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2017年秋,随#户外大玩家#非专业旅行团赴摩洛哥。特书游记,记录此次行程,且望图文能为志同道合的团友带来些略美好回忆,并给打算前往摩洛哥旅游的游友们一些当地人文、景色的参考则不胜欣喜。随团游,行程和住宿等都交给了组织者“户外大玩家”,交通工具、住宿等信息基本略去。关于随团游。恩...习惯了自助游的人自然很难再适应跟团游。一是没有了探索行程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不自由。行程、住宿都是被安排,景点走马观花,打卡参观,无法深入,对于喜欢一探究竟的人,遗憾得拍断了大腿那是绝对惨痛的经历。这次却因好友“首届中摩撒哈拉沙漠徙步”的推荐,让我和先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决定了报名参团。旅行的快乐,除了目的地的诱惑,就是同行人的有趣。很棒,遇到三观一致的团友,虽然行程仍有遗憾,却也不失为一次应许之旅。这次的路线在摩洛哥的中北部地区,有些地方真的就只是个落脚,而亮点在沙漠地带,驱车进入了较深的沙漠边缘,并有从营地出发全程5.8公里的沙漠徒步,算是特殊的体验。-------------------------------------------------------------D1 北京-迪拜-卡萨布兰卡出发没去摩洛哥之前,这个北非国家于我是个浪漫且空洞的名字。阿拉伯世界的一千零一夜和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就是它出现在我to do list的理由。原本已经觉得再不会参团出游了,然而机缘巧合,时隔三个月后又一次跟随53人的户外大玩家高端徒步团来到了这片目前为止我到过的最遥远的土地。卡萨布兰卡 环大西洋的发展之城乘坐阿联酋航空A380经迪拜转机,全程耗时约20个小时,终于降落在了摩洛哥最大的通航城市,也是最大商业城市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从高级的A380下机那一刻,就能感觉到机内外两个世界的不同。卡萨布兰卡机场不算大,出关还是费了些时间。给我做通关的海关人员拿到我的护照后随手放在工作台上,就和隔壁老王聊天去了,导致我和隔壁那一队的人在通关处等了很长时间。目前摩洛哥已经对中国公民实行了免签,除了公务员比较官僚外,到那里还是很方便的。一出机场,天色微阴,没有想象中的蓝天白云,空气到是颇为清新,我们一队人马坐上车进城了。Casablanca是西班牙语,Blanca是白色;Casa是房子的意思。它是摩洛哥最大港口城市、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像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卡萨布兰卡占据了全国大部分的商业资源,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二的现代工业,充满了各种机会,青年人和创业者大都都聚集在这里。这里的物价和房价都是最贵的,交通也是最拥堵的。我们一路进城,遇到车流穿梭,公路上和路旁到处是正在兴建的工程。在拥挤的车道上,不时有人在推销着什么。扑面而来的野蛮生长气息预视着蓄势待发的蓬勃和生机。我想那首eagles的同名民谣更比这坐城市浪漫吧。卡萨布兰卡城市规划乏善可陈,几乎没有高架桥和高速公路,城市的一边濒临大西洋,主要的游览景点是哈桑二世清真寺,另外还有鸽子广场(默罕默德5世广场)和里克咖啡馆 。哈桑二世清真寺(Hassan II Mosque)伊斯兰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建筑面积2公倾,占地面积9公倾,它同时是全球唯一一座海上清真寺。当我们下车,踏上这9公倾的领地,骤然间便感受到它异常的雄伟和壮观。穆斯林的世界是白色与绿色的主体,以色彩艳丽、眩目搭配的马赛克为点缀,在极其庄重肃穆的氛围下,有着不可言表的层次与醒目。据说哈桑二世在位30多年,品德高尚,在人民中极具威望。国王认为这一切都是真主的指引,并梦到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于是便举全国之力,移沙填海,1987年动工,1993年得以建成启用。至身于广场上,举头是高耸入云的清真塔,巨型清真寺依傍而立,广场的三分之一边际由海岸包围,海岸深向无边的大西洋。此时,太阳渐渐西下,天边红色的霞光与被落日照射成金灿灿的寺顶交相辉映,在大西洋臂弯的托扶下,竟宛若仙地,不禁感概宗教力量之庞大。由于到达时间的关系,我们没能入内参观。在广场上多走几圈,便会感觉太新的建筑,纵然宏伟少了历史与文化的沉淀,仍会因缺乏温度感和厚重感而略显单薄。PS.据网上资料显示,如想入内参加,需在下午2点前到达购票。穆罕默德五世广场(Muhammad V Square)当导游介绍穆罕默德五世广场时说,这个广场的地位相当时我们的天安门广场。到了地方,我笑了,广场的总面积大概抵得过天安门广场的两个安检岗哨。广场上满是鸽子以及贩卖鸽子食的小商贩,因此,大家都管这里叫鸽子广场。广场最里边大概是一些政府机关单位,门口没有设限,可以进去略做参加。这里就很像一些热带国家的风土了,种植着热带植物以及标准的拱形门廊。里克咖啡馆 Rick's Cafe到了卡萨布兰卡,不来里克咖啡馆转一圈,大概是要B格立即减的。于是吃完晚饭,一行伪文艺男男女女们便跟随着Google Map摸到了咖啡馆。此处敲黑板!卡萨的治安和城市环境仍处在发展阶段,晚上出门一路会见到各种小摊贩、游荡的年青人、流浪汉、废弃建筑和露天垃圾场等,最好结伴出行。如果做出租车,尽量找有牌照的,且事先说好价格。在去咖啡馆前,就有知情人士告知,这里是由美国人经营的,特别讲究,不欢迎Party型的客人,最好不要很多人一起进去。我们约10来人一队到达,只有前面2组4人,声称是单独来的,才被邀请进入。而后面的6~7个人不信邪,跟门卫说他们是一伙儿的,被要求在外面等了很久,最终放弃,回酒店了。我是那前面那4个幸运的其中一员,便进去一探究竟。Rick's Cafe来源于著名电影《北非谍影》的桥段。人人都幻想着见证亨弗莱.鲍嘉和英格丽.褒曼在这个咖啡馆相遇的情景:“世上有那么多城市,城市里有那么多酒馆,她却偏偏走进了我的。”Rick说。然饿,电影的拍摄是在好莱坞搭的场景,而这个咖啡馆是根据拍好的电影复制过来的,也真是给美国人的经营头脑献上了膝盖。虽然是叫“Cafe”,实则它是个比较正式的西餐厅,最好是预定并在此用正餐,对于我们这种只是来喝杯餐后“饮料”并想借机拍照的来客,这里显然是不欢迎的。晚上来,如果不用正餐,是没有咖啡供应的,只可以点些酒精类饮品或是并不怎么纯正的果汁。这个Cafe的布置确实很有热带边陲小馆的感觉,不被大环境所影响,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杂乱,这里只是自顾自地优雅、安逸并伴有激情的浪漫。二层小楼,中间挑空,客人的餐位零散地分布在一楼大厅、小隔间、和二楼走廊上,二楼的一个小开间中摆放着一些剧中的景致和剧照。晚上9点左右,挑空的位置开始了歌剧式的表演,为用正餐的宾客助兴。看了一会儿演出,我们知趣地走了。第一天在摩洛哥的行程结束,对这个国家初步印象有了些底儿,睡觉。D2 拉巴特-舍夫沙万拉巴特 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第二天一早按既定的行程,乘坐大巴前往首都拉巴特(Rabat)。由于昨天卡萨于我的想像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我不愿再做任何假想,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的远方国度,不身临其境的想像基本等同于YY。当路上的景色逐渐明亮整洁起来,我们被告知马上要到达拉巴特了。网上介绍这里分为新城和老城,我们这次只去了新城。对于明文和秩序感无法拒绝的我立即喜欢上了这里。拉巴特是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始建于公元12世纪穆瓦希德王朝。现存老城为18世纪所建,新城建于1912年,成为摩洛哥的首都。穆罕默德五世陵墓这里最著名也是最美的景点竟是穆罕默德五世陵墓,以及旁边的哈桑塔和哈桑大清真寺遗址。与卡萨官员和居民不能随意照像相反,这个陵墓的守卫士兵们更像这里的一道风景,他们特别配合游人照像,脸上的表情也是轻松随意的。前国王哈桑二世为他的父亲穆罕默德五世修建了这座陵墓。陵墓内部宽敞阔落,细节修饰精美低调。我并不理解为什么墓穴是可以对外开放参加的,只是带了份敬畏走了一圈,没有拍照。哈桑塔和哈桑大清真寺遗址陵墓的正面即是拉巴特的象征-哈桑塔和清真寺遗址。哈桑大清真寺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2世纪,据说毁于1775年一场大地震,从仅存的312根大石柱仍可想像其昔日的雄伟。行走在这些远古的石柱中,好像漫游在古老的巨型棋盘之间,其中的历史、智慧和血泪如今已化成千年遗产,留给世人冥思、遐想。遗址的另一边又是濒海,放眼望去,旧城蜿蜒在海岸线上,远古和自然就这么实实在在地留在了今天。亘古的断壁映衬在蓝天白云之下,昔日古城墙的洞穴也成了鸽子们永久的栖息之所。拉巴特是这一天的第一站,接下来有好几个小时的车程,这天的车景甚是养眼,蓝天、白云下有绿色的农田。与第一天荒脊的土地形成反差。中间午饭,浪漫的情绪初见端倪。第二站将是本次行程的浪漫之都。舍夫沙万 天空之城天空的颜色是蓝色的,舍夫沙万(Chefchaouen)正如天空的颜色。一座蓝色的小镇藏卧于山角之前。舍夫沙万位于里夫山山谷,临近地中海,海拔564米。城镇始建于1471年,市内有多处清真寺,古城的面貌仍然保留完好,洋溢着阿拉伯风情。这里的街道狭长,依地势而上下起伏,一条主干道上可以分叉出好几条小道。几乎所有的民宅门口、阶梯和墙壁都被涂绘成蓝色,街道上有很多小型商铺、民宿、餐厅,商业比较发达。置身其中,像是在童话的世界,有些英国湖区感觉。在小巷中拍照,随手一拍,就是满满的文艺啊。、猫在摩洛哥是神一般的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猫,这些阿拉伯猫大约都是过的介于散养和流浪之间的生活。有特别滋润的,也有异常可怜的。在舍夫沙万,喵星人们过得似乎还不错。太阳又落山了,透过山间将光辉撒进街头巷尾。在摩洛哥,很容易看到金黄色的日落。喧嚣的夜晚代替了白天的安静,舍夫沙万在灯光下变成了一千零一夜故事里的小城。有时候为了赶行程,竟会无视了人道。晚饭后,与这座天空之城告别,据说要驱车三个多小时(此时已晚上接近9点),住到古城菲斯附近。D3 菲斯-伊芙兰菲斯 时间凝滞的古城菲斯(Fes)是摩洛哥四大古代帝王城市里最古老的一座,无可争议地成为摩洛哥的象征,是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在阿拉伯人荡平北非和西班牙后不久便依山而建,成为摩洛哥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古城距今已有2800多年,是摩洛哥唯一一座还在正常运转的古老城市。车先开到了古城外的高地,这个里能看到菲斯全貌。一大早,来这里观景的游客就络绎不绝。来到古城脚下,进城前我们先在菲斯皇宫门前耍了一阵。菲斯皇宫现在仍然作为摩洛哥皇室行宫,国王每年会在这里居住几周。一样的白墙绿瓦+精美马赛克的配置。布日卢蓝门是进入菲斯的主门,也许是大片的蓝色代替了常用的绿色修饰,这个城门成为了一处景点。城内和城外大不相同,进了城,就像进入了阿拉伯世界的神秘迷宫。古城占地250公顷,由伊德利斯二世兴建于公元808年,是摩洛哥的第一座皇城,17公里长的城墙基本完好,保留着浓厚的阿拉伯色彩。当天上午的计划是由当地向导带领我们在城内游逛3个小时,起初我竟不以为然,想当然地认为3个小时是包括了古城全景、皇宫和来回的路程,结果阿拉伯向导大叔真是业界良心,带我们在古城中走了至少三个小时。菲斯古城是我经历过最最最最复杂的城区路线,曾经独自一人在暴雨的威尼斯中被Google带丢的我,本来以为别的路线都不是回事儿了,到了这里方知一城更比一城绕啊。紧跟向导才是最佳选择。这时打开Google,赞叹了一下美帝公司的设计师当真好萌,在当地登录,都换成了本地风俗的界面。菲斯古城由上百条阡陌纵横的街区组成,据负责中摩文化交流的何总介绍,每个街区无论大小,都要有5个必备元素:清真寺、古兰经学校、净水池、土耳其浴场和面包房 。在繁密交错的宽街小巷中,藏匿着一些巨大的人类文明宝藏。卡拉韦因清真寺与大学该校于859年由商人的女儿法蒂玛菲赫利建立。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学位颁授大学。设有伊斯兰法律、阿拉伯语和文学、神学和哲学等学院以及伊斯兰研究所。由于这所大学也是一所清真寺,因此非伊斯兰教徒不能入内。站在门前,向里望去,即能感受到其尊严与厚重。这所大学被认定为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皮革染坊臭名着著的皮革染坊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也是当地人的骄傲。当地人用相当原始的方式处理皮革,用鸽子粪淹泡皮草后上色。虽然早就提前被告知味道刺鼻,但是到了菲斯的游客基本上都会在鼻子上顶一株薄荷,依狭窄细长的回型楼道而上,去到染坊顶楼参观。200多个五颜六色的染缸依次排列,劳作的工人穿梭其间,场面十分红火,极具特色。老城街区神游在古城,时间与空间同时倒流回遥远的时代。城中拥挤的人流、各式的手工作坊、神秘的清真寺、宏伟的神学院、令人窒息的染坊、一千零一夜里的神灯和无所不在的商贩,都以如此古老的形式呈现、铺开,好像是一幅永远没有尽头的画卷,让人流连、迷失。街区各个角落弥散着原始的商业气息,这里的人民既守纯朴又向往现代化的美好生活。一路下来总有几个成人或小朋友在向游客弃而不舍地兜售着商品。总的来说,这里的居民生活大约将将可以自供自足,绝对谈不上富裕。一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些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区,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的地区,世界组织和其所在国家政府应该如何帮助他们既保留文化遗产,又能生活富足呢?这里的猫大体生活得并不如意,比舍夫沙万的瘦小许多,经常受伤。临近下午时分,菲斯参观完毕,下午将会途经北非的滑雪圣地后到达当天的住所。伊芙兰 非洲小瑞士从菲斯驱车约一个半小时左右,到达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脉中部城市伊芙兰(Ifrane),该城位于菲斯南部,距菲斯 63 公里。是著名的滑雪胜地,因此有有非洲小瑞士之称。我们到达那里主要是途中休息,大巴停在了市中心,这里城市规划更加现代,很有新西兰某小镇的味道,来往的游客几乎都是欧洲白人。伊芙兰小镇的标志-狮子石雕是不是比来自瑞士的狮子纪念碑更从容了一些呢?有人说,伊芙兰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摩洛哥城镇,它是摩洛哥最“欧洲化”的小镇。这观点我深以为然,为此,特地在摩洛哥国旗下拍了张照,以此留念。即使是摩洛哥人也愿意在周末或者假期到伊夫兰参观旅游,体验一下与摩洛哥其它地方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结束了短暂的资产阶级小憩后,我们又开始做上大巴前往当晚的住所梅克内斯。D4 托德拉-瓦尔扎扎特图得加大峡谷(Todra Gorge)去往圣地的道路一定是漫长而艰辛的,#撒哈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朝拜。想想古时候人们骑着骆驼从埃及进入西撒哈拉穿过巨大无边的沙漠来到摩洛哥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与境遇。这天清晨我们便从落脚地梅克内斯出发,这一天便是赶路,赶到可以向沙漠进发的客栈驿地-瓦尔扎扎特。从这一程开始,便有了沙丘、河谷、山峦和绿洲。这里的沙丘顶部是一层层的岩石勾刻着岁月与风沙的痕迹,中下部则是岩石脱落下形成的山坡,沙丘从顶部千万年被自然洗礼,层层脱落,便形成了现今的模样。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沙漠绿洲,有些兴奋。这片土地之下应该有不错的地下水源,一片沙漠植物中心环抱着一小汪几近干涸的溪水。绿洲的远处,城堡样式的村镇,这种建筑群当地人叫做CASBAH。像不像远古非洲国王的城堡?虽然穿着没有应景,但是我要用我的装饰和眼神要杀S一切外来入侵者中午时分,车开到了图得加大峡谷。图得加峡谷矗立于阿特拉斯山脉的东部,是防止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位于山脉间的一座3200英尺高的引人注目的地质溪谷上。图得加峡谷是摩洛哥最陡峭的峡谷。最陕的地方10米宽,却有300多米高,从峡谷的底部走过,四壁岩石林立,脚下有一条小溪穿过河谷。走在谷底,抬头仰望两边高耸的山壁,头顶是一线蓝天。据说这里是攀岩爱好者的圣地,每年春、秋旺季,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攀岩爱好者会来此攀登。岩石峭壁中生出来的绿叶,格外努力地吸收着水份和阳光。它们像是要奋力挤出岩石,却还是要依靠岩石来生根、储蓄养分。山谷里的天,不说就变!前一秒还是阴热,后一秒已经狂沙漫天,上车避风,继续赶路。晚上时分,到达瓦尔扎扎特。D5 瓦尔扎扎特-TATA-撒哈拉经过了这么多天的预热,今天终于要进入正题了-挺进撒哈拉沙漠。早晨起来先来个热身跑。瓦尔扎扎特是撒哈拉边上的一个小城,进沙漠的必经之地。小城空气清新,各种建设正在进行中。今天大家的心情都是兴奋的,毕竟没有什么比要进沙漠更令人期待了!途经“摩莱坞”,是个电影基地,据说很多在北非取景的电影都在这里拍摄。没有进去,拍了个大门口。躲得了片厂,躲不过咖啡馆,路边一个被废弃的类似西部片的咖啡馆取景地被大家发现后,一阵狂拍。比直的公路,人车罕现,可以撒花儿。公路两侧有烧陶器的窑口还有黑色的沙堆,不知是否用来修补公路。中间休息的镇子,沙漠乡村结合部。待发展的地方,世界大同。TATA - 四驱车驶进沙漠中午到达TATA,从这里的即将进入撒哈拉无人区。无人区的定义是“无常驻人口”因此这里的检查好像边防检查一样非常严格,当地的警察带着异常严肃的表情与地陪和司机沟通了很久,地陪出示了一些文件后,警察再上大巴巡视一圈,终于通过。过了关卡不久,开到了一个午餐休息处,那里十几辆4驱车在等着我们。5人一车,行李全部被酷酷地扔上车顶。很幸运地,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我们车居然是2男3女,不不,加上司机大叔,我们是3男3女了。完美,酱紫!进沙漠前,男女天团分别合了个影。这比例是不是也说明了女纸更加热爱生活和探险呢?撒哈拉 - 跨域百万年的荒芜与你相见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形成于约250万年前,是世界仅次于南极洲的第2大荒漠,面积约90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位于北非,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撒哈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源自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原意即为“大荒漠”(以上信息来自百度)。上车后司机大叔就在满地碎石和山坡的路上淡定前行了。在广袤的几乎看不见任何固定坐标荒漠中,我们惊诧于司机大叔对沙漠地型和路线的熟悉。他时而自行找到好开的路线,时而又和车队汇合。据何总介绍,撒哈拉地区主要有2种植物,一种叫金合欢树,它还有个浪漫的名字:相思树,就是车前这一株。它的生长不需要太多的水,枝叶可以泡茶。另一种叫索多母苹果树,在沙漠的腹地可以见到。它的树叶特别大,和树枝搅在一起,结出来的果实很大,但是果实熟了以后摘下来,里面就是渣状物质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因此它是这里“华而不实”的代名词。我们在极度颠簸和兴奋中车已行进了一个半小时。中途停车,把大家带到了一个可以轻意找到远古时代化石的沙丘。这里显然人迹罕现,被风吹过的层层沙浪在蓝天和太阳光线的映衬下显露出清晰绚丽、层次分明的文理。古前时代的化石,大家感受一下。短暂的“考古活动”结束,继续上路,从太阳当头开到了日落西沙。车的倒影印在沙丘上,童趣涟漪。终于赶在日落之时到达营地,营地的工作人员载歌载舞,欢迎中国来客,当然还有薄荷茶。不到半小时,天色就暗了下来,和老公拍个剪影,效果妙得不可思议。约摸6点半至7点的光景,就可以看星星了,几个中二妇女,找到一处完全避光的沙丘,各自摸索个位置躺了下来,面朝天空。这时的沙漠还保存着白天阳光照射的热度,躺在上面温热而细软。幸福来得如此不易,却又太过突然,交织的繁星组成的银河系就在眼前纵向深往南北,望不到边际,两侧星云散落开来,布满夜空。中二妇女们开始对着星空歌唱起来,无比的心静,莫名的美好。当月亮升起时,繁星渐渐暗淡下来,自然界的此消彼长,日月轮回从未因任何人任何事而迟到、停止过。出乎意料,到了驱车接近4个小时的撒哈拉地带仍有完备的生活,住宿设施,不敢怠慢,一定要尽情享用才对得起这千里挑来的物资。篝火晚会,沙漠中激情燃烧的岁月。据说为了把晚会推向高潮,当地人扛来了全羊烤着吃,但是厨艺不精,烤到夜里,羊还是个半熟。说是夜宿帐篷,其实就是搭成帐篷模样的临时屋,里面有独立的卫生间。卫生方面相当满意,感觉上比我们这次旅行中住的其它地方还要可靠。可以洗澡,但是大部分人选择了节约沙漠中来之不易的水资源,简单洗漱后合衣而眠。D6 撒哈拉看日出-徒步-骑骆驼问当地的导游,说凌晨4点还可以看星星,但这个说法被团里的星象专家所鄙夷,专家指出现在是满月,月亮西升东落要12个小时,4点应该是正当空的时候,怎么可能看到星星。说得有道理啊!我将信将疑地表示了崇拜,但是仍不忍错过撒哈拉的任何半点景观,于是凌晨4点冒着低温,出了帐篷。朗朗月光照在寂静无比的沙漠上,月亮的周围是很大一圈光晕,清冷而没有一丝生气的大地(沙漠)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头皮发麻的空寂与荒芜。4!点!没!有!星!河!赶紧缩回帐篷等待5点半起床看日出。撒哈拉日出突破一切黑暗,顽强、浓烈的红色映出了天边。当我们爬到一个较高的沙丘时,早有另一拔队友爬上了更高的沙丘。等待日出是专注而喜悦的。虽然在各地看过日出,也定要看遍全世界各地的日出。之后便是中二妇女们的各种凹造型,疯到不行。我的一身酷酷的户外装备,是法国Millet(Mountain)#觅乐#专业户外登山品牌。既功能性十足,又轻便,高颜值。BUT,敬请乎略中二女的身材和颜值。太阳越过天边,占领空中主导权后,空气中的透明度明显增强,天空的蓝,纯洁的白和大地的金黄,放眼望去大自然如此淡定、广博。我们住的帐篷,早晨就有工人来修理水井。昨晚过后房间里就停水了,反正在沙漠中,生活条件将就是必须的。徒步撒哈拉今天也是本次行程的重头戏,撒哈拉徒步。9点开始,出发前,大家做足了准备,并合影留念。户外大玩家 玩儿遍全世界!击掌欧耶!此处敲黑板!沙漠徒步TIPS: 1)防晒。必须穿长衣长裤,尽可能地将脸部遮挡。因此,穿着比涂防晒霜更重要,当然防晒霜也要涂,毕竟脸部不可能完全遮挡;2)出发前做好体能补给,但水不要喝得太多,如果徒步中途想去方便的话就不太方便了,茫茫沙漠,总是不好意思(你懂的)。另外,一队人跟着向导走,如果你掉队,很容易迷路;3)跟紧向导,掉队了可不好玩儿的;4)路上喝水,小口慢饮,以湿润嘴唇为主要目的;5)穿着轻便,记得要带鞋的防沙套。徒步时,向导会特意带领大家走一些高企的沙丘,一上一下非常费体力,这时沙子也会跟着身体陷入沙丘的深度进入鞋里。我就是忽略了这一点,导致了我这一路上每只脚里带着半斤沙子走完了全程。中二妇女徒步装示范。徒步开始,直接上图。可怜的骆驼,被绑住了前脚。这里的骆驼都是单峰的,吃得不太好,劳动特多,可怜骆驼1分钟。回到营地,马上把半斤沙子从鞋子倒掉。从营地出发,由当地向导带路,走一圈回到营地,全程5.8公里,平均用时在1小时20分钟到2小时之间。中途可以换骆驼骑,但是先选择徒步的人都以为路程很长,结果没换得上骆驼,徒步已经结束了,我们用双脚与撒哈拉大地最大程度地亲密接触了。从向导带路的熟练程度上来看,这条徒步线路应该比较成熟,不知道还有没有更长的线路,因为大家都高呼不过瘾,如果有机会,应该再选择其它路线。但是另一方面,回到营地已经是中午了,太阳高照,户外没有一丝遮挡,如果不是长期锻炼的身体素质,很有可能中暑了。当然也有聪明人,骑上了骆驼回来对比了不少功略,发现我们参加“户外大玩家”的徒步沙漠团应该是进入沙漠最深的一个团,也是唯一一个中国人进行徒步项目的团。即使是这样,其实也只是到了沙漠较深的边缘而以。收拾完毕,车队在等我们出发了。出发前记得带上一瓶撒哈拉的沙子,留做记念。撒哈拉,无数人提到沙漠,第一念想到的就是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在我心里如此之抽象以至于我必须要来到她的面前,非常具体地观察她、感受她、融化进她、感悟她,并且分享她。说再见还太早,还有2个多小时的车程,才能出得沙漠。沙漠之域,尽显苍茫。出了沙漠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当天及第二天两个晚上我们要住宿扎古拉地区。扎古拉 - 我愿为你做些什么扎戈拉(Zagora)是进入撒哈拉沙漠区域的门户之一,附近是一些游牧部落。扎古拉大区地域辽阔却因是内陆且近撒哈拉地区,相对闭塞贫穷。刚出沙漠,我们就被带到了一处风景优美的Resort。这里有泳池,有果树,有欢迎我们的茶点和水果,当然还有一番载歌载舞。自从来到沙漠地带,每次看到当地人的歌舞表演我都不禁微微心酸。游客们到来都是饭点儿,中午日头晒得人头晕脑涨,游客们都躲到阴凉地方,他们却要顶着烈日,穿戴整齐地吹拉弹唱。在扎古拉地区的,我们是一路被簇拥着,当成贵客招待的。并不是我们在那里消费了,相反,很多次的茶点、参观都是免费的,因为当地人希望这批来自另一半球,同为发展中国家,却是发展中国家老大的游客们帮他们把这里传播出去,带来更多的客人和商机。这里人的生活并不富足,有些看得出是小康之家,大多数人家维持在温饱线上下。但是,但是,这里的旅游业已经蓄势待发。他们为游客准备的Riad(当地的民宿)、Resort(度假村)还有撒哈拉的旅游项目都算得上精品,并且已经很有商业头脑地向海外来客进行地推式、体验式的精准营销了。几乎我们每到一处,经营者们就热情让我们四处逛逛,参观他们的设施和房间。特别向打算去撒哈拉的游友们推荐,可以把落脚点选择在这里-#扎古拉#。上图!这里集合了我们在2天中参观过的3~5家民宿酒店,总体来说建筑都是当地老房子改造而来,很有当地的风貌,卫生状态都非常不错,餐饮基本可以在酒店内解决,还可以帮忙安排沙漠行程。以下是他们的一些宣传页和联系方式。我们人多,住的是标准酒店。酒店是这样婶儿的D7 扎古拉-阿伊特.瓦尔希特阿伊特.瓦尔希特这天一早我们从酒店出发驱车约2个多小时,到达一处荒远所在,这里有堪称年代久远的岩石画刻,回来查了下仅能上去的几个国外网站,介绍都少得可怜,描述叫做Rock Carving。看来这里的知名度并不高,即使是当地的车队也曾一度迷路,不知该往哪里走。它的名字是用地名表示的,阿伊特.瓦尔希特(Gravures repestre ait ouaazik)。这里据说是北非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据今有70万年的历史。亲眼见到这些石刻,感觉时空错位,它们如此生动具体又优美抽象。这些石刻就这样散落在这片茫茫旷野之中,集中的地方有铁丝线围挡起来。这里有一座小房子,看守人住的。我猜这里的看守像是某些海岸线的哨兵,常年少与人接触和来往。也正是因为目前没有太多游客,这些石刻才能得以保存,非常希望当地政府能尽快妥善安排保护这些珍贵的远古文明。周围小的村庄里住着贫瘠的农户,听到外面有车来,小朋友们就马上跑出来希望能得到游客们从外面带来的食物。孩子们脸上带着最纯洁的笑容和渴望的眼神,可惜零食带得太少,没能满足所有的孩子期待。孩子们天使般的笑容真是能溶化天地啊!这里的猫只能吃土了回程路上的绿洲,甚是丰饶,但是我们仍然心心念着村里的小朋友和坐在门口面对相机惊慌失措的老人。(在伊斯兰国家拍摄别人,请一定和他们沟通一下,如果不让拍就别拍了。有些老人认为拍照是件邪恶的事,会被人带走灵魂)。回来已是傍晚时分。我们在扎古拉的小城逛了逛。这里的主干道也是唯一的一条商业街,依然有清真寺。物资匮乏,瓜果不算新鲜,腌制的咸菜是主力。在这里有一、两家店可以买到摩洛哥的手工毯,而且价格比马拉卡什实惠很多。同行的雪耕是个明白人,不太讲价,入手一张心宜的毯子。经过这些天在撒哈拉的旅行,我们一车人心中都有些希望当地人生活得更好些的可笑情愫,作为旅行者能做的不多,善待当地人,在这里消费一些喜欢的又力所能及的商品和服务,不失为一种帮助。晚上,一顿大餐,何总为我们这来自中国的53人#户外大玩家#团队安排了扎古拉当地政府的接待。这餐的椰枣超级个大,肉质鲜美政府宴会也不妨碍喵星人的存在。表演者们在餐前和餐后都做了表演,当你发现他们仅用手中最简朴的乐器就奏出了复杂得堪比交响乐一样的音效,并自行歌唱和舞蹈,他们的表现就立刻富有了某种艺术和文化价值。D8 扎古拉-阿伊特本哈杜村-马拉喀什结束了扎古拉的两晚行程,就要跨出撒哈拉的地域了。今天赶往马拉喀什,途经阿伊特本哈杜村(Ait Ben Haddou)。这个村落出名于著名美剧《权力的游戏》,它是取景地之一。阿伊特本哈杜村伊特·本·哈杜筑垒村是一组由高墙围起来的土制建筑,这是一处典型的前撒哈拉居民聚居区。在防御墙内建造有许多房屋,同时四周还有箭塔进行辅助防御。位于瓦尔扎扎特省的阿伊特·本·哈杜是摩洛哥南部建筑的经典范例。已被列为历史文化遗迹的宏伟古城(来自百度)。非洲的土质建筑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柏柏尔人的传统,柏柏尔人是一支生性喜爱战争和参与各种野蛮活动的民族,他们强悍而勇猛。进村要经过一道石桥。村里的道路和建筑都是土质结构,崎岖向上的小路每一条都能通向山顶,看来以前这里的战争都是巷战。小路旁边各种手工艺品的小店,仔细挑选不乏精致之作。这里像很多老城一样,是旅游景点,同时也有居民居住,细节之处,感觉到村民们对生活的热爱。误入一个小院,出门时一位凶恶的老兄向我们收每人10dh。他家的驴真心可怜,瘦弱不说,平时即使不拉货工作,也要背负着这沉重的铁架休息!这真是看得见的枷锁!!很生气这家主人,就这么懒不帮它放下嘛?!离开村庄,继续赶路,真是9曲18弯啊。摩洛哥的公路修得还不错,但是这从相对高的村庄往下开几个小时,加上行程接近尾声的疲惫让我备感烦躁开始晕车。终于在晚上7点左右到达了此行的最后一个重镇-马拉喀什。马拉喀什One night in Marrakesh. 第二天一早就要起程回到卡萨布兰卡,没有时间表示遗憾,到了酒店放下行李,立马赶往著名的德吉玛(Djemaa el-Fna)广场。广场位于摩洛哥马拉喀什的麦地那区(即老城区),既是市民广场,也是最大的不夜天市场。据说德吉玛是“有一个大片空地、大广场在前面的清真寺”的意思。到了市场,才觉得前几天看到了“一千零一夜”的样子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个广场面积巨大,平铺开去一眼望不到边。市场临街通道有观光马车在为尊贵的宾客候场。广场周边云集各种戏法、杂耍、表演不一而足,如果要靠近拍照,一定准备好零钱,否则会麻烦不断。里边有卖食品、果汁的餐车,当地餐饮的大排档,还有地摊和纪念品商店。这么多天下来,该看的东西这里都有,价格也可以讨价还价,但是我还是更喜欢之前几个古朴小镇的商业环境。这里的果汁超级棒,只要10dh就能来一杯现榨的混合各种水果的果汁。D9 马拉喀什-卡萨布兰卡最后一天在摩洛哥了,清晨太阳刚刚照进马拉喀什,我和老公就出发再探这座城市了。我们的酒店在新城,进老城还要走回昨天进广场的路。凌晨6点多的马拉喀叶赶着去上班的人和班车比想象中的多一些,这也是个极其传统又欣欣向荣的城市。新城边上有一个类似交通枢纽的地方,旁边是一排古老的石柱状广场,不知所为何用,走进前去,感觉是当地人方便的地方,气味绝对冲鼻。老城内外很遗憾,没有时间再进老城看看伊夫.圣罗兰的Majorelle花园、巴伊亚宫、本约瑟夫神学院了。赶回酒店,用了早餐,大队人马就出发开往卡萨布兰卡了。途中,停经一个加油站休息。这里卖的石榴比脸小下点儿,好欢乐~~终于到达卡萨机场,摩洛哥的旅行结束了。经过这些天的奔波与洗礼,我想说,很高兴再次踏上阿联酋航空,跨进现代化的发达世界。------------------------------------------写在尾升。自从2016年摩洛哥政府对中国公民实行免签之后,摩洛哥旅游骤然热门起来。当然,主要原因是花样志玲姐姐来过这里。回来后很多朋友希望我分享这个国家旅游的感受和状态、以及注意事项,尽我之力,总结如下,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摩洛哥是北非经济最好的国家,信仰穆斯林宗教,这里的宗教文化根基深厚。同时,目前西撒哈拉一带政局并不稳定,因此尽量少和当地人谈讨政治,并且要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比如不随便给人拍照,进入宗教场所要长衣长裤,将鞋脱下存放在指定位置等。摩洛哥的政体是“二元君主制”,即国王和议会共同领导国家。而实际的情况是国王一王独大,有权选(ren)举(ming)和解散议会。因此,这个国家的大部分政策、法规、经济发展都体现了国王及皇室的意志,行政官员普遍官僚。从民众层面看,在开放签证之前,中国人要来摩洛哥签证手续相当繁复,据说当时在摩洛哥的中国常驻人口只有2000人,其中还包括了1000多华为员工。开放签证后国人付摩旅游人数几何倍增长,给当地人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经济发展,当地人对华人还是比较好奇和友好的。当地的商人,从出租车司机到商贩都很奇怪地在两个极端游走,有的非常纯朴,有的骗人没商量。出租车,尽量打官方认可的出租车,不会乱要价、车况整洁,正经的出租车一个分辨方法便是只能坐3名乘客,绝对不让坐4个人。在当地买东西,是一种有趣的体验,像极了刚刚改革开放的北京。通常需要和商家讨论几个来回才能成交,一般商家开个价,你还个价,对方不同意,你走开,他再把你叫回来,并不是同意你的出价,而是要再和你开始新一轮的还价,我观察了一下,几乎所有的交易都是由买家最后说出价格,卖方接受。其实对于这里的商品,如果你喜欢,价格也是可以接受的话,买下来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算是帮称他们生意也是好的。买东西时需要小心,特别是几个商业化很重的地区,我就亲身经历买的东西被调包的案例,付过款后记得再检查一遍。景色方面,撒哈拉无疑是最值得去的体验,卡萨是令我最失望的城市,还有浪漫的小镇,广袤的荒野,层层叠叠的沙丘,神奇的沙漠绿洲,远古北非的记忆。无论如何,这颗北非的明珠璀璨与暗淡交融共存,它的美,它的贫瘠,它的发展,它的无奈汇成这个国家的气质,值得去探究,更值得去期待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