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相邀,冬日里从寒风凛冽的家乡到温暖如春的南国广东随意走走。虽然已经是严冬的日子了,但是温暖的微风轻轻吹拂着,空气中飘动着湿润的气息,隐约着夹杂着淡淡的花香。在家乡万物凋零的时节,这里却是满眼郁郁葱葱的青翠,绿树在风中摇曳,蓝天下的南国冬天别有情致。 图1:岭南冬日似春驻。果树蓄势待发,砂糖橘挂满枝头,隐身在一片葱绿中点点橘黄跃动着;香蕉树开始孕育着果实,火龙果树枝丫的攀爬在果架上蜿蜒伸展着。记得曾经用火龙果籽培育过小苗,那长满了小软刺的枝条密密匝匝地长在小白瓷盆里,十分可爱。好盼望看到红红的果实挂满枝丫的景象。 图2:金丸挂枝龙喷火。徒步小山,翠竹摇曳,竹影婆娑,溪流潺潺,山路弯弯。 图3:修竹溪水两相宜。一 白浪如山过虎门提起虎门,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著名的林则徐虎门硝烟。当年的清王朝内外交困,鸦片交易让大量的真金白银如流水般流向列强的口袋,而朝野上下则被毒品侵蚀,官员平民深陷毒瘾之中不能自拔,政府屡禁不止。钦差大臣林则徐奉命赴广东收缴鸦片并集中销毁。至于为什么会将这么大的销烟行动选在虎门,据说原来采用焚烧的方法进行销毁,的确火烧烈焰滚滚,气势冲天,但是周围的土地都成了毒土,不能种植庄稼,而且大量的瘾君子会闻风而来,争先恐后刨出残渣继续吸食。所以决定采取挖掘石灰销烟池,并在销烟后将池水冲入大海,并且经石灰搅拌后的烟土不能继续食用,而虎门从地理位置上充分满足了这个条件;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虎门是海防重地,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防守严密,杜绝监守自盗的行为。于是虎门转瞬之间成了全世界瞩目的地方。尽管后世对虎门销烟的后果各有不同说法,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民间的泛滥,唤起爱国意识,但销烟效果并未得到更好的延续,却给列强的殖民统治找到了借口,加速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其实,即使没有那场销烟,进入半殖民地的结局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镇远炮台位于虎门南山西侧的山腰上,我们沿着山路缓步登山,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寻找着当年的蛛丝马迹。 图1:山路风来草木香。始建于清朝嘉定二十年的镇远炮台,在1841年和1856年的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均遭到英军的破坏,两次破坏两次重建。现在我们看到的炮台是光绪七年重修的,七个圆形或半圆形的露天炮位是当时这个炮台所拥有的军事力量,各炮位之间有暗道相通,指挥炮位有石头护墙和枪眼。我们现在见到的是光绪年间重修的炮台炮位。望着眼前斑驳的墙壁,墙壁上的枪眼,眼前浮现当年激战的场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时任广东大清水师提督的关天培在成为“三远”炮台之一的靖远炮台指挥,最后以身殉国。 图2:斑驳炮台硝烟去。 图3:空余炮位忆当年。一尊巨大的铁炮倒伏在地,虽经百余年风吹雨打,冰霜烈日,炮身依然锃亮发光。网上有朋友介绍这就是著名的克虏伯大炮。据介绍上面还刻有公司名、商标和出厂日期。克虏伯大炮近代世界几乎无人不晓,李鸿章当年购买了不少克虏伯公司的大炮,似乎为大清海防注入了一阵强心剂。同时也给了这种火炮一个是非威武的名字——克虏伯。这个名称被称为是一个绝妙的翻译,大概可以这么说,“可”就有克敌制胜的含义,“虏”顾名思义就是敌虏的意思,“伯”是爵位。授予这火炮战胜敌虏的爵位,是不是威风八面?曾经,克虏伯大炮几乎就是大清海防的代名词。武器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社会。今天大炮静静的躺在路边草丛,依然散发着淡淡的光芒,硝烟散去,炮声静寂,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图4:“克虏伯”梦克虏事。镇远炮台常年有驻军镇守,现存青砖砌筑的驻军营房三栋,二次鸦片战争后这里驻军80余人。 图5:五更鼓角声悲壮。远远眺望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虎门大桥。“长虹卧波”,“牵手两岸”,大桥飞架于珠江干流出海航道之上,横跨珠江狮子洋水域。百余年前的鸦片战争曾在大桥下展开,如今大桥凌空,雄浑天成,足可告慰林则徐、关天培等民族英雄的视死如归的豪迈。 图6:一桥飞架珠江口。 图7:长虹卧波两岸牵。历史很遥远但那些历史痕迹却离我们很近。站在这些遗迹前,已经触摸不到战争的脉搏,但战火硝烟的痕迹却告诉人们那曾经的炮火连天。二 鼎湖山色层层翠北纬23度,北回归线,地球上穿过北回归线的地方大多是沙漠或是干草原,而地处北纬23°10′的广东肇庆鼎湖山却是独独被青睐的地方,这里绿色植被丰盛,山青水美,被誉为镶嵌在“北回归线带上的绿宝石”。正因为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动植物种类,这里成为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为全世界研究北回归线的生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明末清初之时,鼎湖山曾经被短暂称过天湖山,因为肇庆曾经是明朝永历皇帝的行宫,他驻跸肇庆时,曾多次登过此山。清初岭南著名诗人陈恭尹曾为他的游鼎湖的诗中“鼎湖名尚在,惆怅泣遗弓。”加注文说“栖壑大师(桂王)行宫在端州,该鼎湖山为天湖。”改叫天湖隐含有纪念永历皇帝之意。随着明朝灭亡。清政权稳固,这个名字就无人再说了。至于为什么会叫鼎湖山,也是众说纷纭。有说因山顶有湖,不枯竭,故名顶湖(鼎湖);有说山的中峰圆润秀丽,山麓其他诸峰则形如三足,远远望去有如宝鼎伫立,故名鼎湖;民间传说黄帝曾赐鼎于此,所以叫鼎湖山。 图1:北回归上绿宝石。一个写着“鼎湖第一景”的牌楼亭,到底这个亭子是第一景呢,还是亭子旁的湖水是第一景呢?不甚了了。在这里乘船进入处于亚热带的原始森林蝴蝶谷。游船推开碧波,向丛林深处划去,进入谷内,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 图2:鼎湖第一指是谁?穿行在蝴蝶谷原始雨林,密密匝匝的原始森林,遮云避日,溪流淙淙,植被丰茂,品种繁多,因为是冬季,没有见到迎风飞舞,上下翻飞的彩蝶,也许它们正在某棵树上,某丛草上等待着化茧成蝶的那个辉煌时刻。 图3:蝴蝶谷中待破茧。不管鼎湖山的名称由何而来,既然名中有“鼎”,园中必得有“鼎”。鼎湖山宝鼎园诠释了也圆满了人们对“鼎”的愿望。宝鼎园以中国历代鼎文化为主体,将青铜鼎和鼎所代表的“鼎文化”与鼎湖山的山水融为一体。传说黄帝作三鼎象征“天、地、人”,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四千多年前,国家首先在中原一带诞生,八千多年前作为烹饪食物用的陶鼎,又被历史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政权的象征,被认为是立国重器。鼎作为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成为了立国重器。宝鼎园中的九龙宝鼎,以它的重量、大小、口径计算成为鼎的世界之最。这尊整体青铜浇铸的九龙宝鼎落成于2000年12月30日。宽大的双耳上,各有十条蟠龙,寓意着新千年的开始。鼎身和鼎足共镌刻九条金龙,神龙腾飞,气势恢宏。 图4:宝鼎昂首龙腾飞。砚在中国的文房四宝中占据一席,而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砚是四大名砚之一,而且处于最得文人称著的名砚,材质坚实润滑,研墨不滞,墨汁细滑,书写流畅,颜色持久。据说用手按着砚心则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称之“呵气成墨”。端立在宝鼎园内的端溪龙皇砚被誉为砚之最,这方重达两吨的砚台形体方正,疏密有致,能工巧匠在石砚上雕刻出108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云龙和水龙,设计精巧,大小不一的108个水眼,恰到好处地点缀在每条龙的口中,一幅壮观的“百龙溪朱”图跃然砚上,龙腾祥云,叹为观止。 图5:白龙戏珠端砚上。天溪谷中的庆云寺,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素有“禅、净、律三宗俱善“之盛名。明崇祯九年初建。寺庙周围群峰叠起,似瓣瓣莲花环绕,被称为“莲花寇”的美名。深居青山碧水的鼎湖山,庆云寺古朴简洁,疏旷深远,纤尘不染的仙境之感。 图6:五岭律宗佛门净。 鼎湖山,岭南四大名山之一,风景宜人,峰峦叠翠,古树参天,飞流瀑布,鸟语花香,温润清透。图7:池水无波翠如碧。 图8:一缕清泉石壁挂。 图9:苍天古树忆年华。三 洞天福地七星岩天上有北斗七星,肇庆也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七星岩,七座石灰岩峰如天上的北斗七星状排列。这是不是正应了天地之间的感应呢?薄雾缥缈中,我们走进七星岩。七星岩主体有阆风、玉屏、石室、天柱、蟾蜍、鲜掌、阿坡(又称禾婆)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降落凡间,洒落在碧波万顷的湖面上。湖面起峰,水绕峰转,树林茂密,倒影绰绰。据介绍这里在太阳落山时可以看到一尊卧佛,我们是下午抵达,但今天天气不佳,没能欣赏到这个自然奇观。 图1:碧水绕山七峰起。西江是珠江水系的干流之一,是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第三大河流。让我们回到明朝时的古端州,那时的西江穿越三榕峡后,如脱缰野马狂放奔腾,下泄的江水分成三只向东流去,其中一支从北岭边缘折向羚羊峡,星湖就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薄雾在空气中飘荡,给美丽的星湖笼上淡淡的轻纱,一幅轻抹缓挑的烟雨山水图在眼前展开。湖中两个比肩而立的小树静静伫立着,它们相依相偎,宛如湖中仙子。 图2:拮得星湖一抹纱。 湖上一座白色七星桥,七个孔洞对应着七星岩,也暗含着七夕情浓。桥身洁白,横贯湖面,湖面平静,桥倒映在水面,水波不摇,岁月静好。 图3:银汉迢迢鹊桥渡。绵延20多公里的林荫湖堤,如同一根绿色的飘带,把七星岩景区内的几个湖如珍珠般串联在一起。湖边古树参天,绿荫道树木整齐成行,漫步其间,湖光山色,绰约多姿,令人流连忘返。百余年的古榕树,依然枝繁叶茂,发达的根系从树身树干上努力向下生长蔓延着,未来它们也将承担起支撑这棵古树的责任。 图4:日魂月魄根茁壮。 图5:林荫道旁老树春。 图6:椰树水韵花中立。水月宫前一对红色的狮子,形态别致,两道长长的胡须沿着嘴角飘然而下。 图7:威武红狮胡须长。七星岩的摩崖石刻群是享誉中外的文化遗迹。最早的石刻是出自唐开元年间有名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他在石室的洞口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记》,这个碑刻有“镇岩之宝”的美誉。自此以后,各朝各代的许多著名人物都在洞内外留下了大量的试问或题名。比如唐代李绅,宋代包拯、黄公度,明代俞大遒、吴国伦,等等,不一列举。据说这里的摩崖石刻共有630余幅,篆、隶、楷、行、草书各种字体俱全。这些声情并茂的山水诗文,记载了千年历史的进程,有“千年诗廊”之称。一座“北海碑亭”,上面所书“鬼斧神工”恰如其分地刻画了这些石刻的灵魂。 图8:鬼斧神工千年诗。 图9:千雕万凿留胜迹。肇庆七星岩,这个岭南第一名胜,山奇、水美、石刻名。只可惜我们比较匆忙没能仔细观赏,属于典型的走马看花。以后有机会要去好好走一走。四 枕水骑楼赤坎镇曾经去过很多江南水乡的小镇,小桥流水人家,民居依水而建,清秀闲适。今天得以有机会在赤坎古镇走一走,领略岭南古镇别一样的风采。赤坎古镇是一座具有浓郁南国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侨乡古镇。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这座古镇建于“赤土之上”故名赤坎。从清代初期这里就隶属开平县,古镇因地处谭江上游,是一个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赤坎镇江水环绕,古树婆娑,古朴的建筑风格基本保持着原貌。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民国初期的骑楼,依着江水排开。它们承载着历史的沧桑,默默承受着着百年来的风霜雨雪,坚韧不拔。 图1:历史沧桑骑楼存。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从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到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所建的廊房在经过南亚、东南亚传入中国,历经数千年,虽然形式有所变化,各地各代的骑楼都融合了本地本朝的特点,但是“上楼下廊”的基本形式却一直保留着。骑楼的下廊是人行道,既遮阳有防雨,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有是室内的过渡空间。这种建筑形式特别适合东南亚一代多雨和湿热的气候。赤坎古镇绵延三公里长的六百余座骑楼组成的骑楼群,看起来楼梯差别不大,中规中矩的二层或三层,楼下俱有外廊。但楼顶构造则风彩各异,有传统的中式金字瓦顶、欧式洋楼顶,甚至还有繁复的巴洛克风格西洋顶,有些还镶嵌了彩色玻璃或是小型石雕等等。将当地的民国风、古典风外来的南洋风、欧陆风甚至俄罗斯风格完美的结合在这里,仿佛一个散发着浓浓风情的万国建筑博物馆。虽年久失修,斑驳的墙壁,些许残破的装饰,玻璃,并不能遮掩这些建筑当年的风采,却将历史的原貌和沧桑留给我们思考观赏,其实觉得这样的原貌更能触动心中那一缕情怀。 图2:形态各异忆往昔。沿河排开的骑楼,外廊后大多是各种商铺,琳琅满目的商品。商也的繁荣伴随着赤坎古镇的历史一步步走到今天。最早来到这里的河北邯郸司徒族人,北宋的靖康之变,司徒家的先祖就南迁到南粤,司徒家族在清朝顺治年间来到赤坎定居,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家族的集市。司徒家族是一个颇具影响力和名人辈出的家族。别的不说,据说著名油画《开国大典》,中那位长须飘飘“美髯公”就是司徒家族的后人司徒美堂,有争议,搁置,但至少司徒后人的确是名声很响的。另一个定居在赤坎的是福建人关氏家族,他们也在这里进行商贸活动。 图3:枕水骑楼渐次排。 陈皮,是一种特殊橘子的皮加工而成的中药,是广东一带的特产,尤以新会陈皮最佳,广东人喜爱以其入菜。沿河随处可见这种成袋的陈皮,也算是一道特殊风景吧。 图4:陈皮尤以新会佳。僻静的小巷,没有了人声喧哗,也没有了鳞次栉比的热闹的商铺,只有淡淡的烟火气在空气中弥漫飘荡,无论世事如何变化,这些小巷坚持着、坚守着它们的平常和平凡,也正是这种淡然给赤坎古镇留下最后的宁静。 图5:长巷深深深几许。转过街角,依然是那样的沧桑,宽宽窄窄的街道,贴在墙上的广告、海报让我们穿越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空阔寂寥,仿佛时光将这里遗忘,它们依旧在往日的岁月里徘徊。 图6:寂寥岁月慢回味。随意走上一座茶楼,门口写着“九间房”。那简朴的装饰,木桌木椅,甚至桌上条条裂纹都是岁月给这座小镇,这座茶楼留下的印记。 图7:轻酌慢吟看沉浮。这里还有一个影视基地,主要用于影视作品中广东地区景色的拍摄。电影《让子弹飞》就曾在这里取景。 图8:戏里戏外皆人生。赤坎古镇是中国十大名镇之一。这里比江南水乡多了几分疏阔和包容,保留基本完好的原始风貌,将时光留在了过往的岁月,让人流连忘返。五 风雨碉楼忆沧桑自力村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位于开平市塘口镇。这里有15座建筑风格各异、造型别致精美、文化内涵丰富的碉楼。自力村的碉楼大多建于二三十年代。鸦片战争以后,底层百姓生活越发困苦,而正值西方国家处于发展的快速时期,自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他们纷纷来华招募劳工,于是许多当地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国外谋生。自力村的居民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旅居海外的,他们不断投亲靠友,在异国他乡奋斗打拼。他们赚了钱,边纷纷回来置业,而后有返回国外,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他们不仅在国外打拼回乡置业,同时也把西方建筑的文化带回来,并且将它们与中国乡村的建筑特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开创了中西文化在乡村的交流先河,构筑了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 图1:巍巍碉楼村中立。自力村共建有15座碉楼,楼身高大,楼层二三层、四五层不等,楼体大气,门窗敞阔,大多为铁制。碉楼的建设一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整个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但由于当年水利建设不发达,而广东又是台风多发地区,每每遇到台风暴雨,难免洪涝灾害频发,碉楼的高层建筑可以让居民免收洪灾的危害;二是开平处于四县边远交界的“四不管”之地,当年土匪猖獗,所以这些碉楼还具备了能居能守的功能。碉楼实际上还起着碉堡的作用,从建筑上看装备了铁门、铁窗,预留了枪眼,有的还配备了枪械、探照灯等。一旦有贼匪入侵,村民可以躲进楼内与之抗衡。 图2:能居能守开平楼。村里碉楼散布,实则布局和谐,错落有致,碉楼的排列和安置应该又是有它们内在的规律吧。图3:星罗棋布碉楼立。碉楼虽然是中国乡村建筑和西方文化的交融,但既然是乡村建筑那么一定还是兼具了乡村的特色。碉楼周围良田万顷,郁郁葱葱的南国冬日,田野依旧青葱,碧水池塘清波荡漾,一派春日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图4:青田碧水绕碉楼。石板小路或笔直或弯曲,通向座座碉楼,也环绕着房前屋后的池塘,绿树,小块天地,充满了暖暖的生活气息,似乎淡忘了碉楼的御敌功能。 图5:石板小路楼通畅。碉楼首先还是居家功能,现在依然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努力维持着原貌。其他东西还算日常所见,发现了一个和奇特的吊灯,看起来应该是煤油灯,但是设计特别精巧,别出心裁,精致美丽实用。 图6:精巧别致吊灯悬。出自力村前往不远处的塘口镇赓华村,这里有旅美华侨谢维立的私人园林立园。 图7:赓华村里寻故园。谢维立是铝镁华侨富商。他的父亲谢圣泮早年在美国经营的“至各堂”药铺和“环球货品”商行,又在香港设立了“佑和办庄”,经营出口贸易、货币兑换等。看来这是早期的国际贸易公司。其子谢维立从小赴美读书,长大后子承父业也开始经商,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上世纪二十年代谢维立先生衣锦还乡,回乡兴建开平立园,1926年开工,历时十年1836年初步建成。取名“立园”既包含了谢维立先生的名字,有蕴含了“立树立人”的深刻含义。“立园”牌楼拱形主体,黄墙绿瓦,气势非凡。梁脊上的双鳌争珠,表达了寄希望后人独占鳌头,出人头地的愿望。“立园”两字是书法家吴道熔所书。图8:“立树立人”在立园。立园也是将传统园艺和西方建筑文化以及江南水乡的特色融为一体的建筑典范,也是国内较为完整的中西结合的名园。它的布局为南北向建筑,以立园牌坊和“本立道生”为轴心进行布局的。“本立道生”出自于《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说,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有了。立园的主人在园林的建设上处处体现出做人做事,立人立本,齐家治国的思想。 图9:“本立道生”知天下。 泮立楼,名字也是很有深意,由园主谢维立先生和其父谢圣泮的名字连珠而成。这里是园主和他的四位太太生活起居的中心。楼顶为中国古典琉璃瓦重檐建筑,并且巧妙地设计了架空隔热层。黄墙绿瓦,飞檐斗拱,而欧美风格的窗户,古罗马样式的支柱,将中外建筑建筑文化完美结合。谢维立先后去了四任太太,或性格温柔或才华横溢或热情开朗,据说谢维立与她们都感情甚笃,有人说谢先生其实是个感情很专一的,几段因缘皆是命运巧合。不知道该如何评判,只要当事人自己觉得合适、快乐就好。可能这就是所说的命运安排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图10:飞檐斗拱泮立楼。云眉是一排五幢联排别墅,是园主当年为五个成年儿子所建的住处。典型的当地民居。五座房子相连,占地面积、形状大小、建筑特色完全一致,可能园主也为了表明他对孩子一视同仁的态度,二楼走廊相互连通,让兄弟之间能够常来常往,沟通感情,寄托了父亲希望儿子们兄弟同心,手足相亲的美好心愿。据说“云眉”二字取自父子辈分,但园主名字中并没有这两个字的任何一个,不是太明白。 图11:兄弟同心利断金。立园整个分大花园、小花园和别墅区三部分组成,彼此之间有人工河或围墙分隔,有用桥亭、回廊连成一体。经别墅区有六座别墅和一座碉楼。其实记得当时是拍了照片的,但后来却找不到了,只能把微信朋友圈里的取出。所以只就自己记忆来做一些记述。花园里有一座特别漂亮别致的亭子——花藤亭。亭子四壁是钢筋编织而成的通花花笼,顶部模仿英国女皇的金王冠。四周有春夏秋冬藤木花卉,攀爬亭上,四时花开,终年不缀,常年花香四溢。亭中有水池,传为养龟池,寓意花开富贵。 图12:鸟语花香花藤亭。园内绿树成荫,亭榭楼台,碧水荡漾,有南国的郁郁葱葱,也有江南的水乡韵味。长廊蔓延中,慢慢叙述着百年沧桑。 图13:回廊亭台南国韵。离开开平我们经珠海回程,一路拥堵,在珠海的渔女塑像前稍作停留。返回东莞和在那里工作的同学道别,结束匆匆冬日南国行。 图14:婀娜多姿珠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