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 晴 去波士顿要离开新泽西去波士顿——此次美东之行的终点了,这一次准备坐长途巴士去。先到纽约再换车去波士顿。早上阿鹏送我们到车站,今天他还要去上班,我们让早些走,他仍然坚持要等到车来,又体会一次相逢不易别亦难的滋味。这里每一站站牌上都有班车到达此站的时间表,我们拟乘坐8点50分的车,果然车子基本准时到了。下一段长途班车订的是12点的,时间应该足够了。上车买票,2个小时车程每人6美元票款。坐这种城际间短途巴士的多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一般居民,黑人和穷人居多。行车路线尽可能照顾到沿线居民点,虽设有固定站点,但也可招手上车。私家自驾到纽约大约1小时左右,这个车要走近三小时。据说平时都比较空,今天却是满座,甚至还有人不得不站了一段。车上有为坐轮椅的残疾人设的特殊位置,大家都自觉地选择其它座位,即使占用了见到行动不便者上车便会立即让出来。原以为汽车换汽车是很容易的事,在纽约终点站下车后,才发现这是个规模巨大的交通枢纽楼群,上下数层,东西若干幢,路标少且不明确,走了许多冤枉路,结果差一点误了车。还好有惊无险,最后一分钟登上了“彼得潘”。以前只知道专营长途汽车客运的公司是“灰狗”,没坐过“Peter Pan”。“Peter Pan”主要线路通往较近的大中城市,包括纽约到波士顿之间每天的通勤。车子有八成新吧,和普通的旅游大巴类似,车上有洗手间,挺舒适的。手机出了点状况,突然间不能输入中文了,所以一路上净折腾手机了,也没好好看看窗外风景。不过总算在到波士顿前搞定了。下车后走出波士顿南站,街边泊着许多出租车,我们一出来很快就有人上来报价,25美元,从地图上看订的旅馆离的不远,正犹豫不知这个价格有多少水分,一位Uber司机晃过来竞价,20美元,于是成交。估计本地人10美元可拿下。果然七拐八绕的不过7、8分钟就到了我们预订的查马克旅馆。这里位置极佳。机场班车就在马路对面,旁边是老南教堂,对面有一个很大的公共图书馆。附近还有圣三一教堂和著名的COPLAY广场。放好行李出去走了一小圈,并了解了机场班车的时间、间隔、买票(上车买票,但只能刷卡,不收现金)等情况,顺便在心中称赞一下自己选点的英明。10月3日 波士顿 晴上一次到波士顿只算路过,只记得在海港看到无数透明的小水母和一个很好看的水族馆,其他好像都印象不深。波士顿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波士顿是美国东北部高等教育和医疗保健的中心,是全美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它的科研、金融、技术特别是生物工程实力雄厚。世界第一条电灯街道来自波士顿,世界第一条电话线也来自波士顿。同时作为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点和最前线,波士顿在美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里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开国先贤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家乡;这里是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地;标志着独立战争爆发的第一枪在这里的莱克星顿打响;这里还是独立战争初期无数事件的发生地、无数志士酝酿革命的根据地。照片描述:从邦克山纪念碑顶俯瞰波士顿 。在波士顿计划住一天,因为已经和弟弟两口子约好,4日在魁北克会合,然后一起走加拿大的枫叶大道。因此今天主要安排走串联了波士顿历史的“自由之路”(The Freedom Trail)。我们所住宾馆隔壁就是已经被列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的老南教堂(Old South Church)。教堂属于美国一个古老的宗教团体—联合基督教会。在19世纪初的一神论运动期间,老南教堂是波士顿唯一坚持三位一体教义的公理会教堂。老南教堂在20世纪吸收的新成员逐渐跨越了种族、阶级和性取向的界限,支持联合基督教会的“上帝仍在说话”,并正式作为一个平等、社会正义和和平的平台。它也是波士顿最受欢迎的举办婚礼的场所之一。照片描述:老南教堂照片描述:老南教堂从老南教堂向东,就是波士顿最繁华的科普利广场(Copley Square),广场周边矗立着许多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包括:老南教堂 (1873)、三一教堂(1877)、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麦金楼(1895)、费尔蒙科普利广场酒店(1912年)等等。其中最醒目的就是华裔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约翰·汉考克大厦。大厦有六十层,全身完全被玻璃幕墙所包裹。其自身的色彩只有玻璃的蓝灰和框架的深灰,但当反映出周围的环境时,便有了极为丰富的色彩变化的强烈的动感。在一天的任何时候玻璃幕墙的色调都会出现深浅明暗的变化。照片描述:科普利广场(Copley Square)照片描述:约翰·汉考克大厦与约翰·汉考克大厦比邻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圣三一大教堂。这座奠基於1733年的教堂曾是一座典雅的哥德式复古建筑。但在1872年11月8、9日两天的波士顿大火中付之一炬,现在的教堂重建于1877年,是仿11世纪的法国罗马式建筑而成,塔楼取材西班牙沙拉曼卡(Salamanca)地方的古老大教堂,西檐廊则采法国南部阿尔斯(Arles)地方圣多芬教堂的形式,设计非常精致,是美国教堂建筑中的代表作。在波士顿的阳光下,圣三一古老的身影辉映在生机勃勃的汉考克大厦的蓝色玻璃幕墙上,令人产生一种穿越历史的遐想。照片描述:圣三一教堂和汉考克大厦继续向东走大约10分钟,一片宽阔的绿地指引我们来到了波士顿公园(BostonCommon)。这个公园是美国年代最久的公园。最初这里用于放牧,也曾作过军事训练场。现在公园里有建于1912年为纪念乔治·F·帕克曼的帕克曼音乐台,为纪念美国内战部队而建的海陆军人纪念碑以及内战时期马塞诸塞州第54团的首领罗伯特·勾德·肖的纪念碑。在公园内还有一处波士顿最古老的墓园之一—中央墓地。墓园内有很多1775年在邦克山战役中牺牲的英美军人的墓葬。公园内镜般的湖水倒映着岸边垂柳,远处的小桥点缀出如画美景,草坪上松鼠们自在地享用着秋天的厚赠,让这片59英亩的公园充满温馨和闲适。照片描述:波士顿公园照片描述:“波士顿惨案”纪念碑。这一事件被视为是激发独立革命的导火索之一。照片描述:美国演说家、改革家、废奴主义的著名鼓吹者温德尔·菲利普斯纪念像除了众多的纪念雕塑,波士顿公园最著名的是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的起点。“自由之路”是一条市政当局为游人设计的观光路线,起点为波士顿公园,终结于邦克山纪念碑,曲折延伸3km,并在地上以红线标示,全程串联了沿途十多个重要人文景观,它是波士顿历史发展的缩影,也是了解波士顿和美国的教科书。翻开它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美国独立战争从爆发到取得胜利的历史轨迹,看到那些当年在战争中作为重要标志的地点和人物。波士顿公园的游客中心就是“自由之路”的起点,从这里开始只要一路沿着红砖铺的路线走,就不会在这个陌生的城市走冤枉路。自由之路上的16处重要的历史古迹如下:(1) 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2) 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Massachusetts State House)(3) 公园街教堂(Park Street Church)(4) 谷仓墓地(Granary Burying Ground)(5) 国王礼拜堂(King's Chapel)(6) 国王礼拜堂墓地(King's Chapel Burying Ground)(7) 老市政厅(Old City hall) 本杰明·富兰克林雕像和第一座公立学校,波士顿拉丁学校(Boston Latin School)旧址(8) 老街角书店(Old Corner Bookstore)(9) 老南聚会所(Old South Meeting House)(10) 老州政府大厦(Old State House)(11) 波士顿屠杀遗址(Boston Massacre)(12) 法尼尔厅(Faneuil Hall)和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13) 保罗·热维尔故居(Paul Revere House)(14) 老北教堂(Old North Church)(15) 考普山墓地(Copp's Hill Burying Ground)(16) 宪法号铁甲舰(USS Constitution)(17) 邦克山纪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照片描述:自由之路从这里开始。照片描述:跟着地上的红线可以阅尽波士顿历史。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MassachusettsState House):是马萨诸塞州议会和马萨诸塞州政府所在地,座落在波士顿的灯塔山山顶。这座建筑占地6.7英亩(27,000 m²),这块土地曾经是马萨诸塞州第一任州长、也是独立宣言第一个签名者约翰·汉考克的农场。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建于1798年,别具一格的大厦金顶长期以来一直是波士顿市的标志。它被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描述为“太阳系中心”。议会大厦前面台阶的一段上写着"为1917年10月27日献身的士兵和海员...”,美国政府就这样把纪念镌刻在任何地方。这座政府大楼最引人注意的的就是它的圆顶了。这个圆顶最初是木头做的,后来因为漏水,不得不使用铜片(于1802年)。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为这座大楼的圆顶覆盖铜片的公司是独立战争英雄保罗·里维尔创办的,他是美国历史上成功将铜卷成铜片用于商业生产的第一人。圆顶一开始被漆成灰色,后来重漆成淡黄色。最终在1874年,镀上金箔。在二战中,这座金顶被漆成黑色(有时灰色),为了保护这座城市在灯火管制时避免由于反光被炸弹袭击。1997年,市政府花了30万美元,使用23K金将这座圆顶重新镀回金色。如果你仔细看,在圆顶的顶端有一颗松球,它象征着殖民地早期波士顿木材工业对于城市的重要意义。照片描述: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照片描述:这个浮雕是纪念马萨诸塞第54步兵团——美国内战中最著名的黑人步兵团。公园街教堂(ParkStreet Church):建于1809年,被后人誉为"基督教建筑的经典之作",教堂是红砖墙,圆门厅,白塔尖。波士顿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座教堂,来访波士顿的旅游者也必来观赏这座教堂。19世纪末,教堂附近修建地铁,一片杂乱,主水道也被挖破了,有位牧师在礼拜时曾狠狠诅咒地铁是一条"恶魔之洞"。然而那条地铁却是美国的第一条地铁线,美国的第一趟地铁列车便是从公园街教堂附近的地铁站开出的。照片描述:公园街教堂(网络图片)谷仓墓地(GranaryBurying Ground):建于1660年,坐落在Tremont大街,是许多杰出革命战争时期爱国者的安息地,其中包括三个独立宣言签署人, 著名爱国者保罗·里维尔(Paul Revere)和五个波士顿大屠杀遇难者。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父母及兄弟也葬于此。墓地临近公园街教堂,在肯尼迪总统曾经就学的萨福克大学法学院对面。照片描述:谷仓墓地中的富兰克林父母墓地。 国王礼拜堂(King'sChapel):创立于1686年,是新英格兰第一座圣公会教堂。因为没有人愿意将土地卖给非清教徒的教堂,因此国王礼拜堂座落在一块公共墓地上。早期的国王礼拜堂是一座木质教堂,目前的教堂由彼得·哈里逊于1749年设计建造为石砌教堂,并于1754年建成。石砌教堂建造在木质教堂的周围,当石砌教堂建成后,才拆除木质教堂,然后从新教堂的窗口运出去。在美国革命期间,这座礼拜堂改称“石头礼拜堂”。它钟楼内的大钟是独立战争英雄保罗·里维尔所制造。照片描述:国王礼拜堂国王礼拜堂墓地(King'sChapel Burying Ground):位于国王礼拜堂旁,建于1630年。根据传统,被第一个埋入墓地的是这块地的主人。除此之外,这个波士顿最古老的墓地还埋葬着许多历史人物及社会名流。例如首任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约翰·温斯罗普,第一位登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欧洲女朝圣者玛丽·切尔顿,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雄威廉·道斯,第一个因为海盗罪在英国之外被审判的海盗约翰·兰伯特,哈佛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早期剑桥生理学家康佛·思达博士等。照片描述:国王礼拜堂墓地老市政厅(OldCity Hall)是自由之路中比较重要的一处。波士顿最早一批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风格(French Second Empire style,WIKI)的建筑,前身是市议会和波士顿第一所公立学校:波士顿拉丁学校(Boston Latin School)。当然,现在这里和老街角书店一样早已易主,成为一幢办公楼。在老市政厅的院子里有一组有趣的雕像——驴象之争。一只竖着一对长耳朵的倔驴,象征民主党;而对过地砖上有一双脚印,其上印着象的标记,象征共和党,底下刻着“Stand in opposition”,亦即两党制衡。至于为什么两党选了这两个“吉祥物”,传说是当年安德鲁·杰克逊参加总统竞选时,对方嘲笑他长了一张驴脸,不曾想杰克逊不仅欣然接受,还将驴作为他的竞选标志并顺利当选。因此当他同年创建民主党后,媒体便以驴暗喻民主党并沿用开来(尽管民主党从未公开同意过)。大象则是共和党的选择,以示力量的制衡。院子里还有两座雕像,一座是波士顿市第二任市长约西亚·昆西(Josiah Quincy),据说昆西市场便是以他命名的。另一座就是唯一一个签署《独立宣言》、《1783年巴黎条约》、1787年《美国宪法》三大文件的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照片描述:老市政厅老南聚会所(OldSouth Meeting House):建成于1729年,号称美国第二古老的建筑物,高56米,近三个世纪以来,老南聚会所一直是重要的聚会场所,1770年到1775年,每年波士顿市民会聚集在这座教堂举行周年纪念,听约翰·汉考克和约瑟夫·沃伦等发表演讲。1872年的波士顿大火几乎摧毁了老南聚会所,于是会众在科普利广场建造了一座新的老南教堂,一直使用至今。但是每年两次,在感恩节前的礼拜日,会众还会回到老南聚会所进行礼拜。老南聚会所为波士顿的国家历史地标建筑,长期以来,作为自由表达思想的平台。目前的老南聚会所作为博物馆开放,并继续作为市民就当今的重要问题聚集、讨论并采取行动的场所。照片描述:老南聚会所老州议会大厦(OldState House)及波士顿屠杀遗址(Boston Massacre):是美国波士顿一座古老的红砖建筑。它位于华盛顿街(Washington Street)和州街(State Street)的路口,在1798年前一直是马萨诸塞州议会所在地。这座红砖建筑兴建于1712-1713年,之前建于1657年的木质结构市政厅在1711年的波士顿大火中被夷为平地。美国革命后,这座建筑用作马萨诸塞州政府,直到1798年迁入今天的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从1830年至1841年,这座建筑一度成为波士顿市政厅,后来改为商业用途。独立战争时期所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就是由亚当斯在此地所发起的。1776年7月18日,在老州议会大厦的东侧阳台,首次向欢腾的人群宣读了《独立宣言》。 现今每年美国独立纪念日当天,都会在老州议会大厦的阳台举行宣读“独立宣言”的活动。1770年3月5日,英军和市民在老州议会大厦楼外发生流血冲突,五位平民丧生,这就是被视为激发独立革命的导火索之一的“波士顿惨案”。照片描述:老州议会大厦(网络图片)爱尔兰饥荒纪念碑(Irish Famine Memorial)。它并非自由之路的一站,用于纪念发生在19世纪爱尔兰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而这组雕像之所以矗立在大西洋彼岸的波士顿街头,原因很简单:大饥荒时期,爱尔兰出现了100多万人的大移民潮,其中有很多人,最后辗转来到波士顿,并在这里定居(1955年5万人,占当时波士顿人口的1/3)。类似的纪念性建筑,在美国纽约和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也有。照片描述:爱尔兰饥荒纪念碑法尼尔厅(Faneuil Hall)原由彼得·法尼尔兴建,这座位于波士顿港口附近的建筑从1742年起作为波士顿的市场和市政厅存在,曾是美国独立战争领袖之一的塞缪尔.亚当斯(Samuel Adams)发表独立演说的场所。但在独立战争爆发前,波士顿市民即利用这一建筑物,经常集会,讨论独立与自由等大问题。因而又被称为“自由的摇篮”(Cradle of Liberty)。如今市民们仍习惯性利用二楼大厅举行各类集会,而一楼为市场,三楼则是波士顿炮兵团本部所属的博物馆。 萨缪尔·亚当斯(Samuel Adams)的铜像。他是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堂哥,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波士顿自由之子组织的领袖,还参加过独立宣言的拟定。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之一,波士顿倾茶事件,就是由他策划的并组织的。自由之子的示威者们乔装成印第安人模样潜入商船,将东印度公司运来的一整船342箱茶叶倾入波士顿湾,以此反抗英国国会于1773年颁布的《茶税法》。照片描述:法尼尔厅与亚当斯像照片描述:昆西市场老北教堂(Old North Church)与保罗·里维尔:老北教堂是波士顿最古老、最活跃的教堂,已经被列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老北教堂兴建于1723年,为乔治王时代艺术风格,其白色的尖塔极其引人注目。在独立战争发动之前,银匠同时也是塞缪尔·亚当斯组织自由之子成员的保罗·里维尔得知波士顿将下令逮捕造反派及其领袖,于是他和他的同伴们发明了一种报警系统:在波士顿的最高建筑——城北老教堂的塔楼上挂灯示警,如果挂两盏灯就表示波士顿的军队将从海上来袭,如果只挂一盏则代表军队会从陆上进攻。这样在波士顿以及周边地区的“叛乱者”们就可以知道何时该拿起武器,何时该无声逃遁。这座竖立在教堂前的骑马铜像,即为建有殊功的独立战争英雄保罗·里维尔。1775年4月,英军计划袭击位于波士顿郊外康可特的弹药库,事为保罗·里维尔所悉,他从波士顿披星戴月一路策马奔赴莱克星顿,将英军即将到来的消息传达给前线的塞缪尔·亚当斯,使莱克星顿民兵(独立军前身)得以从容迎击翌晨出现的英军。为美国打响独立战争立下无可替代的功劳,世称“午夜骑行”。这一仗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照片描述:老北教堂照片描述:独立战争英雄里维尔雕像照片描述:老北教堂的纪念花园考普山墓园(Copp'sHill Burying Ground):考普山墓地是波士顿第二古老的墓地,以最早的土地拥有者威廉·考普的名字命名。这里最古老的墓地属于考普先生的后代。墓地很多,其中不乏波士顿的历史名人和社会名流。照片描述:考普山墓地宪法号铁甲舰(USS Constitution IX-21):是一艘美国海军现役木壳三桅风帆护卫舰,是美国海军成立初期根据1794年海军法案所授权建造的六艘风帆驱逐舰当中的第三艘。该舰由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命名,以纪念于1789年生效的美国宪法。1797年该舰在波士顿建造完成,造船用的木材砍伐自缅因州至乔治亚州的1500棵树,舰上的加农炮则在罗得岛州铸造。目前宪法号是全球舰龄最大的在役海军舰艇,自从1797年入役以来,该舰已经在美国海军持续不断地服役超过200年。 尽管宪法号今天仍然服役于美国海军,但不同于其他在役舰艇,宪法号今天已经不再执行军事任务,改而肩负起向公众和游客宣传和推广美国海军历史传统的公关任务。目前宪法号停泊于位处波士顿的查尔斯顿海军基地一号码头,并且拥有一支人数总共为60人的舰员队伍。和美国海军其他在役舰艇相同,这60名舰员全部隶属在役的水手和军官,他们在海军部的编制内被视为特殊任务人员。作为美国海军的超级护卫舰(super frigate),宪法号被分类在38-44门炮的那一级舰中,拥有两层全装炮甲板和较多的加农炮,以及存活性坚韧的橡木船壳版,因此被取了个绰号叫“老铁壳”(Old Ironsides)。它也是19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最有名的一艘战舰,曾参加过多次海战,从未败过,被美国海军视为拼搏和胜利的象征。照片描述:查尔斯顿大桥,可以看到自由之路的红线从桥上通过。照片描述:《宪法号》铁甲舰博物馆照片描述:《宪法号》——全球舰龄最大的在役海军舰艇,自从1797年入役以来,该舰已经在美国海军持续不断地服役超过200年。邦克山纪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是美国最早的纪念碑之一,用以纪念1775年6月17日在此发生的英军与北美殖民地民兵之间的第一次重大冲突邦克山战役。战役共造成1000多名英国士兵和约400名美国爱国者伤亡。纪念碑高67米,建于1827年至1843年之间,座落在波士顿的查尔斯顿区。修建纪念碑的花岗岩来自昆西,通过专门为此修建的花岗岩铁路(Granite Railway)和驳船转运到现场。邦克山纪念碑是自由之路的最后一站,也是波士顿国家历史公园的一部分。1775年6月,由威廉·普雷斯科特上校指 挥的独立军,被命令占据彭加山。独立军先攻占了附近形势险要,能俯瞰波士顿全市的普利兹山。英军为夺回该山,曾两度猛攻,均为独立军所击退,英军死伤达1,000人。但在英军发起第三次攻击时,独立军终因弹尽粮绝,不支后撤。这一场激烈的战役,使人们对独立军的战力刮目相看。战斗证明,没有经验的民兵能够在战斗中抵抗正规军。邦克山战役后英军在与独立军的对抗中采取了更为谨慎保守的战略,并放弃了对正面防守前线进行任何正面攻击。此战后,乔治·华盛顿被任命为独立军总司令。照片描述:邦克山纪念碑(BunkerHill Monument)照片描述:碑前的威廉.普雷斯科特雕像,他是邦克山战役民兵的指挥官照片描述:铜牌上面的话是“看清白人(英军)的眼睛再开火!”邦克山纪念碑1843年建成,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在纪念碑旁边还有个小博物馆,波士顿自由之路的红砖指路线在小博物馆门前终止(只顾着纠结是否要爬塔,居然忘记了照一张终点的片子!终点标记是一个和起点一模一样的圆形铜牌)。但当我们去博物馆的游客服务处咨询时,值班的老先生看着我们却摇着头说不建议我们去攀登,因为近300级的台阶不适合我们的年龄。我立即表示会从善如流,LG却反而被激起了更坚定的攀登愿望。让我等在下面,便一往无前地走进了纪念碑的入口。在原地等了不到一分钟,尽管有些胆怯,还是步了他的后尘,谁让咱一向都是夫唱妇随呢。里面是一道盘旋而上的狭窄阶梯,记得是每50级标示一次数字,听着LG在前面不停地鼓励,终于坚持到了登顶。从碑顶俯瞰波士顿,居然产生了“一览众山小”的自豪感(虽然只爬了294级台阶,可是俯瞰会让人产生错觉^_^)。照片描述:终于爬到顶了。照片描述:俯瞰时总会觉得自己很高大。走下邦克山,不想再走回头路,研究了一下地图,决定从麻省理工学院走哈佛桥过查尔斯河回宾馆。成立于1628年的查尔斯顿是波士顿历史上最古老的社区。1847年正式建市,后于1874年和波士顿合并。这是路过的一个小公园,叫温斯罗普广场公园(Winthrop Square Park)。公园中心矗立着一座士兵和水手纪念碑,这个纪念碑是爱尔兰移民雕塑家马丁·米尔莫(MARTIN MILMORE)于1877年设计制作的,所用花岗岩材料从缅因州Hallowell采购来。这是第一个南北战争内战纪念碑,是随后的许多战争纪念碑的蓝图。雕塑中女性手持月桂花环,下面是一名士兵和一名水手。 温斯罗普广场公园的东南方向通往邦克山的出口处有两座纪念碑,纪念碑内外四面记录了在1775年6月17日在中邦克山战斗中死亡的美国战士名录。照片描述:温斯罗普广场公园(Winthrop Square Park)照片描述:邦克山战役烈士纪念碑。照片描述:这是查尔斯河边的一个小公园。朗费罗桥(Longfellow Bridge)是以美国诗人朗费罗命名的,只因他为此桥做过一首诗吧,至今已有100年历史了。桥两侧的桥头堡是以波士顿风格的调味瓶为蓝本设计的。看来波士顿人对吃的热爱不输于我大中华吃货。桥的一头是麻省理工学院,另一头是马萨诸塞总医院,两个都具有傲人的世界顶级排名。照片描述:朗费罗桥(Longfellow Bridge)照片描述:查尔斯河通向Broad Canal的闸桥,桥上的斑斑锈迹讲述着历史的故事。里奥纳德·扎金·邦克山大桥(Leonard P. Zakim Bunker Hill Bridge):2003年建成投用,又称为“扎金大桥”,是以当地已故民权活动家里奥纳德·扎金彭(Leonard P. Zakim)的名字命名的。在查尔斯河边可以看到大桥醒目的白色斜拉索。这座横跨查尔斯河的大桥长346米,宽56米,高82米,最大跨度227米,共有10条并行车道,是世界上最宽的斜拉索桥。两个桥塔的造型是模仿对岸查尔斯镇的邦克山抗英战役纪念碑设计的。扎金大桥也是美国第一座不对称设计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是从北部进入波士顿的入口。美丽的里奥纳德·扎金·邦克山大桥已经成为波士顿一道靓丽的地标性大桥。照片描述:里奥纳德·扎金·邦克山大桥照片描述:查尔斯河。远处可以看到扎金大桥醒目的白色斜拉索。麻省理工学院(MIT),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大波士顿地区),是世界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 。在世界高等学术殿堂中享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盛誉。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于186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MIT借由美国国防科技研究需要而迅速崛起 ;在二战和冷战期间,MIT的研究人员对计算机、雷达以及惯性导航系统等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麻省理工学院素以顶尖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而著名,拥有林肯实验室(MIT Lincoln Lab)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位列2016-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工程学世界第一、计算机科学第二,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同被称为工程科技界的学术领袖。截止至2017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教职工及研究人员中,共产生了88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6)、6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10) 以及21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2) 。2017-18年度,麻省理工位列QS大学排名世界第一、US News 大学排名世界第二 、ARWU 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四 、《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世界第五。2017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世界大学声誉排名,麻省理工学院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哈佛大学。照片描述:麻省理工照片描述:麻省理工校园斯塔塔中心:坐落在麻省理工学院东北角,造型新颖奇特,2004年竣工后,成为麻省的新地理坐标。它由两座C形塔型主建筑组成,中间由几座略低的楼层连接,整座建筑空间开阔,但却完全摆脱传统的建筑模式。斯塔塔中心是一座综合教学楼,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楼内设有图书馆、教室、办公室和会议室等。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系、咨询与决策系统实验室,语言学系以及哲学系都在这栋大楼里。该中心外表像迪斯尼乐园,色彩鲜艳,造型前卫。建筑物里有铝制的圆饼,不锈钢和橘黄色砖石砌成的小塔,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筒形、方形和圆锥形积木玩具模型。这些怪异、前卫的建筑是是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格里设计的。格里设计这座建筑的主导思想是“使发明成为一种快乐。”但有人评价这幢建筑看上去“像一群喝醉了的机器人在寻欢作乐”。由于安全和坚固性存在严重问题,2007年10月, 麻省理工学院把弗兰克·格里告上了法庭,认为该中心设计上存在“永久缺陷”。照片描述:格里设计的斯塔塔中心绿色大楼(Green Building):这幢名为绿色实际一点也不绿的大楼由贝聿铭设计,是地球大气等系的教学楼。这是MIT和整个剑桥市最高的楼。也是MIT的理工生们玩的最嗨的地方之一。Green Building的窗子一列列方方正正,于是MIT的学生脑洞大开,以整座大楼当显示频,在每个窗户前放一个可遥控变色的灯,再编一些电路程序,就在大楼底下玩起了俄罗斯方块,这绝对是世界上最大的俄罗斯方块,让所有波士顿的高楼大厦黯然失色。学生们还用液态氮制冰淇淋吃,每年万圣节时,将冰冻南瓜从100米高的楼顶砸下作为节日的保留节目。2013年波士顿爆炸案后,MIT一位校警被恐怖分子袭击,不幸遇难,第二天傍晚罪犯被抓,全城狂欢。为了向守卫城市安全的警察致敬,MIT又把这栋大楼变成了美国国旗。照片描述:贝聿铭设计的绿色大楼Green Building主楼和基力安庭院(Killian Court),这座被称为“大穹顶”(Great Dome)的10 号楼,是学校主楼,由麻省理工的毕业生威廉·伯斯沃茨以哥伦比亚大学洛氏图书馆为原型建造的仿罗马万神殿式建筑。它出现在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戒指的环柄上,以及学校的众多宣传图片上。出于它的中心性,麻省理工学院社群的人称其为“宇宙的中心”,每年重要讲演和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就是在这楼前大草坪举行的。为哀悼10月1日在拉斯维加斯发生的25年来最严重的枪击事件中丧生的遇难者,美国全国下半旗,这里的草坪上插着代表死难者人数的小白旗。照片描述:主楼大穹顶照片描述:主楼和基力安庭院照片描述:为拉斯维加斯枪击案中的死难者降半旗致哀。照片描述:杜邦庭院(Du Pont Court)照片描述:麦克德莫特庭院(McDermott Court)与传统的常青藤学校相比,MIT这所诞生了美国第一个建筑系的大学,校园总体上却显得风格极其混杂,草率而又凌乱,十足的混搭。以至于有这样的俏皮话流传:耶鲁=石头,哈佛=砖头,MIT=水泥板,耶鲁长于高,哈佛长于红,MIT长于丑。审美从来都是个见仁见智的事儿,不过MIT真的很有特色。中午在斯塔塔中心前买了一份中餐盒饭,像那些学生一样坐在校园的长椅上吃了。看着周围三三两两边吃边看着笔记本电脑或背着双肩背脚步匆匆的MIT理工生,不禁想他们中间会不会就有一个未来的乔布斯、埃隆·马斯克、拉里·佩奇呢?尝过MIT的味道,从大穹顶面前穿过,就来到了连接MIT和波士顿市中心后湾区的哈佛桥头。走过它就可以回到宾馆了。 哈佛桥是查尔斯河上跨度最大的桥,长659.82m,由于马萨诸塞大街横贯大桥,它也被称作马萨诸塞大街桥;又由于此桥毗邻MIT,也有叫它MIT桥的,但人们多习惯称它为哈佛桥,然而此桥与哈佛大学并无瓜葛,它只是以捐建者John Harvard的名字命名的(此牛人也捐建了哈佛大学)。此桥1891年竣工时,MIT校区还在波士顿市中心,1916年才搬到剑桥现址。桥北77号即是麻省理工学院(MIT),桥南是后湾(Back Bay)。看到在自己校门前有座哈佛桥,好事儿的MIT学生就杜撰出说此桥不结实,一定会塌。事实是历经百余年,此桥仍坚如磐石。照片描述:熙熙攘攘的哈佛桥。桥南就是波士顿市中心的后湾区。 1958年10月,一个名叫奥利弗·R·斯穆特(Oliver R.Smoot)的MIT学生与同校的一帮哥们儿进行了一次特别测量,测量工具就是他本人,所以测量单位被命名Smoot。他一次又一次地躺在桥上,同学们则用粉笔和油漆作标记,认真地测量,最后得出桥长364.4个Smoot,误差为一只耳朵。斯穆特当时身高为5英尺7英寸,即1.7018m,由此得出桥的长度为620.1m。奥利弗·R·斯穆特1962年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后来还曾任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2001- 2002)主席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03- 2004)主席。而谷歌(Google)——这个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在绘制全球地图时也把Smoot作为一个可选用的计量单位。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对这座桥进行了加固重建,考虑到多年来处理交通事故时,警察习惯于使用斯穆特标记作为参考点,新的人行道并没有按照美国标准的六英尺进行分割,而是沿用了smoot这一长度单位。照片描述:桥面上彩色的长度单位就是按smoot标识的。在桥上看到查尔斯河中哈佛大学的帆船队正在训练,随着教练的指令,帆船变换着队形和帆形,煞是好看。想到牛津和剑桥每年在泰晤士河划着小舟争得龙精虎猛,不知每年十月的波士顿传统盛大赛事查尔斯帆船赛中哈佛和MIT这一对常青藤兄弟是否也会上演大施拳脚的对垒节目呢?过桥不远就是纽伯里街(Newbury Street),这是波士顿后湾街区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从公共花园到马萨诸塞州大道,沿线与多条主干道交叉。 纽伯里街是波士顿的最好的购物街之一,东段一英里长的街道两旁是历史悠久的19世纪石砌建筑,开设数以百计的商店和餐馆,使其成为游客和当地居民一个热门的目的地。离我们住的宾馆3、5分钟的距离,很有味道的一条街。照片描述:纽伯里街(NewburyStreet)波士顿公共图书馆(Boston Public Library):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是美国第一个公众投资的大型免费市立图书馆。1848年州大法院颁布法令授权波士顿市建立并维护公共图书馆为城市居民服务。此后私人开始捐赠他们所保留的公共文件和私人图书来帮助图书馆建立。最早的图书馆于1854年3月20日向公众开放,当时图书馆藏书16,000册,但从第一天开始场地就不够用,因此又被授权在现址新建。现在的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大楼是1888年开始建设,1895年建成并对公众开放的。现在波士顿图书馆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公共图书馆,现有藏书超过一千五百万册,藏书量仅次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建筑是罗马文艺复兴风格,内部装饰富丽堂皇,收藏中不乏珍品,包括已有4500年历史的古埃及第四王朝国王夫妇的雕像、克洛德.莫奈、文森特.梵高、保罗.塞尚、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等后印象派大师的作品真迹等等。很遗憾,这座与宾馆近在咫尺的图书馆由于事先未做好功课,竟与其失之交臂,没能进去参观。一是时间已晚,二是今天徒步32000多步,实在是走不动了。照片描述: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有遗憾,但更多的感受是不虚此行。以前对美国历史似乎知道一些却又不甚了了,作为大中华天朝子民听到更多的是对美国历史的不屑,二百多年?那能算历史?此次一路走来,感受颇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长度并不能代表它的全部价值,历史长度也不能成为后世子孙用来骄傲炫耀的资本,只要这段历史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 导引了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造福于全人类的和平进步,这个国家和人民就有理由为其自豪,这段历史就会光耀千秋。四大文明古国曾经如此,没有悠久历史的美国也同样如此。 “自由”在美国恐怕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了,尤其在历史人文景点,几乎都能看到这个词。美国人对自由的珍惜和追求对我等这样从小就被教育以“个体服从集体”、“下级服从上级”为律己之首重的人来说似乎很难体会。反观美国政府似乎并不在意自己的国民是否会从自由发展到自由主义,甚至引起国家动乱,相反从建国先贤到各届总统,从政商巨子到平民领袖都将捍卫自由,保障人*权作为旗帜与口号。从独立宣言到合众国宪法,自由、独立、公正、平等的光芒照亮美国历史。自由是美国的旗帜,宪*政*是自由的保障,自由与法律并肩携手托起了美国的历史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