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2
10325
6
132
作者:驴克
【记忆】从北京到广东,从2017年到1950年代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姥姥和姥爷【序】1962年,对,已经是57年前。那一年,我的母亲和我的姥姥,从汕头出发坐着绿皮车来到北京。在这之前,姥爷的部队改制成立研究院,姥爷已经完成转业地方的手续,在北京有了稳定的未来。57年来,姥姥和姥爷从未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但是在他们心里,广东、广州、潮阳县(今汕头市潮阳区)、海门县、汕头市、潮州市……这些陪他们度过青春年华的城市,从未被忘却。【缘起】我的姥爷,1930年生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活在蓟县埝头村。吃过草根,也见过日本鬼子用刺刀挑人……16岁时,姥爷离开家乡替兄从军,部队从河北一路南下经湖北、湖南、广西,最后驻扎广东。转业后,姥爷选择回到北方,来到北京,因为这里距离家乡只有不到100公里。如今,姥爷的年事越高,越喜欢拉着我回忆往昔,最近怹老人家的一句口头禅是:“你知道1947年的这个月份,姥爷在哪儿吃苦呢吗?”我的姥姥,比姥爷小6岁,与姥爷同村。当兵时,姥爷从南方回家探亲,刚好遇上前来借水桶的梁姑娘。随后姥爷问他的母亲:“这姑娘是谁家的。”老太太了然于胸。于是“梁姑娘”成了我的姥姥。成婚后,姥爷先一步动身南下回到部队,姥姥也旋即来到广东与姥爷团聚。时年不到20岁的北方姑娘,为了这个连面都没见过几次的丈夫,只身跋涉2000公里,开启一段完全陌生的生活。讲粤语、穿木屐、食米饭……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爱情,放到如今,准确地说应该是:“这就是那个年代所谓的爱情。”▲姥姥和姥爷的结婚照,颜色是后来上的。我的母亲,是姥姥姥爷的大女儿。亲妈出生在海门县,之后随姥爷的部队辗转于潮阳县(今汕头市潮阳区)、汕头市等地。亲妈的高颧骨深眼窝实在是那一带南方人的标志特点,所以我一度怀疑她是被抱错的。可是姥爷说:“你妈出生的时候,整个海门县医院,就你姥姥一个产妇,是我看着你妈出生的,怎么会错!”那么亲妈这南方人的长相,就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虽然6岁就已经离开广东,虽然当年叽里呱啦的广东话早都忘得一干二净,可是亲妈对出生地的感情,没有磨灭。比如从她的网名就可以看出:“音粤”。“音”取自姓氏的发音,而这“粤”,就寄托了她对出生地的全部感情。▲五周岁的亲妈此行广东的初衷,本来是吃,但是出发前和姥姥姥爷聊天,说着说着,就变成了追忆之旅。姥姥姥爷年事已高,不想旅途奔波,于是,我带着亲妈,就是经常和我们出游的亲妈,那个难缠的小棉袄,踏上了追忆之旅。去看当年姥爷部队的驻扎地、去看亲妈出生的医院,去看姥姥当年抱着她的女儿吹海风的大石头……出发之前,我的思绪就莫名兴奋地飘到了60年以前,可是60年以前有我什么事儿啊!当然,吃,是每个入粤的游客,都不想错过的环节。这里指的“吃”,可不是三顿饭那么简单,在广东,可以从早吃到晚,哪怕你是一个信誓旦旦要减肥的人。旅途故事【北京→广东】这路,再也不用走两天两夜姥姥说,当年她往返冀粤两地,要花两天两夜。“比跑反也好不了多少,刚开始自己跑,坐了马车、三轮车、卡车、火车,后来有了你妈,带着她一起跑,那个年代真安全啊,我把你妈一人搁码头上,还让她看着比她个儿都大的俩包袱皮,我去买票。我买票回来,看着她就那么一边搂着一个等着我。那时候你妈才两岁!”59年后,我和亲妈只用了三个小时,就完成了59年前两天两夜的旅程,下午还坐在首都机场,傍晚就看到了广州的夕阳。★★广州★★【记忆】没有营房的下九路姥姥说:“你妈当年那粤语说得可是叽里呱啦的,小孩学东西都快,我们倒是学不会几句了。”可是现在,关于在广东生活的记忆,亲妈说她基本没有了。“别说粤语,连我们当年在哪儿生活过我都不记得了。”所以,找回忆还要远在北京的姥爷和姥姥远程遥控。广州的下九路是姥爷当年营房所在地,姥姥和亲妈也曾经跟随姥爷住在这一带。姥爷在电话里问:“现在下九路肯定变成什么样子了?营房早就没了吧?”“何止营房没有了,简直是大变样。现在的下九路,已经变成步行街啦!”我回答了姥爷,心里却冒出这样几个词: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吃】时间太少,吃的太多飞抵广州时,与这座城市的晚高峰相遇,和北京的没法比,对最悠闲的一线城市有了些许感受。坐地铁进市区找到珠江畔的汉庭,亲妈是汉庭的忠实追随者,所以在国内旅行,有汉庭的城市完全不需要纠结。在广州,安顿下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往往都是吃。我俩从酒店走出来已算深夜,可是温暖的空气和热闹的街完全没有深夜的感受,南方的城市,总是比北方拥有更多的活力,就像夏天与冬天的区别。第一顿选了准百年老店点都德,老牌茶楼,添茶倒水的也是“老牌”,我瞅瞅为我们服务的大妈,再瞅瞅亲妈,怎么都觉得她俩才是一起的。点都德的一大特色是红肠粉。脆的,里面还加了类似排叉儿的炸物,亲妈为之着迷,我倒是觉得有点腻。艇仔粥是我迫不及待想要吃上的,料很足,北京的广式茶楼几乎没有可以媲美的,所以这碗艇仔粥可以算是在北京“有钱买不到”型的。虾饺里面的大虾出乎意料,整只大虾在里面已经很美好了,何况还是每个饺子里有好几只整只大虾。初到广东,对于他们收茶位费,收餐巾纸钱的规矩稍有不适,还有这点菜的单子,用“美点”、“精点”、“超点”、“佳点”、“顶点”、“特点”、“大点”……这些词代替价格,实在是晕,总要去看对照表,才分得清哪个点是多少钱。那直接写价钱不好么?足料的食物、奇特的价格标示、特有的茶楼规矩,再加上周围嘈杂的、一句也听不懂的语言,哎呀,这比出国还有趣!转天早上,我们找了北京路附近一家评价颇高的茶餐厅,号称广州第一家香港茶餐厅。确实很香港的那种,餐厅电视里放的剧也很TVB。结账单上,菠萝油写作“油”,冻鸳鸯奶茶写作“冬央”,市井的烟火气一下就出来了。不过食物中规中矩,三样东西,米粉、奶茶和菠萝油的味道都和北京的茶餐厅相差无几,价格也是不相上下,很难说是北京的太正宗还是这里的茶餐厅也“国际化”了。吃到一半,有客人和店家吵起来了。客人是从惠州来广州旅游的一家人,因为点的一样东西直到他们结账也没上来,当然们要结账走人时,那样东西才端出来,客人当然不要,店主不同意退单,就这样吵了起来。最后竟然是客人妥协打包带走了那样刚上来的东西,临走时客人继续发泄不满,这通发泄大部分是用粤语,其中也夹杂了一些普通话,大概意思是:“你们广州的餐厅比我们惠州贵多了,东西也没有很好吃。”面对这样的发泄,店主强硬的回应令人惊讶:“那你回你们惠州去吃啊,干嘛要来广州。”我的妈呀,很久没有在服务行业遇见这样强硬(NB)的卖家了。也就是从这第二顿饭,我发现广东人民的傲气,服务行业应有的职业热情,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咯。在茶餐厅显然没有吃爽,所以我俩没走两步就又站在吃东西的地方走不动道儿了。低头翻了LP《广东》版,银记肠粉和巧美面家都赫然在列,抵御住了银记肠粉,但是巧美面家的一碗云吞面还是不忍错过。特别喜欢竹升面的韧劲儿与脆度,鉴于碗云吞面下去很有可能拐个街角又要吃点什么,我和亲妈只分食了一碗。广州酒家,可真是慕名前往的。特意找了文昌南路与上下九路交叉口的这家总店。进入大门就开到这“食在广州第一家”的大牌匾,我想了想,姆们北京可没有哪家馆子敢这么写,顿时肃然起敬,必须来一顿了。只是总共就俩人,亲妈又是个极其挑食的人,别人在广州酒家重点在吃,到我们这儿变成感受氛围的体验。不是周末或节假日的晚餐时间,餐馆里却都是一大家子那种的食客,邻桌的食客们,很少有说普通话的,虽然听不懂,但不影响我们感受气氛。广州人的餐馆,也许因为必须来壶茶,所以酒就被遗忘了,很少看到有哪桌上摆了一排空酒瓶子,也很少看到因为喝高的大声喧哗。后来又看到在这里摆婚宴的一大家子人,在传统服饰的映衬下,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南方人对传统、对家族的概念比北方人强太多了。说回广州酒家的菜品,如果亲妈要吃的素菜(瑶柱豆腐和榄菜茄子四季豆)不尽如人意还能用不是特色菜解释,那么我点了菜单上重点推荐的柠香芋丝陈皮骨,这可是用了整整两页菜单介绍的菜啊,可是卖相和味道都好失望,看看下面的菜单图片与端上来的实物图对比……算了,还是感受气氛吧。临走时再看“食在广州第一家”,特别想扔个西红柿上去。吃过广州酒家以后,我们基本定下这一程关于吃的基调:早茶可以去茶楼,其余时间以路边摊啊、大排档为主。亲妈嘴上不说,但是她也默认了小地方做的吃的更容易让人爱上的结论。肠粉是广东人离不开的食物,可以当早点,也可以是夜宵,无时无刻随时随地,我们从来到广东第一天,吃到最后一天,而且越吃越上瘾啊!凉茶摊在北方人看来实在是太新奇了,不过凉茶摊里买的其中一种食物不仅不陌生,还是我的最爱:龟苓膏。热了、渴了、馋了,反正想吃的时候,总有一家凉茶铺出现在面前。很开心再也不用去超市买灌装好的龟苓膏啦!【玩】强推都市观光车玩,在这一程中是最无欲无求的。广州有旅游观光车,还有红黄蓝三条线路,几乎涵盖了所有景点,最适合我们这种漫无目的只想随便看看的人。而且30块钱24小时有效的票价,实在是太良心了。想想欧洲那些随上随下的观光车,动辄15欧,还不赶紧买票上车!我们去时,广州的都市观光车才开通几个月,车况良好,即使坐在上层,也不会很热,当然还是有一点热, 因为不是敞篷的,估计在盛夏时节会影响体验感。花上大半天,重点玩了越秀山公园,亲妈对广州的地标五羊雕塑莫名地喜爱,真的是莫名,老人家在雕塑那里一直拍啊拍,足足为这五只羊拍了一个多小时的照片!可是我的相机里,就只有这一张弯弯扭扭的五羊雕塑……北京的第一步行街叫“王府井步行街”,广州的第一步行街叫“北京路”。热闹程度不相上下,连商铺的设置都那么像 ,都是不上档次那种,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都要把城市地标性质的步行街搞得那么低端的样子。北京路上的绿化是真的好,南方那种可以拉下很多胡须的榕树是天然的遮阴避日场所。步行街的概念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才在中国兴起,但是北京路的历史可是可以追溯到唐朝。当然,那时候没有北京路也没有步行街。比如,北京路的北段出土了自唐朝直到民国时期共五朝的十一层路面,而南段则发掘出宋代至明清时期共5层的拱北楼建筑基址。那些遗址都被玻璃罩保护着躺在路面以下,游客可以顺着路边走边看。因为反光,基本无法拍照。广州苏维埃办公旧址是随便溜达碰上的,免费参观,又可以顺便上洗手间。不过两个对那段历史都不太感兴趣的人,上楼看展的时间还没有在院子里乘凉的时间长。这要是姥爷来,也许要一件一件展品、一张一张展图那样看下去了。逛累了,就坐上观光车,经过陈家祠、荔湾区……很多很多地方,完全记不住,一并都称为老城区吧。特别喜欢看外廊式的骑楼建筑,观光车发的讲解器里说,广州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帕特农神庙。这也太天马行空了吧!从一线城市的角度讲,广州与北、上的感觉完全不同。古老的有保留的价值的建筑在每个城市都会被保留,但是广州有很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留下的建筑,那个时候的摩登大楼,现在看起来特别复古,而这样令人兴奋的复古风,在接下来的汕头愈演愈烈。坐黄线观光车跨过珠江去了海珠区,完完全全新世纪奔小康的既视感,落日余晖掠过包括广州塔在内的所有建筑,鳞次栉比下形成的剪影也很迷人。可实际上,我是厌倦那些高楼大厦购物中心的,所以车游了一圈就又跨过珠江回到我们主要活动的一边。夜游珠江,视线很好,宽阔的珠江江面是深邃的黑暗,对岸很远的地方,广州塔变换着不同的颜色,风的温度不冷也不热,来自路边大排档和夜店的嘈杂混在一起,露大腿的小姐姐们活力满满地从我身边走过,带着五花八门的香气,我也搞不清是被熏晕了,还是因为到了睡觉点儿,自己犯困了……特意留个半天时间从我们住的天字码头走到石室圣心大教堂。教堂在很小的一条马路边,从珠江边的主干道拐进小巷,按照导航走着走着就看到一片开阔地上的石室圣心大教堂。见过基督教世界里那么多著名的教堂之后,站在这里,依然会被她迷住。很美,哥特式的双塔高高耸立入云,安静地仰望是特别享受的一件事。石室圣心大教堂被世人形容为“远东巴黎圣母院”,正面还不太能看得出,当你围着教堂绕上一周,才会深有体会。繁复的结构和巴黎圣母院比差了一些,但哥特式建筑特有的精细之美一点也不逊色。一定要看大教堂正门两侧的奠基砖,那是时任两广教区“主管”的传教士明稽张从耶路撒冷和罗马各运来一公斤泥土浇筑的。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起源之地,罗马代表是教兴盛之地,二者在基督教世界的地位同等重要。1863则是石室圣心大教堂的建成年份,不过作为中国人,而且学过一点点历史,看到1850年代之后的年份,心里总还是有那么一些不爽。内部超乎想象地美,人很多,这大概是我见过最满座的教堂(有仪式除外),却很安静,感谢每一个人为这份美好所做的付出。离开广州,用久违的鸡蛋花、和我家楼下小黄神似的小黄结束,重回夏天的感觉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