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要引入目前全世界 最大的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征服(公元630年——公元660年)穆罕默德宣扬顺从一神(“伊斯兰”即顺从之意),主张通过遵守一些简单易学的仪式以及关于生和死的准则,来获得普世救赎、平等与正义的价值以及纯粹生活的美德。在麦地那,他将他的第一批信徒和新的追随者以及他们的犹太同伴融合,建立一个新的团体——乌玛。这是622年,伊斯兰历的起始之年。公元632年默罕默德去世,其岳父阿布.伯克尔继承他的领导地位,并开始进攻拜占庭和波斯人。最后,其继任者欧麦尔打下了耶路撒冷。他对圣城的基督徒和犹太人都实施宽容政策。他将耶路撒冷修复并指定为伊斯兰教圣地,以此确立穆斯林是犹太教合法继承者的地位,并将伊斯兰教凌驾于基督教之上。穆斯林在传统上视穆罕默德为最后一位先知[101]。根据现存最早的传记资料所载,40岁的穆罕默德在公元610年开始透露他接收到相信是来自真主、经天使加百列(贾布里勒)传达的天启,一直持续到他在22年后逝世。穆罕默德的同伴记录了这些天启的内容,从而获得《古兰经》[102]。在麦加的穆罕默德向人们传道,恳请他们摒弃多神宗教,崇拜唯一的真主。虽然有一些人改信伊斯兰教,但麦加的权贵却迫害穆罕默德及他的追随者,导致一些穆斯林迁徙至阿比西尼亚(阿克苏姆帝国)。许多在早期改信伊斯兰教的人都是贫民及奴隶,如比拉勒[103]。麦加的权贵担心穆罕默德谴责部族意识、宣扬扶助贫民的讯息及呼吁停止多神崇拜会破坏他们的优越生活方式[104]。在此我用多一点时间来介绍一下 穆罕默德穆罕默德(571年4月24日-632年6月7日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社会改革者[5][6][7]。他成功地使阿拉伯半岛的各部落在伊斯兰一神教下统一。除了阿赫迈底亚的穆斯林以外,穆斯林认为他是“真主”派遣到人类的最后使者、先知和天启宗教复兴者。其他的使者分别为阿丹(亚当)、努哈(诺亚),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尔萨(耶稣),中国的穆斯林普遍尊称之为穆圣。穆罕默德出生在麦加的古莱什族的哈希姆家族,为当时麦加的望族,因此穆罕默德的幼年环境相当地富裕。[8] 穆罕默德的父亲在穆罕默德出世前就不幸随商队病死沙漠,因此穆罕默德的童年是随他的叔父阿布·塔里布(Abu Talib)照料至大。根据伊斯兰传统,婴孩在出生不久后,就会被送往贝都因人所住在沙漠当中,因为他们相信能在沙漠中生存的孩子是健康的,因此穆罕默德就在他的养母哈利玛(Halimah bint Abi Dhuayb)家中度过两年。[9] 而穆罕默德的母亲阿米娜(英语:Aminah bint Wahb)也在穆罕默德六岁那年因病逝世,而身为古莱什家族领袖的祖父阿布杜·穆塔里布,也在照顾穆罕默德后相继去世,因此穆罕默德的祖父将穆罕默德托付给个性相当老实的儿子阿布·塔里布照顾至大。[10]在麦加 编辑穆罕默德的祖父过世后并未留给阿布·塔里布太多的东西,因此阿布·塔里布在从商的路上走得并不顺遂[11]。穆罕默德在他祖父过世后,为了不要加重叔父的负担,而开始替人放牧,并在十二岁起就随叔父外出经商,曾到过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根据伊本·希夏姆、泰伯里等伊斯兰史学家的记载,基督教僧侣巴希拉(英语:Bahira)认出了他,并预言他将来将成为先知。[12][13]在二十五岁时受雇于麦加富孀赫蒂彻,为其经商,不久与其结婚。很少人知道真正的青年穆罕默德背后的故事,仅可以一些零碎的信息与穿凿附会的传说得知。但众所皆知的是,他后来成为了个商人;当时的麦加虽然是个重要的交通商业中心,但他毕竟没有足够的自然资源,因此必须要与远方的部落互通有无,因此穆罕默德开始往返印度洋与地中海贸易。[14]在他随叔父从商的日子中接触到了基督教与犹太教,这也成为了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契机。[15]然而他耿直的个性也促使他在从商的路上获得了“可靠者”(Al-Ameen)的尊称。[16]在得到“可靠者”名号的数年后,历史学家伊本·易斯哈格的书中写道:麦加在一次的洪水将天房摧毁,而重建后麦加各部落的首领争著要作为将克尔白的黑石放回原处的人,而争执不休。他们达成协议,等下一位过门的男子并询问他的选择,此时过门的男子就是35岁的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提议让所有人在地上铺一块大白布,将这块石头放置白布中央,然后让城内部落的首领一起将这块白布抬到克尔白的中央,而他自己则将这块石头安置下来了。[17]与赫蒂彻的婚姻约595年,在一次旅行中,25岁的穆罕默德认识了当时40岁寡妇海迪彻(赫蒂彻,Khadijiah)。[18]穆罕默德的才能给海迪彻印象深刻,因此她问穆罕默德是否愿意娶她为妇。这个婚姻是穆罕默德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按当时的规矩非长子无法获得任何遗产,因此穆罕默德既没有从他父亲那里又没有从他祖父那里获得任何遗产。但海迪彻为他带来了很大的财富。阿拉伯传记记录说海迪彻和穆罕默德共有三个男孩及四个女孩,分别是:扎伊纳布(英语:Zainab bint Muhammad)、露卡依亚(英语:Ruqayyah bint Muhammad)(二女儿,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妻子)、乌姆库勒苏姆(英语:Umm Kulthum bint Muhammad)及法蒂玛(四女儿,第四任哈里发阿里妻子。穆罕默德的儿子先后夭折,其血脉只有从其四女法蒂玛一脉继承)。[19]海迪彻和穆罕默德的叔叔阿布塔里布均逝世于619年,因此穆斯林称这一年为“悲痛年”。穆罕默德与他后来的妻子都没有孩子,除了后来与来自埃及的科普特妻子玛利亚(英语:Maria al-Qibtiyya)有一子易卜拉欣早夭。穆罕默德中年时,时常在麦加的希拉山洞里彻夜沉思。610年,当时40岁的穆罕默德在沉思时,耳边传来大天使吉卜利里(加百列)的声音,并带来真主(造物主)的第一个启示传达给他:‘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20],并宣称从此真主拣选了穆罕默德为真主的最后先知和使者,不识字的穆罕默德就在加百列的带领下,将《古兰经》读诵出来。[21]在面临神迹后的穆罕默德相当惶恐,于是返家将他所遇到的事告诉他的妻子赫蒂彻。赫蒂彻相信时常扶老济弱的穆罕默德遇见的是神的使者,而非邪灵。[22][23],而当时赫蒂彻的基督僧侣堂兄瓦拉格·本·瑙法尔(英语:Waraka ibn Nawfal)也相信穆罕默德是耶稣预言的先知。约613年开始展开穆罕默德传道的日子。621年7月27日(回历前1年7月17日)的夜晚,真主命令吉卜利里来带著神兽布拉克到麦加迎接先知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遂在吉卜利里来的陪伴下,瞬间即乘布拉克赶到了远寺(耶路撒冷)。然后,按照一些《圣训》的说法,穆罕默德登上登霄石从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登上七重天。穆罕默德登上第六层时,见到了穆撒(即摩西),穆撒向真主礼了三拜,因此现在穆斯林把这三拜作为副天命。穆圣遨游到第七层时,见到了天堂和火狱等,旅程的最后,透过真主的光芒,受真主指示说今后所有穆斯林每天必须礼拜五十次。穆罕默德返回到第六层重新遇见穆撒时,穆撒提醒其五十拜远远超过了穆斯林的承受能力。穆罕默德于是连续九次求真主减少礼拜次数,直至减到一日五拜。黎明时分,穆罕默德即重返麦加。倭马亚王朝:圣殿的修复(公元660年——公元750年)公元644年,欧麦尔死于暗杀,其继任者也被暗杀。穆阿维叶赢得内战,最后一位所谓的正统哈里发结束了其统治。他是伊斯兰圣殿山的创始人,他在那里建立了第一座清真寺。他八十岁去世,他的继承人为耶齐德。穆罕默德外孙侯赛因发动叛乱,被杀。这导致了伊斯兰教史上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最大的分裂,逊尼派称为多数派,什叶派又叫阿里派。最后阿卜杜拉.马利克被拥立为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的信仰者的指挥官。他在耶路撒冷建造了岩石圆顶清真寺。其于691到692年完工后,耶路撒冷便再也不是之前的耶路撒冷了。其后不久他收复了麦加,并以扩张真主的王国为名,与拜占庭继续展开圣战。他相信在世界性的大帝国中只有一个君主,一个上帝,正是他决定了穆罕默德的社团发展成为如今的伊斯兰教。随后马利克和其继任者他儿子瓦利德建造了新的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瓦利德一世终结了和大马士革基督徒的共享约定,并在那里创建了一个辉煌的倭马亚清真寺,官方语言由希腊语变为阿拉伯语。720年,新的哈里发欧麦尔二世下令禁止犹太人做礼拜。犹太人只能开始绕着圣殿山的四面墙进行祈祷。公元732年,法兰克贵族查理在图尔斯击败了一支穆斯林突击队。不满情绪在倭马亚王朝内部蔓延。748年,在呼罗珊(今伊朗东部和阿富汗),阿布.穆斯林提出了更为严格的伊斯兰教义,其率领自己的胜利军团一路西进,阿布.阿拔斯击败了倭马亚王朝的最后统治者,他用这种方式确定了他的统治地位。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1-2]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随后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即位后,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并于大业二年(606年)颁布诏书迁都洛阳。[3-14] 隋文帝在位年间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隋炀帝在位时期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但因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朝灭亡,享国38年。[15-16] 为了巩固统治,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另外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治,兴建了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17-18] 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完善府兵制度,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外交方面,隋朝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臣服的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19]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1]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2] 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3-12] 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经济繁荣的开元盛世。[13] 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14-17]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18]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19-21] 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22-23] 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24-27] ,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28]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29] ,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30]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31]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32] 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33-34] 五代十国,一般又简称五代。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更偏向于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央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五代并不是一个指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阿拔斯王朝:遥远的主人们(公元750年——公元969年)阿布.阿拔斯宣称自己是哈里发,并用鸿门宴屠杀了整个王室家族。其兄弟,曼苏尔,是统治数世纪的阿拔斯王朝的真正国父,将首都迁到新的圆形城市——巴格达。耶路撒冷在阿拔斯帝国的地位逐渐萎缩。在西方,法兰克人的国王查理大帝,不仅将自己视为君士坦丁和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以完成他们打造世界性神圣罗马帝国的遗愿为己任,并将自己视为现代大卫王,所有这些都指向圣城。但他去过耶路撒冷的故事只是传说,并不真实。马蒙在争夺哈里发的内战中胜出,他建立了“智慧之屋”(即智慧宫)。他偷走了阿克萨清真寺穹顶上的黄金,并将马利克的名字改成他自己的。841年,伊本.图伦成为埃及统治者,重占耶路撒冷。随后的统治者卡富尔开始迫害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卡富尔任命了一个犹太大臣,该大臣策划了一场伊斯兰革命,并且开创了一个耶路撒冷新帝国。20.法蒂玛王朝:宽容与疯狂(公元969年——公元1099年)以救世主自居的法蒂玛王朝是耶路撒冷饿新统治者,开始统治者奉行宗教宽容政策,圣城充满基督徒和犹太人。后来的统治者哈基姆开始迫害基督徒和犹太人,1009年9月,他下令拆除了圣墓大教堂,然后开始摧毁犹太会堂和其他基督教堂。后来,他开始精神失常,迫害穆斯林。1033年,地震毁了拜占庭城墙和倭马亚皇宫。哈里发查希尔尊崇耶路撒冷,他恢复了祖先的宽容政策。他重新修建了城墙,但是范围小得多。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九世1048年建成一座新的圣墓大教堂。基督教内部出现教会分裂,罗马教宗和拜占庭大主教互相开除对方教籍。这次教会大分裂加剧了东西方势力对耶路撒冷的争夺。1066年5000名基督教朝圣者被贝都因部落袭击杀害。后来阿拉伯人占领了耶路撒冷,欧洲人开始派军队进攻圣城,即开始十字军东征。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1]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2]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3]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4] 。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5] ,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6] 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7] ,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8] 宋朝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9] 第五部分 十字军东征21.大屠杀(公元1099年)公元1095年11月27日,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克勒芒召开大会,宣布要征服耶路撒冷,解放圣墓大教堂。当时的精神是,它为基督徒提供了赎免一切罪过的机会。他们所到之处,犹太人要么被迫改宗,要么被杀,以报复他们杀死耶稣。1099年7月13日晚,十字军攻下耶路撒冷,开始屠城。伊斯兰世界内部正在进行个人争斗,对此反应平淡。22.十字军国家的兴起(公元1100年——1131年)鲍德温宣布称王,成为“耶路撒冷的拉丁国王”。他突袭约旦,邀请那里的叙利亚人和亚美尼亚基督徒去耶路撒冷,这是今天巴勒斯坦基督徒的祖先。1118年,鲍德温袭击埃及,途中病死。其继任者“小鲍德温”建立了圣殿骑士团,1113年,教皇又将圣墓大教堂正南方的土地授予另一个教团,即医院骑士团。后来小鲍德温在战斗中被俘,埃及人趁机夺取了耶路撒冷。23.十字军国家的黄金时代(公元1131年——公元1142年)埃及人两次被击退,1125年4月2日,小鲍德温被赎回。继任者梅丽桑德女王有性丑闻,但还是设法消灭政敌,巩固了政权。在耶路撒冷的历史上,宗教的狂热往往受政治需要的刺激。梅丽桑德的耶路撒冷被许多基督徒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十字军国家是野蛮西方的中世纪版本。她极力美化耶路撒冷,使之不仅作为圣殿圣地,也作为政治首都所在。我们今天所见的耶路撒冷,多半出自她之手。到12世纪四十年代,原先禁止穆斯林和犹太人进入基督城的法令已经松弛。24.僵局(公元1142年——公元1174)1142年11月10日,富尔克国王因打猎意外死亡,梅丽桑德的儿子,鲍德温三世即位。1114年,赞吉占领埃德萨,屠杀法兰克人,十字军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及耶路撒冷王朝的摇篮就此毁灭。后来赞吉被暗杀。梅丽桑德向教皇犹金三世求援,后者发动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企图进攻大马士革,但被土耳其人分化瓦解。鲍德温为了掌权反抗母亲,最后梅丽桑德投降交权。鲍德温随后陷入与努尔.丁的僵持中。1162年,鲍德温病死。阿莫利成为国王,他指定威廉来书写十字军和伊斯兰王国的历史。阿莫利病了,迈蒙尼德被指派来给其看病,后者写了《迷途指津》。1169年,叙利亚统治者努尔.丁完成对耶路撒冷的包围,1171年,萨拉丁独占埃及,任命迈蒙尼德为犹太人的领袖,还委任其为自己的私人医生。25.麻风病国王(1174年——公元1187年)阿莫利的儿子是鲍德温,威廉被指派为其老师。鲍德温后被发现得了麻风病。他抵抗住了萨拉丁的进攻。他在死前,任命雷蒙德为摄政王,并将自己八岁的外甥,西比拉的儿子加冕为鲍德温五世。在与萨拉丁的战争中,十字军战败。26.萨拉丁(公元1187年——公元1189年)萨拉丁带领阿拉伯人打败了十字军,并占领了耶路撒冷。他清除了城内的基督教痕迹,并没有屠城。欧洲又组织了新的十字军,发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目标还是耶路撒冷。27.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萨拉丁和查理(公元1189年——公元1193年)公元1190年7月4日,英格兰国王狮心王理查和法兰西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发起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以解救耶路撒冷。他们与萨拉丁形成了僵持,时打时和。28.萨拉丁王朝(公元1193年——公元1250年)公元1192年9月2日,苏丹和国王达成《雅法协定》,第一次对巴勒斯坦进行了势力范围划分:基督教王国得到阿克,并将其定为都城;萨拉丁仍占有耶路撒冷,但基督徒可以畅通无阻地前往圣墓大教堂。1193年萨拉丁去世,其子阿夫达尔继承了耶路撒冷。他修建了欧麦尔清真寺。经过几轮内斗,萨法丁夺取了帝国。1218年,在对付第五次十字军时,他去世。1225年11月9日,腓特烈以耶路撒冷国王的名义开始了他的十字军东征。双方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但双方国内都对此强烈反对。1244年,鞑靼人彻底摧毁了耶路撒冷。1248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发动了最后一次像模像样的十字军东征,最后路易被俘。1258年,蒙古人进攻了阿拉伯人,攻陷了大马士革,接着扑向加沙,袭击了耶路撒冷。辽朝(916年—1125年[1] )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年。[2] 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1] 。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于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改年号为“大同”[4-7] 。983年曾复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8-9] 。辽末,辽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10] 。辽朝宗室后代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与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11] 。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所灭[12] 。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13]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展,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制,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14-15]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历经十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1] 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1] 夏毅宗与夏惠宗时期,夏廷对内大兴儒学,提倡汉文化与技术,废行蕃礼,改用汉仪,对外常与宋辽两国处于战争与议和的状态,国势开始衰退。夏惠宗时期,宋朝正值王安石变法而国力增强,并在1071年由王韶于熙河之战占领熙河路,对西夏右厢地区造成威胁。西夏与宋朝贸易中断使经济衰退,战事频繁又大耗国力。夏崇宗时期,宋廷执行“绍盛开边”政策。1114年童贯经略西夏,率领六路宋军(包含永兴、秦凤两路)伐夏。宋军攻陷不少西夏堡垒。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此时西夏国势大不如前,但经过改革后,到天盛年间出现盛世。1115年金朝兴起,三国鼎立的局面被破坏,辽朝、北宋先后被灭,西夏经济被金朝掌控。后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并拆散金夏同盟,让西夏与金朝自相残杀。西夏内部也多次发生弑君、内乱之事,经济也因战争而趋于崩溃。最后于1227年亡于蒙古。[2]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1] 女真原为辽朝臣属,天庆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于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2] 并于1125年灭辽朝,两年后再灭北宋。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金国政治文化达到巅峰,金章宗在位后期由盛转衰。金宣宗继位后,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国南侵,被迫迁都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女真贵族大肆占领华北田地,奴役汉族,使得双方的冲突加剧。当金朝国势衰退时,汉族纷纷揭竿而起[3] 。1234年,金国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金朝鼎盛时期统治疆域包括今天的中国大陆淮河北部、秦岭东北大部分地区和俄罗斯联邦的远东地区,疆域辽阔。[4] 金国作为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质浓厚。初期采取贵族合议的勃极烈制度,后吸收辽朝与宋朝制度后,逐渐由二元政治走向单一汉法制度[5] 。军事上采行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其铁骑兵与火器精锐,先后打败周边诸国[1] 。经济方面多继承自宋朝,陶瓷业与炼铁业兴盛,对外贸易的榷场还掌控西夏的经济命脉。[3] 金朝在文化方面也逐渐趋向汉化,杂剧与戏曲在金朝得到相当的发展,金代院本为后来元曲的杂剧打下了基础。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1]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2]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1] 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3]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元代也推行了不少弊政,如诸色户计[4-5] 、投下制[6-7] 、驱口制[8-9] 、匠籍制[10] 、籍没制[11] 、人殉[12] 、宵禁[13] 、海禁[14] 等,中断了唐宋变革的进程[15-16] ,深刻地重塑了宋后中国的历史。[17] 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但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在文化方面,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18第六部分 马木鲁克29.从奴隶到苏丹(公元1250年——公元1339年)奴隶出身的拜巴尔斯在1260年成功阻击了蒙古人,但苏丹拒绝嘉奖他。他将苏丹杀死后自己成为苏丹。拜巴尔斯和他的马木鲁克继承人将统治耶路撒冷长达三百年,他们是残酷暴戾的军事独裁者或军阀。说着土耳其语的马木鲁克也瞧不起阿拉伯人。1277年他误服有毒的马奶死亡,他的继承人完成了他的事业。1291年马木鲁克攻破阿克,屠城。耶路撒冷国王的名号现在和塞浦路斯国王的头衔合二为一。耶路撒冷仅仅作为一件栩栩如生的装饰品存在下来,今天还是这样。三大宗教都没有忘记耶路撒冷。1399年,中亚征服者帖木儿占领了巴格达,并攻入叙利亚。30.马木鲁克的衰落(公元1399年——公元1517年)帖木儿率领的蒙古大军并没有进耶路撒冷,圣城仍为马木鲁克所有。圣城充满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朝圣者,但都受到统治者的迫害。1486年登上马木鲁克王位的盖贝伊准许基督徒在教堂里大兴土木,还将锡安山还给他们。145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继承了庞大的罗马帝国的辉煌和意识观念。1481年,盖贝伊希望奥斯曼王子杰姆苏丹能够分裂奥斯曼帝国,主动将耶路撒冷王国让与他。耶路撒冷陷入了十年蹉跎战争中。期间,马木鲁克受到新兴的葡萄牙在印度洋扩张的威胁,奥斯曼面临波斯帝国的威胁,这促使奥斯曼人和马木鲁克暂时务实地联合了起来。明朝(1368年[1] ―1644年[2] )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3-4]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5]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6]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7] ,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8] ;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9] ,以应天府为陪都。[10-11]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12]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4]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13-15] 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16]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17] ,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18] ,后缩为辽河流域;北临西伯利亚一带,后撤至明长城;西北涵盖新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19] ,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20] ,还曾收复安南[21] 。[22-25]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26] ,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27] ,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28-29]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30]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31-32] 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33] ,《明史》评价明成祖开疆扩土为“远迈汉唐”[34第七部分 奥斯曼31.苏莱曼的伟业(公元1517年——公元1550年)1516年8月24日,奥斯曼帝国苏丹在阿勒颇不远的地方击溃了马木鲁克军队,中东大部分地区将在接下来的四个世纪中归奥斯曼统治。1517年3月20日,塞利姆占领耶路撒冷。他认可传统上对基督徒和犹太人的宽容政策,允许他们在圣殿山上祈祷。随后他征服了埃及,击败波斯和马木鲁克。苏莱曼在耶路撒冷功勋卓著,以至于耶路撒冷老城今天更多地属于他,而非别人。他改造了耶路撒冷,城中人口也迅速增加。32.神秘主义者和弥赛亚(公元1550年——公元1705年)犹太人的移民迁徙标志着宗教战争最新篇章的展开。1492年,完成统一的西班牙开始排犹,犹太人逃至东方。在耶路撒冷,尽管苏莱曼仍奉行宗教宽容政策,但他对基督教和犹太人实施了一些控制措施。基督教内部各个教派之间,以及后来的新教,在耶路撒冷展开了争夺。后来在混乱中,耶路撒冷出现了一些自称是弥赛亚的人,宗教神秘主义盛行。1611年,出现了钦定版的英文圣经,被称为“不列颠民族史诗”。随着欧洲人进入美洲,应许之地和弥赛亚的思想也到了美洲。随着各大国的兴起,奥斯曼人处于全面的衰落之中,列强们纷纷表态支持自己的基督教派。1699年,奥斯曼帝国战败,签订了《卡尔洛夫奇条约》,条约允许列强保护他们在耶路撒冷的教友。33.诸家族(公元1705——公元1799)奥斯曼帝国统治耶路撒冷期间,形成了一些家族,其中一些很有权势,有的一直延续到今天。基督教内部之间的仇恨甚于其对异教徒的仇恨。后来巴勒斯坦的无政府状态引起了拿破仑的注意。革命的理论、无情的政治和东征的浪漫激发了拿破仑的冒险精神。1799年2月,拿破仑率领13000名士兵和八百头骆驼入侵巴勒斯坦。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1] ,享国二百六十八年。[2]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3-4]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5] 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一片石之战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趁势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等[6] ,军事上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20年间逐步掌控全国。[7-8]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9] 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10] 、文化专制[11-13] 、闭关锁国[14-15] 、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16]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18] 清朝灭亡后复辟势力一直存在,例如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伪满洲国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