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7
714
5
15
作者:xusc
自从女儿留学西班牙,西班牙就一直成为了话题,关注那里的一切,知道了那里有一条朝圣之路,幻想着有一天能够背起行囊去徒步一次,但是真正决定去了却变成了开车自驾,地点也变成了西班牙南部和法国普罗旺斯。之所以去普罗旺斯,是因为7月那里不仅有阿维尼翁的戏剧节,还有盛开的薰衣草。世界各地的人们闻着花香纷至而来,那里的山居岁月吸引着人们流连忘返。2004年曾经跟团去了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那次的行程和所见所闻已在记忆中渐渐模糊,最近看了朋友的自驾游后写的游记,也想提笔把这次旅行记录下来。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慢慢的衰退,那些曾经的岁月也将不再,为了不留下遗憾,只有把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记下来,等慢慢老去后可以随手翻看,而不至于将当时的美好记忆慢慢忘却。这次欧洲之行,主要是想看望在西班牙上学的女儿,由她当翻译所以选择了在西班牙和法国自驾游,却早已把当初想徒步的事情忘在了脑后。签证从开始办签证到正式出行历时3个月,办签证时一直纠结是办旅游还是探亲,旅行社的说法由于女儿在西班牙上学,所以必须办探亲,如果办旅游拒签率很高,但是问了签证中心说是要看你出行的主要目的,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办探亲。由于已经和女儿定好行程,并和她一起回国,怕被拒签所以还是办了探亲。办探亲所需要的材料比旅游繁琐很多,要去公证处办理亲属公证,还需要女儿在西班牙的学历证明、住家证明、探亲邀请信并在驻地警察局盖章等等。 当地的警察局办事也是很坑,盖个章要先交€80,交完钱后说女儿租住的房间不够住我们几个人,需要在外住旅馆,而住旅馆就属于旅游,不需要警察局盖章,女儿的钱算是白交了。个人感觉以后还是自己去领事馆办理旅游签证比较好,免去了各种坑!所需要的材料网上都有范本可以参考。住宿签证下来后,皆大欢喜。开始着手定详细的行程和房间,房间都是在booking和airbnb上预订的民宿,由于法国普罗旺斯属于旅游旺季,位置好一点的民宿比较难定到,基本上是定的宾馆。马德里的民宿马德里的民宿塞维利亚的民宿巴塞罗那的民宿格拉纳达的民宿阿维尼翁的酒店马赛机场的酒店马赛酒店马斯诺克的宜必思酒店交通此次出行有两段行程是租车,一是西班牙南部塞维利亚--龙达--格拉纳达,二是法国南部马赛机场—马诺斯克—瓦朗索勒—圣十字湖— 博尼约—塞南克修道院—泉水小镇—阿维尼翁—马赛火车站。其他行程是飞机、火车加上城际公交。除了游轮,基本上所有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租车是在租租车上预订,并理了驾照翻译件,为了保险还在国内办理了西班牙的驾照双认证。第一次在国外驾车,且不是自己熟悉的车,对国外的交通也不熟悉,刚拿到车上路比较蒙圈。开了一段时间后就比较放松了。导航基本上是google地图加车上自带的导航。法国租的标致508旅行版塞维利亚租的标致308行程塞维利亚—龙达—格拉纳达的行程路线马赛机场—马诺斯克—瓦朗索勒—圣十字湖— 博尼约—塞南克修道院—泉水小镇—阿维尼翁—马赛火车站的行程路线开启自驾之旅经过一系列的折腾,7月1日终于登上了汉莎飞往马德里的航班。14年后又将再次踏上欧洲的土地。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十几年的变化年少时的芳华早已不在,历经沧桑后留下的只是面对世故的平淡。我们乘坐的汉莎航空公司的航班当中经停法兰克福机场转机,经过16个小时的飞行,在当地时间晚上11点多终于抵达了马德里。任何国家的公务人员其实都是一样的,总是板着一张看谁都是坏人的脸,在法兰克福机场安检的时候一件件东西拿出来左看右看,等检查完了时间也所剩无几了。由于看错登机口指示牌,我们误以为跟着指示牌的数字往前走就可以到登机口,所以一路逛着往前走,哪知道走到通道尽头,却发现我们登机口是另外一条通道,问了机场工作人员后告诉我们要往回走到另一条通道,而且是long long way,顿时晕菜,没办法只好迈开两条老腿,拖着行李箱,在众目睽睽下一路飞奔,终于在最后的时刻登上了法兰克福飞往马德里的飞机。法兰克福机场免税店在深夜时分到达了向往已久的马德里机场,推着行李出了机场,忍耐了将近18个小时后,终于可以在机场外抽根烟了,门口抽烟的人还不少,估计都是憋了很久了,两次去到欧洲发现当地人抽烟的人并不比中国少,尤其是女性,同样是烟头到处丢,素质也没高到哪里去。马德里从机场出来,坐上一辆女儿预先叫好的当地中国人开的出租车,其实也就是黑车,很多华人在当地开超市、饭店,也顺带开开黑车,赚点零花钱。车价自然比出租车略微便宜点。到达女儿定的民宿已是深夜,地点位于马德里的市中心,是一个位于四楼的公寓,交通很便捷。欧洲公寓常见的狭窄的电梯,基本上两个大人带两个行李箱就塞满了。7月初国内已是酷暑,但是马德里的早晚还是阵阵寒意,由于公寓规定不能在室内抽烟,只能下楼到街上抽,凌晨1点多马德里的街道上还是比较热闹,在国内时就听说这里的夜生活是从晚上10点开始的。抽完烟准备上楼休息时却发现门禁卡怎么也刷不开,而手机也不是当地的卡,联系不上家人,估摸着要露宿街头了,只能硬着头皮左刷右刷,终于在绝望中把门打开了。清晨7点多的马德里,街道空空荡荡,不像国内早已是满街匆匆赶着上班的人。这里的人作息时间要比国内晚2-3个小时。第一顿早餐,西班牙的油条、火腿+鸡蛋和咖啡,油条的味道和国内的差不多,只是这里是沾糖或巧克力酱。边上背着包的老头在随后的几天里天天能看到他,国外的老年生活,孤单是一个较大的问题。第一次看到女儿用熟练的西班牙语点餐顿时感觉到这些年的留学生活,对她来说至少从语言上已是很不容易了,出国之前从字母学起,到现在已是可以熟练的跟人交流。同时这些年来凡事需要自己独自面对并解决,不像在家都可以由家人出谋划策。早餐后顺着小街往下走,去了一个24小时开业的家乐福超市,这里的物价很便宜,如果在这里买菜自己做饭的话开销跟国内差不多,有些食品比我们这里还便宜不少。超市里面还可以买到现磨的咖啡,不过需要自己动手。买了一堆食品回去准备自己开伙。买了张西班牙的彩票,头等奖好像是15000W欧元,老板娘还送了一些小糖果。第一天的行程是从住宿地步行至太阳门广场,广场最早起源为15世纪马德里的一个城门,因城门面朝太阳升起的方向而得名太阳门。广场上还有两个重要景点,一个是卡洛斯三世的雕像,他是波旁王朝时期西班牙的国王,出生在马德里,至今他还拥有着“马德里最伟大市长”的称号。另外一个景点是“熊和野草莓树”,是马德里市的市徽。这个标志最早在13世纪便出现了:熊是为了纪念卡斯蒂亚国王阿方索十一世,在马德里周边山上打猎打到一只狗熊;草莓树是因为当时这里有很多野生的草莓树。太阳门广场后面步行街上的皇家马德里俱乐部官方旗舰店,这里皇马周边产品非常齐全,几乎可以购买到任何一种皇马的纪念品。太阳门广场边上Calle de Carretas街道上的小米专卖店,如今国内的电器越来越多的走向国外,记得2004年去法国,在巴黎机场去市区的时候,导游在车上说待会儿可以看到一个高楼上海尔的广告,这是国内品牌在欧洲唯一的广告。而现在已是习以为常了,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都看到了华为的巨幅广告。步行街上的卡梅尔山和圣路易斯圣母教区(Parroquia de Nuestra Señora del Carmen y San Luis)在太阳门广场到马约尔广场的大街上巡逻的骑警,这也成为了城市的一道风景线。马约尔广场,马德里的中心广场,临近太阳门广场,修建于哈布斯堡王朝时期。其形状为长方形,长129米,宽94米,周围环绕着三层住宅楼,有237个面临广场的阳台。它共有9个入口。中央竖立着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三世的雕像。建于17世纪的马约尔广场曾经见证了许多历史关键时刻:当时的斗牛、游行、宗教审判、执行死刑都曾发生在这里;如今它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千奇百怪的街头艺术汇聚于此,露天餐厅散落在广场周围。广场的骑楼下有不少表演者,这位老者用手在酒杯上摩擦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在马约尔广场上吃了第一顿午餐,西班牙著名的海鲜饭、火腿,还有一大杯果酒SANGRIA 和其他一些小吃。西班牙海鲜饭是西餐三大名菜之一,与法国蜗牛、意大利面齐名。西班牙海鲜饭源于西班牙鱼米之都——瓦伦西亚,是以西班牙产艮米为原料的一种饭类食品。据说正宗的海鲜饭是夹生的,中国人吃会不太习惯,好在我们吃的海鲜饭并不夹生,可能是走了太多的路早已是饥肠辘辘,饭一上来就一扫而空,所以并没有觉得夹生,倒是西班牙火腿不怎么习惯,太咸。西班牙果酒SANGRIA 这个字是从西班牙文 Sangra 来的, 原意是鲜血, 因为和血一样深红色。 它一开始出现在西班牙南方的地中海岸, 那里的人们酿造红酒, 而且种植各种水果, 像是柳橙和桃子。把水果切丁放入酒中似乎是很自然的选择, 沾染水果香甜加了气泡苏打的红酒有更明朗的甘美滋味。SANGRIA的制作没有一定的配方,就是基本原料红酒和各种水果丁的组合,喜欢烈酒的加上伏特加或白兰地,再加上碳酸的汽水,想要再甜,可以加上蜂蜜或果汁,总之,因为调酒的方法和掺加的水果,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和名称。有些人也称它为红酒鸡尾酒。饭后前往女儿租住的公寓,位于马德里的北部,小区安静整洁,看不见什么人影。从公寓的楼顶天台望去,远处几栋高楼矗立在那里,马德里也就这么几栋高楼。公寓楼下是一个小学,现在是学校放假期间,所以看不到学生上课。学校并不大,估计也没有多少学生。从公寓出来,坐公交车前往女儿的学校看看。西班牙的公交车,车辆到站后会向开门的一侧倾斜。南京多年前也有这样的公交车,当时媒体特地宣传了一番,号称是跪式服务,只是过了一段时间就悄无声息了。国外对于残疾人的服务非常的贴心,车门下会伸出一块板,以便残疾人车上下。乘车刷卡或交现金,5欧以上的纸币不找零,所以坐车还需要准备好零钱,司机兼买票的,这一点真不如国内的投币乘车,自备零钱,不找零钱。女儿就读的康普顿斯大学,西班牙如今的皇后跟她是校友,一个专业的。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是西班牙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科系最齐全的大学,正式建校于1499年,但其源头可追溯到1293年。有不少西班牙的皇室成员和名人毕业于这所大学,这里也出了几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学院的教学楼就在马路边上,如果不是女儿带着过来,还以为是一般的办公楼。据说,他们的这个教学楼原来是个监狱,由于正值放假期间,大楼已经关门,未能进去看看。伯纳乌球场在马德里的第二天去了皇马的主场伯纳乌球场,全称是圣地亚哥·伯纳乌体育场(Estadio Santiago Bernabéu)。它是皇马球迷心中圣地,诸如罗纳尔多、劳尔、齐达内、C罗等巨星都在伯纳乌这片神圣的草场上驰骋过。伯纳乌球场于1947年开幕,当时的名字是圣马丁新球场(Nuevo Estadio Chamartín),更名为“伯纳乌球场”是为了纪念皇马俱乐部主席圣地亚哥·伯纳乌,他担任主席之职足有35年之久。 球场可以容纳80000名观众,是西班牙最大的球场之一。球场边上的大马路上停满了旅游大巴,世界各地的球迷纷纷前来参观朝拜,都想近距离的观赏心中的圣地,梦想着能够看到自己崇拜的球星。参观门票25€一张,上面印着皇马的球星照片,随着C罗转会尤文图斯,这张门票也成绝版了。球队的门票及周边产品的收入是皇马俱乐部主要的来源之一。俱乐部的经营状况也体现了一个国家足球整体水平,国内的足球水平也导致了自身的造血能力不足,从来也没见过国内的俱乐部球场能有如此的吸引力。由于7、8月份是休赛期,并且此时正值俄罗斯世界杯,球场没有赛事,工作人员正在保养球场草坪。当中的是皇马2018年获得的欧冠奖杯,荣誉展厅里存放着皇马各个时期所获得的各种奖杯,供游客们观赏,并向他们叙述着皇马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光荣与梦想。一个有很多“喇叭"的地方,里面保存着很多属于皇马珍贵时刻的声音,解说和现场球迷的欢呼声,耳朵靠近一点,就能逾越时间的鸿沟,回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在纪念品商店里面摆放着各种商品,买了一个皇马的水杯准备回去送人,不幸丢在了塞戈维亚阿尔卡萨城堡的咖啡馆里了。塞戈维亚从马德里坐大巴到塞戈维亚大约1个多小时,那里有有壮观的古罗马大渡槽,还有白雪公主的城堡原型,当然还有吃货最喜欢的烤乳猪,这也是吸引我们来西班牙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传说塞哥维亚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Hercules)在公元前1076年建造的。而在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经历过罗马人、凯尔特人、摩尔人(阿拉伯人)统治的塞哥维亚几经易主才最终回到西班牙人的掌控中。经历千年风雨的塞哥维亚是为数不多的见证西班牙各个时期历史的城镇。1985年,塞戈维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汽车站出来,沿着马路往西走,可以看到塞戈维亚主教堂和阿尔卡萨城堡。街道整洁、宁静,天空碧蓝如洗。这里的游人不多,基本上都集中在大渡槽那里,街道上空无一人,偶尔会有车辆从街上开过,这里不像马德里、巴塞罗那等大城市这么嘈杂,街道脏乱。只是这里7月的天气非常炎热,中午烈日当头,阳光非常的刺眼。这里就是塞戈维亚的长途大巴车站,在一栋居民楼下。街道两边的民居基本上是窗门紧闭,好像很久无人居住了。阿尔卡萨城堡塞戈维亚城堡(又叫阿尔卡萨城堡)建于古罗马时期,几乎与塞哥维亚城的历史一样悠久,是一座造型独特的石砌城堡,位于塞哥维亚旧城西北角,埃雷斯马河(Eresma) 和克拉莫雷斯河(Clamores)汇流处的岩石峭壁之上。由于绵延千年的战争,该城堡几度被毁,但又及时得到修复。现存的城堡扩建于阿拉伯人统治时期,城堡地势险要,建筑在高高的岩石上面,三面有一条深深地护城河与外界隔开,易于把守。后来用作王宫、监狱、皇家炮兵学院和军事学院。 塞哥维亚城堡与西班牙许多城堡一样,最初是一个阿拉伯堡垒。第一次提到这个城堡是在1120年,塞哥维亚城回到基督徒手中32年之后。城堡的塔楼上修筑了十二座墙角塔,还用能在阳光下反射出金属般光泽的蓝灰色岩板覆盖成陡峭的屋顶,使这座城堡变成了中欧风格。如今这座充满梦幻色彩的古堡依然是欧洲十大超美的城堡之一,据说迪士尼动画中的白雪公主城堡,就是以塞戈维亚城堡为原型创造的,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人们都前来参观这浪漫发生地,尽管那些闪闪发亮的胡安塔最建造之初,一度是作为监狱而存在的。宫殿内部每个厅都代表着不同阶段的历史背景,包括国王大厅(Hall of Kings)、皇室卧室(Royal Bedroom)、加冕大厅(Hall of the Throne)……伊莎贝拉一世和斐迪南二世的联姻,促成了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的联合,推动了西班牙的统一。这是西班牙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段婚姻,双王御用宝座绶带上的Tanto monta,意为两件事物完全相同。这里应该指的是作为夫妻的两位国王地位完全相同,共同平等的治理国家之意。城堡内有一部分改建成兵器博物馆,可以看见早期战争时所使用的士兵铠甲和各种武器,以及一些大炮,总体来说还是以炫酷的冷兵器为展览主体。从城堡上面远远望去,蓝天碧洗,这周围的居民应该都是比较富裕的,几乎都是独栋的别墅,家家都有游泳池。从城堡出来踏着鹅卵石铺成的狭窄街巷前往塞戈维亚大教堂和罗马大渡槽。两边都是一些民宅和小商铺。街上只有零星的游人,基本上看不到当地人。上面这个建筑据说是一个老年公寓,在这样的城市里养老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不知道能不能耐得住这般寂寞,好在年大了估计也不会像年轻人那么喜欢热闹。圣马约尔广场,其实也就是一个很小的广场,当中有个亭子,周边是一些商铺和饭店,广场边上是大教堂。在西班牙街边的饭店基本上都是沿街放几张餐桌,可以边吃边欣赏路边的风景,反而店内却没有什么人就餐,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能的。塞哥维亚大教堂塞哥维亚主教座堂(西班牙语:Catedral de Segovia),全名塞哥维亚圣教会圣母升天暨圣弗鲁托斯主教座堂(西班牙语:Santa Iglesia Catedral de Nuestra Se?ora de la Asunción y de San Frutos de Segovia),座落于塞哥维亚旧城内的主广场(Plaza Mayor),以圣母为该教堂之主保。塞哥维亚主教座堂是西班牙和欧洲中古晚期建造的哥特式主教座堂,建于16世纪(1525年到1527年),以代替毁于1511年公社起义的旧教堂。当时欧洲大部分地区已经流行文艺复兴建筑。穹顶完成于17世纪,钟楼高达88米,是西班牙最高的钟楼。由于我们只在塞维利亚呆半天,加之到达主教堂的时候时间已晚,好像已经关门,也就未能进去参观,匆匆赶往罗马大渡槽,它是我在来西班牙之前心中最熟知西班牙地标之一,也是我们此次西班牙之行主要景点之一。塞哥维亚输水道塞哥维亚输水道(西班牙语:Acueducto de Segovia)建于古罗马图拉真大帝(公元53-117年)时代,至今完好。用土黄色花岗岩干砌(不用灰浆)而成,大渡槽屹立在塞戈维亚两千多年,尽管历史的主宰者不断的更迭,但是大渡槽依旧没有改变自身,冷眼看着西班牙的变迁。这座输水道除了是伊比利亚半岛上最雄伟、也是保存最好的古罗马遗迹之外,也是所在地Segovia的象征,并被使用在其城徽上。夕阳西下,阳光将大渡槽的影子投射在地上,像一个键盘,弹奏出几个世纪的历史乐章,向人们叙述着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和时代变迁。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早已将这些石块的棱角磨圆,成为了历史的见证。1985年,这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输水道边上的广场上有很多家餐厅,其中著名的Meson de Candido餐厅是一家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老店,是品尝烤乳猪最正宗的餐厅。西班牙国王洛斯、王后以及众多大牌明星都来此光顾过。匆匆游完打车赶到汽车站回马德里,准备第二天赶往塞维利亚。塞维利亚在马德里待了2天后,坐火车去塞维利亚,开启了我们的西班牙南部之旅。马德里至塞维利亚的高铁是西班牙3条高速铁路之一,最高时速300公里。西班牙的高铁不亚于中国的高铁,1992年4月,西班牙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夕开通了从马德里至塞维利亚的高速铁路,赶上了世界高速运输的发展步伐,目前西班牙铁路已形成一个现代化的高速路网,跻身于世界铁路的先进行列。其舒适度甚至高于中国的高铁,这也得益于他们人口的流动性低于国内,不像我们的火车站整天熙熙攘攘,最近霸座还成了热搜,在这里根本不会出现这种事,车上基本不会满员。塞维利亚火车站的安检在站台上,在马德里上车时只要检一下车票就直接上车,而在法国马赛坐火车时连检票的环节都省了,只要有票找到站台直接上车。火车站的候车大厅也跟国内一样有很多购物商店,不同的是不会一碗面条卖到几十块钱。在车站外叫了出租车前往预定好的民宿,位置就在塞维利亚大教堂旁边。出租车在老城狭窄的街道上穿行,不一会儿就到了大教堂附近我们订的民宿楼下,美女房东已经在楼下等我们了,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房子里面的设施。我们在西班牙租住的民宿都会给我们一个惊艳,房屋装饰精致,厨房里还会准备咖啡、饮料,以及基本的调味品,锅碗瓢盆齐全。只是他们的灶具基本上是用电的,做菜更多的是用烤箱,像我们习惯煎炒烹炸的不太用的惯,好在基本可以应付做简单的饭菜。阳台面朝步行街,夜晚坐在阳台上边喝茶边看街上往来的游人,也是一份惬意。我们住的民居楼下就是通往大教堂的一条步行街,一边是教堂,另一边是商铺。街上人潮涌动,很热闹。街上的有轨电车造型梦幻,与大教堂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既承载了这座城市的现在,又叙述着它往日的辉煌,恍如时空穿越。上图是圣母升天门塞维利亚圣母主教座堂(Catedral de Santa María de la Sede)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首府塞维利亚的一座天主教堂,天主教塞维利亚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它是世界最大的哥特式主教座堂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大教堂。 他在16世纪建造完成时曾经一度取代圣索菲亞大教堂成为世上规模第一大的教堂,而在此之前圣索菲亞大教堂保有这个称号将近一千年。711年,摩尔人占领并伊比利半岛并在塞维利亚留下了永恒的足迹。1184年,阿拉伯人政权穆瓦希德王朝开始在今天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基址上建造“清真寺”,1198年清真寺完工。1248年,“圣者”费尔南多三世在“光复战争”中收回了塞维利亚,赶走了摩尔人。光复后的塞维利亚,需要一座大教堂,于是原来的清真寺就被用作天主教堂。1381年,不耐烦使用清真寺作教堂的塞维利亚人,决定拆除清真寺,在原址上建造“希拉尔达大教堂”,即今天的塞维利亚大教堂。随着基督教王国的到来,塞维利亚兴建了工程浩大的船坞和城堡,从此逐渐繁荣起来。在十五世纪的时候大教堂曾一度荒废,后来成为几世纪以来基督徒最大的宗教圣地。它也曾是基督教世界里最大的宗教建筑,13-16世纪穆瓦希德文明和安达卢西亚基督教文明的非同寻常的见证,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并称为世界三大教堂。哥伦布的灵柩(Tomb of Christopher Columbus,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陵墓),哥伦布的遗体曾葬在新大陆的圣多明各,后被移至哈瓦那,直至1898年古巴独立后,哥伦布的灵柩才被送返西班牙,安葬在塞维利亚大教堂中。1992年,由格拉纳达大学经过DNA鉴定后,证实哥伦布真的就在这里。每年10月12日,由各地方政府组织的哥伦布基金会都会向哥伦布陵墓敬献花圈。哥伦布整个陵墓用青铜制成,4尊分别代表着西班牙卡斯蒂利亚、莱昂、阿拉贡和纳瓦拉四大地区的传令官像(据说是象征四个王国的国王),抬起了哥伦布的灵柩。罗马教皇保罗二世曾于1982、1993年二次造访塞维利亚大教堂。下图:银坛(silver altar)教堂外的橘园,欧洲古建筑的保护是将现代修复的和原来的建筑区分开,白色部分是重新修复过的,而国内的古建筑保护是讲究修旧如旧。教堂的建筑时期经历了穆德哈尔、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等各个时期,为此这座教堂也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这是步行街上一个大门进去让教徒做礼拜的地方,可以免费参观。从教堂出来,坐马车从教堂前往西班牙广场,其实就是坐马车沿途观光一下,在西班牙广场下来拍几张照片,女儿还特意选了匹白马。这里的马车是直接行驶在快车道上,汽车不时从两边疾驰而过。由于马车夫急着往回赶,所以只能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准备取车前往龙达的时再来游览。从西班牙广场又回到大教堂边上小憩,顺便看看街景。都市阳伞从西班牙广场回到大教堂后,在老城中狭窄的街巷中蜿蜒穿行,步行前往都市阳伞。都市阳伞俗称道成肉身广场的蘑菇,是西班牙塞维利亚的一座木建筑,位于旧城的道成肉身广场,由德国建筑师于尔根·迈耶-赫尔曼设计,2011年4月建成。它有150米乘70米,高约26米,号称世界最大的木建筑。 都市阳伞共有四层。地下为Antiquarium,展出在此发现的罗马和摩尔遗址。登上都市阳伞,可以眺望塞维利亚城市景观。夕阳下整个建筑一片金黄色。总感觉在老城区的广场上出现这么一个非常现代派的建筑有点突兀。此建筑在建造之初就饱受争议,它是由波浪起伏的木板组合而成,像在古老的城市中间漂浮着一片祥云,并与周围中世纪风格的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从都市阳伞出来天色已晚,顺道去了一家深藏在街巷里的弗拉明戈舞馆,跟着google地图,好不容易找到,其实只是一个带院子的民房里面搭了一个舞台,有几个舞者在跳舞,感觉不是很正规,名气倒是不小,网上有介绍,络绎不绝的有游人前来观看。由于场地狭小,因此也没有拍照。舞馆不要买门票,但是需要消费,可以在吧台点一些啤酒、饮料。这些是舞馆边上的民居,街巷狭窄冗长,踏着青石路往前走,仿佛回到了过去。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大教堂附近。此时天色已晚,老城区灯火辉煌,灯光映照下大教堂披上了一片金黄。艺人们在街头表演,围观的游客不少,大家边欣赏边休息,一天游览下来正好借此放松一下早已疲惫的双脚。第二天一早起来又沿着大教堂周边转了一下,清晨街上的游客少了很多,晨曦下的街景又是另一番景象。收拾完行装,前往火车站去取提前在网上预定的车辆前往龙达小镇。提车手续很简单,出示护照、驾照、翻译件、银行信用卡即可。我们定的是雪铁龙C4,但是提车时换成了标致308,正好我自己的车也是标致,不至于要适应较长时间。车行的服务员还指着边上的奔驰和奥迪跟我说可以换成这两辆车,以为是可以免费升级,女儿一句“你想多了”,顿时打回原形。我们租了3天共1425元包括全险,格拉纳达还车。满油取车满油还车,预交50欧,可以不用满油还车,多退少补。第一次在国外驾车刚开始不免紧张,也只能慢慢的开,前往西班牙广场时转弯遇到红灯后变成黄灯,一脸懵逼不知道咋整,只能停着等绿灯,导致后车按喇叭。后来才知道这时如没有行人就可以行使,黄灯表示没有路权,需要让行。西班牙每个城市都有一个西班牙广场,而塞维利亚的西班牙广场,被誉为最美西班牙广场。如今走在广场上,似乎还能嗅到曾经的历史气息。这是一个巨大的270度圆形广场,造型非常独特,缺口正对玛利亚路易莎公园。广场四周有一条护城河围绕,护城河上有许多造型精巧的桥梁,广场中心是一个大型喷水池。广场很好地汇聚了不同的建筑风格:阿拉伯风格的马赛克瓷砖、复杂铺陈的银匠风格,还有哥特式与摩尔风格。多重风格完美地融于一体,造就出现如今如画一般的风景,令每位到达此地的游客都感到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塞维利亚的西班牙广场不仅有美景,还有浓厚的文化韵味。世界上许多著名电影,如《阿拉伯的劳伦斯》、《星球大战2:克隆人的进攻》等都在此地取景。另外,丹•布朗的著名小说《数码城堡》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在该广场死亡。西班牙广场的建筑是如此的恢弘,装饰和雕塑是如此精美,远远望去令人震撼。欧洲的教堂、城堡、公共建筑一般外立面和内部装饰都是精雕细琢,气势恢宏,建造时间很多都历经上百年的时间,而现代建筑则是如此的简洁明了。不知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发生了变化,还是现代生活的节奏变快,而不屑于慢工出细活。这几个跳弗拉明戈的舞者好像一直在这里表演,看了网上很多塞维利亚的游记上都有他们。龙达结束了塞维利亚的游览,驾车前往南部小镇龙达,西班牙人驾车的速度真是超快,一般的城际公路限速好像是80-90,但是几乎都开到100以上,好在西班牙不像国内有这么多探头。出了塞维利亚一路上一辆大货车一直紧跟在后边,顶着我们的车开,似乎是嫌我们开的太慢,后来估计是实在忍不住了,在一个岔路口超过我们。而我们也是因为这个岔路开错了路,跑到一个小镇里面。这个镇子几乎没见人影,家家户户大门紧闭。道路甚是狭窄,开得一头汗水,好不容易回到了大路上面。也因为如此,让我们见识了西班牙农村的景色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兜兜转转,跟着导航终于在傍晚时分到了龙达,这里号称是最适合私奔的地方,而我们是被别人的车催着一路飞奔到这里的。龙达的路更窄,老城区里面几乎都是单行。到了预定的民宿后,民宿的主人很是客气,帮我们把车停到了他家的车库里面,可以让我们免费停。我们租住的民宿就在新桥边上,窗外看出去就是新桥。夜晚,在房间的阳台上可以看到新桥的全景,这里的景观真是无敌了。龙达(Ronda town)小镇,位于塞维利亚南部,诞生于罗马帝国时代,三千多年前,一批旅人风尘仆仆地爬上这座七百五十公尺的峭壁,发现这里地势险要,河流丰沛,食物丰美,于是安营扎寨,造出了第一座房子......这白色的房子如同一颗白色的种子,随后,剧院、教堂、街道依次蔓延整个山坡,最终成为一座至今繁荣的小镇。我们住的民宿就是上面这张照片右侧淡黄色房子。龙达成为世界著名的小镇,要归功于海明威,在龙达的时光给了海明威写作的灵感,也是他把龙达形容成为“最适合私奔的城市”。这里的小镇不像国内,稍有名气后就圈起来收钱,而且门票几乎都要好几百元,成为了诟病的话题。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在片西班牙火腿,征得他的同意后拍下了这张照片。接近傍晚,我们在龙达的一个小街上找了一家餐厅吃饭,点的牛排味道一般,肉偏老。西班牙的饮食实在是我们这些习惯于煎炒烹炸的人不太能接受。傍晚的龙达安静平和,游人在路边喝着小酒聊天。结束了龙达的行程,继续驾车前往格拉纳达,经过这两天的自驾,已经能够较为适应西班牙的路况了。格拉纳达到格拉纳达的唯一目的就是阿尔罕布拉宫,还未动身来西班牙之前女儿就在网上把参观卷订好了,为此还改了行程,导致在格拉纳达待了3天,压缩了塞维利亚和龙达的行程。在格拉纳达居住的民宿在顶楼有个超大的平台,可以远眺阿尔罕布拉宫,平台上还有一个充气的浴池,可以享受泡泡浴,还有一个长条餐桌,可以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边吃饭边欣赏阿尔罕布拉宫。这是我们住的民宿里的电梯,欧洲大部分城市居民楼里面的电梯都超小,2-3人进去就已经挤得满满当当。我们到达格拉纳达已是傍晚,在驻地附件找了一家华人超市,买了点蔬菜、丸子、水饺和鸡蛋等,自己动手做了火锅,已满足一下多日受苦受难的胃。第二天一早把车还掉,由于火车站的还车点已取消,女儿问了一大圈才知道要去城里其他点还车。在城里兜了好大一圈终于找到了还车点,居然就在我们住的民宿边上。还车手续很简单把车钥匙交给工作人员,然后去车子边上转一圈,看一下里程表和油表,一切万事大吉,第二天就把一半的油钱退回了信用卡上。上图左边就是租车公司的门店,右边的楼就是我们住的地方,刚到的时候房东还说前面有个停车场,要不是楼下有免费的停车的地方,我们也许就可以发现还车的地方如此之近。告别了陪伴我们3天的小狮子,这是辆柴油车,比较省油,塞维利亚-龙达-格拉纳达大约250公里用了半箱油,当天租车公司就把剩下的钱退还到信用卡上了。中午在民宿边上一家披萨饼店吃午饭,这家店好像在当地还蛮有名气,门口排了较长的队。店员就在门口处现做披萨,做完后放入一个大的电烤炉中烤制。做一个披萨大概5分钟就搞定了,看着架势就感觉味道一般。餐厅里已经满座了,等了将近20分钟,菜才上来,披萨的味道真不咋地,其他的也是很一般,也许是我们的口味不同。好在我们住的地方有厨房可以自己做饭,要不然这么多天吃下来真是受不了。在格拉纳达的时间比较充裕,预约的阿尔罕布拉宫的门票是第三天,下午去了阿尔拜辛区的尼古拉斯观景台,这也是网上比较推荐的景点。可以远眺阿尔罕布拉宫。观景台所在的地区是阿尔拜辛区(Albayzín)。阿尔拜辛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城市格拉纳达的一个区,保留了狭窄而蜿蜒的中世纪摩尔街道。1984年与著名的阿尔罕布拉宫一同列为世界遗产。这里是格拉纳达最古老的街区,虽然古老的清真寺被改建成了教堂,但这里仍然保持着摩尔时代的风貌。在阿尔罕布拉宫建成之后,这一地区就成为乡村庄园与城市住宅混杂的住宅区,如迷宫般的小巷和建筑物白色的外墙至今没有什么改变。圣安娜广场(Plaza de Santa Ana)上的安达卢西亚高级法院(Tribunal Superior de Justicia de Andalucía)沿着鹅卵石铺就的石子路往上走,两边基本上都是中世纪留下的建筑。从圣安娜广场边上的CárcelAlta街往上前往观景台,街巷狭窄蜿蜒,而且非常陡峭,如同迷宫一般,顺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往上,两边都是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安静无人的小巷子,一扇扇紧闭的大门封住了一探究竟的念头,但是那精美的木门铁艺和墙头的蔓藤植物,依然可以让人想象出内部摩尔庭院的风情。圣尼古拉斯观景台实际上就是居民区中的一个小广场,游人可以在这里远眺阿尔罕布拉宫。广场上游人、小贩、艺人混杂在一起。西班牙的这些古老的城市很多是依山而建,不像我们江南的古镇,小桥流水人家,人们逐水而居,有水就有人家。圣尼古拉斯观景点是阿尔拜辛地区的制高点,也是整个格拉纳达风景最好的地方。圣尼古拉斯广场上矗立着圣尼古拉斯教堂,在这里可以看到对面山上的阿尔罕布拉宫,还可以鸟瞰整个格拉纳达古城。这里伊斯兰风情的异域色彩更加浓郁,依旧保持着阿拉伯文化。西班牙南部被穆斯林霸占了700多年,欧洲历史上的很多战争是在西班牙国土上上演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对抗,天主教与新教的对抗。观景台后面的一个蓄水罐,其式样让人联想到墓地。圣尼古拉斯天主教堂(San Nícolas Church),着落在观景台边上。格拉纳达大清真寺(Mezquita Mayor de Granada),说是大清真寺其实很小,淹没在居民区中。观景台的周边就是民居区和餐馆,居住的大部分是阿拉伯裔,街道狭小而陡峭,这些居民应该都比较富裕,很多民宅都带了很大的车库。观景台下面的阿尔罕布拉宫的街道上开了很多家餐厅,这些餐厅都有一个平台,在落日时分夕阳西下,夜幕下的阿尔罕布拉宫被景观灯照亮的金碧辉煌,格拉纳达市区灯火闪耀,在这样的景色下就餐是一种绝美的享受,可惜我们在亮灯前就赶回了驻地。路边无数阿拉伯风情的开放式商铺吸引了很多下山的游客,各种五颜六色的香料,花花绿绿的服装,结实耐用的皮具,让人垂涎欲滴的点心、转炉烤肉,还有吊在头顶的斑斓的阿拉伯灯具,如果有时间真的可以转上一整天。从观景台下来,这时的阿尔拜辛区已是热闹非凡,在回程的路上正好路过格拉纳达大教堂。格拉纳达大教堂建在原清真寺的地基上,从1523年开始建造,到1704年才完工。建造初期是按照哥特式风格建造,但是半途变为了文艺复兴式的风格。格拉纳达大教堂边上伊斯兰学校的窗台和阳台,上面的雕刻很有特色。皇家礼拜堂阿尔罕布拉宫阿尔罕布拉宫是中世纪摩尔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纳达埃米尔国(阿拉伯语:إمارة غرﻧﺎﻃﺔ ;英语:Emirate of Granada)的王宫。为摩尔人留存在西班牙所有古迹中的精华,有“宫殿之城”和“世界奇迹”之称。阿尔罕布拉宫是摩尔人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穆斯林王朝的宫殿,建筑极尽奢华,是公认的摩尔人建筑艺术的典范,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建筑之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来西班牙之前就已在网上将门票预定好了,这里也是我们此次西班牙之行的主要景点,由于预订时间的限制,还特地改变了在塞维利亚的行程。我们从驻地打车前往阿尔罕布拉宫,出租车在老城区的街巷中蜿蜒穿行。在景区门口取了订好的门票,门口就是纪念品商店里面的东西无非就是书籍、明信片、票夹等等,花了15€买了本介绍阿尔罕布拉宫的书。轩尼洛里菲花园,这是不需要预定的,随时可以参观。它位于太阳丘(Cerro del Sol)斜坡上,可以俯瞰格拉纳达城区和阿尔罕布拉宫,它始建于13世纪,由国王阿布一世·瓦利德·伊斯梅尔(1313年至1324年)重新装修。水渠中庭是轩尼洛里菲(Generalife)最重要的部分,阿拉伯园林艺术,浸透着宗教思想,“下临贯穿的河渠,果实常年不断,树荫岁月相继”,是《古兰经》中提到的理想家园。建筑物的墙上是精美的砖雕,体现了当时伊斯兰教艺术的精美。柏树中庭(Patio de los Cipreses)在这里可以远眺阿尔罕布拉宫和阿尔拜辛区全貌。这是柏树中庭后面一个叫朋友之家(Casa de Los Amigos)的小楼,估计是有朋友来居住的地方。从轩尼洛里菲花园出来,前往阿尔罕布拉宫,一路上有不少遗迹和景点,这是一处阿拉伯浴室。Hotel América(亚美利加酒店)1星级这是在景区里的四星级酒店Parador de Granada(格拉纳达旅馆)从此门进去可前往阿尔罕布拉宫和查理五世宫。景区里的一处遗迹葡萄酒之门阿尔卡萨瓦城堡是阿尔罕布拉宫最古老的一部分,如同百默哈斯塔(Torre s Bermejas).它被认为在穆斯林抵达格拉纳达前就已开始建造,最早可追溯至第九世纪。由于要在预订的时间去参观阿尔罕布拉宫,因此也就匆匆转了一圈。科玛莱斯宫的门框上镶满了彩色的瓷片,墙上缀满了各种金色的花朵!科玛莱斯宫的使节厅,这里是摩尔人时期格拉纳达的行政中心。桃金娘庭院(Patio de Comare)是阿尔罕布拉宫最为重要的群体空间,是外交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它由大理石列柱围合而成,其间是一个浅而平的矩形反射水池,以及漂亮的中央喷泉。在水池旁侧排列着两行桃金娘树篱,这也是该中庭名称的渊源。空间、水域和装饰的完美结合,使得这座宫殿建筑充满了令人惊叹的魅力。狮子庭院其名称来自于具有12个狮子作为喷射水流至中庭中的喷泉。其喷泉基座是被这十二个狮子以十二边形围绕,此白色的大理石喷泉是穆斯林雕塑最重要的例子之一。喷泉底部的池子向四方向引出四条小渠,代表古兰经的极乐园中所说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狮子中庭四周有名臣殿、国王厅和姐妹宫围绕,124根石柱支撑起雕刻精美考究的拱形回廊,回廊及构成回廊的纤细柔美柱子,展示了东方伊斯兰教艺术和西方基督教艺术的完美结合,两种艺术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姐妹宫是狮子庭院四周建筑中最古老的,在阿本塞拉赫斯厅对面,因有两块白色大理石而得名,厅中间有喷泉,姐妹宫非凡的钟乳石状穹顶,八边形呈蜂巢式是阿尔汉布拉宫最精美者,也是西班牙伊斯兰建筑的典型代表。卡洛斯五世房间,十九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在任驻西班牙外交官期间造访格拉纳达,居住在阿尔罕布拉宫此房间,后发表了《格拉那达征服记》及《阿尔汉布拉》。使得尘封的阿尔罕布拉宫得以从被淹没和遗忘的历史中再现世界,也使得西班牙人重新认识和发掘出身边尘封经年的无价瑰宝。姐妹厅之北设有观景楼,名为林达拉哈瞭望台,装饰华美,瞭望台保存原窗台的高度,可以俯望昔日格拉纳达老城阿尔拜辛区。瞭望台之侧楼上有一间厅房,是当年华盛顿·欧文在纳斯瑞德宫居所。贵妇人塔是阿拉伯时期最重要的建筑之一,长方形的池塘映照五个拱门所组成的门廊、一个正方形的大厅和之后才建的一楼梯引导至一个瞭望台,可以欣赏达洛河谷。卡洛斯五世皇宫(Palacio de Carlos V)是西班牙君主为了彰显其重新征服失地格拉纳达的功绩,使之成为征服异族的见证特意而建。工程在1527年开始,一直到1957年才完全结束。卡洛斯五世宫殿是一座文艺复兴式的建筑,与阿尔罕布拉宫穆斯林风格有着鲜明对比。从阿尔汉布拉宫出来沿着山路回到了售票处,坐出租车回到住宿地。仿佛从过去又回到了现代,从阳台上眺望阿尔汉布拉宫,那里已是灯火阑珊。现代文明对于古老文明的侵蚀是无法改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伊斯兰文明和艺术已经衰败,而西方文明和技术的不断强大,也使得伊斯兰文明和地域经济分崩离析,战火不断。而今再也看不到这些文明和艺术的发扬和光大,我们只能从这些古老的建筑和回忆中去寻找曾经的伊斯兰文化。伊斯兰对西班牙的征服始于公元711年,到公元716年攻占塞维利亚之后,西班牙算是被完全征服。在长达700年的穆斯林统治下,阿拉伯人大力移植西亚,尤其是波斯,叙利亚的地方文化,使西班牙留下了一些永存在西班牙人心中的思想方式,(这是东方文化给欧洲的最大印记),从而创造了富有东方情趣的西班牙阿拉伯式造园。西班牙摩尔人在这片分离的土地上创造了一种新文化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环境,并将其反映于当时的园林设计理念之中:由厚实坚固的城堡式建筑围合而成的内庭院。这些庭园被白墙环绕,被水道和喷泉切分,并种植了大量的常绿树篱和柑橘树,利用水体和大量的植被来调节园庭和建筑的温度。14世纪的阿尔罕布拉宫庭院(Alhambra)是其典型代表。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而且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回家的路上,找了一家中国餐厅吃晚饭,正好遇上一个国内旅游团,带队的导游正好也是南京人,在马德里待了15年,主要是接团当导游,好像混得不错。结束了格拉纳达的行程,前往飞机场,前往巴塞罗那,清晨机场人烟稀少。机场候机厅空空荡荡,没有什么人。巨大的吊扇像个直升机的螺旋桨慢悠悠的转着。停机坪上也没有几架飞机。巴塞罗那从巴塞罗那机场出来打车前往住宿的登记地,一进市区明细感觉巴塞罗那比马德里、塞维利亚、格拉纳达繁华,街上车流人流明细多了许多,空气也湿热很多,不像马德里、塞维利亚等城市虽然热,但是很干燥,有点像我们的南方城市。我们定住宿的好像是一家代理公司,他们有很多民宿,先要到他们那里登记,拿了钥匙后前往住宿的地方。住宿的公寓靠近兰布拉大道和巴塞罗那老港口,只是我们行程匆匆未能前往,房间在四楼,没有电梯,我们拎着大箱子沿着狭窄的楼梯往上爬,真是人生一大悲剧。好在房间没有让人失望,很有点文艺气息。民宿后面就是当地人居民区,感觉比较乱,他们的阳台上都挂着几片光碟,不知是不是类似我们农村人家会在门上面放个镜子驱邪一样。阳台对面的好像住着一对同性恋。中午在离巴洛特之家不远处的一家名叫“川味”的火锅店吃了顿火锅,据说在当地很有名气,在马德里也开了一家分店,味道不错就是有点贵,我们一行人吃了1千多块人民币,饭后步行前往坐落在格拉西亚大道上的巴洛特之家和米拉之家。在路上进了一家文具店,顺便歇歇脚,店内各式各样的文具琳琅满目。格拉西亚大道上名牌商店林立,巴洛特之家边上就是阿马特耶之家,底层是一家来自巴塞罗那的极品巧克力店Casa Amatller,属于新哥特式风格,由现代派建筑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卡达法尔契所建,是一座新哥特式风格建筑。开阔气派的白色房子在大门的装饰上采用了彩色的马赛克,在庄严古朴的气氛中增添了几许亮色。转角处是创立于1846年的西班牙百年皮具奢华品牌LOEWE专卖店。它位于莫雷拉之家一楼,莫雷拉之家全称耶欧·莫雷拉之家,它与当时许多建筑不同,并没有用房主的名字来命名,而是以装饰图案中的狮子和桑树来命名(西班牙语中耶欧是狮子,莫雷拉是桑树),所以,又称为狮子与桑树之家。耶欧·莫雷拉之家由西班牙建筑师路易斯·多梅内克·蒙塔内尔设计建筑于1864年。1902年进行过改建。莫雷拉之家最突出的是阳台和外墙面有狮子和桑树的造型图案,但太高,看不清楚,老太只注意到它的阳台,有几种造型。另外,在外墙装饰上大量使用花饰,以及用瓷砖拼成的花饰。巴洛特之家是建筑师安东尼·高迪同若热普-玛丽亚·茹若尔合作装修改造的一座建筑。该建筑建于1877年,在1904年到1906年间接受改造。位于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扩建区的格拉西亚大道(Passeig de Gràcia)43号。2005年被扩充入世界遗产安东尼·高迪的建筑作品中。格拉西亚大道是西班牙最富盛名的街道之一,无疑也是巴塞罗那最著名的奢侈品购物目的地。自19世纪初以来,格拉西亚大道就一直是穿着考究的时尚人士最爱的去处之一。最初的格拉西亚是巴塞罗那的郊区,许多王孙贵胄都爱聚集到连接城郊两地的格拉西亚大道,炫耀他们华美的马车。到1897年,格拉西亚正式并入巴塞罗那,两地间的这块区域也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拓展区(Eixample),而格拉西亚大道也从一条阡陌纵横的马路一跃成为了巴塞罗那最具前卫的街道,现在的格拉西亚大道被世人公认为与纽约第五大道和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齐名的购物胜地。Majestic Hotel & Spa Barcelona GL酒店。米拉之家米拉之家位于巴塞罗那市区格拉西亚大道上,建于1906年,竣工于1912年。当时是富豪米拉先生(Pere Milà)因非常欣赏高迪为巴洛特先生设计的巴洛特之家CASA BATLLó ,为了和富孀 Roser Segimon 结婚,而请高迪设计的。米拉之家是高迪设计的最后一个私人住宅。米拉之家的辉煌和艺术创作也留下许多辛酸的故事,当时米拉先生开出的条件是设计费用不封顶,设计创作可以凭空设想,天马行空。但一定要标新立异。米拉夫妇本来想借这所房子彰显财富,不料却成了笑柄。于是,他们拒绝付高额的设计费给高迪。于是高迪一纸诉状告到法院,结果官司赢了,高迪把所有的钱捐给了修道院。米拉之家和巴特罗之家的设计不被当时的主流社会认可和接受,让高迪心灰意冷,从此他不再给富豪们设计房子,而把所有的热情和金钱都投给了至今还未完工的宗教建筑“圣家族大教堂”。高迪在自己的所有建筑中,最钟爱的就是米拉之家。为此他倾注了六年的时间。从米拉之家出来,往回走的路上正好逛逛街,路过巴塞罗那大学,西班牙的大学好像都是这么一幢幢楼独立的矗立在马路边上,如果不是特别注意还真不知道这是大学。学校对面的大楼上华为P20Pro手机的广告占满了大楼迎街的整个立面,可见现在国内的高端产品在国外也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了。晚餐去了一家中国人开的自助餐厅(Work Dao),以满足一下多日未能尝到中餐的胃。这家餐厅在当地很有名气,有烧烤有炒菜,热菜,寿司等,海虾、烤鸡块等等都是很大块的,还能吃到小龙虾,真是未能料到。这家餐厅在巴塞罗那华人中很有名气,18欧一人,前来就餐的人很多。网上说由于经济不景气,他们也开始打价格战,以吸引人气,使得很多中餐馆无法生存。圣家大教堂在巴塞罗那的第二天坐地铁去了圣加大教堂(Basílica de la Sagrada Familia),这是巴塞罗那最为知名的标志性建筑物,始建于1866年。高迪1926年去世,将这一尚未完成的旷世奇作留给了巴塞罗那,据说预计将赶在2026年完工,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天才建筑师高迪逝世100周年。高迪将教堂的三个立面分别以隐喻的手法象征耶稣一生的三个阶段:诞生、受难与复活,并将教堂原有的方塔改为圆塔而且增加到18个——分别代表耶稣和他的12个信徒、4个传教士和圣母玛利亚。整座教堂仿佛一部浮雕的《圣经》。圣家堂有东、西、南三个立面:“诞生立面”(Façana del Naixement,位于东侧)、“受难立面”(Façana de la Passió,位于西侧)和“荣耀立面”(Façana de la Glòria,位于南侧,尚未完工),分别用于表现耶稣的诞生、耶稣的受难与上帝的荣耀。由高迪设计完成的“诞生立面”上的雕塑是比较写实的,而有后人设计完成的“受难立面”就相对比较抽象,而两个立面浮雕的复杂程度也可以看出设计者构思的差异,可以说高迪对于建筑艺术的理念,尤其是对光的运用和线条的把控是后人无法超越的。教堂两侧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大彩色玻璃窗,色彩呈现出下深上浅的层次变化,至最高处便是神圣的透明无色自然光亮。一侧的窗户以红橙色的暖色调为主,灼灼光芒从窗户洒进,仿佛火焰般欢喜地跳动燃烧;另一侧窗户以青蓝紫的冷色调为主,温柔平静地从天花板流向地板,仿佛潺潺溪水、汩汩涌泉。“光”与“水”的寓意与天主教所信的耶稣是“生命的活水”、“世界的光”相吻合。高迪的坟墓就在圣家堂内,他的精神与灵魂也留在了圣家堂的每一道曲线中——他曾说过“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圣家堂也一如他所有充满奇思异想的建筑,舍弃了所有的直线线条,取代以螺旋、双曲线、抛物线等属于上帝的线条。参观完圣加大教堂,驱车去了奎尔公园,顺便在附近解决了中午饭。饭店的店员应该是一家人,年龄都不小了,一个70-80十岁老太太还在掌勺,好在也就是简单的加工,从灶具就可看出来做不了什么复杂的菜。这家店的生意倒是不错,吃饭期间还有两个腰间别着枪的警察进来买吃的,还以为是来收保护费的。奎尔公园正在修葺,所以也就没有买票进去,只是围着公园的外围游览了一圈,山坡上可以眺望到巴塞罗那的景色。沿着陡峭的小路一直往下走,正好可以游览一下沿路的特色各异的建筑。路边有一处叫“圣何塞德拉蒙塔尼亚皇家圣所”的建筑,里面有一处天主教堂,旁边的小花园中有一个修女的雕像。女儿决定打车带我们去海边转转,出租车直接把我们带到了小巴塞罗那海滩,这里是巴塞罗那著名的海滩,沿着海岸线绵延几公里,到这里游泳的人真的不少,由于没有带泳衣,只能光着脚下海走走。看谷歌地图发现圣卡特琳娜市场离海边不远,于是决定走过去看看,顺便可以解决晚饭。在哥特区狭窄的街巷里穿行,路上正好路过了小广场,有很多人坐在地上谈笑风生,边上却是一个很大的教堂,可以自由进出参观,进入教堂后感觉非常的震撼,直到回国后上网查才知道是巴塞罗那非常著名的海洋圣母教堂,是仅次于巴塞罗那大教堂。教堂建于1329年和1384年间,教堂保持着纯正的加泰罗尼亚哥特式风格,比例和架构和谐度堪称完美,是巴塞建筑瑰宝之一。最早关于海边圣母教堂的记录始于998年,重建工程始于1329年3月25日,首席设计师是贝伦格·孟塔古和Ramón Despuig,相关的公会团体在当时也参与了建筑工作。1428年,一场地场破坏了西侧的玫瑰窗,新的火焰式窗于1459年完工。我们到达的时间正是教堂免费参观的时间段,偌大的教堂内,既无保安也没有工作人员在内,任由游客参观游览。出了教堂继续在狭窄的街巷中穿行,还路过了毕加索博物馆(Museu Picasso),博物馆深藏在街巷中,如果不是特别在意,很可能就错过了。博物馆成立于1963年,坐落在公元12-14世纪建成的建筑内,该建筑是加泰罗尼亚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馆内收藏的4251件藏品几乎涵盖了这位天才艺术家从其创作初期到其“蓝色时期”的所有作品,同时也收藏有毕加索1917年的一些重要代表作以及其《宫娥》系列作品。对于艺术爱好者而言,这座博物馆无疑是巴塞罗那的艺术朝圣地之一。我们只是在外面观赏了一番,未能进去参观。圣卡特琳娜市场是西班牙最具艺术感的一个市场,出自一对建筑师夫妻Enric Miralles和 Benedetta Tagliabue之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屋顶的设计,色彩缤纷的马赛克以波浪形状覆盖木质结构支撑的市场内部,堪称“阳光浪花下的奇珍美味”。如今市场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市场中多半是旅客。我们到达的时候很多店铺已经收摊,游客也聊聊无几,我们就在里面的超市买了点食品准备回去自己做晚餐。结束了西班牙的旅程,下一站准备前往法国马赛,开启我们的普罗旺斯闻香之旅。普罗旺斯位于法国南部,也因英国人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山居水月》而闻名于世。他笔下的“普罗旺斯”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名称,更代表了一种简单无忧、轻松慵懒的生活方式,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闲适意境。如果旅行是为了摆脱生活的桎梏,普罗旺斯会让你忘掉一切。马赛在飞往马赛的飞机上还结识了在马赛开餐馆的华人小伙子,我们在南法兜了一圈回到马赛准备前往尼斯回马德里时去了他家的餐厅吃了一顿,味道一般般。出了马赛机场,准备前往我们定的马赛普罗旺斯区机场基里亚德酒店(Kyriad Marseille Provence - Aéroport),机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出了机场有直接可拨打酒店的电话,酒店的车子可接我们直接去酒店。出了机场却怎么也找不到电话亭,找了半天才发现一个类似广告牌的柱子上面有各个酒店的按钮,按了对应酒店的按钮后告知酒店,不一会儿就会有酒店的车子来接,可笑的是按钮太低,对话的时候需要弯着腰对着话筒讲话,那姿势真是不太雅观,不知道设计的人是怎么想的。酒店离机场不远,坐车5分钟左右,那里很是荒凉,周边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建筑工地和两家酒店孤零零的在马路两侧,我们住的酒店其实也就是类似国内的快捷酒店,规模也不大,倒是安静整洁。安顿完后,准备做火车去到马赛市区逛逛。马赛机场火车站离酒店不远,步行10几分钟就可到达。机场火车站很小,买票就是在门口的自助售票机上购买,买完后直接上站台等车,车站里一个工作人员都没有,倒像是一个公交车站,车来了就上车,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在这里可以坐火车前往阿维尼翁。马赛火车站(Gare Saint-Charles)着落在这个城市的高处,出车站要下一个大台阶,领着行李上上下下真是悲剧,也不知道有没有电梯可以乘坐。马赛位于法国的东南部,是法国最大的商业港口和第二大城市和地中海的门户,马赛也是各种文化和宗教交汇的熔炉。历史古迹景点集中在老港周围,大部分步行就可以到达。出了火车站沿着大街往老港走,傍晚时分港口的游人逐渐多了起来。老港(Vieux Port)区是整个马赛地区的重心和精华所在,不仅因为此处是马赛的起源地,也因为纯粹的马赛风情只有在此地才能一览无遗。老港周围有许多著名的古迹,包括路易十四时代建造得圣约翰城堡和圣尼古拉城堡。除此之外,老港还是马赛人的生活娱乐中心。老港一带是著名的美食街区,港口的餐厅大多经营着一道著名的马赛佳肴——“马赛鱼汤”。这幢建筑就是马赛市政厅,这也是回国后在Google地图上查看才知道的。1653年开始建造,经历过法国大革命,建築物很侥幸运地沒有受到破坏,并于1948年被列为法国历史古迹。当马赛市长也是真憋屈,就在这么一个小洋楼里办公,门口连个站岗的人都没有。在老港边上有很多餐厅,我们随便找了一家餐厅解决晚饭,正好当晚有世界杯比赛,餐厅内很多人在看比赛,我们点了著名的马赛鱼汤,感觉味道怪怪的吃不惯。饭后准备回酒店时才发现回机场的火车已经没有了,只能打车回宾馆了,花了40多欧。第二天一早坐酒店的班车前往机场取预订好的车前往马斯诺克。我们比预定的时间早了大概半个小时,帮我们办手续的小姐姐说有70欧的税,而我们同行的却没有收,等问清楚了才知道是我们早提车半个小时的钱,交涉后帮我们重新改,等改完了已经是中午了,这次又是给了一辆标致旅行版的车508sw,2次租车都是标致,看来跟标致的缘分还不浅,有了上次在西班牙开车的经历,这次要好多了,出了停车场一路向东前往马诺斯克。马诺斯克当初定行程的时候选择马诺斯克的目的就是欧苏丹工厂店,没有打算在这里多停留。在马诺斯克预定的卡达拉切宜必思快捷酒店就在高速收费站的边上,酒店的停车场上停了一辆非常卡哇伊的小车,车主在很认真的擦拭车子的里里外外,看到我们在拍他的车子很高兴。在酒店查了地图发现欧苏丹工厂店就在我们附近,开车过去也就10分钟不到,看来也真是有缘分。博物馆门前有一小片薰衣草和像麦子的花田,这里已经能感受到薰衣草的味道了。到这里购物的游客不少,但没有什么中国人,估计主要是这里比较偏,国内的旅游团不太会到这种小众的景点。博物馆里详细介绍了欧舒丹的历史,以及欧舒丹各个系列的灵感来源,并展出了各个时期的照片和一些制造设备,厂区就在博物馆后面。专卖店内有个会讲中文的导购小姐姐,热心的介绍了各种护肤品的功能等等,并向我们介绍了离这里不远的瓦朗索勒,说那里是看薰衣草最好的地方,以及圣十字湖景区,建议我们可以开车前往,并不断嘱咐我们要注意安全,因为薰衣草就在公路两边,当地人开车速度又快,所以要特别当心。当初在定行程的时候并没有去瓦朗索勒的计划,听她这么热心介绍后,看看天色还早,毅然决定开车过去看看。瓦朗索勒7月的瓦朗索勒艳阳高照,我们沿着D6公路一路向东,开不多久就可看到路边的薰衣草和向日葵,沿着地势起伏,满眼望去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紫色,空气中也弥漫着薰衣草的花香。薰衣草是瓦朗索勒的精髓,没有了薰衣草就像也就失去了灵魂。这里也因英国作家彼得.梅尔笔下的普罗旺斯·山居岁月一书而享誉世界。路边正好有一个停车场,还有一个2层小楼,楼下是商店,买一些薰衣草制品,满眼望去都是紫色的商品,楼上是餐厅。一条乡间小路将已收割的金黄色麦田和紫色的薰衣草花田分割开来,而上面就是蓝天白云,这就是上帝赐给瓦朗索勒所独有的景色。在此下次是发现车子的右前轮胎有一块胶皮破了,回想一下应该是来的时候有一辆货车迎面过来,路很窄他的车速很快,感觉是迎面冲过来,下意识往右侧让了一下,蹭到了路边的石头,所幸只是橡胶皮有点破损,未能伤到轮胎内的结构。以后的行程总是担心会有问题,好在没出毛病,米其林的胎质量真不错。圣十字湖离开瓦朗索勒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向东,到达凡尔登大峡谷及圣十字湖,这里据说是世界上第二大峡谷,被誉为极限爱好者的天堂,路上有一处房车露营地。一路上车少人稀,可以尽情享受南法的田园风光。只是天色将晚,我们只是在湖边都留了一会儿就回到了马诺斯克。真正到了湖边,景色也不过如此,相对于新疆喀纳斯的景色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真正的景色在路上,你可以沿着南法的乡间小路尽情的享受那里的田园风光。结束了马斯诺克和瓦朗索勒的行程,下一站准备驱车前往泉水镇、赛南克修道院。在马斯诺克的最后一晚去了小镇边上的汉堡王,虽然地处偏僻之地,前来就餐的人倒是不少,很多人是开车前来直接在车上点餐购买,多年前国内的麦当劳、肯德基也推出过这种在车上购买的方式,但是不适合国情很快就消声灭迹了。卢尔马兰 Lourmarin在前往赛南克修道院的路上,路过一个不知名小镇,路边上停了很多车,以为是一个知名的景点,于是决定停车前往看看,顺便休息一下,进入后发现这里是一个集市,很多人在集市上摆摊,卖的东西很繁杂,吃的、穿的、用的啥都有。回来后在谷歌地图地图上查阅才知道这个小镇名为卢尔马兰。这里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阿尔贝•卡缪(Albert Camus)晚年隐居的岁月里最喜欢的一个村落,并最终安葬于这里。这里也是这里也是另一位英国作家彼得.梅尔的最爱。由他的书《A Good Year》改变的电影也是取景于这个典型的法南小村,同时这里又是亚麻纺纱的发源地。我们正赶上这里每周一次的集市,因此热闹非凡,集市上有卖鲜花、自酿的葡萄酒、用薰衣草制成的香皂,以及卖鱼的摊位。我们在这里买了薰衣草味道的葡萄酒和鲜花。这就是自驾游的好处,不经意之间也能发现美好的去处。博约尼 Bonnieux博尼约又译为奔牛村,也是我们路上经过的一个比较知名的山村,也是普罗旺斯地区历史悠久的一座山村,位于法国东南部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下辖沃克吕兹省,座落在吕贝宏(Luberon)山区之上,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时代,也是当地著名的旅游地。彼得梅尔在《普罗旺斯的一年》中多次提到博尼约Bonnieux,今年7月后这里也成了热搜之地。它是普罗旺斯地区最富裕的村庄之一,村外公路旁边有两家米其林餐厅,据说还要预约。村的外围正好有个免费的停车场,我们也就顺着小路往高处走,两边都是砖石建造的民居,有的已经年代很久远了,山村里几乎没有什么游人,也没有什么商铺。奔牛村的最高处是一座12世纪的教堂Eglise Vieille,站在教堂上可以俯视整个村庄。在村子北面3公里处有一座朱利安桥,据说建于公元前3世纪。待我们驾车沿着山村的道路往山下去时才发现,小镇的中心在下面,那里集中了所有的商铺、餐馆,我们到的只是这里的一角,不过我们也了却了到此的主要目的。在心中一直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小众的山村里的人是靠什么生活的,平日里旅游的收入并不足以养活他们,而这里还是普罗旺斯最富裕的村庄,靠农耕知己自足?塞南克修道院塞南克修道院是普罗旺斯三座著名的西多会修道院之一,位于普罗旺斯的阿维尼翁东部,修建在拉韦达田野尽头静谧的山谷中,《普罗旺斯·山居岁月》一书就是以塞南克修道院为故事的背景而展开的。他在书中描绘的塞南克修道院是:薄雾如纱,在湛蓝天空下笼罩着山谷的早晨。我们散步归来,狗儿们身上沾湿了露水,胡须映着阳光闪闪生辉。这便是这座隐于山中的修道院最原始,最真实的生活画面了。我们沿着狭窄而蜿蜒的山路从山顶盘旋而下,终于来到了称法国最美的修道院——塞南克修道院,也是我们这次南法之行的主要目的地。许多游人来此的目的,是为了一睹修道院前的薰衣草花田,这里也被称为“全法国最美丽的山谷”之一,经常出现在明信片上。直到现在,这座1148年就已修建的朴素建筑中,还有正统的西多教士在修行。西多会的修道士素来以严苛律己着称,每天长时间的祈祷、阅读与劳动,休息的时间不可能超过7个小时,吃的是俭约的餐食,住的是不甚舒适的团体宿舍,藉此磨练这些修道士们的心智。每晚6点在修道院的小教堂,每个人都非常专注,神情凝重。那一刻,无论你是否能听懂他们的语言,你都会被信仰的强大力量所震撼,那是发自内心的无法阻挡的吸引。塞南克修道院的建筑简洁而朴实,没有了华丽的雕塑和五彩斑斓的玻璃窗,与这里的山谷融为一体,回归自然,也成就了西多教道士苦行僧般的清规戒律,让人们能够洗净铅华,回归内心的宁静。泉水镇离开了塞南克修道院,沿着山路一路向西继续前往泉水镇,镇口有一处停车场,一个中年男子挎着一个小包在收停车费。沿河边都是餐馆,我们到达的时间正是午饭时间,正好找个餐馆就餐,法国人不知是听不懂英语还是不开窍,跟他说我们人多是否可以把2个桌子拼起来做,他就是不答应,换一家很爽快的拼了桌子。这里人真心的不会做米饭,都是夹生的。泉水镇的沃克吕斯泉是法国最大的自然山泉之一,也是世界第五大涌泉。泉水镇并不算大,但它的地位位置则得天独厚,这里山清水秀,清凉怡人。一进入小镇,就会看到道路边潺潺流水的小河,由泉水形成的小河清澈见底,河床长满了绿色的草,顺着河水往下流淌的方向漂浮,像把整条小河都染成了绿色。河的两岸大树成荫,穿行在小镇河岸,你就能感受到阵阵清凉。镇上的民居、商店和餐厅都是沿河而建,一直延伸到小河尽头的山上。一到夏天,很多法国人都会跑到这里来避暑并且小住一段时间,喝着清甜的泉水,在河边轻松自在地避暑纳凉。坐在临水桌前,品一杯浓香咖啡,听脚下潺潺流水,看眼前浓郁树木,小镇人不仅自己享受着惬意而闲静的生活,也让到这里来旅游的人一样享受这里的轻松与宁静。餐馆占据着小镇最佳的位置,当然只有坐在餐馆里"消费"才能依山傍水地欣赏泉水镇的风景,体验泉水的剔透和清凉。泉中的水草,顺着水流的方向翩翩起舞,蓝天映入水中,泉水或是碧绿,或是翠蓝,美不胜收,一排百年的梧桐树向人们展示着与泉水相随相伴、流经岁月的痕迹。当你老了,可以坐在长椅上看着眼前的流水,慢慢享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晚年生活和体会人世间的爱恨情仇。阿维尼翁由于7月是阿维尼翁的旅游旺季,同时有举办戏剧节,所以酒店一房难求。我们提前1个多月都没能订到,因此也只能在离阿维尼翁有半个小时车程的蒙法维订了阿维尼翁校园阳光公寓酒店(Appart'Hôtel Avignon Campus Del Sol),这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快捷酒店,不过停车倒是很方便。我们到达酒店时已经下午了,酒店前台帮我们办完入住手续后就下班了,早餐每人发了一袋蛋糕牛奶等小食。安顿好后直接驱车前往阿维尼翁老城,在老城区外的摩天轮下正好有个免费的停车场,但车位不太好找。阿维尼翁的城墙由罗马教宗建于14世纪,总长5000米,是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中世纪欧洲古城墙。城墙并不是很高,并没有中国的长城和南京的明城墙威严和壮观,其观赏性高于防御功能。7月的法南不是只有紫色的薰衣草还有盛大的阿维尼翁戏剧节。穿过城墙走进老城是另一番景象,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少艺人在街上表演。餐馆的座椅摆满了街头、广场,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每年7月的车水马龙开始于1947年,当时刚从二战阴影中走出的法国正努力重建,年轻的让·维拉尔用一个戏剧节重新开启了阿维尼翁复兴的大幕。从此后,一出又一出嬉笑怒骂活色生香的新戏在这里接连上演。小镇再也没有了宁静的仲夏夜, 阿维尼翁戏剧节成为万民狂欢的盛筵,敞开怀抱接纳所有对艺术的渴望。被盛情邀约的著名剧团在宫殿的庭院中顺序出演,不请自到的组建剧团在所有可以想象的场地完美表现,而四处行游的民间艺人则在街头巷尾撂地摆摊。满街都是绚丽的广告,到处都是精美的海报。戏剧节的宗旨就是为了推动法国文化艺术的复苏与发展,让高雅的戏剧艺术走出殿堂、走入民间,让普通百姓也能通过戏剧节得到艺术的熏陶。其理念是:让戏剧脱下高贵的外衣,让普通百姓通过戏剧节的熏陶,在潜移默化间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情趣。阿维尼翁戏剧节是法国现存最占老的戏剧节,亦是全球最享盛名的大型艺术节。它己成为欧洲现代戏剧集中展示的大舞台,当代表演艺术界最重要的国际盛典。戏剧节分为IN类和OFF类,IN部分是由法国官方出资邀请,主要在教皇宫内荣誉庭院演出。OFF类部分诞生于1966年,剧目内容无限制,剧组自行出资。主要在城内的戏剧学校、街道或任何地方进行演出。因此就算你没有打算买票来看一场节目,你完全可以就在大街小巷走着,沉浸在热情的氛围里。自从有了off类节目,老百姓似乎更加青睐这些民间自发的演出团体。如今中国年轻艺术家们每年也会来到阿维尼翁戏剧节交流并演出。教皇宫广场上有很多艺人表演,自带灯光、喇叭,有唱歌的、杂技的、舞蹈的都有专业水准。夜幕降临,开车回宾馆。第二天准备去教皇宫,再回到停车场兜了几圈都找不到停车位,只能出来另找停车场,兜了好大一圈才在附件找了个付费的地下停车场,下了好几层好不容易找到车位,停车场的车道窄到刚好一个车身的跨度,在欧洲开车真是考验车技。在中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教皇并不在梵蒂冈,而是住在阿维尼翁。由于教派之间的斗争,从1309年到1403年长达百年的时间内,相继有9位教皇居住这里,并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美和最坚固”的哥特式教皇宫。在教皇返回罗马后,阿维尼翁在教皇特使的管理下,贵族和资产阶级在此建造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府邸。直至法国大革命,阿维尼翁一直为教皇领地。法国大革命前后的一两百年,教皇城多次被作为军事基地并被破坏和抢掠,如今只剩下一个空壳,据说在80年代还在里面账房的地砖下发现了一个金库,里面还有不少金银财宝。不管什么革命,最终遭到毁灭的都是文物。14世纪,出生在 法国波尔多的罗马教皇克莱芒五世,忧心于动荡的意大利投射出的仇恨,最终决定将教廷带离危机四伏的梵帝冈。一座桥,牵引着教皇的目光,越过宽阔的罗纳河,停留在自1274年起就处于教皇统治之下的阿维尼翁的COMTAT VENAISSIN,开始了一段被意大利人嘲讽为“华丽的巴比伦之囚”的逃亡生涯。从此,年迈的教皇忧郁的眼神,被永远镌刻在阿维尼翁的浮沉岁月之中。现存的教皇宫由BENOIT十二世修建,并在克莱芒六世时代被大面积扩建,广袤的土地验证着关于教皇在阿维尼翁时代聚敛起巨额财富的传说。法国大革命的烽烟席卷而过之后,这里再也找不到多少奢华痕迹,也没能留下什么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曾经金玉满堂,也曾破落成兵营马厩的教皇宫在静谧的月光下守护着它的神迹。”这就是阿维尼翁教皇宫的前世今生。在这期间先后担任阿维尼翁教皇的有首位教皇克莱蒙特五世、约翰二十二世、本笃十二世、克雷芒六世、英诺森六世、乌尔班五世和格列高利十一世。这七位教宗都是法国人,是梵蒂冈罗马教廷正式承认的。但是这些教皇多数都道德败坏,贪得无厌,使得这个时期的教皇成为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还有个名词记录这个时期——阿维尼翁之囚。直到1370年意大利国内发生动荡,特别是罗马发生骚乱威胁到这个教皇城市乃至教皇国家的生存,于是格列高利十一世率兵攻入罗马,平息骚乱,并且在圣彼得大教堂为自己举行了三重加冕礼,将教廷又迁回梵蒂冈。所有荣耀都消失在历史上的1415年。教皇本笃十三世的悄然隐退,结束了 阿维尼翁 作为中世纪巴比伦城的绝代风华。此后的500多年间, 阿维尼翁 返朴归真为一座平淡无奇的边陲小镇,失去了神迹的吸引和权力的贪婪,小镇居民重新习惯了宁静的生活。皎洁的月光撒满 阿维尼翁 ,罗纳河的波光翻滚着漫天星辰,狭长的街巷空无一人,小窗后再也没有教皇伤感的追忆,偌大的广场守卫着教皇宫辉煌的轮廓,空荡荡的夜色中时光如水奔流,卷走所有曾经的繁华沧桑。在老城区内沿着城墙继续闲逛,白天城内比晚上要清静许多,游人都集中到了教皇宫和圣贝内泽桥等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桥(Pont St-Bénézet),又叫阿维尼翁桥(Pont d'Avignon),是法国南部著名桥梁,建于1177年,传说一位叫做贝内泽的年轻牧人听到圣音的指示,经由天使的带领,花费了8年的光阴建造了这条桥。这座桥最初横跨罗纳河,连接阿维尼翁和左岸的阿维尼翁新城(Villeneuve-lès-Avignon)。原来的长度为约900米,但因经常遭受洪水而倒塌,不得不多次重建。1668年特大洪水后,这座桥的大部分被冲毁,终于不再使用。此后它被废弃,没有人试图修复它。幸存的桥拱也陆续倒塌或被拆除,最初的22个桥拱今日只有4座保存下来。根据传说,这座桥的建筑设计灵感来自当地牧童圣贝内泽,一位天使命令他修建一座跨越这条河流的桥梁。起初他受人嘲笑,但是他奇迹般地移走了巨大石块,证明他有神灵相助,于是赢得了富人的资助。他去世后,被安葬在桥上的一个小圣堂。至此我们的普罗旺斯之旅就将结束,一路高速迎着夕阳奔向马赛,我们在马赛定的住宿就在火车站边上,方便第二天去尼斯机场回马德里。到了火车站附近发现实在是窄的不行,弯弯绕绕终于到了宾馆门口,几乎是骑着路牙勉强将车挺好,拿了行李办理入住手续。酒店的大堂很小,餐厅也不大。我们住的房间在顶楼,房间倒是很大,还配备了烧水壶,和速溶咖啡和袋泡茶,这大概也是为了迎合中国人的习惯吧,阳台外面挂了一个海尔的空调外机。前台的小姐姐英语真心不咋地,女儿问她附近有没有加油站,说了半天,她在地图上查了一个租车公司的地址给我们。马赛火车站周边的路又窄坡又陡,我们在地图上找了个加油站准备加满油去还车。谁知道快到加油站时遇见了堵车,3百多米的路堵了将近1小时,好不容易挤到了加油站,加满油出来往前走时才知道是警察封路,警察连比划带说的,告诉我们前面“嘣嘣嘣”,以为是有爆炸还是其他什么情况,非要让我们掉头。没办法又是一路慢行原路返回,重新导航去租车公司,七绕八拐的在小街巷中穿行,路上又问了个警察大叔,他连画带比划的告诉我们怎么绕过戒严的路段,绕来绕去经过了黑人聚集区,这里明显比其他地方要乱,一路小心翼翼终于到了火车站附近的停车场。在路上还不停的有摩托车从边上呼啸而过,一辆摩托从边上穿过时将对面的一辆车刮了一下,一溜烟飞驰而去,车主下车一顿乱喊,可见国外也有肇事逃逸的。这一路可谓是马赛惊魂,经过马赛这段路考验,感觉在国内开车那真不叫事。到了租车公司时,工作人员已经下班,只能将车停在租车公司在停车场里的专用停车位,将钥匙放进公司门口的盒子内,只需拉开盒子,把钥匙放进去后推上就可以了。出停车场时,正好遇上一对看上去像中东人的父子在找停车场,女儿跟他说了边上有个收费的停车场。他听我们说中国话,也来了句“谢谢,老板娘”,并告诉我们他在中国做过生意,也是奇遇了。晚餐准备去在巴塞罗那到马赛飞机上认识的那个中国人开的大华饭店。一路上人潮涌动,大家都欢天喜地往老港方向去,突然明白原来是法国国庆日老港放烟花,难怪路上警察说“崩崩崩”。到了老港边上这里已经是人山人海了。我们吃饭的时候听到放烟花的声音,我们到饭店的阳台上看了会儿,那里角度不对,只能看到一点点,感觉那烟花跟国内的不能比。第二天又回到了马赛火车站,准备前往尼斯转机回马德里,马赛到尼斯的火车基本上是沿着海岸线行进,路过土伦、戛纳等城市,正好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火车上旅客较少,一个小姐姐盘着腿在看书。尼斯是南法的蔚蓝海岸的中心城市,而天使海湾则是中心的中心。这里吸引众多游客的原因是湛蓝的天空和海水,以及这一条弯弯海湾 - 天使海湾。盎格鲁大街,也叫“英国人大道”,是尼斯一条沿着地中海蔚蓝海岸的著名的海滨步行道。街上布置了蓝色的靠椅和精美的小屋供游人歇息,享受地中海沿岸的闲散生活,观赏蔚蓝色的海水。天使湾与盎格鲁大道,不只是地中海的最美岸线,更是最性感的天然运动场。2016年7月14日晚发生袭击事件的地方还放着遇难者的相片和鲜花,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消失了。逝者已矣 生者如斯,愿逝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如今街上荷枪实弹的士兵不停的在巡逻。今天是法国和塞尔维亚世界杯决赛日,不时的有球迷举着法国的国旗在街上在欢呼,有的骑着摩托车从大街上呼啸而过,有的则是坐在车顶上欢呼。这期间还有塞尔维亚的球迷坐着车子挥舞着塞尔维亚的国旗在欢呼。到了尼斯,总得下海畅游一番,我们在街边的小店内买了泳衣和遮阳伞。海边无遮无挡,烈日炎炎,只能拿遮阳伞遮挡着换衣服,外国人倒是无所谓,毫无顾忌地就地换衣服,并直接躺在滚烫的海滩上晒着太阳。海边的餐厅也是一座难求,需要提前预定,只能悻悻地离去,另寻地方就餐。匆匆结束了尼斯的半日游,回到火车站,搭乘公交前往飞机场回马德里。在此等公交的人不少,公交车一下就挤得满满当当。公交车基本上是沿着海岸线行进,沿路风景如画,路上有不少人在骑行和跑步。尼斯蔚蓝国际海岸机场(Aéroport de Nice-Côte-d'Azur)是仅次于巴黎和马赛的法国第三大机场,据说也被评选为世界上最美的机场。机场不大,但是在此搭乘飞机的游客不少,夏季这里是旅游的旺季,世界各地人们蜂拥而至。我们到达机场时,正值世界杯法国对塞尔维亚决赛,机场内许多人拿着手提电脑在观看世界杯决赛,不时的欢呼或是叹息。4天3晚的南法之行终于结束了,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又回到了马德里。刚到马德里的时候由于是深夜12点了,未能好好的欣赏一下,这次是下午到达,有机会仔细看看机场的样貌,只是机场太大不可能看到它的全貌。马德里巴拉哈斯机场有四个航站楼,扩建后的巴拉哈斯机场成为欧洲第二大机场,成为伊比利亚半岛通向欧洲乃至世界的桥梁。这次换了一个民宿,离王宫不远,我们到达时女主人已经在房子里等我们了。这是一个迎街的房子,上下两层,下层应该是负一楼,这房子估计以前是商铺,开个饭店或是咖啡店应该不错。房间装饰的很精致,唯一不足的是没有空调,好在早晚还是比较凉快,不至于睡不着觉。在我们住的周围有不少著名的建筑,西班牙王宫、西班牙广场和德波神庙都离着不远。住的地方走出去不远就有一个圣弗朗西斯科埃尔格兰德圣殿,只是路过几次也未见开门。在圣殿附近的公交车站旁边居然看见了摩拜单车,一个老者在好奇的看着,好像要1欧多,比国内贵了不少,不知道我们国内的手机能不能扫开骑着走。在马德里和其他城市公共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都是有桩的,要在规定的地方扫码借还车。据说还有小黄车,只是没能看到。附近的圣安德烈斯教堂。在前往普拉多博物馆的路上正好路过西班牙众议院,那里好像正好有会议,路上有不少荷枪实弹的警察,议会大楼的院子里面很多记者在采访。中午在一家叫“Restaurante Casa Alberto”的餐厅吃饭,这家餐厅拥有近200年的历史,看门口的店招上写着1827,不知是否是这一年就开张了。店内装饰古朴店内挂有许多名人的照片,服务生也都是上岁数的中年人。旁边一位中年妇女看我们望着餐单一脸茫然,特地跑过来用英语向我们介绍她们点的菜,真是热心肠。记得我好像点的是猪肉,味道很特别,反正能适合中国人的胃。普拉多博物馆普拉多博物馆,建于18世纪,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亦是收藏西班牙绘画作品最全面、最权威的美术馆。西班牙广场西班牙广场是为纪念塞万堤斯而建造的,广场上最显眼的就是塞万提斯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1916年为了纪念西班牙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塞万提斯逝世三百年而建造的,塞万提斯雕像的正前方就是他所著的《堂吉诃德》里主人公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的形象。西班牙大厦正在装修,巨大的华为P20广告也只完工了一半,看样子是将把整个大楼包裹起来,现在好像又换成了Mate20的广告了,有钱就是牛逼。德波神庙离西班牙大厦不远就是德波神庙,它处在一个山坡上。这里有人很多,大家都在这里休憩,嬉戏。德波神庙是一所在马德里异地重建的古埃及庙宇。庙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原位于埃及阿斯旺南部15千米的地方,用于供奉女神艾西斯。1960年时,建立阿斯旺大坝时,很多古迹和考古遗址面临危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上呼吁保护下这些受威胁的历史遗产。最终,作为对西班牙协助保护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谢意,埃及政府将这个庙宇赠送给西班牙,西班牙1968年完成在马德里的重建。我们到的时候神庙的四周已经没有水了,不知是何原因?借用了一张网上的照片,神庙在水中倒影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在神庙的后面的观景台上可以眺望马德里王宫和俯瞰城区,夕阳西下王宫披上了一片金黄色美轮美奂。马德里王宫从神庙的山坡上下来,走不多远就是马德里王宫。它建于1738年,历时26年才完工,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宫殿之一,是仅次于凡尔赛宫和维也纳皇宫的欧洲第三大皇宫。内部有3418个房间,每个房间都各具特色。这里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油画、收藏品、兵器、瓷器、钟表、金银物品。国王一家并不住在这里,只是偶尔来这里办公,如果有幸看到王宫屋顶的两面旗帜同时升起,说明国王恰好在这里上班!阿穆德纳圣母主教座堂马德里王宫对面是阿穆德纳圣母主教座堂,1879年正式开工,西班牙内战期间,工程曾被迫中断,直到1950年才复工;而该教堂的建筑样式原为哥德复兴式,复工后的建筑外观被改为巴洛克风格。1993年6月15日,该教堂在时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祝圣下正式启用,成为欧洲最新启用的主教座堂。下午特地跑到西班牙大厦旁边一家叫“金陵美食”的中餐厅吃了鸭血粉丝汤,味道还不错,只是鸭血变成了猪血,店里面还卖南京盐水鸭,但是看了看,感觉不咋样。老板是南京人,还能说一口南京话。在马德里的最后两天里,我们去圣米盖尔市场的的时候路过了波丁餐馆,这也是一家百年老店,餐厅门口排满了等候座位的人,海明威曾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里,借杰克巴恩斯的口这样说过:波丁餐馆是世界上最棒的餐馆之一。这家餐厅建立于1725年,距今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被世界吉尼斯纪录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餐厅,现在的餐厅门口地方橱窗里还放着证书。另外在餐厅里面的烤乳猪炉子窗户上还写着海明威的签名,自1902年开始,这间餐厅就经营西班牙的名菜烤乳猪,在当地久负盛名。圣米盖尔市场在马约尔广场西边,建于1916年。是一座全玻璃建筑,周身以钢结构铸造。是最受当地人欢迎的农贸市场之一。 这里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鲜奶酪、肉类、面包、水果、蔬菜、蛋糕等家常食物更是应有尽有。除了购买食材外,你也可以在此享受地道的当地小吃,这里的人习惯站着吃小食,市场内也设有多张高脚圆桌,供食客们品尝小吃。这里和巴塞罗那的圣卡特琳娜市场一样,早已成了一个旅游景点了。结束了为期18天的旅行,又回到了巴拉哈斯机场,准备打到回府。原以为在T2航站楼退税,排队到了跟前却告知要去T4航站楼,只能打车前往,从T2到T4打车要20欧,真心的远,可见这机场有多大。退税也是真心的坑,只能退美元或是人民币,那汇率也是无语,美元是跟欧元1:1,人民币是1:6点几,真是抢劫哦。女儿跟他们辩论了半天也没用。经济不景气,只能磨刀霍霍向游客了。每次旅行总是匆匆而来,所到之处回想起来总感觉是如蜻蜓点水,未能细细观赏,又期待下次旅行能够放慢脚步,不留遗憾。但是等到下次旅行的时候真的能做到吗?也只能是趁着能走,就尽量走得远一些,莫待无花空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