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方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音乐是没有未来的。其实更可怕的是不懂审美、不知美丑。美,不仅是外表,更表现在行为,而审美是基础,可怜我大清子民至今都没把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么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作为儿时的必修课。既然先天不足后天没人管,那只有自行补课了。既然是补课那一定要找一个捷径,逛博物馆就是一条解决美盲的捷径。写博物馆源于过去出门参观博物馆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功课,对于我这种扫盲阶段爱好者来讲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收集和整理,于是有了写一些各国博物馆需要看一些什么 了解一些什么的小文。德累斯顿之所以选择德累斯顿作为德国的首站,全因那张西斯廷的圣母,我心目中的顶级大师拉斐尔的的西斯廷圣母。德累斯顿的闪光之点,就是18-19世纪修建的大量巴洛克建筑。虽然二战受到重创,但重建的德累斯顿没有失去她原有的光彩。历史上,德累斯顿曾长期是萨克森王国的都城,拥有数百年的繁荣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易北河(Elbe)穿城而过,又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德累斯顿的老城建于1743年,在二战期间受到盟军的大规模轰炸,受到很大的损坏。老城到处弥漫着巴洛克的气息。许多建筑的外表,像是有“烟熏”的感觉,因建筑用了易北河独有的砂岩石,经过五十年后就会氧化所成。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古代大师画廊 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画廊最早建立于16世纪,其重要的藏品收藏来自18世纪统治德累斯顿的萨克森选侯奥古斯特二世。目前收藏了约750 幅从 15到 18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及荷兰,佛兰芒,德国,法国和西班牙艺术大师们的绘画作品。茨温格宫是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其中,古典大师画廊(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最负盛名:以拉菲尔的名作西斯廷圣母为首,聚集了伦勃朗,丢勒,乔尔乔涅,维米尔和波提切利等大家的名作。如果每幅画作都认真观赏,加上科学仪器馆,瓷器收藏馆,还有大致花园屋顶至少多半天。瓷器收藏也很棒,门票是三个馆的通票。《Sleeping Venus》是乔尔乔涅1477年开始画,后来由提香完成:裸体的维纳斯是乔尔乔涅最成功的创作,激励了后来无数的艺术家《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盛名时所作,圣母抱着耶稣从云上的天堂穿过打开的布帘来到人间。这幅画二战后曾被苏联人带回莫斯科,斯大林死后又归还给德国。现场看这幅画的色彩已经比较晦暗,不如乌菲兹美术馆拉斐尔的《金丝雀圣母》那么色彩明亮。拉斐尔画过100多幅圣母像。这幅画是1512年拉斐尔为意大利皮亚琴察西斯廷教堂画的祭坛画,也是拉斐尔画的最后一副圣母画。这幅画被意大利著名艺术史学家,画家,米开朗基罗的学生瓦萨里称为“一副卓越非凡的作品”,因此,成为拉斐尔圣母画中最著名的一副。扬凡艾克,三连祭坛画﹝Small Triptych﹞1437 年,油彩画板,27.5 x 21.5 公分约翰尼斯·维米尔 - johannes vermeer的窗前读信的女孩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赫尔拜因作品德累斯顿圣母教堂 Frauenkirche这座教堂是德累斯顿在18世纪的城市地标,包括巴赫在内众多大师级人物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1945年2月英美空军的800多架轰炸机扔下了数千吨高爆弹与燃烧弹,艺术与建筑之都瞬间化为烈火地狱,死亡人数数以万计,其中绝大多数是普通市民与难民。德累斯顿市中心的大部分古老建筑化为一片废墟,圣母教堂也不例外。这场无差别战略大轰炸是二战中最有争议的事件之一。两德统一后在英美的赞助下开始了重建工作,当年的教堂的残存碎片也被重新利用了起来。重建完成的圣母教堂恢复了当年旧貌,甚至比之前更加精彩,墙体上明显不同时代的石块见证了教堂的沧桑历史。在剧院广场上看圣母大教堂和德累斯顿王宫,外墙就令人感慨,发黑的是经历了战火保存下来的老砖,浅色光滑的则是新做的砖头,不得不佩服德累斯顿人们对保存每一分传统的执念。博物馆中用油画记录当时被轰炸以后的废墟。广场中心萨克森国王Johann的雕像。德累斯顿圣母大教堂,采用了圆形拱顶、砂岩拼建等前所未有的建筑方式,是由木匠大师奥尔格·贝尔主持设计修建的,历时17年方才建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砂石建筑。它的圆顶,所谓的“石钟”是德累斯顿标志之一。王侯图壁画在德累斯顿宫的中庭施塔尔霍夫的外墙上,站在街边即可欣赏这幅长卷。用2.5万块迈森瓷砖制作,长达101米,描绘了从1123年到1904年为止的萨克森王侯的骑马像,以及各时代的艺术家共93人。行列末尾的蓄须男子是壁画作者本人W·瓦尔塔。1876年时是以刻拓版画刷底,到1906年才铺上瓷砖。在二战中,德累斯顿全城几乎尽毁,而这幅壁画竟然逃过此劫保存完好。宫廷教堂Katholische Hofkirche作为萨克森选帝侯与波兰国王,奥古斯都这个名字与德累斯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位王者的心脏埋葬在了德累斯顿,而他的身体留在了波兰的克拉科夫。在1945年2月的轰炸之中,这座教堂损毁严重,战后的重建让他一今天这样灰黑相间的样子重新树立在了易北河边。教堂由意大利建筑师Gaetano Chiaveri设计,从1738年开始建设,历时13年,到1751年完成。绿穹珍宝馆Grünes Gewölbe欧洲现存规模最大,收藏价值最高的皇家珍宝馆。因其建筑装饰使用了大量各式各样的绿孔雀石,因此早在1572 年便得名为“绿穹”。因为不允许拍照,所以只能用眼睛细细地看,从头到尾的房间并不多,从“琥珀室”开始,各种珍宝陈放在“象牙室”、“白银室”、“镀金室”、“珍宝厅”、“纹章室”和“宝石室”。在德累斯顿如果不看绿宆馆确实会是一大错失!让人目眩神迷的不是奥古斯都强力王的财富和权力,而是自然界赋予我们的这么多美丽的矿石,以及手工艺大师的完美技艺,和令人感动的艺术之美。这样一座宝库,竟然能在盟军炮火中幸存真是万幸,虽然建筑结构受到了破坏,但博物馆采用了修复如旧的高超技术,所以看不出修补的痕迹,连修复的玻璃都是按照16世纪的工艺技术制作的,体现了德国人严谨的态度。印象最深的是“莫卧儿王朝皇帝的生日庆典”,点缀有4909颗钻石、164颗绿宝石、160颗红宝石、16颗珍珠和1颗蓝宝石,柏林博物馆岛Museum Island柏林市中心,由老博物馆(Altes Museum)、老国家艺术画廊(Alte Nationalgalerie)、新博物馆(Neues Museum)、佩加蒙博物馆(Pergamonmuseum)、博德博物馆(Bodemuseum)5部分组成。世界遗产委员会1999年对“柏林的博物馆岛”的评语:博物馆是一种社会现象,源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柏林的博物馆岛共有五个建于1824年至1930年间的博物馆,是一种理想的实现,展示了20世纪博物馆设计方式的变革。各个博物馆的设计都有意地在其艺术藏品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而各建筑的规划和建筑质量又大大提升了馆中藏品的价值,这些藏品展示了各个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Old National Gallery (Alte Nationalgalerie)老国家画廊霍尔茨舒尔像 丢勒 德国 1526年 板上油画 48x36cm 《胜利的爱神》 卡拉瓦乔 1602 年扬·凡·艾克(Jan van Eyck——《Portrait of Baudouin de Lannoy》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高清作品《学校里的驴子》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高清作品《两只猴子》伦勃朗(Rembrandt)——《约瑟被波提乏的妻子指控》伦勃朗(Rembrandt)——《米勒娃》伦勃朗(Rembrandt)——《苏珊娜与长者》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尼德兰箴言》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萨克森明智的选举人弗雷德里克肖像》还有弗莱德里希的monk by the sea。Gemäldegalerie柏林画廊柏林画廊坐落于柏林文化广场的西南部,是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博物馆,不在博物馆岛。地址:Matthäikirchplatz 04/06/10, 10785 Berlin。作为从老画廊分流出来的新馆,这里直到1998年才投入使用,但藏品却都出自经典的“老”画家之手。之所以诸如莫奈等19世纪艺术家的作品在此不见踪迹,是因为它们仍然留在博物馆岛上那座建于1830年的老国家画廊里,而20世纪以来的概念立体抽象波普等现代先锋艺术家们则被塞到现代美术馆里去了。70多间展厅组成了长达两公里的布展线,原本只是来看布勒格尔的那副《尼德兰的寓言》,却意外的发现了小荷尔拜因,伦勃朗的优秀作品,这里还收藏着非常难见到的维米尔作品。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中的维纳斯在这里竟然有幅单人版柏林旧博物馆(Altes Museum)博物馆岛上最老的一家博物馆,主要展出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品。1999年作为博物馆岛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柏林旧博物馆是柏林曾经红极一时的博物馆,可惜的是二战基本上把整个博物馆都炸废了,博物馆里的展品自然也未能幸免于难。不过现在展出的博物馆展品里依然有一些极具历史价值的展品。一层的主题是希腊,不计其数的陶瓶、雕塑与马赛克;二楼的主题是罗马与伊特鲁里亚,这里有更多更大的雕塑与马赛克镶嵌画。除了主展厅外侧面的分展厅,除了灿烂夺目的希腊金器外,还可以看到罗马的各种色 情小塑像。Neues Museum柏林新博物馆又称埃及博物馆和草纸书收藏室,主要是古埃及文物,柏林人收藏的埃及文物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漂亮,最丰富的,这些藏品在当时国王禁卫军的兵营内展出。这个博物馆是1828年由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提议兴建的。收藏品多是在阿肯那顿的首都阿尔马发现的藏品,通过这些藏品可以很好地了解阿尔马人的生活。很多考古珍品带有传奇色彩,其中,著名的 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妻子奈费尔提蒂(Nefertiti)的半身像(公元前1350年)为 镇馆之宝,这个半身像是在图梅斯工作室发现并奇迹般的保存下来的,雕像非常完美,王后秀丽的脸庞透出一股令人捉摸不透的威仪,也被称为“最美的胸部”博物馆的其他展室里还有Teje王后的木制小头像(公元前1355年)。Bodemuseum博得博物馆博物馆岛上五大博物馆当中最小的一个,因为年代没那么久也没特别出名的所以没有其他几个博物馆有名。如果说在其他几个博物馆看到的是世界,那么在这里看到的是欧洲。(老博物馆 Altes Museum→新博物馆 Neues Museum→老国家画廊 Alte Nationalgalerie→佩加蒙博物馆 Pergamonmuseum→博得博物馆 Bodemuseum)佩加蒙博物馆 Pergamon Museum博物馆在1910-1930年间建造,分为三大版块:文物收藏馆、远东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所展出的展品有来自古代希腊、罗马、波斯等地的文物珍品。佩加蒙艺术馆里的东西以庞大的体积服人:把巴比伦古城城墙和宫殿放到了二楼的大厅, 还有东罗马古城的市场都搬过来了。纳芙蒂蒂(Nefertiti,公元前1370年-前1330年)是埃及法老阿肯纳顿的王后。国会大厦Reichstagsgebäude国会大厦建于1880年,一开始就被用作德意志帝国的议会。后来经过战争又被烧又被炸,整个体无完肤,算是背负了惨痛的历史伤痕。经过德国著名设计师的巧手又恢复了昔日的光彩。柏林东边画廊 East Side Gallery从柏林东站下车步行将近10分钟就能走到柏林墙了,从柏林墙再往前走将近7分钟左右你才能看到著名的兄弟之吻。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历史,因此无数的人来到这里,这里游客最多的还是属我们中国人,旅游团一波一波的放人,整个画廊的质量参差不一,所以全拼个人喜好,在著名的“兄弟之吻”上还有人写上了“fuck off",大概这与前段时间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有关吧。不过这两个老年男人的亲吻不去看看确实可惜,隐隐的有一股口臭味,浑身不自在。柏林大教堂 Berliner Dom如果看过意大利的那些教堂,如果不是教堂爱好者,此处虽然很棒但可以忽略。勃兰登堡门 Brandenburger Tor勃兰登堡门是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于1788年至1791年间建造,以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胜利。 勃兰登堡门是柏林的象征,也是德国的国家象征标志,它见证了柏林、德国、欧洲乃至世界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这座建成于1791年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砂岩建筑,以雅典卫城城门为蓝本,门顶上是张开翅膀的胜利女神驾驶四轮马车的铜像,女神手中的权杖上,有橡树花环、铁十字勋章和展翅的鹰鹫,这一切都象征着战争的胜利。这也是唯一仅存的柏林城门。从国会大厦步行到这里只有一条街的距离。纽伦堡 漫步纽伦堡老城。纽伦堡的独特之处在于浓厚的中世纪历史文化气息。厚实的古城墙、宽宽的护城河遗址以及耸立在老城四角的标志性防御箭塔,让旅行者一到纽伦堡老城区就仿佛穿越到了欧洲中世纪时代。中心广场(Hauptmarkt)千年来依旧沉浸在传统集市的喧嚣中,古老的皇帝堡(Kaiserburg)坐落在城市的最高处,见证了古城的繁盛、衰落以及重生,佩格尼茨河(Fluss Pegnitz)穿城而过,灵动的河水和嬉戏的野鸭给古城平添了活力和生气。德国国家博物馆博物馆成立于1852年,是德国乃至全欧洲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全馆共有120万件展品。巴巴拉画像 丢勒 丢勒的父母的肖像双联画是德国画家和版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在15世纪晚期创作的两幅肖像画板的统称。这些照片展示了艺术家的父母芭芭拉·霍尔珀和阿尔布雷希特丢勒老人,当时她39岁左右,他63岁。丢了的纽伦堡画家米迦勒《查理曼皇帝和西吉斯蒙德皇帝》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祈祷之手 丢勒 德国 1508年 素描 50x30cm《基督的哀歌》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纽伦堡圣母教堂Kath. Pfarramt Frauenkirche纳粹党代会集会场博物馆Dokumentationszentrum Reichsparteitagsgelände二战时期,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纽伦堡被称为“纳粹党集会之城”。在这座城市的东南郊区,占地超 16 平方公里的全国党代会集会场(Reichsparteitagsgelände)是希特勒举办军事游行的重要场地,由纳粹党主要领导人兼建筑师 Albert Speer 负责整体规划。1933 年,该场地原计划建成一条游行大道、两个会议大厅、两个体育场及三个露天集会场。但最终工程于 1939 年终止,仅 Zeppelinfeld 与 Luitpoldarena 两个集会场以及大道(Große Straße)得以修筑完成。纳粹党代会集会场是纳粹德国时期修建的召开纳粹党代会的地点,1933-1938年间在这里召开过6次党代会。现在的博物馆收藏了纳粹党兴起、发展和结束的历史文献以及展示党代会遗址的各个区域。这里距离老城较远,乘坐有轨电车约15分钟到达。法兰克福法兰克福-圣德博物馆博物馆不大,相比其他博物馆大师级的作品少了一些,藏品共有3000幅画作、600座雕塑、4000多张照片和超过10万幅图纸。其中精选作品包括克拉纳赫、丢勒、波提切利、伦勃朗、维米尔、莫奈、毕加索、基什内尔、 贝库曼 、贾科梅蒂等艺术巨匠的作品。唯一令我眼前一亮的是波提切利的年轻女人肖像,美极了!维米尔存世作品很少且流散严重,生前作品也不被重视,穷困潦倒,死后作品都被卖掉,30几幅画作散落在世界17家博物馆里,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与《蒙娜丽莎》齐名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画你一定看到过)。馆藏的这幅就是他的《地理学家》。慕尼黑慕尼黑几家美术馆的分工:https://www.pinakothek.de/en,这几家美术馆都集中在一个区域里,基本步行可达。老绘画陈列馆(Alte Pinakothek) - 主打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馆藏达芬奇,还有丢勒、拉斐尔、伦勃朗、鲁本斯等等大师的作品。新绘画陈列馆(Nueu Pinakothek)- 主打18-19世纪的欧洲作品,馆藏包括德拉克罗瓦、莫奈、梵高、高更、克里姆特等等大家的作品。现代绘画陈列馆(Pinakothek der Moderne)- 主打现代和当代作品。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别名古代绘画陈列馆Alte Pinakothek中国人还有叫慕尼黑古代美术馆的,还有的成为慕尼黑画廊的,总之不出点幺蛾子显不出自己多么与众不同学识渊博。博物馆是德国慕尼黑最为出名的美术馆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六大美术馆之一。建于1826~1836年间。馆内珍藏的作品主要是中世纪至18世纪中叶著名画家们的油画作品,包括斯蒂凡·罗赫纳、丢勒、罗希尔·范·德韦登、汉斯·梅姆林、伦勃朗、皮耶特·拉萨特曼、扬·布吕赫尔、鲁本斯等人的作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一个老妇人的肖像》达芬奇 的 持康乃馨的圣母这是达芬奇刚出道的早期作品,达芬奇的画技还没有完全成熟。这幅作品不太引人瞩目。布歇的蓬帕杜尔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的玛丽·路易斯·奥墨菲肖像(裸体沙发上)﹝Nude on a Sofa Reclining Girl﹞四使徒 丢勒 德国 1526年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二十八岁时的自画像》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一名年轻男子的画像》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的《Sylvan Men with Heraldic Shields》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的《Portrait of Oswolt Krel》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的《The Jabach Altarpiece》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基督的哀歌》鲁本斯与老简.勃鲁盖尔合作《圣母与花环》Madonna on Floral Wreat鲁本斯的 -母亲肖像鲁本斯《劫夺吕西普的女儿》The Rape of the Daughters of Leucippus,这里是世界上除了卢浮宫以外收藏鲁本斯作品最多的博物馆,而且是作品最好的美术馆之一,无疑是欣赏鲁本斯作品最好的地方。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高清作品《康乃馨的麦当娜》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Portrait of Jakob Fugger》原名:雅各布富格尔家族的肖像新绘画陈列馆(Neue Pinakothek)新绘画馆的重要展品有梵高的《向日葵》等几幅作品,尤其是早期的一副作品比较难得。马奈的《工作室的午餐》高更《基督的诞生》很可笑的作品,我四岁就可以画成这样。克里姆特等的重要作品。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Church圣彼得大教堂也叫圣伯多禄教堂(St. Peter)是德国慕尼黑内城最古老的教堂。在市政厅广场南端的林德市场胡同rindermarkt,这个小巷里有慕尼黑最早的郊区礼拜堂——圣彼得教堂peterstirche。11世纪建成,拥有老城区的最高点——91米高的老彼得钟楼。Asamkirche阿萨姆教堂这个教堂是市中心最好的一个教堂,外观不明显,和居民楼混在一起,里面进去眼睛一亮,一下子亮瞎了眼睛,教堂很小,教堂外墙和里面的洛可可风格一定会让你驻足。相比其他大教堂,这间小教堂绝对会让你印象深刻。周末和节假日下午13:30开始才开放!正式名称是内波穆克圣若翰教堂,建于1733年到1746年。教堂内部华丽无比,是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和精雕细琢的洛可可风格相结合的杰作。在这座不大的教堂内部,融合了筹建者阿桑兄弟的精妙设计,天顶的“圣内波穆克故事(Life of SaintNepomuk)”被誉为科斯马·阿桑的代表作。小小教堂内每一寸天花板和墙壁都被精美的绘画、雕塑和金箔等覆盖。有透视感的天顶壁画,四周动感十足的复杂雕饰,奢华的祭坛,每一处细节都繁复华丽到极致,让人眼花缭乱。华丽的设计细节虽然太过复杂,却也有细腻工法背后伟大的工艺价值与感动。科隆瓦尔拉夫·里夏茨博物馆Wallraf-Richartz-Museum藏品以1300年到1550年的科隆版画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版画艺术为主,一共三层,一楼主要展示中世纪的宗教画,有史提芬·洛克纳的《玫瑰丛中的圣母》。二楼展示巴洛克绘画,有丢勒 鲁本斯,伦勃朗等大师的油画。三楼是近代画作,有莫奈《睡莲》,爱德华·蒙克《桥上的少女》,雷诺阿《未婚夫妇》,德加的雕塑作品《舞女》,还有梵高,塞尚,毕沙罗、西斯莱、莫利索等大师的作品。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的《Jabach Altarpiece Piper and Drummer》丢勒(Albrecht Durer)《鼓手和吹笛手》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高清作品《Jabach Altarpiece Piper and Drummer》周四晚上到21点,每月第一个周四到22点。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科隆大教堂又称圣彼得大教堂,它与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被称为“北方的耶路撒冷”。教堂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被授予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美誉。教堂西面的双塔设计是哥特式的建筑巅峰之一,分层排列的彩绘大玻璃窗,装饰丰富的三角楣,茂密如花束的细长扶垛宛如一根根长矛刺向157米高的教堂尖顶,朝向莱茵河方向的半圆形后殿,加上无数个见顶和小塔,这一切都构成世界建筑史上一道壮美的奇观。科隆大教堂从13世纪中期1248年起建,为纪念圣人乌尔苏勒而建,历时600多年完工。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钟楼上装有5座响钟,最重的达24吨,响钟齐鸣,声音洪亮。科隆大教堂拥有着中世纪德国教堂中最大的圣坛,甚至圣坛上的十字架也是欧洲大型雕塑中的珍品。教堂内部的玫瑰玻璃窗上刻画着圣经的故事,在二战中,这些玻璃都被取下并小心保存好,所以现在才这样完整。而教堂自落成政府就规定: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多以科隆市很多建筑只有七、八层,地下却有四五层。大教堂的两个塔尖大部分都是灰褐色的,这是因为工业废气和酸雨的污染,使得仅建成160多年的教堂变得灰头土脸。而当地政府为了引起世人对环保的重视,决定保留双塔被污染的黑褐色。木雕圣母像(又名米兰的麦当娜)。这座中世纪的圣母雕像是科隆大教堂里最早的圣母雕像。华冠下的圣母头戴花环,一手拿着节杖,一手抱着幼年的耶稣。传说这尊雕像具有非常神奇的力量,几个世纪以来,受到了朝圣者的虔诚膜拜。科隆施纽特根美术馆Schnütgen-Museum1906年,大教堂牧师亚历山大施纽特根Alexander Schnütgen把他的收藏捐给了科隆市,存放在位于罗马式圣希琳教堂的施纽特根美术馆Schnütgen-Museum,这座博物馆称得上是欧洲最重要的中世纪艺术博物馆之一。博物馆从使用空间和艺术共同发挥作用的角度,保存了从中世纪早期直到巴洛克时期的教堂艺术。国际一流的艺术展品跨越了1000年的历史,如象牙雕刻、黄金制品、木石雕塑、青铜和白银艺术珍品、教堂家具、彩绘玻璃、手稿、自古典时期晚期至今的礼拜服和布料。正是因为拥有这些中世纪教堂艺术品,科隆施纽特根博物馆才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世纪收藏馆之一。施纽特根博物馆(Schnütgen-Museum)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能让人在中世纪教会建筑的环境中体验到从中世纪早期到巴洛克末期艺术魅力的地方。这里收藏了许多世界性的杰作,其中有用青铜,金银和象牙制作的教堂珍宝,也有用木石雕刻的艺术品,其中的圣母圣子像和天使像具有莱茵地方独特的朴素风格,引人入胜。同时它也是在德国收藏纺织品和玻璃彩饰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由于这些方面丰富的收藏,施纽特根博物馆也成为欧洲十大最重要的中世纪博物馆。博物馆的创建人亚历山大.施纽特根在大约1870年以前已经聚集了很多的艺术收藏,他在1876年到1904年之间组织的展出成为研究和重新理解中世纪社会的基础。自从他在1906年将收藏赠给了科隆市之后,这间博物馆就变成了欧洲展出和研究中世纪艺术重要的中心。特里尔尼格拉城门又称黑城门尼格拉城门是阿尔卑斯山以北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时代城门。公元3世纪末,古罗马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将特里尔作为其宫廷所在地和罗马帝国西部地区的首府,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特里尔相继建成了许多历史性建筑。“黑门”是罗马城的北大门,几个世纪的风化、烟灰和尘埃使大门变得很深、很黑,因而得名。大黑门在红艳艳的鲜花衬托下,显得更黑了。周末的时候会在旁边有周末市集,会卖菜,卖果汁,甚至有奶牛。特里尔大主教德国三大教堂之一的特里尔教堂,存放着耶稣的圣袍和康士坦丁母亲海伦娜的头骨。与特里尔主教座堂相连的还有一座13世纪的圣母教堂,所以看到的教堂是一座多种建筑风格的复合体,有古罗马式,罗曼式,哥特式,巴洛克式。主教座堂的全名叫The High Cathedral of Saint Peter in Trier ,是献给圣彼得的。最初是君士坦丁的母亲海伦娜将她自己的住宅赠送给教会(特里尔的教会比教堂还要早),并建造的一座圣彼得教堂。现在依然有罗马时期留下的建筑遗迹,后来的一千几百年,教堂在最初正方形罗马教堂基础上不断地改建、增建,不同年代叠加了不同的风格。按照教堂介绍页上的说法,是“映射欧洲历史的一面镜子”。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教堂是一座多种建筑风格的复合体,罗马式,罗曼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如果从海伦娜去世的330年算起,教堂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了,所以是德国最古老的大教堂。管风琴华丽的让人惊叹圣母教堂这座13世纪的圣母教堂与特里尔主教座堂相连,且内部也是相通,也被误认为是主教堂的其中一部分,两者的结合,则是多种建筑风格的复合体,在特里尔,除了大黑门外,这里必到访。亚琛市三国交界的亚琛市,比起喧嚣的大都市,却宁静祥和,大教堂,古城墙,处处都有王侯将相的风采,亚琛大教堂亚琛大教堂(Aachen Dom)这一石头宏伟建筑,与欧洲随处可见的中世纪教堂不同,造型奇特,是许多不同时期基督教建筑艺术组合而成。教堂有着价值连城的查理曼大帝的遗物,包括耶稣被钉在十字架时用的缠腰布、玛丽的斗蓬、施洗者约翰被砍头时用的布料以及耶稣婴儿时所用的襁褓,这些圣物每七年展览一次。楼上画廊里陈列着查理曼大帝白色大理石王座,公元936年至1531年,共有30位德国国王坐过这个宝座。查理大帝为黑暗的中世纪带来了一个短暂的文化复兴时期(卡洛林文艺复兴)。公元9世纪初开始修建的大教堂由三个不同风格的建筑组成,带有钟楼的门厅部分、八角形囚屋顶罗马式的中庭和哥特式的唱诗班堂,最古老的是中间的双层中庭部分。路德维希博物馆700多福毕加索的大作,可怜我始终对毕加索胡画培养不出任何兴趣。乌尔姆到了德国有两个教堂必须看,就像到英国必须要看威斯敏斯特和西敏寺一样。科隆大教堂和这里乌尔姆教堂。德国人的教堂普遍造的非常高。这两个教堂是高中的翘楚。德国的教堂虽然高,却一点都不奢华,与意大利和法国的教堂差别非常大。乌尔姆大教堂全世界最高的教堂,768级台阶,相当于40层楼左右,教堂主塔高度达161.6米,超出举世闻名的科隆大教堂4.6米。公元813年,查理曼大帝建造了最初的乌尔姆教堂,正式始建于1377年,1545年暂停修建,我们叫烂尾,1844年起继续修建,最终完工于1890年。教堂的建筑非常的高大,从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箭整装愈发。教堂外部的雕刻非常的精美和复杂,有着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色彩。隆美尔墓隆美尔在二战中他没有加入纳粹党,反对无谓的杀戮,从不杀害俘虏,更不曾屠杀过犹太人,同时由于他的战术素养与骑士精神一直为盟军所推崇,因此他成为了“第三帝国”少数几位具有正面形象的德军军官。 如今,隆美尔的墓地依旧位于Herrlingen镇教堂墓地的一角,简朴而宁静。 小镇中还有一座他的纪念馆,但是不定期开放,需要预约。 小镇西侧约两公里处是隆美尔被迫服毒的地方,如今立有一石作为纪念,称为“隆美尔纪念石”(Rommel Gedenkstein)。维布林根修道院维布林根修道院外部简朴,而内部却是华丽丽的洛可可风格,那扇沉重的大门却是感应门,人很少很安静。图书馆不大,华丽的装饰使它成为了洛可可建筑艺术的一个典范,曾经被路透社评为十大被忽视的建筑瑰宝。建于1093年维布林根修道院座落于乌尔姆南郊的维布林根镇。1714年的扩建与装修工程让它成为了上施瓦本地区巴洛克建筑艺术的杰作。
认识一个德国女孩,非常非常推崇雷根斯堡这座城市,觉得它美极了!这一度让我很是疑惑,我去的时候没觉得怎样啊,难道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于是计划写下这一系列游记时,我决定在去帕绍的顺便,途径一下雷根斯堡,更有条理地进行游览。老城小记雷根斯堡是上普法尔茨行政区的首府,也是天主教雷根斯堡教区主教的驻地。与奥格斯堡的建城史差不多,虽然差不多完了一个世纪。约在公元79年,罗马人在雷根斯堡建造了一座兵营堡垒,作为边境要塞。居民区和商业活动慢慢在周围发展起来,阿尔卑斯山北侧最古老的古罗马酿酒厂便是出现在这里的。然而166年,在多瑙河中游地区日耳曼人和萨尔马提亚人对抗罗马帝国的马可曼尼人战争(166年—180年)中,堡垒和定居点均成为了战争的余烬。击退马可曼尼人后,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下令重建兵营堡垒,并取名为“Castra Regina(雷根斯堡)”,意为“雷根河畔的兵营”。大概从500年到788年,雷根斯堡一直是巴伐利亚公爵阿吉洛尔芬家族的所在地,可以说是早期巴伐利亚部落公国的中心。查理曼大帝曾连续2个冬天在雷根斯堡度过以确保巴伐利亚并入法兰克王国。雷根斯堡同时也是德国最古老的主教区之一,8世纪初便存在了。即便作为帝国城市在1542年转而信奉新教,也一直是天主教主教辖区,只是暂时由其他主教辖区管理。954年,奥托大帝的长子鲁道夫掀起反抗父亲的暴乱,兵败后退居雷根斯堡,为这座城市也为自己招致毁灭之灾。不过,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是这座城市的立命之本。很快,在与巴黎、威尼斯和基辅的远途贸易中,雷根斯堡迎来了经济的繁荣,一跃成为德国生活水准最好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中世纪罗马式和哥德式建筑为雷根斯堡保留下了这段辉煌的历史。不过金钱的背面不乏苟且,有记录显示,这里还是中世纪奴隶贸易的中心。而一直以来的战略要地地位,则后续反映为,在这里康拉德三世发起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弗里德里希一世发起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207年和1230年,作为施瓦本国王和神罗皇帝的弗里德里希二世(霍亨斯陶芬家族)赋予了雷根斯堡广泛的特权,随后提升它为帝国自由城市,接下来便是获得了自治权。贸易增长、经济繁荣,城市贵族的出现和壮大,接下来便是与教权和公国的矛盾越发激烈。1255年,经历了分家的巴伐利亚公爵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无力阻止雷根斯堡的独立发展,迁往了兰茨胡特(Landshut)。由于他们还保留着拥有了近百年后续却又被许给城市的一些特权,城市与公国以及采邑主教的冲突持续了4个世纪之久。14世纪初,由于东部和东方贸易的路线转移,雷根斯堡开始经济衰退,局势动荡。而来自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神罗皇帝路德维希四世则试图利用动荡收复家族失去的首都,但终究没能成功。紧随动乱而来的是黑死病,而巴伐利亚公爵无论出于怎样的原由对雷根斯堡的封锁和对商贸的骚扰将经济情况糟糕的城市逼向了施瓦本城镇联盟。双方在雷根斯堡周边爆发了军事冲突,最终,情形并没有任何转变,反倒是让城市背负上了战争赔款,以及议会不得不提升防御工事的预算。15世纪,原本富裕的城市经济持续走低,甚至到了破产的地步。1419年胡斯战争的战火不仅蔓延到了上普法尔,且由于贸易无法进入和穿过波西米亚,雷根斯堡失去了不止一个市场。以及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的征服,东方贸易路线也随之受阻。与此同时,纽伦堡和奥格斯堡的繁荣,分走了雷根斯堡与意大利和威尼斯的贸易。资本外流,恶化开始滚雪球。雪上加霜的是,来自哈布斯堡家族的神罗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试图向这座城市征收土耳其税用以战争,民怨遂起。这个时候一心一意与哈布斯堡作对的维特尔斯巴赫的巴伐利亚公爵阿尔伯雷希特四世开始了对雷根斯堡的怀柔政策,并于1486风光回銮。阿尔伯雷希特四世的一系列政策有效改善了雷根斯堡恶劣的经济状况,然而两个王朝的矛盾却是接下来城市动荡30年的直接原因。终于在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任命的雷根斯堡总督弗兰肯贵族托马斯·福克斯·冯·瓦尔堡的雷霆手段下,亲巴伐利亚公爵的一派遭到清算,从此一蹶不振。1514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颁布的宪法一直有效到1803年。然后便是宗教改革时期的沉寂。之前不止一次提到,帝国城市多是信奉新教的,但无论作为皇城,主教驻地,或者包裹着城市的巴伐利亚公国都不约而同地在宗教政策上对雷根斯堡施以压力。于是,城市并没能站在改革运动的前沿,而是在一个巧妙的时机提出了市民的请愿(1542),并终于在1577年迎来了路德教《协和信条》的签署。三十年战争前后,雷根斯堡一直是奥地利新福音教派的驱逐者重要的避难所之一,因为通过多瑙河可以轻松抵达。或分散,或定居下来。在这场浩劫的前几年,它并没有太受军事行动影响。可随着1630年在该城市举行的选帝侯会议上,帝国军队总司令华伦斯坦被免职召回,而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来势汹汹,巴伐利亚军事形势急剧恶化,雷根斯堡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被来回践踏。终于在1634年由帝国和巴伐利亚联军夺回。这场胜利对总司令,当时还是皇储的斐迪南大公来说是第一次军事上的成功,但由于雷根斯堡被帝国军队占领,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就不高兴了,这也为后来对城市的经济制裁埋下伏笔。雷根斯堡在东法兰克帝国时代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虽然帝国议会以前不定期在各个城市举行,但1594年起,它只在雷根斯堡举行,尤其在1663年以后,议会不再解散,被称为永久国会(Immerwährende Reichstag)。永久国会的最后一届于1803年3月开始,通过了最后一批决议,多数修道院开始世俗化,而雷根斯堡也成为了独立公国。1806年,莱茵邦联各州在会上退出神罗。可在1809年,第五次反法联盟战争,一支奥地利军队于4月20日占领了雷根斯堡, 3天后法军夺回了这座城市,这也是拿破仑在唯一一次在战役中受伤。在法军压力下,雷根斯堡大主教不得不在次年同意将公国割让给法国的盟友巴伐利亚王国。自此雷根斯堡失去了它的政治意义和地位,不过经济废弛,自治也全无可能。在巴伐利亚王国,虽然雷根斯堡也开始了它的重建和发展,但相较于慕尼黑、纽伦堡、奥格斯堡实在缓慢!当然换一个角度也可以是,传统的重要性在这座古老而宁静的城市得到了重视。二战期间,雷根斯堡也是一个纳粹大本营,犯下了驱逐、抓捕等迫害犹太人的罪行。战争结束前夕,城市遭到了猛烈的空袭,不过位于城郊的当时欧洲最大的飞机工厂吸引走了大部分火力,老城得以保存。在这件事陶伯河上的罗腾堡就倒霉许多,原本美军想炸的是隔得还挺远的一个市镇的油库,但因为大雾看不清,便炸了罗腾堡替代。2006年,雷根斯堡老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行程计划1. 雷根斯堡中央车站这一次的出发点又重新回到了中央火车站。通向圣埃默兰宫和圣埃默兰修道院的绿地环境宜人,当然,和没有公交直达也有莫大关系.....2. 圣埃默兰修道院 Kloster Sankt Emmeram圣埃默兰宫又称图恩与塔克西斯宫(Schloss Thurn und Taxis),是伦巴底贵族图恩与塔克西斯家族的宅邸。这个家族对欧洲邮政的建立起了重大作用。1810年,作为转让邮政权的补偿,巴伐利亚王国将建于8世纪的圣埃默兰修道院周边改建和新修的建筑给了图恩与塔克西斯家族。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这一行为,但不得不说,建于7、8两个世纪之交的圣埃默兰本笃会修道院长久以来一直是欧洲重要的文化中心。一个既说明雷根斯堡在加洛林王朝和东法兰克王国重要地位,又说明圣埃默兰修道院重要意义的事实,对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东法兰克王国国王日耳曼人路易的王后,东法兰克王国最后两位加洛林王朝的国王都葬在了这里。圣埃默兰(Emmeram von Regensburg)是弗兰肯的一位漫游主教和殉道者,修道院正是建在他的坟墓之上的。罗曼式的外观古朴静谧,是一个冥想的好地方。然而后期的巴洛克内饰却华美异常,让人眼前一亮!3. 俾斯麦广场 Bismarckplatz广场南北两面分别对正雷根斯堡剧院和音乐厅。如果不是太热,坐在喷泉边,一边吃冰淇淋,一边与朋友闲聊,不失为闲散午后的打开方式。7月中旬,正值俄乌战争最为牵动人心之际,剧院拉出了拒绝再一次战争的横幅。只是,纵轴也好,横轴也罢,这个世界什么时候少过战争呢?4. Dreieinigkeitskirche 福音教会雷根斯堡老城有非常之多的罗曼式教堂,因为雷根斯堡本就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城市,于是它们也各自有着自己的故事。一开始记录这个教堂,主要是用于定位。写游记查资料时看到,1663年的国会发展为永久性的以后,帝国专员、贵族特使拖家带口地前往雷根斯堡定居。虽然雷根斯堡信奉新教,但大使们却不一定,于是当他们去世,天主教信徒安葬在市的天主教修道院中,新教徒则安葬在这座建于1631年的三一教堂南面的后院。 这些公墓被称作外交公墓,又叫特使公墓。5. 海德广场 Haidplatz广场中间有一座建于17世纪的巴洛克喷泉,曾为城市供水。雕塑是拿着剑和天平的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她属于罗马人混合希腊诸多女神形象造出来的神,往往是闭着眼或者蒙着眼的。制裁、公平、客观,正义女神逐渐引申出法治精神的象征。6. Rathausplatz位于逼仄街道中的老市政厅前虽然也有一个广场,但空间却连镜头都展不开……当然故事不少。市政厅由三个不同时期产生的建筑合成。带有塔楼的建筑是最古老的部分。带哥特凸窗的南面建筑即是皇家大厅的所在,过去永久国会的特使们就是这里会面。由舒茨和特鲁茨(Schutz und Trutz,守护和抵御)雕像守护的大门通向的则是雷根斯堡国会历史博物馆。7. Don Juan D'Austria Statue 奥地利的唐·胡安像奥地利的唐·胡安是神罗皇帝卡尔五世(Karl V.)的私生子,生于雷根斯堡。雕像旨在纪念他作为西班牙军队的指挥官,在勒班陀战役中取得了对奥斯曼帝国的胜利。与雕像的意气风发不同,他人生的境遇和死亡都相当凄凉,年仅31岁便在心灰意冷中病逝。8. Goliathhaus c. 1260 歌利亚屋这是一座屋顶呈锯齿状的早期哥特式建筑,于13世纪建造。壁画主题为歌利亚与年轻的大卫在战斗。看见大卫弯腰了吗?他正在捡石子,准备放大招!这一主题在欧洲艺术中很常见,比如最为人所称道的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表现的便是这场战斗前的大卫(右手上就拿着石子)。画作自1573年来已多次更新。9. 石桥Steinerne Brücke以今天的眼光去看这座横跨多瑙河的石桥并没有特别让人惊艳的地方。然而建于1135年至1146年间,被誉为中世纪建筑奇迹的它在12、13世纪却是许多桥梁建筑的灵感来源。在好几个世纪里,它是雷根斯堡唯一跨越多瑙河的桥梁,也是越过多瑙河的战略要地。1147年5月,康拉德三世从雷根斯堡发起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而腓特烈一世在1189年5月也从这里发起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在桥的中间有一尊雕像Bruckmandl,一个年轻的男人望着老城,象征雷根斯堡自由市从主教统治下获得独立。雕塑的最初版本诞生于1446年,不过在日晒雨淋中早已损坏,1579年的第二代也部分毁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而今桥上的是1854年第三个版本的复制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拍出来的照片一会儿阴,一会儿阳,唯独热是真的很热!两座中心岛屿的景色同样明朗,有餐厅,有咖啡店。10. St. Mang 天主教堂巴洛克教堂,主要用以定位。11. Grieser Steg12. Eiserne Brücke通过这两座桥梁折回老城,蓝天白云下的古朴老城很美、很美……现代化的建筑是巴伐利亚历史博物馆13. 普勒托利亚罗马城门Porta praetoria雷根斯堡的建城史与奥格斯堡相似,但不同于奥格斯堡几乎没有保存下罗马的痕迹,普勒托利亚罗马城门上的石头铭牌依旧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元年——179年。这座石建筑的围墙高约10米,有4扇大门和众多塔楼。曾经此地驻扎著意大利第三军团的约6千士兵,是罗马帝国雷蒂安行省最主要的军事基地。而这一切如今都只能看图文想象。14. 雷根斯堡主教座堂 Dom St. Peter圣彼得主座教堂和石桥是雷根斯堡的两大名片。关于二者的传说有很多,比如什么同时起建,一方比另一方建得快是和魔鬼做了交易……这当然不可能,除却怪力乱神的元素,大教堂被明确记载于1273年起建,和石桥隔了一个多世纪。而且比起石桥11年的工期,几乎每个世纪它都在改建和扩建。和科隆大教堂一起,雷根斯堡大教堂亦是德国最重要的哥特教堂之一。教堂的选址本就考究,且随着建筑风格、艺术风尚的发展,有的精致到了细枝末节,有的则删繁就简,很少有教堂能维持同一种风格从开始到现在。雷根斯堡大教堂的前身其实一座罗曼式教堂,而重建、改建、扩建后的如今,依旧有一座塔楼保持原风格。巴伐利亚王国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的骑马像,留到慕尼黑篇再具体说他吧!15. Lower Minster Cathedral Parish Church 天主教堂罗曼式16. 圣母圣诞圣殿 Kollegiatstiftunserer Lieben Frau…巴洛克17. Karmelitenkirche St. Josef巴洛克18. Minoritenkirche St. Salvator罗曼式,方济各修道院19. 新普法广场Neupfarrplatz最后回到了老城中心的新普法尔茨广场。这一系列的游记写下来,几乎每一篇都会出现犹太人被驱逐、迫害、屠杀,犹太教堂被毁,然后天主教堂在原址拔地而起……新普法尔茨教堂的出现同样如此。1519年定居了好几个世纪的犹太人被驱逐,市民们计划在原址上兴建一座天主教朝圣教堂。除却天主教堂的奢华布置,随着朝圣人数减少,收入不足以支撑教堂完工。几方协商后,市政府接手了项目,随着改宗的进行,教堂便也用作为新教教堂。瓦尔哈拉(Walhalla)距离雷根斯堡十几公里的小城多瑙施陶夫(Donaustauf),矗立着一座根据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仿制的神殿名为瓦尔哈拉。熟悉北欧神话,对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众神之王奥丁所统治的殿堂,女武神在战场上打捞死去的战士,将他们引往瓦尔哈拉,为诸神的黄昏作准备。这座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死者殿堂”,内部共拥有64块牌匾和128人的半身像。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打造它是用于纪念“值得赞扬和尊敬的日耳曼人”。这是是一座包括“历史上说德语的著名政治家、君主、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名人堂。参观瓦尔哈拉是第一去雷根斯堡的行程,很突然地下起了雨,使得登上神庙的过程非常恐怖。地面有点滑,楼梯有点陡,最糟糕的是,它竟然没有扶手?!爬到中间,有种既不敢往上走,更不敢往下走的欲哭无泪感……殿内不大,可能因为看不太懂的关系,体验感很一般。不过建筑本身还是挺有趣的,据说是帕特农神庙的一比一复刻,反正我也还没去过希腊!写在最后更有条理的游览过后,虽然我对雷根斯堡的观感好上了不少,但也很难称得上喜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游览的前一天晚上,因为牙疼几乎一宿没睡,一大早进城后到处找药店买止疼药(遇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店员,看出我状态不好还提醒我止疼药得在饭后吃。),而且路走太多鞋子磨脚(还买了创可贴和防磨脚的某贴。),整个人状态很糟!不过在写游记的时候我也意识到了,我似乎不太喜欢罗曼式和哥特式的建筑风格。虽然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华美看多了也会让人腻味,但这种古朴让我没由来地觉得压抑。所以雷根斯堡最让我着迷的是在河上来去时远观到的风光,那种爽朗和明媚扫去了之前的全部的负面情绪!但我也能理解那个朋友对这座城市的偏爱,她曾在这里读过一段时间的艺术史。而雷根斯堡有上千座文物建筑,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拥有最多数量的意大利式家族塔楼,也被叫做意大利最北部的城市——专业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