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7
736
2
13
作者:吟风一样松
2017年7月26日,巴黎时间06:46am,徐松独自一人成功登顶西欧最高峰——勃朗峰。为祝贺和纪念登顶一周年,JoinLA公众号特别推送徐大侠的完整版攻略。背景与准备当地时间 2017/07/26, 6:39am. 身后的山尖就是勃朗峰顶。2016 年 4 月的一天,当导师第一次对我说起七月位于法国里昂的统计物理大会时,我不会想到会议的三天后,将兀自站在西欧的最高峰。时至今日,这一年里,我仍会不时 查看霞慕尼新闻网(https://www.chamonet.com/news/);每每阅读到登山者罹难,回想起 自己那两天内顺利而不失波折的攀登,心中不禁感慨、感恩。这年夏天的欧洲恰是多事之秋,既有尼斯/慕尼黑恐袭的新闻、法国机场工人的罢工、(回程转机城市)伊斯坦布尔的政变,也有在里昂期间颠倒的时差、紧凑的会议/展示、迫近的 deadlines、和在城轨上险些被抢的扰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于紧张的日程中抽时间搜集资料、训练,里昂会议后独自进入阿尔卑斯山腹地,顺利完成登顶和下撤,使得那个夏天更加难忘。在这里写下回忆,一方面是留作纪念,另一方面也把搜集的资料、一路的行程和思考给有兴趣的山友们一些参考。需要说的是,这里并不推荐solo 登山,容错率很低,尤其是对于第一次去尝试的山峰。我虽是独自行走,但是一路几乎坚持了“能跟就跟”的策略,并且做好了随时下撤的打算。因此,请谨慎选择参考文中的信息。 登勃朗峰最常规、也即我采取的路线叫做 Dome du Gouter。虽不需要登山证,但是从这条路走得提前买好住宿:http://refugedugouter.ffcam.fr/GB_resapublic.html或申一个露营的 permit. 我决定去法国的时候已经五月,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网站上看, 居然在会议的两天后真的有一些位置,就果断订下了。 另外,在出发前注册了 American Alpine Club 会员,这样一旦需要呼叫山地救援,可以 cover 一部分的费用。 霞慕尼小镇有很多登山公司和向导服务,但我当时在查询资料和综合考虑(主要是穷)后还是决定自主攀登。依据:勃朗峰的很多遇难并不是在常规路线上。每年从 Dome duGouter 爬山的人很多,这条路线最大的优点就是一路上几乎没有冰裂缝,因此结组的意义也不大。后来我在爬升途中看到的情景证实了这种看法,很多攀登搭档、向导和客户甚至在 class 3~4 的 scrambling 路线上也使用行进间结组,几乎是没有意义、反而有害的 (虽说心理上的安全感对新手也挺重要)。此线路主要的危险在于一段叫做 Grand Couloir 的小径, 一分钟左右的路程,会有融雪产生的落石(尤其是夏天午后),最危险时碎石、甚至中等大小的石块如骤雨般落下(youtube 上可以查到视频)。路旁虽有一段悬空钢丝可供系绳保护、防止身体下坠,但更多的人选择看准时机、没有落石时一溜小跑通过;因为一旦被高速落石击中,非死即伤,系绳的意义不大。因为视野还算不错,这一部分的风险相对可控(如果感觉不对就干脆下撤)。总结下来,除却这个小概率落石因素,勃朗峰伤亡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新手太多,登山公司往往把户外经验极少的客户经过一周左右的训练就带上山去登顶。一个典型的事故就是: 向导带两个客户攀登,一个客户从雪坡滑落,另一个客户冰斧制动不熟悉,而一个向导无法制动两个客户,导致三人滑坠。“ ------------------我一直坚信登山有三维度的要素需要考察:身体素质、技术、经验。 ------------------”身体素质在几个月内达到够用的水平没有问题,雪地行走和制动技术比较扎实,也有过几次阿式攀登/雪山行走的跟队经验。我的劣势在于 off-trail 的雪山找路方面没有足够的实践;况且,阿尔卑斯山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其高度和纬度都超过了我接触过的范畴,会出哪些想不到的错?过去十年的户外徒步经验,哪些可以正确延拓,哪些不行?所能想到的,是尽量把能做准备的做到100%,甚至 120%,这样遇到未知状况的时候就能有富余的精力应对。给自己制定的基本策略是“跟”,重点是“仔细观察、找人交流、搜集信息”,底线是“不行就撤”。 行程、照片、山顶视频大致登山的行程是 Nid D’Aigle – 小房子(真名不详) – Tête Rousse hut-- Grand Couloir --Refuge du Gouter -- Dome du Gouter -- Bosses ridge -- Mont Blanc. 幸好当时照片的文件名斗士是自动根据拍摄时间存在电脑里,让我能精确的重建时间节点,如下文。05/09, 订旅馆Refuge du Gouter 于 7 月 25 号的房间,并在 Les Houches(莱苏什)小镇订了 23,24,26 三天的住宿,作为自己的大本营。07/23, 从 Lyon 坐火车经 Annecy(安纳西)到达 Les Houches。Annecy 是个美丽的小镇,不到 40 分钟的等车时间就把它转了一圈。07/24, 南针峰适应性行走从Chamonix 坐两程索道到 Aiguille du Midi(南针峰) 2016/07/24, 10:12am徒步到意大利境内的 Helbronner(5km 左右,有大量的明裂缝,一个人行走的话要小心通过),再坐第三程索道返回南针峰。因为行程较短,个人感觉适应海拔价值不大。不过因为索道的便利性,带家人来这儿旅游很不错。07/25, Les Houches – Refuge du Gouter早上从 Les Houches 旅馆出发,经过公交到索道(cable car),其间与遇到的各种登山者聊天,不少人听说我第一次来,还是一个人,劝我找向导。到达海拔 1800m 的 Bellevue小站处拿到牌号,等登山小火车(Tramway)。 8:49am, 在 Bellevue 遇到一些 TMB( 环勃朗峰徒步)的人,互拍了几张照。两站之后,从 Bellevue 坐到 Nid D’Aigle,就是徒步的起始。 09:40am 开始徒步。稍微要注意的是,离开车站后不久就有一条岔路,左边小路 zigzag 上山,右边更明显的一条大路是去旅馆。我走左边。十点半,到达小房子,路线还比较明显,有少量雪。 11:07am,勃朗峰标志性的十字架,纪念在山上逝去的人们。 11:30am-12pm,在 Tete Rousse 营地休整, 吃了一点东西,穿上了冰爪。遇到巡山ranger,被查看 Refuge du Gouter 住宿的确认邮件或 Tete 营地的 permit. Ranger 懂各国语言,能把来自各国没有订营地的人轰下去。 Tete Rousse campground. 12:41pm,通过、回望臭名昭著的 Grand Couloir。果然如网上所说,路很窄,且向山下倾斜,需要胆大心细的一溜小跑通过。两头的人会在这里相互喊话、轮流通过。我经过的时候虽然已是中午,还好没有任何落石的迹象,顺利通过。 下午两点半,到达 Refugee du Gouter 前的最后一段手脚并用爬升。这一段乱石堆的上升,有的地方路线不明显,需要仔细寻找、手脚并用攀爬。而我自忖着有几年攀岩的功底,不时随意发挥,即使 offtrail 的路线也不在话下。然而这也付出了代价,不知不觉就走入了一段松弛的碎石崖壁(没人走过), 惊险之余,还造成了一小阵落石。上下不得时,不远处走上一个向导带着几个客户走上来,用英法双语骂了几句,问我在那边干嘛;我引起的碎石松动会造成下方 GrandCouloir 的落石,必须赶紧回到 trail上来。还好下山后查看网上新闻,那一天没有人员伤亡记录。“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不可不放在心上。 3:06pm,到达位于海拔 3800m 的 Refuge. 这是一个神奇的旅店,里面的结构像青旅。 所有登山装备都得放在专门区域,不能进入饭厅和宿舍。而在吧台,客人都是这身行头。这里的登山者大部分是欧洲人,少部分美国人,(加上我)只有两张亚洲面孔。进了旅店后,花了 6 欧买了两升纯净水,为了对抗高反开始狂灌水。另一边,大家都在饭厅抢几个不多的插座充电。 在这里居然还发现了指力板,太赞。由于没有热水,就用冷水冲了姜茶抵抗寒冷。饭厅提供了三道菜的法餐晚饭,而且不贵,被惊艳到。在这里和很多当天已经登顶的人聊天,得知天气很好、无风。一个向导下撤途中还遇到了 Killian Jornet 大神,当时正在挑战一天两次往返勃朗峰,而且是从 Chamonix山脚下出发。向导同时还提到上山路上不乏暗裂缝,增加了我的一些担心。07/26 Refuge du Gouter – Mont Blanc – Les Houches尽管八点就睡下,却因为适应海拔的时间不够,一夜心率都在 100,早上 2am 之间半秒钟都没能睡着。其实前一天在山下旅馆睡的也很不好;印象中的临行前和在山里总是这样。有了以往的失眠经验,并没有慌乱,只是尽量将四肢摊开,让乳酸和血液能畅通交换。 2:32am,早饭喝了平时两倍的咖啡加三倍的白水,整装待发。在黑夜中,默默跟随着前面绳队的脚步,通过 Dome du Gouter(缓坡,路线会绕过 Dome顶), 一段下降到 Col des Domes,就到了Bosses ridge 脚下。 4:26am,路过最后的避难小屋Vallot hut,挺进 Bosses ridge. 当时因为没有穿高山靴,只是普通的徒步靴,脚早已冻僵了几十分钟;同时,因为经验不足,平时用的水袋管子结了冰,已经半个小时没有喝水。当时的决定是走到 Vallot hut 时候暖暖脚,加一双袜子,并且想办法用体温融化水管里的冰;但一不小心就走过了头,错过了 hut。另一方面,也因为 solo 走的比较快,前面已经没有绳队,担心自己掉进可能存在的暗裂缝,于是决定下撤。一边下撤,一边问擦身而过的登山者,“底下是最后一处 hut 了吗?”当时甚至连 hut的名字都不记得,也不太确定下撤之后是否还有足够的体能、时间、和心力再次冲顶。果然是没有得到有效的回复,也许是他们不说英语,也许是结着组、急着赶上前人的步伐,也许是疲惫、无暇在大风中停留。幸运的是,独自往下走了十几分钟,我的脚上又有了知觉;也幸好早上喝了三倍量的水,饮水方面压力不大,于是决定返回身继续冲顶。随机应变,随时随地调整策略而没有心理压力,这可能也是 solo 的好处之一。 5:21am,Bosses ridge. 日出前的寒冷、山脊的大风(据说二者加在一起,体感温度能达到零下 30 摄氏度)、氧气的缺乏,都给我造成了一些麻烦。缓步前进,保持呼吸,控制心率,以往徒步的经验和信心在此时尤为重要。 早上 6:14,希望之光升起来,带着暖意,温暖了所有人。每个人可能都在不同的时刻,停下疲惫的身子,用几秒钟时间望向这光的源头。 这也是我这辈子见过最美的日出。六点半,太阳完全升起,峰顶就在眼前。 6:39am 登顶。6:42am 拍下登顶后的第一张照片。风太大,不好意思请不认识的人脱下手套拍照,也怕手机被别人滑落山崖。一顿自拍。 2016/07/26, 06:54am 7:14am,下山进行时。下山的节奏很慢,上下两个方向的攀登者不时得让对方过(惯例是让上山的一方先走)。 7:55am,山岭下的小屋就是 Vallot Hut,在这儿终于下包休息,喝了两小时中的第一口水。 10:06am,返程路上,暴露感很强的山脊,宛如仙境。拍一张走在前面的登山者。 13:14pm-14:11pm. 山岩间的小鹿。按照以往的习惯,返程的一路再也没有专门停下来吃午饭,而是一边走一边持续补充糖类能量。回到登山小火车是在 2:40pm. 后记与感谢 此行深有体会的是阿尔卑斯山区中山野、运动与文化的完美融合。极强的接近性,拥有各种便利的公共交通上山;而在 3800m 的“前进营地”甚至有青旅可以住宿,能吃上法餐。我攀登的全程(从车站到车站)只用了 29 小时的时间,并完全有可能更快。相比起来,在国内进川、进藏登雪山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要高得多。此行能成功,尤其需要感谢交大野协朋友们的支持:zzmax 提供了大量资料,cm 带我在MtShuksan 进行冰岩混合路线的训练,还有在巴黎的老大哥 icer, 带我去枫丹白露抱石、提醒我买保险、还在水源 bbs 上发帖祝贺登顶。当然,还要感谢系里刚好有一笔开会+旅游的 funding,使这次行程成为了可能。 回来后也在系里报告了此次法国的学术+登山之旅。有朋友调侃说这是“史上最牛公款旅游”。后来野协的瑞叔来到 LA,谈及此次攀登时说:行走本身没有很大难度,整个行程的计划、准备、执行是困难所在。深以为然。登山一事,特别是只有自己去探索未知区域的时候,有太多元素要考虑:岩石攀爬,步伐与呼吸,时间把握,摄入能量,饮水节奏,休息频率,路线搜集情报,认路与gps,身体机能和运动水平的自我评估,对天气突变的敏感,高反与适应,前期的大致安排与当时的随机应变等。如果只用埋头跟在后面走,那么大部分时间里的挑战只是体力方面,尽可以提升自己“超越”的能量,去突破体力的极限。而作为 leader(无论是 lead 自己还是别人),感觉就完全不同;体力都不用说了,定是要高于这线路的强度不少;其他方面,需要一种“保守”的精神能量,而不是去超越极限;时时记得仔细观察思考、留有余地、不行就撤,行了再继续。为什么要爬山?因为山就在那里,等待着你;为什么不要冒进?也因为山就在那里,不会离去。 END谨以此文献给我的老婆Jane,祝我们新婚三个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