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去安娜普尔娜徒步,在加德满都谷地特别留意了当地古建筑.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据说很多建筑受损.大自然就是这样,谁能保证应县木塔哪天不坍塌呢,这些美轮美奂的建筑只是比人的寿面要长,但总归是有寿命的.从立面审视尼泊尔的神庙建筑,中国人感觉不会很陌生.究其原因,是因为尼泊尔的宗教建筑很多都覆以层层堆积的斜顶.向外伸展出的屋顶,其初衷肯定不是取其飘逸的造型,而是跟中国工匠不谋而合,就是如何保证建筑的承重木柱及外墙如何不受日晒雨淋.尼泊尔的建筑材料也多用木材,加之每年6-9月由印度季风带来的降水,向外伸展开来的屋顶就是一种实用的必然造型了.故宫太和殿大柱取材楠木,在尼泊尔则多用婆罗双树.这是生长在南亚的硬木树种.每当春天,在特莱平原的丛林中就会弥漫着婆罗双树的花香.当地人相信婆罗双树会在100年后倾倒,再纹丝不动地横在地上100年.尼泊尔寺庙的屋顶经常有三层或五层的堆积,其实就跟层层升高的台基一样,是为了表现神的神圣.印度教中的无数神邸皆居住在天上.外展的屋顶必然涉及到支撑,由此中国工匠发明了斗拱.在尼泊尔则是一排从梁柱引出,向上撑出的斜柱,支撑着巨大的屋顶.在帕坦博物馆的入口处,迎面就陈列着几根这种柱子.中国斗拱让人眼花缭乱的几何积木造型,尼泊尔斜柱上的精美的神话木刻装饰,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先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平面审视尼泊尔的神庙建筑,同西藏寺庙甚至汉族庙宇的巨大不同就会显现出来.尼泊尔的神庙基本上是单体建筑.而从拉萨火车站眺望,哲蚌寺如同村落般,延展在山体之上.这同印度教中四段人生有关:从成人(对婆罗门而言是8岁)开始学习经典,到娶妻生子成家立户,待儿孙绕膝白发之日隐遁森林,最后与世隔绝苦行冥想.所以修行只是人生中最后的一个过程.而在佛教中,一个人无须历经前三段就可习佛法.佛祖自己就是在持家阶段出走遁世直至涅磐的.为此佛教衍生出僧侣团体及相应的寺院制度.反映在宗教建筑上,就会除了神殿,还要有僧舍等等集体生活设施.在加德满都山谷的杜巴广场,簇拥着座座神庙.天空中,阳光有时从乌云中穿透,有时一片湛蓝.登上高塔,可见远处起伏的山峦,层层的梯田组成的天际线.清晨,在喧闹的人流车流中,当地人还会手举着供品,头上插朵矢车菊,挤到神像前祭祀;临近傍晚,四周的居民还会聚集在广场,无语地坐在台基之上享受一日最后的余晖.最让我流连的其实并不是尼泊尔建筑上精美的木作,石雕,以及拔地而起的体量,而是这里尚存的,但当下国内已遗失的城市建筑的境界:人-建筑物-周围景观的完美和谐.每天从斑驳的塔楼缝隙之间,瞥见那倾斜的央视大楼钢架......请关注: 微信gael_travel -- 微博gael_t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