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篇游记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版权仅归本人所有。未经同意,谢绝转载。日记封面🔸🔹 爆米花海滩(Playa del Bajo de la Burra)🔹🔸🔸🔹 爆米花海滩周边的火山地质 🔹🔸🔸🔹 科拉莱霍自然公园(Parque Natural de Corralejo)🔹🔸🔸🔹 Cofete海滩 🔹🔸🔸🔹 马槽角灯塔周边(Faro Punta Pesebre)🔹🔸
我是和朋友一起去的瑞士。因为行程委托给了旅行社,没怎么做前期工作,这也使得除了朋友圈里的东西,基本就是一片空白......但瑞士真的很美,希望能通过整理照片的方式找回些许记忆。瑞士的名城很多,但我俩是奔着休闲观光去的,所以选择的是卢塞恩和因特拉肯两城。但可能是欧洲城市,尤其是西欧,同质性很高,大多数游人也是这么个流程,于是在因特拉肯也遇到了不少在卢塞恩遇到的游人......卢塞恩(Luzern)卢塞恩是中瑞士大区的最大城市,亦是该地区的文化中心。1220年,阿尔卑斯山的圣哥特哈德通道(St.Gotthard Pass))开辟之后,城市由一个小小渔村快速发展为跨越阿尔卑斯山的重要转运点。宗教改革时期,这里是天主教的抵抗中心,长久地进行着政治和宗教的斗争。19世纪发展为旅游中心。卢塞恩坐落在四森林州湖的西岸(Vierwaldstättersees),即卢塞恩湖畔,或又称琉森湖畔。观光的重点便是这个琉森湖,它是瑞士境内的五大湖泊,夹在阿尔卑斯山的群峰之间,湖光山色构成了典型的瑞士风景,从阴到晴,从早到晚,美不胜收。像不像某饼干或巧克力的阿尔卑斯山logo?还看见了羊驼。芝士火锅,我觉得还蛮好吃的,但最后的锅巴就不行了,虽然当地的服务员很推荐锅巴。卢塞恩的夜景虽说不上灯火恢弘,却也有其特色。在这座袖珍城市,游人可以毫无压力地步行观览。罗伊斯河就像一条玉带,穿城而过,北岸是古朴老城,南岸则是秀丽端庄的新城,购物区也在这一侧,而河上的9座桥梁便是玉带上的饰物。因为都很穷,所以我们在城市的观光重点主要放在了北岸。最先去往的是圣莱奥德伽尔教堂(Katholische Hofkirche St. Leodegar)。这是卢塞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8世纪,矮子丕平(Pippin der Jüngere,714-768,加洛林家族出身,先是墨洛温王朝的宫相,后在751年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查理曼的父亲。)捐赠的修道院。今天看到的模样是于1633年至1639年之间修建的,起因是1633年原罗曼式巴西利卡被烧毁,而由于其特殊的建筑时期,在三十年战争期间,也赋予了这座德语区早期巴洛克教堂历史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正值圣诞前后,教堂内部装饰着耶稣诞生主题的木制工艺品。其实一般人家也会在圣诞树下自己布置,只是不会这么大。可能顺路,也可能也不顺路,第二站去的是垂死狮子像。这只濒死的狮子雕像是1821年由丹麦雕塑家托瓦尔森设计的。长10米、高3米多的雄狮,痛苦地倒在地上,折断的长矛插在肩头,旁边有一个带有瑞士国徽的盾牌。它纪念的是1792年8月10日,为保护在巴黎杜乐丽宫 (Tuileries) 中的路易十六一家的安全,战死的760名瑞士雇佣兵,雕像下方有文字描述了此事件的经过。一路前往穆塞格城墙,朋友一直在和我说,很难理解雇佣兵,售卖生命和武力值吗?这些是能够售卖的东西的吗?但可能我这个人身心麻木,我俩都不太能理解对方怎么能或不能理解这点。与今天大众形成的刻板影响不同,当时多山且内陆的瑞士十分贫穷,男人迫于生计便会选择到其他国家当雇佣兵。雇佣兵制度是很残酷,但为了生存的愿挨,为了利益的愿打,链条就是这样形成且滚动了起来。瑞士雇佣兵忠于雇主,英勇善战的名声早已响彻欧洲。直到这一事件,瑞士停止出口雇佣兵,仅留下在梵蒂冈为天主教廷服务的近卫军,而忠勇的教廷瑞士近卫军也一直服务到了现在。穆塞格城墙建于14-15世纪,是中世纪城墙的一部分。19世纪,卢塞恩大部分城墙被拆除,但穆塞格城墙得以保留下来。看资料说,城墙上有9座瞭望塔,不过我们只是经过一下,并没有将它视为一个景观,特地去攀爬瞭望。终于到了卢塞恩最最地标性质的水塔花桥卡贝尔(Kapellbrücke),它是欧洲最古老的加盖木桥,建于14世纪,廊桥内约有一百二十幅十七世纪时完成的彩绘,主题是卢塞恩的历史以及城市主保人Leodegar和Mauritius的生平。桥中间有一座140英尺高的八角形水塔(Wasserturm),由砖建成。水塔原本用作监狱、拷问所、瞭望台及金库,如今则是作为灯塔在使用。但不幸地是卡贝尔桥于1993年因撞船意外发生的火灾中烧毁,如今看到的是事后的修复品。穿过卡贝尔桥,来到了耶稣会教堂(Jesuitenkirche),这座基督教堂是罗伊斯河南岸的地标建筑。为纪念耶稣会创始人之一圣方济各·沙勿略(St. Franz Xaver),在1666-1673年建造,天顶壁画描绘的便是沙勿略封圣的故事。圣坛由红色的大理石装饰并在1681年完成。它是瑞士第一座大型的巴洛克式宗教建筑,教堂外醒目及具有代表性的二个拱顶装饰,是18世纪中叶才改建完成。此外,教堂内供奉着瑞士守护人克劳斯兄弟Brother Klaus的衣服。事后看资料,发现卢塞恩其实还有不少景点和馆藏,两天时间真的很仓促,当然久了,钱包就受不住了!因特拉肯(Interlaken)游客们前往因特拉肯多是本着少女峰(Jungfrau)来的。这座伯尔尼高地最迷人的景观,瑞士最著名的山峰,常年被永恒的冰雪覆盖,一度被认为是完全无法进入的。事实也是,直到1811年,方才被Meyer兄弟征服。当然2个多世纪以前的困难,在21世纪早已算不得什么了。从因特拉肯东站搭乘火车到劳特布伦嫩或者格林德瓦,转乘火车到Kleine Scheidegg,再换乘少女峰列车便可轻松抵到山顶。不过在山顶的展览馆看到修筑这条齿轨铁路的历史还是让人不胜唏嘘,有太多年轻的民工为此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1912年2月21日,一个了不起构想,宏伟的现代工程,后世的福音,宣告完成。少女峰主要由三峰组成,3970米的埃格峰(Eiger),4107米的僧侣峰(Mönch)以及4158米的少女峰。在当地的传说中,少女情窦初开,遭到了猥琐老头埃格的觊觎。为了保护她,特地安排了一个僧侣在中间监视着埃格。这一地区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关于高反,可能因为我和朋友都来自我国的第二级阶梯的高原地区,我俩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相反是多年之后,听到一位导游说到他在少女峰高反,才有这个意识。不过又听他说到,身体越强壮的人或者说平日耗氧量大的人更容易出现高反,引以为鉴吧!午后朋友计划去滑雪,而那之前家里的一位亲戚才因为滑雪摔断了腿,我也是被三令五申不要去玩这类危险的运动,便与她分开活动了。因特拉肯本身的景色就很秀丽,它坐落在两湖之间的狭长地带。城市得名于一座12世纪在该地建立的修道院,它的拉丁名“Inter Lacus”意为“湖之间”。那么是哪两湖呢?赶在夕阳西下前,我抵达了被誉为上帝左眼的图恩湖(Thunersee),虽然没能看到百科上写的——绿色的山坡环绕河畔,与远山的雪峰遥相呼应,不过入夜前的最后一丝清明也是澄澈的。次日早起去了被誉为上帝右眼的布里恩茨湖(Brienzersee),一开始并没有抱什么期待。因为浓雾天,想来是一派灰乎乎的景象,然而……晴天能将湖水映出它的灿烂,然而这里的湖水竟能让天空映出它的颜色。瑞士的美带着一种不谙世事的纯澈,这是我在别的地方不曾感受到的。我算是那种比起休闲观光,更喜欢人文之旅的类型,去到一个地方,便会十分想要挖掘它过去的点点滴滴。但在绝对的美景前,倒也不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