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9
1807
4
15
作者:飞渡先生
[引子]Balkan,当这几个字母组合而成的单词从舌尖蹦出的时候,心中就有一种情愫莫名升腾。这片土地有着太多令人回味的历史,也有着太多用鲜血染红的回忆。对旅行者来说,巴尔干是老旧帝国的余晖,是褪色的共产主义,是宗教的熔炉与战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最激烈的地带。巴尔干还是费迪南大公、是茜茜公主,是铁托,是瓦尔特,是齐奥塞斯库,是霍查,是库斯图里卡,是巨星闪耀的贝尔格莱德红星队。每个爱旅行的人都一个巴尔干之梦。2017年夏天,我终于有幸亲身踏上巴尔干,在这片传奇的土地上唱响自己的“流浪者之歌”。[路线]1.作为历史和地理名词的巴尔干半岛,指的是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陆地,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涉及的国家包括包括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科索沃等6个国家的全部国土,以及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土耳其等8个国家的部分国土。按此划分,巴尔干半岛涉及的国家应该为14个。因为希腊可以和土耳其、塞浦路斯、马耳他归于一线,出于行程和时间的综合考虑,确定本次巴尔干之行的路线是由意大利入境,经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科索沃、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后,由匈牙利出境,加上不被国际承认的德涅斯特沿岸共和国,总计为15个国家。2.因为巴尔干半岛历史、政治因素错综复杂,如何安排一条合理的出行线路是旅行前的重要功课。需要说明的是,各人对“合理”的理解不同,有人希望省时,有人希望省钱,有人习惯不走回头路,有人喜欢深度游玩,所以最终规划的线路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只是一条于己最合理的路线。在做路线规划时,收集整理了网友的实际经历和建议,梳理出以下三种路线方案:方案1: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波黑(萨拉热窝、莫斯塔尔)-克罗地亚(二次入境,去杜布罗夫尼克)-黑山(科托尔、波德戈里察、布德瓦)-阿尔巴尼亚(地拉那)-科索沃(普里什蒂纳)-马其顿(斯科普里)-保加利亚(索非亚)-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摩尔多瓦(基希讷乌)方案2: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克罗地亚(萨格勒布)-波黑(萨拉热窝、莫斯塔尔)-克罗地亚(二次入境,去杜布罗夫尼克)-黑山(科托尔-布德瓦)-阿尔巴尼亚(地拉那)-科索沃(普里什蒂纳)-马其顿(斯科普里)-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保加利亚(索非亚)-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摩尔多瓦(基希讷乌)方案3: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克罗地亚(萨格勒布、杜布罗夫尼克)-黑山(科托尔、波德戈里察、布德瓦)-波黑(萨拉热窝、莫斯塔尔)-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科索沃(普里什蒂纳)-阿尔巴尼亚(地拉那)-马其顿(斯科普里)-保加利亚(索非亚)-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摩尔多瓦(基希讷乌)可以看出,三种方案前段和后段基本相同,区别出要出现从克罗地亚出发到进入保加利亚的这段路线。主要区别是克罗地亚要不要二次入境,以及杜布罗夫尼克、莫斯塔尔、萨拉热窝、科托尔这几个城市如何安排的问题。曾就这个问题和顾剑老师探讨,他的回答大致如下:从地图上看,从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一路沿着海岸南下到达黑山以后,最顺的走法是黑山接着南下到阿尔巴尼亚,然后向东画圈去科索沃-马其顿-塞尔维亚-波黑,但是这只是地图上的距离,实际上黑山去阿尔巴尼亚的陆地线路有点绕,要转两到三次汽车才能到达地拉那,而且如果从科索沃如果直接去塞尔维亚入境的话,离开塞尔维亚的时候没有塞尔维亚入境章,会有麻烦。黑山的科托尔到波黑的莫斯塔尔不远,从莫斯塔尔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有直达的火车和汽车,萨拉热窝到贝尔格莱德也直达。我们的谈论引来了另一位网友参与,他的回答是:从萨格勒布直接到萨拉热窝,之后去莫斯塔尔,然后去杜布罗夫尼克,之后进黑山到科托尔和布德瓦。从布德瓦直接坐车到地拉那,然后到斯科普里。从斯科普里到科索沃一个半小时回斯科普里,最后去塞尔维亚。经过再三斟酌,最终确定的路线是:北京-米兰-威尼斯-卢布尔雅那萨格勒布-贝尔格莱德-萨拉热窝-斯普利特(克罗地亚二次入境)-杜布罗夫尼克-科托尔-布德瓦-波德戈里察-地拉那-奥赫里德-斯科普里-索非亚-布加勒斯特-锡纳亚-布拉索夫-基希讷乌布达佩斯-北京[签证]1.巴尔干诸国中,除了塞尔维亚对中国护照免签外,其余国家都需要签证。但只要有申根多次往返签证,就可以畅行无阻,所以这次申请的意大利申根多次签。之前有过申根签证,但都是单次,并且没有意大利签。有不少网友反映,第一次办理意大利多次并不容易,而相较之下,法国的多次更容易些。但这完全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本次实测,意大利的多次也并没有那么困难。网上提前预约签证中心,除规定必须的材料之外,还准备了户口本、房产证复印件、信用卡对账单、房产证复印件等补充材料。结果,周五送签,周二就通知出签了。总结的经验就是:财务状况良好,认真规划行程,按需准备材料,严肃对待签证。2.摩尔多瓦需要单独签证,现在可申请电子签,80欧。已有其它网友实测,难度不大,主要问题是赴摩的交通方式。我是某宝办理,671元。[国家篇]本次旅行前6天在意大利,后3天在匈牙利。这2个国家略过,游记从斯洛文尼亚写起,到摩尔多瓦结束。有些地方照片和文字较少,因为大家都比较熟悉,不多费笔墨。所有照片均来自手机,重记录不重美学。[Day 07] 威尼斯-斯洛文尼亚 交通方式:大巴路上耗时:约4个小时购票方式:https://www.flixbus.com/花费:19.9欧/人作别暑期里人声鼎沸的意大利,取到威尼斯一路向东,进入本次旅行的第一个前南国家斯洛文尼亚。从威尼斯到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那有火车和汽车两种选择,但火车没有直到,必须取道奥地利,时间过长,因此大巴是最合理的选择。威尼斯的交通状况相对复杂,去斯洛文尼亚的Flix大巴有3个出发地点,购买车票时要特别留意发车地点。我买的是从Mestre火车站发车的,距离主岛火车站5分钟左右的车程。大巴8:40左右出发,10点左右到达意大利边境城市的里雅斯特,稍作短暂停留后,于11点半左右到达意斯边境,斯国警察会上车检查护照。斯洛文尼亚边境警察大巴的终点站是卢布尔雅那中央车站,火车站和汽车站在一起。在车站窗口可以购买布莱德湖的往返车票,每小时一班,车次很多,7号站台发车。卢布尔雅那巴士总站售票窗口之前对斯洛文尼亚的印象一部分来自斯拉沃热·齐泽克,另一部分自Laibach。齐泽克作为拉康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最近数年一直是欧美学术界的宠儿。但他的主要理论却是反资本主义的,因为他“立志以精神分析为利器,揭露资本义是以何种方式左右公众的想象力”。很多年前曾买过一本他的著作《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内容着实晦涩,一直没看完。拉沃热·齐泽克至于工业金属的殿堂级乐队Laibach,更是这个国家的传奇。二战时卢布尔雅那曾被德军占领过,Laibach就是卢布尔雅那的德语名字。大学时第一次听到他们的音乐,震惊于在共产主义的土壤上竟会出现一只气质如此气质阴郁、充满法西斯情节的乐队,要知道他们可是成军于1981年,那时整个东欧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是铁板一块呢。Laibach 赴朝鲜演出前南时期的斯洛文尼亚是诸加盟共和国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91年闹独立也爆发了战争。但南斯拉夫军队这仗打得很敷衍,打了10天就撤兵了,双方几乎没有什么伤亡。就这样,斯洛文尼亚成为前南斯拉夫第一个独立的国家。独立后,斯更是先于其他兄弟回家率先加入欧盟和欧元区,继续保持着较高的生活水平。在2014年的人类发展指数上,斯洛文尼亚以0.88的高分位列世界第33位,是民富其实的发达国家。漫步卢布尔雅那街头,社会主义的影响几乎消失殆尽。由于斯洛文尼亚历史上曾被意大利和奥地利统治,这里的街景更接近于传统的欧洲。普利舍仁广场是卢布尔雅那的中心地带,著名的景点三桥、龙桥、中央市场以及为数众多的酒吧、餐厅都聚集在这一带。斯洛文尼亚国小历史短,历史上值得说道的名人不多,普利舍仁出生于1800年,是该国历史上最有声望的诗人,斯洛文尼亚的国歌的歌词就来自于他的一首诗作。普列舍仁铜像见惯了宏伟宽阔的大广场,相比之下,普利舍仁广场实在太小了,不过倒很符合斯洛文尼亚小而美的特征。到卢布尔雅那正好是周五,刚好赶上了中央市场的开放厨房活动。每年自3月中旬至10月底的每个星期五,卢布尔雅那市政府都会举办美食一条街活动,当地人称Odprta Kuhna。今天的午饭和晚饭都是在这里解决的,算不上价廉,但是绝对物美。Odprta Kuhna一对夫妇正在售卖自制的食品,大辣椒里混合了肉和米饭,浸泡在番茄汤中,配上土豆泥和奶油,口感十分醇厚。晚餐非常像中国的拌饭,有鸡肉、茄子、辣椒、酸奶油,还比较适合中国的胃。到了巴尔干,土耳其的影响是大大的,所以见到这样的大串烤肉也就不稀奇啦。越深入巴尔干饭量越大,卢布尔雅那还只是一个开始。这种冰激凌卷最近貌似很流行。离中央市场不远有一个很大的菜市场,种类十分丰富。开放厨房周围还有很多售卖纪念品和传统食品的摊位,大多都是当地的年轻人手工制作的一些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也有当地的农民推销自家的腌肉和蜂蜜。酒足饭饱之后,就向Metelkova区进发。途中一家音像店,收获斯洛文尼亚民间音乐两张,8.99欧的价格在欧洲也算是良心价了。大名鼎鼎的Metelkova区在前南时期曾是一座军营。斯洛文尼亚独立后,军人们搬了出来,军营逐渐废弃,后来一些艺术家和酒吧经营者逐渐进入,使这里渐渐演变成为一个独特的亚文化社区。从龙桥一路走来并不算太远,可能因为是下午的缘故,几乎没什么人,一些酒吧还紧闭着大门。遇到两个正在创作的涂鸦艺术家,一问才知道也是慕名而来的外国人。Metelkova里充满了大量造型古怪的现代艺术和涂鸦。七点多天还黑,晚饭后溜溜达达去了卢布尔雅那城堡。天气很好,从半山腰向山下望去,老城区的一部分尽受眼底。卢布尔雅那一日很充实,很美好,开始期待明天的布莱德湖之行。[Day 08] 卢布尔雅那-布莱德湖-卢布尔雅那交通方式:大巴路上耗时:约1个小时购票方式:卢布尔雅那车站现场购买花费:12.5欧/人往返酒店离中央车站步行只要10分钟,昨天已经提前买好车票,今天的行程安排得很轻松。在楼下的快餐店吃到了巴尔干名吃Burek——这个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最常出现的食物。我吃的肉馅的,很像中国的肉馅饼,唯一的区别是加了芝士。不得不说当年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的影响,虽然卢布尔雅那离意大利并不算远,但已经明显有大量在中东和东欧常见的饮食了。今天是个周末,一路上见到不少骑车去布莱德的当地人。布莱德湖算得上是斯洛文尼亚名气最大的景点,很多人将布莱德湖的地位抬得很高,至于有没有那么神奇,还是亲身体验一番吧。湖面碧绿,群山巍峨,但如果有雪山就更好了步行到山上的布莱德城堡大概15分钟的样子,门票10欧。城堡里面有几个餐厅和博物馆,总体意思不大,主要是想从高处看一眼布莱德湖,再顺便吃个蛋糕。餐厅卖的奶油蛋糕味道不错,但估计和布莱德其他地方比起来要贵不少,其实这里每家餐馆几乎都有这种“布莱德蛋糕”,据说这是拿破仑的最爱。买蛋糕的小店,招牌上有很多不同的种类,但其实只有最经典的那一款。午饭时间,去了LP上大力推荐的Ostarija Peglez'n去吃鱼,主菜14-16欧,味道着实不错。烤肉大拼盘布莱德湖鱼从布莱德返回卢布尔雅那的大巴还在来时的汽车站,我等的是14:05的这班,但晚点很重,实际发车已经接近14:40了,百无聊赖,和一群人一起坐在车站外的木椅上等。返回卢布尔雅那后时间尚早,遂又返回三桥,去体验一下鼎鼎大名的甜品店Lolita和Fetiche。虽然我不是甜食爱好者,但不得不说这里的甜品真的是名不虚传,强烈推荐Fetiche的Marie蛋糕。FeticheMarie蛋糕,一款获过大奖的蛋糕吃过了大奖蛋糕,心满意足。周末的晚上,三桥这里太过热闹。接下来的旅行,还会有这样惬意的周末吗?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Day 09] 卢布尔雅那-萨格勒布交通方式:大巴路上耗时:2小时15分购票方式:https://getbybus.com/en/花费:10.4欧/人今天的行程一开始就遇到问题。事先在网上订好了车票,7点10分发车。从这里出发的跨境大巴很多,在5站台和6站台的牌子上都写着Zagreb,为保险期间去车站的问询处确认了一下,得到的是肯定的答复:5站台等车。结果到了7点10分,5站台确实来了一辆车,但却不是去萨格勒布的。正准备上车,司机看了我的车票后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不是这趟车,是14站台发车的另一辆。what??我向14站台望去,空空如也。心中一万个草泥马飘过。再次看表已经7点17分,这时旁边一个好心的女生问我,是否需要帮助。“我要去萨格勒布,问询处的人让我在5站台等车,可其实应该是14站台的那趟车”。“我非常抱歉,卢布尔雅那车站的问询处非常不靠谱,这不是一个人遇到的问题”。她说,好在你去的是首都,车次比较多,再去售票处问一下其他车次,可以改签。又返回到售票处,被告之10:30还有同一公司的另一班大巴,如果不赶时间就坐那一班,不用再额外补票。酒店已经退了,这么早除了餐厅哪里都没有开门,还要干干再等3个小时,想一想还是算了,买了7点40分的另一班,里外里多掏了15欧。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到达边境,斯洛文尼亚这边儿交护照,克罗迪亚那边儿要下车。从边检站开出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萨格勒布巴士总站。萨格勒布是巴尔干地区的交通枢纽,接驳很多国家的首都和重要城市。从车站出来就有轻轨线路,坐6号线可以直达市区耶拉契奇总督广场,非常方便。耶拉契奇是克罗地亚民族独立的象征,1866年萨格勒布中心广场矗立起耶拉契奇的骑马塑像,社会主义时期这尊塑像被游击队员的塑像像取而代之。克罗地亚独立后,塑像又被人们从博物馆中搬了回来。现在这里是萨格勒布的地标位置。耶拉契奇总督广场98年看世界杯,由苏克、博班、普罗辛内斯基带领的克罗地亚令人耳目一新,这是克罗地亚第一次参加世界杯比赛,他们的球技和球衣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号博班、8号普罗辛内斯基、9号苏克来克罗地亚的游客,大多把萨格勒布作为中转地,这里也确实没有太多看点,几个重要景点都距离耶拉西奇广场不远,步行可轻松到达。在伊利卡大街中部乘坐缆车,不到一分钟就可以抵达上城区,这里聚集着萨格勒布的所有重量级景点。圣·马克教堂失恋博物馆从这里步行不远就是洛特什察克塔,门票20,爬上去看一下上城还是很不错的。这一天正好是周日,街上的商店大多歇业。走在市区主要的伊利卡大街,几乎没有开门的商店,连小型超市也不例外,吃个饭都是问题。休息日真的是休息日。一想起可怜的中国人,觉得差异好大。回到耶拉契奇广场,看见很多身着克罗地亚国家队队服的球迷聚集在大屏幕前,以为是有什么重要的国际赛事。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萨格勒布足球队的球员见面会。不一会儿,球队的大巴缓缓驶来,广场上立刻想起巨大的欢呼声。活动正式开始,球员和教练依次上台发言,巨大的欢呼声一直持续了好几个钟头。没有等到仪式结束就返回了住处,我在想着明天的旅程。[Day 10] 卢布尔雅那-贝尔格莱德交通方式:大巴路上耗时:5h30购票方式:https://getbybus.com/en/花费:€31.23告别匆匆一瞥的萨格勒布,继续东行来到前南斯拉夫的总首都贝尔格莱德。昨天刚见识了克罗地亚的足球,但巴尔干足球的代表,还得是昔日的南斯拉夫队。那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几乎是神迹一样的存在。初中时代刚接触足球,适逢大名鼎鼎的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在90-91赛季称霸欧冠。当年南斯拉夫队可谓群星璀璨,一大批优秀球员萨维切维奇、苏克、潘采夫、米哈伊洛维奇、博班、博克西奇在1987年的智利世青赛上大放异彩,只可惜战争肢解了南斯拉夫,也让这一批天才球员在随后的年月各为其主。前南斯拉夫黄金一代贝尔格莱德不是一个特别有特色的首都,因为这里发生了太多战争,迭代太快,以至于缺乏一种一以贯之的历史。建城1600多年,战争始终是贝尔格莱德的关键词。地处巴尔干半岛的中心位置,东西方文化的在这里冲击、交汇,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贝城曾经历过115次战争,有44次被夷为平地。现在的贝尔格莱德是在数次毁灭-重生-毁灭的轮回中建立起来的。时至今日,贝尔格莱德依然随处可见1999年科索沃战争留下的创伤痕迹,市中心依然保留当年北约轰炸后损毁的建筑残骸。巨大的宣传牌后,昔日轰炸的建筑残骸依然令人触目惊心让中国人记忆犹新的还有当年被炸毁的中国大使馆。重访遗迹,遗迹已被拆除,新的中国文化中心已开工在建,只是当年牺牲的三位记者同行也许血仍未干。中国驻前南大使馆遗迹,中国文化中心开工在建尽管过去18年,依然有同胞为遇难的烈士送上鲜花国家议会广场上,科索沃战争中塞族受害者家属挂出标语和图片表达对穆族的控诉。一幕幕惨绝人寰的照片让人不忍直视。议会大厦前科索沃战争塞族受害者的照片,可以清楚看到一位老妇人被挖去双眼战争把普通人变成了杀人机器,但无论是塞族还是穆族,战争来了,受害的终究都普通百姓。宗教教化人类,但它也成为杀戮的借口。对于没有信仰的中国人,幸或不幸只有自己才能体味。[Day 11] 贝尔格莱德-萨维诺德-贝尔格莱德交通方式:大巴(去程)、火车(返程)路上耗时:1 h15(去程)2h(返程)购票方式:现场花费:750(大巴) 388第纳尔(火车)萨维诺德距离贝尔格莱德不远,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作为一日游再合适不过。从萨维诺德车站出来,径直去旁边的“车站”买了返程票。这里闹了一个大乌龙,好在问题不大。先卖个关子,随后再表。按LP上说的,坐4路公交可以直接到老城,但上车后司机说最近刚改了线路,乘坐4路公交车1站,再转3路公交。我要买票,司机笑笑说就一站算了吧。也许是天气太热的缘故,萨维诺德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印象。顶着太阳,也不想再去城堡,只在老城走了走。令人惊艳的是这里的物价,买到同款洗发水,竟然比国内屈臣氏便宜20多块。找到一家煎饼店,但是味道并没有想象中好吃。从萨维诺德返程后,径直打车去了贝尔格莱德游击队的射击俱乐部。估计是穷游锦囊的功劳,下午一共四组客人,三组是中国同胞,似乎射击教练们也对中国面孔见怪不怪了。一共尝试了四种枪型,有一把没记住型号的,是塞尔维亚军队的配枪,威力巨大。 还有把左轮,更是比想象中猛很多。从射击俱乐部出来步行不远就可以到达铁托纪念馆,所以去这里的朋友可以把这两两个地方统筹安排在一起。米哈伊洛大公大街,贝尔格莱德最知名的大街,没有之一,就是贝尔格莱德的王府井,卖得东西也没有什么特色,几家书店还不错,还有卖二手黑胶的。街头表演太多啦,每走几步就能看见一组乐队或者艺人。[Day 12] 贝尔格莱德-萨拉热窝交通方式:大巴路上耗时:7h(10:00-17:00)购票方式:现场在贝尔格莱德买票的时候一定注意,和票一起给你的还有几个硬币,这是用来进站的“通行证”。丢失后还要补钱。因为我是头天买的第二天的票,坐出租车自己付给了司机,司机是个老爷子,大概也没有太搞清楚,也就稀里糊涂收下了。等要进站的时候才发现,这几个完全没有面值的硬币,竟然被我当作钱花掉了。从贝尔格莱德开往萨拉热窝理论上最快也要7个小时,这一天时间基本上都在路上。萨拉热窝有两个汽车站,一个位于城中,一个位于东萨拉热窝塞族共和国境内。从塞尔维亚开来的班车会停在东站,这里距离市区还有一定距离。酒店的小哥直接来接,而且免费,他说这里的司机要价都比较狠,一般是15-20欧。东萨拉热窝汽车站小哥很热心,一路上一直在我们介绍波黑和萨拉热窝。战争当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他说其实当地人并不怎么谈论战争,毕竟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的人都更愿意超前看和超“钱”看。小哥只有23岁,属于战后出生的一代,但却比实际年龄成熟稳重很多,而且对中国也并不陌生。“我曾在土耳其留学,除了英语,还会土耳其语,还能听懂德语。”小伙子对自己的勤奋显得很有自信。“你们的阿里巴巴很厉害,我将来也希望能利用这个平台做一起贸易。”“你想要做什么生意呢?”我问他。“针对旅游市场,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冰箱贴。我找人设计,拿去中国制造,都是一些很富有我们国家特色的东西。”小哥侃侃而谈,40分钟的路程也并不显得漫长。“萨拉热窝是座很包容的城市,你在这里看见清真寺,也可以看见教堂,我们就这样生活着,这种景象是你在欧洲其他地方看不到。”当真如此吗?我倒有些怀疑。这种包容的表象下,到底有多少是我们这些外来人不能理解的隐情呢?经过一场残酷的战争,这里人们真的还能回到过去那种依靠强权维持的表面和平吗?脑海里滑过这些想法,却并没有说出来。住地位于老城附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什么都好,唯一的缺点是没有电梯,哼哧哼哧把行李托上楼顶。在萨拉热窝重温经典安顿完了就到了晚饭时间,问了小哥,小哥推荐了老城一家Local的馆子。天还没有黑,向老城走去。萨拉热窝应该是本次巴尔干之行最期待的目的地了吧,到了老城,一副突厥风情扑面而来。晚上回去后,又找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想一想也很奇妙,第一次看这电影的时候还是学生时代,从未想过自己有着一日能亲眼目睹电影中的场景。[Day 13] 萨拉热窝酒店小哥开车去隧道博物馆,收费15马克,比当地出租车要便宜很多。这里虽然也是萨拉热窝市区,但是却没有直达交通。LP上有详细的公共交通抵达方式,但是也比较周折。如果不参加day tour的话,包车也许是更合理的方式。这里估计是除了萨拉热窝老城之外最值得一逛的地方了。从隧道博物馆回来,就一直在老城区溜达。想买几张波斯尼亚音乐,路上问的所有人都指向一家店——magaza。看来没错。古典、传统、流行,种类颇丰。午饭时间,老城可选择的饮食太过丰富,完全不用担心吃什么。相比西欧,东欧的饮食更容易打动中国人的胃。误打误撞走进一家摩洛哥餐馆,老板娘是一位典型的穆族女子,身着黑袍,边吃和老板娘唠嗑。“摩洛哥饭和波斯尼亚的有什么区别?”“两者差别特别大,摩洛哥饭要更辣,口味更重,喜欢把各种东西混合在一起,但是波斯尼亚却不这么做。”“为什么会在波斯尼亚做摩洛哥菜?”“因为我的丈夫是摩洛哥人,我们一家在摩洛哥居住了很多年,现在返回波斯尼亚居住。”老板娘人很Nice,还免费赠饮土耳其茶。这家店叫Marrakech。相较老城其他饭馆,装修没那么浮夸,价格也很亲民,地址就在街。有缘的朋友可以去试试。下午的时间基本都在老城区闲逛,有一家突厥风情的鞋店非常不错。百年老店,自产自销。女士的比男士的好看。一直逛到日落西山,沿着老城后面的上坡路向黄堡进发,途中会经过穆斯林公墓,夕阳西下,非常肃穆庄严。黄堡现在是一处露天酒吧。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开头和结尾的镜头都是在这里取景。从这里往下俯瞰,萨拉热窝尽收眼底。放着眼前这座美丽的城市,一个长久以来的夙愿终于在此刻画上圆满的句号。从黄堡俯瞰萨拉热窝[Day 14] 萨拉热窝-莫斯塔尔交通方式:大巴路上耗时:9:00-12:00购票方式:现场票价:15马克对莫斯塔尔还是很期待的。一来是这里的风景实在是美,二来也是想见识一下这里的高桥跳水。下了大巴就去车站买第二天去斯普利特的票,结果身上的现金不够了,周围也没有换汇点。最后还是和售票窗口的大妈直接换的。莫斯塔尔在历史上以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融合著称,穆斯林和天主教徒在这里和谐生活了几百年。这一切都在1993年11月9日化为乌有——横跨内雷特瓦河的莫斯塔尔老桥被内战中的士兵炸毁,彻底中断了桥两端克族和穆族的联系。现在的“老桥”论历史,只有13个年头。翠绿色的内雷特瓦河穿桥而过,景色依然壮美,但烈日灼烧下的桥却依然感觉和周围的景色有些格格不入。至于老桥,虽然外观仍在,但毕竟是后期重修复原的,不是那个调调了。在大桥边一家小店看到老桥的纪录片,看到当年克族人一枚火箭弹炸掉老桥的画面,实在觉得是太可惜。战争造成的伤害和裂痕,又怎是仅靠重建就能修复与弥补的呢?莫斯塔尔城不大,一个下午就可以逛完。古城里卖的东西和萨拉热窝也差不多,溜达了一圈后就开始等待“跳水”。气温体感差不多飙升到快40度的样子,桥上暴晒无比。几个身着泳裤的男子一直在桥边吆喝,但是现场的游客并没有出价的。一位女游客拿了一枚硬币递给泳裤男子,但被他拒绝了。很显然,这些有尊严的男子汉的所作所为和街头卖艺不可等量齐观。此时是下午1点左右,日头高照,桥上的温度体感有40°。等了好久还没有动静,不少游客开始散去。一看没戏了,遂去解决中饭。下午4点来钟,太阳小了些,又返回老桥,照例聚焦了一帮围观群众。大声起哄着有之,悄然观望着有之,但就是没有人出价。眼瞅着要黄,一位女游客自告奋勇,拿着自己的帽子开始向围观人群“收费”,终于凑够了不像高台跳水,没有任何花哨的动作。从二十多米的大桥上一跃而下,像是没有绳索的蹦极。[Day 15] 莫斯塔尔-斯普利特交通方式:大巴路上耗时:10:00-13:00购票方式:网络事实证明,在斯普利特的这一天完全是打酱油的,好在是斯普利特除了一个老城也确实没有太多好逛。来这里住一晚完全是为了旅途中歇脚,以及为了坐船去下一站科尔丘拉。正好赶上周末,从莫斯塔尔方向开往斯普利特的大巴、私家车络绎不绝。早上9点从莫斯塔尔开出,说好的2个小时变成了6个小时。到斯普利特已经快下午4点了。安顿好之后就去老城逛。吃了当地的特色,酱汁很有特点,酸酸的,主食以鱼、虾和羊肉居多,和克罗地亚内陆完全不同,很达尔马提亚风情。1979年,斯普利特老城中心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在圣杜克金教堂遇见一位当地的新人正在举办婚礼。[Day 16] 斯普利特-科尔丘拉交通方式:大巴路上耗时:(9:45-12:45)购票方式:网络票价:因为行程时间有限,在赫瓦尔捣、布拉奇岛、科尔丘拉岛这些明星小岛中果断选择了科尔丘拉。和其它小岛相比,它的商业气息要相对弱一些。从斯普利特开往科尔丘拉的船要经过赫瓦尔岛,船上大概有一半乘客都下船了。剩下的人们就继续前行。在船上遇到一对斯洛文尼亚夫妇,人很热情,虽然英语不算太好,但依然聊得很投缘。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却没有一点儿乡土气息。大叔拿着Ipad给我看了很多自己拍摄的照片,他说自己最大的兴趣就是拍照。我们聊起前南,聊起铁托。在前南国家这么多天了,倒是第一次有机会和当地人谈起铁托的话题。他说铁托是一个非常棒的人,在前南时代他们的生活很好。我说你们现在生活得也很好啊,斯洛文尼亚现在是很发达的国家。大叔回答:那不一样。前南时代人们有免费的教育、医疗,不用担心找工作。现在这些全没了。人们对一个时代的怀念,大抵都会对那些免费的东西记忆犹新。在科尔丘拉想过一天彻底的岛民生活订的房间远离老城。这样的安排好处是可以闹中取静。下了船一问出粗,开口就要15欧,而这段距离在地图上看顶多6-7公里的样子。只好打电话让房东的来接。这一晚住在海边,出门便是大海。这一片的海水非常蓝,游人又少,基本都是当地家庭。此行第一次在海边亲近大海,畅游在蓝色的亚得里亚海水中,前几天旅途的疲惫一扫而空。游完泳在岸边一家家庭餐馆饱餐了一顿,吃的当地的海鱼,虽然味道不错,但价格实在不低。这几日在克罗地亚真实感觉物价奇高。在超市看到同样的商品,物价却比塞尔维亚和波黑贵了2倍到3倍![Day 17] 科尔丘拉-杜布罗夫尼克交通方式:租车路上耗时:(10:00-14:00)购票方式:现场票价:170欧前一天没有买到早上去往杜布罗夫尼克的船票,和房东咨询了一下,他说可以包车去。这让我大吃一惊。从地图上看,科尔丘拉完全是一个和陆地不相连的海岛,也没有桥梁,怎么能包车去呢。直到上车后才知道,原来是做摆渡船。很多车子集中在码头边,也需要购票,然后一艘大的摆渡船驶抵岸边,司机们纷纷把自己的车子开进甲板。大概行驶15分钟,就到达陆地。到杜布罗夫尼克已经是中午了,虽然杜城名气很大,但到这里完全是为了打卡,和巴尔干地区整体气质相比,这里实在是太商业化了,所以来前目的就很明确:休闲。订了全程最奢的酒店,Hotel Dubrovnik Plazza,吃过中饭就在酒店的游泳池游泳,一直到日落西山,才出发去老城。酒店门口有4路公交车的始发站,可以直达老城。非常方便。[Day 18] 杜布罗夫尼克睡到自然醒,这是最近一段时间为数不多不用赶班车的早晨了。照例又去游泳,下午又在昏睡。晚上去爬古城,下午实在太热,即使,依然汗流浃背,所以建议要爬古城的话,还是选择太阳落山后,至少不那么晒。需要注意的是,老城在8点之后就要关闭,不再售票了。[Day 19] 杜布罗夫尼克-科托尔交通方式:大巴路上耗时:(10:00-)购票方式:网络票价:杜布罗夫尼克不大,就一个主公共汽车站,很容易找。买了早上去科托尔的车,在车站把剩下的库纳换回欧元。从杜布罗夫尼克到科托尔,地图上显示为公里,开车的话仅需2个小时左右。但实际耗时却要长得多。从杜城出发,开到克-黑边境差不多1小时10分左右,然后就是漫长的通关过程。从克出境,要一个一个单独检查护照,大巴所有乘客必须下车后一个一个单独检查护照,效率可想而知。而从黑入境,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为了这一个小戳,在克-黑两国边境停留2个小时之久。到了科托尔,天气很热,几乎是最近一段时间体感温度最高的一天。由于订的旅店在老城,从大巴站出来拖着行李走在没有一点阴凉的路上,大汗淋淋,感觉很崩溃。找到酒店入住,按酒店前台MM推荐的餐馆吃了饭,就直接回房间休息。直到太阳落山,才出来溜达了一下。这几天连续逛古城,到了科托尔已经有点儿审美疲劳。真的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之前想杜布罗夫尼克是出了名的人多,到了科托尔能好一些,事实证明旺季亚得里亚海沿岸这些明星城市的情况都差不多。晚上9点回到酒店,心想早点睡觉,但楼下的酒吧又非常吵闹,让人心烦意乱。总之,冗长的通关检查,炎热的天气,汹涌不次于杜布罗夫尼克的人流,让我对科托尔竟然无感了。开始有点儿怀念科尔丘拉岛那一天宁静的时光。[Day 20] 科托尔这一天懒懒散散,围绕老城周边各种溜达。老城外就是一个自由市场,有很多新鲜的水果,非常过瘾。特别是大大的无花果。但因为黑山马克和欧元实行1:1等值兑换,所以也没感觉物价便宜。遇到一队身着传统服装的黑山青年在空地上载歌载舞,还有CD卖,才3欧一张,真是良心价了。一定要品尝这家烤肉店,也是猫途鹰的推荐,物美价廉。唯一小心的是你的肚子,因为量实在是太~太大了![Day 21] 科托尔-布德瓦-波德格里察交通方式:包车路上耗时:10:00-13:00购票方式:现场票价:50欧从科托尔到布德瓦的大巴频繁,但因为晚上要住在波德戈里察,所以要么拖着行李去布德瓦,要么从布德瓦再返回科托尔到波德戈里察。两种方案都很麻烦,于是就再次从酒店包车。早上从科托尔出发,中午到达布德瓦,稍作停留,吃个中饭,逛个古城再接着去波德戈里察。虽然波德戈里察并没有什么看点,但作为一个首都打卡派,我还是希望能去一下。波德戈里察绝对算得上欧洲最乏味(也许是世界上)最乏味的首都了。波德戈里察二战时毁于战火,现在看到的这座城市的主要建筑都是二战后重新修建的,基本没有任何看点。酒店在市区最“繁华”的地段,距离主广场和市政府所在地步行只需要5分钟,楼下就是波德戈里察的“三里屯”,但是依然空空荡荡。晚上出去吃饭,找到一家中餐馆。老板是位北京姑娘,据她介绍,这家叫“熊猫餐馆”的中餐厅是整个黑山共和国唯一一家中国人开的餐厅。旅行三个星期了,第一次吃到中餐,点了一个鱼香肉丝盖饭,虽然没有而是用西葫芦丝代替,但风味犹在,大大满足了胃。老板说,波德戈里察本来人就不多,6-8月又更少,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出去度假或者避暑去了。即便如此,依然能感到黑山经济的萧条。据老板介绍,黑山人均工资每月在200-400欧元之间,500欧元的基本属于高薪了。这里有点儿像80年代的中国,很多事情给钱就能办。[Day 22] 波德戈里察-地拉那交通方式:大巴路上耗时:12:00-17:45购票方式:网络票价:111库纳波德戈里察巴士总站和这座城市一样,也散发着一丝衰败的气息。虽然是周六,但车站也没几个人。波德戈里察汽车站去地拉那的班车是从科托尔发出的,所以别指望在波德戈里察能准点儿。说好的十二点发车,但到达时已经是一点多了。上车走人。在黑山境内车速还算可以,但一进阿尔巴尼亚境内,路况就开始变差了。路过爱尔巴桑,司机停车休息,有一些乘客下车了。1997年,新上台的民主党政府发起了一场私有化运动,并最终演变成一场席卷全国的武装动乱。新华社驻地拉那分社前首席记者王洪起先生在《阿尔巴尼亚动乱纪实》中写道:……一些公司和个人以贸易实业公司或慈善基金会的名义注册,大搞假集资活动。这些机构为争夺储户竞相提高存款利率,有的利息竟高达70%~100%。疯狂的假集资使阿全国金融市场出现混乱乃至无政府状态,国家的宏观经济和投资计划受到严重破坏。但阿当局仍漠然处之,总统贝里沙甚至公开为假集资活动辩护。眼看群众手中已经没有多少钱储蓄了,一些骗子便携巨款潜逃,或宣布“破产”,这引起储民极度不安,有人甚至暴病不起或绝望自杀。他们呼吁政府干预,政府却不予理会。从1997年初开始,大批储民相继在全国各大城市掀起大规模的反政府抗议活动。群众纷纷走上街头,高呼“我们要自己的钱”“打倒强盗政府”“打倒贝里沙”等口号,并伴有打、砸、抢行为。在这次武装动乱中,300余万人口的阿尔巴尼亚,共有近3000人丧生,2万人受伤;国民经济遭到重创,物质损失高达数10亿美元,而动乱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创伤更是难以消除。更令人担心的是:动乱中失散的70万支枪和15亿发子弹难以收回,社会治安成了问题,对国家后患无穷。整整二十年过去了,这个昔日被称作社会主义明灯的城市究竟是怎样一副面貌?但是车子一进斯坎培德广场,也许是之前一晚在波德戈里察的对比太明显,没想到地拉那竟然比想象中繁华许多。睡到半夜,外面下起大雨。雨滴狠狠地砸在头顶上方的窗子上,声音巨大。不一会儿外面又有一群狗接二连三叫个不停。反复试了几次,实在无法入睡,于是下楼找前台,看能否换个房间。结果被告知,酒店客满,无任何空房。无奈返回房间,换个姿势再次尝试,结果还是不行。只好再次去酒店协调,看能否有其他解决办法。这次我带着电脑,想当面看能否订房间。结果还是一样,恕无空房。连去两次前台,值夜晚的大爷开始和我聊起家常。他看见我的电脑开着很多网页,竟问我:“你是电脑工程师吗?”“不是。”“那你为什么开这么多网页?”老大爷的发问把我问懵了,一时没找到合理的解释。我只好说,这只是一个个人使用习惯的问题。然后他又说,阿尔巴尼亚和中国是好朋友,我心想,是啊,当年我们的祖辈和父辈勒紧裤腰带支援阿尔巴尼亚,结果你们得了好处,还不是想和我们撕逼就撕逼。不过我并关心这些,我只想能睡个好觉。我又问大爷,明天能有调换的房间吗?大爷向我保证,能有。第二次返回房间,再次躺下。想起booking上有位网友对这家酒店的评论,后悔不已,一看表已将近3点钟,一想明天还有满满一天的行程,眼瞅着这雨不知道下到什么时候,几乎要一夜无眠了。想想算了,果断搜了距离最近的一家五星级酒店,虽然价格高出一倍多,但目前这个局面,啥也不多想了,换!酒店大爷看着我要走,眼神里有点儿失望,也许他想着和我唠了那么长时间的家常终究没能挽留我。于是在阿尔巴尼亚的雨夜,拉着箱子又换了酒店。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用一场大雨和这样一次经历欢迎了他远道而来的朋友。[Day 23] 地拉那印象中的阿尔巴尼亚虽然国小,但却很“葛”。今天的第一站便是地堡艺术馆。地拉那有两座以地堡为主题的艺术区,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霍查在世时,由于担心遭受战争攻击,在全国境内建造了几十万个地下堡垒。这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是位于地拉那城东达依特山山体内的这一座。这座堡垒修建于1972年,耗时6年才得以完成。地堡里面比想象中大很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几乎涵盖了生活、娱乐、工作的各个方面,还有不少来自中国的支援品。在很多中国人的记忆中,即使自己吃不饱,也要支援欧洲的共产主义兄弟,却最终和中国撕逼了。这个地方公共交通并不方便,最好还是打车。第二站便是霍查墓。在二战后的阿尔巴尼亚历史,霍查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作为阿共领导人,霍查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打败意大利法西斯和德国纳粹,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对阿尔巴尼亚的后世影响深远。而另一方面,深受斯大林影响的霍查,奉阶级斗争理论为圭皋,在位期间大搞铁腕统治,使阿尔巴尼亚在极端恐怖的氛围中走过了四十多年,进入了深深的封闭中。和所有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在执政的后期,经济恶化,腐败横行。在阿尔巴尼亚时间不长,只要有机会和当地人聊天的时候,我都会问他们,你们喜欢霍查吗?答案出奇地统一:不喜欢。待到霍查死后,他也没有逃过昔日斯大林的命运,当1991年共产党政权垮台后,昔日的政治对手开始对霍查及其家人反攻清算。霍查位于斯坎培德广场的墓也被移出,和他曾经统治过的百姓尸骸葬在了一起。不过,身为一个小国的领导人,霍查在苏联和中国之间来回站队,利用双方的矛盾暗自发展,也着实体现了霍查圆滑的一面。霍查在世的时候妄图消灭宗教,试图把阿尔巴尼亚打造成“世界上第一个无神论”国家,但如今他却葬在穆斯林和基督徒共有的公共墓区中。生前极度荣耀,死后如此寥落,恐怕霍查在世时做梦也没有想到。对独裁者没有任何好感,只是出于对死者的敬畏,临走时在霍查的墓前献上了来自中国的一朵鲜花。尽管霍查早已死去,阿尔巴尼亚也早就改旗易帜,但霍查对这个国家的影响依然还在。比如地拉那金字塔,一个丑陋无比的建筑。不光是美学上的丑陋,更是政治上的丑陋。这本是纪念霍查的博物馆,由霍查的女儿亲自设计,随着霍查政府倒台,昔日的庞大建筑犹如烂尾楼一般横亘在地拉那。如今,这里一片破败,在拐角处充满垃圾、尿渍以及涂鸦。好在还有不少青年和儿童,依旧把这里视为冒险的乐园——他们可以顺着倾斜的一段向楼顶慢慢爬去。这也是这个尴尬地标最后的一点儿用途了。LP和很多朋友都提到的那家餐厅并不难找,但我却主动放弃了。其实就在离那里不到十米的地方,就有一排小餐厅,个个local。想要体验地道的当地美食,这里就很好啦。看着一大群本地人在吃,没有英文菜单,只好指着别人桌上的点。烤羊肉和中国的很不一样,肉是事先腌制过的,有点儿像腊肉,带点儿咸味儿。切下后要先在火上烤烤,皮酥肉美,很有特点,很多当地人都是一个人点一大盘子。这是不远处另一家的炸肉排。那个腌红椒也很赞,并不在菜单上,看见其他客人几乎人手一份,就也点了一份,果然很赞。斯坎培德广场,地拉那的象征。几乎所有重要建筑都在附近。斯坎培德塑像历史博物馆歌剧院广场上嬉戏的儿童从斯坎培德广场一路向东,是地拉那最为重要的景观大道,像长安街一样,各种重要的机关、部门办公大楼云集在此,路的尽头是特蕾莎修女广场和地拉那大学。[Day 24] 地拉那-奥赫里德交通方式:大巴路上耗时:12:00-17:45购票方式:网络票价:111库纳地拉那的售票处就在巴士总站,这里售票点很多,几乎每家都运营着不同的线路,所以要先问清楚。从地拉那到奥赫里德的大巴有2种选择:1. 9:00点发车。从地拉那到斯特加,然后从这里打车去奥赫里德。这和奥赫里德的酒店给我的信息是一致的。2. 13:00点。可以从地拉那直接到奥赫里德,20欧元。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了第一种方式。路况比想象中好,车况很差,像是八十年代的破旧巴士。中途还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站换了一次车。斯特加也是个小站,有不少人从这里下车,跟着他们一起下就好。这里远离城区,除了打车,没有更好的交通方式。下车之后就有当地司机上来揽活,虽然上车都挂着“TAXI”牌子,但感觉都是黑车。谈好了价格,大概是8欧吧,记不太清楚了。住的地方就是奥赫里德湖旁边,天气很好,湖水也很平静。沿着湖边一路溜达,可以一直走到古城。主街晚上比白天热闹,人声鼎沸,但是小而不乱。照例要找找唱片店,问了人才找到。之前在阿尔巴尼亚遍寻不着唱片店,对马其顿也就没抱太大希望,但是进了店才发现自己想多了。这样一个小国家,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倒令我震惊,店里的民族音乐种类众多,而且制作看上去就十分精良。最后挑选了一套马其顿民间音乐选集。事后证明,这是本次巴尔干之行最优秀的唱片了。[Day 25] 奥赫里德-斯科普里交通方式:大巴路上耗时:购票方式:现场票价:在前南的加盟共和国中,马其顿是面积最小,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个,不过也是唯一一个没有经过战争而独立建国的国家。因为和希腊纠葛不断的国名纷争,马其顿始终在寻找一种民族认同感,这充分体现在了这个国家首都的风格上。所有来过思科普里的人都会觉得,这里的雕塑太多了。几乎是隔几步就有一个,多到让人有些视觉疲劳的地步。这里的主要建筑都很恢宏,但恢宏的背后却总是少了几分历史的底蕴。特蕾莎修女大概是这个国家最著名的人物了,但是这个也有争议。因为特蕾莎算是阿尔巴尼亚人的后裔,所以在阿尔巴尼亚同样把她当做自己国家的名人。位于步行街上的特蕾莎纪念馆,边上围起在装修,也就没有特意进去。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但是马其顿却有点儿想用最短时间就积累起上千年的气象万千。老城的土耳其巴扎可能是这座地震后重建的新城唯一值得逛逛的地方,但也依然没有太多惊喜。[Day 26] 斯科普里-普利什蒂纳交通方式:中巴路上耗时:9:00-17:45(去程)15:30-购票方式:现场票价:320科索沃也算是旅行list排名前几位的目的地之一吧。从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出发,2个多小时后便到达了科索沃共和国的首都普里什蒂纳。1999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让这片仅有1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出了名。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仅在名义上统治科索沃。2008年,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但塞尔维亚却宣称绝不放弃对科索沃的主权。在维基百科上,对科索沃共和国的定义依然是“主权争端地区及有限承认国家”。但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11个国家承认了科索沃的主权地位,这其中并不包括中国。曾读过一本台湾学者的著作《南斯拉夫史:巴尔干国家的合与分》,在书中对科索沃问题大书特书,以科索沃对比台湾,对科索沃不乏怜惜之情,此中深意不言自明,这恐怕这也是中国政府不愿承认科索沃的原因。在历史上,科索沃位于拜占庭帝国和斯拉夫移民地区的交汇处。14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又征服了这片土地。新的统治改变了这里的民族成分。一战结束后,科索沃加入南斯拉夫王国。二战期间,又并入由意大利控制的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时期,科索沃地区90%的人口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族。这使得这里的独立倾向非常明显。错综复杂的宗教、历史、民族问题,使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最终走向战争。当年的战争曾让大批阿族人成为难民流亡海外。在街头问路,遇到一位16岁的少年。战争结束后2年,他出生在德国,父母都是从科索沃逃亡的阿族居民。每年暑假,他都会随家人回到科索沃探望依然生活在这里的祖父母。和这位少年一起同行的还有他的两位妹妹。他们都是战后出生长大的一代,对战争并无太多感性认识。虽然战争过去还不到20年,但走在普里什蒂纳的街头,已很难发现昔日战争的影响。步行街两侧的餐厅和酒吧在下午就热闹非常,和欧洲大多数城市的景观并无二样。反倒是无处不在的美国元素,让外来人感觉有点儿“跳戏”——科索沃人感谢美国人对他们独立的支持,甚至给克林顿还塑了一尊雕像。在整个欧洲,似乎找不到比科索沃更亲美的地区了吧。返程的路上,看到路边很多充满吊车和脚手架的工地,不少新的住宅小区正拔地而起。在普里什蒂纳,有一个很著名的涂鸦地:NEW BORN。新生,这才是这片土地本该有的样子。[Day 27] 斯科普里-索菲亚交通方式:包车路上耗时:近7个小时购票方式:8:30-14:00票价:120从思科普里到索菲亚又是包车。这段路整体情况很好,跑起来也十分顺利。思科普里到索菲亚的边境,大概是整个巴尔干之行耗时最短的一个关口了。由于时间有限,在索菲亚只有一个晚上,只能走马观花地溜达一下主要景点了。到索菲亚已经下午两点多,肚子饿得咕咕叫,所以第一站就来到了索非亚中央市场。市场本身是座古建筑,建于1911年。可能是非周末的下午,市场无论游人还是当地人都没有想象中的多,和布达佩斯的中央市场的规模和热闹程度都差距甚远。欧洲的中央市场布局大多类似,一楼主要售卖各种食物,二楼有一些小商店。很多家都有大名鼎鼎的保加利亚酸奶。牌子很多,种类也很多。在中国,很多商家都打着保加利亚酸奶的名号,但其实真正的保加利亚酸奶是不加任何其他调料的纯酸奶,酸得十分纯粹,直接饮用口感并不是太好,加点儿蜂蜜和砂糖倒是不错的选择。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那样迷人。这一行在贝尔格莱德看见巴尔干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圣萨瓦大教堂,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第二大的,但是怎么却感觉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要更为雄伟壮观呢。临近日暮来到这里,几乎没有游人,随意拍照。所以说要到这种“到此一游”的景点,还得要挑没有旅行团的非黄金时段。[Day 28] 索菲亚-里拉修道院-索菲亚-布加勒斯特交通方式:中巴路上耗时:约1个半小时购票方式:现场票价:26欧/人在保加利亚总共只有不到两个整天的时间,今晚就要赶到布加勒斯特。这半天时间,必须留给里拉修道院。里拉修道院距离索菲亚大概60公里左右,可以选择公共交通,早上发车,下午返回。相对来说,路上比较耗时。还有一种方式是参加小型旅行团,酒店都可以代为联系,26欧/人,下午返程的时候还可以再去Boyana教堂。旅行团的发车地点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背后的一个咖啡馆,很好找。小巴车,一个团大概20人左右。导游在途中会对整个保加利亚的历史做一个大致讲述,一路上也不算无聊。里拉修道院地处山区,这里的海拔超过1000米,虽然在夏天,但没有太阳的时候感觉很是很阴冷。乌云阵阵,让位于山中的修道院更加肃穆。有一句话说,不来里拉修道院,就等于没来过保加利亚,可见里拉修道院在这个国家的地位。里拉修道院不但是规模上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修道院,在政治、宗教和文化的意义更是非同凡响,被称为“民族精神的堡垒”。墙上的壁画很漂亮也很魔幻,它们绘于16世纪。[Day 29] 布加勒斯特交通方式:飞机路上耗时:9:00-17:45(去程)15:30-购票方式:网络票价:到达布加勒斯特已近深夜,出机场去打车。早听说罗马尼亚出租车行业混乱,司机载客严重,事先发邮件问了酒店从机场打车的价格,做到心中有数。司机是个大胖子先生,不会英语,把事先写好的地址拿给他看,问他是否知道怎么去,他只说OK!OK!“他真的清楚我要去哪么?”将信将疑地上了车,大胖子先生开车很猛,一路上油门踩得轰轰的,好像开得不是自己车似的。开了一会儿,大胖子先生问我要地址……所以,我觉得他们为了揽活,只是习惯性地点头,say ok……好在最终还是到了酒店,一看表,和酒店说的价格差不多,还好还好。这一天,跨越两个国家,奔忙了一天,倒头就着的节奏。周六的布加勒斯特艳阳高照,只是我出门太早,很多店铺都还没有开门。布加勒斯特地铁一路上看到不少建筑,果然是古典艺术和社会主义建筑的混搭,风格不伦不类,十分违和。位于老城区的一座小教堂昔日的布加勒斯特号称“小巴黎”,但共产党的统治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的风貌。城市里充满了古典建筑和丑陋的社会主义建筑的奇妙混搭。要论人口数量,布加勒斯特算得上欧盟的第六大城市,但是它的名号却似乎远远赶不上布达佩斯。最有名的一个梗是,迈克尔·杰克逊92年布加勒斯特演唱会上曾将布加勒斯特说成布达佩斯。议会宫,尽管没有人多少人真正喜欢它,却还是要到此一游,毕竟这座庞然大物,也是罗共历史的一部分。当年提议建造它的人早已上了断头台,它却依然屹立不倒,用一种诡异的方式记录着历史。进入内部需要护照和导游带入,对这种毫无美感的建筑无感,只在外面拍了拍照。去议会宫一定要赶早,在门前的广场上可以拍照,否则就会有大批的旅行团前来。在布加勒斯特有两次误打误撞。一是走进一座内有古董市场的老楼,里面售卖一些原创的手工制品和社会主义时期的老古董。还看到有一些50年代到80年代的Channel耳环,估计是不少女生的心头好。店内不允许拍照,随手偷拍了几张。二是歌剧院的路上,误打误撞走进一个社区小教堂。看见门口聚集了很多人,还都身着正装,心想里面大概是有什么仪式。进去一看,发现原来是新生婴儿受洗。神父会说英语,见有外国人来,很高兴,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教堂。原来就这么个不太起眼的教堂,也有上百年历史了,很多建筑材料都来自于奥匈帝国时期的奥地利。由于是周末,下午共有14个孩子要来做受洗仪式。第一次看见受洗,感觉十分新鲜。对于新生儿的家庭来说,这也是一个神圣而有庄严的时刻。孩子的家长都身着正装,受邀的客人着装也一丝不苟。就是那个主角小Baby似乎不在状态,从头嚎啕大哭,都后来直接睡着了。孩子的父母和教父、教母全家福歌剧院[Day 30] 布加勒斯特-锡纳亚-布拉索夫交通方式:火车路上耗时:10:00-11:38(布加勒斯特-锡纳亚)16:46-17:52(锡纳亚-布拉索夫)购票方式:购票机票价:布加勒斯特-锡纳亚(38列伊) 锡纳亚-布拉索夫(12.9列伊)从布加勒斯特开出的老旧火车,于11:38分准时到达锡纳亚火车站。相比其他巴尔干国家,罗马尼亚火车的准点率让人惊喜。布加勒斯特火车北站罗马尼亚的车站大多都有自助售票机,有英文菜单,操作很简便,非常实用。寄存行李的地方很好找,一件行李10列伊,最晚到晚上7点,完全不必担心行李问题。论人口和面积,锡纳亚仅相当于国内一个镇,但这里却是罗马尼亚著名的山区度假胜地。这里最著名的景点有两个:一个是锡纳亚修道院,一个是罗马尼亚国王的夏宫佩勒斯城堡。从火车站出来,横穿马路,对面就是去往修道院和佩勒斯城堡的路。因为是周末,公园里人很多,天蓝水清,一派祥和的夏日景象。从公园这里出发徒步到城堡大概还有小2公里的样子,正好看见有观光的小火车,25分钟一班,省去走路,立马买票上车了。到了城堡,买票的人超多,算是近一段时间景点中排队最长的景点了,参观grand floor+first floor成人票是60列伊,比穷游上介绍的又涨了10列伊。虽然票价不菲,但还是非常值得买票进去参观。看了很多欧洲城堡,派勒斯绝对算得上很有特点的一个。据导游介绍,它的内部共有100多个房间,装饰都非常华美。城堡里面有很多物件和建筑物料都来自德国,很多房间的内部装饰也是德式的。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下令修建城堡的罗马尼亚过往卡罗尔一世出生在德国,在继承罗马尼亚的王位之前,他一直生活在德国。这位国王在位共48年。他是一位道德标准非常高,他的王后曾说他“甚至正在佩带王冠睡觉”。导游带着参观和讲解,走一圈下来也差不多要一个小时。从城堡出来,在下车的原地等观光火车,不必重新购票,围绕锡纳亚一圈后,返回到出发地。去火车站取回行李,买了20分钟后去布拉索夫的火车,一切都刚刚好。布拉索夫的火车站位于新城区,而订的酒店在老城。在地图上看,大概4公里不到的样子。罗马尼亚的出租车是出了名的黑,果不其然,刚出火车站就碰到一位热情的司机,一听报价,10欧,相当于80列伊,立马走人。他还一脸不屑的表情,说"you ask"。一直走到远离火车站的地方,也是不打表,要价20列伊,虽然也是不打表,但还算能接受。来到老城区,一副熟悉的老城生机勃勃的景象又再次出现。看到远处坦帕山上的好莱坞风格的“Brasov”招牌格外情切,布拉索夫我来啦![Day 31] 布拉索夫也许是旅途太疲惫,也许是酒店的床格外舒服,也许是住在老城,难得清净,这一晚睡得异常踏实。早餐时发现雨迹未干,这才知道昨晚原来下了一夜大雨。罗马尼亚的旅行,除了首都外,精华主要集中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也就是罗马尼亚中西部地区。这里原属于匈牙利,直到一战后才划归罗马尼亚,所以这里除了罗马尼亚族外,还有不少匈牙利裔。特兰西瓦尼亚的克卢日-纳波卡是其中心城市,其他主要城镇有蒂米什瓦拉、布拉索夫、锡比乌等,也是罗马尼亚旅行的首选目的地。地图中黄色区域即为特兰西瓦尼亚舍去了锡比乌和布朗城堡,今天不用赶路,可以尽情放松地享受布拉索夫。老城广场上有不少卖食物的快餐车。烤面包卷很好吃,10列伊一个。同样的食物还在匈牙利吃过一次,但是口感还是布拉索夫的好啦。说到饮食,在匈牙利人统治布拉索夫期间,当时的国王盖萨二世又找到很多来自德国的拓荒者帮助当地的发展。这些外来的德国人和当地的土著居民混居,带来了德国的风俗和饮食,也慢慢影响了布拉索夫日后的发展。所以布拉索夫吃到偏匈牙利的牛肉汤和偏德国的酸菜肘子就一点儿不稀奇了。当地最著名的“黑教堂”,是特兰西瓦尼亚地区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也是东欧最大的哥特式建筑。说是“黑教堂”,但是一点儿也不“黑”。1689年,布拉索夫还处在哈布斯堡的统治下,因为一次暴动,当地驻军下令烧城,教堂也跟着着了火。教堂木结构部分被焚毁,石质的墙壁也被熏黑,远远看上去一片黑色,后来人们就称其为“黑教堂”。教堂目前正处在修缮中,不准入内餐馆,只在外拍了拍照。Rope Street 绳索街,街宽132公分,号称欧洲最狭窄街道,感觉完全是个噱头,北京的胡同不知道有多少这样“世界最狭窄”的街道呢。周一的老城明显不如昨晚热闹,但依然显示着布拉索夫作为一座文化城市的活力。但下午时分大雨再次光临布拉索夫,原本显得少许冷清的街道一下子突然变得空落落的,气温也再次降到15°。欧洲的秋天如约而至,而旅行也即将进入尾声。回到暖烘烘的酒店,我的罗马尼亚之行在一场大雨中提前结束了。[Day 31] 布拉索夫-基希讷乌交通方式:包车路上耗时:8:30-11:38(布加勒斯特-锡纳亚)购票方式:票价:200欧元从布拉索夫到基希讷乌这段路程,原计划是要坐大巴的,而且实现也查好了交通信息。从布拉索夫每日到基希纳乌共有三趟班车,其中两趟从布拉索夫第二长途汽车站出发(bus terminal Bartolomeu),时间分别是12:00和19:00。另一趟是从火车站附近的主车站发出的,时间是晚上9点。票价为23欧。这段路上加上过关时间,大概要走10-12小时。从布拉索夫到基希讷乌的包车考虑到路上的时间过长,而且到达基希讷乌时间基本已是次日凌晨了,就考虑能否包车。这段距离从地图上显示400公里,所以当时的心里价位是250欧上下。结果旅店正好有一个司机,报价200欧,基本还算实在,也就没有再打听其他的。事实证明,包车是个正确的选择。不考虑价格因素,确实很节省时间。早上8点30分出发,加上通关时间,仅用了8小时就到达基希讷乌,和大巴相比已经节省不少时间了。从旅行成本上考虑,很多人舍去了摩尔多瓦。的确,这个国家申根签证并不管用,还要独立申请电子签,而且作为欧洲最穷,没有之一的国家,这里的确也没有太多看点。但是想一想以后不可能再单独来这里,加之这里还有一个德涅斯特共和国,所以临行前就抱定了无论怎样也要来这里的信念。[Day 32] 基希讷乌-德捏斯特共和国-基希讷乌交通方式:包车路上耗时:8:30-11:38(布加勒斯特-锡纳亚)购票方式:票价:200欧元从基希讷乌到蒂拉斯波尔的车次很多,每小时就有一班。进入蒂拉斯波尔需要全体下车检查,警察会发放一张纸条,上面写上“入境”和“出境”时间,最多可以凭借这个通行证在德涅斯特停留8小时。曾经看过一个段子,说我们的江主席多才多艺,全世界有三个会说罗马尼亚语的国家元首,一个是罗马尼亚总统,一个是摩尔多瓦总统,还有一个是我们曾经的江主席。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摩尔多瓦人和罗马尼亚人是同宗同文。91年苏联解体,摩尔多瓦也独立了。一部分摩尔多瓦人希望和罗马尼亚合并,而一些俄罗斯人则反对独立。俄籍居民大多居住在德涅斯特河的东岸,他们选举了自己的总统,成立了德涅斯特沿岸共和国。所以德涅斯特的居民普遍亲俄,刚一入境就能看见俄国的军队和坦克。远处的绿色棚下就是一辆俄军坦克在一座公路桥上,也刷着俄罗斯和德涅斯特的国旗。要不是俄国在后面撑腰,德涅斯特也是万万撑不到今天的。从这点儿上说,俄国大熊其实很坏,在主权问题上实行两套标准,一方面打击自己境内的分裂势力,比如车臣,另一方面又支持其他国家的俄籍分裂势力独立建国,比较典型的就是乌克兰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等等。蒂拉斯波尔是德涅斯特“首都”,也是摩尔多瓦第二大城市。整个城市没有任何值得说道的景点,去的时候是周三,整个城市人很少,连饭馆都很少见。唯一人多的地方是超市。最后终于找到一家看上去还不错的餐馆,竟然是亚洲料理,还有日本料理。吃完结账,告知不能刷卡,必须用德涅斯特当地货币或者摩尔多瓦列伊。一琢磨才反应过来,这个地方的货币完全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承认,即使刷了,也完全无法结算嘛。倒是这里的硬币很有意思,是用塑料做的,让我想起了吉他拨片。满大街找冰箱贴,最后在一家小书店发现了唯一一个冰箱贴,这可能是我见过风格最朴素的冰箱贴了。前后在德涅斯特逗留了四个小时,基本够了。[Day 33] 基希讷乌-布达佩斯从基希讷乌到布达佩斯,最快捷的交通方式就是飞机。结束了摩尔多瓦的旅行,巴尔干之行就即将进入倒计时。回望来路,感到近一个月前离开北京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但已经过去三十多天了。坐在去往布达佩斯的飞机上,一颗孤悬的心似乎终于着了地,以为旅途中最不可预知的阶段都已过去,剩下的几天就该享受布达佩斯的风情了。三十多天环游巴尔干,算是走马观花,当然会错过一些风情和更有意思的人和事。但长久以来的心愿终于得到实现,也在旅行清单中划掉了一个大大的目的地。(初稿于2017年11月9日,并不断整理文字和照片中……)欢迎交流We Chat: mrfe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