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6
363
3
14
作者:王以以
去完纽约之后,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有写篇游记的欲望。不对,不是不想写,是不敢写。纽约太棒了,很怕自己短暂的旅途配不上它。总觉得以后一定还会再去的,到时候再写好了。从纽约回来那天,朋友问我怎么样?我说:“我不得不说我爱死纽约了。虽然这样听起来又俗气又老套,但是真的,谁会不爱纽约?”朋友点头附和。对啊,见过了那么多(曾经以为)可以齐名的国际大都市,北京、上海、香港、伦敦、巴黎、柏林,以为纽约只会是另一个千篇一律大城市而已。结果感觉完全颠覆了——原来其他的大城市都是纽约的一个缩影而已。别人有的它都有。而且还多一百倍的那种。一个好玩的冷知识,我在地铁里发现地铁的方向是往上城(uptown)和下城(downtown),才知道原来英语“市中心(downtown)”也是从纽约而来。曼哈顿的下城是市中心,世界其他地方也得用这个词,因为人家历史悠久有资格将语言都改变!这阵子在加州生活,出门必须搭车或骑车,已经忘了大都市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出了机场,欣喜地坐上地铁,又觉得自己有腿了。去这种地方总会听人说,要小心,很危险,治安不好,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坐在地铁上混在嘈杂的人群里我感觉特别安宁,好像自己一直属于这里。在黑乎乎的凌晨起来赶车也不害怕,每个坐在地铁上的人都有他们早起的理由和努力的生活。这次来纽约见了童年好友JO和大学好友阿怡,很欣喜地发现虽然六七年没见,我们的生活轨道和观念还一直在一条线上,都在努力地建立自己的小生活,为同样的事情烦恼,也在忙忙碌碌的日常中寻找乐趣。去纽约那么多年,她俩也早已进化成了Newyorker,能够带我看她们眼中的纽约。刚下飞机,我就坐上了往市中心的地铁。到阿怡公司附近出站,立刻被数不清的高楼大厦吞没了。我欣喜地走在街上,看着这些可能在电视电影上看到无数次的高楼大厦,又是无比奇幻的感觉。相对于国内大城市里面咄咄逼人、崭新冷漠,又或者像模子印出来一般的建筑,这里的红黄色砖头建筑更显得沉稳、安宁和历史悠久。街头时不时还会显得有点脏乱差,还有黑乎乎的防火梯,却也增加了不少生活气息。去时代广场打卡的路上一路惊呼,阿怡默默地说“这地方虽然离公司近,但是我真是从来都不过来。”我在想这也是纽约客的一个表现吧——爱惜生命,远离游客。纽约唯一一个游客和本地人都爱去的地方,应该是中央公园吧。记得以前看谷歌地图就很喜欢这片钢筋水泥中央的大绿地。在紧张的生活中喘不过气来?那就去市中心,最中央就能找到让你休息的绿地。走在公园里,那些高楼大厦也不像怪兽一样可怕了,而变成了一颗颗高树,围起了一个避风的港湾。我和阿怡坐在草坪上,晒着太阳,喝着葡萄酒,聊起青涩的大学时光,好不惬意。这次去纽约时间不对,最想去的当代艺术博物馆(MoMA)正在装修。不得不想起瑞典国家博物馆在我去瑞典时候开始装修,到六年后我即将回国的时候才修好这件事。可能我与好博物馆气场就是不符,不过也是生命在告诉我,好东西都需要等。还好,除了MoMA,纽约上乘的博物馆也是数不尽数。博物馆的大规模和名藏品众多足以让我这个博物馆爱好者大饱眼福了,准备来一次“博物馆马拉松”。大早上,和JO一起吃完最有纽约早餐代表性的百吉卷,就去古根海姆了。这座以建筑本身出名的博物馆是我去过最适合看展览的地方。圆柱形、前卫的建筑像是一座宇宙飞船,沿着转轴型的斜坡走上去,一路看着展览,不知不觉毫不费力就到达了顶层。每一个展览的布置都精心设计,并且一条线路往上不会错过,减轻了看展晕头转向的不安感。在古根海姆印象最深的是Basquiat的街头涂鸦艺术,里面传达的反抗精神和对种族歧视的憎恨令人印象深刻。NEW YORK, NEW WAVE,世界的进步与这些艺术家对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匆匆赶到大都会博物馆MET,已经是下午了。博物馆的票是三天有效的,不看也知道这个地方大得肯定走不完。听JO的建议直接往天台走去,上面的装置艺术品和周围曼哈顿建筑形成了和谐的风景线。看完天台,我进入了一种恐慌状态,这个博物馆太大了,我就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在去MET之前没有做好功课,结果到了欧洲近代艺术展馆的时候一直被吓到。一幅幅莫奈、高更、梵高、雷诺阿就拥挤地藏在这几间屋子里。在当代艺术展馆也有毕加索、达利、波洛克大作。这些画作连我这个艺术小菜鸟都能认出来,感觉自己还错过了几百几千幅其他意义深刻的画作。可惜时间太紧,别说再来MET了,就连当天的“马拉松目标”都没达到。我妄想的一天之内马拉松是从古根海姆博物馆到大都会MET,再到惠特尼美术馆。最后发现走得再急时间安排得再紧也只是幻想——在大都会博物馆完全迷失之后再次体会到了大脑接收美的程度达到了“饱和”状态。走出MET已经是下午,匆匆前往阿怡家赴约。阿怡住在上西区,是纽约传统的“富人区”。走在路上好像是《欲望都市》的重现。纽约令人惊奇的一点就是每个区域的多样性,说起来都好像是世界性的代表。她们知道我对各种文化和氛围都很感兴趣,带我去了不同的地方。每到一个区域,我都惊呼喜欢。去纽约前最想看的就是布鲁克林,《破产姐妹》里面的威廉斯堡,还有海边的Dumbo(Down Under the Manhattan Bridge Overpass)都是每天能在潮人ins里面刷到的地方。周末终于到了,纽约人周末做什么,当然就是早午餐brunch了!Jo带我坐巴士去威廉斯堡的Juliette吃早午餐,我有机会看了看威廉斯堡的街道。小巧的街道和低矮的房屋,还有一堆当地小市场、小商铺,像欧洲的街道一样温馨。餐厅有一个小小的花园,回纽约后在看剧集《Modern love》的时候也惊喜地发现这家网红店有出现在剧集里面。周日时候阿怡带我们去上西区吃另一种风格的早午餐,Jacob's pickles,超大份的炸鸡和血腥玛丽酒能够顶一天的能量。吃得饱饱后我们前往网红拍摄地点打卡——曼哈顿大桥下的一条街道。这条街道看到的曼哈顿大桥桥洞对面正好这边游人众多,Jo还是不顾艰难地给我拍了几百张照片,让我也感受了下“网红”的感觉。沿着河边往Brooklyn heights(布鲁克林高地)走,虽然纽约已经入秋,但是那天的太阳十分明媚,也不觉得冷了。看着对面的,又是电视剧和电影里面出现过无数次的景色。纽约从来不乏生活气息,公园里的攀岩墙、旋转木马、参加婚礼快乐的人们,哪都是一片欢乐景象。走上布鲁克林高地,可以坐在椅子上一边晒太阳一边眺望对面的自由女神。在河边与阿怡碰面,排队吃了Ample Hills Creamery有名的冰淇淋,看到水边的高楼上有许多人在屋顶喝着鸡尾酒看景色。我们趁着兴致也去了Harriet宾馆的顶楼,看夕阳一点一点把天空染成浅红色,浅粉色,浅紫色,浅金色。秋高气爽,这些清爽的颜色令人心醉。排队三十分钟等到了纽约有名的Juliana披萨的位置。好吃的披萨让人想要舔手指!吃完捧着肚子去河边散步,Jo带我跨越布鲁克林大桥。和童年好友聊着天,吹着夜风,突然感觉自己不像个游客了,莫名其妙就偷偷融入在了纽约的夜色里。去纽约之前朋友给我推荐了纽约新地标——Hudson yards的Vessel。这座长得像蜂窝一样的楼就像外星飞船一样降落在水边。令我诧异的不是这座建筑,而是从这座建筑附近开始的一条“空中步道(The high line)”。这条空中公园由废弃的高架货运铁轨转化而成,铁轨的痕迹还清晰可见,人们在旁边种上了花草,摆放了各式各样的座椅,就成了一条长长的散步步道。这也太浪漫了,在拥挤的城市里把冷冰冰的废弃铁轨转成生态花园!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完这条步道,就来到了切尔西区,英语叫Meatpacking district(肉类加工区)。巧合又来了!又是曾经的屠宰场改成的新潮人城市。在斯京、上海、柏林,这种工业区改造的地方都令人着迷。这一块的建筑各有特色,我又(再一次)想起了无数电影和电视场景。闻名的惠特尼美术馆也坐落在此,沿着水边。当代艺术总是前卫地让人难以理解,但是我还是会在偶尔看到一件作品的时候突然“感动”。可能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惠特尼本身的建筑和位置也及其充满魅力,可以眺望整个Meatpacking。看完博物馆已经是下午,我好像被美丽的景色填饱了,忘了吃饭。和赶来赴约的Jo一起去小小的酒吧the wild son吃一点小吃聊聊天。将近十年没见,我俩喜欢的地方类型居然都一样,甚至连喜欢的鸡尾酒类型都一样。真是太神奇了,她带我去的所有地方无不让我惊叹,不同的时间地点却是同样的感觉,我们聊着生活,聊着八卦,一起听一首歌,好像我和她是每周都见面、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的好朋友一样。趁着天气好,我们一起去了她最喜欢的屋顶吧Le Bain。坐在草地上,看着太阳从水边一点一点往下降,将meatpacking染成了纽约专属的砖红色,为dj放了我们喜欢的音乐类型而欣喜。我也喜欢屋顶吧下面的舞池,布满迪斯科球,边上居然还设了一个热水池可以下去泡澡(?)。去威廉斯堡的时候,我说这里又温馨又古老我感觉好熟悉好喜欢。去DUMBO的时候,我也说这里又潮又有活力好熟悉好喜欢。现在来到Meatpacking district,又觉得这里又酷又烂是属于我的地方。Jo说那你一定也喜欢烂烂的东村East village,于是带我去了一个Speakeasy酒吧。Speakeasy的酒吧(应该)来源于纽约,20年代的时候由于禁酒,所有酒吧俱乐部只能藏在背后,通过密码或者脏乱差的出口来隐藏。这家酒吧藏在理发店后面,灯光昏暗看似关门的理发店,推开背面一个不起眼的门,里面别有洞天——一个硕大的酒吧。去完东村后的第二天我就要离开了,才想起所有游客该做的事情都还没有做。不过我也不着急了,突然觉得纽约好像在我的生命中很自然地出现,也会很自然地存在。当然,不是哪里莫名其妙来的缘分,而是纽约一直都那么包容,即使没有家,也是一种家吧。我的旅途只有短短一周,远远不够,好像只揭开了这座城的万分之一。不过也没什么遗憾的,因为要认识纽约的话,一辈子也不会够的。来日再相见了,纽约,还有过马路从来不等红灯的纽约客!更多游记:微信@OhSweetNothing微博@王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