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5
279
0
12
作者:家澄
柏林著名景点主要集中在菩提树下大街附近。城里主要看国会大厦、凯旋门和菩提树下大街,郊区看夏洛腾堡宫。从柏林中央火车站出来走15分钟,就是国会大厦。除了到夏洛腾堡宫要坐轻轨外,城里主要景点都可以步行。在国内家里就要把你所住的旅馆和附近的轨道站在地图上标出来(一定要轻轨或地铁,当地人一般搞不清楚公交车,但轨道站大多知道方向)。地图放大到路灯下街道名字看得清楚为止,一张大方向图,一张局部图,一张Booking下载的旅馆外部照片,并打印出来,以便问路。我们没经验,字太小,别人看不清楚。拿平板电脑,不方便。也曾碰到没电的尴尬。Booking只标出了旅馆的街道。很多街道太小,当地人都不知道,但到了附近的地铁站就好找了。 柏林(Berlin)位于德国东北部,是德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欧盟第二大人口城市,人口约363万(2018年)。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大约三分之一的面积是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的。柏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纪末。选帝侯FriedrichII于1451年将波茨坦和柏林两座城市宣布为其治下之国都。后发展成为勃兰登堡(1417-1701)、玛格拉维特(1701-1918)、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19-1933年)和第三帝国(1933-1945年)的首都。此后,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瘟疫和战争一直阻碍着柏林的发展。直到FriedrichWilhelm的统治时期,柏林的各个方面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柏林被改建为城市要塞,首次建成了最具普鲁士典型风格的建筑,即现存“菩提树下大街”两旁的宏伟建筑群。二战后期柏林市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43年11月22日,英国皇家空军派出764架轰炸机,展开大规模的“柏林战役”,炸毁了东起蒂尔加滕和夏洛滕堡、西至斯潘道和西门子施塔特的整片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为两个区域,东柏林成为了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了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飞地,被柏林墙围住,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柏林墙完全被拆除。柏林是欧洲航空和铁路交通的枢纽,拥有高度复杂的公共交通网络。重要的产业包括IT、制药、生物医学工程、清洁技术、生物技术、建筑和电子。有世界著名的大学、管弦乐队、博物馆,也是许多体育赛事的举办地。柏林国际电影节也很著名。一只威猛的黑熊是柏林城市的象征。这个由来和斯拉夫语中沼泽(berl)的发音有关。现在在柏林的大街小巷,时不时就能看到“熊”的身影。行程:早上7点从柏林中央火车站或附近酒店出发,坐轻轨S-Bahn的S41/S42/S46到Westend站下,向东走500米到夏洛滕堡宫,只参观主殿,11点坐地铁返回中央火车站,然后步行到德国国会大厦—犹太人纪念碑—勃兰登堡门—菩提树下大街—贝贝尔广场—宪兵广场—博物馆岛—柏林大教堂。晚上原路返回火车站或酒店。 柏林中央火车站(Berlin Hauptbahnhof,Berlin Central Station)位于柏林市中心,原来属西柏林,在斯普雷河旁边。步行15分钟就到国会大厦。它原址是1871年的莱赫特-巴赫霍夫火车站。2006年正式投入运营。几乎所有的线路都会经过这里。车站内共有16个月台,分两层:地下层为南北向的远程火车线路,设有八个月台,另有地铁;地上层为S-Bahn和东西向的近郊火车线路。从柏林站有去往德国境内各地的火车线路,还有东欧地区的国际线路。柏林另外还有3个火车站Gesundbrunnen、Kreuz和Ostbahnhof。地址:Europaplatz, 10557 Berlin Tiergarten。S- Bahn轻轨和U-Bahn地铁都在这里交汇。柏林轨道交通(S-Bahn and U-Bahn)包括轻轨S-Bahn和地铁U-Bahn两个系统,柏林地铁为U1-U9的9条干线,U1/U2/U6在比较市中心的位置。地铁班次为5到10分钟一班。这些轨道交通的运营时间都很长,从清晨4点左右一直到午夜。柏林还有S1至S9的9条S-Bahn干线。S4的线路为环线,S41为顺时针方向,S42为逆时针方向,S46/S47为短途车。S-Bahn班次在10到20分钟一班。大部分S-bahn和地铁在周六、周日和节假日的凌晨均有宵夜线路。如果路程不远,可以买短途票Kurzstrecke 1.4欧元,U/S-Bahn地铁只能坐三站,巴士和有轨电车可以坐6站,且不能换乘。U-Bahn地铁和巴士的刷卡机是黄色或者白色的;S-bahn地铁的刷卡机是红色的。夏洛滕堡宫(Charlottenburg Palace)德语:Schloss Charlottenburg是德国的皇宫,夏洛滕堡宫之于德国,就好比凡尔赛宫之于法国,位于柏林市中心的西郊。建于17世纪末,在18世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内部充满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装饰。宫殿后面增加了一个由林地环绕的大型长方形花园,包括观景台、陵墓、剧院和一个亭子。最初的宫殿是由弗里德里希三世的妻子索菲·夏洛特(Sophie charlotte)委托修建。由约翰·阿诺德·内林设计。纳林在宫殿建造过程中去世,后由马丁·格伦伯格和安德烈亚斯·施吕特完成。1699年7月11日,腓特烈42岁生日,庆祝了宫殿的落成典礼。1701年,腓特烈二世在普鲁士加冕,他任命伊桑德为皇家建筑师,并派他研究意大利和法国的建筑,特别是凡尔赛宫。1702年,伊桑德回国后,开始扩建宫殿,从两翼开始围起一个大庭院,主宫殿两边都扩建。中央塔楼穹顶上是幸运女神像。庭院中心是安德烈亚斯·施吕特尔于1696-97所作的勃兰登堡选帝侯威廉一世皇帝的骑马像。索菲·夏洛特于1705年去世,弗里德里希将这座宫殿及其庄园命名为夏洛滕堡。宫殿西侧的橘子园有几百棵柑橘和酸橙树。朗汉斯楼成为史前史与古代史博物馆。再后面有一条两侧长满云杉的大道通向陵墓。这是若干普鲁士统治者及属臣的墓地。威廉一世皇帝与路易莎皇后都埋葬于此。在施普雷河畔的是结构紧凑的观景楼,由朗汉斯设计。它现为柏林陶瓷发展史博物馆,宫殿原来有一间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琥珀厅(Bernsteinzimer),房间的墙壁用琥珀装饰。它由安德烈亚斯·施吕特设计,丹麦琥珀工匠戈特弗里德·沃尔夫兰于1701年开始建造。1716年,腓特烈皇帝把琥珀厅作为礼物送给了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放在叶卡捷琳娜宫里。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琥珀厅里的琥珀又被德国人掠走,至今下落不明。现在叶卡捷琳娜宫的琥珀厅是复制品。二战时这座夏洛腾宫遭到严重破坏,但后来被重建,比起没有被破坏的凡尔赛宫就朴素的多了。可以对比一下,德国的皇帝就比法国的皇帝节俭多了。现在旧宫(Altes Schloss)和新翼 (Neuer Flügel)是主要的参观部分。夏洛特皇后特别喜欢中国瓷器,所以有个瓷器厅都由中国瓷器装饰。申克尔设计的路易莎皇后的寝宫有法国18世纪流派的油画,包括华托的《前往基希拉岛》及布歇与佩恩的作品。夏洛腾堡宫坐轻轨可以到达:S-Bahn: S41/S42/S46,在Westend站下,向东走500米。门票:旧宫:12欧元,新宫:4欧元,新翼:6欧元 拍照许可:3欧元(只参观主殿即可,2小时) 德国国会大厦(Reichstag building,Bundestag)这座建筑位于原来的西柏林,离中央火车站很近。“国会大厦”一词,可以追溯到神圣罗马帝国。这座建筑是为德意志帝国的国会而建造的。1871年德国统一。1894年动工修建。魏玛共和国的国会继承了这座建筑,后来又成为纳粹德国的国会大厦。这座建筑于1933年2月27日失火,失火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为纳粹提供了一个借口,以消除共产主义的影响。在纳粹统治的12年里,国会大厦没有用于议会,火灾后无法使用。大楼的主要会议厅改为用于宣传演讲。1945年柏林战役中,由于其象征意义,成为红军攻占的中心目标之一。1945年5月2日,叶夫根尼·哈尔迪(Yevgeny Khaldei)拍摄了著名的苏联红军在国会大厦升起红旗的照片,这幅照片象征着苏联战胜德国。二战后期这座建筑基本上成了废墟。直到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后,由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主持进行了重建。在会议大厅上方建造了一个玻璃圆顶,让公众可以自由进入议会议事程序,欣赏城市的壮丽景色。1999年建成后,它再次成为德国联邦议院。地址:Platz der Republik 1, 11011, Berlin TIERGARTEN。开放时间:穹顶和天台参观:国家议会闭会期间每天9:00, 10:30,12:00,13:30,15:30,17:00,18:30,20:00。门票:免费。参观方法:官网预订注册时可直接填表,按步骤预约。(经过,外观) 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是德国和柏林的标志性建筑,是德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的西部,在Unter den Linden和Ebertstrasse的交界处,巴黎广场以西。北面矗立着国会大厦。穿过大门就是菩提树下大道(Unter den Linden)。在十七世纪三十年代的腓特烈威廉时代,柏林还是一座有围墙的小城,勃兰登堡门原是柏林关墙(Akzisemauer)内的18个城门之一,后来受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的委托,由朗汉斯(Carl Gotthard von Langhans)于1788年至1791年重建为新古典主义凯旋门。新的门最初被命名为和平门(Friedenstor)。大门的设计借鉴了希腊雅典卫城的大门Propylaea样式。由十二根多立克柱组成,每边六根,形成五条通道。大门上方是由胜利女神(也可以解释为和平女神艾琳Eirene)驾驶着四匹马车的青铜雕像,长矛上有普鲁士鹰和铁十字架,上面有一圈橡树叶子,面朝东。勃兰登堡门在德国历史上扮演了不同的政治角色。1806年普鲁士在奥尔斯特德(Jena-Auerstedt)战役中战败后,拿破仑第一个使用勃兰登堡门进行凯旋游行,并把四轮马车雕像运到了巴黎。1814年拿破仑战败,普鲁士占领巴黎,四轮马车又被归还柏林。从1814年到1919年,只有皇室成员和普富尔家族的成员才能通过中央拱门,平民走大门两侧拱门。这座大门在二战中幸存下来,但大门被子弹和附近爆炸造成严重损坏。后勃兰登堡门被划入东德,自1945年到1957年,一面苏联国旗在大门上方的旗杆上飘扬,后来被东德国旗取代。1990年10月2日至3日,这座大门是纪念德国统一的官方仪式现场。10月3日午夜时分,西德的黑红金三色国旗(统一德国的国旗)在大门上方升起。2009年11月9日晚庆祝柏林墙倒塌20周年,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俄罗斯原总统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和波兰原总统瓦阿萨(Lech Wałęsa)一起走过勃兰登堡门。庆祝活动的高潮是1000多块彩色的泡沫多米诺骨牌,每一块都超过2.5米高,沿着前墙穿过市中心的路线排列。多米诺骨牌“墙”随后被分阶段推倒。2002年10月3日,德国统一12周年,勃兰登堡门经过大规模翻修后再次重新开放。地址:Pariser Platz, 10117 Berlin。(外观)柏林墙Berlin Wall(德语:Berliner Mauer)柏林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东德)从1961年8月13日开始在东、西柏林市区边交界区修建的屏障。国会大厦和中央火车站在西柏林,勃兰登堡门在东柏林。柏林墙完全切断了西柏林与周围的东德和东柏林的联系,由水泥墙、壕沟、警戒塔和其他防御工事组成,在柏林形成了一个孤岛,围了一圈43公里的细长的无人带(后来被称为“死亡地带”)。东德声称修建隔离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其人民,阻止法西斯对东德建立社会主义的影响。这个边界逐渐成为冷战期间分隔西欧和东欧集团“铁幕”的象征。从1961年到1989年间,约有5000东德人试图越过隔离墙跑到西柏林,被打死的人超过200多人。伴随着东德制度的自由化,东德政府于1989年11月9日宣布,所有民主德国公民都可以访问西德和西柏林。成群的东德人越过围墙,爬上围墙,另一边的西德人也加入了庆祝的行列。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兴高采烈的公众把墙的一部分凿掉了。1990年柏林墙被彻底摧毁。柏林墙的倒塌为德国统一铺平了道路。在柏林市中心北部的柏林墙遗址纪念公园里有保存最完整的残留段。勃兰登堡门外的墙已经没有了。这个公园较远,没有时间去,只是了解一下。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位于勃兰登堡门南侧不远。是个建在纳粹宣传部原址上的纪念碑群,总共2711个混凝土立方体以网格状排列,形同一片由棺椁组成的波浪。由犹太建筑家Peter Eisenman设计,于2005年落成。如果有时间和兴趣可以走过去看看。(停留15分钟)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又译林登大街,是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到以前共和国皇宫的一条东西走向,约1.5公里的林荫大道。它是以大道两边载种的椴树命名的。椴树(学名Tilia tuan Szyszyl.)或称Linden,Tilia,是锦葵目椴树属的落叶大乔木植物,分布于北温带的欧洲和北美东部。而并不是亚热带地区的菩提树。菩提树(学名:Ficus religiosa L.)是桑科榕属的常绿大乔木植物,菩提树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印度、中国广东、福建、云南、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亚热带地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哪个中国人把这种树翻译成中文的“菩提树”。很可能是由日语转译的,因为椴树在日语中被称作菩提树。“菩提树下大街”正确的意译应该是“椴树下大街”。当然这样的翻译远不如有佛教意义的菩提树更好听,久而久之,就约定俗成改不了了,反正德国人也不管你中国人叫“菩提树”还是“椴树”,他们都叫“Linden”。这条大道原来是一条光秃秃的小马路,后被1647年种植的椴树(Linden)林荫大道所取代。在1934-1935年修建柏林S-Bahn南北隧道的过程中,大部分的菩提树被砍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天,剩下的树又被修路障或当柴烧破坏殆尽。如今的椴树是在上世纪50年代重新种植的,所以看起来不像几百年的老树。到了19世纪,随着柏林向西方的发展和扩张,菩提树下大街成为柏林最著名和最宏伟的街道。1851年,由克里斯蒂安·丹尼尔·劳赫设计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著名的骑马雕像被竖立在中心地带。约翰·施特劳斯三世Johann Strauss III 在1900年为这条大街创作了华尔兹舞曲“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从1937年开始,街上房产的编号就从大街东端的城堡桥(Schlossbrücke,Palace Bridge)旁边的老科尔曼丹图尔楼(The Alte Kommandantur,Unter den Linden No.1)开始到大街西端的勃兰登堡门。(来回全程3小时) 这才是真正的菩提树刚进入勃兰登堡门里的菩提树下大街,南侧就是2008年新落成的美国驻德国大使馆,其东侧就是柏林著名的阿德隆酒店Hotel Adlon(Unter den Linden No.77)。(经过)美国驻德国大使馆,阿德隆酒店过了阿德隆酒店再继续走一点,在大街南侧就是俄罗斯大使馆,也就是前苏联大使馆。(Unter den Linden No.65)(经过) 俄罗斯大使馆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King Frederick II)青铜像位于在菩提树下大街东段的马路中间,洪堡大学门外。(经过)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位于菩提树下大街,倍倍尔广场的街对面。这里是柏林洪堡大学的主校区。是柏林目前四所公立大学中最古老的大学。是世界著名的顶尖学府。原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为其弟弟Henry王子修建的海因里希王子宫(Palais des Prinzen Heinrich)。后来洪堡兄弟(von Humboldt)于1810年创立为新制大学。号称“现代大学之母”。大学的教师阵容十分强大,包括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赫兹、韦恩;生物化学之父费歇尔;数学家之一诺伊曼;化学家拜耳;火箭专家布劳恩;哲学家费尔巴哈、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还有政治家马克思、恩格斯、铁血宰相俾斯麦和著名诗人海涅等。在主楼的二楼,可以看到获诺贝尔奖的教师/学者画像,比如爱因斯坦,普朗克等。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的座像立在大楼前面。现在是柏林国家图书馆(Berlin State Library)一号楼,也是洪堡大学的图书馆和主楼。地址:Unter den Linden 8,Berlin,Deutschland(查看地图)。门票:无。(外观)洪堡(von Humboldt)坐像 新岗哨(Neue Wache)位于“菩提树下大街”东段北侧,洪堡大学旁边。全称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纪念战争和独裁受害者的中心纪念碑"Central Memorial of the FederalRepublic of Germany for the Victims of War and Dictatorship”。是一栋有多立克柱廊的希腊式建筑。大厅里安置了一个孤零零的“母亲与亡子“的铜像。这里原来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三世修建的一栋新建筑作为皇家警卫室以取代旧的炮兵警卫室,因为他的宫殿就在马路对面。1816年,他委托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主要代表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辛克尔设计。1818年揭幕。现在的室内设计是由海因里希·泰森诺(Heinrich Tessenow),于1931年设计的。以纪念在历次大战中的牺牲者。内部展示了凯西·科尔维茨(Kathe Kollwitz)的雕塑“母亲和她死去的孩子”。门票:无。(15分钟)贝贝尔广场(The Bebelplatz,Opernplatz)广场位于大道西段的南侧。广场东面是国家歌剧院(Konzerthaus,Berlin),西面是洪堡大学法学院的阿尔特图书馆(Alte Bibliothek),东南面是圣赫德维格大教堂(St. Hedwig's Cathedral)。广场以19世纪德国社会民主党创始人奥古斯特·贝贝尔命名。1933年5月10日晚在这个广场发生了由德国学生协会发起的著名的焚书事件,宣传部长戈培尔在焚烧前发表了煽动性的讲话。他们烧毁了弗鲁尔·塞缪尔维舍夫学院图书馆的大约2万本书,其中包括海因里希·曼、玛丽亚·雷马克、海因里希·海因、马克思、爱因斯坦和许多作家的作品。现在,广场上有一块玻璃板下,可以看到空书架,以纪念这次焚书事件。此外,在广场上的一个牌匾上刻着一行海涅(Heinrich Heine)的剧本《阿以尔曼森》(Almansor,1821年)中的一句话:“这只是一个序曲;他们烧了书,最后也会烧了人”。洪堡大学的学生每年在广场上举行一次图书拍卖会以纪念。广场周围的建筑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空袭和柏林战役摧毁。整个建筑群于1950年代修复。广场于1947年8月31日更名为贝贝尔普拉茨(Bebelplatz)。(外观) 贝贝尔广场(The Bebelplatz)全景图,从林登大街上(Unter den Linden)拍摄,左边是国家歌剧院,正前方圆顶是圣.赫德维格大教堂,右边是洪堡大学法学院的阿尔特图书馆(Alte Bibliothek)焚书事件纪念标志 圣赫德维格大教堂(St. Hedwig's Cathedral)位于贝贝尔广场东南角。这是宗教改革后普鲁士第一座天主教堂。(外观)阿尔特斯宫(Altes Palais)位于歌剧院的西侧的建筑是皇帝威廉一世最喜欢的住所,现在是洪堡大学法学院的阿尔特图书馆(Alte Bibliothek)。洪堡大学的学生每年在广场上的阿尔特斯宫(Altes Palais)前面举行一次图书拍卖会以纪念焚书事件。地址:Unter den Linden no.7。(外观) 柏林国家歌剧院(Konzerthaus,Berlin)位于林登大道西段的贝贝尔广场上。始建于1742年,1844年命名为皇家歌剧院,1918年命名为林登歌剧院。也是柏林国家芭蕾舞团的演出场地。1821年,首演了韦伯的《保护者》。费利克斯·门德尔松还主持了一年的交响乐音乐会。1843年8月18日,林登歌剧院被大火烧毁。这座建筑的重建由建筑师朗汉斯(Carl Ferdinand Langhans)监督。1849年,奥托·尼古拉的《温莎的风趣女人》在皇家歌剧院首演。柏林皇家宫廷歌剧院吸引了许多杰出的指挥家,包括费利克斯·温加特纳、卡尔·穆克、理查德·施特劳斯、利奥·布莱奇、赫伯特·卡拉扬。(外观) 宪兵广场(Gendarmenmarkt),又译御林军广场。位于菩提树下大街东段南侧,往里面走进去一点。宪兵广场的名字来源于铁甲军团Gens d'Armes,在1773年以前一直是宪兵队的马厩。这个广场是约翰·阿诺德·内林在17世纪末创建的,并于1773年由乔治·克里斯蒂安·恩格尔重建。现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周围是康泽瑟斯音乐厅(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和两座设计很相似的法国教堂(French Churches)和德国教堂(German Churches)。法国教堂在广场北面,教堂耳房是红顶,教堂有一个观景台、餐厅和胡格诺博物馆。德国教堂位于宪兵市场的南面。它有一个五边形的结构,由马丁·格伦伯格设计,于1708年由乔瓦尼·西蒙内蒂建造。这座教堂属于路德教会。法国教会和德国教会都不是教宗的驻地。广场西面的康泽瑟斯音乐厅是柏林交响乐团的驻地。广场中央矗立着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纪念雕像。1945年,二战期间,德国教堂被大火彻底摧毁。德国统一后重建,1996年重新开放。宪兵广场也是柏林最受欢迎的圣诞集市。(外观) 德国历史博物馆(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最早是兵工厂,后来是勃兰登堡腓特烈三世在1695年至1730年间以巴洛克风格建造用作展示普鲁士大炮的炮兵库。1875年改建为军事博物馆。1943年3月,鲁道夫·冯·格斯多夫在这个博物馆的一个展览开幕式上试图暗杀希特勒,但没有成功。1952年,东德开设了德国历史博物馆(格什切特博物馆)。2004年,由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新翼完成。2006年,军械库建筑修复后,永久展览对公众开放,主题为“两千年德国历史的图像和见证”。地址:Unter den Linden, 10117(Unter den Linden No.2)地铁:U2/U5/U8,U-Bhf Alexanderplatz站。门票:成人:8欧元。(外观) 城堡桥(Schlossbrücke,Palace Bridge) 博物馆岛(Museum Island)位于柏林市中心的斯普雷河中,在菩提树下大街东尽头,过了城堡桥就是。原来属东柏林。岛上有五座博物馆,都属于柏林国家博物馆。建于1824-1930年之间。这个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五座博物馆分别是:柏林老博物馆、新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博德博物馆及佩加蒙博物馆。其中以佩加蒙博物馆所收藏的大型古代建筑物部分最具盛名。博物馆岛集中了国家德国博物馆的精华。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岛上的所有建筑进行重新维修。如果要参观这些博物馆,就需要在柏林多住一天。地址:Museumsinsel (Bodestraße) 10178 Berlin。搭乘地铁U6 到Friedrichstraße站下车;门票:五个馆的一天通票为18欧元。(如果有时间,可以进佩加蒙博物馆2小时,其余馆不入内) 阿尔特斯博物馆(Altes Museum,老博物馆)位于柏林博物馆岛。博物馆收藏了普鲁士王室的安蒂肯萨姆龙Antikensammlung古物收藏。由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辛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在1823年至1830年间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建造的。(外观)古希腊头盔 新博物馆(Neues Museum)位于博物馆岛的北部。建于1843年至1855年间。有希腊庭院、埃及庭院、民族志室等,展品主要是德国史前和早期历史收藏,以及埃及包括埃及王后纳费提蒂的标志性半身像。博物馆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就关闭了,在柏林爆炸事件中遭到严重破坏。重建工作由英国建筑师大卫·齐波菲尔负责。博物馆于2009年10月正式重新开放。纳芙提蒂的半身像 阿尔特国家美术馆(Alte Nationalgalerie)位于博物馆岛上,展示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比德迈尔、印象派和早期现代主义艺术作品,是柏林国家美术馆的一部分,也是柏林国立博物馆的一部分。1861年修建,在Banker Johann Heinrich Wagener捐赠262幅画之后,德国和外国艺术家都捐赠了一些画。这些捐赠构成了当前收藏的基础。美术馆由斯图勒(Friedrich August Stüler)设计。 门泽尔(Adolph von Menzel)“轧钢” 佩加蒙博物馆(Pergamon Museum)位于柏林的博物馆岛北部。这座建筑是由阿尔弗雷德·梅塞尔和路德维希·霍夫曼设计,从1910年到1930年,历时20年。博物馆分为古物收藏馆、中东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土耳其的古希腊城市佩加蒙卫城的佩加蒙祭坛(Pergamon Altar)、伊拉克巴比伦的伊什塔之门(Ishtar Gate)、土耳其巴拉特的米利图斯市场之门(Market Gate of Miletus)、约旦的姆沙塔立面(Mshatta Facade)、叙利亚的阿勒颇房间(Aleppo Room)。还有伊拉克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楔形文字石碑残片(Epic of Gilgamesh)。佩加蒙祭坛是收藏中最著名的物品。佩加蒙博物馆每年有上百万人参观,成为德国最受欢迎的艺术博物馆。佩加蒙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主要展品保护了起来。但建筑在柏林的空袭中遭到严重破坏。苏联收集了所有剩下的博物馆物品作为战利品带到俄罗斯。其中一些目前存放在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馆和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截至2003年,俄罗斯归还了一部分。该馆的佩加蒙祭坛目前在维修未开放。(如果时间够,可以进馆,2小时)佩加蒙祭坛伊什塔尔门在伊拉克复制的巴比伦伊什塔尔门阿勒颇房间楔形文字石碑残片博德博物馆(Bode Museum)位于柏林博物馆岛北头。古色古香的,有个大圆顶。它由建筑师恩斯特·冯·伊恩设计,于1904年竣工。1956年为纪念其第一任馆长威廉•冯•博德(Wilhelm von Bode)而命名。现在主要是收藏拜占庭艺术雕塑、钱币和奖章。博物馆一楼陈列着北欧和南欧的哥特式艺术,二楼陈列着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雕塑收藏展示了基督教东方的艺术、拜占庭和拉文纳的雕塑。在这个馆中,雕塑、绘画和工艺品被放在一起观看。货币馆是世界上最大的钱币收藏馆之一,其范围从公元前7世纪小亚细亚造币开始到现在。馆藏约500000件,其奖章收藏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展览。(外观) 柏林宫殿(The Berlin City Palace 德语:Berliner Stadtschloss)原来是柏林市城里的皇宫,它位于博物馆岛东南方,柏林大教堂的南侧。这座宫殿最初建于15世纪,由德国建筑师安德烈亚斯·施卢特(Andreas Schlutter)设计的,从1701年到1918年,它是普鲁士霍亨佐伦国王的主要居所和冬季居所。1871年德国统一后,这里也是德国皇帝的中心居所。1918年德意志帝国垮台后,它成了一座博物馆。这座宫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盟军轰炸的严重破坏后于1950年被东德拆除。德国统一后,决定重建皇宫,但内部改成现代风格,计划于2019年9月14日完工,但现在还没有完工。(经过)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Berlin Cathedral)是柏林福音派最高教区和学院教堂,位于博物馆岛中部。目前的建筑完工于1905年,是“凯泽特”历史主义建筑的主要作品。(外观)波茨坦广场(Potsdamer Platz)柏林市中心一个重要的公共广场和交通交汇点,位于勃兰登堡门以南约1公里处,是1995年柏林墙倒塌后才开始建造的区域。波茨坦广场以西是文化论坛,旁边是新国家广场和柏林爱乐乐团。犹太人纪念碑坐落在广场北部。在仅仅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一个乡村大道的交叉口发展到欧洲最繁忙的交通交叉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完全荒废。在冷战时期,柏林墙把它原来的位置一分为二,留下了一片荒凉。自德国统一以来,波茨坦广场一直是一些主要重建项目的所在地。如果看完柏林大教堂后还有点有时间和兴趣可以去看看。 (本集完)注:1、本游记所说的一天的概念,实际常常要跨两个自然日。因为通常的飞机都是头天下午或晚上到达座城市,住一晚上,第二天下午或晚上离开这座城市。一日游是指在这座城市中心的景点有全天或两个半天,共8—10小时完整的游玩时间,不含来往酒店或机场的时间。如果住的地区偏远,到市中心的旅游景点来回时间就多;另外大多数城市的机场离市中心也很远,所以来往这个城市中心的景点,两头共要预留4小时路程时间,也就是14小时。2、本文介绍的这19个城市和地区的旅游景点,大多是人气指数位于旅游网站前二十的景点,而不是我个人的喜好。人气指数高的人文景观大多位于城市或地区的中心,多可步行或乘坐地铁和巴士等公共交通;这些城市内的景点都比较集中,除了参观博物馆外,一天时间基本都可以走完。由于时间有限,建议尽量预订市中心,离大多数景点近、附近有地铁站的酒店或青年旅社。3、本文介绍的景点是按一天行程的时间顺序排列的。尽量按不走回头路,节省体力和时间排序。有时一天中会出现十几个景点,如果每个景点都慢慢看,一天时间是不够的。实际其中只有几个主要景点,其他景点只是因为在主要景点的附近或路过,比如某公园、某大厦、某教堂,只需经过看看外观,拍拍照,停留片刻,打个卡即可。由于避免审美疲劳,很多类似的景点,即使值得一看也只得忍痛割爱,比如教堂、同类型的博物馆等。本文其他集目录:【不懂外语的人自助游历亚非欧19个城市组画】1、 迪拜一日游 — 标新立异的建筑试验田【组画之一】2、 开罗一日游 — 木乃伊的故乡【组画之二】3、卢克索一日游 — 太阳神升起的地方【组画之三】4、雅典一日游 — 欧洲文明的发源地【组画之四 】5、梵蒂冈一日游 — 国中之国【组画之五】6、罗马二日游 (上、下)— 条条道路通罗马【组画之六】7、佛罗伦萨二日游(上、下)— 美术家朝拜的殿堂【组画之七】8、比萨半日游 — 倾斜的万有引力【组画之八】9、威尼斯一日游 — 水上迷宫【组画之九】10、维也纳一日游 — 朝拜音乐之都【组画之十】11、布拉格一日游 — 金色的布拉格【组画之十一 】12、柏林一日游 — 菩提树下【组画之十二】13、阿姆斯特丹一日游 — 自行车的都市【组画之十三】14、巴黎三日游(上、中、下) — 永远的浪漫【组画之十四】15、巴塞罗那一日游 — 建筑鬼才的作品集【组画之十五】16、伦敦二日游(上、下) — 岛国雾都 【组画之十六】17、剑桥一日游—重走志摩的康桥【组画之十七】18、莫斯科二日游(上、下)—红星照亮的广场【组画之十八】19、多哈一日游—沙漠新城【组画之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