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里的很多故事,都能在耶路撒冷找到相应的地点和遗迹,于是,仅1平方公里的老城成了神圣之地。“苦路十四站”,就是耶路撒冷的重要旅游线。“苦路”,就是传说中耶稣被判死刑后背着十字架走到刑场的那段路,也称“十字架之路”。但圣经并无“苦路十四站”,耶路撒冷早被毁灭8次。1731年,教皇克雷芒十二世,确认了苦路上耶稣停留过的十四个标志性地点,因此有了“苦路十四站”的说法。后来,用铜牌刻上编号挂在事发地点。苦路1-9在老城的街巷,10-14在圣墓教堂。很多信徒到耶路撒冷,以重走苦路朝圣,也称“拜苦路”。游客也会兴趣盎然地沿着苦路走一遭。公元33年4月,犹大“告发”耶稣后,罗马士兵在橄榄山的客西马尼园抓到耶稣,紧接着宣判耶稣企图当犹太王的所谓罪行,并让耶稣背上十字架游街示众,押往刑场处死。苦路的起点是从狮门开始,城门上有四只狮子。开始的地方,有一处图板对苦路做了详尽描述。第一站,耶稣被判死罪。此处原是罗马人的总督府,总督彼拉多公开审判耶稣。现是伊斯兰的奥马利亚中学。墙上订着罗马数字的圆铜牌。第二站,耶稣被鞭打,戴荆棘冠,背上十字架的地方。后来建成鞭笞教堂和定罪教堂。鞭笞教堂门楣上的图案是荆棘。现在是锡安修女院的一部分。鞭笞教堂旁边的定罪教堂,是给耶稣定罪和背负十字架的地方。现是天主教圣方济各会的教堂。天花板上的荆棘王冠。第三站的旁边,有个荷枪实弹的警卫点。第三站,耶稣第一次跌倒的地方。如今这里是1948年重建的亚美尼亚天主教堂,教堂的门楣上,展示耶稣跌倒的情景。教堂里面。第四站,紧挨着第三站,耶酥在人群中遇到母亲。门楣上方的浮雕,圣母玛利亚很悲伤地抓着耶稣的手。第五站,耶稣支持不住,”西蒙”被兵丁从观刑人群中随便拽出,替耶稣扛十字架。这是1895年由方济会建造的“西蒙教堂”。第六站,有个叫维罗妮卡的妇女,用手巾为耶稣擦去汗水血水。12世纪在此以其名建造维洛尼卡教堂,手巾保存在圣彼得大教堂。如今这里是座小修女院。第七站,耶稣第二次跌倒。古老城墙的正义之门坐落于此,如今是座圣方济会的教堂,装饰着描绘耶稣跌倒的图画和浮雕。第八站,耶稣在此安慰跟随着哭泣的女人,“不要为我哭泣,为你们的孩子、为耶路撒冷的未来哭泣吧……”这是希腊修道院的北墙。在老城狭窄弯曲的小路上,时常可见各国朝圣团的身影,他们轮流背负着十字架,顺号走过每一站,或唱或念,跪拜停留片刻,进行宗教纪念活动。第九站, 耶稣在各各他山第三次跌倒,位于教堂和修道院入口的地方。这些都是后来为纪念耶稣而建。抬头就能看到著名的圣墓大教堂。第十站至第十四站,在圣墓教堂内,这是耶稣背着十字架在人间走的最后一段路程,尽头就是各各他山,三天后复活。(下篇,单写第十站至第十四站。)小广场上的线路图和景区图,都有专门的“苦路十四站”线路,但真正“按图索骥”并不容易,街街巷巷曲里拐弯像是迷宫,有的还要折返。同住的台湾女孩建议说,最好跟着旅游团,有的地方是真不好找。我高兴地碰到过一个中国团,谁知连拍照的角度还没选好,那个团就“快闪”了。算了,没本事跟。看一篇游记抱怨“苦路游”,“旅行团成员一个个小跑式地紧跟(导游)其后”。我花了2天找苦路,第一天是顺路随意看。第二天,想找齐“十四站”。那天运气好,到处是扛着抬着十字架的,跟着就行。虽然在耶路撒冷住6夜,相对而言时间多些,不过,也只能走马看花,毕竟时间还是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