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1
17511
146
0
作者:游牧老伯
一, 狂欢节随法国殖民扩张而来到北美:
全世界的狂欢节传统(Carnival) 应该都是源自欧洲的意大利和法国两地吧!
南美洲的狂欢节活动主要集中在曾是法国殖民地的加勒比海数个小国及南美洲其他拉丁文化区域。
北美洲的狂欢节也是法国早期的海外殖民扩张所致。 十七世纪的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主要是两块: 一块是由来自Acadia(法 Acadie)的最早的法国殖民者所开拓的地区,包括加拿大的Nova Scotia, New Brunswick, Prince Edward Island, 和美国的New England部分地区。 另一块北美殖民地则是晚开发几年的加拿大Quebec地区。
说起北美的狂欢节,不得不提到一个城市就是‘新奥尔良’( New Orleans )! 这里举办狂欢节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这对于由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的历史文化延续演变而成的美洲拉丁文化来说是一个独特的传承, 对于由英国文化的延续演变而成的美利坚主流文化来说却是一个异类。 因为即使是英国本土的嘉年华也非英国的土产, 伦敦西区的诺丁山之所以有狂欢活动, 那是因为该地区的居民多来自加勒比海或者拉丁美洲其他地区的缘故。
北美的法国历史渊源得提及一个叫 Rene-Robert Cavelier, Sieur de La Salle 的法国探险家(通常被叫作 Robert de La Salle)。 在发现了北美的大湖地区(Great Lake region of USA and Canada)并为法国建立殖民地后, 他为寻找更多的皮毛生意又从大湖地区出发沿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南下,1682年来到临近墨西哥湾的 Mississippi basin 地区并将之整个区域宣布为法国属地。 为法兰西在北美的殖民史立下无可替代的功劳。
至于提到是谁发现了新奥尔良, 中外旅游书各有说法, 有的归功于一位叫 Sieur d' Iberville 的法国探险家, 有的则说是另一位叫 Jean Baptiste Le Moyne,Sieur de Bienville 的法裔加拿大人。 其实,这两位是亲兄弟俩。 其父是住在蒙特利尔的法裔加拿大人, 生有十四个孩子, Iberville 是最受宠爱的一个。 1682年Robert de La Salle在宣布密西西比盆地为法国属地后没有几年就过世了。 这种宣布只是一个归属性的占有, 并不具有很大的实际经济意义。 很多地理状况并不清楚, 尤其还没有找到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究竟在哪里, 也不曾发现适宜长期安居的地盘。 1697年,38岁的 Iberville 受命领军南下继续其未竟的殖民事业,探险队员中正包括了他的18岁的弟弟 Bienville。 1699年, 他们于现在的新奥尔良南方几十英里的地方扎营, 那天是三月三日, 恰是当年的法国Mardi Gras。 该地于是就被称为 Pointer du Mardi Gras。 接着他们又找到了不少沿海岛屿, 重要的是终于发现了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 并几经转移后建立了适宜居住的路易斯安娜( Louisiana )的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殖民地。 Iberville 在自己返回法国复命之前任命了另一位法国人为这新殖民地的总督, 同时任命其弟为军队司令。 三年后弟弟 Bienville 继任为总督。 断断续续他前后共任总督四次, 是新奥尔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统治者。 1718年 Bienville 命令助理工程师 Pauger 设计并建设了横十一条街竖七条街的长方形棋盘式街区 French Quarter , 又叫 Vieux Carre ( Old Square )。 搬入新官邸(即现在的Custom House)的时候, Bienville命名该城市为‘新奥尔良’( La Nouvelle Orleans )以纪念波旁王朝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二世(Louis Philipple II, duc d'Orleans,the Regent of France)。
新奥尔良地处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与浩瀚的Pontchartrain 湖之间, 隔着墨西哥湾就是加勒比地区。 法国殖民地初建时, 南下的数百探险队员由于营养不良和疾病侵袭而死亡很多,只剩下150人,十年后也才发展到二三百人, 还常常遭受水灾及台风的袭击威胁。 当局为拓展人口,繁荣经济而将南北各殖民地的狱中监犯整船整船地载来, 在同化当地的印第安人的同时还从黑非洲进口了为数巨大的非洲黑奴, 从而构成了新奥尔良的一幅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背景。 当时的法国的殖民地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大湖地区和南方的加勒比地区, 而地处中间的新奥尔良北向南向皆提供了便捷的舟楫通航的水路优势, 1722年, 这一便利的交通和经济军事价值使之成为了法国路易斯安娜属地的首府。
英法两国是世亲也是世仇,时而联姻时而战争。 历史上最著名的英法战争是二次: 十三十四世纪为争夺王位而在英法本土激战逾百年的‘百年战争’和1756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 后者是这两个国家为争夺印度与北美殖民地而在海外进行的最后一次较量。 战争结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的地位,法国则丧失了北美的加拿大与美国的新英格兰大片殖民地。
1760年代, 打了胜仗的英国人将居住在加拿大 Nova Scotia 一带的Acadia 法国后裔(又称Cajuns) 驱离家乡, 流放到 Louisiana 等南部地区。 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也随舟将源自欧洲的狂欢节传统迁移南下。
在与英国进行‘七年战争’的几乎同时, 法国还在开打另一场战争 -- 连续九年的法国对印第安的战争(the French and Indian War,1754-1763 )。 两战皆输,法国不得不将新奥尔良 ceded ( 割让,给于,放弃)给了西班牙。
1800年,拿破仑又成功地自西班牙手中将新奥尔良拿了回来。
1803年,由于连年战争, 国库空虚而急于筹钱花用,拿破仑遂将路易斯安娜属地以‘跳楼价’卖给了美国, 价格一千五百万元。 这‘买’字毕竟不同于‘抢’字, 在美国拓展疆土的历史上, 好几笔买卖让山姆大叔大赚特赚, 从俄国佬手中买下阿拉斯加, 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曼哈顿岛, 从墨西哥手中买下加利福尼亚, 现在又从法兰西将军手中买下了南方的广袤平原。 价格高低是一码事, 买卖的合法性却给历史不留争议的余地。 北方的 Quebec 的英法文化之间的冲突时有所闻, 统独之争至今尚未落幕。 被包括在这一笔交易中(Louisiana Purchase) 的新奥尔良于是就成了美国的领土。 没有统独之争, 法兰西文化倒也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了, 成了该地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 创收数十亿美元的人文资源。 可惜的是, 那时候温州商团, 精明的上海北京的地产大鳄还未崛起, 否则从法兰西手中买下此地的很可能是黄肤黑发的华夏子孙, 那今天的新奥尔良就会以打腰鼓扭秧歌来通宵狂欢了。
二, 新奥尔良的多元特色及文化特产
1812年, 被拿破仑出售后的第九个年头,路易斯安娜作为第十八个州而正式加入美利坚联邦。 一个充满了欧洲文化拉丁风情的美国州。
这个州有个昵称叫 Pelican State,因其多沼泽湿地而多鹈鹕鸟得名。 新奥尔良的昵称则是叫 Crescent City, 因其外环海湾内抱大湖, 密西西比河穿城而过, 状如新月而得名。 两个昵称都高度概括了各自的自然地貌特征。 新奥尔良还有一个外号, 高度概括的却是她的精神风貌特征: BIG EASY! 没有来过此地的也许会将之理解成‘大容易’, 以为诠释了城市生活设施的便利。 只有两脚踏上了这片土地的游客才会同意这词儿在当地人口中的涵义:‘大安逸’,‘大轻松’,‘大悠闲’! 其所诠释的正是这座城市生活节奏的慵懒,缓慢,无所谓。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便是 French Quarter 里著名的餐馆 Brennan’s 的一顿考究的早餐得花上三个小时!
观其人口构成: 黑人占32.5%,亚裔占1.2%, 印第安人占o.6%, 白人占62.5%, 其中法国人(包括来自加拿大法语区的法国人后裔)占16.2%,美国人占10.1%, 德国人占7.1%, 爱尔兰人占7%.....)
不仅仅是种族多元, 光是法国文化也因为移民前的地域环境不同而发展成两种特色的法国亚文化。
被英国佬自北部驱离的法国Acadian 人乘坐小船沿东部的海岸线南下, 想来投靠早期先来的法国老乡。 想不到那些自称Creole的老乡并不情愿接纳落魄的 Cajun 同胞。 自北部南逃的法国后裔随小船载来了 washboard (洗衣板),squeezebox zydeco music, Cajun 烹调美食和颇有特色的Cajun 语言, 不得不在西边尚未开发的 Bayous沼泽地落脚安家。 而原居住在新奥尔良等地的法/西后裔, 加上来自法国和加勒比海等地的移民后裔则逐渐混合成了一个自诩上流的 Creole 的另一种法国亚文化。 一般而言, Cajun 更具纯真的法国风味, 而Creole 则是搀杂了西班牙,加勒比的风味。 至今路易斯安娜州还通用着英,法两种语言, 难怪近年遭遇特大天灾后所收到的第一笔海外捐款也是来自法兰西。 不算近邻,至少还是远亲嚒!
说起新奥尔良的文化特产,谁都知道有四大宝:
源自黑非洲蓝调( Blue)与福音歌曲的爵士乐(Jazz);
突显克里奥文化(Creole, 法西混合)的 French Quarter 带有铸铁围栏和宽敞阳台的酒吧咖啡馆建筑和 Garden Distruct 豪宅民居的欧洲风格;
以 Cajun 特色的 Gumbo 海鲜蔬菜浓汤, Jambalaya 什锦米饭 (有的非裔将之称作 Dirty Rice), 和以 Creole 特色的 Oyster, Crawfish为代表的海鲜佳肴和 一百四五十年历史的 Cafe Du Monde 的 Cafe au Lait 咖啡和 Beignets(一种以棉籽油炸洒上糖粉的方形dough)的法西式饮食文化;
这最后一个文化特色就是举世闻名的嘉年华 Mardi Gras。
三, 新奥尔良的嘉年华狂欢节
新奥尔良的狂欢节叫 Mardi Gras, 源自法文, 据说是‘Fat Tuesday' 之意。 中文有的音译成‘玛地瓜节’, 有的音译成‘玛尔迪.格拉斯节’, 也有的套用另一音译‘嘉年华’。 我想, 这里还是叫作通俗易懂的‘狂欢节’吧。
奥尔良办狂欢节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 新闻媒体给了新奥尔良的狂欢节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称谓:The Biggest Free Show on Earth. 我想,这 Biggest 一词大约是针对欧洲的狂欢节规模而言的, 而这 Free 一词则是针对巴西狂欢节的昂贵的观摩票而言的吧。 这一个半世纪来,新奥尔良的狂欢节只有两年因处于战争状态下而不得不取消(一为二战,一为韩战)。 该市虽然是美国第二大海港, 但它的税收的三分之二却来自观光与举办会议活动。 往年仅这狂欢节一项就能吸引数十万游客,带来近十亿美元的收入。
新奥尔良几乎四面环水,加上地势很低, 全城70%处于海平面以下。 2005年8月底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水灾, 全城80%淹在水下, 有些地方水深达五六公尺。 五个月后照样举办了灾后的第一次狂欢节。 虽然为节俭费用狂欢的规模有所缩小, 虽然那时只有三分之一的居民返回家园(大多数居民仍居住在附近几州的由联邦政府租下的旅馆酒店里)。
灾后曾有人感叹地说,简直不敢相信游人如织,繁华似锦的新奥尔良的市中心竟沦落到如此凄惨荒凉。 今年是灾后第二次举办狂欢节了, 我要说的是,简直不敢相信曾是如此凄惨荒凉的重灾之地竟这么快速地重新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今年的 Maedi Gras 酒店客满, 航班载满, 餐厅酒吧座满。 街上人潮汹涌,路口花团锦簇, 狂欢节通宵达旦, 成了一个有力的象征,向外界显示着新奥尔良已经从废墟中站起来了!
四, 全城 PARTY 全民 CRAZY
早就梦想着能亲眼目睹新奥尔良狂欢节的那一天, 可一直无法如愿。 只为每一年的这一天的日期变来变去不肯与我的假期合作。 Maedi Gras 日期的确定是由 Catholic Church 作主的。 先得根据Lunar calendar 确定‘复活节’(Easter) 是哪一个星期天, 然后再倒数四十七天就是 Fat Tuesday 了。 而这一天又应是‘四旬斋’(Ash Wednesday) 的前一天。 通常应在二月三日至三月三日之间。
说是 Fat Tuesday, 其实一个月前全城已经开始紧张筹办了, 然后是连续半月的各等规模各种场合的热身演练, 街上搭起了高高的看台, 商店推出了琳琅满目的应节商品, 孩子早已心飞校外, 大人也在屈指盘算着今年全家狂欢的预算, 白天晚上时不时地有规模不等的游行队伍在窗前缓缓飘过, 爵士音乐此起彼伏, 小号的高昂重音激人亢奋, 萨克斯风的华丽装饰音更撩人情绪, 啤酒花的清香随着泡沫的丝丝声四处飘散, 夹杂淡淡的古巴雪茄香味, 附有院子的住宅都搬出了烧烤的炉灶, 漫步街头常有人会随手递上一罐从脚下的冷藏桶里取出的‘百威’再送上一个微笑, 化装的彩衣华服招摇过市, 有化装成妖魔鬼怪, 但更多的则是扮作会令穷游儿流口水喷鼻血的王子公主, 超人辣妹, 球星歌王, 天使美女,皇家警卫兵, 侠客海盗。 而这一切都将在星期二这一天汇总亮相。 坐在花枝招展的花车里, 沿街抛洒珠串的同时也抛洒醉人的媚眼与飞吻。 ‘看热闹’的‘外行’们的声嘶力竭的呼喊虽能招来些些注意力, 但真正吸引珠串巧克力雨点般飞来的自是那‘看门道’的‘内行’们! 只见花车上下四目交汇,电波飞闪的无声互动, 观演之间全赖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着的浪漫的沟通。 正是这无声默契的‘内行’们与大声狂喊的‘外行’们共创了一个狂欢的最高潮 -- Mardi Gras ! 花车接着乐队, 乐队连着花车, 花车随着马队, 中间还穿插了舞队, 又穿插了军乐团, 从早上闹起,不间断地狂欢到午夜。
过了这天的半夜十二点, 一切狂欢活动也就偃旗息鼓, 嘎然而止! 只留下满地满壁的精彩, 闪亮的彩珠挂上了树梢, 装点了围墙, 五彩的色纸飘散满园, 冬阳下单调的街心绿色草坪像是催开了星星点点的春之小花, 然却悄无声息。 人们终于困乏了, 然却进入梦乡后在鼾声里继续着未尽的狂欢。
狂欢节么, 顾名思义,自然会是‘欢’到‘狂’的地步! 飞机离地之前我虽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但见识过上海的国庆大游行和外滩的观灯人潮, 见识过迪士尼的千禧年的灯光烟火, 见识过西班牙马德里的‘太阳门广场’的新年拥挤场面, 见识过纽约曼哈顿的Halloween彻夜游行, 心理多多少少有点准备, 可结果还是免不了地大吃一惊! 究竟怎么个‘欢’, 究竟怎么样地‘狂’, 没有亲身经历, 没有亲眼目睹是无法想象,无法相信的! 行前,一位云游四方的犹太同事在对我描绘的时候一口气蹦出了这么一连串的单词:Beautiful! Wonderful! Unbelievable! You can't imagine! 当时真被吓着了, 可现在我是信了他了。
在等待返航的候机室里, 我不得不重新整理行李。 比来时多了一个大大的行李包, 金黄色的, 外面印刷着精美的皇冠和 MARDI GRAS大字, 里面全是那一天所被掷与的珠串,项链,手链,‘银’币,杯子,巧克力包,小玩具.....NND, 足有二三十磅重! 带着近千张的照片, 头带宽边牛仔草帽, 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新奥尔良。
这一辈子是欢过, 充其量只是欢庆,欢喜,欢乐, 欢舞, 远没有到‘狂’的程度, 其中好些还不是出于自愿, 只是应景地‘欢’一下。 这一辈子也较少狂过, 即使有也只是在心里狂一下, 面上仍很平静, 装作很温文的模样; 或者偷偷地狂一时, 浅狂则止, 唯恐招来旁人的惊讶。 将这‘狂’字与这‘欢’字连在一起, 全身沈浸其中, 无所顾忌, 未碰酒杯而醉, 未中大奖而晕, 欢而忘返, 欢不思蜀, 欢到几乎忘乎所以, 这一次应该算是绝无仅有的了吧。
全世界各地的狂欢节各有特色。 法国荷兰的创意兼多彩, 意大利德国的经典又传统, 巴西及其他南美诸国的狂热和规模, 都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问美国新奥尔良的特色怎么说, 我想, 就是互动与丰富。 一言以蔽之,真个是‘全城 Party' ‘全民Crazy’! 而我只是那人山人海中躬逢其盛的一员。
五, 几个与新奥尔良狂欢节相关的词汇
King Rex 和 King Zulu King Rex 是Mardi Gras 当天的king。狂欢节的游行队伍是由无数个团队(Krewe)组成的。 其中最早成立的并且至今仍活跃在社区的叫 Krewe Rex。 故事源自1872年由商人组成的团队Rex为了欢迎俄国大公爵阿列可塞(Russia's Grand Duke Alexis)举行的盛大仪式。 市长将一把金钥匙授予Rex, 委以统治全城的大权。 传说中的Rex是乘坐密西西比河上的拖船进入新奥尔良的, 在河岸边(Riverwalk, 该城的一景)会见了当地的 King Zulu。 后来就沿用至今, 作为狂欢节当天活动的开端。 而Rex所穿的服装的三种颜色就成了 Mardi Gras 的代表色彩:紫色,代表 Justice; 绿色, 代表 Faith; 金色, 代表 Power。
The Boeuf Gras狂欢游行队伍中的无数花车有一辆是永久存在的, 必须出现的, 叫 Boeuf Gras, 形象是一头牛, 象征第二天就要开始的四旬斋 ( Ash Wednesday)。 其他还有一些重要的花车, 如: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Streetcar是该城的有150年历史的有轨电车, 至今仍在运行); Jester; The Royal Barge; This Majesty's Royal Calliope......
Krewe参加游行的狂欢节团队单位名称;
Float狂欢节游行队伍中的花车。 通常每一个Krewe会有数目不等的装饰得花枝招展的满载人员与礼物的Floats。
Second Line狂欢游行队伍的领队后面由一位成员手持手绢或者花伞所跳的一种街舞。 也常在婚礼或葬礼及其他节庆时出现。
Call Out由Krewe的成员邀请沿街观众出列共跳街舞。
Flambeaux在电气街灯时代之前曾广泛使用的火炬。 在比较传统的游行队伍里常见到。 这些队伍常向沿街观众抛洒硬币。 惊奇地发现新奥尔良至今仍保持很多煤气街灯, 甚至寻常人家的门灯也以煤气点燃着。
Lundi Gras当 King Rex 与 King Zulu 经由蒸汽船来到新奥尔良的 Mardi Gras 那天之前的一天。
Throw观众常会大叫,Throw me something, Mister! 最常见的 Throw 是三样:beads, cup, doubloon (铸造的抛光铝币, 一侧为该团队(Krewe)的Logo, 一侧为该年游行的主题);
Carnival Ball包括团队成员与他们邀请的特邀嘉宾所精心设计制作的事件。
七, 几个有关描述新奥尔良的常用句子
The Biggest Free Show on Earth.
The City That Cares Forgot!
Laissez Lesbon Temps Rouler ! (Let the Good Time Roll)
八, 再见,新奥尔良! 再见,深海幽岚君
全城 PARTY, 再喜庆的 PARTY 总有散席的时候。
全民 CRAZY, 再惊人的 CRAZY 也有平息的一刻。
再见了, 新奥尔良;
再见了, 深海幽岚君!
希望有再聚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