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2
8235
12
29
作者:落落余晖
【引言】意大利是全球人文旅游胜地,不仅是欧洲文化的摇篮,还是西方几个世纪的文化中心。意大利现已成为目前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诞生于亚平宁半岛的古罗马文明承接古希腊文明,下启文艺复兴,之间还受到日耳曼、诺曼、拜占庭文化的影响,精彩纷呈,绚烂夺目。这也成为我们选择到意大利旅游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此次出行的季节已是十月,我们并未选择北部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地,而是在罗马和梵蒂冈稍作停留后,一路向南追寻西西里岛的阳光,最后拜访了那不勒斯与庞贝。本文将从主要从美学的视角讲述我们在意大利12天的见闻,分享旅途中的思考与感悟。为了让游记更容易理解,我们将先以时间为轴线,通过图片开启游记序幕,再以视觉和听觉两大主题的形式进行详细解读,希望能够让正在阅读的朋友们感受美、感知美。第一站 罗马罗马的标志——万神殿始建于古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屋大维时期能工巧匠尽聚他们平凡却塑造伟大默默无闻却千古流芳第二站 梵蒂冈看 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或寄托希望,或承接悲伤,很多人早已在此等候那向往已久的神圣时刻第三站 西西里岛—巴勒莫古罗马帝国衰亡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诺曼人相继而来留下各自对宗教的理解百家争鸣,却最终融为一体纵使怪诞混搭却横生趣味第四站 西西里岛—阿格里真托“小雅典”在落日余晖中穿上金黄色的薄纱神庙跨越千年历经风霜,见证岁月纵使朝代几经更替,信仰千回百转矗立依然第五站 西西里岛—锡拉库扎西塞罗眼中“希腊最伟大、最美丽的城市”这是玛莲娜曾经来过的奥尔蒂贾岛第六站 西西里岛—诺托17世纪,灾难降临100年后,一座巴洛克城市从废墟中拔地而起慢生活是徜徉于午后的休闲时光坐在街道旁的小店里一份地道的Gelato第七站 西西里岛—卡塔尼亚风和日丽时,远眺地中海徐徐海风中尽是鱼市的喧嚣忙碌的身影第八站 那不勒斯——庞贝顷刻间化为灰烬本是最不愿提起的苦难但时光胶囊却在2000年后破土而出瞬间的毁灭即成永恒的重生【视觉篇】专题一 建筑的信仰之美:从神殿到教堂【重回古希腊——阿格里真托的神殿之谷与锡拉库扎的雅典娜神庙】西西里岛居于地中海中间,北部直抵意大利中部城市那不勒斯,西南与北非突尼斯一海之隔,东岸远眺希腊,西岸则与西班牙的巴伦西亚遥遥相望。如此“跳板”,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图片来自网络)古希腊遗迹遍布西西里岛,是此行的重头。达到这里的第二天,我们慕名来到被称为“小雅典”的阿格里真托,寻找史建于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神殿之谷,实地观察古希腊古罗马的信仰遗迹。阿格里真托曾是古希腊的殖民地,今日虽已仅留残垣断壁,但仍然能看见矗立着的多立克柱(Doric)。多立克柱是古希腊神庙古典三柱式的一种,因最早出现于希腊的多立克地区而得名。多立克柱没有柱基,只有柱头与柱身,造型朴实无华,雄壮沉稳。柱身由大约20个圆弧形柱沟组成。入口处的朱诺神庙(对应希腊神话中的赫拉;注:朱诺是罗马神话中的天后,也是女性、婚姻、生育和母性之神)位于山顶,视野极为开阔。从朱诺神庙拾级而下,来到的是孔科耳狄亚神庙(亦称协和神庙)。孔科耳狄亚是罗马神话中的和谐女神,对应希腊神话中的哈耳摩尼亚。据说,人们在考古时,发现周围有一块石头上刻着Concordia的拉丁铭文,神庙也因此而得名。这种命名方式在其他遗迹也非常多见,如庞贝和赫库兰尼姆古城。神殿之谷中,孔科耳狄亚神庙保存最为完好。在蓝天的映衬之下,神殿由于千年的风蚀已经泛黄,但三角形门楣犹在,正面6根和侧面13根多立克石柱完整地还原了古希腊神庙的风貌,蔚为壮观。神殿之所以保存完好,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6世纪时,这里曾被作为教堂,直到1785年,才把教堂改造的部分拆去,重新恢复希腊神庙的旧貌。精美的神庙展现着古希腊人对神的崇敬与爱戴,也盛放着基督徒对耶稣的挚爱情谊。神殿之谷虽然远近闻名,但因为路途和交通等原因,访客并不算多。我们一路走走停停,时而站在制高点望向远处的村庄和良田,时而坐在嶙峋的石头块上享受拂面的微风,时而行走于神庙之间的碎石小路,却不曾想误入破败的宙斯神庙,来了一个猝不及防的零距离接触。在阿格里真托的考古博物馆中,有复原的奥林匹克宙斯神庙模型。两侧各13个巨人柱支撑起偌大的神庙,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不由得感慨希腊人在生产力和工具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得需要有多少对神的虔诚之心才能建造如此气势恢弘的神庙。除了精妙的复原模型和真实比例的巨人石雕,一些小件的神像雕塑,也陈列在此,如得墨忒耳女神的头部,海格力斯神庙发掘的穿着盔甲的半身战士,面似斯芬克斯的头部,甚至还有公元前5世纪具有西西里岛人特征的大理石全身雕塑。已近黄昏时,我们才从博物馆离开。站在高处石阶上,透过树荫的空隙,隐约能看到远处的孔科耳狄亚神庙。它优雅地矗立在远方,披着一件橙黄色的薄纱,西侧由于落日的原因更显金色厚重。神庙现已空无一人,徒留于天地之间,在静谧的时光中等待颜色逐渐褪去。此时,近处有人家屋顶上正升起袅袅炊烟,远久的沉思忽然间好似被什么东西打散,在恍惚之间,心中陡然升腾出一丝暖意。西西里岛今日闲适、安静与祥和,很难想象当年这里曾大兴土木,建盖神庙,还发生了两次轰轰烈烈的奴隶起义。阿格里真托以东200公里的锡拉库扎曾是古希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是数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乡,哲学家柏拉图也在这里当过海埃罗二世的内廷哲人。(阿基米德,图片来自网络)可以说,锡拉库扎是一个非常希腊化的地方,尤其是奥尔蒂贾岛。全岛在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今日所见的阿波罗神庙遗址,由雅典娜神庙改建的锡拉库扎主教座堂和林仙泉(Fonte Aretusa)均为古希腊时期遗迹。(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这三个地方保存最为完好的要数雅典娜神庙,时至今日,神庙上三角形的门楣依然清晰可见,与多立克柱的粗犷质朴截然不同,雅典娜神庙的科林斯柱(Corinthian)样式复杂,装饰性较强,包括柱顶楣构(Entablature)、圆柱(Column)和柱基(Stylobate)平台三大部分;柱顶楣构又有横饰带(Frieze)与楣樑(Architrave)两个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关于科林斯柱名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常采用一种名为莨苕的植物来祭奠逝去的人。有一次,一个小女孩提着装有莨苕的篮子去扫墓,离开时忘记带走篮子,莨苕的叶子长到了篮子之外,古希腊建筑家和雕刻家卡利马科斯看到这一切,突发灵感将莨苕的形态运用于柱头,创造出科林斯柱。古希腊神庙的三种古典柱头,除了多立克和科林斯式之外,还有具有女性特征的爱奥尼柱(Ionic)。爱奥尼柱酷似女士卷发的造型,其名称来自公元前六世纪的爱奥尼地区。(图片来自网络)从外观上看,人们猜想这种卷涡造型的灵感或许源于自然界的贝类。(图片来自网络)从内部建造上看,这两个卷涡将柱子的承载能力沿楣樑展开,使纤细的柱身与花哨的柱头得以在视觉上匹配和重量上平衡。此次,我们也有幸在那不勒斯的平民表决广场见到该样式的柱头。雅典娜神庙是《西西里岛美丽传说》的拍摄地,当年玛莲娜从广场走过,引得无数人欣赏、垂涎、嫉妒,或许希腊女神的优雅气质也莫不如此。(图片来自网络)希腊人以智慧传播美德,以信仰教人向善,以哲学、艺术美化生活,也难怪在时隔1500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会如此真挚地颂扬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面对锡拉库扎地中海的日出,我久久出神地望着远方,古希腊文明不就正如这眼前初生的朝阳,在天空与海平面交汇的中点缓缓升起,它的光辉四散到天际,改变整个大地的颜色,将周围的一切披上绚丽的金黄。它的倒影照亮海水,如同一团火焰在海面上燃烧,引导着人类追寻光明与希望。这团火焰既代表着对真理的渴求,也代表着对信仰的热望。他们把对信仰的理解寓于生活,乐观、健康、自然、优雅,同时也在生活中处处遵循着信仰的美丽与善良。【瞻仰奥古斯都——万神殿与广场】虽然古希腊对古罗马文明影响至深,古罗马沿袭着古希腊内在的发展逻辑,表现在文化、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但两者又因际遇不一,从而保持着自身发展独特的韵味,呈现出万变不离其宗却又百花齐放的特点。如果说希腊人信仰的是智慧、浪漫和自由,那么罗马人所信仰的则是武力、勇敢和担当。位于罗马市中心的万神殿,扬名海内外,是古罗马文明的内核之一。从外观上看,万神殿依然有着古典神庙的影子,高耸的石柱,完美的三角门楣,均是希腊建筑的精髓所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成熟,到了古罗马时期,建筑师已经跳脱出古希腊神庙,外有廊柱,中有内殿,活动空间狭窄的框架,设计出直径达43.3米的穹顶,使神殿既能开窗采光,又能在圆顶之下留出空白之地,供人们举行宗教仪式。万神殿圆顶也有一番讲究,其采用那不勒斯火山灰混入凝灰岩等多种骨料建造。具体而言,用较重的骨料建造基座,再以较轻的骨料逐层向上搭建,到了穹顶部分只用浮石混杂多孔火山岩覆盖。拱顶厚度依次渐薄,从底部的5.9米到顶部仅有1.5米。(图片来自网络)万神殿不仅是古罗马建筑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意大利国王和社会名流的安葬之地,如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个国王维克多·埃马努埃莱二世,画家拉斐尔和阿尼巴雷·卡拉齐等都在此长眠。(阿尼巴雷·卡拉齐,图片来自网络)(维克多·埃马努埃莱二世,图片来自网络)万神殿的历史与战争有关,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7年,为纪念屋大维终结埃及托勒密王朝,战胜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所建。虽然公元69年,原建的万神庙被大火焚毁,但后来由热爱建筑的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该庙,并在柱廊的山花上刻上“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意为“吕奇乌斯的儿子、三度执政官玛尔库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庙”(注:阿格里巴为屋大维副手)。哈德良皇帝或借此向奥古斯都以及其领导的罗马帝国致敬。(哈德良皇帝,图片来自网络)屋大维统治期间,罗马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被称为“黄金时代”。他在统治期间首创“元首制”,实现国家政治的平稳过度,对各行省实行人口和财产普查,在此基础上确定税收征集的制度。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复兴古时淳朴的风尚。他还兴建神庙、剧场、水道、浴池,一时间罗马到处都是崭新的广场和街道,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奥古斯都,图片来自网络)其中,也包括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奥古斯都广场。奥古斯都广场位于帝国广场大道的沿线,曾经是古罗马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广场周围环绕着神庙和廊柱,是人民集会的最重要场所。在奥古斯都统治下,荒废了的希腊神庙被重新修复,符合罗马帝国时期审美的神庙也在广袤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兴建。有一个细节或许是人们认可屋大维历史贡献的最好说明。元老院把屋大维出生的月份——八月,尊为奥古斯都月(奥古斯都意为:神圣、至尊),并认为屋大维应与凯撒同尊,8月的日数不应少于7月,于是把8月增加至31天。历史学者给予屋大维非常高的评价,“他的胜利、他的成功不仅意味着整个地中海世界,包括埃及和部分两河流域,都统一在罗马的鹰旗下,而且也意味着罗马百年内战和扩张以他个人的胜利而告结束。”(夏遇南,2000)虽然今日的意大利面临经济困境,游走其中不免感叹时过境迁和盛世难在,但人们依然能感受到罗马帝国开天辟地的恢弘气势,依然能记得当年罗马横跨亚欧非泱泱大国之风采,依然能体味到罗马人骄傲地称地中海为“我们的海”的万丈豪情。罗马人与迦太基人汉尼拔酣战,依次击败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朝,再与犹太人结盟……这些其实都彰显着民族精神内核中不服输的精神。信仰,让人之创造力和忍耐力得以最大限度释放,一如万神殿的天工巧夺和奥古斯都军队的所向披靡。【独树一帜的混搭——巴勒莫主教座堂】离开罗马之后,我们乘坐茯苓航空飞往巴勒莫。巴勒莫是西西里岛的首府,到巴勒莫旅行,不仅能感受地中海的优雅,还能凭吊历代王朝在这里遗留下的信仰踪迹。巴勒莫主教座堂位于巴勒莫老城四首歌广场以西的中心主干道上,史建于1185年。到了14世纪,人们在矩形诺曼式教堂的基础上增加了四周的诺曼式钟塔,并以伊斯兰元素进行装饰。15世纪,教堂南侧又增加了三拱四柱的外门。今日看来,这是一座复合型教堂,它具有诺曼式的十字长廊,拜占庭的大拱顶,东正教的小拱顶,伊斯兰式的宣礼塔钟楼,入口还有一段《古兰经》经文刻在石柱上。巴勒莫主教座堂以其独特的混搭风格组合在一起,竟有一种说不出的趣味。(图片来自网络)除了主座教堂,巴勒莫的诺曼元素十分突出,诺曼王宫、卡尔拉多教堂都是典型的诺曼阿拉伯式建筑,外表看似为城堡要塞,内部则是拉丁十字中殿加双通道,尤其一些内殿中还装饰有华丽的马赛克,尽显人们对奉宗教的虔诚。很难说巴勒莫人究竟信仰什么,或许信仰已经被千年的风霜打磨得无关紧要,充其量不过是派系、权利的争斗和肮脏的交易。巴勒莫似乎把信仰看得尤为淡然,它更像一个通达的老人,寂静地坐在海边,等候下一个来访的伙伴。【在废墟中重生——诺托】距锡拉库扎不远,有一个叫诺托的小镇。它虽然面积不大,但名气并不亚于西西里岛的任何一座城市,最大的亮点在于大地震后新建的巴洛克建筑,使整个小镇都穿上了华丽、典雅的外套。巴洛克产生于17世纪,虽然宗教题材气息浓厚,但全然与中世纪的森严和黑暗不同,明亮的色调,优美生动的姿势散发出愉悦、明快的气息,充满幻想的“乌托邦”是巴洛克艺术典型的特征。教堂外,圣母的眼中满是柔情与安详,慈爱地看着众生;胖嘟嘟的小天使悬于教堂廊檐之上,灵动、可爱。成熟的雕塑技艺,强烈的层次对比以及十足的立体感,使震后的诺托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既展现了人类重生的力量,又反映出巴洛克比文艺复兴时期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的特点。与巴勒莫的喧嚣、锡拉库扎的一屋难求相比,诺托更显低调与宁静。进入诺托之后,仿佛走进历史隧道,中心主干道两旁均是美丽的巴洛克教堂,身穿基同的希腊诸神形态各异,科林斯柱和三角门楣让人遥想起曾经古希腊的建筑精粹,更出彩的是,小镇上几乎每个窗户都有巴洛克典型的雕花装饰,尽显精美与奢华。由于是震后兴建,也就更加注重城镇规划与建设。诺托道路笔直,教堂、市政厅、餐厅、居民房等均整齐地林立在街道两旁。主干道上多有卖意大利手工冰激凌的老店,午餐后的雪糕既能解除行走的疲乏,又能安静地坐着穿越回17、18世纪,享受意式小镇的独有魅力。每年五月第三个周日花开之时,这里会举行隆重的宗教花节。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而第一个花卉地毯的创意则来源于1625年的圣彼得圣保罗节。在圣彼得教堂门前,梵蒂冈工匠本笃·德雷伊和他的儿子彼得使用花瓣栩栩如生地展现出圣彼得和圣保罗两位圣人,这种纪念方式也被渐渐保留下来。为了让第二天的花毯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人们在夜晚也会坚持不懈地进行制作,为鲜花守夜。第二天早晨,当所有工具被清理后,布满整条街的花毯带着沁人心脾的芬芳和绚烂夺目的色彩一同出现在人们面前。这一场嗅觉与视觉上的双重洗礼带来的是身心的愉悦与震撼。届时,人们将会盛装打扮,男女老幼都穿上中世纪的礼服穿梭于花毯。在诺托,人们把宗教寓于生活,而宗教也变得更加生活化和更富人情味。(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后记】在人类诞生的早期,个体力量非常弱小,常常只能依靠群体的力量繁衍生息。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时刻充满了征服与被征服的角力。什么食物能吃,什么食物有毒,如何闪避雷电,如何在森林中不被野兽袭击,如何获取动物皮毛取暖,都是每天需要思考的问题。人们感官周遭世界的同时,总是带着疑虑和恐惧,这些未被破解的谜题使人内心中慢慢产生了敬畏与崇拜。图腾是保护神,宽慰着不安的灵魂。巫术则是仪式,保佑在狩猎中取胜,在疾病中康复。于是,信仰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古波斯的琐罗亚兹德教拜火,古印度的婆罗门教拜太阳、风、月和火。古埃及崇拜蛇、猫等。动物、植物、星辰等各种自然现象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更是记载了众多力量超群、性格鲜明的神,如波塞冬、阿波罗、雅典娜、阿芙洛狄忒等。也正因如此,人们建造了无数气势恢宏的庙宇去崇拜神、敬畏神,把虔诚的信仰当作安放灵魂的方式。正如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上帝的活动超越其他一切活动以赋予人类幸福,应该倾心祈祷;人类的活动越是与上帝的活动具有同质性,就越能体现着幸福的性质。……幸福与倾心祈祷同行,愈是倾心祈祷的人,愈能沐浴在幸福之中。幸福不仅仅是倾心祈祷的行动,而且是一种祈祷的美德,这本质上就是珍贵的。因此,幸福是倾心祈祷的一种形式。”今天,人们把信仰寓于生活、寓于无形,通过读书,饱览名山大川,参加画展、书展、音乐会等,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来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在旅行中,瞻仰古老的神殿,参观历史博物馆,感受千年的风雨沧桑,思考古今信仰的衔接,让能工巧匠的杰作洗礼躁动的灵魂,不正是追寻幸福道路上的一剂良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