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篇旅游攻略,而是一篇有故事的游记,是作者分享自己最真切的旅游经历。此篇游记长期更新。感谢一路上帮助过我的人,为我祈祷的人。背景很少看别人的游记,因为知道这些地方迟早会去,不想提前被剧透,也不想形成和别人一样的固定模式,不管文笔好或差,我只写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美剧【冰血暴】里有一张海报反复出现“万一你是对的,他们是错的呢!”就是这句话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主角,最终导致主角走上了偏执的道路。谎言重复一万遍就能成为真理吗?在我心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就是“人为什么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这句话是最好的朋友在某个深夜对我说的,其实更像是他在问自己。令他没想到的是对我也有这么大的影响吧。我坚信人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他都是扯淡。为钱,为家庭,工作的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忍受,崩溃,爆发,最后上演撕逼大戏。我认为兴趣才是推动生活工作的最大动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让自己快乐,才算是热爱生活。再聊一下自己吧。我就是最早的那一批90后。残存着80后的责任感也具有90后的生机。爱好美剧,电影,PS4,音乐,炉石,旅游。在我小学的时候,其他老师都很严厉死板,只有英语老师比较开明幽默。当时我就把英语课当做救命稻草,最喜欢上英语课了。英语老师也没有急于灌输知识,她说小学英语课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激发潜力。所以当时她讲了很多国外的奇闻异事,把我听得一楞一楞的,心底不知不觉埋下了一颗“崇洋媚外”的种子。事实上这位老师成功了,从那之后我还真对英语非常有兴趣。虽然在班上算不上数一数二,但学得还算开心。一路磕磕盼盼,大学四,六级裸考,一次过。已经算是对我多年学习英语的最好肯定了。但是没去考托福雅思,因为家里条件没有好到可以让我出国读书。正是这应试教育学出来的英语成为了我此次出行的奠基石。经常都有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你的英语这么好。我都赶紧解释,只是比较敢说,没什么顾忌,想到什么说什么。中国人一般都比较含蓄,害羞,不敢说英语。也碍于面子,怕人笑话,就更不敢说英语了,越是用得少越是不敢用,所以好多人都不说英语。我们这一代大部分人学了好多年英语,其实他们是可以说的。只要有一点英语基础,再加上一定的勇气和谦虚的学习态度,在说英语的国家旅游完全没有问题。在外的时候肯定有很多东西是你不知道怎么说的,凭借自身英语的基础,肢体语言的辅助,外国人是很喜欢教你的。你可以一边碰壁一边学习,比抱着一本单词书背单词有趣多了。不要认为把世界上所有的单词都学会才能和人沟通。watch and learn.高中时有喜欢的女孩,具体故事就参照【那些年】那部电影。曾一度认为那部电影就是为我拍的。在女孩的影响下,我也开始喜欢上了旅游。当时认为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和女孩一起去旅游,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一直做着这样的梦,而女孩从来都不知道。某天,她无意中提到了【迟到的间隔年】一书。我想了解她的全部,便悄悄地去书店找到了这本书,又毫不费力地就把书读完了,之前的那个梦想就更加清晰了。原来这就是我的理想。但我却很少对周围的朋友提起此事。因为不想被别人嘲笑,也不想被人打脸。如果实现不了,不想有人说我早就告诉过你这种话。高考后,她留在了重庆上大学,我去了成都。虽然去到了不同的地方,我们还是经常联系。某次我们都回到重庆过年,可能是受到电影和荷尔蒙的影响,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她,得到了一个否定的回答。但是我的感受依然没变,只是没有那么主动地去联系她,去关心她。大学毕业后,她去了吉林,我去了广州。不算是约定,而是默契,我们都做出了相同的决定——以后都会回到重庆生活。随着时间流逝,关系逐渐变淡,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们见面聊天,这种隔阂马上会打破。某天在工作的时候,我打电话告诉她我已经辞职了,准备回重庆了。她告诉我她有男朋友了,也是重庆的,最近在和男友闹别扭......后面的话我感觉自己已经听不清了,像电影里的情节,电话摔到了地上。之后更少联系她了。从此,她在我心里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有人说你喜欢的不是真正的她,而是你想象中的那个人。真正的她和你印象中的那个人已经不一样了。所以我更不想去了解现在的她,我宁愿她在我心中还是当年的那个印象。正如倚天屠龙记里有个妹子对张无忌说你已经不是当年的无忌哥哥了,我喜欢的是当年的无忌哥哥,所以我不喜欢现在的你。以前对这种感情理解不了,现在觉得很有道理。女孩是有品位,格调的小资。所谓的环游世界只是她毕生追求的目标而已,这样的目标不是用来实现的,它是照亮生活的明灯,是她前进的动力。就像海子在他的诗《枫》里所说的那样“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从社交网络看到现在的她是被生活所困扰,焦躁不安。我希望能帮她实现当年的理想,不管她知不知道。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救赎。这就是我踏上旅程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