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阶段:听说我要去考古实习,一些小伙伴很兴奋。l 问1:辽宁有许多恐龙化石哦,好好挖几个出来。l 答1:呵呵,考古只是研究人类的过去,还碰不到恐龙噢。---考古学研究范围远到旧石器时代早期,约二三百万年前;而恐龙是在白垩纪约6500万年前灭绝的。如果发现恐龙和人类共存,那么,可以YY一下:不仅是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把考古学,古生物学,进化论等都捅一个大窟窿,绝对是本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哈哈:)l 问2:蜡烛和黑驴蹄子带够了没有?l 答2:哈哈!是不是还要带个胖子和Shirley Yang一同上路。考古不是盗墓,更不是“鬼吹灯”。---考古工地都是白天干活,哪里遇到什么大粽子。更关键是考古的目的是保护,真要是遇到了大粽子,估计也是来给我们帮忙的。根据我学过的考古学课程,以及看过的田野考古学教材,心知实际的田野考古工作,如同书上所说的,大多是时间是在刨古代的垃圾堆,兴致勃勃收集古人的垃圾。虽然心中明白小说和现实的反差之巨大,还是不由得很期待。这次是人大考古系组织的一次田野考古实习课程,时长一周,地点在辽宁西部喀左县某乡某村。喀左隶属辽宁省朝阳市,全名真的很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从历史上来看,这里曾经挺有名的:l 商周为孤竹国属地。孤竹国,可能没有听说过,但是孤竹国的两位古代先贤“伯夷叔齐”是一定是耳熟能详的。l 曹操北征乌桓,登白狼山,斩乌桓首领蹋顿。白狼山就在喀左,这里就是乌桓核心领地。而在考古史上,喀左更是大名鼎鼎:l 1979年,喀左东山嘴发现原始社会晚期(公元前3500年前)的大型石砌的祭祀遗址,出土了女性陶塑像残件、孕妇陶塑像残件、双龙首玉璜饰件以及彩陶祭器。尤其是陶塑孕妇像是在东方是首次发现,被学者称为“东方维纳斯”。此陶塑雕像着重表现具有特殊含义的女性特征,该雕塑的腹部、臀部、腿部给予了夸张的表现,却并未影响人体各部位之间合理的比例。l 喀左大凌河流域的青铜器窖藏首次发现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发现了海岛营子马厂沟窖藏(就在本次实习地点的附近呀),最后一次是七十年代的小波汰沟窖藏。特别是出土的“匽侯作盂”,是燕侯所作的盛食器。燕侯一系是源自召公,召公为周文王的长庶子,与著名的周公姬旦一起巩固西周。这些考古发现都集中在大凌河两岸丘陵地带的山岗上,我们这次的位置也在大凌河区域,真期望能有好运气。9月14日,第一天同学们从深圳、上海、内蒙相继出发,主要汇聚于京津,然后自驾4-5个小时到达考古营地。傍晚,从京哈高速转306国道后,道路在山峦叠嶂中突然安静了下来,只有我们一辆车在车道上行驶,居然有“前不见去车,后不见来者”的感觉,对于习惯了车来车往繁忙景象的我,觉得好像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之中。这个时空的特点是宁静,天上的星光,别样得闪亮。我们到了营地是晚上8点多了,食堂灯火通明,一进去是6张圆桌,老师已经把啤酒和晚餐都给我们预留了。我想去找旅行箱中的野外餐盒,发现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营地考虑很周到,在墙上的一排排铁皮信箱上面贴上了每个人的名字,打开信箱门,里面就是每个人的不锈钢碗等餐具。出发前,听说考古基地条件比较差。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在攀登雪山的登山大本营,那里各种物资都缺乏,于是列了一张长长的物资清单。到了喀左,才发觉目前中国农村物质条件已经大幅提升,而考古营地更是在老师们的多年建设下,配套齐全,条件相当好。住宿,既有简易宿舍,也有农家小院。宿舍中配有空调,一个房间4张上下铺高低床。实际上,每个屋子大体住4人,其他用来放行李。农家小院略远了几十米,简单梳洗后就早早睡了。9月15日,第二天昨晚,问了时间表:6点起床,6:20早餐,7点抵达工地;中午11点收工,中餐午睡,躲过中午的烈日;下午2:30工作到5:30;晚上,自行工作或组织学习。早早地6点就起来了,这么多年上班都从没有这么早起过。早餐很丰富,馒头、包子、鸡蛋、稀饭等。早餐后,去会议室领取了一个工具袋:内有手铲,手套,本子等。手铲就是普通的平头铲或圆头铲,可以挑一个自己顺眼的,看着手铲,实在心痒。有的同学买了美国产的尖头铲,放在后腰,很有一种牛仔带枪的神气:)天色阴沉小雨。我不时去看看天气,盼望老天爷尽快天晴去开工;老师们看着很谈定,表情好像说:不着急,后面有你挖的。中午天气逐渐放晴,闲着就把农家小院仔细看了一下。院子很开阔,背后有大树相衬,院子宽敞,两边堆着煤炭和木材,中间可以停两辆越野车。厕所是北方典型的旱厕。在院子一角,收拾得非常干净。只是周边有一个马蜂窝,白天一堆拇指大的马蜂在附近嗡嗡地巡回,虽然知道马蜂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是心里还是有点犯怵。院子里有多个很大的蜘蛛网,上面挂着大蜘蛛,估计他们蜷缩腿在休息,但是仅仅背甲就比大拇指甲还要大。如果张开腿,这个蜘蛛该有多大呀,有没有毒呀。心中冒着问题,不过本着入乡随俗,见多了,心里就平静下来了。屋子前半间类似温室,顶和壁主要是玻璃,白天暖洋洋的;里屋隔了3间,很凉爽。晚上则反之,室外寒冷,到了10度左右,而屋内温度适宜。屋里只有一个大炕,我们三人同炕而眠。炕下面估计全部是砖石,所以格外硬。睡了一晚,浑身硌得慌,不得不拿一些被子来做床垫。以前在南方的硬床多由竹木所制,无论如何还有一些弹性的。本来要防虫,担心农村虫子多,可能由于进入秋天,没有被小虫的太多困扰。整体房间条件挺好。下午2点钟,我们就早早坐在食堂门前等着出发了。一群羊也正好上山啃草去了。出发了,沿着省道走了一里多,穿过村庄,最后沿着玉米地走到一块略高的坡地上。第一次走在辽西的农村,我左顾右盼,觉得挺新奇。换个角度,我想,从路边的当地人眼中看来,只见一队着装怪异的人群,有穿军用迷彩服的,有穿登山服的,有穿休闲装的,衣服五颜六色,最猛(萌)的穿着短裤的。当地的小孩和小狗,瞪大了眼睛一直盯着看,估计想问:他们都去干啥呀?上坡,深入一片玉米田中。一转弯,景象一下子开阔了。工地门口三面大旗飘扬,上面分别写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和“喀左博物馆”。四围有铁丝网围起来,飘扬着各色彩旗。整个工地大约宽30多米,长度约50-60米,是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深深嵌入在一片玉米海洋中。工地的一角有一个工棚,晚上也有人值守;工棚附近有一个土砖茅草顶的房子,不知道是什么用途。工地上一片繁忙的景象,猛一看和考古视频中的一样,但是,鲜活的繁忙不到现场是体会不到的。整个工地按照探方挖掘法(全名:探方隔梁发掘法)开展,就是在这块区域内,按照划好方格网,在每个十字交叉点做好标记,用木桩或铁的标记,每个探方都做好编号,然后进行发掘。这里的探方是按照5米*5米的标准探方规划的,发掘的主体是4*4米的范围,形成掘坑,隔梁就是1米宽过道,用来运土和行走。前期的布方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建立了基点,做好了坐标系统,引基线布方,规划整齐了每个方的位置等。整体看工地的探方已经完成了七八成了,进入最后的冲刺工作中。每个探方按照实际土层的情况进行深入挖掘,有的挖完表层,因为没有任何遗存迹象就放弃了,有的全面深挖,有的上面划出各种图形来,大圈小圈,半圆,四分之一圆,或不规则形状等,根据形状进行深入发掘;有的两个探方有强关联性,这样就要把中间的隔梁打掉,一起进行发掘。总体是四四方方中变化多样。负责指导的是人大的老师和辽宁考古所经验丰富的技工。现场有实习的学生,还有当地雇的劳工,他们都是当地的农民,在农闲之余来参加。他们的手艺很好,用锄头是看家本领,而用手铲刮土也很娴熟,这是因为基地建设多年,他们每年来,也就被培训成熟练工了。我参加那一个方,还在进行第一层表层土的清理。表层出土的陶片量非常少,土里还有一些较大的白石头,增加了工作难度。看来今天下午的工作重点在挖土和运土。运土是比较慢的环节,需要把土推到几十米之外的一个已经发掘完毕的探方中,用土回填那里。于是,我推了一个多小时的独轮车来运土。独轮车在隔梁上很灵或,其关键是手臂有力控制住启动那一刻,一旦推起来,保持平衡就好了。想起鬼吹灯电影《九层妖塔》的片头就是胡八一在高原上推独轮车运土,这个工作场景倒是有点像:)挖土,运土,协助测量,忙碌中就到了5点半。光影西斜,大家收队回家,觉得风光格外好,很有一种打靶归来的喜悦感。工地有个特点,无法遮阳。因此防晒是第一要事,宽边遮阳帽,长袖长裤,墨镜和防晒霜要都用上。晚上,参加学习,经验丰富的老周在会议室讲李庄的历史文化的回顾和保护。一下子把时间拉到了民国。考古文博有个好处,就是时间和空间轴特别开阔,可以经常让思想到处穿梭。再结合白天的野外工地,还真是既锻炼身体,又丰富思想,做到其他学科都做不到身心均衡:)讲课中,有一句话我觉得很值得回味:“个人回忆意味着自我认同;集体记忆,以达到集体认同感;而传统和历史,则是跨时代的社会记忆”。那么,我想,考古的意义不仅仅是挖土,寻找文物,复原古代人类生活,也是在寻找一种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因为记忆,所以我们是中国人,而不是他国人;因为记忆,所以我们是人类,而不是其他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