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爱在清晨去位于无锡西郊的惠山走一走。站在建于南朝的惠山寺旁,看温柔的晨光穿过栽种自明代洪武年间的银杏。古街道上鳞次栉比的祠堂们纷纷披上一层美丽的金边,显得圣洁美丽。听从山上流下的泉水叮咚作响,它滋养了古镇的文明也成就了天下第二泉的美名。赏一把泥人,品一口清茶,逛一下园子,这是我在惠山惬意的生活方式。【祠堂文化:家祠是家族的年轮】惠山古镇是特别的,与许多民居聚集的江南水乡不同,它的起源颇为庄重。祠堂文化起于唐代,盛于明朝。中国人对宗祠与家族观念比什么都重视。明代嘉靖年间,建立宗祠的特权从王公贵族专享开始走入民间,一时间无锡的名门望族、各大姓氏的百姓都在城郊惠山营建家族宗庙,形成了连绵不绝的建筑群。祠丁们是第一批居民,得益于惠山寺的庇佑与大运河支流资源,择水而居的他们开始扎根惠山,繁衍下一代,逐渐形成了江南重镇。走在布满宗祠家庙的古街道上,古藤攀上斑驳的白墙,屋顶上高高翘起的飞檐彰显气派。封火山墙表现了典型的江南建筑韵味。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仿佛回到了当年飞楼连阁的繁盛。一开始,宗祠是家族用来供奉祖先,收藏家谱的载体。它神圣不可侵犯,总给人一种威严的高冷感觉。随着家族意识得越发强烈,族人们会聚集在祠堂中讨论重要事务,或者举行成人礼等仪式。孩子们也会聚集在此,在老先生的启蒙教导下开启人生的学习之路。宗祠的空间开启了社交与教育意义。岁月流转,现代文明加速了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老家,去城市生活,但姓氏与家族观念是融于骨血的牵挂。当快生活的压力迫使人们像一颗陀螺般加速旋转时,人总想歇一歇。回到温暖与赋予人力量的家。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惠山,找寻本姓的宗祠,感受血脉中的归属感。初冬与家人再次共游惠山,约了当地友人“惠山大表哥”带我们边走边讲述这里的历史。每一座祠堂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我到访的第一座祠堂是华孝子祠——它可谓民间被破例建祠的典范。它供奉着一个东晋时代一位普通老百姓华宝。在许多人眼里,他只是一介草民,一个终身不娶,年逾古稀还梳着孩童发髻的古怪老人。东晋末年,战火连绵不绝,成年男性都无法躲避兵役。无数家庭被迫分离,生离死别的场景在草屋门前无数次上演。华宝的父亲也被征兵,与妻子幼儿告别前,捧着幼子天真的脸庞承诺:“等我回来后,亲自给你束冠,办成人礼。”在华宝的心里,这是父亲这辈子对他说的最后一个承诺,他用尽一生在等它兑现。可他父亲华豪出征的第二年,战死沙场的噩耗便传回了无锡故里,小小的华宝并非不能接受现实,而是选择去坚守一个不可能兑现的诺言。他选择永远保留孩童的装扮,做一个等待父亲回家的孝子。他的行为也许无法得到世人的理解,几代当权者却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下令赐予“孝子”匾额并授予祠堂。“孝”这个华人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道德理念,成为一种做人的基准。在将近1700年的历史变迁中,这座祠堂屡被废弃又屡被复建,这背后的力量,是中国人对亲人永恒的眷恋之情。这座祠堂引发了我的思考:华宝穷尽一生在等待他的父亲,而现代社会中,多少老人耗尽晚年在等待孩子归来。和古人比,我们现在能为父母做的事情真是太少了,父母要的不是子女的惭愧,而是陪伴。天地之间白茫茫,祠堂前的古井静静地守护着的精神世界。晨曦打亮友人鼻梁上的金丝眼镜,他推了一下眼镜后和我说:“以孝道为主的家祠传承了家族的年轮,忠烈祠也有令人动容的历史故事,以前办庙会时,老百姓都要抬着“大老爷”巡游古镇的,我带你去看看被无锡人供奉大老爷张巡吧。”我连忙点头,跟随他的脚步来到张中丞庙。走过“精忠贯日”的照壁,拾级而上,两棵银杏落叶铺满了石板路,金灿灿的地毯惹人都不舍得踏上去。门口的三足鼎中冒着氤氲的香烟,走过重重木门,一座身穿将袍的威武将军雕像,双眼炯炯有神地盯着我们看,有当年“战血模糊满铁衣,王龙三尺手犹挥”的风采。旁边依靠着一座文臣雕像。他们是安史之乱中用生命保卫睢阳城的张巡和许远。“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也成了一对名联。睢阳城背后是整个江淮地区的富饶,从米仓运出去的军粮是平定安史之乱最后的希望。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御史中丞张巡在没有任何援军的情况下,以三千人抵挡十二万敌军,镇守城池十个月,用尽了粮食与武器。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拖延和消耗了对方军队近一年的他们虽败犹荣,为大唐回归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大表哥对我招招手,只见他拨开矮花坛中的植被,一对铜制脚掌赫然出现在我眼前。“猜猜,这是派什么用?”他神色狡黠地问我。我连猜了几个答案他都摇头:“这对铜脚是用来惩罚拖延将士军粮的佞臣的,就好比秦桧跪在岳飞墓前一样。一般游客找不到这个,这是我们惠山老百姓为大老爷出气修建了它。而且我们认为,守城的张巡是不能出城的,我们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廿八,无锡老百姓都会来惠山看庙会。那时候可热闹了:表演者踩着高跷,抬着飞叉。鼓乐喧天,鸣锣开道,大家抬着八位为人民做好事的老爷们出街。轿队一次穿过阡陌街道抵达东岳庙(如今在张中丞庙老爷殿)为东岳神贺寿。张巡大老爷就坐在老爷殿中等待其他老爷们相聚。这个民俗叫作“八庙朝东岳”,也是我们无锡人期望风调雨顺、百业兴旺的传统活动。”离开供奉悲情将军张巡的张中丞庙,我忽然觉得:我之前对祠堂群的理解太狭隘了。我知道在江南古村落里,老百姓都会为自己的祖先设立祠堂。那是农耕社会中特有传统。事实上它的立意不只是爱家族,也会上升到爱国的层面。以惠山的最著名的钱武肃王祠(又称钱王祠)为例子。这座祠堂是大名鼎鼎的吴越钱氏的无锡后裔祭礼吴越王钱鏐的宗祠。由于钱王在吴越江南的地位实在太高,每年春秋两季,直到近代,只有钱氏子孙完成祭奠祖先后,其他姓氏的后人再陆续开启仪式。每个望族都会有自家家训。家训是家族的行为准则。钱家的家训分为四个部分从个人、家庭、社会上升到爱国篇:“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这因为祖训的立意高洁,从钱家走出了钱学森、钱钟书、钱永刚等大名鼎鼎的人才。他们像一条脉络上延伸出的参天大树,遮阴蔽日,福泽一方。别以为旅人参观祠堂的心情只有寻根追溯的庄重,它也有游玩江南园林的轻盈。惠山有许多祠堂是园林祠,穿过宗庙前厅,便能来到后花园。花园多为经典的园林布局:假山造景,亭台阁榭,池沼石螭,青苔古桥一样不缺。坐在抄手游廊小憩,看几尾红鲤在碧水中嬉游,扰得一池清波颤颤巍巍。清波被反射到黑檐下的白墙上——像一幅流动的画卷。【江南园林 寄畅园之趣在风雅】寄畅园中的八音涧是在我心中魂牵梦萦的所在。它妙在风雅,趣在声响。寄畅园声名远扬——因为它是康乾两帝数次来巡江南的歇息地。古镇外的京杭大运河从无锡惠山脚下蜿蜒流淌而过。宽阔的运河分流成狭窄的河道,逶迤流入古镇。刻满了岁月斑驳痕迹的石码头,不但迎来了商贾富商,也迎来的帝王将相的光临。康乾两帝数次下江南都歇息在寄畅园中。乾隆还以它为蓝本,在颐和园万寿山东北部仿建了惠山园,对它的钟爱可见一斑。由于原主人秦家几次在官场沉浮,乾隆十一年,秦氏家族认为“惟是园亭究属游观之地,必须建立家祠,始可永垂不朽”。寄畅园自此结合了祠堂与园林双重文化。八音涧的妙处在于风雅与听觉的完美邂逅。它的入口的黄石粗狂,如刀削斧凿般石脉分明,重重叠叠。一条曲折幽静的小道让人看不到底。一旦进入,外界纷扰的杂音纷纷消失。第一个转弯处是一条短短的瀑布,水声打在石头上噼里啪啦,有敲击的律动。沿着小道蜿蜒前行,潺潺的泉水挤进的石涧,声音变得温柔丝滑,真想就这么坐在山泉旁冥想。再往前走,流动声变得势微,非得蹲下贴着几乎静止的水流才能感受。闭上眼睛,虽然水声几不可见,但远处的鸟鸣声反而越来越近,我像走进了森林,迎接扑面的清新水汽。这样短而丰富的听觉旅程会随着古人智慧的设计变幻好几次,工匠通过假山与泉水不同的搭配组合,让人能听到”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音悦耳的声音,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我对“风雅”两字的理解是人在做一些日常事务时与大自然有了互动——比如听着淅淅沥沥小雨喝茶,或者闭眼枯坐在抄手长廊下,感受丹朱色的五角红枫随风而舞。游园是古代文人最爱的活动之一。造园大师将森林与瀑布搬入庭院中,又借景远处的锡山龙光塔,整个空间的格局被无限放大,颇有山野之趣。深秋的寄畅园色彩斑斓,美不胜收。亭台楼阁伴随一方春水。山石、水泉、花木和建筑虽由人作却宛自天开。每一处转角都自带玄机,曲折又富有变化。一位园林专家和我说过,江南的园林都是文人精神的栖息地。它不但能看,还能游能住。我们去看江南的园林,要带着亲近之意去了解它。比如在寄畅园原大门口的百年香樟树,要用手去抚摸它的外皮,光滑的纹理是古树留给人的温暖印迹。又比如这座园子里有那么多的太湖石。有些叠石作峰体现山势险峻,有的曲线优美像一位美人簪花,有的造型拙朴· ,像一只蟾蜍。如果在一方太湖石上看到耳朵的造型,它可是判断建筑师以乾隆年前还是年后来建造园林的思路。看似不起眼的园林一角石板拓印,平时游客匆匆而过都不会注意。它们可是老物件,从造园时便住在了这儿,反而加了玻璃外框的拓印是后人复制的。【惠山美食 享受一笼无锡小笼包子】探索完园林的有趣之处,我不觉有些饥肠辘辘。回到直街,听闻忆秦园的小笼包子可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取景店家。我们赶去买一笼无锡小笼解馋。身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小笼包子这道小吃是非常熟悉的,幼时的我常会拿一个饭匣子跑到街边小店打两笼小笼包回家做早饭吃。不过,上海小笼与无锡小笼的味道是大相径庭。一咸一甜,各领风骚。无锡小笼包子甜滋滋的酱汁与咸甜的肉香只有在无锡才能吃到。小时候我家常拜托无锡亲戚买几笼带来做客。谈笑风生间,我们点的小笼包子出炉了。家人捧着热腾腾还冒着白烟的竹笼走来,我立马收拾桌子让出位置。晶莹剔透的面皮颤颤巍巍的,我小心地用筷子夹起它,来不及送入嘴中。嘬它第一口是最美妙,猪蹄冻产生的鲜美汤汁是小笼包子的灵魂。汁儿唰的一声就流了出来,吸完后才能安心的咀嚼小包子。大表哥问我忆秦园的小笼包子时候合胃口,我不禁点头。只要你能吃得惯无锡那特有的咸中带甜的口味,这里的小吃绝对是爱吃客的温柔乡。大表哥摇摇头说:“我作为无锡人,还是觉得这甜味不够,不带劲啊!”不得不说,虽然共属江南,我作为上海人对无锡人的嗜甜是由衷的佩服。小吃吃一顿怎么够?来到惠山,鳝丝面与各种甜米酒、桂花酒同样不可错过。走在龙头河边,河道平静地流淌在粉墙黛瓦前,高耸入云的香樟立在两岸。远处的宝善桥是江南水乡的点睛之笔。青砖铺就的河边小路上,放满了桌子,坐满了茶客。从一大早到夕阳西下,无锡人爱到这里来“消磨工夫”。老百姓们不会像游客一样点一杯昂贵的绿茶,他们喜欢自带“太湖翠竹”与一个大大的保温壶,付给茶馆茶位费后,开启与三五好友畅谈一天的小日子。【品茶去 二泉的水流淌出好茶】惠山喝茶,自古有风俗。明代文征明《惠山茶会图》描绘了明代文人聚会品茶的境况,展示了茶会即将举行前人们的活动。古画中描绘的是位于无锡惠山谷的幽静井亭旁。墨绿的松树与身后绵延的山脉展现了淡泊的氛围。侍童一早将烹茶的竹炉架好,文人们或静坐等茶,或品茶赋诗,记录了古人山间开设茶会的风雅场景。另一位与惠山茶文化有关的大师是陆羽。陆羽精于茶道,以著《茶经》闻名于世,被后人奉为茶圣。安史之乱后,他来到无锡一代避世,隐世惠山寺中。在品评此地泉水后,钟爱不已。觉得清澈甘甜的惠山泉水用来煮茶太适合不过了,将它列为天下第二,从此天下第二泉的美名在世上传开。如今无锡人喜欢到惠山喝茶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袅袅水雾伴随着清香从茶壶中冉冉升起,是永世传承烟火气。我每次来这游山玩水的口渴了,总喜欢拿着同伴去茶馆坐坐。茶馆老板娘会将当地特产的绿茶放在玻璃杯中,随着热水的注入,一瓣瓣茶叶在氤氲中舒展、沉浮。饮茶解的不只是口渴,也让疲惫不已的身心得到片刻安宁。要找到天下第二泉,得先入惠山寺。【惠山寺 古刹门前的银杏金黄满地】建于南北朝的惠山寺外观沉稳,配色富有禅意。此处可有不少老物件!从大同殿移来的一对明代石头狮子镇守寺门,唐宋石经幡为惠山平添庄严祥和的气氛。沿着山势一路向上,渐行渐高。我一路抬头望,终于看到了那棵大殿前六百年的老银杏。十二月是银杏颜色最金黄透亮的时节。“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说的就是眼前这高耸入云,枝叶繁茂的银杏。中国的古刹很爱栽种银杏。通常是一公一母侧立在大殿门前。银杏长寿:西安市长安区的古观音禅寺,有一棵1400多年的银杏树。惠山寺的银杏树也有600年高龄。银杏银杏叶体态优美素雅,从树上徐徐飘落时并不枯萎,有不受时光渍染的意蕴。中国的古刹喜欢用银杏来替代菩提作为主树。深秋时分,落叶将陆地镀上金色,僧侣们席地而坐,修行论禅。哪怕像我这样的俗人,每次抬头看胸围挺拔的古银杏时,总觉得它绽放着霓彩华光,让人唏嘘时光能不能慢点进入枯槁的深冬。惠山寺不远处便是第二泉。我看到看到有两池清水,分别位于山中上下两处。下池水塘中石螭源源不断地吐出清澈的泉水,仲夏时分,池中开满荷花,游着锦鲤,那是一幅最美的东方画卷。喝完一杯茶。我继续前行去寻找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工作室。惠山泥人的发明源自祠丁们业余时的副业生计。惠山脚下,稻田深处能挖出韧性强、延展性好的黑泥。在祠丁们的巧手捏制下,它们变幻为一座座色彩鲜艳的泥人,被运河经济带去各地,并为世人所喜爱与熟知。这门手艺,有记载的历史便有四百余年。【惠山泥人 玩泥巴的最高境界】惠山人王南仙是非遗的国家级大师,最擅长为泥塑上色。她的泥人工作室在倪云林先生祠旁。抱着对惠山泥人工艺的浓厚兴趣,我找到了她的工作室。当天是他的儿子——第七代泥人传承人龚琦先生夫妻值班。进入古色古香的工作室,斜斜的光穿过方格子窗户,龚先生正在为一座戏曲人物泥塑上彩。古时描绘泥人的颜料都来自矿石:绿是石绿、赤是朱砂、黄是雌黄。这些来自于自然界的颜色经久不褪,能长期留在泥塑上。龚先生手持一只细长的毛笔,轻轻柔柔地为一座戏曲泥塑上色。笔尖流转,人物的眉眼、须发、衣襟、武器都“活”起来。我之前粗浅地以为惠山泥人的配色全是大红配大绿般的简单明艳,而在龚先生的手中,恰如其分的高雅配色极大程度地还原了戏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他见我静静等他,停下了手中的活,和我打招呼。“龚先生,我之前看到的惠山泥人都是大阿福(源自沙孩儿传说的一男一女幼童形象),第一次见到如此精细的雕塑,哪个题材才是主流?”我好奇地询问。“大阿福娃娃是这个产业通俗化的一张名片,但泥人可远没有那么简单。”龚先生推了下眼镜,清俊的脸庞文质彬彬,耐心地和我介绍:“我们的泥人分为模印泥人(大阿福、三胖子等)和手捏泥人。手捏泥人又称细活,是我们匠人取阴干黑泥,用双手创造原胚,再上色,世代传承下来的手艺。以前还是送往京城的贡品。”我看着眼前堪比工艺品般精美的一座座泥人,想到如今流行于年轻人中手办,芭比娃娃都远不如惠山泥人来得历史厚重、做工精湛。传了几代的匠人们用双手赋予泥土魂与形,劳作与巧思赋予了它不朽的生命。当我再次拜访惠山时,我是冲着更深入的了解泥人文化而去。在友人的引荐下,我有幸与惠山文化总监金石声先生一同拜访泥人工厂与博物馆。金老先生可谓是最了解惠山文化的的文史专家,我第一次见到他的身影是在央视为惠山拍的祠堂文化纪录片中。先生颇为健朗,与我虽是第一次见面,但却言无不尽,知无不言。他得知我对惠山泥人有兴趣颇感意外:“来惠山找我的多是为了祠堂文化而来,你却找我去泥人厂?”我羞涩地笑笑:“惠山泥人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但我对它的了解还是小时候无锡亲戚来我家时送给我的大阿福。上次与龚先生碰面,惊觉这门艺术门道颇多,没了解够。我不想只通过博物馆去认识它。”金老先生带着我缓缓下山,走过祠堂林立的秦园街,路过静如湖水的龙头河。金色的余晖一寸寸地穿过游客散去的茶馆。景区尽头,是开办了几十年的泥人厂。这一路,我怀着朝圣的心情,无比庄重地走着。推开设计车间的大门,金老先生熟谙地和每个匠人打招呼,他认识这里所有的人——从国家级传人到学徒。每个负责设计的师傅桌前的案头都放满了阴干完的泥胚。还没上色的它们看上去已经神态传神,活灵活现了。我停在一位老匠人赵师傅的桌前,问他:“您现在在捏什么造型啊?”“我在捏一对僧人,一瘦一胖,一起吃茶去。”老师傅直到捏完僧人的袖管,才抬起头回答我。“您做这行几年了?”我好奇地问道“我十五岁被师傅带进这一行,捏泥巴捏了四十多年了。”他略做休息,拿起保温杯,喝了口茶。我忽然意识到,眼前还算不上苍老的匠人,为泥人已经奉献了大半辈子了!我追问:“您这四十多年来,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好的日子也有,坏的日子也有。惠山泥人卖得好的时候,订单来的做都做不完,但现在虽说被列为非物质保护遗产,但连老古法里惠山脚下的黑泥也找不到了。我们要去无锡更远的水稻田里去找黑泥。总是没有原先的好了。”他的眼神中带着对过去的留恋,有着意味不明的气氛在我俩的谈话中发酵。是对过去盛况的怀念,也是对将来泥人前途的担忧。“只要房地产开发的时候,挖土把黑泥都存起来,我们取用也就方便多了。”“您的师傅带你入门,您有几个徒弟呢?”我问出了我一直不敢问的问题,我们有那么多传统文化,可年轻的传人在哪里?他苦笑一下:“你这个问题我怎么回答呢?我能说连我的儿子也不愿意做这行吗?一个行业要维系一定是需要自给自足的养分的,没有养分,缺乏优秀的后人,靠我们老一辈能撑多久?”我抬头看金老先生,他似乎对这个答案并不意外。我看着赵师傅案头上那么多精美的素胚,我拗扭地,自以为是地相信总有办法的。金老先生继续带我往前走,他说:“最近工厂还是来了一批订单,是当下年轻人最喜欢的猫造型。我们惠山有一种猫,叫蚕猫。无锡属于江南之地, 在清代《广蚕桑说辑补》“杂说”中就有记载,无锡有很多养蚕的农户。为了防止老鼠喜欢偷吃蚕宝宝,养蚕户就会买蚕猫泥塑来镇鼠。它的作用和稻田中的稻草人如出一辙。”我眼前的几排蚕猫憨态可掬,上色的工序已经完成。蚕猫的颜色多变,眼前的它们有白底黄纹——像一只小老虎,也有黑底红耳朵,可爱得紧。一位女性匠人在为猫咪安装胡须。我一时没有看懂盒子中黄色的猫胡子是用什么材质做的,稻须?粉丝?她笑话我猜不中,拿起一把被剪了的油漆刷:“咯,就是这个,刷子上的毛!”我捂着嘴笑着,这我可真没想到。金老先生见我高兴,想起了一个老匠人的师傅和他说的故事:“以前卖泥人,就是大家在河边摆摊头。老师傅在为蚕猫上色,最后的工序是用毛笔画几道胡子。一个有钱的商人看得喜欢的紧,想全部买回去,约好第二天来收一百个。第二天,老师傅继续摆摊,隔壁的匠人们知道有人高价收蚕猫,也都摆摊放满了蚕猫。老师傅也不慌被人抢生意,他所有的猫都留下了最后一步上胡须的工序。商人来了,一路被人兜售蚕猫,他怎么看都不满意,觉得不如昨天灵动。依旧找到老师傅,付了钱后,老师傅开始用毛笔勾画胡须,轻描淡写中,一只只猫瞬间活络起来了。原来老师傅的自信来自画胡须的最后几笔,他相信无人能仿制得出他的笔法。”离开泥人厂,他带我去隔壁的泥人博物馆,也不多闲逛,直接把我带到一排戏剧泥人旁,让我盲猜哪几座泥人是老古董,哪几座是现代大师捏的。我迷迷糊糊地仔细分辨,果然当几座泥人同时摆在眼前时,明显能看到古代的匠人手法细腻,笔法举重若轻,淡淡几笔,人物表情便栩栩如生。“这些清朝的匠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你看,它们的艺术留下了。我不敢说泥人文化还能存续多少年?有时候传统文化脱离了时代背景和生活习惯,真的很难恢复当年的风采。”【人文传承 微光与持火把的人】我听着老先生的话语,私心并不想在愁思中结束我们的谈话:“每个传统文化都有它的生命周期,我相信好的传统文化还是在生活中传播着而不是在博物馆如标本般供人参观。我只觉得如果能有更多人愿意去分享关于这些文化的知识与故事,它们的生命就能更久一点。就如这里的祠堂,几近衰败,现在又称气候了。”中国人的文化肌理一定是可以被触碰的,而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在这些年也越发强烈。这一切不都还有希望吗?光阴荏苒山水依旧,巷陌古朴。我离开前,看着惠山脚下“人杰地灵”的牌坊。它曾经也被破坏的几乎看不出原型。当人们决定重建它时,老百姓从河道里,田野间,自己家中一块块地拼凑起老石板,老石碑。一位俞老将乾隆年间的手迹古碑文藏在自家只有三十多平方的房子里四十余载。古碑文在老人的庇佑下完好无损并重见天日。我耳边老是想起这些质朴的人的话语:“我入了这行,就只能干到底了”——泥人匠人赵师傅“我为何要研究这门文化到老?因为我离开惠山什么都不是”——文史专家金老师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总是那么的渺小,但总有一些人愿意手持火把,为历史与文明开启微光并照亮天空。这就是人文的力量吧!“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满鞋香“我脑海中的歌谣称颂着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它就如本地特产的桂花酒一样越品越香,令人回味。【游玩惠山的一些小攻略】惠山古镇景区(锡惠公园+惠山古迹区+惠山古镇)景点和游玩线路A线(文物古迹区)锡惠胜境——寄畅园——惠山寺——御碑亭——古银杏——听松石床——天下第二泉——华孝子祠B线(历史文化街区)西神广场——惠山古镇大照壁——徐孺子祠——张中丞庙——范文正公祠——顾洞阳先生祠——杨藕芳祠——上、下河塘——李公祠——惠山园C线(惠山古镇全景游)西神广场——惠山古镇大照壁——徐孺子祠——张中丞庙——范文正公祠——文物古迹区——春申门——泰伯殿——上、下河塘——杨藕芳祠——顾洞阳先生祠——李公祠——惠山园D线(博物馆体验游)髹金漆博物馆一楼展厅——二楼各展室—— 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国家级非遗展室——省级非遗展室——市级非遗展室—— 中国泥人博物馆一楼展厅——二楼名家名作自驾线路:距市中心仅2.5公里,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 无锡史前文化距今已4000余年,有锡山先民施墩遗址。公交线路:票价2元 1、先乘坐地铁1号线到达三阳广场站,后转乘公交线路611路、15路、75路、81路即可到达。2、从 无锡中央车站乘坐66路、126路、711路区间、611路、98路、158路、207路等。3、 无锡站(南广场)抵达,可以乘坐83路、2路、10路等直达惠山古镇。美食:小笼包、桂花酒、热炉月饼、豆腐花、桂花糖芋头、小馄饨、银丝面、蟹黄汤包、惠山油酥饼【关于我】黄元琪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著有《你的旅行,必须有点味道》北京大学博雅论坛讲师摄影师、资深杂志撰稿人、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一个热爱旅行,写作和摄影的环球旅行者。专注人文,目前已踏足四十个国家,擅长将路上见闻用文艺优美的笔风记录和分享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