围墙,有的用于圈养牲口。筑垒墙上的大孔作为通风观察窗,小孔是为了墙可以均匀干燥而扎出来的,同时也具有装饰作用。屋顶是由一种带有苦味的柳木编织而成的,可以驱逐昆虫。由于筑垒用土建成,每次下大暴雨以后就需要重新维护,所以摩洛哥大多数的筑垒都存在于干燥的撒哈拉地区周边,成为了摩洛哥的一大特色和撒哈拉地区的标志。阿伊特本哈杜依山而建,在山顶的最高点有一个瞭望台,可以看到村落的周边,在以前是用来侦查和防御的。后来引进了水泥建筑以后,就越来越少人住在筑垒里面了,当地居民已经搬到河对面的新村居住。即使现在用水泥建造的新城,也是仿照传统筑垒来建造的。很多原始民居改造成了商铺。在新城和老城之间,隔了一条瓦迪wadi河,河平时没水,只有雨季和融雪季节才会有水,连接新城和老城之间的桥建有新桥。桥边立着世界文化遗产的牌子。很多影片《尼罗河的宝藏》The Jewel of the Nile、《木乃伊》Momia、《角斗士》Gladiator、《波斯王子》The Prince of Persia、《星球大战》和《权力的游戏》在此取景。车开到村口停下时发现是个中餐馆,我们下车进去修整一下顺便吃午餐。吃过饭按照老板指示的路从村里穿过去走到新建的桥边,过桥便走进堡垒村。也可以走到稍远的地方(面对堡垒村桥的右手边)走河床,我们去时河内有水,淌河时会有当地的小孩来搀扶你,要索要小费的。但这条路通向正门的,《权力的游戏》龙母身后的门就是这个门,这里可以带着河谷内的绿植拍整个村子。村里有卖特色的燃画,先是买了一张10DH的最小规格的燃画,和老板说想看一下作画的整个过程,老板略迟疑了一下答应了,做好画后也把这张也买了下来。一家一户一层一层感觉随意累积但又有一定的规律,村子很小,大概半个小时上上下下即可转一圈,村后制高点是堡垒,已经完全废弃。准备往下走时,雷声滚滚,顷刻间大雨倾泻下来。我们在一个小门洞里多雨,几分钟功夫,山上的积水便如滔滔江水翻滚下来。此时也真切感受到这种土建的堡垒确实脆弱,新型的材料必然取而代之。也算幸运遇到了难得一见的大雨。两脚淤泥下的山来,路上偶遇南京来的vivi和她男朋友,于是一路开启偶遇。瓦尔扎扎特Quarzazate 瓦尔扎扎特,“沙漠之门”,是摩洛哥东南部的一个小镇,有着1000多年历史。他的名字来自于Amazigh(柏柏儿语),由war zazat单词组成,意味着没有噪音,这座小镇曾经是一个极为安静的地方,在1912 -1956年为法国的保护国时,这里是一个孤立的军事前哨站。从1984年以来,瓦尔扎扎特与电影密不可分,由于它独特的风情、充足的光照、未被污染的环境和理想的经济条件,逐渐成为了世界电影业一个重要的拍摄基地,许多电影工作室入驻其间。有专门的电影城和电影博物馆可供游览(我们放弃)。这里也是通往沙漠的重要基地。从壁垒村到瓦尔扎扎特市里约40来公里,很快便到,直接开到酒店Berbere Palace 贝尔贝勒宫Booking上说这是一家五星级酒店,但除了规模可达五星级,其他比如设施服务都差强人意。泳池很大,又是女儿的心头好,下午到酒店又是迫不及待直奔泳池。泡到风一来瑟瑟发抖才出来回房间。换洗好在酒店里转转,房间是类似联排别墅一般安排,一个楼门两层,每层一个房间。住宿都是二层小楼。餐厅、酒吧围着泳池修建。不是很饿,但嘴上又想吃点东西,便到餐厅要了一张披萨,一瓶啤酒,坐在水边,听着音乐看着月光,又是一个小浪漫的晚上。虽然一天接着一天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但大部分时间坐下来静静的待一待,清洗一下旅途的焦躁和疲惫。【Day 7 8月16日 瓦尔扎扎特Quarzazate - 玫瑰谷 - 图得加峡谷 - 梅尔祖卡 Merzouga】今天的任务就是向沙漠进发,酒店吃过早餐便早早出发了。早餐自助,品类并不多,口味也一般。从瓦尔扎扎特到梅尔祖卡属于撒哈拉地区,沿路会经过多变的地貌,湖泊、绿洲、峡谷、荒漠、戈壁交织呈现,柏柏尔人聚居地犹如原始荒蛮中散落着一颗颗沙漠明珠。导航显示自瓦尔扎扎特到梅尔祖卡要13个小时,看来是漫漫长征的一天,但也完全是风景在路上的一天。实际上我们早上大约9点多出发,到达梅尔祖卡约下午5点多,途中停留了几站。路程第一站 玫瑰谷El-Kella-M'gouna小镇 摩洛哥是举世闻名的大马士革玫瑰产地。大马士革玫瑰是世界公认的最优质的玫瑰品种。途经的El-Kella-M'gouna小镇是玫瑰谷最中心的地带。以M'gouna小镇为中心的方圆几里内,有很多玫瑰田。旅途的花样节目中,志玲姐姐参加选美那一期就在这里,节目组是5月份到,那时候会举行玫瑰节,但8月份到,已过花期。只能看到公路两侧的花田。M'gouna小镇有玫瑰精油的作坊。可以购买各种跟玫瑰相关的护肤品,洗面奶,护肤露等等。小镇中心的环岛中央有很大的玫瑰花花篮雕塑,小镇内的出租车是玫瑰粉色,好多商家的标志牌也是粉色的。不过我们仅是路过,没有再深入小镇腹地。地图上找不到玫瑰谷,导航将目的地设为El-Kella-M'gouna即是。从瓦尔扎扎特到玫瑰小镇约100km左右,途经N10, P1502(google地图所查,以下路线同)路程第二站 Boumalne镇从El-Kella-M'gouna 继续前行(应是东北方向),途经的镇子都是同样的风格大片的沙漠棕榈树中点缀着红土壁垒建筑,镇子都在河谷之中,大自然的力量便是这样,虽是大范围的荒漠却也给人生存的机会,荒漠之中星星点点的绿洲养育着生在这里的民族。Boumalne镇是沿途比较大的镇,应该称得上市了。这里是中转点,有的人会在这里停留往西北方向的达代斯峡谷 Vallée du Dadès。具体路线是在Boumalne 转R704,约30km。据说这里有一段盘山路是“z”字形,开起来比较惊险刺激。如果经Boumalne继续延N10东北向前行可以到图得加峡谷。 其实沿路很多峡谷,但大多数游客会选择去达代斯峡谷 Vallée du Dadès和图得加峡谷,如果这两个峡谷都去,有两个方式,一是顺路都走到,但是这种情况下要绕很远的路,而且中间有一段据说全部是山石路,大约要耗时3个小时,除非开四驱越野车穿行。另一种方式是达代斯峡谷 Vallée du Dadès后再折返回来继续走N10向东北到图得加峡谷Gorges du Toudra,也要多出2-3个小时。我们在Boumalne镇停车简单休整,买了几个苹果,并研究了一下时间和风光,决定放弃去达代斯峡谷,直接到图得加峡谷。不成熟的小建议:如果想两个峡谷都去,又不太消耗时间精力,可以前一天多开一点路,从马拉喀什沿途玩过后住在Boumalne镇;当然时间充裕的可以将整个沙漠行程多安排一天,这样会更休闲。放上网上的关于达代斯峡谷的资料:分布于达代斯河(Oued Dadès)上游的达代斯峡谷是摩洛哥南部最美丽的峡谷之一。它位于布马勒讷(Boumalne)镇与伊姆迪阿泽(Imdiazen)镇之间,全长约25公里。峡谷自侏罗纪时期开始由海盆岩石沉积而形成,因此呈现出大片的砂岩与石灰岩山体地貌,景致荒蛮,时有绿色的棕榈林和季节性耕田穿插其中,加上零星分布的古老的Kasbah民居点缀,展现出极为特色的南部风光。尤其在落日时分,整个峡谷在夕阳柔光的反射下呈现迷人的赤红色,景致尤为璀璨夺目。有一段盘山路是“z”字形。(N10)路程第三站 图得加峡谷图得加峡谷(Todra Gorge)被誉为世界十大美丽峡谷之一峡谷两侧崖壁林立,陡峭险峻,最高峭壁处可达300米,谷底则十分狭窄,河水缓缓,部分路段河床干涸,可以通行小型轿车。是著名的攀岩圣地。从Boumalne向东一直快到廷吉尔时左转向北开大约18km即可看到路的两侧的垂直陡峭的山壁,谷底是潺潺河水,游客驻足观赏,当地人搭帐篷戏水烧烤,下游的河水并不清澈,整个峡谷最深处大约2、300米长。如大家所说并无很惊艳之处,我们也大概看看,在河边走走便开车原路返回N10,向梅尔祖卡开去。反而是沿路的风光更美,站在山顶观景台看着下面河谷里棕榈密林在红土的映衬下格外浓绿。路程第四站 梅尔祖卡从峡谷出来经廷吉尔再往梅尔祖卡走N13公路,路况很好,风景也很美,大面积的旷野让人瞬间舒畅了,天气也是变化多端,一会儿浓云密布,远处清晰可见暴雨倾泻行程的浓雾,一会儿滚滚沙尘,风卷着沙石四处散落;好在一路不是我们追着云走,就是龙卷风追着我们。路上车很少,天地相连,似乎空间只剩下我们。很多地方雨云刚走,路面低于河面,泥河就汩汩流过路面,车直接淌过,泥水四溅。经过草地,除了常见的牛羊,这里多了骆驼。快到梅尔祖卡时很大面积的荒漠,但据说荒漠中的山丘有几十万年地壳变动形成的各种化石和宝石。路边有牧民搭好的拍照背景,可以停下来牵一下骆驼感受一下旷野的荒凉。到达梅尔祖卡,之前一直把它想象成一个小镇,其实到了才知道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村,建在沙漠的边缘,全部是泥土修建的矮小平房,除了偶有几处原住民做小本生意,大多都是沙漠帐篷的驿站。由于导航反应慢,我们迷失在了村口的环岛处,手机没了信号,找不到我们订的沙漠帐篷的驿站,敲开环岛旁边一个似乎经营手机的小卖部问路,对方只会说柏柏尔语,用翻译软件也沟通不畅,他叫住了一个在路上骑车玩的小孩,小孩帮忙打通电话,对方说过十分钟出来接我们。为表示感谢,给了小孩一个带来的手持小风扇。小孩带着风扇欢快的骑车走了。等了大约五分钟,不见有人来,这是刮起了沙尘,决定自己重新找路,此时过来一个柏柏尔大叔敲车窗问了大概情况要给我们带路。当然没有免费的午餐,大叔把我们带到目的地(其实手机有找到信号,导航也正常了),支付小费。进到驿站里,好多客人在等着进沙漠。询问了一下店家这么大的沙尘还能进沙漠吗?他说能不过要比预定时间晚一点,看天气。等啊等,风逐渐减小,店家是个风趣幽默的小伙子,他过来确认乘车进沙漠还是骑骆驼。看过网友的经验,我们选择骑骆驼进乘车出。我们订的这家骑骆驼单程25欧/人。路程第五站 撒哈拉沙漠“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横贯北非大陆,北起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南至苏丹草原带,宽1300-2100千米;西自大西洋边,东达红海沿岸,长4800千米,面积达900多万平方千米,占据世界沙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占据了非洲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整个面积相当于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总和,超过了美国本土。“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称为"萨赫勒",意思是"沙漠之边"。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等。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从50万年前开始,就有人类在撒哈拉沙漠边缘生活。如今还有大约250万人生活在撒哈拉范围内,主要分布在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有属于阿拉伯语系的柏柏尔人,图阿雷格人,撒哈威人和摩尔人;以及一些黑人种族,如图布人,努比亚人,萨哈威人和卡努里人。摩洛哥的撒哈拉主要生活的是柏柏尔人。很多人来撒哈拉有一部分情结是因为三毛,但三毛当年居住的撒哈拉并不是梅尔祖卡Merzouga,而是位于西撒哈拉的阿尤恩Laayoune,但西撒哈拉地区至今都领土和主权有争议,所以大多游客都选择摩洛哥的另外两处沙丘,分别是chebbi和chigaga。Chebbi在梅尔祖卡,旅游开发更深度些。沙漠帐篷的老板在驿站分好进沙漠的队伍后先开车将人带至更近沙丘的地方,再由柏柏尔向导分配骆驼,大家用头巾包裹严实,一切就绪后再向导的带领下穿越沙漠。沙漠风沙很大,最好穿方便的衣服,长袖长裤。据说向导是自小生活在撒哈拉的柏柏尔人,可以在茫茫沙海中认得路,领着骆驼走向营地,他们可以认得不同沙丘的轮廓。向导带着驼队向沙漠腹地进发,北非骆驼都是单峰驼,在驼峰上架了座垫,但行进起来颠簸很厉害,整个行进过程大约45分钟,下来后屁股和大腿都很酸疼。在离帐篷大约还有十分钟时,老公坚决不再骑,直接沙漠步行了。向导会在一些制高点帮忙拍照,或者让客人下来拍照。当天云层比较厚,因为风大,我们进沙漠也晚,没有看到日落。路程第五站 沙漠营地帐篷天色全黑,来到晚上入住的沙漠帐篷Golden Camp 金色露营地 ,老板已经将行李运送到营地,这家营地是要自备饮用水的,营地也有但收费一瓶20DH。行李可以全部带到营地。进入营地现在公共帐篷中喝欢迎茶(沙漠缺水,薄荷茶相当苦涩),然后分配房间,柏柏尔伙计会帮忙把行李提到所住的帐篷内。老板会挨个告知晚餐时间,还有欢迎宴会的安排,他说因为有风无法在室外篝火Party,会在晚餐后室内进行。这家营地是从booking预定,设施很齐全,淋浴室和独立卫生间都有,房间布置也很现代化,就是沙子满处有。提前和营地联系好确定好驿站位置,导航直接到(虽然我们迷了路,但其实很好找。),所谓驿站也是一个Cafe,可以用餐,休整。一共五、六个柏柏尔人身兼老板、厨师、司机、向导、服务生、演员等多职。当晚我们的晚餐有餐前包、沙拉、炒饭(扬州的,不知道其他桌是不是同样)和烤鸡以及餐后水果。晚餐时注意到除了我们一家三口中国人之外,其他都是法国人(至少是讲法语的国家来的)。餐后宴会上营地的人演奏了传统柏柏尔人音乐,深夜里乐曲悠扬而韵味无穷。幸运的是虽然几个小时前天气阴云密布,而此时星光灿烂,我们没带专业相机拍不出漫天星光,只能拿着手机打开star walk观星空,找星座。沙漠里温差很大,深夜凉如水,需要添件衣服。【Day 8 8月17日 梅尔祖卡Merzouga - 菲斯Fes】结束沙漠行程昨晚入睡前帐篷老板告知早上6点起来看日出。5点半起来出帐篷看天还很黑,外面没有动静,便回来洗漱。叫醒女儿。老公说他不出去继续睡。不一会儿听到其他帐篷的人的脚步声,也跟着出来。一开始以为就在帐篷边上看日出,结果看到驼队在,一会儿向导安排大家骑骆驼,原来是要到远处一点爬上沙丘去观日出。不是人人都有骆驼骑,刚好前一天骑骆驼骑到大腿酸疼,我和女儿还有另外两个法国的家庭一起跟着驼队步行。按照向导的指点我们几个步行的人攀爬到一处沙丘上,而驼队继续向前更远更高的沙丘去。经过一夜的风吹,此时的沙丘在晨曦中层层叠叠,绵延更迭,静静坐在丘峰的人们仿佛也是这万千沙粒中的一粒。天已经大亮,但还看不到太阳的影子,以为要失望了。起初的宁静被各种拍照,在平坦的沙漠中翻滚留下自己的印迹。突然间,眼前亮起来,蛋黄般的太阳一点一点露出了头,霎那件光芒万丈,荒凉的沙漠也有了生机,沙丘上出现了各种爬行动物走过留下的印迹,驼队开始活动,人声也沸腾起来了。带着满鞋的沙子回到了营地,坐在帐篷门口,脱下鞋子将沙子倒入了事先备好的矿泉水瓶中将撒哈拉的沙子带回去。帐篷提供自助早餐,用过早餐就要出沙漠了。伴着我们兴奋尖叫,老板驾着四驱越野在沙丘中玩起了特技,上下翻飞,真正过山车的感觉,不出5分钟已经驶出了沙漠。再见了,撒哈拉!从梅尔祖卡Merzouga到菲斯Fes今天又是行在路上的一天,走R702和N13公路, 大约需要500km多, 这一段在阿特拉斯山脉的东北,地貌依旧是丰富多彩,戈壁荒漠,山地草原,原始森林次第呈现在眼前。小插曲,在经过Arfoud艾尔富德时有一段盘山公路,两侧是松林很漂亮,开起来很舒服,老公开的兴奋直接弯道超车,结果下坡就被警察拦下,好在警察只是教育了一番:弯道超车速度太快,很危险,不可以这样做。认错态度很好:“是是是,您教育的对”,警察大手一挥,走吧!快到伊芙兰时,会经过摩洛哥的第二大森林,这里是一个野生保护区,野生地中海猴子随意穿行在林间和公路,找路边的停车带停车休息一下,顺便看看猴子。猴子野性十足,停车对面是个路边小摊位,猴子随意取食摊位的食物,老板不时得驱赶。继续往菲斯方向开,可经过伊芙兰Ifrane小镇,这里是法国殖民时期殖民者在二十世纪20年代建造的小城,建筑是欧洲风格。是摩洛哥人的度假胜地,号称摩洛哥小瑞士。伊芙兰(Ifran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曾是一个古老的犹太王国的首都。它被称为“Oufrane”(自柏柏尔语,意思是“洞穴”)。曾经这里也是来自撒哈拉商队中的一个重要中转贸易基地。海拔1650 米,有大片平滑的山坡,夏季凉爽宜人,冬季则是滑雪圣地。我们在街心公园旁边的酒店餐厅用午餐,坐在树荫下,凉风习习,观望四周,公园里人们三三俩俩或驻足休息,或游乐嬉戏;道路整洁,路两侧绿树葱茏,确如欧洲小镇的舒适惬意。匆匆一瞥漂亮的伊芙兰小镇继续赶往菲斯。到达菲斯Fes 菲斯也是此番旅行攻略中的重点,进入菲斯前不免有些小期待,特别是老城那9000多条错综复杂的巷子。 菲斯位于摩洛哥北部内陆地区,介于阿特拉斯山脉与里夫山脉之间,是摩洛哥第二大城市,也是四大皇城中最著名的城市。是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是摩洛哥的宗教圣地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所在地。菲斯河在此分支,适宜农耕,所以菲斯在阿拉伯语中意为“金色斧子”,也有“肥美土地”之意。到菲斯先跟着导航一路笔直开到梅里尼德王朝陵墓Tombeaux des Mérinides领略整个菲斯老城。可惜导航指到了陵墓旁边的一条路上去是一间星级酒店,不过这里可以远远看到陵墓的整体,山顶上杂草丛生,纪念碑也只剩残垣断壁,往半山腰布满高低不一的白色墓碑。极目远眺便是一片挨挨挤挤的白色建筑,那便是菲斯老城。酒店:Riad Rcif&Spa 利科夫传统摩洛哥旅馆及Spa选择酒店时陷入选择困难症,很多网红酒店在巷子深处,想想带着行李迷失在小巷中有点烦,真的就是烦;退而求其次选择蓝门附近,打开地图看时密密麻麻的选择,各种各样的评论,无从下手。最后看到这家是在Ricf门附近,与蓝门是对角线方向,距离最近的停车场步行大约5、6分钟,酒店装修风格尽其所能体现阿拉伯特色和奢华,雪松木门窗马赛克贴面大理石做基,窗户都是多层打卡,用彩色玻璃镶嵌,步入其中如同进入阿拉伯神话故事中。酒店房间的资料册里有酒店装修过程的图片可以了解酒店的建造到落成的经过。性价比各方面都折中,便做了预订。实际到达时,按照导航示意围着老城东北方向转了好几圈,先到Ricf Place 附近可以临时停车,好容易挺好了,停车收费员说不能过夜,又上来一个小年轻用极不熟练的英语说可以给我们带路到酒店只需要2分钟就到。沟通不畅,双方都放弃。车开出停车位找到正规停车场,2晚40DH。停好车便发生前述被Student Guide 套路的情况,认栽100DH。其实从我们第一次临时停车的地方有很明显的酒店指示牌,步行3、5分钟就到了,完全不用带路。当时如果更冷静些先观察一下四周情形便可找到标识,或者给酒店打个电话热情的酒店服务小哥可以出来接。总之,请大家一定要汲取我们的教训。到酒店后,服务生小哥帮忙把行李搬到房间,提供了免费的大瓶水,介绍了房间设施,还说如果晚上用餐可以到外面不要再酒店里点餐,比较贵,外面会便宜很多。(,确定不是给老板砸场子的?)因为午餐在伊芙兰吃的比较多也比较晚晚餐是吃不下了,也就没有让小哥担心。洗漱后时间还早,依旧是带着书,带着作业去庭院里静坐。【Day 9 8月18日 菲斯Fes】依旧是酒店传统摩洛哥早餐,值得提一提的是吃到此行最好吃的KHOBZ特色面包,带着烤箱刚出炉的香气热气腾腾,咬一口下去松软酥脆。早餐后决定跟随LP中的步行路线(基本涵盖菲斯老城的主要景点)丈量老城。菲斯老城据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中世纪风格城市,有着十几公里保存完好的城墙,它包含2个大区共14个入口,又分为345个小单元,内中9,000多条小巷错综复杂,老城不仅完整保留了众多的历史建筑与文化遗迹,更完整呈现当地人的生活意识形态、日常习俗及民间作业传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阿拉伯古城典范,1981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老城里有两条主干道贯穿全城,分别是Rue Talaa Kebria以及Rue Talaa Sghria,两条路从布卢日蓝门开始是平行的,最后会合流成一条路继续自西南向东北贯穿,这两条路上基本能包含老城里面所有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步入其中,能看到按照经营的商品种类或从事的职业明确划分的区域,如香料区、皮革区、木工区、纺织区等等,组织管理十分清晰,特定区域只能销售特定产品,其中以香料区和皮革区尤为特色。菲斯第一站 Ricf Plaza看过地图判断好方向,经过酒店小哥的指点,加之心情沉静下来,而且导航也能大致给出方向,一切都好,便颇有自信出发了。从酒店出来有很明确的指示牌指向Ricf Plaza,早上出门可以看到当地人早起的种种样态:商铺逐一打开门面,菜市场早已繁忙起来,早起的人睡眼朦胧头发蓬乱到小卖部买早点,环卫工人牵着毛驴沿路清理垃圾,小孩子穿梭在人群中,Street Cats四处觅食,随杂乱却不喧嚣。穿过市场,爬上几级台阶,便到Plaza,所谓Plaza是Ricf Bab外的大约200平米左右的一块场地,小商贩围着广场一周售卖小商品和食品,再外围是随处停放的车辆。菲斯第二站 叔阿拉皮革染坊Tanneries Chouara菲斯是世界上极少仍保持传统染色方法的地区之一,这里保留着传统搓揉及风干的古老方法,让天然植物的颜色在皮革上呈现出来。叔阿拉皮革坊是其中最大最古老的一家制革厂,相传形成于18世纪,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制革需要大量用水,皮革坊分布在维德河(Oued)沿岸,染坊里上百口露天的大染缸,圆的、方的,大小形状不一;红的、黄的、蓝的、棕的,颜色五彩斑斓。四周的二层小楼挨家挨户挤在一起,家家都是售卖皮革制品的商户,除了售卖皮革制品还有一项业务就是为游客提供参观染坊现场劳作的露台。伴随着阵阵熏人的臭味从天台望下去,你能看见一些工匠在染缸旁忙碌着。皮革的制作,首先将牛皮或者羊皮骆驼皮浸泡在牛尿,生石灰,水和盐的混合物中,这种混合物可以分解皮革上多余的脂肪,肉和毛,浸泡2,3天后晒干,将多余的脂肪肉和毛刮掉,再浸泡在鸽子屎和水的混合物中,鸽子屎中的氨有软化的作用,可以让皮子变得坚韧,而且更好的吸收染料。最终将皮革浸泡在含有天然染料的器皿中,给皮革染色。染缸里的颜料都是植物染料,基本一周换一次,罂粟花用来染红色,靛蓝或蓝莓是蓝色,米色来自石榴,绿色来自薄荷,咖啡色来自指甲花和藏红花的。汉娜是橘色,雪松木是棕色,藏红花是染黄色的。白色的缸是褪色用的,之后再晒干,出售给工匠,制成摩洛哥拖鞋,皮包等皮革用品。穿过Ricf Palaz进入Ricf Bab往北向走不远处(绕绕弯弯几个巷子,大约400多米)即可到,我们跟着导航走能指明基本方向,路上会有很多"黑导游"给指方向,我们坚持原则完全不搭理,有几个就悻悻离去,有一个特别执着,一直跟着,但我们把他当空气;快到染坊的岔路口正好遇到一个中国旅游团便蹭旅游团。走到染坊所在的巷子,不知是因为早上出发早还是平日里这里也是偏僻之地并没有想象中热闹甚至有些冷清,如果没有导航或者导游自己找起来会有些困难的。LP上提示留意染坊附近的门牌号No 10.是观赏角度比较好的一家,中国团往前走了,我们在10号门口踌躇时,一直跟着我们的黑导游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位大叔,要价一共30DH,还价20DH,成交。跟着大叔的脚步上楼,楼上是一个很大的皮革制品的商店,里面已经有另一个中国团的游客在讨价还价。大叔示意我们跟着他继续走,我们一脸懵当下心想是不是要被宰,穿过2三个房间后,大叔单独打开一扇门地给我们每人一支薄荷叶请我们进去。进去后才发现简直不能再好,我们独享的一个露台而且完全正对染坊。一上去并未感觉到之前说的强烈臭味的冲击,倚在栏杆仔细看工人忙碌工作的场景,工人从初始软化褪毛的染缸中将一张张皮子捞出来摞到胳臂上直到无法承受时再全部扔到下一道工序的缸中,而下道工序的工人已经赤脚站入染缸中用脚踩使皮子完全浸入燃料中;工人们浑身上下全部被燃料浸透,在烈日下在恶臭中日复一日完成一件皮制品最初的加工待了一会儿,终于感到无法忍受这种臭味了,这种臭不只是鼻子能感受到而是其他感官都受到冲击的一种味道,是浓厚的,让人窒息呕吐的一种味道。也许已经顾客满盈,店家并没有多看我们一眼,我们也无购物计划便下得楼来,黑导游和大叔在门口等着收我们的参观费,又是没有零钱,给了100DH,边说要找钱,边被带到了出门右转不足十米的一间阿甘油制作和售卖的工坊,大叔突然离开,我先说完了被骗了,阿甘油店的店主说他去换钱去了等下就回来,果然一会儿大叔找了钱,我们给了黑导10DH,两人离开了。我们在阿甘油店问了一下价格,一小瓶约30ml要120DH,问3小瓶120DH行不行,店家直接说“Bye-Bye”。菲斯第三站 卡拉韦因清真寺与大学Mosquée et Université Qaraouiyine 染坊出来往西南方向走,导航大致能指方向和路线,然而在错综复杂的小巷迷宫中不断迷失着,后来发现一个小窍门,在岔路口比较多的巷道中会挂着蓝门方向的标志,沿着这个标志走,路线的经典便不会遗漏,人也不会迷路了。卡拉韦因清真寺门前是一个小小的广场,有喷水池,广场周围便是商铺和生活聚居地,一些阿拉伯老人倚着台阶石墩观望着游人的脚步,悠闲地喝杯咖啡。这里可以对菲斯”社区生活“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有清真寺、有学校、有喷水池,这便是生活的雏形和基础设施。卡拉韦因清真寺与大学是这片区域的中心,卡拉韦因清真寺与大学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设有伊斯兰法律、阿拉伯语和文学、神学和哲学等学院以及伊斯兰研究所及古兰经、历史、文学、 数学、医学、天文学和哲学等学科,吸引了2000多马格里布和黑非洲的学生来此就读和深造。公元9世纪,菲斯的奠基者伊德里斯Idriss II去世后,他儿子在位的时修建了卡拉韦因清真寺,在很长一段历史中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17000平方米,整座建筑由270根廊柱支撑 ,用大理石、石灰、石膏等为原料建造,可容纳2万名穆斯林教徒祈祷。859年,由凯鲁万穆斯林贵族穆罕默德·法赫里之女穆哈辛娜(又名法蒂玛)倡导投资创建卡拉韦因大学,是马格里布地区最早在清真寺内附设的伊斯兰大学。10世纪,西班牙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执政时,重建了卡拉韦因清真寺,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这里不对外开放,只能在清真寺门口匆匆一窥。阿塔里纳学院Medersa Attarine/Mederssa Acharatine Fes紧邻卡拉韦因清真寺与大学,当年是用来为卡拉韦因大学的学生提供住宿。建于1323-1325年,很小,是安达卢西亚风格和马林王朝(亦作梅里尼德王朝)庭院风格的结合体,精美的马赛克与木雕石刻相结合。菲斯第四站 布日卢蓝门Bab Bou Jeloud 跟随城里的指向蓝门的标识一路走去,真正地迷失在了中世纪的深巷中,人多的地方是集市,边走边看边买;人少的地方是人家,安静地隐藏于闹市之后;走走停停反反复复,不忘一个目标,总能找到终点。 穿过白衣镶金的传统服饰店,穿过五彩斑斓的瓷器店,穿过各式手工皮具店,停下脚步在街头的冷饮店喝杯水,阿拉伯老妇人步履蹒跚,临近中午才开店的大叔,街头嬉闹的年轻人,不时过往的小平车推着待宰的羊......如同在看一部生活剧,但这才是真的生活。 继续前行,经过肉菜市场,成排的橄榄罐,推挤在一起的活鸡,案板上店铺门面挂满了生肉,蔬菜满地,还有先做的”铁板烧“,挤在人群中,各种气味交杂,加上烈日蒸腾,既想多体验,又想马上逃离。而与之紧邻的便是菲斯的大清真寺布伊纳尼亚神学院。经过时刚好是礼拜时间,非穆斯林禁止参观。既然如此还是先去蓝门。围绕麦地那的城墙和城门亦是值得了解的历史建筑遗迹,其中以布日卢蓝门(Bab Boujloud)最为出名,位于老城区西侧,是进入老城区的主要城门之一。蓝门建于12世纪,镶满马赛克瓷砖及拥有精致雕花,连接着菲斯的老城和新城,土黄色的城门向外一侧镶满了蓝色马赛克瓷砖,称为“菲斯蓝”,寓意爱与宽容,体现伊斯兰教义中平等、和平的精神。城门向内一侧镶嵌的是绿色马赛克,称之为“伊斯兰绿”,寓意沙漠绿洲,象征着生命源泉和繁茂昌盛。自肉菜市场出来老城再经蓝门绕回老城,进来蓝门有很多家餐馆,随便找了一家坐下来喝杯薄荷茶,等着大清真寺开放的时间。喝茶间猛抬头看到邻桌是中国人,再一看是在壁垒村遇到的Vivi和他男朋友,还有另外一对追着他们的老干妈的小年轻。他乡遇新知,大家聊旅行的趣事和旅途的安排,不经意间我居然喝了两杯薄荷茶。时间到了,约好再偶遇。我们去看清真寺。菲斯第五站 布伊纳尼亚神学院(阿布伊南)Medersa Bou Inania门票:成人20DH, 开放时间:9:00-18:00; 礼拜时间禁止进入。地址:位于Rue Talaa Sghria,从蓝门沿着这条路走约200米就到。由梅里尼德王朝的统治者Abu Inan Faris建于1350-1357年(他同时在梅克内斯创建了另一家同名的神学院),是菲斯第一座传播伊斯兰教义的学院,布伊纳尼亚神学院既是教学场所,又宣传伊斯兰教义,因此获得了大清真寺Grand Mosque的地位。整座建筑装饰精致,屋檐墙壁上的石刻雕花和木头雕刻美丽繁复,是梅里尼德建筑风格的代表作。远远可见清真寺的大宣礼塔。进入后天井正中是净身用的水池,围绕天井而建的是教室,二楼为学生宿舍。离蓝门很近。布伊纳尼亚神学院跟本约瑟夫神学院就像是非斯与马拉喀什的缩影,当时两座城市在互相竞争,其中之一包括了神学院之间的较量,哪里的神学院更好,就能吸引更多的信徒聚集过来,故而神学院都建造得极致奢华,相互竞争。据说布伊纳尼亚神学院的大理石地砖是从意大利采购的,当时是用同等重量的砂糖来交换同等重量的地砖的。神学院参观结束再出蓝门打车回到酒店,大约下午4点左右,这一天行程结束。晚餐没有听小哥的劝导,还是预订了酒店的晚餐,酒店的菜单是套餐,我们只要了一人套,前菜摩洛哥沙拉,主菜牛肉塔吉,及餐后水果和甜点。摩洛哥沙拉真是出乎意料,是七八个小碟的菜,有拌胡萝卜、拌西葫芦、西红柿炒西葫芦、烤茄子,拌四季豆,炸春卷,炸鸡蛋(类似炸鲜奶),橄榄;味道很好吃,分量足够,最后的甜点吃不下了。我点的是258DH/人的套餐,可以接受。千年古城,匆匆一瞥,就要告别。【Day 10 8月19日 菲斯-梅克内斯-瓦鲁比利斯-穆莱伊德里斯Moulay Idriss】吃过早餐,到老板的办公室结帐,发现这里也别有洞天,正对门口的墙上挂了国王一家的照片。(几乎家家店铺或机构都张贴国王或国王家庭的照片)里面陈列很多中红酒以及菲斯特色纪念品,感兴趣的朋友住在这里可看看。走时老板说让我们在Booking上给他好评,安排小哥将我们送至Ricf Plaza。离开菲斯往另一个皇城梅克内斯, 走A2,高速费16DH;梅克内斯与马拉喀什、菲斯和拉巴特齐名,被称为是摩洛哥的四大皇城,最早由柏柏尔部落梅克纳萨斯(Meknassas)创建于公元711年,而城市的名字即由部落名称而来。公元11世纪,梅克内斯成为阿尔摩哈德王朝的重镇。1672年由阿拉维Alaouite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穆莱·伊斯梅尔(Moulay Ismael)定为首都。定都梅克内斯后,苏丹利用售卖基督徒战俘所得的巨额赎金修建了这座堪称北非最奢华大气的皇城,其内建造了多达50座的各式宫殿,四周则由长达40多公里的高墙与城门围绕。可惜的是,在里斯本大地震及日后的战事中,皇城内大部分建筑已成一片废墟、残垣断壁,如今只保留下了部分城门、马厩、粮仓、蓄水池等遗迹。梅克内斯不仅体现了阿拉伯建筑对细节的奢华与细腻,又融入了欧洲华丽的宫廷建筑风格,因为在法国殖民时期被法国人戏称为“摩洛哥的凡尔赛”。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梅克内斯最著名的是其蜿蜒徘徊的古城墙和城墙上众多的马格里布式古城门,因此梅克内斯又有“多门之城”的美称,保留了更多的皇家气派。阳光刺眼,原本计划的卡拉监狱Prison de Kara 、穆莱.伊斯梅尔陵墓Mausolee moulay ismail和梅克内斯皇宫Palais Dar El-Makhzen都放弃了。只去了以下两站。梅克内斯第一站 皇家马厩Hri Souani 门票:外国人,70DH/成人,儿童,30DH/人 梅克内斯粮仓马厩,是摩洛哥的苏丹穆莱·伊斯梅尔(1672年-1727年)时期的建筑,主要用途是存放供给皇家御马用的额粮草和部分皇室专用的粮食,其中大部分的屋顶在1755年大地震的余波中遭到损毁。粮仓由20多个彼此相连通的拱穹式的谷仓所组成,高约12米,间隔着一道道厚厚的墙壁,屋顶开着天窗和通气孔。当年可储备粮食可用上15年。巨大的马厩可容纳12000匹马。粮仓出来左拐就是蓄水池Bassin Agdal,马厩外的蓄水池面积达4公顷,由人工开凿而成,由一条长达25公里的人工运河将中阿特拉斯山脉(Moyen Atlas)水源引到池中。粮仓里可以用马匹通过取水装置取水,粮仓里很凉快。我们到时游览的客人比较少,可以将车直接停在马厩外面。梅克内斯第二站 哈汀广场Place el-Hedim和曼苏尔门 Bab Mansour Gate马厩出来往城中心开便到哈汀广场,旁边有停车场。哈汀广场被称为小德吉玛广场,白天也是各种摊位,哈汀广场一侧城墙内便是老城,沿着城墙修有绿瓦尖顶的亭子,似乎只有最靠近公路的一个是出入口。广场马路对面即是曼苏尔门。曼苏尔门由苏丹穆莱·伊斯梅尔(Sultan Moulay Ismaïl)的儿子Moulay Abdallah在1732年完成的。上有精美的雕刻和铭文,是梅克内斯的城市名片、象征。以建筑师的名字命名,其大理石柱取自于瓦鲁比利斯古城。门穿过不去,里面是卖工艺品的地方。天气太热,感觉站一分钟就要被烤化,需要不时补充水分。在曼苏尔门对面(哈汀广场一侧)随便找了一家快餐店坐下来喝水(感觉一直是在找水喝哈),只有在这种小店才能真正发现当地人的生活,比如出来用餐的都是男人,而且一排排座椅都面对大街,男人们端一杯咖啡或一杯茶,目光扫视着路过的行人。比如这种快餐类的午餐,取一个摩洛哥大面包中间切开,撒入洋葱丁、西红柿丁、胡萝卜丁,酸奶酪,挤入番茄酱或沙拉酱,加上橄榄,配上薯条,便是一顿餐。蔬菜水果都很单调,最不缺的恐怕就是橙汁。感觉身体里的热气消散一些时,起身准备再上路。原计划是到瓦鲁比利斯再回酒店,想想废墟没有树荫或任何遮蔽物,做攻略时有前辈提过太阳落山废墟才关门,再看地图酒店和废墟两地不过3、4公里。便决定先去酒店等下午晚些时候稍凉快一点再去。梅克内斯往穆莱伊德里斯,途经:N13, P7014,大约49公里,出梅克内斯看到一座楼上硕大的OPPO手机广告,之前在马拉喀什和菲斯也都在路边的手机店看到OPPO的标,真是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沿途半山都是橄榄树园。穆莱伊德里斯Moulay Idriss穆莱-伊德里斯是什叶派伊玛目哈桑(先知穆罕穆德堂弟的儿子)的曾孙,为了逃避阿巴斯王朝的迫害,他逃到了这里。788年在柏柏尔族部落酋长的推举下,正式宣誓就职,建立了摩洛哥阿拉伯化的第一个王朝——伊德里斯王朝。最初的都城设在罗马古城瓦鲁比利斯。他死后埋葬在这里,而他的信徒则围绕他所安葬的陵墓建起了这座小城,并用穆莱·伊德里斯的名字为小城重新命名,这就是现在的圣城穆莱·伊德里斯。穆莱伊德里斯是摩洛哥备受尊敬的圣城,被穆斯林们认为是伊斯兰教的第五圣城,至今仍保存着它中世纪的古老风貌。在摩洛哥人看来,无钱前往麦加的摩洛哥穆斯林信徒,只要人生中去五次穆莱-伊德里斯,其达到的效果也是等同的。小城依山而建,往上走就能俯瞰白色的圣城和绿顶的清真寺和圣陵,蓝色土石墙是圣城防御墙,墙外是一条深沟。这座山城有两处观景台可以见到其全貌,一个是他们称作大平台Grand Terrasse, 还有一个是小平台 Petit Terrasse。车开到小城里找酒店时从山脚开到山上几乎转了整个小城,没有刻意去找观景台领略整个小城。从山上再开下来有一处人员店铺都很密集的地方,后来知道这里是他们的中心市场,经人带领找到停车场,又领到酒店。交上小费50DH。和停车场的人说好,等下还要去瓦鲁比利斯,请保留好车位而且不要再额外收费。Dar Zerhoune达尔泽霍恩酒店从Booking上看这是小城里有名且设施环境比价好的一家酒店,酒店老板是新西兰人,从新西兰到摩洛哥旅行喜欢上了这里便买下房子做酒店,他们工作在英国,每几个月回来一次,平时靠当地人管理。入住接待是一个人,晚餐是一个人,早餐又是一个人,服务有礼有节,既不过分热气又不疏离,给客人的感觉很好。刚到问了接待的人怎么去瓦鲁比利斯,她给了一张酒店的手绘地图,说有两条线路,山上一条,山下一条,徒步去大约1个小时。风景很美。打车前往单程约30DH。大约晚上7:30景区关闭。站在酒店露台可以远远看到瓦鲁比利斯的残垣断壁。在酒店待了一会儿喝了欢迎茶,看了会书,筹划了一下怎么去废墟。订好酒店晚餐。便决定打车去,步行回。等到5点多决定出发,走到中心市场,好多出租车等候,被分了一辆很破的车,启动是溜着火的。好在路很近。瓦鲁比利斯古城Volubilis Triumphal Arch 门票:外国人 70DH/成人公元前3世纪,瓦鲁比利斯曾是北非古国毛里塔尼亚的首都,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作为当时罗马帝国在北非殖民地的中心,依靠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而得到极为繁荣的发展。由于当地盛产橄榄油,Volubilis古城也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公元45年,罗马帝国吞并了毛里塔尼亚,瓦鲁比利斯也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当时的瓦鲁比利斯负责向古罗马帝国输出粮食和橄榄油,据说埃及艳后和安东尼大婚时,所用的橄榄油就是来自瓦鲁比利斯。公元2世纪是瓦鲁比利斯的鼎盛时期,人口多达2万(不包括奴隶在内)。公元3世纪,由于柏柏尔人的不断侵袭,古罗马帝国逐渐失去立足之地。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征服此地;8世纪末,从阿拉伯半岛流亡而来的Idrisid伊德里斯因在麦加的权利争斗中失败而逃亡于此,建立了摩洛哥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王朝——Idrisid伊德里斯王朝。不过瓦鲁比利斯作为都城仅维系了约20年,公元9世纪初,Idrisid就被刺客所杀,他的儿子Idrisid II继位,并在9世纪初迁都菲斯,瓦鲁比利斯的历史地位开始急剧下降,但是古城并未被破坏,直至17世纪阿拉维Alaouite王朝开始在梅克内斯新建都城,瓦鲁比利斯的很多建筑被拆除用来建造新的宫殿。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让这座古城被彻底摧毁,并从世人的视线中消失。古城虽只剩下一片残墙断壁,但是规模还是相当大的。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沃吕比利斯的考古遗迹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进入遗址先到遗址博物馆了解历史背景(也是因为太晒,在博物馆里待了一会儿,逗逗猫)。进入遗址区之后,按照指示牌的指引,逆时针走一圈。有以下遗址可供参观:礼拜堂 Basillque:一称圆形拱门的剧院,是古城里保存比较完好的遗迹之一,是当年元老院集会的地方。柱厅大殿 Colonnes寺庙The Capitoline Temple:建于公元217年,供人们祈求神灵的庇佑凯旋门 Arch of Caracalla:位于整个遗址的主干道的一端。建于公元217年,为当时总督马库斯·奥列柳斯·塞巴斯通(Marcus Aurelius Sebastenus)建造并呈献给皇帝卡拉卡拉(Caracalla)和他的母亲朱莉娅·多姆纳(Julia Domna)。当拱门完成后不久,两人均被篡夺者谋杀。最初门上有由六匹马拉的青铜战车,但在地震中坍塌,1933年由法国人修复。主街Decumanus Maximus:凯旋门Arch of Caracalla和丹吉门The Tingis Gate之间就是古城的主街,分布着众多建筑,众多精美的马赛克图案就在这中间的建筑中,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保留着原有的色彩和有故事的图案。橄榄油磨坊遗址。在古迹中阅读过去故事,找寻当年的铁马兵戈,夕阳西下,远处田野有一股浓烟升起,顿然间苍凉悠然而生。太阳落山后天黑的很快,景区出来已经很累,刚好有一辆空载出租车,40DH返回,放弃步行返回。洗漱一番后趁着夜色在露台用餐,到摩这么久每家Riad或Dar都有露台,但这是第一次真正享用露台。晚餐要了一份面条,颇有山西面条的风味,要了一般蒜就着吃,好舒爽。【Day 11 8月20日 穆莱伊德里斯Moulay Idriss -舍夫沙万 Chefchaouen】一天一城,早上起来再出发前往蓝色梦幻小镇舍夫沙万。从圣城出发导航指了一条捷径但是乡村小路,然后转到P7033, N13,170km左右,开了3小时左右。出城时,不时经过驴驮着羊,人在旁边扶着;人群越来越密集,羊也越来越多,才恍然这里是牲畜交易市场,有用小货车新拉来的,有等待买家挑选的,有交易成功的,买卖热火朝天,小路尘土飞扬,颠簸了有数百米终于穿过了市场。翻越阿特拉斯山后便是一马平川,车速也不受控制了,看到警察急踩刹车依然被拍下超速通过,限速60,以78的速度通过,罚款现金150DH。这一段路多是草甸,这个季节田里已经码好了草垛,和之前新西兰或美西其他地方看到的以卷或方形以小垛堆积不同,这里的草垛是平放半圆柱体形式堆积,每一垛占几十平米的面积,草垛周围地面撒上煤礁石以防火(猜测)。继续前行进入摩洛哥西北部里夫山脉,舍夫沙万位于里夫山宽阔的山谷之中,建于1471年,海拔高度564米,初期只作为普通的阿拉伯防御工事,用来抵挡不断南下扩张的葡萄牙侵略者。"Chefchaouen”,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瞭望群山之巅”,舍夫沙万最初的名字叫做肖恩Chauen,西班牙语中是羊角的意思,这是由于它所处的里夫山远看就像山羊的两只角。15世纪末,最早逃避西班牙人迫害的摩尔人到此并建起了抵抗的城堡,随着避难的人越聚越多,就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王国。可惜好景不长,王国不到百年就遭受外族侵略,直到十七世纪被摩洛哥彻底征服,随即纳入摩洛哥版图。在法国统治时期,丹吉尔省划归西班牙统治,所以包括舍夫沙万及以北的摩洛哥人都基本讲的是西班牙语。舍夫沙万多为犹太难民后裔。舍夫沙万的特色就是“蓝色”。至于为什么涂蓝色则说法不一。据当地人介绍,最初只是当地的犹太人在自己民居的墙上涂抹上蓝色的Tekhelel这种天然涂料以辟邪;又说是为了祈求和平;更多传说则是这种天然蓝色涂料能驱蚊,于是家家户户纷纷仿效。直到1930年后,舍夫沙万的建筑外墙和路面阶梯才逐渐被粉刷成蓝色。从此以后,这里的居民每过一段时间都会重新粉刷一遍蓝色,于是就有了这座蓝色之城。舍夫沙万之所以悦目,因为它有着你能数到的近乎所有的蓝色。天蓝、湖蓝、海蓝、水蓝、宝蓝、靛蓝、冰雪蓝、普鲁士蓝、钴蓝、群青,各种蓝随光影变化,使得小镇充满梦幻。导航到距离酒店最近的停车场,停好车,自行找酒店。一路边问边逛,舍夫沙万依山而建,小路上上下下很多台阶,拖着行李由安静的普通住家到旅游中心点,最后在一位上了年纪说话嘶哑但声音低沉的老爷爷导游的指点下终于找到酒店。找酒店的途中偶遇Vivi,她推荐中餐厅山水餐厅。舍夫沙万第一站 丽娜莱德Spa酒店 Lina Ryad & Spa酒店位于小镇中心,出门便是商业区,网红拍照打卡点都在附近,很便利。到时酒店还没有房间,我们在大厅等了一会儿,给到4楼房间,前台安排酒店服务生将行李搬上去。我们订了带露台的房间,晚上在露台上便可观望小镇夜景,抬眼晚上看便可见西班牙清真寺。后来和山水餐厅的老板聊天,据说这家酒店是摩洛哥王妃的行宫。房间干净舒适,服务也不错,值得推荐。舍夫沙万第二站 山水中餐厅及Place Outa el Hammam广场早上在圣城用过早餐后一直到办完入住已是下午2点多了,有点饥肠辘辘,加之Vivi推荐说山水餐厅很好吃,更迫切要马上吃到了。结果先找到天空之城,依然执念山水餐厅。绕道城外经人指点又上台阶走回城里,终于找到。其实餐厅很显眼,就在城中心的广场上,对面即是城堡博物馆Kasbah Museum和大清真寺;斜对面是网红餐厅阿拉丁。下午3、4点没有客人,和老板聊了好一会儿。餐厅门口有个老太太在卖烟和糖果,烟是论支卖的。舍夫沙万第三站 麦地那 吃好饭,就到小镇里随便走走,随便一处便是拍照的背景。从广场延阿拉丁餐厅方向台阶上来基本就算主街,很多穷游儿推荐的卖冰箱贴和手工皂的店就在这里;很多店铺门口摆着刷墙的各色颜料。顺着方向再往上走有两家卖鲜榨果汁的摊位,味道比德吉玛广场的要纯正很多还便宜,没了一杯西瓜汁9DH。 再过两天是宰牲节,很多人家开始准备过节,沿路很多小孩端着烤好的点心往家走。单就麦地那看,舍夫沙万并不大,有一天走走停停拍拍照足矣,但想要好好感受恐怕要早起或晚上,游人少一点不那么喧闹时每一条小巷看一看恐怕才能激发内心深处的那点感受吧。 天渐渐黑了,没有想要去爬西班牙清真寺,在酒店露台吹着山里的风,看看夕阳西下到华灯初上再到星光闪烁也是一种体验。【Day 12 8月21日 舍夫沙万Chefchaouen - 得土安Tétouan - 丹吉尔Tanger】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早上又要前往下一站。今天的行程是从舍夫沙万出发,途径得土安停留,然后到丹吉尔。走N13和N2,这一程是从小镇开始向城市进发,从山区向海边进发,一路上再无戈壁也无燥热,微风轻抚,舒适惬意。两边风景赏心悦目。可能是靠海风大,山顶上多处设了风力发电的风叶。途中加油和洗车。加油有个小插曲,加油站的员工只会说阿拉伯语,因为是柴油车担心不要加错了,问是否是Disel,结果对方不懂;查翻译软件法文Disel是汽油,阿拉伯语翻译出来和招牌上还有些差异,一脸懵;最后用阿语和员工确认,他点头确认没问题,这才放下心来。从舍夫沙万到得土安大约70多公里,一个多小时即可到。快进入得土安可以看到一簇一簇白色的建筑依山而建,越来越靠近时,白色的建筑也越来越宏大,在蓝天映衬下越来越洁净。得土安(Tétouan)位于摩洛哥西北部城市,也是一座历史古城。Tetouan在柏柏尔语中意为眼睛或水泉,公元9世纪有阿拉伯人居住;14世纪由马里尼德王朝设防并建要塞,修建了城堡和清真寺。后被西班牙人摧毁;15世纪末,旨在以欧洲基督教政权收复被阿拉伯帝国侵占西班牙领土的西班牙复国运动将安达卢西亚格拉纳达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驱逐到此地,他们把得土安修建得像一座欧洲小城,并融入了西班牙摩尔风格。1860年和1913年两度被西班牙占领,1956年归还摩洛哥。现存的古城址有3面城墙、7座城门、36座清真寺和礼拜堂,因其完善地保存了极具特色的西班牙安达卢风格建筑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得土安号称是摩洛哥的“小西班牙”“小安达卢西亚”。导航到得土安中心的公园(老城外围)的地下停车场停车。地下停车场的卫生间收费,每人1DH。离开停车场交停车费17DH。得土安第一站 嘉拉广场Place al-Jala广场非常小,中间是个老城墙的遗址。四周是当地人休闲的地方。广场的西侧墙壁上是一双法蒂玛(Fatima)的手做装饰,法蒂玛是穆罕穆德的女儿,这个手的名字叫哈姆萨(Hamsa),在穆斯林看来,这手能遮住邪恶之眼,有辟邪的作用。在摩洛哥的麦地那,能看见很多饰品,钥匙链,冰箱题都做成哈姆萨(Hamsa)的样子。得土安第二站 皇宫Royal Palace及皇宫广场Place Hassan II广场不对外开放,有军警守卫。王宫位于广场的东侧。皇宫大部分时间是空着的,每年摩洛哥国王只来一次。一侧是庄严华丽戒备森严的皇宫仅一个护栏相隔便是百姓生活的缩影——川流不息的人群和人声鼎沸的市场,一直往东一直延续到奥克拉城门。这便是王上与庶民同在。得土安第三站 西班牙区El Ensanche及西班牙圣母教堂Iglesia de Nuestra Señora de la Victoria皇宫广场与新城的穆莱迈赫迪广场Place Moulay El Mehdi广场之间的那片街区被称为西班牙区,以三层白色楼房为主,底商多是餐饮和商铺。西班牙圣母教堂位于广场西侧,建于1926年。黄色的墙面十分醒目。得土安第四站 Mondial甜品店有穷游儿分享西班牙大教堂西北的那条街上第二个路口左手边的甜品店很好找,店面不大,人很多;有堂食快餐,有外卖,店员是个大叔,手脚麻利,飞速周旋在几个客人之间。我们找到选择了一些曲奇小饼和蛋糕来吃,确实味道不错。从甜品店出来随便找了一家餐厅吃过午餐,前往下一站——丹吉尔。得土安到丹吉尔走N2,一马平川,路况很好,大约60多公里,一个小时左右到。丹吉尔是摩洛哥著名的海港城市,曾经是摩洛哥第二大城市,位于直布罗陀海峡丹吉尔港口,距亚欧大陆仅11~15公里,坐落在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Tangier意为辽阔的海湾,东进地中海和西出大西洋的船只都要从这里经过或停泊,大西洋东岸南来北往的船只也要在这里调整航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丹吉尔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公元前6世纪就由腓尼基人所建造,被称为丁吉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城历史比罗马城还要早,当时的丹吉尔是腓尼基人的重要贸易站。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丹吉尔曾先后受到腓尼基人、克尔法克尔人、汪达尔人、罗马人、拜占庭人、西哥特人、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的占领,战火一直徘徊在这片土地上,直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丹吉尔长达8个世纪,然而从1471年开始到1956年摩洛哥获得独立其间的485年里,丹吉尔多次被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殖民主义国家所侵占,独立后的摩洛哥,最终在1956年收回了丹吉尔的主权,并在1965年将其开辟为自由贸易区。进入丹吉尔,熟悉的城市的感觉回来了,走过摩洛哥的几座城,我最喜欢的是丹吉尔,濒临地中海,新城洁净而整齐,高楼林立,人与景都光鲜亮丽。预订行程时犹豫在丹吉尔住一晚,艾西拉住一晚,还是两晚在丹吉尔;考虑舟车劳顿,旅程最后几天可以修整,加之未在艾西拉选到心仪的住宿,最后决定在丹吉尔住两晚,事实证明对于我们这样的选择也更好些。丹吉尔第一站 希尔顿丹吉尔市中心酒店公寓Hilton Tanger City Center Hotel&Apartment酒店步行至海滩大约5、6分钟,路口是麦当劳店,分室内室外还有汽车穿梭售卖。入住酒店可以免费停车。丹吉尔第二站 海滩到丹吉尔是下午4点左右,没有安排去景点。办好入住回酒店休息了一阵到海滩玩。出去的时候已经7点,太阳已经落山,海浪较大,沿着沙滩往码头方向走;沙滩上可以骑马,我们没有体验也没有问价格,但看着骑马驰骋在沙滩上,伴着深邃的地中海也是别有一番韵味吧。整个沙滩至码头正在修建,名为公共沙滩,走到码头,听了好多小型游艇,也能看到应该是往返欧洲的邮轮间隔航行,码头上是颇现代化的几家餐厅。天黑了找到正对码头的马路对面的中餐厅吃了晚餐再溜达回酒店。回酒店大约要走2公里左右,路边都是星级酒店,路上行人也很多,没有感到不安全。中途一间星级酒店门口(旁边是一间家乐福)看到有卖蜗牛的摊位,正好奇时旁边有中国人已经在大快朵颐,寒暄了几句,询问了各自的行程,分享一些有用的信息和旅途中的故事,时候已不早,大家都各自回酒店了。【Day 13 8月22日 丹吉尔Tanger】今天是宰牲节,商铺全部关门,街头一片冷清。早上去麦当劳吃早餐,遇到如前所述求助的支教女学生和香港单身女背包客。原本计划是先去老城里走一走,由于香港同胞请求搭车便改了行程先去灯塔。丹吉尔第三站 斯帕特尔角Cape Spartel 斯帕特尔海角灯塔位于非洲大陆最西北的斯帕特尔海角,位于丹吉尔西面十二公里的直布罗陀海峡入口处,海拔约300米。灯塔已有150年的历史,四方立柱形塔身极像宣礼塔的造型,灯塔顶端会在夜间发出强光为来往船只导航。灯塔的西边是大西洋,东面则是地中海,隐约可以看到大西洋的碧绿与地中海的深蓝交汇在一起,天气格外晴朗,可以远眺海对岸的欧洲大陆。灯塔处风很大,我既带了帽子又穿着裙子,既要按着帽子又要捂着裙子,手忙脚乱。慌乱中还把手机屏给摔碎了。往灯塔去的路上,是一片别墅区,依山傍海,各具特色。不禁感慨,全世界的富豪各有千秋,而彰显身份的物件全都一样。灯塔门前可以停车,有很多Cafe,不知是因为过节还是我们到的早都不营业。灯塔和非洲洞相聚只有3、4公里,原本计划是顺路去的,可是前一天已经得知由于宰牲节关闭,便决定次日离开丹吉尔前再碰运气。灯塔和非洲洞之间有一片沙滩,当地人圈地造景,可以在海边骑骆驼,据说也有一个类似的溶洞,我们没去。丹吉尔第四站 麦地那由灯塔再回丹吉尔市区,临近码头,在古城墙外是一大片依古城墙修的斜坡的草坪,上面星星点点有海鸟落脚。香港同胞在此下车与我们分开。我们将车开到古城下的停车处,沿台阶进入麦地那。麦地那里依稀可见宰牲后街头巷尾被丢弃的羊皮,内脏,街道已被清洗过,但血迹还依稀可见。巷道里放着犹如迪厅的激烈的音乐,架着篝火,用手指粗细的铁棍穿着羊头,羊蹄放在火上炙烤,待到烧焦烧黑;有小朋友将硕大的羊角或粗壮的羊腿拿在手中把玩。这里是载歌载舞的狂欢,而往常游人如织的地方显得冷冷清清,几乎没有商铺营业,只有广场有2家餐厅在招揽客人。我们在麦地那中想往城堡的方向走,但不停地迷路转向,路经了美国使节博物馆Tangier American Legation Museum,由于过节关闭。以下资料来自于网络。1776年7月4日美国建国,1777年,摩洛哥是第一个承认美国的国家,这个公使馆是美国第一个在国外的房产,纪念美国和摩洛哥王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交流。二战时期是美国情报人员的总部。如今被美国认为是其国家重要的文化财产。绕了麦地那一圈后发现原来所谓城堡便是临海边公路看到的那个高高的城墙,也已经是残垣断壁,城墙内部也都改造成民居或旅馆或酒吧。城堡炮台以及火炮还在。从麦地那出来便回酒店了,翻出《谍影重重》感受一下电影里在此处留下的刀光剑影和重重危机。等到酒店晚餐自助开餐,吃过饭,再去海滩走走。【Day 14 8月23日 丹吉尔Tanger -艾西拉Asilah - 拉巴特Rabat】摩洛哥的节奏属于晚睡晚起,早上九点多出发,没在酒店用餐,心想守着麦当劳吃早餐,结果麦当劳关门。 无奈说先走去艾西拉吃饭吧。前一天非洲洞关闭,于是出发前先去非洲洞再碰碰运气。结果仍是关闭。过节放几天假呢?旅途中总会有遗憾,这才是脚步不停歇的原因吧。非洲洞转到高速的路途中看到了可口可乐在摩洛哥的工厂。从丹吉尔往南沿大西洋岸返回卡萨布兰卡全程都是高速了,也就无特别风景可看了。 丹吉尔到艾西拉50多公里,不到一小时便到。艾西拉 艾西拉是位于大西洋边的北方海滨小镇,以悠久的历史和蓝白相间的地中海建筑风格而闻名。艾西拉在15世纪时被葡萄牙人占领,在16世纪的萨阿德Saadi王朝时,艾西拉一直都是摩洛哥的军事要塞。19世纪时候还曾经作为了海盗的大本营。后来艾西拉因为它独特的海事文化和地理位置,吸引了来自摩洛哥各地的艺术家前来定居,1978年,在两位当地艺术家的倡导下,来自美国、日本等地的11名艺术家在这座城市的墙壁上绘制壁画,随后很多浪漫主义者、诗人、摄影家以及电影艺术家从世界各地前来作展览,成为一种艺术传统延续至今,艾西拉也因此被誉为大西洋边的“艺术之城”。于每年7、8月份举行国际文化节。艾西拉古城并不大,城墙外便是大西洋,海岸边可以停车。我们第一件事找吃饭地方,哈桑二世艺术中心这边的城门对面有几家餐厅,但都没有开餐。只好沿街找到一间小卖部买了袋装麦芬蛋糕。古城里墙面以白色为主,间有蓝色或绿色等清新的颜色,门口或窗前都种有各色花卉,小镇安安静静,前面很多攻略里提到的墙面涂鸦画并不多,只是在哈桑二世艺术中心附近有几幅,此时的画作大都是充满童趣和色彩鲜艳的画作,在蓝天下别有一番小清新的味道。如有再多一天闲暇时间,在这里停留一晚倒也是个好的选择。但毕竟我们不是文艺青年只是到此一游的过客。开车继续下一站,首都拉巴特。拉巴特拉巴特位于摩洛哥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临大西洋,与菲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同是摩四大皇城。始建于公元12世纪的阿尔穆瓦希德王朝,当时阿尔穆瓦希德Almohade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出兵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并渡海远征西班牙,就在沿海的古罗马城市的废墟上建立了一座军事要塞,定名“里巴特·法特赫”,阿拉伯语意为胜利的营垒,就是现在的乌达雅堡。之后这个军事要塞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名字被简化成为如今的拉巴特。也有人说拉巴特的名字源于阿拉伯语,意为捆绑,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将逮捕而来的犯人用绳子捆绑起来送到这个大西洋畔的村子里从事苦役,村子逐步扩大形成城市,得名拉巴特。现存老城为18世纪所建,新城于1912年摩洛哥成为法国保护国后兴建。自1912年以来,一直是摩洛哥首都。艾西拉至拉巴特全程高速,约204公里,近两个小时到。导航直接到天安门中餐厅午餐。餐厅至酒店只有1.6公里。拉巴特第一站 达山摩洛哥传统庭院住宅Dar Shaan这也是一家充满文艺气息的Dar,小院里有秋千,露台有泳池,餐厅在楼层中间,小小的,四处摆放图册和书,墙上挂着艺术画。最赞的Dar的位置,这是带着行李走路最短,路最平缓最好走的。在老城的边缘,过马路便是乌达雅堡。给了我们一楼的房间,此行第一次住在一楼,不用费劲搬行李。在酒店稍作休息后去乌达雅堡。拉巴特第二站 乌达雅堡Kasbah des Oudayas乌达雅堡位于拉巴特老城以东,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处,濒临大西洋,是建立在高耸的悬崖峭壁上的古城堡建筑群。始建于12世纪阿尔穆瓦希德王朝时期,为了进攻西班牙屯兵驻军而建。是海角上的军事要塞遗址,后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占领。现存乌达雅堡对外开放区域分三部分:一是院内花园,为伊斯梅尔国王于17世纪所建,小巧玲珑,幽雅精致,花木繁茂,具有安达鲁西亚园林建筑的典型风格;二是博物馆,分两个展室,一是展出历代珠宝乐器,另一个展出历代民族服装,包括柏柏尔人、撒哈拉人、摩洛哥犹太人服饰以及古代红铜和土陶器皿;三是高空平台,为古时空中市场遗迹。站在平台上可俯视布雷格雷格河Bou Regreg入海口、拉巴特古港口和萨累市(由海盗建立Republic of Sale)全景。乌达雅堡内保留着柏柏尔民居和街道,别具风格。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乌达雅堡旁面向大海的一组平房建筑原为葡萄牙军事监狱,法国占领后改为餐馆,至今一直开放。我们只在高空平台玩了一会儿,在平台上可以看到很多当地人在两岸晒太阳,河里有人戏水,也不时有快艇驶过。顺便说一下,之前查了资料说摩洛哥一共9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这一路走到乌达雅堡走过了这9处文化遗产,也称得上是一场世界文化遗产之旅了。拉巴特第三站 哈桑塔Tour Hassan和哈桑大清真寺遗址逛完乌达雅堡时间还早,看了一下到哈桑塔也只有2公里左右,拦了一辆出租车去,到底是首都,可以打表,一共8.2DH,给了10DH,没有找零。哈桑大清真寺建于12世纪,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由穆瓦希德王朝一位名叫埃尔·曼苏尔的苏丹(El Mansour)修建。1195年动工,1199年埃尔·曼苏尔去世后就不得不停工。长183米、宽139米,,四周有16道门,据说毁于1775年以里斯本为震中的著名大地震。现仅存312根大石柱。耸立于寺正面的哈桑塔(宣礼塔)原来规划为80米高,随着大清真寺的停工,它也只建到一半,但是却在地震中完整无损地保存了下来。用玫瑰色石块砌成的高塔占地16平方米,高44米,加上塔顶,共高69米,四周雕刻图案各异,风格典雅,具有摩洛哥传统艺术特色。无论游客还是当地人在遗址的石柱间凹着各种造型,低矮的石柱上,人们争相爬上爬下。拉巴特第四站 穆罕默德五世墓Mausolée de Mohammed V 穆罕默德五世墓在哈桑塔对面,穆罕默德五世为前国王哈桑二世的父亲,逝世于1961年。摩洛哥是在穆罕默德五世当政时取得独立的。其墓1962年开始修建,1971年竣工。通体由白色大理石建造,顶部采用金字塔结构盖上绿色琉璃瓦。陵墓顶内部是用红木和雪松雕成的巨大拱顶,包有金叶,并以大块彩绘玻璃装饰,精致奢华。墓室内两侧分列为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亲王墓,游客可入室内从二层俯视瞻仰。并建有陈列馆,藏有阿拉维王朝历代君主画像和五世遗物及其统治时期的历史资料与文献。墓左侧建有清真寺,再左侧为讲经台。只对穆斯林开放。陵墓四周门外有由身着阿拉伯红色斗篷,手持镶银和象牙的阅兵步枪的皇家卫队士兵守护,室内有绿衣卫士站岗,可以和他们合影。去的比较晚没能进入陈列馆参观。瞻仰过国王墓室后再出来在哈桑清真寺遗址出玩到景区关闭。准备步行回酒店沿路找吃饭的地方,结果一路走回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直接回酒店点了餐。赞一下探途导航,完全开挂,在天已黑又完全没有走过的老城街巷里居然能全程导航,一点弯路都没走直接到酒店。【Day 15 8月24日 拉巴特Rabat -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拉巴特虽然贵为首都,比之丹吉尔稍显陈旧,比之卡萨布兰卡稍显黯淡。城市建设略显凌乱,建筑都不高,相较其他城市能显示首都地位的怕就是行驶于城市内的轻轨罢。旅行接近尾声,对景点已经产生了视觉疲劳,故放弃再去计划行程中的舍拉废墟,皇宫也是开车绕了一圈,只见军警安保人员三五步一岗守卫安全,也用庄严肃穆形容吧。老公突然说应该去动物园逛一逛,我看地图说,去吗?去吧,刚好快开到。没想到动物园成了行程中的一个小小的惊喜。门票:120DH(家庭套2大1小),10DH(停车费)整个园区不大,游人也很少。但分布和规划都很合理,分了游客中心,教育基地、阿特拉斯区动物、沙漠动物、非洲草原动物、沼泽区动物和热带雨林动物。动物都是野生放养,数量不多但生存空间够大,动物体态都很健壮,很有闲,也有生气。逛完动物园在游客中心吃了点东西,休息一下开回卡萨布兰卡。拉巴特到卡萨布兰卡全程高速,近90公里,一小时多一点到。又是直接开到中餐厅——和平饭店。等到饭店开餐吃好饭回酒店。佩斯塔纳卡萨布兰卡,海滨套房及公寓酒店Pestana Casablanca,Seaside这家酒店是从订了行程就决定要入住的,种草原因就是《旅途的花样》花样团一到不顾行李就去拍海边落日的场景。酒店的好处:离海很近,离商场超市很近,步行都是5分钟内到。免费停车,房间有阳台,可以洗衣服。可以做饭,灶具餐具也齐全。有泳池。办好入住去家乐福买食材决定第二天早上自己做饭,逛家乐福时又遇到Vivi,这次我们住在同一家酒店。她还分享了我们炒菜油、酸奶、肠。感觉好温暖。买好东西在商场里转了一圈,居然有名创优品的店。返回酒店,我整理行李,把所有换下来的衣服都洗了,这样省去回国后的一份麻烦。老公带女儿去游泳。【Day 16 8月25日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 回国】在摩的最后一天了,回国航班是下午15:25;打算12点从酒店出发。早起,老公带女儿去海边玩,我准备在摩的最后一餐。从做饭开始到做饭结束,吃过饭收拾好行李,时间也差不多了,退房,往机场去。从酒店到机场一路畅通,刚到时一出航站楼区域就有加油站按照常理想进航站楼前也一定有,一路错过很多加油站,结果已经进航站楼的环线了还没有,型号卡萨机场没有首都机场那么大,路线也不复杂,又掉头到市区方向的加油站加油。加好油去还车,又是杯具,绕了两圈找不到停车区,硬着头皮逆行时,停车场管理员指从停车场出来的一辆车让跟着他走终于找到。验车签字,还要把签字单交回办公室,办公室在T2,航站楼在T1,这时已经是1点多,正常来讲时间足够。但是在过完安检,找到行李托运处办行李托运(已经提前值机,阿航有专门柜台办理托运,不用排长队值机),被告知离时间很紧张了,要快点。过关时正常排队,有几个同航班的国人过来说时间很紧了,她们一路和队伍前面的人说马上登机了插队到前面。我和工作人员说,结果工作人员说时间完全够。但一定不能听工作人员的,海关真的是很慢很慢,感觉要十几分钟才能过一个人,不得已我们也往前开始插队,此时已经开始登机了。然而官员依旧不紧不慢,还要在意队伍排的直不直。出了关,还要过安检,后面一直是跑的,机场商店都没空看上一眼。结果登机口还换了,幸好阿航有工作人员在安检口提示。当跑上摆渡车的那一刻,心情才平静下来。没想到旅程竟然在匆忙中结束。另提示,过关前一定要填好出境单,不然工作人员不放你过去。回程仍是迪拜机场转,买了一些带回国的纪念品,一路无他,到26日安全回国。【结语】16天转瞬即逝,每天也是玩出早归,出行虽有计划玩起来也也是随心所欲,不再苛求将所有计划一一打卡,留出更多时间发发呆,看看书,喝喝茶,与人聊聊天,旅行有了一丝度假的意味。第一次将旅行的过程写下来,只为记录。回来一月有余才起笔,直到今天才完成,也写的罗罗嗦嗦,零零散散;但在写的过程中去回味旅行当时的种种情形依旧感到一切尽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