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8
1792
12
15
作者:淡如淡如
一、前言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回国两个多月后的一天,儿子落寞地说,他想瑞典了,可在想念的过程中,慢慢忘记许多美好的事情,他很失落。我惊觉,是需要留下些什么了,为了纪念那段岁月。于是,有了现在的开头。(一)瑞典印象很久以前,对瑞典的了解,仅限于地处北欧,依稀觉得在那遥远的北极圈边,白雪皑皑、森林密布,有迤逦的极光、温馨的童话、呆萌的北极熊,和不可思议的极昼极夜。尽管有许多模糊和错乱的印象,却从来没动过念头要去那边走走,在我的梦想里,它从来都是遥不可及的远方。人生的际遇却是无常的。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我毫无征兆地来到这个神奇的国度,并在这生活了9个多月。就是这短短的9个月时光,颠覆了我沿袭三十多年原本固化的生活理念,直接影响我人生下一站走向。对于瑞典,整体印象是:高度发达、高福利、高税收、男女平等、“绝对”公平,司空见惯的蓝天白云下,一个与世无争、宁静惬意的世外桃源。或许是我运气够好,在这里,没遇到一次争吵,没见到警车穿行,甚至,没见过呼啸的救护车。每天见到的是欢乐的孩子、幸福的老人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每个人脸上都绽放着从内心里溢开的笑容。在我的心中,这里伊然成了一个没有纷争和浮燥的人间乐土,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童话。(二)感恩遇见在这里,我遇上许多美好的人,经历许多美好的事,走进了一个与之前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圈。他们大多是中国留学的博士、硕士、访问学者,还有移民第一、二代华裔,及许多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或外国人。我还有幸参与了许多不同性质和职能的社会组织,并在这里上了一天班,小小地体验了这里的工作。每认识一个人,便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不同的风景,他们在我心里各自留下或多或少或深刻或浅显的印象。在这里直接或间接了解许多终身教授,他们很多人一辈子,甚至几代科研工作者终身只做一件事,慢条斯理,团结协作,用时间堆积成神话。以前我们总是纳闷为什么占据世界人口1/4的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出不了世界创新大牛,走不出“制造大国”的阴影,在这的岁月,让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在他们身上,我还看到典型的欧州高知识分子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举手投足,优雅得体,细节之处透露着传统欧州贵族气息的人文思想。他们给了儿子关于“体面生活”最原始的思考,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一些闪亮的足迹。当然,我们也经历不少窝心事,尤其是刚来时辛酸的适应阶段。好在那段时间极短,并很快得到圆满的解决。处理的过程,恰当地给儿子上了一些颇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课,自然地把他从原来如同温室的家中移植到复杂的社会中来。我的感觉,这样的经历对孩子的成长是笔难得的财富,真正的社会生活第二课堂。(三)历经成长在瑞典的时间里,我重学了《世界历史》和《西方文明史》,听了100来堂讲座(通过网络),看了三十多本书。如今阅读和学生时代读感觉完全不同,多了很多思考和见解。其间,我们还游历了16个国家,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我比人生中任何时候都要用功,每天时间排得满满当当,我还看完孟德斯鸠的《罗马兴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及的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等一系列晦涩难懂的书。而在这之前,我已经很多年没看完过一本书了。在国内摸爬滚打十余年,早已习惯匆忙焦躁、急功近利、盲目追逐性价比,看不到“闲书”给我带来现实价值,也总是挤不出时间看书,我宁愿花大把时间刷微信和装B,也不愿意静静地和自己对话,更不愿意和家人作深入的交流。而在瑞典安静的时空里,我找到了久违而熟悉的自己,明白人生中太多的匆忙其实不那么重要,太多的焦躁源于内心不自信,太多的欲望和不舍最终只是一场虚无。在那个接近地球的最北边,在极度严寒的漫长黑夜里,我遨游于经年巨著中,触摸时空,与古人对话,时常有种无法言述的契合感。我开始思考人生前三十多年走过的路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平生头一次,尝试摒弃浮燥,寻找透亮的自己。(四)回归主业仿佛突然顿悟,我人生更重要的主业是当好母亲。刹那间明白,教育和教养如同鸿沟;也真正懂得默默耕耘、静待花开,和不作为放养之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摒弃多年不负责任的所谓“放养”,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引导和陪伴,把他当成独立的个体,予以理解和尊重,逐渐改变先前简单粗暴的管制和毫无艺术的爱护。到如今,那些和孩子共同学习的日子成了彼此深深的怀念。我们一起交流,一起探讨,一起成长,并建立起共同的兴趣及喜欢的流派。记忆最深的是,我们在巴黎卢浮宫和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画廊欢快地寻找并识别拉菲尔、达芬奇等世界知名艺术大师的作品,生硬地和东方艺术进行拙劣的对比的情景。我们把枯燥的博物馆游变成畅快的“寻宝”大战,在这些宝藏里,我们深深地被震撼和陷入痴迷。到如今,我们的知识水平及艺术鉴赏能力还远不及皮毛,但对于孩子,无疑给他开启了一个陌生而全新的世界,孩子的未来还很长,有无限想象的空间和可能性,我能做的只是一个引路者,后面的人生之路有赖于他的学识、经历、境界和格局。不可否定的是,在瑞典及欧州游的这9个月里,他的视野瞬间扩展,人生梦想的雏形也有了升级的版本。(五)中西教育在瑞典,孩子上了一个多学期国际班,班里10多个国家的孩子汇集在一起,各自带着不同的国旗和自己国家、民族独特的烙印,在那个临时组建的大家庭里,各自闪耀。爱国的萌芽就在这开始,孩子的争吵从玩具抢夺瞬间提升到对国旗的尊重和国家的认可上来。在孩子的10周岁这年,他开始粗浅地懂得,世界三大教对中东格局的影响及难民在欧州复杂的存在。在和难民儿童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他依稀看到那些灿烂的笑容背后,藏着极端不自信和安全感丧失的悲哀。当然,收获五湖四海、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朋友是额外的馈赠。回国后,焦急等待昔日老师、同学的邮件成了他崭新的期盼。而这些,都和小升初无关。在别的孩子和家长玩命地拼教育资源、拼奥数、拼上民办中学时,我还在和孩子看BBC纪录片,在游历于世界著名的美术馆中,在不懂装懂地讨论东正牧首和罗马教皇千年首晤,在爱琴海边回味数千年前的哲学思辩。也曾担心过,小升初怎么办,学习落下太多怎么办,输在起跑线怎么办。每一个父母都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的起点,都会或多或少地担心自己某些决择给孩子的未来带来风险,我也一样。在经历一小段时间的纠结和焦虑后,我还是选择继续现有生活成长的方式,我只能边带着焦虑,边告诉孩子:学习,从来都不是阶段性的事,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但不要忘记偶尔停下歇歇脚,欣赏沿途的风景。回国后的种种迹象证明,我的忧虑还是有些多余,所有的难题终究都会有解。孩子在面对回国后急促而来的高压学习,表现得意料之外的游刃有余,至少,他比我从容,比我自信。然而,这段冒险的历程,终究会不会对他造成更深层次的负面影响,如今还不得而知,我只能保持谨慎的清醒,用更多的耐心和时间,来陪伴儿子慢慢成长,我相信,终归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上述的这些便是我想起这个头的初衷,我希望客观真实地再现这段生活历程,我不会一味的崇洋媚外,我爱我的祖国,它就像我的母亲,虽然有很多毛病,但依然最能给自己安全感。我更多的是希望往后的许多日子里,和孩子一同回顾这段不寻常的过往,让儿子能感受爱和信念在我们这个小家里流淌;同时也希望这些记录可以给想去瑞典(或欧州)留学、移民、旅行、或是对瑞典有兴趣的人提供一些有价值参考。后注:穷游第一次发贴,极不熟练,还不知道怎么改字体,后附上个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