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9
2082
1
14
作者:九门胡同
大圣马丁教堂,也算是科隆的地标之一,这是从莱茵河右岸看到的教堂。大圣马丁教堂(Groß St. Martin,Great St. Martin Church)始建于12世纪,当初是座本笃修道院的教堂,周围也都是修道院的建筑。教堂的地基下曾是1世纪罗马时期的建筑,具体是什么用途已无法考证,有人推测是游泳池或蓄水池。据说在阿尔卑斯山以北,没有发现这类的建筑(我没有下去看)。2世纪时,这一带可能做过船码头和货场仓库,当时这里紧邻莱茵河。法兰克王国时期,这里很大可能也有过教堂或修道院,但都没有文字记载,不过在德国和法国许多地方都流行用图尔的圣马丁做为城市的主保圣人,所以圣马丁教堂的得名可能还要早于12世纪。教堂历史上也是经常遭受火灾或自然灾害的破坏,然后重建,但外观基本没有大变化。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中遭受的破坏较为严重。二战时期更是被英国空军炸的基本就剩三分之一了。战后关于是否重建教堂也有很大的争议,有人希望将被炸毁的教堂作为战争纪念,不过最终还是决定重建。今日所见教堂为1960-80年代按照原样重新建造的,建筑师为科隆建筑师约阿希姆.舒尔曼。直到2009年教堂才对外开放。上世纪70-80年代,周围较密集的建筑把教堂包围了起来,在近处很难看清教堂的全貌了,这是侧面拍到的教堂。整体风格还是按照(霍亨斯陶芬)罗曼式建筑恢复的。教堂的西面,正门平时不开。另一个不开的小门。入口在南侧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门。教堂最后一次修缮完成于2008年,内部没有太多看点,据说从2009年开始,科隆大主教将教堂转给一个1975年成立的天主教组织,耶路撒冷修道联谊会。教堂的顶部这组耶稣受难雕塑,是15世纪的,下面的是马利亚和圣约翰。少许残存的拱门也是15世纪留下的,被嵌入在新修的墙壁上。这组《耶稣下葬》雕刻与前面的十字架可能出自同一作者,也是15世纪的。人物从左到右分别是尼哥德慕、未知女人、抹大拉的马利亚、圣母马利亚、圣约翰(福音书作者)和亚利马太的约瑟。据说二战中还丢失了一位雕像人物。16世纪的耶稣受难像。三联屏画《三博士朝拜》,年代大约在1530年。“三博士的遗骨”就供奉在离此不远的科隆大教堂内。看似中世纪留下的圣母像。马赛克地面,不知是不是中世纪留下的。教堂的正门(西)方向。墙壁上的《苦路十四站》,绘于20世纪初。20世纪的柜式管风琴。教堂的简单介绍。教堂的塔楼教堂后方罗曼风格的三座半圆形后殿。夕阳下的大圣马丁教堂,标志性的主塔楼和四个小塔甚为显眼。马丁教堂的西边一点,一座13世纪的塔楼遗址,Stapelhaus,不知道该叫做什么。中世纪时,在这个建筑和马丁教堂之间的广场,是科隆的鱼市场,因为这里紧邻莱茵河。大圣马丁教堂往西一百来米,是科隆市政厅。市政厅建筑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左边的塔楼(15世纪初),一是右边的市政厅主建筑(14世纪)。类似荷兰钟楼的晚哥特式塔楼始建于1407年,高61米。当时建造的目的是为了储存城市重要的文档和贵重财物,以及友好城市赠送的礼物,另外还有警卫室功能。外立面有124位德国和科隆的著名人物塑像,不过都是近代重新制作的。网站上可以查到每个雕像的名字和介绍,其中近20位是从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将军阿格里帕、小阿格里皮娜和君士坦丁大帝等,再到几位德意志皇帝(查理曼、奥托一世、亨利四世和腓特烈二世等)和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等。其余的才是与德国或科隆城市历史有关的人物,甚至包括马克思的雕像。从下面的文字能猜出右二是君士坦丁,手中还拿着XP。塔楼上半部是八角形。下半部正方形。塔楼入口上方的雕塑。科隆市政厅(德语:Kölner Rathaus)主建筑,据说是德国最古老的市政厅。现在依旧为市议会和市长办公室所在地。1288年的沃林根战役后,科隆成为了自由城市。市政厅的核心部分始建于1330年。1367年11月19日,这里还召开过一次汉萨同盟的会议,成立所谓科隆联盟以对抗丹麦王国。市政厅正面前的文艺复兴风格的门廊建于16世纪(1569-1573)。这种门廊(Rathauslaube)就像在托斯卡纳地区非常多见的凉廊(Loggia)。门口上方的雕塑,蒙着双眼,手持宝剑和天平的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一些与罗马有关的内容,但看不出表达的是什么。现在进入市政厅内,一些地方不让拍照。历史上,市政厅也多次遭到破坏,内部装饰都是近代的。这个雕塑叫“科隆农民”(Kölner Bauer),左手拿的是脱粒的一种农具,右手的盾牌上有皇帝的标志双头鹰,装束为中世纪的打扮。据说科隆农民的形象始于中世纪,一直流传至今。我想可能与当时农业的重要地位有很大关系吧。做为直接隶属于皇帝的自由城市,可能农民也有其重要作用。现在的科隆依旧保持着古老的狂欢活动(第五季),科隆农民的形象依旧是狂欢节上的主角之一。20世纪现代风格的中庭。这里是一个休息厅,好像有一拨人在准备参加婚姻登记仪式。欧洲的传统都是在市政厅登记婚姻。墙上的一幅联屏画,依旧是三博士朝拜的主题。原作在科隆大教堂内,我拍到过。作者是德国画家史蒂芬.洛克纳 (Stefan Lochner,?-1451)。原本就是为科隆市议会所做的,后来移去了科隆大教堂。15世纪的科隆,由于处在萨克森与弗兰德斯的商路中途,依靠收取过路费,非常富有,很多艺术家也聚集到此。参加婚姻登记的人们。婚车。市政厅前的墙上有两块铜牌,都是德文,这块上面的内容大致是:1962年9月5日,法国共和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在西德总理、前科隆市长康拉德·阿登纳的陪同下,在市政厅门前向科隆人民介绍了他的德国之行。1976年4月25日,戴高乐参加了康拉德·阿登纳举办了一场活动,并受到科隆市的接待。康拉德.阿登纳(Konarad Adenauer,1876-1967),著名政治家,前联邦德国首位总理,曾在1917-1933年间做过科隆市长,想必当时他一定是在这栋建筑内办公。这块牌子上能看出1963年6月23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猜测可能也是那天肯尼迪在此发表过演讲吧。肯尼迪遇刺就在那年的11月22日。科隆市政厅的大致位置,好像在罗马时期就是最高官员的办公地。也许日尔曼尼库斯、大小阿格里皮娜、卡里古拉和图拉真都曾在这一带工作或居住过。所以市政厅前广场下面是一大片罗马遗址,有非常多的罗马时期的建筑遗迹。我赶上在施工,也许几年后再来的话,下面就是个考古博物馆了。市政厅西边,有个广场叫老集市(Alter Markt),科隆最老的集市广场。大约在一世纪的罗马时期,这里曾是科隆的港口,而且是在城墙的外面。考古发现的罗马遗迹都在地下十几米(修地铁时在地下12-13米处发现)。到了中世纪,由于泥沙的淤积,罗马时期的港口已经转变为市场,市场周围的建筑也陆续建了起来。中世纪时,市场还经常举行骑士大赛,国王有时都亲自上阵,每逢有比赛,周边楼房都被租下来观赛,而且价格还不低。老市场上有个喷泉雕塑。雕塑后面就是市政厅的塔楼。喷泉最上方的雕像人物,约翰.冯.维特,三十年战争期间的一位德意志骑兵将军。约翰.冯.维特(Johann von Werth,1591–1652),出身于德国小贵族,最初服务于西班牙治下的荷兰骑兵部队,屡获战功,不断提升,最后获得巴伐利亚的陆军元帅。三十年战争中,维特(天主教同盟)主要与法军作战,由于作战勇猛,他的名字甚至可以用来吓唬小孩。1638年在一次作战中被萨克森军俘获,交给了法国人。当他被押往巴黎时,却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巴黎上流社会的女人争着去监狱看望他。1642年获释后,维特继续服务于巴伐利亚选候和科隆。后来他与巴伐利亚选候产生了分歧,投奔了哈布斯堡皇帝,皇帝赠他波西米亚的房子,让他退休后在那里养老(1652年死在那里)。在德国科隆和莱茵河流域,有很多关于约翰.冯.维特的神奇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所以在科隆,他是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市政厅上也有他的雕像。这是莱茵河上科隆往返杜塞尔多夫的客船,就是以JAN VON WERTH命名的。JAN是Johann的简称。右边的是前面在市政厅提到的“科隆农民”的形象,左边的女人不知道什么意思(也许是科隆少女),不知谁那么淘气,给人家手里拿了个酒瓶子。这个浮雕,源自有关维特和他喜欢的一个女仆格里特(Griet)的传说。现在依然流行,并且还拍成了影视作品。纪念碑,喷泉合在一起。纪念碑的背面。老集市市场往南不远,还有一个广场,干草广场(Heumarkt)。其实在中世纪前,甘草广场和集市市场一直都是一个市场,下面也是罗马时期的码头。大概在15世纪,两个广场逐渐被分隔了开来。广场周边在12世纪就建有很多房子,大多数在15世纪以后被翻建。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的《新莱茵报》编辑部就曾在干草广场上的65号,不过原来的房子现在好像已经没有了。干草广场上的这座腓特烈.威廉三世骑马像,立于1878年。腓特烈.威廉三世(Frederick William III,1770-1840),前文提到的霍亨索伦家族的普鲁士国王。这个家族的国王或皇帝都喜欢用腓特烈、威廉、或者腓特烈.威廉做名字,就像排列组合,很容易搞晕。腓特烈.威廉三世虽不能算是伟大的君主,但他手下的几位文武大臣却在德国历史上名留青史,骑马像下方的就是他的一些大臣(和时代人物)。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年代(1797继位)赶上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有点生不逢时。前几次的反法同盟,普鲁士患得患失都没有参加,后来拿破仑搞的莱茵联盟已经威胁到普鲁士的安全,腓特烈.威廉三世决定参加第四次反法同盟,没想到耶拿战役中被拿破仑打得惨败,王室都逃往东普鲁士。祖先辛辛苦苦占领的波兰也大多被拿破仑夺去。不过第六次反法同盟的莱比锡会战,导致了拿破仑的第一次流放(厄尔巴岛)。第七次反法同盟的滑铁卢战役,普鲁士老将布吕歇尔就是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元帅。德国著名的铁十字勋章,就是这位普鲁士国王创立的,一直沿用到希特勒。腓特烈.威廉三世非常重视教育,他有句名言:“从未听说一个国家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他还把自己的财产拿出来办基础教育,使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等的就学机会。骑马像下面四周共有16位人物塑像,都是同时期普鲁士和德意志的著名人物,这些人主导了普鲁士的重大改革,为普鲁士的强大和几十年后统一德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花了不少功夫基本查出了全部塑像都是谁。南侧人物:左1:弗雷德里希.威廉.弗雷尔.冯.比洛(Friedrich Wilhelm Freiherr von Bülow,1755-1816),普鲁士将军,参加过莱比锡战役和滑铁卢战役,据说声望与布吕歇尔齐名。左2: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自然科学家,现代地理学之父。威廉.洪堡的弟弟。左3:巴托尔德.格尔格.尼布尔(Barthold Georg Niebuhr,1776-1831),政治家、银行家和史学家,德国罗马史研究的创始人。中:奥古斯特.奈哈特.冯.格奈森瑙(August Neidhardt von Gneisenau,1760-1831),普鲁士陆军元帅,第六次反法同盟中的重要人物,还参加过滑铁卢战役。与沙恩霍斯特一起实施普鲁士的军事改革。以及做过克劳塞*维茨的参谋长(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克劳塞*维茨的雕像)。右3: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Ernst Moritz Arndt,1769-1860),作家和诗人,德国民族主义和德国统一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主要废除农奴制,以及反对拿破仑。但他的反犹主义在二战中被利用。右2:弗里德里希.冯.莫茨(Friedrich von Motz,1775-1830),普鲁士政治家,财政部长。曾获铁十字勋章,在柏林和马格德堡等城市,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右1:著名的老将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1742-1819),普鲁士元帅,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的主要克星之一。曾获特制铁十字勋章。北侧:左1:路德维希.约克.冯.瓦滕堡(Ludwig Yorck von Wartenburg,1758-1830),普鲁士陆军元帅,早年曾参与过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普鲁士军团。后参加反法同盟战争,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中,1814年率军攻入巴黎,逼迫拿破仑第一次退位。获铁十字勋章并获贵族称号。贝多芬曾为他写过一首《约克进行曲》。左2:西奥多.冯.肖恩(Theodor von Schön,1773-1856),普鲁士政治家,致力于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左3:Friedrich Ludwig Christian Count zu Solms-Laubach,1769-1822. 曾是哈布斯堡帝国的官员,后转为普鲁士服务。中: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Gerhard von Scharnhorst,1755-1813),普鲁士将军,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奠基人,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创始人。可以算是改变德国历史的人物之一。右3:克里斯蒂安.彼得.威廉.博伊特(Christian Peter Wilhelm Beuth,1781-1853),普鲁士政治家,改革家,普鲁士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者。右2: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政治家、学者、教育改革家,德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柏林第一所大学,腓特烈.威廉大学,即现在的洪堡大学,现代大学之母。黑格尔曾说过,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右1:弗里德里希.格拉夫.克莱斯特.冯.诺伦多夫(Friedrich Graf Kleist von Nollendorf,1762-1823),普鲁士陆军元帅,参加过莱比锡会战。西侧,中间: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帝国男爵(Heinrich Friedrich Karl vom und zum Stein,1757-1831),普鲁士政治家,改革的发起人。施泰因曾提醒过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要警惕法国的威胁,没有引起国王的注意。1806年,普鲁士又贸然对法国开战,由于普鲁士各方面的落后,导致耶拿战役的惨败。1807年,腓特烈.威廉三世任命施泰因为王国首相,实施全面改革,由于触及了容克(大地主)的利益,被出卖,遭拿破仑通缉,逃往波西米亚。1810年,哈登堡任首相,继续他的改革。拿破仑失败后,施泰因也曾设想德意志统一,遭到奥地利的阻止。东侧,中间: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堡(Karl August von Hardenberg),外交家,政治家。做过普鲁士外长、首相,1810年任首相后,继续实施施泰因的改革,宣布犹太人为公民。好像是关于文化,艺术,教育的一组浮雕。第六次反法同盟时期,战争准备的场景。这组浮雕的主题大致描绘的是普鲁士改革时期,工业、商业方面等方面的情景。左边的是正义女神,右边的好像是代表“潜力”的女神,不太理解。广场周边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