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使用了我在大英的逛博物馆技巧,第一天先把整个馆走一遍,大概搞清楚地形,每个房间的位置,分别展出什么。大概在我走了3个小时之后,我意识到,只有1天时间的话,就连“每个房间走一遍”这个任务都完成不了……卢浮宫太大了。所以网上那种什么3小时带你逛完,全都是误人子弟的,如果是大妈团直奔蒙娜丽莎拍照走人那种,那就不说了,也不是这篇文章面向的人群。另外点评一下,卢浮宫的方向指引和馆内指示牌其实做得很烂,官方的导游图(上面这幅)也非常简陋,连房间名字都不标的,每个展厅里面也不标房间好,这就造成很多人容易迷路,(之后还有很多旅途故事,都体现出法国人态度和礼貌很差这点)我走了一天后,把东南西北和大概哪个位置有什么标注了一下,方便再去。---------------------------------------我不是从正面(金字塔)那边进,而是侧门进(图下方红圈)。最好方法是官网买票,买完它就会email发你个二维码,到了侧门扫手机进场。那些在金字塔正门大排长龙的人,吃亏在不会用流行的新技术啊。------------------------------------------------------下面开始按展馆顺序来讲讲里面的珍藏。就从我个人最感兴趣的绘画馆开始吧。德农馆从0层上到1层,走过摆放着胜利女神像(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 )的大楼梯。古希腊的雕塑是西方艺术的基础,当时的追求是力求完美,要把人体画到/雕刻到最生动,最真实才是佳作。这样的理念也很方便我们艺术的门外汉欣赏,因为只要哪幅画上的人物让你感觉到比用相机拍还高清、有细节、有神情;哪个雕塑的身体肌肉比你用3D打印还要真实、有骨骼纹络,那么这个作品就八九不离十是名作。这座大理石雕像是公元前2世纪的作品,当时耸立在希腊的万神殿中面朝着海洋,身后的翅膀就像在海风中扇动一样。2200年前的希腊就已经在“真实感”上做的这么出色,真使后世的艺术家们很有压力啊。1883年被卢浮宫收藏后就一直放在这个位置没有动过,这么数的话也有134年了。头和手臂在当年出土的时候就断了,后来在1950年又找到了右臂。再走近一点看,还能看到身上犹如半透明的衣服被风吹起的感觉,还有很有线条的肚子。工艺实在太厉害。下面这个《女子头部小雕像》就更厉害了,公元前2700的作品,距离现在5千年。这个作品虽然线条简单,但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即使是如今的一些绘画作品,还参考了它的这种风格,如下图。21世纪了还在模仿5千年前的作品,就可见现代的艺术家跟古人比还是很嫩。-------------------------------------------------从胜利女神的大楼梯上到1层,就是挂着无数名画的绘画馆(地图中红色房间)先说说背景。卢浮宫在法国,那么自然是法国画派的藏品比较多,达4千多幅。其次是荷兰画派(1400件)及意大利画派(1100件),西班牙英国德国的画则较少。路易十四对收藏做了不少贡献,他本人有钱,买得起,又喜欢艺术,所以可以发散大臣们出去大批收购。到他去世时,卢浮宫从只有几十幅画,暴增到2500幅,为整个博物馆打下了基础。1.十四、五世纪“早期绘画”。"早期“是相对于文艺复兴来说的,文艺复兴以前称作早期。中世纪嘛,大家都知道,思想比较束缚,连绘画都只能画宗教题材。来来去去就是耶稣那几个破故事,不是钉十字架就是圣母哭子,我个人也不太感兴趣,所以这里只涉猎一下。这里放其中一幅,看完大家就大概明白这一时期的风格。《圣殇圆形画》首先基本上宗教主题的画,边框通常都涂成了金色,背景也是金色,如果你逛博物馆时进入一个房间发现全是金框的话,八九不离十是早期作品。其次是主题,单一无聊,人物神态也没什么特色,总之整个画面都流露出一种”照本宣科“之感,如同我们中学学思想品德。当时创作这种画也是时代使然。教廷是当时最大的力量,成为御用画师就衣食无忧,你想画你自己的东西就饭都吃不饱,那自然很多人会选择前者了。教廷让你创作画,自然要金碧辉煌,让进来的人产生一种很Holy,很高大上的感觉,就达到目标了。2.到了十六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后,画家们终于有机会解脱,不用再画耶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高雅、细腻,以神话、寓言或者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画。画中的人物也开始仿古,出现古希腊风那样高雅,具有美感的裸体。这幅《Gabrielle D'estrées and Duchess of Villars》(加布莉和她的姐妹维拉斯)是镇馆名画之一。创作于1595年,为枫丹白露画派。它的特点是人物的身体很性感但五官却非常诡异。而且姐姐捏着妹妹乳头的手势也让人十分不解,更增加其诡异感。但这样的诡异感却使你觉得这画里的人头是不是有灵魂,这也是它的神奇之处。我怀疑伊藤润二的画风是有所借鉴这一派特色的。3. 乔治·德·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被称为“光线大师”.看看下面这幅他的作品就明白为什么了。《油灯前的马格达丽娜》 (Magdalene with the Smoking Flame)1650年。竟然能画出烛光照映的那种光线从明到暗的渐变感,是多么高难度的技巧。试想一下如果渐变的过程有一点不如我们平时日常所见,都会觉得突兀,而此作基本就好像在看真实的烛光一样。现在有很多所谓的摄影师,对光线的捕捉还不如古代大师用画的,级别实在是差太远。4.十七世纪后期,古典主义画风到达第一个巅峰。其中代表人物有夏尔·勒布朗(Charles Le Brun),他是路易十四的首席画师,为凡尔赛宫和卢浮宫画过大量壁画和天花板画。这幅《亚历山大进入巴比伦》(Entry of Alexander into Babylon)1665,就能看出他的功力。“色彩明亮 ”,“人物五官清晰”,“肌肉、衣服皱褶、肤色逼真”等等古典主义重视的要素全都做得很高水平。5.十八世纪,一种新风潮开始出现。人们对所有古典的审美标准都提出质疑。例如“人物逼真”,被批评为“死板”,人物肌肉线条完美又被批评为“只描写高富帅和白富美,从不画普通人”等等。其实这样的价值观大逆转跟时代背景也有关,18世纪正好是大革命前后,路易王朝过度到共和国的时代,所以这种“平凡推翻高贵"的思想很有市场,也是能理解的。这道理就跟20世纪的40-70年代也是无产打倒了有产很长一段时间一样。当然了以上只是世界大潮。具体到绘画界来说,还是有一些好处的,因为一些新的风格出现了,那就是放弃以历史,大道理为题材,改成描写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亲切、轻松题材。代表人物有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他的《狄安娜出浴》(Diana Leaving her Bath)整体画面就给人非常优美,舒适,清新的感觉。先来一幅著名的《自由引导人民》,1830年画的,为纪念法国七月革命。我们放大一点看,其实图中人物五官都算不上很精致(例如右边拿枪的男孩还有跪着的那个,甚至都有点糊),比它精致的画有很多。但这正是作者Delacroix的风格,他更强调画面表达的不羁的情绪还有色彩的运用来制造出这种波澜壮阔感,而不是花时间去画精致的五官。很适合搭配着贝多芬的曲子来听,因为他们都是浪漫主义派,一个音乐一个绘画但也有共鸣之处。这幅《拿破仑加冕典礼》有3、4个人那么高,9米长!是拿破仑亲自找路易大卫私人定制的画。这么巨型的画,难度就不光是五官和身体真不真实的问题了,还有空间布局的难度,想象下整幅画的人物都保持正确大小比例有多难。堪称是路易大卫的巅峰之作,好《以父之名》之于周杰伦。走近看,图中间的是拿破仑,正给他的皇后约瑟芬赐予皇冠。礼节上本应是拿破仑跪下等教皇赐予他皇冠的。但拿破仑一把从身后的教皇庇护七世手中抢过来的皇冠,自己来加冕了。庇护七世就是我在本系列游记(一)中提到的那个被拿破仑抓过来的窝囊教宗。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场景和曹操与汉献帝联想到一起。下面还是Delacroix德拉克罗瓦(画自由引导人民的老兄)的作品,《萨达那帕拉之死La Mort de Sardanapale》。背景是画亚述巴尼拔攻打巴比伦失利后,被困在尼尼微宫,为了不让宫殿和财宝落入敌人手里,下令烧毁宫殿、处死自己的妻妾和马匹后自杀。本画使用的红色系非常好看,与美女裸体的白色形成强烈对比。图中国王正在指挥手下杀掉他的马匹和姬妾。整个画的人物成对角线排列(国王眼睛朝着右下方,下图的女子眼光朝左上,正好对称),这个在现代摄影的构图里也经常使用到。-----------以下是绘画馆2楼的作品----------先来著名的《马拉之死》,路易大卫的作品。小时候就在书上见过的名画。题材是法国大革命期间,一位革命家马拉被刺杀,死在浴缸中的场景。由于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所以才会这么火和具有象征意义。这幅《Dante and Virgil Encountering the Shades of Francesca de Rimini and Paolo in the Underworld》(本画没有约定俗成的中文名,大概意思就是“但丁与维吉尔游地狱时遇见阴影”)作者阿里·谢佛(Ary Scheffer),他的画作题材很多源自于但丁歌德等文学作品。其作品风格被称为冷古典“frigidly classical”这幅《Les Femmes souliotes 》,讲的是1820年希腊独立战争,抵抗奥斯曼帝国的故事。一帮女子在山上看见丈夫们被敌军打败后,悲伤欲绝的神情。我们可以理解同狼牙山五壮士是类似的题材。色调同样阴冷,人物非常精致。泰奥多尔·夏塞里奥(Théodore Chassériau),法国浪漫主义画家《Suzanne au bain》(上年纪的人偷看苏珊娜洗澡)这幅《营救安洁丽卡的罗杰》(roger delivrant angelique)是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的作品。他是新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名家。左边是飞鸟上的罗杰,右边是被锁在岩石上的安洁丽卡。右侧安洁丽卡静止不动的形象,与罗杰的长矛所呈对角线形成对比。全图阴影部分用黄褐色调,在这种色调的衬托下,铠甲的金色、盾牌的红色,罗杰身披斗蓬均白色,特别是那少女躯体的肉色,都显得格外醒目。安格尔的声誉如日中天时,也正是古典主义面临终结,浪漫主义崛起的时代,他和新生的浪漫主义代表人德拉克罗瓦之间发生许多次辩论,浪漫主义强调色彩的运用,古典主义则强调轮廓的完整和构图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