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2
1044
8
12
作者:格雅依旅
晚安,欧洲_Season2G. Cheng爱一个人是这样的,想知道他小时候有多调皮,想知道他年少时有多叛逆,想知道他成熟时有多迷人,想知道他老去后有多深沉。爱一个世界是这样的,想知道它历史里有多沉重,想知道它发展中有多艰辛,想知道它战争下有多凌乱,想知道它安宁时有多从容。距离“事发”已过一年,总是没能攒够力气去细数这一程的遇见。后来遭人提醒,爱它就是,再疲惫也能坚持撑到最后一站,嗓子疼也想把它说给别人听听。这一季,借用张嘉佳的一句话:“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贯彻未来,数遍生命的公路牌。” 直到有天,再踩上旅途,隐约听见它淡淡的说:感谢你,从我的全世界路过,才算完成了爱它的使命。Good night,Europe......走着走着,天就亮了Stop1 米兰 Milano从哪里结束的从那里开始,是件多幸运的事儿。关于“米兰情节”已不必多言,2014年第一次去签证的时候我还不知道2015世博会的地点是米兰,看到签证中心一楼的宣传画,还捶胸顿足,寻思肯定赶不上了,谁知道没等多久就第二次驾到,运气来得莫名其妙。于是我们,从世博会说起。与两位艺术家老师同行开会,一路尽是惊喜:米兰世博会感人的设置了夜间票,19:00后只要5 Euro,中心景观“生命之树”只有晚上才会亮起来,然而白天的普通票却要39欧元。这5块钱的便宜,我一共占了三次,上图为第一次刷票留念。米兰西北小镇里的世博会展馆,3公里的主通道,起初都没意识到这段路有多漫长,在可触地图上本能的寻找着中国馆。寄居5号的中庸之道,距离会场的正中心和“生命之树”都不远,瞬间滋滋出自豪感有没有。“TIM”是当地的China Mobile,就算是植入广告,也得绚丽高调,进场没多长时间,走在刻意做旧的石板路上,古典和现代在树丛间频频走台,时空感亦真亦假。分分钟直奔主题,“Feeding the Planet,Energy for Life”,关于滋养、关于能量,关于生活的吃吃喝喝,关于世界的分分寸寸,爱怎么理解怎么理解吧。塞满农作物的玻璃幕墙,里面养小昆虫的温暖木箱,似乎好像是美国馆拍到的,一路都没怎么做记录,游走的极没秩序,后来听师妹说某工科男挨个馆放血,有点不理解,毕竟踏破铁鞋,看到的也只是世界随便翻给你看的一页。“悬乎”的英国馆,据说设计师来自诺丁山,外表皮方正而凌乱,内空间繁荣而通透,编制在一起的矛盾体,第三次去才有机会上去踩踩(却是唯一穿了裙子的一次...)。据说这叫“蜂巢”的东东还能整体规律振动,营造出吊吊的光感,好在没让我们赶上,要么得染上密集恐惧症。韩国馆小白,馆内囤着一缸缸泡菜,臭烘烘的很热闹,不知道当时想啥呢忘了拍。小红鞋儿&大米儿馆:大米集群馆的设计以国际工作坊的形式在米兰理工大学Bovisa校区(就我们去的辣个校区)由多国师生合作进行并完成。介个叫“生长的反射”主题的设计,用了“信息景观”理念和“增强现实”技术,环境氛围会随着大米的生长而变化,并折射到建筑外立面上形成和游客的互动,暖暖的有没有?小红鞋不禁驻足留影。沿途某七旬伯伯的变奏曲突然撇净了嘈杂,不远处某日本伯伯跟着苏格兰小夜曲扭搭了起来,唱歌婆婆一脸感动。人,才是最值得博览的美妙东西。一时间消化不了那么多的空间叙事性,看多了后更像是一个个阵列,上图早已不记得是虾米馆,下图因为拍到了名字才知道是马来西亚馆。终终于于一步步挪到中国馆,在众说纷纭、人人阔论的年代,不管褒贬都是一种重要的存在。关于细部的阅读,门口发彩页的妹子表情超喜迎儿,看着一个个老乡在面前熙攘,她估摸跟我一个念头,这些年,俺们也折腾出了不小的动静儿。接着是进馆后一贯的惊艳,我们好像擅用这种手段,别管材料考究与否,不论主题是否贴切,总是能把占地面积搞得可观,一开始就能堵住人家想象空间里的杂念。这老大一片显摆着我国农业实力的“希望的田野”,据说麦田形态里还藏着农耕的文化基因,舞动光影里还说着“天地人和”的逻辑。。。我只知道真的不能停留太久而已,会被它亮瞎了眼,然后是闭上眼视网膜留下的虚线,那线条在眼皮上滚烫许久,却没能让揣着一肚子骄傲的我们回味太久。回来后,还假装学霸搜了好多解析中国馆的文献,总觉得自己有点跑偏,一半真知,一半灼见。倒是万科,在那混沌沌的建筑群聊里,给了专业程度上小学生水平的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虽然发现它的时候已经关门,只能看外观,表皮很俗气,但俗气的很有骨气。万科馆的占地面积不大,内容实在,只是直白表达了现代人的生存结构,楼梯上的素色靠垫更是真诚到毫无遮掩,在“生命之树”边上耗时间等喷泉时,无意中撞见它。本来想这么精贵的地点,跟生命之树共享一个广场,还弄的红不啦几的唱高调。后来旁听到门口的两个工作人员在用中文扯皮聊天,我才重读了一遍Vanke,原来不是某国家的别名,而是万科的全拼。包罗万象意大利馆,这跟戏班子上台的次序一样,压轴儿的都是重量级。“大树”身边的最有利坐标,去看大树必经的最后一站。“Palazzo Italia”给了全程的傻看一个如画的结局,全场唯一的永久性建筑。主题记得好像是“城市森林”,通身尽是让人难忘记的树影,为的是自然形态和现代科技错综在一起的意象,情感交织、有虚有实,问了明白人才知道,这也叫“大地艺术”,给行走匆忙的现代人一个归宿。后来又听说它还传递着“凝聚”、“节能”什么的概念,不管了,懂它到此已经足矣,我们真的是来看树滴。这里有一棵树,Tree of Life,无需水分滋养、不用照射日光,却深深种在了路过它的每一个人心里,簌簌生长。蹭了三次的5元票,每次的时间都很有限,却也舍得在它身上消耗掉一大半的夜晚。另它如此迷人的是种叫Clay Paky Mythos的东东:染色、穿透力、光速感超强的LED摇头灯。只知道酒吧里能用类似的玩意弄出迷醉感,未曾想能在地球另一边遇见它丢在空气里的浪漫,几分钟里让人体味懵懂时的新鲜、辉煌中的震撼、迟暮里的温暖,每一次重播都换来全场哗然。再冷再累也能盯着它快到23点,然后擦擦潮湿的眼角,跑着去赶最后一班回市区的专线火车。亦走亦停的米兰运河,不小心定格下了亲老师优雅的背影,师傅、师父每次翻看都能想起朱自清。运河边上的文艺店面里,偶遇一家都不够文艺的大饼盛宴,60度一角顶我们一张pizza的分量。运河到Duomo(米兰大教堂)可以坐嘎呦嘎呦的2路汽车,总有那么几趟公交线儿,路过市中心所有的精华地点,高峰期也能挤出臭汗,但是这破破的小黄bus,他们就是不肯换......我们真的是很认真的在行走,想发现大米兰里的小宇宙。于是路过一个超低调的美术馆,老师问这里边是不是有画展,我还没啥信心的跟前台唠了半天,担心自己可怜巴巴的口语再闹出什么喜剧。好在进去后,10欧元的门票不算浪费,画作不多,部部细致,亲老师频频点头说,“好画儿画的是都是关系”。而我呢,看得用力,隐形眼镜都快累掉了,也分析不出具体啥关系,反正知道有关系就够了。最美的作品就是你能跟它“发生关系”。离开米兰之前,说说科莫那点事儿。在米兰北部40公里的地方,流淌着一汪透彻的静谧,不温不燥,阳光刚好。它性格娟秀,却几乎铺满了意大利北方内陆的大部分水域,它叫科莫湖,米兰去往苏黎世路上的一小站,我们随便买了一班北向的慢车,闲坐50分钟,就是Lago Como火车站。攻略上都嗦啦,游科莫要坐船来的。火车站走出来不远,湖风爽朗,我们在码头买了船票,等发船的一点时间,耗在了小镇里。主教堂是这镇子的中心建筑,也是自然。无意间发现的不对称美学,麻花劲儿比教堂的尖顶还自然。小镇比米兰微冷,挨着阿尔卑斯山的福气。天色忽晴忽阴,陪我们经历着中世纪。11欧元,能带你在湖上漂两个多小时,载你去某个美得不要不要的岛子。那一路,我们贴着湖中心的风速,坐在内舱晃晃悠悠的干了几瓶啤酒,尝了几种叫不出名的意面和肉肉,回想起来还有点贵族。然后沿岸的一尊小别墅,让人联想起了真正的贵族。迷恋欧洲,只因它总能在旅途中让你撞见,那压在心底儿底儿里,支撑了整个盲从的年少时代的,童话空间。即便今天,故事的结局不再是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即便不可能成为贵族,我们也能扬起下巴,攒起来遇见的那些美好,做一辈子的精神贵族。欧洲的船,不论航程上行驶多慢,每一站都能准时靠岸。我只想说,真心觉得这码头超性感。我们选的那一站,叫瓦伦纳(Varenna)。这镇子满脸柔情,慢慢走近,心温温的,只想轻声细语。有那么一瞬间,和瓦伦纳的亲密被飞车党打乱,从身边掠过,他们对俺们那位豪气的老师摆手,老师也举手回应,仪式感带来了小激动,原来小清新的另一面是速度与激情。足迹蜿蜒,它带你穿过栈桥、穿过民巷、定格缤纷、定格纯净。忍不住拍下了攻略里大家都拍着的画面。补图两张,上次去科莫湖的秋天,十月末看似清凉的画面。每次看都细嚼半天,像是一份遥远的叮咛。后来我一直想,在多远的地方遇见多不一样的人,都是为了刻印我们字迹清浅的人生。如果某天,身体不便,心头犯懒,至少还能重拾养老的情趣,搁在某个湖边。我希望成为酿婶儿的人,能明白酱婶儿的你。遇见你要的遇见,从湖面到窗前,从乍暖到微寒,每一寸空气都被湿润填满,阳光不炫、风雨不粘,吸喘着你的平淡。下一站,苏黎世 Next Stop:Zurich——————————————————————执笔主子:Grace/Grazia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