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尔士停留期间,我们住进了一个叫Llansannan(兰桑南)的小乡村,过了几天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乡村生活。兰桑南是个美丽安静的小村庄。当初选择住这里,最重要的理由是,从这儿出发,放射状前往各个景点的路途及所花时间(理论上)都符合我们一向的标准。可是,我们忘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路况!因为从我家出去,先要走很长一段“马路”,然后才能进入公路,再前往具体的景点。什么叫马路?以为是大家印象中走公交车的路?非也。在这里,马路真的是指路宽仅容马车通过的路!如此,每天离家后,头一段我们的车都得挤在马路上,路的两旁,不是高高的树木篱笆,就是农场主用石头片垒起的围墙。遇有对头车怎么办?一方必须后退到几百米之外的“让车处”,等对头车过去再往前走。这样的马路,令我们每天在路上多花时间至少有十几二十分钟。头一两天走这样的马路,我可真没少感慨:这“马路”的出处,莫不真是许多年前没有汽车,只有马车,马及马车所走之路便谓之马路?两天后就习惯了英国的马路了。呵呵,不是住在兰桑南,我能体会到几百年前当地人的路况吗?方不方便都是一种特别的经历吧。有意思的是,上网一查,这“马路”还真的与英国有点关系。以下信息来自网上:今天的“马路”起源要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欧洲在工业革命以前,一般道路都是土路,即使在伦敦、巴黎这类欧洲大城市中,最好的道路也是用石子铺成,当时还没有用复杂技术修建的道路。18世纪末,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热潮之中,工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愈来愈高,昔日那种“人走出来的路”再也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John Loudon McAdam(约翰·劳登·马卡丹,1756年9月21日至1836年11月26日)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再后来,人们将碎石铺的路依McAdam发音改称macadam road,或简称macadam。19世纪末中国上海、广州、福州等沿海港口开埠,欧美列强在华兴建租界,便把西方的马卡丹路修建方法带到了中国。当时中国人便以英语“macadam/马卡丹”的音译作为路的简称,俗称“马路”。呵呵,我可是一直以为马路的定义是马走的路呢,看来太狭义了。跑题了,回归兰桑南吧。网上资料说,Llansannan 是威尔士康威县自治市镇的一个乡村和社区。位于阿莱德河岸,距离 Abergele 以南约 8 英里,当地大部分人说威尔士语。呵呵,尽管从我家前往各景点花的时间多了,但兰桑南还是一个我很喜欢的家,在这个小乡村,我真的感受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及风光如画了。参观一下我们在威尔士的乡村小家吧。兰桑南村头。在这儿,人们过的是慢生活吧。进村子喽。我家,正是门口泊着蓝色小车的房子。楼上,楼下,风光如画。这是从我家院子的草坡上所见的景色:太美了!开始时被我抱怨的“马路”。我家山坡,美美的。我家院子的农作物:花花草草与果子。这是什么果子?呵呵,草莓是这么紧贴大地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