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9
23797
15
299
作者:华仔在路上
2017年8月小众约旦、圣地以色列+转机半日游伊斯坦布尔、奢华迪拜安曼、杰拉什、伯大尼、死海、马达巴、佩特拉、瓦迪拉姆、埃拉特、耶路撒冷、伯利恒、海法、特拉维夫、伊斯坦布尔、迪拜、阿布扎比。5国13城,8个世界遗产。530张图、17段小视频、8万字,16个月筹划,敲桌子、划重点,百科书式告诉你想知道的中东。其中4楼为本人整理的自编中东文史百科,包括地理、历史、民族和宗教四个部分1.1万字的简要资料,不感兴趣的可以不用往后翻页,感兴趣的可以先看此部分:http://bbs.qyer.com/post.php?action=jump&pid=19793405前言2017年夏,我终于走进了中东这块神奇的土地。2018年冬,我终于从“中东”的记忆和思考中走出。作为有强迫症的我,总是喜欢追求大而全,但行动时却习惯于先细节后整体,只有所有细节清晰、涉及内容贯通、全部文字成稿后才能够静下心来发帖。而这一等就是整整16个月,但好在也留下了足足8万字。好在我记忆力还不错,对着图片回忆细节,跟着谷歌地图确定方位,查着维基百科找寻权威解释,再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将其转化成我的文字,这个过程比准备攻略和实地体验更加耗时费神,因此我非常怕写游记。真实直观的感性认识和后期大量素材的积淀消化,也只是让我摸清了这片土地和历史的基本脉络,虽然十几天的行程算不上深入,但也囊括绝大部分精华。更重要的是我已经把我感兴趣的,了解的和值得记录下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才有了这篇基本令我满意的游记,正所谓行万里路再读万卷书,胜过一切道听途说。关于中东,长久以来人们的固有印象就是神秘的宗教、战乱的动荡、贫瘠的土地,满地的石油,还有新闻里的熟悉的陌生名字。“最近中东又出事了”,似乎这里就是全世界阴谋与冲突的焦点,而那里的人们好像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难道中东真的只是落后与愚昧?别忘了,这里曾是人类共同祖先走出非洲大陆后的第一站,是最早的人类文明的摇篮。四大文明的半壁江山: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在这里,第一个跨亚非欧三大洲大帝国的波斯帝国在这里,天启三大宗教诞生于这里,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帝国、伟大的民族、伟大的人物都曾在这个群星璀璨的十字路口上留下过印迹。而在地中海的对岸,我们熟知的欧洲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都也只是他们的小字辈和传承者。2015年夏的柬埔寨、印度,2016年夏的印尼,2017年1月的尼泊尔,在造访印度教文化圈后,我便把目光投向了更遥远、古老与神秘的中东。其实我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很果断,就在尼泊尔ABC回来不久,2017年2月的南航会员日,我下手了此次中东行的第一单机票,随后6人的队伍也很快就组建完成,其中很多都是之前曾一同出行、兴趣相投的老朋友。不少人会问:中东好玩吗,那里好吃吗?我觉得中东既不好玩又不好吃,想好玩可以去美国、澳大利亚自驾,地广人稀又风景壮丽。想好吃可以去日本、欧洲,吃喝讲究、各有特色。对于中东,不喜欢的人即鄙视又害怕,而喜欢的人却是莫名其妙的着迷和向往。本文仍将以传统游记的手法,以时间为序进行记录,并在其中穿插大量相关背景知识。同时我认为一篇好在游记不仅仅只是有优美文艺的词语、美好吸睛的图片和细致入微的攻略。因此在最后一部分,我还将前期准备的背景知识,按照地理、历史和人文三个部分,来作为一次旅行的空间、时间和感官体验,进行一次全知识点的总结,以便以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总体行程和简要攻略1、机票因为此行中东之行选定的主要目的地国家是约旦和以色列。看航线图非常曲折,实际上是有原因的。首先,国内没有直飞约旦的航班,但通过迪拜、阿布扎比和多哈中转较为方便,价格也合理。其次,以色列航空/国航有北京直飞,海航有北京/上海直飞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每周定期航班,但价格较贵,如果要同时走两个国家就要两次入境以色列。再次,在周边的中东国家中,仅有约旦安曼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与特拉维夫有航班直连。以我所在的郑州及周边到中东地区而言,最便宜和便捷的航线是南航的深圳-武汉-迪拜航线。以迪拜为枢纽,就有了迪拜三日游。南航武汉往返迪拜2953元。而迪拜要想与特拉维夫相连就得通过伊斯坦布尔,正好土耳其航空针对特定时效的转机游客推出有免费的伊斯坦布尔一日游。土耳其航空特拉维夫转伊斯坦布尔到迪拜3319元,没办法这一程没得选。在迪拜与安曼之间,我最早订的是卡塔尔航空的迪拜-多哈-安曼的航班。一是想趁机能体验下土豪卡航和多哈机场,二是价格也便宜1200元左右。可是6月初的“卡塔尔断交”后,阿联酋禁止卡塔尔航空使用其领空,也就是意味着这程机票废了,真真实实地让我还没出发就感受到了中东风云莫测的局势动荡对普通游客的影响。好在航司原因全额退款,我又换了阿联酋航空直飞安曼,但比卡航转机的贵了几百块。阿联酋航空迪拜-安曼1713元。2、签证此行共经过四个国家,其中阿联酋当时对中国人是落地签+免签证费。注意:当时并不是免签,真正的免签是从2018年1月16日开始的。约旦,可以电子签而且还可以打包购买全国旅游通票Jordan Pass。包含一次签证费用与40个景点门票费用,三个价位70/75/80JOD,区别在佩特拉1/2/3天门票。需要注意在约旦境内至少3晚才可以购买,自购买日起12个月内有效,在第一个景点被使用扫描后2周失效。网址:http://www.jordanpass.jo/。此行我们购买的是2次进入佩特拉的门票,共用了安曼古罗马剧院、城堡山,杰拉什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佩特拉和瓦迪拉姆,非常超值,值得推荐。土耳其,可以电子签,60美元,网址:https://www.evisa.gov.tr/zh/,申请过程简单,非常方便,淘宝办理还比官网略低一些。以色列签证稍微麻烦些,需要自己提交签证材料给大使馆或各领区的领事馆,费用为人民币190元,网址:http://embassies.gov.il/beijing/,建议自己办即可不用淘宝代理。另外以色列还可以申请十年多次签证,个人感觉再去一次以色列的可能性不大。3、花费当时预算是2.5W以内即为合理,实际花费为2W,其中5飞的机票总额7985元,签证1430元(以色列签证200元,Jordan Pass85.35JOD≈812元,土耳其电子签$60.7≈413元),13晚酒店住宿人均3673元,约旦5天租车加油人均940元,迪拜2天租车加油人均255元。D0-1,2017年8月3-4日,武汉-迪拜-安曼从武汉乘坐南航CZ3041,经过8.5小时的飞行,于当地时间晚上9点到达迪拜机场T1,然后转到T3航站楼过夜,再一早乘坐阿联酋航空AK901又3个小时到约旦首都安曼,这就是第一天的行程。全程7800公里,12个小时的飞行辗转才到了此行的第一站。因为在迪拜机场有10个小时的转机时间,而且要从T1转到T3,迪拜机场就成了我对中东的第一印象。迪拜机场非常大。共有3个航站楼,T1是其他外航停靠的航站楼,建成最早,条件稍显简陋。T2是Flydubai等廉价航空所在的航站楼。T3是阿联酋航空(Emirates Airline)专属航站楼,也是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航站楼,其代码共享的重要合作伙伴澳洲航空(Qantas Airways)也在此航站楼停靠。我们从T1转到T3需要在航站楼外乘车,一台小巴拖着一个放行李的平板车,很像小时候我在火车站台看到的那种邮包车。而在T3航站楼内,从下飞机到取行李也是需要乘坐机场内轻轨的,第一次遇到我感觉挺新奇。迪拜机场非常繁忙,2017年全球最繁忙机场,迪拜排第3。之前我有过在吉隆坡机场KLIA2航站楼过夜的经历,大半夜还有频繁的起降,稍事休息凌晨4点多就又要开工,当时感觉那里已经很繁忙了。而迪拜机场则是24小时都有飞机起降,其中T3后半夜还能保持差不多每小时一架次的频次。迪拜机场夜里非常冷而机场外非常热。T1转T3时候出了机场,体验了迪拜一天里气最低的时候,37度,窒息的闷热。随便逛了逛堪比购物中心的T3,就在半躺的椅子里裹着抓绒睡袋过了一夜。差不多4点多钟,机场广播开始宣礼,这是穆斯林一日五时礼的第一课。随即两位福州的同伴也到了,她们也是南航经广州转机而来。一位是15年暑假印度和16年暑假印尼的同伴晓丹,一位是17年寒假尼泊尔的同伴妙,后来得知两位恰巧还是在幼师上学时的校友。妙和同我一起从许昌来的大铭因同样的英文名Amy而结缘,而我们三人在半年时间里一同从寒冷的尼泊尔ABC大本营,跨越60度的温差来到了火热的迪拜沙漠。飞安曼的阿航飞机上,坐在我旁边是一位年轻的约旦母亲,怀抱Baby,非常可爱,大大的眼镜和卷曲的头发就跟玩具娃娃一样可爱。纯正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是古闪米特人的后代,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是肤色、瞳色和毛发颜色较深的白种人,跟南欧的西班牙、意大利、希腊人比较像。特别是面对现代着装的阿拉伯年轻女性,我们一般是很难与南欧人做以区别的。落地安曼阿勒娅王后机场。不出机场,在AVIS柜台我们快速办好了租车手续。我们在租租车订的是两部雷诺风朗紧凑型,而实际提到的是一部起亚Cerato和国内见不到的SUV雷诺Duster。从安曼机场出发,32公里就来到位于市中心罗马剧院旁的Amman Pasha Hotel。简单休息下,吃个午饭,倒到6个小时的时差。再开车回到机场去接此行的另外两位队员,来自长沙的海鸥和成成,至此六人小队集结完毕。酒店窗外就是安曼古罗马剧院。一、窗外的古罗马剧院(Roman Theatre)据说古罗马人的幸福生活是由竞技场,剧院和浴室构成的,尤其进入帝国时代以后,统治者们提倡豪华与享乐,所以古罗马比古希腊拥有更多的娱乐场所。这座剧院傍山而建,用巨石修建出扇形的阶梯看台是古希腊罗马常见的样式,在环地中海文明地区很常见。我们持Jordan Pass免费进入。时值傍晚,剧场里有很多市民在此休闲。阿拉伯人热情开朗,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很爱搭讪,这点很像印度人。他们也非常爱自拍和拍照,于是在中东行第一站便成了拍人像最多的地方。这位叫Hali的老师来自沙特阿拉伯国王大学(King Saud University),要跟我合影,还给我留了邮箱要我把照片发给他。跟这家人聊的最多,这三人是姐姐弟弟和弟弟女儿的关系小姑娘非常漂亮也很有镜头感。一群野孩子狂爱自拍二、安曼“三里屯”-彩虹街(Rainbow Street)步行前往安曼三里屯之称的彩虹街,很多咖啡屋、餐馆,也有豪车和时尚的人群,因为穆斯林禁酒,因此“三里屯”独缺了酒吧。路过的侯赛因清真寺(Al-Husseiny Mosque)习大大的著作在夜市的书摊上晚餐在Sofra Restaurant街头斗尬舞夜晚窗外的安曼古罗马剧场。D2,2017年8月5日,安曼-杰拉什-伯大尼-死海-马达巴一、约旦起源-城堡山(The Citadel of Amman)与元旦起源早餐退房后,我们直接开车到了安曼制高点的城堡山,看山顶的博物馆和遗址。公元前13世纪,信奉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太阳神并以其命名的阿蒙人开始组建部落,两百年后他们建立起了如今约旦领土内的第一个国家,阿巴斯·阿蒙王国(Rabbath-Ammon),并将在城堡山上建立的首都称为阿蒙(Ammon),这也就是《圣经》里记载的、被大卫王围攻的拉巴城(Rabbath),当今的安曼(Amman)之名也由此而来。因此可以说城堡山就是约旦历史的起点。整个地中海东部地区都曾被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入侵过,约旦也注定留下了多种文化的痕迹。登上城堡山,整个遗址最吸引人的是几根巨大的科林斯风格石柱,这是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所建的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神庙(Temple of Hercules)的残柱。另外山顶还有4世纪的拜占庭教堂、7世纪倭马亚时期(Umayyad Caliphate)的艾米尔王宫等不同时期的断壁残垣,以及一座小型博物馆。安曼始建于7个山头之上,与同样是坐落在7个山头上、同样历史悠久的罗马和伊斯坦布尔不同,处在荒漠区的安曼缺少了台伯河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滋养。从山顶俯瞰城区,放眼望去一排排低矮的房屋层层叠叠地建在同样低矮的山坡上,单一的枯黄色调,如同很多影视剧里描绘的典型中东城镇景象。镶嵌在山体里的罗马剧场清晰可见,这座修建于公元2世纪的剧院,是约旦最大的一座罗马剧场,可以坐6000人。在修建剧院的时候,脚下这座城市叫费拉德尔菲亚(Philadelphia,美国费城与其同名)。原来在公元前3世纪时,埃及的托勒密二世国王费拉德尔菲斯(Philadelphus)重修阿蒙城并用他的名字为城市命名,意为兄弟友爱之城。直到7世纪倭马亚的阿拉伯人征服此地,又改称安曼。二、罗马古城-杰拉什(Jerash)下城堡山直奔安曼以北40多公里的罗马古城遗址杰拉什。一路上是起起伏伏的山路,路两旁依然是错落有致的低矮房屋,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并不明显。路况很好且没有急转的弯道,开起车来也算舒服。如果说历史厚重、文化多元的城堡山只是今天文化之旅的开胃菜的话,那么杰拉什就算的上是大餐了。在路边摊买水果杰拉什在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统治时期就开始建设城镇。而现有这座布局完整的罗马古城则缘于公元前64年罗马共和国将军庞培(Gnaeus Pompey)的征服。罗马人随后按照罗马城池的格局进行建造并于公元3世纪达到城市建设的顶峰。杰拉什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的古罗马城市之一,有“中东的庞贝”之称,也被誉为“罗马之外的罗马”。遗址的徒步起点从最南边的哈德良拱门(Hadrian's Arch)开始,这座建于公元129年的凯旋门是为了迎接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的到来。途径一座勇于战车竞赛的大型竞技场(Hippodrome)之后,就来到了古城的核心区域,由56根爱奥尼亚石柱环抱的椭圆形广场。石柱是公元1世纪始建,部分是7世纪补建的,这是世界上现存古罗马古迹中保存最完好的圆柱广场。广场周围有一座建于公元1世纪、可容纳5000人罗马剧场。虽然规模仅次于安曼的罗马剧院,但由于杰拉什每年7-8月都会举办艺术节,因此这座剧院至今仍在使用,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洛蒂和卡雷拉斯都曾经在这个千年历史舞台上放歌。由于我们已看过安曼的剧院,因此就没有继续攀登高处去体验这座雄伟的“活”剧院了。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的上层部分位于广场旁的制高点上,在神庙前残留的几个科林斯石柱前可以俯瞰整个杰拉什的全貌。从广场继续向北走,就是列柱大街(Cardo Maximus/Colonnaded Street),有巨大石板铺设路面,路面因长年累月被车轮碾压而留下了数不清的一道道车辙。800米的大街两旁由高大整齐的石柱依次排列。目前大部分石柱已经缺失,只剩下了残破的基柱。据说其实这些石柱不只是装饰,而是悬空水渠的支柱,水从城北的山上引来,沿水渠流入喷泉、浴室供居民使用。而石板街下面有排水道,街面上每隔一定距离设有圆型排水孔,这可能是最早的城市供水系统了。午后走在古罗马的列柱大街上,远处飘来了古城外清真寺的宣礼声,跨越了两个千年,时空和文明的交融在杰拉什古城体现的淋漓尽致。街道两旁是古时的集市、店铺。我们被一位当地“热情”的小伙子叫去参观他们“发现”的神奇的石柱缝隙,他们把一枚硬币插入到石柱底部和基座的夹缝中,轻轻压动勺子就能造成整个十几米高的石柱晃动。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看似千百年来屹立不倒的石柱其实分为几段组成的,并不是严丝合缝,甚至还是有较大错位的。当然阿拉伯人可没有免费的“热情”,展示完绝技之后就会伸手要小费。像这样堆叠起来,但却并不严丝合缝的石柱在古城里随处可见。继续向北走是水神庙(Nymphaeum),门口是一处非常漂亮的喷泉池。阿尔忒弥斯神庙(Temple of Artemis)是整个杰拉什最大最宏伟的建筑。古希腊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是这座古城的守护女神。公元38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Theodusius I)宣布基督教为国教,随后386年,阿尔忒弥斯神庙被拆除,其石材用于建造新的基督教堂。神庙剩下了11根科林斯石柱和一些残破的墙壁。但是我们依然能从高耸的石阶和宽阔的地基看到当年最令人神往的风采。涡卷形的科林斯式柱头,石柱就要这样拍。杰拉什古城非常大,由于天气炎热,我们只走到了阿尔忒弥斯神庙就返回了。在古城的西北部还有很多座基督教堂的遗址,其他区域分布的还有一座犹太教堂和倭马亚王朝的居民区。80多年的考古发掘,目前呈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估计仍有90%的遗迹还埋藏在地下。稍事休整,出发下一站,伯大尼。三、耶稣受洗地-伯大尼(Bethany)从杰拉什继续开车南下80公里来到耶稣受洗地(The Baptismal Site of Jesus Christ)。快到目的地时候会看到约旦和以色列的中部边境口岸的指示牌,边境大桥跨越的就是两国的国界约旦河。约旦这边叫侯赛因国王大桥口岸(King Hussein Border Crossing),以约旦最著名的国王命名;以色列那边叫做艾比伦大桥口岸(Allenby Bridge),以英国将军埃德蒙·艾伦比命名。艾伦比将军曾任驻埃及的英国远征军司令,在1917年指挥军队打败奥斯曼与德国联军并夺取圣城耶路撒冷,开启了英国对此地长达30年的管理,他也曾出现在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里。在约以两国的北中南三个口岸中,中部口岸是连接安曼和耶路撒冷距离最近的口岸,每天开放时间最短,是唯一一个允许巴勒斯坦人过境的口岸,因此安检最为严格、通关效率最低。如果从以色列进入约旦走中部口岸的话,要提前准备好签证,因为中部口岸不能办理约旦落地签。而我们此行将会走的是南部口岸,当然这是后话。因为临近边境,想到约旦河边游览必须乘坐景区统一的中巴车。实际上景区停车场离河边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我们因为没有搞懂景区的分布情况,看到还有路就直接把车朝边境开去了,直至遇到边境检查。估计此处的约旦边防军人见多了我们这种情况,态度非常友好,直接微笑着给我出示了一张说明,让我们回停车场换乘中巴车再来。与国内边境区严肃的氛围不同,原本以为在中东的边境尤其是巴以边境,局势应该更为紧张,没想到却更为轻松,我们竟然可以对着他们拍照。与荷枪实弹的约旦边防军的意外接触,也为此行点缀了些难忘的小插曲。受洗地门票12JOD,不包含在Jordan Pass里,但是在购买Jordan Pass时可以选择以8JOD的优惠价购买此门票。据圣经记载,耶稣的远房表兄、施洗者约翰在耶稣传教之前就在旷野向犹太人劝勉悔改,并在约旦河中为人施洗礼,劝人悔改。他宣传犹太教需要改革,并预言上帝将要派比自己重要千百倍的人物降生。耶稣本人也正是由约翰在约旦河里施洗礼的。虽然《圣经》约翰福音明确指出,耶稣受洗地是在约但河外的伯大尼(Bethany Beyond the Jordan/Al-Maghtas),但具体位置并不确定。根据1996年至今在Al-Maghtas的考古挖掘确认,伯大尼正是此地。2000年3月,教皇约翰·保罗二世(John Paul II)访问了该遗址并认定此处为耶稣受洗地。之后教皇本笃十六世(Benedict XVI)于2009年5月也访问了这里。2015年7月,约旦河外伯大尼的耶稣受洗处成为约旦第五处世界文化遗产,这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世界遗产地。考古学家在此找到古罗马及拜占庭时代的许多遗迹,包括发现了一座5世纪拜占庭时期的修道院,建有祈祷室、浸礼池,教堂里面遗留有大量的陶器、古币和建筑遗迹,在考古去内还发现了非常复杂的输水系统。在这一片荒芜的旱地上,现今已由许多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建筑了不少教堂及退修营地,供朝圣者礼拜使用,希腊东正教的施洗约翰教堂是其中的佼佼者,里面的壁画展示了圣经中记载关于耶稣受洗的场景。有罗马和拜占庭遗迹,包括教堂,修道院,隐士隐居的洞穴,有举行洗礼仪式的水池。在河边收到巴勒斯坦的欢迎短信。约旦河对岸原本应该是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地区(West Bank),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连续居住的城市杰里科(Jericho)就在河对岸不远处。但此区域不断被以色列蚕食,目前被以色列实际占领,因此对岸悬挂以色列国旗。对岸虽然没有以色列的国防军,但也没有人敢贸然越界。受洗处的河面狭窄,仅数米之遥,河道也比较浅,人可以直接站在河道里洗礼。下图为一对母女在听导游讲解,旁边为约旦边防军人。左侧这位母亲手持白衣,准备在更衣下河洗礼,此处提供此类服务和设施。回到停车场,此处有换乘中巴车的时刻表,因为游客不多,我们乘坐时几乎是专车待遇。四、世界最低点-死海(Dead Sea)约旦河的下游就是死海,也是小时候地理课本里的世界之最,最经典的画面莫过于躺在死海里看报纸而不会下沉。准确说死海位于以色列、 巴勒斯坦、约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30米,有“世界的肚脐”之称。死海是地球上盐分居第三位的水体,为一般海水的8.6倍,致使水中没有生物存活。我们到死海边的时候正是将要日落之时,一天没吃饭,我们决定来顿大餐。在死海边的Samarah Mall里的The Ocean Fresh Fish黎巴嫩餐厅看死海日落并就餐。这是死海安曼海滩边众多高档酒店区的一处小型购物中心。一位当地大叔拉着我们跟豪车合影,估计他以为中国人都没见过法拉利,不过这车确实跑的比较远,是沙特来的。商场里的Jordan Kuwait Bank的ATM可以直接用银联通道取款,银联在约旦的使用还是很广泛的。日落很快,可上菜不快。吃完饭天就黑了,但既然来了,我们也只夜漂死海了。Amman Tourist Beach是一处公共海滩,全天开放,门票12JOD。旁边还有一处更高档些的私人海滩Amman Beach,晚六点就关闭了。白天静止的死海,一到晚上因为潮汐作用,岸边浪还是挺大的。漂的时候一定要头朝岸边方向与海浪保持同向,否则超高浓度盐水的滋味会让眼镜和鼻腔非常不舒服。岸边的结晶盐像石头一样硬,非常扎脚。总之亲身体验了下,确实能仰面漂起来!但遗憾也有两处,一是没有体验到用黑乎乎的死海泥涂抹全身,二是因为天黑没有留下一张漂在死海的照片。上岸冲洗后,趁着月光和夜色,我们继续行驶40公里的山路,来到今天的住处,位于号称马赛克之城的马达巴的Mosaic City Hotel。安曼-杰拉什-伯大尼-死海-马达巴,一天五地,将近200公里的路程。多么充实的一天。D3,2017年8月6日,马达巴-佩特拉一、摩西与尼波山(Mount Nebo)早饭后我和两个Amy、成成四人开了一部车,走昨晚来时的山路,十几分钟来到位于马达巴西北部的尼波山,把车停在路对面,进入景区。一条笔直的石板台阶与林荫大道,普通的就像一座山顶公园。Jordan Pass不含尼波山的门票,2JOD需要单独购买。在尼波山,上帝为犹太先知摩西(Moses)遥指了眼前的约旦河谷,也就是那片流淌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Promised Land)。作为犹太教的创立者和最伟大的先知,摩西最终也没有踏上那片土地,尼波山最终成了他的升天地。为了拯救几乎丧失的信仰,他曾率领被奴役的犹太人逃离埃及,返回上帝应许给他们祖先的迦南,这就是著名的《出埃及记》。在沙漠里艰苦跋涉40年,最终在尼波山上,他们终于看到了那片流淌着奶与蜜(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的应许地。摩西未能踏足近在咫尺的应许之地的原因是其未按上帝的指示行事。当时犹太人闹了水荒,上帝指示摩西“吩咐磐石”出水给犹太人,可他因为被犹太人的无知激怒而“仗击磐石”以出水。磐石代表的就是上帝,虽然以前上帝曾吩咐他这么做过(据说那次是在佩特拉),但这次120岁的摩西永远留在了尼泊山上。与摩西有关的故事,离不开两座山,一座是尼波山,另一座是埃及的西奈山。在西奈山上,上帝显灵并赐给他十诫,这就是上帝跟犹太人所订立的契约,《摩西十诫》也是《圣经》中的行为准则和犹太人的道德规范。站在山顶上向西眺望,死海、约旦河谷尽收眼底,但看出去十分荒凉和贫瘠,很难想象那是当年流着牛奶和蜜的地方。据说天气晴朗通透的时候,还可以看到耶路撒冷,事实上这里离耶路撒冷、伯利恒等几座古城都只有几十公里而已。山顶上还耸立着一架巨大的象征摩西神杖的盘蛇十字架,也就是摩西“仗击磐石”的神杖,当然这是后世之人所立。尼波山现在是由罗马天主教派驻守护圣地的的圣方济各会(Franciscan Order)掌控,从1933年开始,教会对这里进行了多次考古挖掘,发现了早期朝圣者所描述的教堂、修道院和许多历史遗物,确定了这里是圣地,尼波山开始被关注。尼波山上第一座纪念摩西的教堂始建于公元4世纪,现在这座教堂的大部分建于6世纪,地板上有巨大的马赛克拼图铺就。从悬挂的海报上看,这座教堂还经常举行宗教活动,特别是一副纪念圣方济各会教士抵达圣地800周年的纪念活动海报,从1217年至今正好800年。教堂旁边还有一个小博物馆,教皇约翰·保罗二世2000年3月那次行程也访问过这里。偶遇香港朝圣团。二、马赛克地图与圣乔治教堂(St. George's Church)回到马达巴镇中心,我们又参观了著名的圣乔治教堂,教堂门票需单独购买,不过也仅有1JOD。这是一座新建于19世纪的东正教教堂,其原址上是一座6世纪的拜占庭教堂,因其镶嵌有最早的中东马赛克地图而闻名于世。这幅马赛克地图长25米,宽5米,由200万块彩石拼成的。地图覆盖了从埃及到黎巴嫩的中东地区,并把耶路撒冷放在中心位置。它准确无误地标出了公元6世纪这片区域的城市、河流、海洋的位置与地形特征,并用古希腊语标注了157个圣经中的地名,还介绍了著名人物和相关的历史事件,将地理标示和宗教象征巧妙结合,使后人对基督教传入的最初几个世纪里该地区的情况有所了解。原地图目前只剩下了三分之一扔留存于此,但仍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后人根据图中标示的地理位置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多重大发现。在教堂入口处的小房间里可以看到相关介绍,包括复原的地图与现在地图的多语种地名比照。与我们现在看地图的习惯不同,这张地图展示的是以约旦河的西岸为中心的上东下西、左北右南的视角。12个已标注的地名包括了耶路撒冷、伯利恒、死海、约旦河、杰里科、雅各泉所在的示剑城、地中海、西奈山、尼罗河三角洲、卡拉克和希伯伦等。只有11所指的圣罗德修道院(St.Lot's Monastery)我并没有搞清楚所指是哪里。收蜡烛的小姑娘。其实我也不确定这是个女孩还是男孩,胖乎乎的留着一头长卷发,挺可爱的就姑且算是个女孩吧。小姑娘在教堂跟随父母做事,把信徒们使用过的香火也就是蜡烛,整理好后重新使用。结合此行之后的经历,我大致发现了一个规律:大部分教堂基本都是免费参观的,但蜡烛一般都是收费的,而基督徒花钱点蜡烛就跟佛寺里信徒烧香拜佛差不多,所得资金用来支持宗教场所的建设和维护。教堂里除了地板上巨大的马赛克地图,在墙壁上还有很多用马赛克制作的中世纪风格圣像。马达巴被称为“马赛克之城”绝对名不虚传,连我们住的酒店都叫做马赛克之城酒店(Mosaic City Hotel)。顺便提下,马达巴是一座非常清新文艺的小城,到处都是马赛克的艺术品,连我们住的酒店里都有。这座不大的酒店性价比非常高,设施齐全甚至还包括健身房。马达巴的消费水平比起首都安曼和佩特拉等地便宜很多,一瓶可乐在安曼需要1个JOD,堪比欧洲物价,而在马达巴只需要0.3JOD。我在马达巴的街头也买过类似鸡肉卷之类的肉食,0.5JOD一个也是非常超值了。总之,比起著名的杰拉什和佩特拉,被许多人忽略的小城马达巴非常值得推荐。三、初入佩特拉古城(Petra)在马达巴的这个早晨非常充实。从圣乔治教堂步行回到酒店,我们继续出发。沿着15号沙漠公路大约220公里到达此次约旦之行重点中的重点、世界新七大奇迹、纳巴泰王国故城、玫瑰城之城的佩特拉古城。佩特拉古城所在地是一个叫做作瓦迪穆萨的小镇(Wadi Musa)。午后入住Petra Moon Hotel,因为错过了午饭时间,加上早上在Mosaic City Hotel吃的太好,大伙一起在房间吃了从国内带来的泡面,竟然感觉味道还不错。夏季炎热的天气再加上紧凑的行程,我们通常都是早餐吃饱,中午没饭,晚餐再吃顿大餐,全靠精彩丰富的精神食粮给我们提供全天的动力。佩特拉的伟大不是能够一天就走完的,我们的Jordan Pass选的都是2日票。简单休息后我们就进入了佩特拉景区。从酒店走下来不远就是景区门口。在进入景区门口不远的小商店里,我特意买了一条阿拉伯头巾,10JOD一条,比杰拉什的7JOD还贵了一些,可是为了第二天应付暴晒,这头巾还是非常管用的。阿拉伯男人的头巾分为白色的Gutra和提花头巾(Kaffiye或Shemagh)。我买的就是提花头巾卡菲耶,是一种方巾,有多种颜色和图案。对折后将其放于头上,再套上一个黑色驼毛头箍固定。头箍上还有飘带垂下来,非常有异域特色。夏季遮阳防晒,冬天还御寒保暖。当地常见的有黑白格和红白格两种,卖家说黑白格的头巾是巴勒斯坦风格,红白格的是约旦风格。因为阿拉法特的头巾形象太经典了,所以我选了黑白格子。包装好形象后,我们开始步入景区。入口处是碎石软沙路面,有专门的马道,也可以骑马到西克峡谷入口,而峡谷里就是石头路。景区非常大,我们下午5点钟进的,只能徒步1号主线(Main Trail)的半程:入口-西克峡谷-代表性建筑的卡兹尼神殿藏宝库-正街-剧院。初步感受了佩特拉之后,我们就匆匆出来了,最精彩部分都留给了第二天的徒步。晚餐在Red Cave Restaurant,这是LP中东中文版推荐的餐厅,顾名思义是一家位于洞穴里的餐厅,经营的是当地贝都因特色菜,主要是蒸米饭配羊肉和蔬菜,有点像新疆的手抓饭。百度可以找到这家餐厅,他们有专门的英文网站来介绍贝都因美食和自家菜单。贝都因是以氏族部落为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部族,贝都因人是阿拉伯人中的少数民族。几千年来,贝都因人生活在地球上最酷热干旱和环境最恶劣的阿拉伯沙漠中,练就了超强的适应力和耐力,也形成了坚韧、英勇、慷慨、高傲、热爱自由的民族性格。贝都因人也在约旦文化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D4,2017年8月7日,佩特拉一、佩特拉的历史和传说佩特拉古城是约旦最著名的标志性景点,也是约旦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在2007年全世界网民评选的“世界新七大奇迹”中,佩特拉古城位列我国长城之后名列第二位,其他五个分别是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像、秘鲁马丘比丘遗址、墨西哥奇琴伊查库库尔坎金字塔、意大利罗马斗兽场和印度泰姬陵。同时,佩特拉古城单日50JOD约合480元人民币的门票也被称为全球最贵的门票。当然这是单论门票而言,一定会有其他花费更高的景区但那可能包含了车船交通、缆车和其他浏览项目,而佩特拉的门票只是一张入场券。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为古代阿拉伯部落的纳巴泰人的王国首都,公元前 1 世纪时极其繁荣,成为连接地中海沿岸与红海沿岸、南亚,两河流域与埃及之间的贸易中心,特别是控制了乳香和没药(一种橄榄科植物的树脂,具有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的“软黄金”之路。古城几乎是全在岩石上雕凿而成,岩石珊瑚般的微红色调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亮,因其绝美的颜色又被称为“玫瑰之城”。公元 106年佩特拉被罗马帝国军队攻陷,从此纳入了罗马帝国版图成为阿拉伯行省。随后红海海上贸易和丝绸之路西段的兴起,佩特拉开始衰落。但罗马军队并没有放弃这里,而是把佩特拉打造成了罗马风格的城市,包括了剧院、神庙、浴室和列柱大街等。在公元4世纪和6世纪的两次地震后,到7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征服时,古城已是一座废弃的空城。直到1812年被瑞士探险家伯克哈特(Burkhardt)发现并确定,其重见天日的时间与英国人找到婆罗浮屠的时间大致相同,比法国人重现发现吴哥窟要早四十多年。当初纳巴泰人选择在这山谷里凿出一个佩特拉作为首都,主要有三点原因:1、唯一通道的西克峡谷作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2、山顶上资源丰富,有利于游牧。3、修建的水道等水利和蓄水设施可以保证城内的水源充足。在荒漠地区,水就是生命线的,当初罗马军队就是切断了水源才使纳巴泰人不战而降。也正因为附近有水源的存在,据说《圣经》里摩西第一次为犹太人“仗击磐石”出水就是在这里发生的。二、藏宝库-卡兹尼神殿(Al Khazneh)佩特拉古城的入口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狭窄峡谷通道,名为西克峡谷(Siq)即蛇道,蛇道的叫法非常贴切。峡谷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仅2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这里最贴切不过。走着走着,透过这“一线天”尽头的岩壁缝隙,忽然间豁然开朗,一座金黄中透着红色的巨大罗马式殿堂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岩壁上。虽然昨天下午我们已经目睹卡兹尼神殿的雄姿,但此刻仍然觉得震撼,站在那里,人会显得非常渺小,而古人的奇思妙想和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历经千年仍然非常伟大。卡兹尼神殿是整个佩特拉的标志和最伟大的建筑。神殿是从山体里掏空而建,高约40米、宽约30米,分上、下两层,下层有6根科林斯门柱,上层有多个神龛装着雕刻精美的人像,横梁、门檐都有的精细图案。卡兹尼神殿俗称藏宝库(Treasury),传说中埃及法老在追赶犹太人的时候将其宝藏放到神殿顶部的骨灰坛内。而现实里,这座神殿其实是佩特拉鼎盛时期的国王亚利达四世(Aretas IV)的陵寝,当然肯定也会有不少的宝藏。甚至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所说芝麻开门的那座宝库也是这里。电影《夺宝奇兵3》和《变形金刚2》也在这里取景。现在神殿前已被围栏保护着使人不能进入内部参观,具体内部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得而已。但从余秋雨《千年一叹》和凤凰卫视纪录片《千禧之旅》可以看到,至少十几年前还是可以进入,而主持人鲁豫就曾进入到其中:大厅里空空如也,四周大门又都是封死的。其实兹尼神殿下面还有一层,从围栏往下看够看到其中一部分。1996年考古发现神殿下方的墓葬正是国王亚里达四世及其亲属,目前已经被尘封在地下。三、徒步线路(Trail Guide)沿着卡兹尼神殿继续往里走,峡谷变得开阔,里面有一座隐没于此的古城。古城核心就是这个大广场,叫做正街(Street of Facades),是一片位于阶梯型山墙上的墓室群。正街所处的广场周边都被悬崖绝壁环抱,四周雕凿有各种庙宇、宫殿、剧场、雕像、壁画和洞穴墓群等。昨天我们就是走到了此处的剧场就返回了。从景区入口-西克峡谷-卡兹尼神殿-正街-列柱大街-纳巴泰博物馆叫做1号主线(Main Trail),全长8公里,难度级别为Easy。都是平路难度最低。而佩特拉推荐的几条徒步线路都是从正街所处的中心广场周边开始的,大致是这样的:2号皇室墓穴线(Royal Tombs/Al-Khubtha Trail),从正街附近的大剧场继续往前走不远,右手边有一条上山的路就是皇室墓穴线,这是一条单行线,需要原路返回,全长3.5公里,难度级别为Hard。3号高祭坛线(High Place of Sacrifice Trail),在正街和剧院中间位置,有一条山路到古城最里面的1号线终点附近的Qasr al-Bint神庙(俗称女儿宫)附近,全长3公里,难度级别为Hard。4号修道院线(Al-Deir/Monastry Trail),也是一条单行线,从1号线终点的纳巴泰博物馆上山再原路返回,全长2.5公里,难度级别为Hard。这是游客常走的线路,难度适中,如果有两天的时间,可以走完这四条。我们只有一天时间,选择的是可以俯瞰卡兹尼神殿的2号皇室墓穴线,位于最深处可以到山谷外的4号修道院线。另外还有官方推荐难度级别为Hard的5号和6号线路,难度级别为Moderate的7号和8号线路,5、6、7三条线起点为古城最里面3号线的终点附近,8号线起点为西克峡谷起点前。另外在卡兹尼神殿附近也有一段石阶看似可以上山,但那并不是一条徒步线路。四、俯瞰藏宝库的皇室墓穴线(Royal Tombs/Al-Khubtha Trail)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阳光都无法照进狭窄的峡谷,而只有上午的一个多小时,阳光可以照亮卡兹尼神殿,让整个宫殿反射出金黄透红的光泽。位于卡兹尼神殿对面的皇室墓穴线终点的悬崖边居高俯瞰,能够以独特的视角看到“宝库”。为了节省体力和时间,我们选择了骑驴上山走皇家墓地线,单程5JOD。山路不好走,很多地方都是沙子,快到山顶时才有石阶。山顶最好位置正对神殿的观测点都被人圈起来了,明码收费1JOD,可当时没人在,我们就只管进去拍照。视野确实很好,能够看到卡兹尼神殿前围栏内的地下部分。拍照后步行下山,沿途能看到几座皇室墓穴,并能看到对面的中心广场和剧院。佩特拉的剧院并不是像安曼的罗马剧院那样用石块搭建,而是硬生生地在山体里雕凿出来的,由纳巴泰人修建、罗马人扩建。历经风雨已经残破不堪,我们昨天也只能在外看,不允许游人踏入。回到中心广场,继续走就是罗马人修建的列柱大街(Colonnaded Street),其实这里才是古城的中心,是人生活的地方。而前面所走的其他地方基本都是一座亡灵之城。列柱大街两边都是神庙、浴室、宫殿和教堂等等,布局与杰拉什古城类似。大街上最雄伟的建筑是大神庙(Great Temple),目前只剩下基座和几十根坍塌的石柱。大神庙前遇到的猫,四周极缺水源,这里的猫看到游客后会主动上前要水喝。继续走到古城最里面,环境一下子变得舒适起来,山谷的尽头有了水池和绿植。纳巴泰博物馆因为整修没有开放,我们就在隔壁也是古城里为数不多能称得上的餐厅,Plaza Resort Basin Restaurant吃自助餐,可以选择16第纳尔或24美元两种结算方式。这是四星级的Crown Plaza Resort酒店管理的餐厅,也是LP中东中文版上推荐的佩特拉的餐厅,冷气十足,菜品丰富,还有很多甜点,唯一缺点就是饮品要单独收费。五、最深处的修道院线(Al-Deir/Monastry Trail)在餐厅满血复活出来,正是一天最高温的时候。冒着酷暑,包好头巾,只剩下晓丹、大铭和我,三人继续出发,前往古城最深处的代尔修道院(AL-Deir Monastry)。从这里登1800多级台阶而上就是代尔修道院,古道两旁的山谷中奇石怪峰林立,岩石色彩纹路各异。这是佩特拉的最远处,能够看到佩特拉山谷的外面世界。代尔修道院是一个和卡兹尼神殿造型类似甚至更大更具规模的纳巴泰宫殿,之所以叫修道院是因为在墙壁上发现了拜占庭时期的十字架。修道院也是佩特拉看日落的最佳地点,傍晚时坐着椅子看夕阳撒在修道院上,应该不亚于欣赏一部视觉大片或是宏大的戏剧,只可惜此时离日落尚早。再走一段可以看到山谷外的风景,到处都是Best Veiw of Petra/Jordan/World,都是当地人吸引游客前去喝茶消费而立的。下山到博物馆,原路返回即可走出古城。但也可以骑骡子走山路,到无人问津的北门所在Uum Sayhoun小镇拼汽车回到佩特拉正门,可以避开回头路的枯燥和炎热的天气。骡子+拼车可以搞价,从10JOD我们搞到了7JOD一人。牵驴子的小伙子说,他们贝都因人平时就住在佩特拉的山洞里,而在城里也有自己的房子。六、烛光吟唱与佩特拉之夜(Petra by Night)出景区我们就买好了当晚烛光之夜的门票,这是佩特拉门票外的单独项目,只有每周的一、三、四三个晚上的20:30-22:00才有,门票17JOD或$25。恰巧今天是周一,但其实我在规划整个中东行程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不管网上说的多么不值得,我也要去体验下。夜幕后,天气很快转凉。再次从检票口走进西克峡谷,沿途只有两行烛光牵引,像是将要举办某种神秘的仪式。盏盏烛光将岩壁映得暗红,而抬头仰望一线的月空却是幽蓝的。此刻没有白天里的喧闹,一切仿佛都是静止的,只有黑暗中脚步声的回响提醒着我们不断移动的步伐。表演是在卡兹尼神殿前进行的。又是一个猝不及防,刹那间走出了黑暗,神殿前上千百根蜡烛透过羊皮纸灯笼摇曳着。人们安静有序地席地而坐,自然形成了观众区,坐定后会有当地人过来发放一杯阿拉伯红茶。忽然寂静被一声凄美的笛声打破,但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随后又是一段吟诵,大概是阿拉伯吟游诗人在篝火旁边跟陌生的旅者讲述着古老的传奇,娓娓道来的浑厚嗓音让人着迷。没有灯光、音响和舞美,神殿前的台阶就是舞台,自带回响的峡谷就是天然的扩音设备。全程只有两个不算是演员的当地贝都因人撑起了整场演出,而人们几乎都是在屏住呼吸聆听着穿越时光而来的旋律。演出很简单也很原生态,但却因为这场景和氛围的烘托而变得神秘感十足。随着彩色灯光轮番打到神殿上,玫瑰之城突然又焕发出多彩的姿态,一下子把我们从古时拉回到了现实。演出结束,人们在五彩斑斓的神殿前拍照留念。在回程的路上,我们故意放慢脚步,只想在这神奇的梦境中多呆一会儿。西克峡谷通往卡兹尼神殿,峡谷所营造的仪式感不亚于许多庄严的神殿前高耸漫长的阶梯。快要离开佩特拉了,有一副经典画面在我脑海里历久弥新:一个人走在蛇道里,前方峡谷中传来带着回音的马蹄声逐渐清晰,转眼间一群头裹格子头巾、身着各色袍子、画着浓重眼影像极了加勒比海盗的贝都因青年策马扬鞭地出现在转弯处,然后呼喊着风驰电掣地从身边飞过,消失在岩石后面,只留下马蹄扬起的灰尘。佩特拉的浏览至此全部结束,确实名不虚传,非常震撼。而今天我的脚步也对得起这种震撼和微信朋友圈运动榜的第一名,酷热中行走的3.5万步。七、佩特拉的深入推荐佩特拉非常值得推荐,有意思的是连LP推出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中文版中,竟然也对不属于这两个国家的佩特拉进行了详细介绍。风景自不细说,但是关于突然鼎盛而又突然消失的纳巴泰文明,我们知之甚少。推荐几篇详细介绍佩特拉历史文化的文章:1、《约旦佩特拉古城 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新七大奇迹”》,http://mini.eastday.com/bdmip/180421070626574.html2、《垄断香料之路的佩特拉为何彻底衰落?》,https://www.douban.com/note/652992120/另外关于古城详细的浏览路线规划,穷游上有很多帖子,推荐其中最为详尽,给我规划行程帮助的最大的一篇以示感谢:3、《战火包围下的一片“静土”-2016年五一约旦10日游(含攻略总结)(完结)》,https://bbs.qyer.com/thread-2491454-1.html4、在入口的游客中心(Petra Visitor Center)有中文版介绍免费提供,佩特拉的官方网站:http://visitpetra.jo/D5,2017年8月8日,佩特拉-瓦迪拉姆在Petra Moon Hotel共住了两晚,感觉非常好。这个酒店设施比较新,同时也接待大型旅游团。酒店屋顶有一个泳池和一个露台烧烤餐厅,一楼的自助早餐也很丰富。酒店早饭后,我们收拾行装继续往南到沙漠深处去。出瓦迪穆萨的35号王国公路上有几个高档酒店,可以以非常好的视野看到佩特拉所在的山谷外侧地貌的全景,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约110公里就到了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瓦迪拉姆(Wadi Rum)。在阿拉伯语里,瓦迪(Wadi)是河谷、山谷的意思,同例佩特拉所在地叫做瓦迪穆萨(Wadi Musa)。一、走在外星球表面-瓦迪拉姆(Wadi Rum)瓦迪拉姆是世界自然和文化的双遗产,是此行我拿的LP中东中文版的封面。位列全球50部最伟大的史诗电影第一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马特·达蒙的电影《火星救援》就在此取经。瓦迪拉姆又称月亮峡谷,是因为它的地表形状与月球表面环形山极其类似,又月球表面一样宁静沉寂。而其作为火星地表进行电影取景是始于2000年的《红色星球》。瓦迪拉姆之所以能够模仿外星球地表,是因为其不同于传统印象的沙漠,既是沙漠,又是峡谷。这片沙漠的沙子并不是普遍的金色,而是以酒红色为主,而且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的光照下,沙子又呈现不同的颜色。PS:去瓦迪拉姆旅行,一般都会选择一天一夜团(One Day Overnight Tour)。我们选择的是LP中东中文版推荐Rum Stars Camp,40JOD/人,包括:车费、住宿费、当天午餐和晚餐、第二天早餐,通过邮件预订并谈价格,结束行程的时候再付现金即可。网址:http://www.rumstars.com/content/one-day-overnight-stayJordan Pass是包含瓦迪拉姆门票的,实际上一路走来,约旦的景区门口很少认真检查门票,绝大多数都没有扫描门票上的二维码。开车经过游客中心,大约11点我们到达了Rum村,与向导接头后。我们把车放在停车场,收拾出当天所用的简单行李,换乘沙漠越野车开始全天行程。先是劳伦斯泉(Lawrence's Spring),也有翻译成劳伦斯之春那是肯定不对的。据说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帮助当地贝都因人建的水道,以管道引水下山,以供人畜引用之需。然后是一片红沙丘(Red Sand Dune),可以步行走向山丘的顶端,只不过沙子太烫,我就留在车上开始凹造型了。一路带我们的越野车内部情况。然后是一处150米长的哈扎里峡谷(Khazali Canyon),山脊深处的狭窄裂缝包含许多纳巴泰语、希腊语和塔木德的铭文和图案。此时已到正午时刻,我们绕到一块巨石后面,开始午餐并休息。沙漠里只要可以躲避暴晒,干燥的天气就会使得在背阴处也非常舒适。午餐是向导兼司机提前准备好的,主要是面饼、蔬果、果汁和沙丁鱼罐头,另外车上还有保温箱装的冰镇纯水,一路上倒也舒适。休息到下午5点才继续行程。先是徒步了另一个比较长的峡谷Burrah Canyon,下图是在峡谷出口处。然后来到一处比较容易攀登的天然石桥Umm Fruth Rock Bridge。在路上我们还看到了瓦迪拉姆最大的石桥Burdah Rock Bridge,只是这个桥在山顶上,不太容易攀爬,虽然比美国犹太州拱门国家公园的石桥小很多,但是也足够震撼了。将要日落之时,我们来到一处面朝山谷的开阔地,登上小山,坐在悬崖边。向导烧好了阿拉伯甜茶递给我们,静静地守候荒漠日落。当太阳下沉到地平线以下时,瓦迪拉姆好像又变换了颜色。全景模式下的单人两次入镜。晚上住沙漠深处的帐篷宿营地。说是帐篷,其实叫做小木屋更合适,两人一间,晚上开窗睡觉非常凉快。晚饭前,营地主人特意邀请我们去看做晚餐用的地锅,其实就是把所有食材都放到沙地的锅里闷熟,有点像我们把红薯埋在地里烤。晚饭有鸡肉和米饭,味道非常不错,我们竟然都回碗了,这大概是我们在约旦吃到最有味的一顿饭。营地用水都是从外面拉来的,用备用大水桶放在高处引流,有卫浴间可以洗澡。应该说整个Rum Stars Camp的食宿条件要比我想象中的好很多。久居城市的人们即便到了农村,都很难再体会到月光如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而在瓦迪拉姆,我感受到了。皎洁的月光把远处的石山照亮,月亮峡谷不再是酒红色,整个画面从白天浓烈的彩色变成了简约的黑白,只有天空还泛出深蓝。我用石头抵住相机,30秒的快门拍出几张营地和远山的照片,用佳能的屏幕看到十分清晰,而要想在电脑上显示清楚就只能增加亮度了。多么珍贵和安静的一夜。明天就要从南部城市亚喀巴口岸离开约旦了,今晚在传奇的劳伦斯上校曾经战斗过的地区,我想简单介绍下约旦及周边国家。二、哈希姆家族与阿拉伯的劳伦斯阿拉伯国家其实都没有什么历史可言,准确说是国家历史。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一般都会经历部族、民族和国族的过程,比如我们中国的炎黄部族、汉族和中华民族。阿拉伯人由于长期生活在环境恶劣的荒漠地区,一般来说个人和家庭必须依靠家族,家族必须依靠部族或部落才能生存下去。比如伊斯兰教规定的五功“念、拜、课、斋、朝”的课功就是要施舍财物帮助周围的穷人。再加上阿拉伯地区地广人稀、各部族之间分布非常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因此长期以来对于阿拉伯人来说,对部族的认同远强于对民族的认同,就更别说国家的概念了。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地区是指地中海东岸和两河流域一连串肥沃的古文明的诞生地,从地图上看其整体好似一弯新月。其实这片土地上的国家包括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和伊拉克等都是近百年来才建立起的国家。准确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战败的奥斯曼帝国的版图中被英法等战胜国瓜分并策划扶植起来的。就像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一样,随意生硬的划分和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都是当初帝国主义刻意遗留下来的,在当今和将来都将难以调和。约旦的历史只用看近百年就可以了。约旦国家全名是约旦哈希姆王国(The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其中的Jordan与篮球巨星乔丹是同一英文单词。国名中的哈希姆表明则这个国家元首的出身尊贵,即来自圣裔的哈希姆家族。准确说约旦国王是先知穆罕穆德的女儿法蒂玛(Fatimah bint Muhammad),与先知的堂弟兼女婿的阿里(Ali)的大儿子,也就是先知的大外孙哈桑(Hasan ibn Ali)的后代。哈桑后裔所在的这支哈希姆家族世代留守在麦加和麦地那,作为两圣地监护人,获得了“谢里夫”(Sharif)的称号意为高贵的人,10世纪起被任命为圣地所在地区的“埃米尔”(Emir)意为总督。就血统来说,约旦是目前所有阿拉伯国家元首里“根红苗正”的独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整个哈希姆家族来说,不能像成吉思汗嫡系后裔那样称其为“黄金家族”,因为哈希姆是以先知穆罕穆德的曾祖Hashim命名,因此包含的血脉大而广,哈西姆家族后代不等于先知的直系后代,但关系上是比较近的。比如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王朝阿拔斯王朝(Abbasid Caliphate)是源自先知的叔父的,因此也算是哈希姆家族。言归正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为了策反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诸部,决定帮助阿拉伯人独立,史称“阿拉伯大起义”。英国情报军官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Thomas Edward Lawrence)上校被派往执行此项任务。在1962年的经典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里,劳伦斯取得了费萨尔王子的信任并帮助阿拉伯人攻下了红海海港亚喀巴,深得这一地区阿拉伯人的信赖和尊敬。劳伦斯的形象也出现在2015年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同题材电影《沙漠女王》中,但这部电影似乎就没有那么有名了。女主角格特鲁德·贝尔(Gertrude Bell)是也是一名英国的探险家和外交家,据说《古墓丽影》就是以她为原型的。“女王”之称绝非浪得虚名,贝尔的角色远非“女版阿拉伯的劳伦斯”那么简单,她曾参与策划并“组装”了由三个不同宗派组成的伊拉克这个全新的国家,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画了一条原本并不存在的国界,也为日后伊拉克内乱埋下了隐患。同时她还协助哈希姆家族的费萨尔王子成为伊拉克国王。两部电影里都出现的费萨尔王子是反奥斯曼的阿拉伯大起义的领袖,侯赛因·伊本·阿里(Hussein ibn Ali)的三儿子。侯赛因·伊本·阿里是哈希姆家族第38代族长,1908年结束了在伊斯坦布尔15年的人质生涯后,他被奥斯曼帝国派到圣地就任埃米尔与谢里夫。1916年他宣布起义并任汉志地区的国王,也就是阿拉伯半岛红海东岸包括两圣地在内的一小块地区。此举正和英国心意,于是英国人不仅派出了阿拉伯通的劳伦斯上校前去策应,还允诺将来要在“新月沃土”上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人的国家。然而英国人并不可靠,一战胜利前,英法私下签订了《西克斯-皮科特条约》,二战胜利后英国人转身就将叙利亚地区(包括当今的叙利亚和黎巴嫩)分给了法国。哈希姆家族肯定不干了,阿里最英勇的三儿子费萨尔占领了叙利亚西部领土并自立为叙利亚国王,并封二哥阿卜杜拉为伊拉克国王。随后英国人与哈希姆家族达成妥协,而作为补偿,英国人给三王子费萨尔(Faisal I of Iraq)组建了伊拉克并立为国王。但这样二王子阿卜杜拉就没了领地,于是英国又从巴勒斯坦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约旦河东岸组建了外约旦(Transjordan),阿卜杜拉(Abdullah I of Jordan)担任外约旦国王,这就是今天的约旦的源头。而大儿子阿里(Ali of Hejaz)和父亲留守汉志王国。三、如何看懂阿拉伯人的名字阿拉伯人的名字都很长而且重复率特别高,有必要介绍下。完整的阿拉伯人姓名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本人名字+父+祖父+姓(曾祖名),有时还会加上别号。以先知穆罕穆德的全名为例:阿布·阿尔卡西姆·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拉·伊本·阿卜杜勒·穆塔利·伊本·哈希姆英文为:Abu al-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Muttalib Ibn Hashim。第一部分,阿布·阿尔卡西姆(Abu al-Qasim)是先知的别号,穆罕默德(Muhammad)是我们熟知的先知的名字第二部分,阿卜杜拉(Abd Allah)是先知父亲的名字第三部分,阿卜杜勒·穆塔利(Abd al-Muttalib)是先知祖父的名字第四部分,第四部分,哈希姆(Hashim)是先知曾祖父的名字,也就是哈希姆家族名字的由来。四个部分之间由伊本(Ibn/有时也写为ibn或bin)连接,意思是“某某之子”。在别号中的阿布(Abu)是“某某之父”的意思,即卡西姆(Qasim)的父亲穆罕穆德,卡西姆是先知夭折的长子的名字。而不过一般情况下,我们见不到这么完整的姓名,下面我们只说本名和父名。在穆罕穆迪的第二代中,举一个最著名的阿里,就是先知的那位堂弟、弟子、养子和女婿的名字: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Ali ibn Abi Talib)。有阿里的名字可知,艾比·塔里卜是阿里的父亲,也是穆罕穆德的伯父。穆罕穆德小的时候,父亲阿卜杜拉和祖父阿卜杜勒·穆塔利先后去世,先知被从伯父艾比·塔里卜抚养长大。在穆罕穆德的第三代中,只有法蒂玛和阿里有两个儿子,哈桑和侯赛因,他们的名字分别为哈桑·伊本·阿里(Hasan ibn Ali)和侯赛因·伊本·阿里(Husayn ibn Ali)。约旦国王就是源自留守圣地的哈桑这一支,其后裔被称为“谢里夫”;而侯赛因这一支漂泊到两河流域,并与波斯人结合,成了什叶派的始祖,其后裔被称为“赛义德”(Sayyid)。总结一句话:阿拉伯人的名字基本都大同小异,先知及后裔的名字都是取名时喜欢用的,比如穆罕穆德、阿里、哈桑、侯赛因、阿卜杜拉等等,不过翻来覆去很容易重复,所以阿拉伯人的名字需要加父名、祖父名和姓氏以区分。PS:再补充介绍下《伊斯兰世界的头衔、尊称和称呼浅谈》,作者是甲骨文丛书《地中海史诗三部曲》和《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译者,陆大鹏。https://www.douban.com/note/472424518/四、约旦历史与旅游一战后,阿卜杜拉·阿齐兹(Abdulaziz ibn Saud)代表的沙特家族统治着阿拉伯半岛的内陆地区也就是内志王国(Nejd),与哈希姆家族统治的汉志王国(Hejaz)都想统一阿拉伯世界,是死对头。1924年,沙特家族打败了哈希姆家族,占领了圣地,随后内志、汉志合并成为今天的沙特阿拉伯的主体。前文第二部分提到过,失去汉志王国之后,哈希姆家族族长侯赛因·伊本·阿里将王位让给大儿子阿里·伊本·侯赛因(这父子俩的名字很对称),大儿子阿里很尴尬了担任了没有国土的空头国王。哈希姆家族只剩下二儿子阿卜杜拉的外约旦和三儿子费萨尔的伊拉克。但好景不长,伊拉克在第三人国王时被军人推翻,只有留下阿卜杜拉的外约旦延续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6年,外约旦摆脱英国控制,独立成为外约旦哈希姆王国。但哈希姆家族统一阿拉伯各部的意志一直没有忘记。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因为巴勒斯坦建国无望,外约旦趁机占领了联合国1947年分治决议划归巴勒斯坦人的约旦河西岸的大部分地区和耶路撒冷老城所属的部分土地。占据了约旦河两岸之后,国名也就自然要改为不分“内外”的约旦哈希姆王国并一直沿用至今。于是同样是哈希姆家族的三王子费萨尔曾短暂担任过国王的叙利亚,以及费萨尔后代正在担任国王的伊拉克,成了约旦争取合并的目标。但在1951年,约旦开国国王阿卜杜拉一世在新占领地上的耶路撒冷被反对王权的巴勒斯坦激进人士所暗杀,其儿子塔拉勒·伊本·阿卜杜拉(Talal bin Abdullah)继位,但不久便被约旦国会废黜。约旦迎来了第三任国王,也是约旦最著名的国王,侯赛因·伊本·塔拉勒(Hussein bin Talal)。约旦国内出现了短暂的政治动荡,而阿拉伯世界的两大巨头沙特、埃及自然也不想在身边看到一个强大的哈希姆王国,于是埃及的纳赛尔从中作梗,在1958年2月抢先一步与同样在政体上是共和国的叙利亚合并,成立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United Arab Republic)。时不我待,半个月后,约旦新国王侯赛因也与其表兄弟费萨尔二世的伊拉克王国合并成为阿拉伯联邦(Arab Federation),由两国国王轮流担任联邦元首。虽然伊拉克-约旦联邦只存在了半年时间,但侯赛因国王确实非常有魄力,1953年登基时他才23岁,上任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尤其是把英国势力彻底赶走,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为约旦日后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侯赛因是中东地区执政时间最长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国家元首,直至1999年因病去世,历经枪林弹雨,一生传奇无数。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有人格魅力的国王,非常爱冒险,会开战机,玩枪炮,如果约旦是个大国的话,那他还要比普京更厉害的领导人。同时侯赛因国王又很亲民,不仅生活简朴连身后的陵寝都简单的难以置信,在凤凰卫视纪录片《千禧之旅》约旦那集里中对此有相关报道。作为一个小国领导人,侯赛因还有非常强的政治智慧和外交能力,能在中东纷繁复杂的乱世中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阿以争端中经常起到良好的沟通桥梁作用。在而海湾战争中,约旦国王侯赛因也经经常出现在新闻中,寄望能在阿拉伯兄弟中做好调停人的角色。下图为1965年约旦控制耶路撒冷时,侯赛因国王驾驶直升机飞过圣殿山上空。现任的阿卜杜拉国王(Abdullah II bin Al-Hussein)是约旦第四代国王,是侯赛因的长子,名字与其曾祖、开国国王阿卜杜拉同名,因此被称为阿卜杜拉二世国王。现任国王深受其父影响,战机、赛车、蛙人潜水样样精通,而且思想非常开放,还曾在电影《星际旅行4航海家号》出演过一位王储。两任国王都深受西方教育影响与西方关系密切,侯赛因国王的第二任妻子、现任的阿卜杜拉国王的母亲还是一名英国人。约旦奉行务实审慎的外交政策,加上哈希姆家族的正统身份,在中东乱局中,约旦虽然也曾被迫做过一些违心的事情,但始终能够左右逢源,留下一片净土。看一下约旦的邻国,我们就能感受到约旦的不易与伟大:阿以冲突最前沿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沙特和埃及。约旦虽然地处中东,但却是该地区少见的缺少石油的国家,而且80%的国土为沙漠所覆盖,大量资源依靠进口,因此约旦主打旅游业。浓烈的中东风情,再加上稳定的国内局势,欧美有关中东战争题材的电影都会在约旦进行拍摄。约旦虽然是个穆斯林国家,但在历史上是却是一块人类文明的沃土。回顾我们在约旦一路走过的地方,其实没有一个是属于伊斯兰教的。反而来之前还要事先了解古罗马的建筑艺术,基督教尤其是《圣经》旧约的人和事,对历史的了解越多,约旦之旅越充满趣味。约旦历史厚重。目前有五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去了其中三处:佩特拉,瓦迪拉姆,伯大尼。另外两处是库塞尔阿姆拉(Quseir Amra)和乌姆赖萨斯考古遗址(Um er-Rasas/Kastrom Mefa'a)。世界遗产数量与诞生过苏美尔和巴比伦的古国伊拉克相同,比大部分中东国家都要多。但如果你觉得约旦只有厚重的历史和干枯的荒漠,那就也错了。约旦除了死海、月亮沙漠等经典之外,还有穆吉布(Mujib)生物保护区的峡谷漂流、亚喀巴的红海潜水等精彩的自然景观。总之,约旦是个安全又精彩的中东国家。小国家,却是大玩家。D6,2017年8月9日,瓦迪拉姆-亚喀巴-埃拉特今天我们要经约旦最南部的海滨城市亚喀巴(Aqaba),然后陆路过境到以色列的埃拉特(Eilat)。在电影里,劳伦斯长途奔袭亚喀巴,不过拍摄地却是在西班牙南部,曾受伊斯兰深刻影响的安达卢西亚地区的阿尔梅里亚海边拍摄。虽然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没有全部在约旦取景,但是该片对约旦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当时的侯赛因国王对拍摄大力支持,并向影片剧组借出阿拉伯军团协助拍摄,而且还经常造访片场,并喜欢上了一位英国女秘书。后来这位女秘书就成为侯赛因的第二任妻子,现任阿卜杜拉二世国王的母亲。《阿拉伯的劳伦斯》这本书也值得一读,尤其是副标题非常恰当,叫做“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从精彩的历史中回到现实。在沙漠营地吃早饭后8:00后,我们乘吉普车返回Rum村,然后开上我们两部车前往70公里外的亚喀巴。一、约旦命脉-亚喀巴(Aqaba)国境两边的亚喀巴和埃拉特都是红海边的城市,按计划我们决定在亚喀巴还车后不再停留,直接过境去以色列。从瓦迪拉姆出来,很快就告别了沙漠和荒漠,一段山路以后,远远地就看到了蓝色的海岸线,那就是约旦唯一的出海口,亚喀巴。亚喀巴湾以约旦城市亚喀巴命名,是红海的一部分。亚喀巴湾与苏伊士运河所在苏伊士湾之间的陆地是埃及西奈半岛。因此在亚喀巴湾周围短短40公里内有四个国家:埃及、以色列、约旦和沙特。但是其他三个国家在地中海、红海或波斯湾里拥有漫长海岸线,对亚喀巴湾并不看重。但20多公里的亚喀巴海岸线对约旦来说极其宝贵,因为通过亚喀巴湾进入红海向北可以很方便地进入苏伊士运河,或者向南通过亚丁湾进入印度洋阿拉伯海。亚喀巴不仅是约旦的命脉,将来也计划成为邻国伊拉克的输血管。伊拉克面积比约旦大不少,但是只有巴士拉这座城市才有海岸线,也就是底格里斯河(Tigris River)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River)汇合成的阿拉伯河入海口附近的60公里。对于一个石油出口在经济中占比庞大的国家而言,实在是太可怜了。为此1990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夺取波斯湾出海口也是萨达姆发动海湾战争的重要原因。可以设想下目前伊拉克如果想把石油卖给欧洲,首先必须要全程通过波斯湾,不仅受限于有限的港口,更为不可控的是伊朗控制的霍尔木兹海峡。其次是绕过阿拉伯半岛南部的近海航行,不稳定因素是也门和索马里之间、海盗频出的亚丁湾。最后才能进入红海的最南端,需要再北上两千多公里达到苏伊士运河。而如果伊拉克通过邻国约旦修建一条输油管,通过亚喀巴转运到欧洲去就既安全又降低了成本。这与中国在巴基斯坦投建的瓜达尔港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伊拉克是为了出口石油,而我们主要是为了进口石油。二、约旦自驾的体验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打算直接把车开到边境口岸去,把所有行李和乘客留下,然后空载去还车。跟着导航,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开到了军人把守的边境检查处,查看证件后,我们被暂时扣下。原来在去往通关边境的道路只能乘坐出租车前往,而不能自驾前往。看在我们是外国人的份上,执勤点与上级通话后,允许我们继续前进但是证件留下,待两部车从口岸返回时再给我们,这已经是继伯大尼之后我们此行在约旦第二次误闯边境区了。不过不得说约旦边防军人还是非常友好的。四位同伴和六件行李全部留在口岸,我和大铭去还车。又是跟着导航,可怎么也找不到AVIS的还车点,还好一部热心的出租车领着我们找到了还车点,并问我们去不去口岸,10JOD,可以等着我们办完手续。按照约定时间的11:30,我们准时到了车行,还车过程简便顺利,让我们感受到了目前出境自驾游的便捷与高效,特别是通过租租车这样的中文APP和平台更是非常有保证。这是我的第一次国外自驾长途,相比以色列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和狭窄的城市道路环境,我们只选择了在约旦自驾。主要考虑是约旦各大旅行目的地之间有相对较远的距离,而阿拉伯人随意散漫的性格又加剧了本身就不发达的公共交通的不确定性,如果选择包车游的话不仅价格贵且不够自主。而通过实际体验,我认为约旦路况好,有明确的英文路标,跟国内同样的左舵,免费的高速,低廉的租车价格(相比以色列),方便的城市停车等等,也确实适合自驾。在约旦共自驾了5天700公里,每部车包含特惠超级全险共2595元,没有一分钱过路费,加90号汽油两次一共花了48JOD约合465元。约旦虽为中东国家但并不产油,最低标号的90号汽油每升0.65JOD,约合6.2元人民币,比国内贵很多。三、南部口岸过境以色列亚喀巴是个不大的城市,从市区到口岸大约10公里。下车给车费10JOD,司机说不不,得给20JOD,是每人10JOD。瞬间觉得这位热心领路和等我们的司机一点都不善良了,不过也没办法,只得给钱,谁叫自己当时没有问清楚是每车还是每人呢?同伴们在约旦口岸等我们一起过关。我们通过的这个口岸是约旦-以色列的南部口岸,约旦这边叫做阿拉伯谷口岸(Wadi Araba),以约旦河-死海所在裂谷命名。以色列那边叫扎伊克·拉宾口岸(Yitzhak Rabin Border Crossing),以著名的前总理拉宾的名字命名。 约旦的口岸的时候要比进约旦稍微严格一样,竟然也要求开箱检查,我有一盒感冒药就被海关人员问起了。反倒是在以色列那边并没有遭遇预想中的盘问,只是问了几个关于行程的简单问题就放行了,并且没有开箱检查,大概是因为以色列的安检设备更为先进吧。而关于约旦口岸的离境税,来之前据网上信息说是每人10JOD,我们也都准备好了钱但事实上并没有收。具体原因为何跟网上说的不一致,我们当然也不会再去问。从埃拉特口岸的空调房里出来,瞬间感受到了以色列的热情。在口岸先换了一些当地货币,然后打出租车直接去旅馆。从边境到埃拉特市区,我们六人一辆奔驰大商务,60ILS大约不到120人民币,还是挺划算的。其实我们原本可以不在埃拉特停留,而直接坐长途大巴去耶路撒冷。但是考虑到过关效率的不确定性以及当日车票的余量,我们决定还是在埃拉特停留一晚,顺便还可以好好感受下红海。四、以色列的“三亚”埃拉特(Eilat)埃拉特是以色列最南部城市和红海岸的港口,海岸线只有11公里。埃拉特所在内盖夫(Negev)地区是一片非常大的荒漠,占据了以色列国土的半壁江山,但人口非常稀少。埃拉特的夏季温度非常高,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白天海水蒸发,体感就像是在蒸笼一样,比乘树荫而凉的外迪拉姆难受许多。又一项体验记录被刷新,这大概是我经历过最高的温度了,从2017年寒假在尼泊尔ABC大本营里的零下20多度到埃拉特的沙漠海滩的零上40多度,从安纳普尔娜大本营的高海拔到死海的世界最低点,这一年的旅行体验别样的丰富;而半天时间,一岸之隔,从阿拉伯的约旦沙漠到以色列的海边度假地,从贝都因人含蓄的长袍到大街上暴露的泳装,从传统到现代,从荒野到城市,这感觉就好比从新疆直接到了三亚,瞬间让我有了种穿越时空的感觉,需要去适应。埃拉特是纯旅游地,因此住宿性价比不高。我们预定的Little Prince Hostel仅仅是个青年旅舍,不含早餐但价格却和以色列其他城市的酒店差不多。好在青旅的和氛围和服务都不错,老板还给每个房间送了一大张披萨,大到两个人根本吃不完。从路边立的牌子看,埃拉特与中国的银川市是友好城市。五、以色列Egged长途汽车在房间简单休整后,我和晓丹去买第二天一早去耶路撒冷的汽车票。以色列的公共交通还是很方便的,而且非常准时规范,可以提前在网站上查询车次并预定,不过预定的页面只有希伯来文。我们在以色列的城际交通基本上都是乘长途大巴,对比当地物价来说性价比非常高。比如我们乘坐的444路,埃拉特到耶路撒冷大约5个小时,每人70ILS。PS:以色列的公共交通(包括城际和市内)大部分由艾格德(Egged)公司运营,标志是一个绿色的大写X。Egged是以色列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的公交公司。Bus时刻APP:Moovit网址:http://www.egged.co.il/六、埃拉特的优质免费岸潜埃拉特是此行中东行难得的体验红海的地方,最著名的莫过于南部的红海珊瑚滩自然保护区(Coral Beach Nature Reserve),门票是35ILS。因为天气炎热,我们直到快傍晚才出门,遗憾地错过了下午6点的关门时间。不过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旁边的公共海滩都可以去玩。于是我们就找了处酒店的更衣室,自行下水了。这时的气温已经非常舒适了,不远处就能看到埃拉特的港口,近海上有很多人在玩滑翔伞冲浪运动。带好装备开始岸边浮潜,令人惊奇的是,没想到城市岸边的海水非常清澈,下海走几步弯腰就能看到各色小鱼,一点不比在东南亚专门出海船浅逊色。与圈起来收门票的景区相比,这些公共海滩只是一般很难看到红珊瑚,不过随便玩一玩、体验下红海的海水还是很不错的。站在埃拉特的南部海滩,向南望去,环顾四周便能看到四个国家。顺着公路继续往南走不到五公里就是埃及的塔巴口岸(Taba)。而在海湾的对岸就是约旦的亚喀巴,往南20多公里就是沙特的地界了,真是一眼望四国。从海边回程,我们体验了以色列的公交车。但埃拉特的公交站牌只有希伯来文和阿拉伯文,好在我们有谷歌地图,可以很方便的查到线路和到站时间。等车的时候,几个来自阿根廷的青年竟然来问我公交信息。这可能是我遇到过位数不多的南美游客,也是距离最远的人们,他们飞过来要12000多公里,基本上跟我们往返一次中东的距离一样了。16路公交车把我们送到了北海滩(North Beach)附近的十字路口,这是城市中心区域,我们住的Little Prince Hostel就在附近,晚上非常热闹,有夜市也有大商场。很久不进城的我们集体逛了Mall Hayam,每个人都有所收获。D7,2017年8月10日,埃拉特-耶路撒冷为了尽早赶到心之向往的耶路撒冷,我们订的是444路早上7点的班次,从Eilat Central Bus Station的6号站台乘车,到达站是Jerusalem Central Bus Station,全程315KM,大约5个小时,每人70ILS。超级小如同汽车站的飞机场。埃拉特街头的小卡片,在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坚持与不文明现象做斗争。一、感受全民皆兵的以色列以色列大概是全世界为数不多在和平时期依然能见到满大街大兵和武器的国家,尤其还有女兵。在以色列实行全民皆兵的义务兵役制,无论男女年满18周岁必须参军,因此也成为世界上唯一对女性也施行义务兵役制的国家。其中男性服役期为3年,女性为2年。全民皆兵保证了以色列能够在第一时间动员大批合格兵员,从容面对外部武力挑衅。这些随身携带枪支的士兵其实并非在执行任务,很可能只是在安息日或休假时回家。鉴于复杂的局势和袭击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无论吃饭、逛街、约会或是上厕所,士兵必须随时随身携带武器,以便更加有效地应对袭击。而在非作战区域,携带的枪口朝下并退出弹夹,以防发生意外。从埃拉特出发,一直沿着边境线的公路走,中间有一次停车休息。一路上能看到内盖夫(Negev)沙漠,死海南半部的人工盐池,如果不是沿途的希伯来文字,我们很难将这里和对岸的约旦区别开。更加难以置信的是拥有尖端科技、顶尖人才的发达国家以色列竟然是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发展的,也可以说是严酷的生存环境倒逼以色列人必须脑洞大开,拓展生存空间。从地图看,长途大巴行驶的90号公路是沿死海沿岸从东北部进去耶路撒冷的,必须要经过约旦河西岸地区,也就是当今的巴勒斯坦国(the State of Palestine)。根据1949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停火线(1949 Armistice Agreement Line),也就是所谓的的“绿线”就在死海西岸靠近中间的位置,从谷歌地图上能够很看到这条标注英文的虚线。实际上跨过“绿线”以后,大巴并没有停车经过什么检查,是以色列对这条公路和整个西岸地区进行了实际控制,这就是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West Bank)地区的实际情况。耶路撒冷(Jerusalem)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同的首都,也是时常在国际新闻里耳熟能详却又充满神秘感的历史名城。耶路撒冷三千年,而此行我们将只停留三晚,此处先不再做以详细介绍,在接下来的几天行程中我将把中东问题、犹太历史和圣经故事分散穿插到每个名胜中进行解读。正午时分准时到达CBS中央车站,然后我们乘轻轨到耶路撒冷老城外北部的Shivtei Israel车站,入住St. George’s Cathedral Pilgrim Guesthouse,这是LP《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推荐的客栈,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923年。从名字看当初这里应该是为了朝圣者(Pilgrim)而准备的旅馆,与属于英格兰国教的圣乔治教堂(St. George’s Cathedral)在同一个院子里,并同归教会管理。Cathedral指的是教区主教堂,而一般的教堂只能称为Church,比如约旦马达巴的那座同名的东正教教堂就是Church。圣乔治的标志是红色十字,也是英格兰国旗的图案。客栈有一个漂亮的小花园,我们此行女生入住的一楼房间还是大石块砌的墙壁,非常有特色。客栈位置离老城北边的大马士革门只有一站轻轨的距离,去往老城非常方便,而且性价比也非常高。二、耶路撒冷的市内交通旅馆附近没有饭馆,安置住宿后,我们又乘轻轨回到CBS车站吃午饭,并办理Rav-Kav卡,以便未来几天在耶路撒冷的交通使用。1、轻轨。首推非常有特色耶路撒冷轻轨(Jerusalem Light Rail),其特别之处就在于站台,使用的是电车或公交那种开放式的站台,不需要进出站,因此非常随意。目前仅有一条线路,全程共14公里23个站,连接了旧城和新城,以及城西的赫茨尔山等绝大多数旅行目的地和CBS车站枢纽。即便不知道去哪儿,坐在车上看看窗外本身就是一种很棒的体验。在站台售票机可以用现金或刷卡买票,上车自觉打卡而且会有工作人员不定期查票。单程5.9ILS约合人民币高达11块钱,可以换乘公交。2、公交车。对于轻轨不能到达的地方也可以乘公交车,单程也是5.9ILS,公交站台无售票机,上车后并不是投币而是向司机买票。注意:公交的单程票不能换乘轻轨。3、Rav-Kav智能公交卡。耶路撒冷的轻轨和除阿拉伯区的公交车外都是有Eddeg公司运营的,如果在耶路撒冷停留时间比较长可以办一张公交卡,并以优惠的价格乘坐公共交通。我们是在CBS中央车站22号站台的Egged公司使用护照免费办的Rav-Kav卡,卡面会印上现场采集的个人头像。这是一张没有储值的空卡,可以在轻轨站的售票机上自助充值。我们3天行程选择的是10次共47.2ILS,相当于6.8折,90分钟内无限换乘轻轨和公交。许多攻略提到的5ILS制卡费是Anonymous即不记名卡,此卡不限次数每次可以打8折。网站有详细介绍:https://citypass.co.il不能理解的是在LP上显示的耶路撒冷轻轨和公交的价格是6.9ILS,而10次票价格是55.2ILS,都比实际中贵,按理说攻略书会因为出版时间而滞后,一般是要比实际价格低的。我的耶路撒冷公交“绿卡”,我的卡面上印出来的姓名是希伯来文字,也有的伙伴卡面名字为英文的。三、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和耶胡达市场晚午饭后,我们乘轻轨前往终点站赫茨尔山(Mt Herzl)参观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Yad Vashem在希伯来语中意为“有记念、有名号”,来源于《圣经》以赛亚书。纪念馆是根据1953年以色列国会通过的纪念法令由官方设立,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于德军集中营的六百万犹太人而建。免费开放,在每周四会延长至晚八点关门,碰巧我们赶到这一天的傍晚才到,可以待到将近闭馆出来。纪念馆所在的赫茨尔山是以现代政治上的锡安主义(Zionism)即犹太复国主义的创始人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命名的。赫茨尔是奥匈帝国的犹太裔,早先从事律师和新闻工作,后来受到法国著名的德雷福斯冤案的刺激,开始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在他的领导下,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于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举行。大会成立了以赫茨尔为主席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WZO),并通过《巴塞尔纲领》,阐明了在历史上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受法律保护的犹太人之家的明确目标和具体措施。此次大会使用的语言就是意第绪语,即用希伯来字母包装的德语,使用这种语言也成为后来纳粹判别德裔犹太人的依据之一。从轻轨站出来,沿公路上山,两旁山木林立,静谧如公园,在道路一侧还有专门的纪念步道共游人行走。赫茨尔也称纪念山,除了国家公墓,军人公墓和博物馆,以色列著名政治人物梅厄夫人、拉宾等包括赫茨尔本人的墓地就在此山上。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参观大屠杀纪念馆。我们所到的纪念馆为新馆,外形设计非常前卫,设计者是犹太裔加拿大建筑师莫什·萨夫迪(Moshe Safdie),以无边泳池而著称的新加坡金沙酒店正是其最有代表的作品。整个建筑的大部分展厅位于地下,而露出地面的三角形则代表犹太教标志、大卫之星六个角中的一半,以纪念大屠杀造成的犹太人口的锐减。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在二战中纳粹对犹太人的暴行,《辛德勒的名单》等二战题材影视作品多有描述那段历史。但其实在二战以前,19世纪80年代起的半个世纪内,在沙俄就发生过三次针对犹太人的大规模集体迫害事件。从沙俄的第一次集体迫害开始,在世界各地流散的犹太人开始觉醒并重新思考本民族的前途,并掀起了第一次回归圣地的移民浪潮,犹太人称之为Aliyah。纵观欧洲历史,自15世纪末的西班牙之后就不断有排犹事件的发生,其原因不外乎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冲突,以及对犹太人掌握社会资源尤其是金融业的不满。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犹太人尤其是德裔犹太人的出众,比如罗斯柴尔德、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当代的基辛格、扎克伯格等等,特别是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华尔金大鳄中的犹太裔简直多的不可思议,包括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女婿在内的美国精英阶层其大部分都是犹太人。从纪念馆回来,乘轻轨到马哈耐·耶胡达市场(Mahane Yehuda),逛逛耶路撒冷最地道、最具有生活气息的市集,并在市场里随机找了家名叫Moris餐厅吃饭。这是我们在以色列正经吃过的第一顿晚餐,人均120多人民币,还只是一家小饭馆,可见以色列的物价之高。四、近百年的阿以冲突是怎么回事耶路撒冷三千年,但当前困扰世界的难题、阿以冲突特别是巴以冲突的缘起其实才刚满百年。自151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耶路撒冷,他们就开始控制该城市直至20世纪,宽松的政策使得任何宗教都可以在此共存。整整四百年后的1917年,当英国的艾伦比将军步行进入雅法门时,耶路撒冷老城一片破败,人口只有五万余人。而当时交出城门钥匙的市长和大穆夫提(即宗教权威和法官)两位都是耶路撒冷的穆斯林世家、新侯赛尼家族(Husseini)成员。因此至少在百年前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民族冲突,圣城就是穆斯林在掌控。但同时也就是从这一年的英国统治开始,逐步为日后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纠纷埋下了定时炸弹。又一个百年过去了,我们到达耶路撒冷的2017年是阿以之间许多历史事件的整年纪念,在此以时间为序,分阶段简要列举下相关大事记。一、1917年11月的《贝尔福宣言》。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贝尔福(Balfour)致函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L.W.罗思柴尔德,表明英国政府支持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但同时承诺不得做任何损害该地区非犹太人的权益,史称《贝尔福宣言》。作为当时世界头号帝国,这是英国政府支持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的最早的政策性文件,以此来换取一战的交战双方中精英犹太人的支持,特别是科技和金融方面,比如掌握了无烟火药技术的化学家、后来的以色列首任总统魏兹曼(Weizmann)。一个月后艾伦比将军攻取圣城,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也在一战后瓦解。通过当时的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授权委托,英国正式取得巴勒斯坦地区(即今约旦和以色列的领土)的管理权,称为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British Mandate of Palestine)。随后为了补偿哈希姆家族和方便管理,1921年英国又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两部份,东岸称外约旦并于1946年独立,而西岸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国)。在此期间,犹太人意识到英国的委托统治迟早要结束,届时无论如何建国都必须提高当地的犹太人口比例,于是进行了第三次至第五次大迁移(Aliyah)至巴勒斯坦。海外归侨大都是有钱人,他们大肆购买土地,严重挤压了原本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间。而英国先是对阿拉伯人进行镇压,随后因为中东石油的大发现,为换取阿拉伯世界的石油和政治支持,又对犹太人移民进行限制,民族冲突开始显现。二、30年后的1947年11月,联合国“181号决议”。二战后英国已无力称霸世界,便把巴以问题交给了新成立的联合国(United Nations)。在当时特委会提供的分治和共治两个方案中,以美苏为首的联大会议勉强通过了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两个独立的国家的分治方案,并划分了两个国家的领土,同时确定耶路撒冷为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该决议将占大多数面积和肥沃宜居的土地划给了犹太人,这对占2/3的人口的阿拉伯人极为不公平,遭到了阿拉伯国家的一致反对。其实这种忽略民族自决,越俎代庖的分割方案无论怎么分,从本质就不会公平,当然也是违反联合国宪章基本宗旨的。181号决议严重加剧了阿拉伯人对犹太人的仇视。但犹太人依据此决议抓紧时机于1948年5月14日率先建立了以色列国(The State of Israel)。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同时进攻以色列,但最终以色列以弱胜强,反而又占领了原计划给巴勒斯坦建国的领土。而战败国的埃及和外约旦却瓜分了剩余的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地区,交战双方竟然都成了赢家。其实阿拉伯国家各怀鬼胎、离心离德,虽然他们反对该决议,但却从未真心实意地帮助建立巴勒斯坦国,他们只是想利用战争造成的巴勒斯坦难民来搞垮以色列。由此战争造成的难民成了巴以冲突积重难返的大问题。三、20年后的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以“六日战争”迅速挫败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并占据了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的河西岸地区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战争再次产生了大量巴勒斯坦难民,包括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涌入邻国约旦,随后逐步在约旦国内做大并成为国中国。以色列时不时对巴解组织的攻击连带造成了约旦的受伤,并严重影响约旦自身安全。侯赛因国王被刺未遂后终于痛下杀手,驱逐巴解,巴解组织幸存人员转移至黎巴嫩。巴解中最大的派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即法塔赫(Fatah)组建了著名的恐怖组织“黑九月”。电影《慕尼黑惨案》里的1972年奥运会人质事件的就是“黑九月”所为,该电影由著名的犹太裔导演斯皮尔伯格(Spielberg)于2005年拍摄。在电影里以色列特工组织摩萨德(Mossad)在人质被害后决定复仇,他们像幽灵一样出没在世界各地对恐怖分子穷追不舍,并最终将他们全部清除,以色列人展现出的执着和坚韧领世人惊叹。另外一件反映1976年以色列追杀恐怖分子的“千里闪击恩德培”也堪称史上奇闻,当年就有两部电影反映该事件,2018年又有裴淳华(Rosamund Pike)主演的《火狐一号出击》。在该电影里,近代以色列的多位重要政治人物悉数登场:时任总理的伊扎克·拉宾,时任国防部长、后来的两任总理和一任总统的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时任总理高级安全事务顾问、后来一任总理的阿里埃勒·沙龙(Ariel Sharon),现任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的亲哥哥、在行动中唯一牺牲的以色列中校乔纳森·内塔尼亚胡。四、20年后的巴以和平进程和有关领土争端。1978年9月,《戴维营协议》。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签署协议,以色列占领20年的西奈半岛归还埃及,但双方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自治机构的安排却未如期实施。1988年7月,约旦国王侯赛因宣布中断同约旦河西岸地区的“法律和行政联系”。经过五次中东战争的全部失败,侯赛因国王认为完全击败以色列是不可能,眼见收复故土无望,于是约旦开始转向务实的外交手段,宣布放弃约旦河西岸地区。同年,阿拉法特在阿尔及利亚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首都耶路撒冷,在随后的联合国大会上阿拉法特宣布放弃恐怖主义并正式承认以色列。1993年8月,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秘密会面后达成《奥斯陆协议》并在同年9月于白宫宣布,该协议在1947年的联合国“181号决议”的基础上提出来“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被认为是以巴和平进程中的里程碑。1994年是阿以双方最亲密的一年。根据奥斯陆协议,作为过渡性质的临时自治政府即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NA)将于5月成立并逐步接管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7月阿拉法特结束27年的海外流亡生涯回到加沙,在两年后经过大选就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同样在7月,侯赛因国王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白宫签署了《华盛顿宣言》,约旦成为了继埃及之后第二个和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国家。根据协议,约旦是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圣地的监护者,从而拿到了圣殿山的管辖权,而治安权则由以色列控制至今。1995年11月,因连续签署与阿拉伯国家和平协议而被国内激进人士认为是放弃“应许之地”的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为巴以和谈蒙上一层阴影。世纪之交的2000年是巴以关系的拐点,巴以美三方的戴维营会议未果。以色列新上任一年多的左翼工党总理巴拉克被迫辞职,来自强硬的利库德集团(Likud)的沙龙(之前就曾作为反对派党魁突防圣殿山而造成巴以冲突)上台,开始围剿阿拉法特。巴勒斯坦则还以第二次大起义(Second Intifada),巴以冲突从此走向不归路。2004年11月,阿拉法特在法国去世,继任者同样来自法特赫的阿巴斯虽然在2005年当选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但在2006年的巴勒斯坦议会(PLC)大选中,激进派的伊斯兰抵抗运动即哈马斯(Hamas)却胜出。西方和以色列拒绝承认哈马斯政府,而哈马斯也与法特赫领衔的巴解分裂,造成至今各自占领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局面。虽然哈马斯与法特赫曾在2014年组建联合政府,但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一直以来就是你死我活的态势,所以对加沙地带的高压打击态势持续至今。D8,2017年8月11日,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每时每刻都容不得浪费,特别是清凉的早晨,虽然只是一座海拔不到800米的小山城,但是在干旱荒漠地带,这样的海拔足以使早晚间的温度变得非常舒适,特别是刚从闷热到没有温差的埃拉特而来。从小到达经常在新闻里听到耶路撒冷(Jerusalem)的名字,而“冷”的音译太绝妙了,与其高冷神秘的印象非常贴切。耶路撒冷的名字有两部分组成,Jeru城市和Salem和平两个词根组成,意为“和平之城”。当然也有其他的解释方式,但词尾的Salem一定是源于希伯来的Shalom和同源的阿拉伯语的Salaam,而在两种语言中这都是表达你好或和平之类的美好之词。比如犹太人见面时打招呼用的希伯来语“Shalom Aleichem”就是愿你平安,而穆斯林相互问候的阿拉伯语“As-Salamu Alaykum”也是此意。但讽刺的是,耶路撒冷作为近百年来中东问题和阿以冲突的源头,一直在升温发热,从来没有冷却过,而和平也渐行渐远。就从名字来看,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第二座城市拥有这么强的话题性与争议性。在西墙广场的对面小山坡是俯瞰西墙全景的好地方,还可以看到西墙上北侧的穆斯林圣地,金顶清真寺。一、犹太人的精神家园-哭墙(Wailing Wall)其他城市的清早,大都属于外出晨练者。而此时的耶路撒冷老城的哭墙,却是肃穆而又忙碌的。从四面八方而来的犹太人早早地就来到这里,男人们身着黑色正装,手持圣经,或头抵着哭墙亲吻石头,或坐在座椅前面对哭墙沉思,然后像中学生晨读背课文似的开始了每天的第一次祷告。与我们古人诵读经典时左右摇晃脑袋不同的是,犹太人的祷告姿态是前后不断地点头。点头是为了在念到神的名字时避免妄称而以示尊敬,以至于后来愈点愈多,变成惯例。哭墙的正式名称叫做西墙(Western Wall),希伯来语Kotel,以纪念公元前516年完工的第二圣殿,其核心是代表上帝临在的至圣所。现在这面残缺而又高大的墙壁其实只是罗马帝国的代理统治者、非犹太人的大希律王(Herod I the Great)在公元前37年扩建圣殿后,其基座西边护墙的部分而已。如果空间想象力有限的话,可以看2013年由BBC拍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配音的纪录片《耶路撒冷》,片中复原了第二圣殿的全貌,其规模之震撼不亚于遥远的埃及金字塔和当今的麦加禁寺。公元70年,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残暴统治而发起第一次犹太战争,失败后第二圣殿被罗马人所毁。公元135年第二次犹太战争再次失败,罗马人为了羞辱犹太人并企图抹除其历史记忆,决定将犹太行省改名,以犹太人曾今的敌人非利士人(Philistine)而命其名为巴勒斯坦(Palestine)行省,并将犹太人驱逐出耶路撒冷,史称大流散(Jewish diaspora)。从此以后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时,都会来到这面残破的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哭墙”被世人所熟知,并成为全世界犹太人的心灵家园。这部纪录片的片头有对耶路撒冷名字由来的另外的解读,即耶布斯人(Jebus)和他们所崇拜的日出神灵沙勒姆(Shalem)。耶布斯人在距今5000年前就已经在此居住,他们是公元前13世纪摩西率领犹太人出埃及,回到迦南之前的原住民、迦南七族之一。之后大卫王(King David)战胜耶布斯人,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了统一的古以色列联合王国并定都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故事正是由此展开。从大马士革门的穆斯林区往西墙方向走,在进入西墙广场前的安检口处,会看到西墙地道(Western Wall Tunnel)的入口,这是一个收费且需要预约的游览项目,能够看到埋在地下的西墙往北的400多米,特别是一块5000多吨的巨大基石。我们没有参与此项目,但是在这里拿到了关于西墙介绍的中文宣传页。无论从哪个安检口进入西墙广场都要经过严格的X光机和开包安检,并有荷枪实弹的大兵们负责。以色列人并不刻板严肃,对待游客的态度非常友善,因此气氛还算融洽。走下台阶,进近西墙前,男女要分别进入,男左女右,其中男士祷告区大一些,中间由并不严密的栏栅隔离。男左女右的祈祷区域。在男士祷告区面对西墙的左手边有一处古代石拱,叫威尔逊拱门(Wilson’s Arch),在第二圣殿时期用以支撑拱门上方专供祭祀进入圣殿内部的道路。威尔逊是19世纪英国驻巴勒斯坦军官,著名地理学者,参与了1863年耶路撒冷第一次考古发掘工作并发现此拱门。现在拱门处于男士祷告区,因此只允许男士入内,里面也是祈祷区,有许多书柜和休息区并装有空调。拱门内有一处地面是透明玻璃,可以看到西墙位于地下的部分。完整的西墙总长485米,高32米,目前在广场上看到的只是露出地面的一小部分,而地面下还有十几米高的部分。从地道下去看到的正是从威尔逊拱门往北的剩余400多米西墙的基石部分。为什么当今的西墙有那么高一部分被埋入地下呢?原本的西墙早年要比周围的地面高出很多,高大的围墙用以区分天上和人间,凸显西墙之上圣殿的神圣。其目的好比许多印度教神庙或吴哥窟,用通往主殿、高耸漫长的台阶给信徒营造仪式感。但在7世纪的阿拉伯倭马亚王朝控制耶路撒冷后,在同样是伊斯兰教圣地的圣殿山上先后修建了两座清真寺。为了穆斯林前去礼拜时免去攀登台阶之便,此后修建房屋和街道时就把地基抬高了,因此目前的这部分西墙已经被上面的穆斯林居民房屋所覆盖。从西墙广场往南,被隔断的部分是考古公园(Archaeological Park),这部分西墙和南墙也要比广场上的墙露出地面更多一些。在BBC那部纪录片中,还原第二圣殿全景的那个镜头就是从这个西南角拍摄的。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胜利后,以色列从约旦手中夺取圣殿山,并拆除了当时西墙前阿拉伯人的房屋,之后才有了今天的西墙广场。我们目前在广场上能够看到的西墙部分高19米,长52米,27层大小不一、年代各异的石块像年轮一样标记了西墙的历史。其中最下层7层巨大的长条石块是公元前1世纪大希律王时期的,中间4层部分稍小的石块主要来源于公元7-8世纪的倭马亚王朝统治时期,而顶端最小的石块修筑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犹太人认为西墙上曾经的圣殿代表上帝的存在,而让脑袋直接对着上帝是不敬的,因此男人们进入西墙前必须带帽。即使是参观游客也必须戴帽,已示对信仰的尊重。为此在哭墙入口处会免费提供化纤制的圆形白色小帽,如果没有帽子可以取一顶戴上,走的时候也可以当做纪念带走,我至今还保留了一顶。长年累月间,西墙巨大的墙缝里诞生了顽强的绿色生命,也孕育了犹太人长久以来的梦想。如果仔细观察,在树枝和杂草间会发现许多小纸条。犹太人认为西墙是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在这里的祈祷上帝一定会听到,寄出的书信上帝也会收到。这些小纸条就是写给上帝的书信,表达了犹太人对上帝的期盼和愿望。即便不是犹太人,不懂希伯来语也没关系,只要你信上帝,任何人来到西墙都可以用任何语言来祷告,还可以用任何文字将祷文写在纸条上然后塞进石缝。不用担心上帝听不懂或看不懂,毕竟上帝是万能之神。二、犹太人的服饰来广场上看犹太人做祷告,是近距离接触犹太人的好机会,在这里会拍到许多很棒的人像照片,以及他们独特的造型和服饰。当然按照规定,这里是不允许拍照的,以免打扰到祈祷者,尤其是在安息日当天。最简单而又常见的男士小圆顶帽叫做Kippah,意第绪语称Yarmulke,用别针将其别在头发上。也就是广场入口处发放的那种,只是我拿到的没有别针而已。颜色也不只白色一种,有蓝色和黑色以及不同犹太人派系的复杂花色。另外比较常见的是黑色毡帽,带这样帽子的犹太人着一身黑西装或黑色长风衣,在耶路撒冷街头的日常生活中以及西墙前祷告的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装扮。并且在毡帽里面还会再戴一个小圆顶帽。比较少见但更有特点的是毛帽(Shtreimel),也就是貂皮等皮草制品。黑色毡帽和毛帽都是典型的犹太教极端正统派、哈瑞迪犹太人(Haredi Judaism)的衣着。一般是已婚男人在安息日和节日的时候佩戴,据说是在结婚时由新娘的父亲送的。他们一般还会搭配白色长筒袜、黑皮鞋,看上去非常复古,而且即使在酷暑夏日也是如此。哈瑞迪犹太人是原教旨主义者,自认为是最虔诚的犹太教徒,但却极端保守落后,似乎只愿意活在宗教世界里,拒绝世俗生活。他们甚至认为犹太人大流散是上帝的裁决,只能等到弥赛亚再度降临,而犹太复国主义是违背上帝意志的,因此拒绝履行公民义务,但这并不影响他们靠领取国家补贴为生。之前甚至还有新闻报道他们因拒服兵役而聚众作乱,破坏社会安定。哈瑞迪犹太男人的另一个外形特点就是留很长的鬓角并卷成小辫子叫做Peyot,已婚男人还蓄大胡子。祈祷时白色的披肩叫做Tallit,一般犹太人在祈祷时只披在肩上,而正统犹太教徒通常会从身后覆盖住头顶和肩背。在披肩和男装的四角上还坠有流苏Tzitzit,以提醒自己牢记戒律。祈祷披巾是犹太人的重要礼仪用品,据说是父亲在儿子举行成年礼时必送的礼物,也是结婚时新娘送给新郎的礼物,更是犹太人死后入殓的随葬品。祈祷者头上戴着一个小盒子,是经文护符匣(Tefillin或Phylacteries),同样的还要用皮带缠绕在左臂上。小盒子里面装着由希伯来文用特殊书写方式抄录在羊皮纸上的重要经文,通常在晨祷时穿戴,据圣经《出埃及记》和《申命记》记载,这是上帝要求当作头饰而用以示遵从诫命。相对犹太男人的服饰,犹太女性就简单多了。她们与穆斯林相似,也会带头巾,一是为了表示对上帝尊重,二是在严酷环境中可以防日晒风吹。如下图左侧的女士。西墙的官方网站:www.thekotel.org,该网站有中文版,而且有网络摄像头可以看到西墙广场里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有声直播画面。三、耶城前世-大卫王、大卫塔和大卫城(City of David)从西墙返回酒店吃过早饭后,我们再次从大马士革门进入老城,穿过穆斯林区和基督徒区,来到西边的雅法门(Jaffa Gate),打算参观大卫塔(Tower of David)并预定当晚声光秀的门票。大卫塔所在的中世纪城堡最早其实是大希律王的宫殿,拜占庭基督徒误认为该地点是大卫王的宫殿而因此得名,因此和大卫王没有任何关系。现在大卫塔作为耶路撒冷历史博物馆,讲述了耶路撒冷从公元前两千初为城市一直到如今成为以色列首都的一些主要事件和该城对于三大宗教的重要性。而最精彩的3D声光秀是在城堡院内进行,与博物馆联票,据说一票难求。果然我们到时,当晚的票已经售完了。其实是可以预定第二天票的,但当时不知道怎么想的,居然没有问第二天晚上有没有票就直接走了。大卫塔网站:https://www.tod.org.il/,有中文介绍。在我看来雅法门是老城最漂亮的城门,以大门朝向并通往的港口城市雅法而命名。100年前,英国的艾伦比将军就是从此门进入耶路撒冷,结束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目前雅法门朝向的耶路撒冷新城区的雅法路,而老城城墙外的马路曾经是耶路撒冷隔离期间的分界线。从雅法门的左手边出来,就是环城墙徒步(Rampart Walk)的起点,有点类似于西安的古城墙。这是一个收费的项目,售票处在雅法门内的Jerusalem Tourist Information Center,在这里还可以拿到耶路撒冷的英文版城市指南。由于西墙所在的圣殿山的阻隔,环城线路只得往南北两个方向延伸但不能形成闭路,从地图上看朝北经大马士革门再往东的最终达到狮门(Lion's Gate)的线路显然更长一些。目前耶路撒冷老城的城墙和全部8座城门中的6座是由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在1542年建成的,包括雅法门、大马士革门、狮门、希律门(Herod's Gate)和锡安门(Zion Gate)等5座;以及在年代最久远的倭马亚王朝时期基础上改建、当前唯一关闭金门(Golden Gate),并传说有在世界末日才会打开;剩余2座城门分别是最晚建成的新门(New Gate)和粪厂门(Dung Gate)。耶路撤冷古城及其城墙(Old city of jerusalem and its Walls)在1981年由由约旦提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既然决定不去看没有3D声光秀的大卫塔博物馆,又不想顶着大太阳在毫无片叶之下徒步城墙,因此我们就去了真正的大卫王城。从雅法门出发向东一直往老城中心走,再次经过安检进入西墙广场,在面对西墙的右手边就是粪厂门。这座城门之所以有味道,与曾经使用此门进出垃圾有关。粪厂门正对的是西墙广场上前往圣殿山的安检通道。出粪厂门走到路对面,就能看到露天的吉瓦蒂停车场考古发掘现场(Givati Parking Lot Excavation),这个现场在2013年BBC的纪录片中也曾出现,至今还未进行完,来往游人可以清楚地看到考古工作现场的真实情况。大卫王是古以色列联合王国第一位国王扫罗(Saul)的儿子,大约是在公元前10世纪,是一个存在于真实的历史和玄幻的圣经故事之间的人物。这个古以色列联合王国是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重返迦南后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在第三代国王、同时也是第一圣殿建造者所罗门王(Solomon)之后产生分裂。北方由十个犹太人支派组成,并继续称以色列王国(Kingdom of Israel),首都撒玛利亚;而南方是由其余两个支派并由大卫王所在的犹大支派而命名为的犹大王国(Kingdom of Judah),首都为耶路撒冷。大卫王先前的首都是伯利恒,后来在战胜了耶布斯人后占据耶路撒冷并建都。他是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没有之一)君王,并且在整个西方世界都很有影响力。他是很多完美的人体雕塑里的主角,也是扑克牌里的黑桃K,他坚不可摧的盾牌上的六芒星符号成为了至今犹太教的标志,大卫之星。据圣经记载,大卫王也犯过错误,但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正直的国王、广受赞誉的勇士甚至音乐家和诗人。大卫城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耶路撒冷唯一能称得上“好玩”的地方,希西家水道(Hezekiah's Tunne)。这不是“希西”他们家的水道,而是以分裂后的南方犹大王国第13位国王命名,这位国王名叫“希西家”。希西家曾亲眼见证了公元前722年北方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灭亡后受到的惨重破坏,于是在他继位后开始加固城防,并开凿了一条地下水道将城外的基训泉(Gihon Spring)水引入城内,从而挫败了后来亚述的围困。在干旱地带,水源问题生死攸关,基训泉作为耶路撒冷最早的人类定居点可追溯至距今5500年前。大卫城还有另外一条更早的水道,据说是当年耶布斯人取水的水道,也是大卫王攻入耶布斯人城堡的通道,遗址目前叫华伦竖坑(Warren's Shaft),以1867年找到这条水道的英国工程师查尔斯·华伦爵士(Charles Warren)命名。从华伦竖坑往山下走,就是希西家水道。希西家水道全程500多米,最深的地方能够淹没到正常身高成年人的大腿顶端,即便我穿着短裤、卷起裤腿也会被打湿。在一些地方水流很急,泉水清澈而又冰凉。而有一些地方又非常窄,只能容一人侧身通过。最深处更是一片黑暗,短短的500米却要走20多分钟。但隧道设计非常人性化,如有不便下水或是儿童参观者,还可以走另外一小段无水隧道。总之,徜徉在这2700多年前的地下水世界,除了体验到整个工程设计的巧妙,同时感受到了暴晒下难得的凉爽。水道出口是西罗亚池(Siloam Pool),传说耶稣在这里用池水清洗使盲人重见光明。不过这个池是拜占庭人后来新建的,因为他们当时没有找到原本圣迹发生的地方、希洛奇池(Shiloah Pool)。继续往前走,经过一段步道台阶向下就是希洛奇池,如今已经干涸。在西罗亚池,我们碰到了一个犹太家庭,小孩子非常可爱,尤其小男孩的Peyot,长长的辫子放在瘦瘦的小脸前前很像一只小绵羊。从西罗亚池回到大卫城的起点,需要走另外一小段山路。后山上漂亮的民居和高超的停车技术。远处可以看到橄榄山(Mount of Olives)上密密麻麻的犹太人的墓地。橄榄山是老城外、圣殿山东边的一座基督教圣地,传说中圣母玛利亚的墓地(Tomb of Virgin Mary)就在山下,而耶稣正是在橄榄山上的客西马尼园(Garden of Gethsemane)被抓捕的。犹太人相信末日降临之后,救世主弥赛亚将在这里降临并就进行救赎,而葬在这里的人自然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为了能够排个靠前的位置,在橄榄山拥有一块墓地是犹太人一生的愿望,就如同印度人临死前要到瓦拉纳西的恒河边等待一样,都是为了再生能有个好归宿。全景图对面是犹太人的墓地和阿拉伯人的房子。大卫城的门票是28ILS,买多人票的话也只有一张票并显示人数,如果想收藏票根的朋友建议还是分开买。售票处给的英文地图非常立体地呈现了山体结构。大卫城网站:http://www.cityofdavid.org.il四、耶稣最终的苦路(Via Dolorosa)回到老城,在正对狮门的一个丁字路口,我们在一家阿拉伯餐厅吃午饭,等待下午4点钟在狮门附近开始的苦路巡游。Via Dolorosa来自拉丁语,Via是道路,Dolorosa是痛苦的意思。巡游共14站,大约600米,以纪念耶稣背着十字架沿着这条路走向刑场经历的14件事。目前沿途都是市井小巷,其中前6站所在位置都在如今的穆斯林区。另外前9站都有黑色圆形的金属牌并用罗马数字进行标注,稍加留心便能找到。每周五下午由穿着棕色长袍的天主教圣方济各会教士用拉丁语、希腊语和英语颂读《圣经》的相关章节,带领成百上千人一站一站地祈祷唱经,对于基督徒来说,这是最虔诚的朝圣之旅。目前的路线主体在18世纪由两位教皇确认并核实,同期的圣方济各会教士圣利安纳(St.Leonard Of Port Maurice)开始主张宣扬拜苦路。目前的最终路线是在1997年由教皇约翰·保罗二世(John Paul II)重新编排的。由于圣方济各会早在14世纪就从教皇手中接过了圣地的监护权(包括约旦的内博山等圣地至今仍是该教会监护),并从当时就提出苦路的概念并一直致力于推动拜苦路,因此至今的苦路巡游仍由该教会在主持。巡游每到一站都由三位教士依次用拉丁语、希腊语和英语大声诵读《圣经》中与此站相关的章节,其中拉丁语和希腊语代表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官方语言,而英语则是当今新教国家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当时用英语讲解的教士是一位东亚裔。苦路第1站,耶稣被判有罪(Jesus is condemned to death)。位于在狮门内的马路南侧一条斜坡上的院子里,目前是一座正在使用的穆斯林小学Omariya School。相传这里是当时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的官邸,耶稣在这里被宣判死刑。从Omariya School的窗户能够看到大金顶。苦路第2站,耶稣背上十字架(Jesus receives his cross)。在第1站对面两个连在一起的圣方济各教会教堂,耶稣被罗马士兵鞭打的地方是鞭挞教堂(Flagellation Chapel),之后被戏弄而戴上荆棘冠冕并穿上象征王者的紫袍是在谴责教堂(Condemnation Chapel),在这里耶稣背上十字架。苦路第3站,耶稣第一次跌倒(Jesus falls the first time)。苦路在这里左转,在丁字路口,耶稣被沉重的十字架第一次压倒。此处现在是1948年由波兰士兵捐献重修的亚美尼亚天主教教堂(Armenian Catholic Patriarchate),这个正对狮门的丁字路口时刻都有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军警执勤。苦路第4站,耶稣遇见母亲(Jesus meets Mary his mother)。在紧挨第3站的另一座亚美尼亚教堂、苦恼的圣母玛利亚教堂(Church of St. Mary of agony)入口处附近,耶稣在人群中见到了愁容满面的母亲。苦路第5站,古利奈人西门帮耶稣背十字架(Simon of Cyrene helps Jesus carry the cross)。苦路在此右转,受刑后虚弱的耶稣走到这里时已经筋疲力尽走不动了,于是罗马士兵随便从路边抓了一个从乡下来的古利奈人西门(可能是黑人),强迫他替耶稣背起十字架。起初西门并不乐意,但他是唯一与耶稣共背十字架的人。目前此处是一座圣方济各会的小礼拜堂,据说外墙石头上有一处印迹是耶稣当年扶墙时留下的手印,经过千百年朝圣的基督徒的抚摸,这里已经凹陷出一个深坑。苦路第6站,维罗妮卡擦耶稣脸(Veronica wipes the face of Jesus)。耶稣走到这里,脸上满是疲惫的汗水、荆冠刺出的鲜血和路人吐向他的口水,围观者中一名叫维罗妮卡的女子站出来用自己的头巾为耶稣擦拭,并在头巾上留下了耶稣的血肉。可她当时并不知道这人就是耶稣,据说当她得知实情后再次打开头巾,竟然清楚地看到了耶稣的脸庞。于是这件被称为维罗妮卡的头巾(Veil of Veronica)就成了圣物,被保存在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并被认为是后来各种耶稣形象的重要来源。此处目前是圣面和圣维罗妮卡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Face and Saint Veronica),由希腊天主教的耶稣小姐妹女修会(Little Sisters of Jesus)来管理,一般不对公众开放。苦路第7站,耶稣第二次跌倒(Jesus falls the second time)。穿过正对大马士革门的主干道Souq Khan al-Zeit街,就进入了基督徒区,从第5站耶稣第一次摔倒的地方一直到这里都是上坡路。耶稣越走越艰难,在这里第二次摔倒。此处现在是一座圣方济各会礼拜堂。苦路第8站,耶稣安慰妇女(Jesus speaks to the women of Jerusalem)。耶稣背着十字架前行,围观的耶路撒冷妇女们为他哭泣。耶稣停下来对她们讲:“不要为我哭泣,应该为你们的孩子、为耶路撒冷的未来哭泣”。此处现在是希腊东正教圣哈拉兰保斯修道院(Greek Orthodox Monastery of Saint Charalampus)的北墙。苦路第9站,耶稣第三次跌倒(Jesus falls the third time)。耶稣第三次跌到的地方的金属铭牌在埃及科普特正教会的圣海伦礼拜堂(St.Helen Coptic Church)墙上。胡同深处还有一个撑在墙壁间、顶端有十字架的黑色金属拱,那里是埃塞俄比亚东正教修道院(Ethiopian Orthodox Monastery) 和科普特正教的圣安东尼修道院(Coptic Orthodox Monastery of Saint Anthony)的入口。这2个修道院紧挨着圣墓教堂,能近距离看到圣墓教堂的屋顶。五、苦路终点-圣墓大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此后的5站都在圣墓教堂,不再有铭牌提示。由于教堂是由多处建筑组成的并与原本的山势融为一体,构造极为复杂,所以比较难以描述清楚。教堂覆盖着的那个小山包是《圣经》中所说的各各他(Golgatha),也叫加略山(Calvary)或者骷髅地。我记得好像从第8站继续往胡同里走,从埃塞俄比亚东正教修道院的内部自从上而下,穿过一条狭窄幽暗的小道就就来到了圣墓大教堂前面的小广场。维基百科提供的圣墓教堂结构图。圣墓大教堂被认为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殉难、安葬和复活的地方。教堂所在地最早是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时期修建的一座维纳斯神庙。后来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 The Great)在公元313年宣布基督教合法后,曾派其皈依基督教的母亲海伦娜(Helena)前来查访圣迹,海伦娜在这里发现耶稣受难的十字架(True Cross)并确认为耶稣受难地。于是公元326年君士坦丁大帝开始修建最初的教堂,6年后建成。1009年教堂被法蒂玛王朝哈里发Al-Hakim bi-Amr Allah摧毁,之后先后由拜占庭帝国和十字军重建,其建筑结构维持至今。因为是圣地中的圣地,圣墓教堂一直是基督教各大教派和教会争夺的焦点。目前共有六个教会共同管理,并依据1757年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Sultan I Abdülhamit Han)颁布的现状诏书,以当时的势力范围为永久范围。其中希腊东正教(Greek Orthodox)、亚美尼亚使徒教会(Armenian Apostolic)和罗马天主教(Roman Catholic)圣方济各会负责主要的行政管理,并掌握了大多数控制权。而科普特(Coptic Orthodox)、埃塞俄比亚(Ethiopian Orthodox)和叙利亚( Syriac Orthodox)三个正教会从19世纪开始才获得了部分祭坛等设施的使用及管理权。圣墓等重要圣迹由各派共管,而教堂内几乎每一钉子、蜡烛、石头都登记在案分归各个教会所有。连教堂门口外面那段由高处的小礼拜堂通往院子的楼梯,其最底下的一层是归院子的所有者希腊东正教会,还是归整个楼梯的所有者亚美尼亚教会至今都争论不休。在1920年还有2位教士因此被杀,2002年因为一把座椅的移动造成了科普特教徒与埃塞俄比亚正教派冲突,导致11人受伤。教堂正面二楼右侧的窗户外有一部爬梯,是180年前的亚美尼亚教派不知何故而摆放的。至今一动不动的梯子几乎成为了一种行为艺术。1964年,教皇保罗六世(Paul VI)将梯子描述为基督教分裂的象征,并颁布诏书再一次确认了梯子应留在原处,直至到天主教和东正教达成合一。关于梯子的争议,可以参考文章《诡异的耶路撒冷圣物,移动分毫会引发六大教派冲突》:http://news.163.com/17/0216/14/CDDDFH96000187UE.html第10-13站都在进入圣墓教堂的右手边,走楼梯到达二楼的受难地小教堂(Church of Calvary)里。受难地小教堂又分为圣方济各会和希腊东正教两个小礼拜堂,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有一个开放的拱门之隔,相对来说希腊东正教的礼拜堂更精美。苦路第10站,耶稣被剥去衣服(Jesus is stripped of his garments)。包括LP和其他一些介绍说此站在圣方济各会小礼拜堂的入口位置处,应该也是一副壁画,不容易找到。其他说法包括我在第3站拿到的苦路中文版讲解册,则说第10站其实就在教堂外,那个争议楼梯的顶端、目前关闭的小礼拜堂内。苦路第11站,耶稣被钉上十字架(Jesus is nailed to the cross)。在圣方济各会小礼拜堂的劵拱下,由中世纪风格的壁画来表现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场景。苦路第12站,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Jesus dies on the cross)。这是耶稣十字架树立之地,也是耶稣死去的地方,位于希腊东正教小礼拜堂内。中间有个一个祭坛,后面是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金属造像。祭坛两侧的玻璃柜中展示了地板之下裸露的山头,也就是圣墓教堂修建前的各各他山的地面。祭坛下面有一块当年竖起十字架的石头,人们可以俯身去触摸。苦路第13站,耶稣从十字架上放下(Jesus is taken down from the cross)。LP和其他一些介绍说此站也位于希腊东正教小礼拜堂里的,耶稣在此被放下并在放入圣母玛利亚的怀里。但绝大部分介绍包括苦路中文版讲解册都说第13站是涂膏礼之石(Stone of Unction),正对圣墓教堂一楼入口的那块停放耶稣遗体的石板。这块石板上耶稣进行了安葬之前的准备,包括犹太习俗的临终涂膏礼。石头上还有红色的痕迹,据说就是耶稣的血迹,因此很多信徒围绕在石板周围,用身体触摸或用带来的信物擦拭石头,就像我们所谓“开光”一样。这块石板是在教堂1808 年的那场大火的两年后重新放置在这里的。而石板上悬挂的8盏灯,分别由希腊东正教、天主教圣方济各会、亚美尼亚和科普特教会贡献。苦路第14站,耶稣被放置坟墓(Jesus is laid in the tomb)。圣墓位于一个罗马万神殿式的非常漂亮的圆孔穹顶大厅里,围绕当初埋葬耶稣的洞穴而建,建筑名叫Aedicule。内部是一前一后两个小房间。前面的房间几乎没有光线,中间有个玻璃罩下封闭的是耶稣墓室的石板残片。里面明亮的房间就是墓室,可以容纳四五人同时入内。大理石板覆盖的石床上就是放置耶稣尸体的位置,大理石板是1555 年开始放置在这里的。圣墓在2016年曾经进行过一次修缮,网上有视频记录了打开大理石板的过程,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1131024149937702490梅尔·吉布森导演的《耶稣受难记》讲述了耶稣从被捕、受审,到走苦路、殉难的生命中最后的12小时,并以复活作为结尾,全程描述了除第8站以外的苦路各站。影片中一路陪伴圣母玛利亚的一男一女是十二门徒之一的约翰和耶稣最信赖的女门徒、抹大拿的玛利亚(Mary Magdalene)。电影真实还原了当时犹太人定居后所使用的融合当地的亚兰语(Aramaic),对我们在许多绘画或雕塑作品中看到的耶稣右肋部一道伤痕的由来也进行了描述。耶稣殉难这天是星期五,被称为耶稣受难日(Good Friday)。而基督徒认为耶稣在殉难后的第三天也就是星期日复活。后来又进一步推算,确定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Easter Day),当今西方重要的节日之一由此而来。我们在里面参观的时候,遇到了多个宗教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是要进入圣墓内部进行的,所有排队准备进入墓室的信徒和游客只能在外面等着仪式的结束。好在那个活动应该是个每日例行的,很快就结束了。排在我们之前进入圣墓的是一个信徒家庭,他们在墓室内进行了祷告,大概是因为在里面待的时间有点长,很快就被看守出入口的黑衣教士大声呵斥,当时的气氛刹那间就和神圣不沾边了。圣墓教堂有多个大厅,每个大厅里还有数个小礼拜堂,分别由几大教会来管理和使用,这在世界上应该是少见的。地方和物品是分好了,那到底由谁来开启教堂大门呢?答案非常有趣,因为教堂的钥匙并不掌握在任何一个基督教派中。1187年,阿尤布王朝的苏丹萨拉丁(Salah ad-Din)打败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萨拉丁是逊尼派穆斯林的库尔德人,大概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库尔德英雄人物。他有两件改变历史的事情,一是从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手中收复埃及并使埃及恢复逊尼派的统治至今;二是打败了来自欧洲十字军的基督徒并占领耶路撒冷,使穆斯林掌控耶路撒冷的局面持续了700多年直至奥斯曼帝国的崩溃。萨拉丁是一位胸怀宽广的统治者,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在圣墓教堂的问题上,为了平衡各基督教派,他选择了同样敬耶稣为先知的穆斯林来管理。而在穆斯林的管理中,又由两个家族来共同负责,其中朱达(Joudeh)家族为“钥匙的保管者”,努赛贝(Nuseibeh)家族为“教堂的守护人和守门人”,两个职务也被传承至今。现在朱达家族的钥匙掌管人叫做Adeeb Jawad Joudeh Al Husseini,名字里的Husseini不知道和之前提到的耶路撒冷前市长和大穆夫提的新侯赛尼家族有无关系。详情阅读文章《耶路撒冷一个维持千年的和平承诺》:http://www.ccdigs.com/87166.html亚美尼亚正教的神父修士,与Aedicule旁边的蜡烛信徒六、创世纪与安息日(Sabbath)每个周六是犹太人的安息日,从星期五的日落一直到星期六的日落。在这一天内,犹太人不能工作,也不做生意,甚至公共交通都会停止,教法里共有39项不可在周六安息日里进行的“生产性活动”。于是周五下午犹太人会出外采购,为第二天做足准备。安息日只是犹太人需要遵守的,非犹太人的生活照旧,也可以受雇从事那些禁止犹太人在安息日做的工作,而此对于游客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方便。安息日源于上帝创世之说。传说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光,于是有了日夜;第二天造了空气,于是有了天;第三天使水陆分开,创造了陆地和植物;第四天造了光,并区分了昼夜,于是有了时间和星辰;第五天造了水里的鱼和天上的鸟;第六天早了陆地上动物,并按着他的形象造人;天地万物都已经创造完毕,第七天上帝休息了,并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在西方历法里,星期日是每周的第一天,比如我们手机常见的日历也是把星期日放到第一天的。于是星期六作为一周的第七天被犹太人认定为安息日,在这一天要放下工作,专心敬神,以感激上帝创造世界。基督教则把耶稣复活的星期日看作最神圣的日子,称之为“主日”。在这一天要到教堂作礼拜,因此称之为礼拜日,七天又称“一个礼拜”。所以对于我们不信仰上帝的中国人来说,最好说星期几或周几,而不要说礼拜几,礼拜是西方带宗教色彩的说法。伊斯兰教以星期五为穆斯林集体礼拜之日,称为主麻日。而我国古代历法是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复始,称为“七曜”。目前我们使用的星期几,是1909年清朝编译图书局为了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创立的与国际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的说法。有人说在安息日前后要避开耶路撒冷,因为届时会有各种不便。而我们却选择在安息日前夕待在耶路撒冷,就是为了更好地体验犹太人过安息日的氛围。周五下午的傍晚时,西墙会有全城涌来的人群,庆祝安息日的到来。不同于平日里肃穆的祷告和第二天的万人空巷,周五下午西墙前更像是一种欢乐的聚会。盛装的正统派犹太人,携枪休假回家的戎装士兵,准备参加入伍仪式的新兵,即将13岁要过成年礼的男孩,甚至在祈祷区里还有围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的青年学生。人群构建的氛围传递给游客们的就是欢快,让我们感受到这一刻的耶路撒冷只属于犹太人。与此同时,西墙上清真寺里的宣礼塔也一如往昔地发出唤拜声,召唤穆斯林的一日五时礼的昏礼。D9,2017年8月12日,耶路撒冷=伯利恒今天周六,犹太人的安息日,早晨依旧前往西墙。走出酒店,就体验到了满城冷清的。当天的西墙一如往昔,西墙广场的工作人员再次特别提醒,今天是安息日,不能拍照。不过我还是忍不住用手机偷拍了。来了几天哭墙,今天总算看到有人哭了。这大概是一位海外来的犹太人,也许还是匆匆赶来,没有黑色正装,只是一件黄色Polo衫,额头抵在西墙上,便开始了哭泣。这是在耶路撒冷的几天里,唯一一次让我意识到西墙之所以为哭墙。不同于当地居住的犹太人把西墙作为祈祷的宗教之地,也许只有流落在外的犹太人更能体会到西墙带给自己的归属感。一、去巴勒斯坦的伯利恒(Bethlehem)在犹太人的安息日,最好的去处就是阿拉伯区,特别是离耶路撒冷不远的伯利恒(Bethlehem)。伯利恒位于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地区,是阿拉伯人的定居城市,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2013年后正式改称巴勒斯坦国)进行管理,以色列警察控制着伯利恒的出入口。伯利恒目前虽然以穆斯林为主体,但同时也是犹太人和基督徒的圣地,大卫王和耶稣都在此出生,拥有巴勒斯坦最大的基督徒社区之一。安息日里只能乘坐阿拉伯人的公交,在轻轨大马士革门站对面就是阿拉伯人的车站。同时这附近还是前往特拉维夫的私人拼车点,经常有司机吆喝着“Tel Aviv,Tel Aviv”。阿拉伯公交去往约旦河西岸南部地区的车体都是蓝白色的,当然不能使用Rav-Kav卡。其中到伯利恒的车次是231路,6.8ILS,大约40分钟即可达到伯利恒古城附近。而在LP《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中文版描述的车次是21路,票价8ILS,但乘车地点是正确的。下图为公交车路过雅法门。虽然要去巴勒斯坦,但是我们却不用任何签证和检查手续。反倒是从伯利恒返回耶路撒冷的时候,会有以色列军警上车查看游客的护照和签证,而巴勒斯坦人会被要求下车接受检查。我们有一位同伴没有带护照但是也过关了,大概是看出我们明显不是阿拉伯人的缘故吧。于是,在我们的旅行地图上意外地多留下了一个国家的印迹,巴勒斯坦。二、耶稣的家庭与出生耶稣的“父亲”准确说是养父的约瑟(Jose)是以色列北部加利利地区拿撒勒(Nazareth)小镇的木匠,其祖先的渊源在圣经《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里有不同的说法,但两者都可以追溯至大卫王所在的犹大(Judah)支派,不同的只是对出自大卫王哪个儿子有不同意见。耶稣的母亲玛丽亚的祖先很明确,可追溯至摩西的哥哥亚伦(Aaron)所在的利未(Levi)支派,这个支派是历代犹太祭祀专属的支派。另外玛丽亚还是施洗者约翰的生母伊丽莎白的表妹,因此施洗者约翰和耶稣是表兄弟,约翰是稍大的表哥。约瑟之所以只是耶稣的养父,是因为在圣经里耶稣的神性所致,试想一位神怎么能有人来做父亲呢?因此玛利亚只能是以处女之身怀孕并生下的耶稣,约瑟自然不愿意头顶绿帽子。于是一位天神下凡对约瑟说,这是圣灵授给玛利亚的,她怀的是上帝的儿子,而他是来拯救世界的弥赛亚(Messiah)。耶稣出生的前后,正值罗马帝国第一位奥古斯都屋大维(Octavius)在位时期,而代理统治犹太行省的是大希律王。当年帝国要搞人口普查,所有人都要回原籍登记户口,于是约瑟带着已经怀孕的玛利亚回到自己的家乡,正是大卫王出生的伯利恒。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晚,大概客栈都住满了,他们只得在一个马棚里栖身。当夜一颗巨大耀眼的新星出现在伯利恒的上空,玛利亚突然临产并在马槽里诞下了耶稣。这就是马槽广场和主诞教堂的由来。星空闪耀的一幕被三位从东方(大概是波斯)前来耶路撒冷的智者看到,他们决定前来朝拜犹太人的新王。大希律王得知后,请求三位智者一定要找到圣婴并告知自己也要前去拜见。三智者根据星宿的指引在伯利恒找到了圣母子,并献上黄金、乳香和没药等礼物。随后梦中的神授,指示他们不要再回到希律王处,于是三智者就直接返回东方去了。这就是著名的《三博士朝圣》的故事,也是欧洲绘画中常见的宗教题材《Adoration of the Maji》其中Maji为智贤之士的意思,达·芬奇、波提切利、鲁本斯等人都出过大作。因此知道一些圣经相关故事,对于欣赏欧洲绘画艺术是非常有帮助的。至于被放鸽子的大希律王,他虽然扩建了第二圣殿,但实际上非常残暴,曾因猜忌处死过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儿子。为了排除威胁的隐患,大希律王下令将伯利恒附近地区2岁以内的男孩全部处死。这时天神再次下凡,告诉约瑟一家赶快逃到埃及去。直至大希律王死后,约瑟一家才返回拿撒勒继续生活,并抚养耶稣长大成人。我们都知道,公元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元年的,而圣诞节却不是1月1日还是12月25日。实际上,百度耶稣词条,还会显示耶稣生卒为约公元前4年至约公元30年。其中原因非常复杂,简单说就是罗马教会新历法的计算错误,以至于耶稣的出生年份在公元前6年至公元元年的说法都有。因为使用历法不同,东正教的圣诞节是1月7日。具体可参考果壳的问答:https://www.guokr.com/post/94798/三、耶稣诞生的主诞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下车后本想走去马槽广场(Manger Square)的主诞教堂,后来想想还得去看隔离墙,倒不如直接包一辆出租车省时省力。甩开一下车就围过来的“热情”拉客的出租车司机,我和妙决定走几步自己去找辆车,在伯利恒这样的旅游城市找出租车并不难,我们反感的是那些会讲中文的轻浮油腻的司机。不过找来找去价格似乎是固定的,我们4个人一部车共100ILS。这位出租车司机是一位看着非常可靠的巴勒斯坦中年男人,英语讲得还不错,而且非常有耐心。因为我俩忘了下车点的路,司机就带着我俩绕了好几圈才找到等着我们汇合的大铭和成成。下图为马槽广场。主诞教堂也叫圣诞教堂,是巴勒斯坦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后获批的首处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濒危世界遗产。同圣墓教堂一样,主诞教堂也是当初海伦娜寻访圣地后,由君士坦丁大帝兴建的,目前在地板下还能看到当时铺的马赛克。529年教堂毁于撒玛利亚人起义,而目前的教堂是由东罗马的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us the Great)用原教堂的材料于再公元540年重建的。有意思的是,主诞教堂同样也是由东正教、天主教和亚美尼亚教会共同管理。教堂入口是一扇非常低矮的小门,叫做谦卑之门(Door Of Humiliity)。进门之后不知为何有非常多的柱子,把教堂的整体空间切割成支离破碎。与其他著名教堂雄伟的圆石穹顶不同,主诞教堂的天花板是木质结构。另外还有许多尚在维修施工的脚手架,电线也是乱扯一通,整个装饰也很暗淡。相比精装的圣墓教堂,主诞教堂简直寒酸的像个装修工地,我竟然连一张教堂内图片都没有拍。下图为各位圣徒画像的介绍。从教堂中央的一个小楼梯下去便是最著名的耶稣诞生地(Grotto of the Nativity),安放着伯利恒之星(Star of Bethlehem),这颗14角银星标注了耶稣出生的具体位置,并用拉丁铭文予以说明,因此这个地洞也是基督徒虔诚朝拜的圣地。我们到主诞教堂正是中午时分,本想排长队去看看马槽,但不知道哪个教派正好举行仪式,排队进入诞生地变得遥遥无期。因为与司机约好了停留时间,于是我们只好离开教堂前往下一站。总体来说,主诞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四、巴以隔离墙(Israeli Barrier)相比主诞教堂,充满争议的巴以隔离墙对于我们更有吸引力一些。当著名的柏林墙在1990年被推倒后,隔离墙一词作为冷战的符号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没想到12年后,以色列的隔离墙却越修越长,越修越高,甚至在加沙地带为了防范地道而越修越深。之所以柏林墙倒了,是因为两边本身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隔离的只是意识形态。而以色列修建的明显违反国际法的巴以隔离墙,隔离的却是两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生存空间之争,从这个意义来说,巴以隔离墙一定还会修下去。伯利恒的隔离墙之所以有名,不仅仅是代表了隔离和压迫,同时也是因为其伟大的街头艺术,涂鸦。下出租车的地点就有一家商店在出售涂鸦用的喷漆。不管是艺术家还是普通游客,都可以自行创作,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这里的涂鸦内容大多是有关反战和呼吁和平,而据说以色列那边的墙都是空白的。来到隔离墙,作为游客,我们必然会被其代表的独特意义和炫彩新潮的涂鸦所吸引,去打卡和留影。可我们却忽略了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这高墙下的巴勒斯坦人,我们的司机大叔是怎么样的感受。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地区修建的巴以隔离墙,是从2002年开始的,其初衷是为了落实《奥斯陆协议》有关“土地换和平”后两国边界问题,以防御来自巴勒斯坦的恐怖袭击,刚开始的隔离墙也基本按照1949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绿线”为界。目前隔离墙总长700公里,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延伸到了当初“绿线”承认的巴勒斯坦领土上。从防御到圈地,以色列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在蚕食巴勒斯坦领土。即便明知违反国际法,也要造成已占领、已定居而国际社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既定事实。从LP《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地图上,能够明显看到粗黑线的隔离墙已经深入到了以“+”号标识为界的“绿线”,将巴勒斯坦宣称的首都东耶路撒冷,和其北部现作为临时首都的拉马拉(Ramallah),以及其南边的伯利恒,硬生生地进行了割裂。隔离墙走向与“绿线”明显不符,更不要说最具有法律地位的1947联合国“181号决议”的分治线,该线在地图中以“-”号标识。巴勒斯坦国如今正在一步步变成一个被高墙包围的大监狱,更可怜的是这座监狱的面积也在缩水。五、巴以地图的变迁和ABC区的划分推荐两篇文章1、《以色列领土变迁——不愧是中东战斗民族,控制区越打越大》,里面有几幅地图介绍了1947、1949、1967几个时间节点和目前的领土情况,其中最后一张图的对比非常明显,以色列的扩张和巴勒斯坦的萎缩。https://www.toutiao.com/i6377225482898768385文中展示的以色列控制区的历史演变。2、在《梅华龙:隔离墙的另一边——记约旦河西岸希伯伦之行》一文中,对约旦河西岸另外一座巴勒斯坦城市,希伯来(Hebron)进行了走访。这座城市位于伯利恒的南边,是大卫王在征服耶路撒冷之前的首都,更以埋葬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祖先亚伯拉罕(或称易卜拉欣)的麦比拉洞(Cave of Machpelah)而闻名于世。根据《奥斯陆协议》的计划,两国在约旦河西岸分出由巴勒斯坦完全控制的A区,由巴勒斯坦控制民政、以色列控制安全的B区,由以色列完全控制的C区进行了介绍。从地图来看就让我明白了,为何我们从埃拉特坐车前往耶路撒冷在穿越了“绿线”的情况下却没有经过巴勒斯坦的检查站,因为这一路全部都是以色列的领土或是其控制的C区。https://www.guancha.cn/MeiHuaLong/2017_12_05_437898_s.shtml维基百科《Occupied Palestinian Territories》对于ABC区划分的图示。与一般阿拉伯商人做生意时喋喋不休不同,这位巴勒斯坦大叔出于生计,其实还想继续拉我们去其他地方,但在被谢绝后他也并没有流露出不快的情绪。在结束全程之时,大叔提出把我们直接送到不远处的Checkpoint 300检查站,在那里也可以坐上公交车。而我们一怕找不到车二更怕被忽悠,于是就坚持要求他把我们送回下车的地方,大叔连声说:OK,OK,No problem。通过不长时间的接触,我的感觉是这里的巴勒斯坦人其实还是很友善的。他们并没有被愤怒和无助击垮。不过大叔虽然很健谈,但是鉴于约旦河西岸地区被以色列逐步包围的态势,言语中也流露出一些淡淡的忧伤。就是这位大叔告诉我了一些信息,比如那些把守检查站的以色列人是Police而不是Soldier。看到与约旦相似只是少了一颗星的巴勒斯坦国旗,他说约旦和巴勒斯坦是好朋友。他还告诉我们白色车牌的巴勒斯坦汽车是不能开到以色列去的,而现实是除了231路公交车外,在伯利恒的路面上我们却偶尔能够看到挂着黄色车牌的以色列车牌。最后感谢谷歌卫星地图,让我找到了伯利恒的231路下车点和隔离墙的具体位置。也感谢微信,让我在隔离墙下留下了宝贵的位置信息。我的以色列电话卡在这里依然有网络信号,但朋友圈的打卡地点显示的不是巴勒斯坦的Israeli Barrier,也不是以色列的Security Fence,而是“以色列·Palestinian Territory”,也就是以色列的巴勒斯坦领土,这就是赤裸裸的侵略。六、第一次的代购经历-AHAVA从伯利恒返回后,我们在雅法门附近的一家披萨店Jacob Pizza吃午饭,街对面就是一家药妆店,主打AHAVA系列,也就是以色列最著名的死海泥产品。虽然没有时间在以色列体验死海,但是以色列的国宝级护肤品AHAVA还是非常值得购买,这个品牌目前国内基本没有专柜只有官网和天猫店。看到队友们都在搞代购,出于好玩,我也想试试。首先对于很多不熟悉以色列的朋友来说,唯有死海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其产品不必多解释;其次我之前从没在朋友圈里刷屏卖产品,可能朋友们对我首次做代购的新鲜感和接受度也是值得我尝试的。于是下午在酒店休息的时候,我在朋友圈里发出了来首条代购产品,就是AHAVA死海泥面膜。不得不说,在旅行期间代购不是人人都能做的,而是非常需要眼力的。当地什么有特色,什么价值最低,什么值得买,什么方便带,如何抓住顾客心理,怎么定价合理,都是一门学问。这不仅需要提前做功课去了解当地,更需要敏锐的商业眼光。虽然我能做出很细致的行程攻略和知识储备,但在做代购方面我还是完全的小白。好在我们的队伍搭配就是这么合理,海鸥、晓丹、大铭行走江湖多年,都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她们做什么产品我只管跟肯定没错,安利的图文都可以相互借鉴。在代购方面,价格合适而又独一无二的小东西是非常容易出手的。除了护肤品,饰品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我挂出了第二类产品,埃拉特石做的大卫之星银饰项链,以及罗马石做的银饰项链。埃拉特石顾名思义产自南部的亚喀巴湾,是一种非常像绿松石的蓝绿色石头。而罗马石据说是久远的罗马帝国时期的碎玻璃制成的,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大卫之星吊坠和项链都是925银。下午的行程大家分散行动,我和王妙两个85前“老年人”留在酒店休息,成成正在准备礼物,他当晚应邀要前往当地一位阿拉伯女孩家里做客,那位女孩是我们昨天在老城一家商店里遇到的,当时有过合影并留下了Facebook。而其他同学则在老城逛小店,继续发现这座老城的魅力。在大马士革门外与执勤军警合影。说好的晚上一起吃饭,而地点在耶路撒冷新城区的Jaffa Center轻轨站附近。因为天还没黑也就意味着安息日还未结束,此时公交还没恢复运营,我们只能步行前往。出雅法门,走过马路并下台阶就是高档商业街Mamilla Mall。然后一路沿着Jaffa Road,走两个轻轨站的距离就到了Cafe Rimon跟队员们汇合晚餐,这是一家很西式的餐厅,价格依旧不菲,我们五人花了343ILS约合640人民币,还没吃饱。Cafe Rimon。附近就是耶路撒冷的王府井和南京路,本·耶胡达大街(Ben Yehuda Street)。为了庆祝安息日的结束,耶路撒冷几乎全城出动,人山人海,商店也全都开门营业了。正好就有一家AHAVA Center,算是品牌旗舰店,在这里我们开启了扫货模式。对比后来在特拉维夫机场的价格,这里的AHAVA 确实便宜,而且还可以享受12.8%实际退税。我的第一次代购之旅,共完成AHAVA 的9支面膜和1个套装,5条大卫之星吊坠和1条罗马石吊坠项链,还算理想。从AHAVA Center出来的时候已经过了零点,轻轨结束运行,我们只好乘公交也唯一体验了一次耶路撒冷的公交,回到酒店的时候已经是凌晨1点多了。彼时的本·耶胡达大街仍旧是一片欢腾,而老城早已是一片宁静。七、现代希伯来语之父-本·耶胡达耶路撒冷最著名的商业街的名字来源于为希伯来语的复兴和创新作出重要贡献的词典学家和编辑,埃利泽·本·耶胡达(Eliezer Ben-Yehuda)。本·耶胡达于1858年出生在立陶宛的俄国犹太人家,1881年和全家一起移居巴勒斯坦。此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正通过从奥斯曼帝国和当地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而逐步定居巴勒斯坦,这就是大流散以后犹太人的第一次大迁移(Aliyah)即回归。那么问题来了,自罗马帝国时期犹太民族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以来,他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接受了当地的语言,使原本的民族语言希伯来语同当地语言混合使用,从而形成了不同分支和语言。比较著名的有:塞法迪犹太人(Sephardi Jews)或者说叫做西系犹太人,主要分布在西南欧的西班牙和法国以及拉美,使用古希伯来语与西班牙语混合而成的拉迪诺语(Ladino)。阿什肯纳兹犹太人(Ashkenazi Jews)就是所谓的德系犹太人,主要部分在德国和东欧,使用古希伯来语与日耳曼语混合而成的意第绪语语(Yiddish)或斯拉夫语。前文提到的犹太复国主义的创始人西奥多·赫茨尔就是这个分支,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使用的就是意第绪语。米兹拉希犹太人(Mizraḥim Jews)即东方系犹太人,主要分布在北非和中西亚,使用与当地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结合的独特语言。另外还有黑皮肤的贝塔犹太人(Beta Isreal)也就是埃塞俄比亚犹太人,曾被贬称为法拉沙人(Falasha)即外来人,他们是以色列建国后才陆续回归的。如何让来自全世界不同分支的犹太人能够相互交流,就必须选择一种语言作为犹太复国主义在文化上的表达途径,本·耶胡达决心要唤醒古老的希伯来语。众所周知希伯来语曾是古代犹太人的语言,《圣经》旧约就是用古典希伯来语写成,但自中世纪以后,希伯来语逐渐成为只存在于宗教里的神圣语言,只有少数犹太教教职人员也就是拉比(Rabbi)在举行宗教活动和祈祷时,或学者们研究古代历史和篆刻碑铭时才使用。可以说希伯来在日常生活中基本处于消失状态,连西奥多·赫茨尔本人都不会说希伯来语。但通过艰难而又执着的教育和写作实践,本·耶胡达编出了第一本现代希伯来语辞典,成功地把希伯来语从一种复杂生硬费解的老式语言转化成一种简单、逻辑性强的现代语言,同时又创造了很多适合现代生活的、全新的希伯来语词汇,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犹太人称他为现代“希伯来语之父”,而现代希伯来语最终成为了以色列的官方语言和全世界犹太人的通用语言。为纪念本·耶胡达对犹太文化的杰出贡献,以色列的各大城市都有以本·耶胡达的名字命名街道,除了耶路撒冷,据说特拉维夫和海法也各有一条本·耶胡达大街。D10,2017年8月13日,耶路撒冷-海法每天早晨前往西墙广场,是我在耶路撒冷期间的惯例。最后一个早晨,自然更是不能浪费,不过这次是前往位于西墙之上的圣殿山。如果说耶路撒冷的归属是巴以问题的焦点,那么位圣殿山的归属更是焦点中的焦点。一、创世基石与圣殿山(Temple Mount)圣殿山以犹太人曾经的第一圣殿的所在而命名,但实际上截止目前考古学并没有给出有关第一圣殿具体位置的确凿证据。在《圣经》里圣殿山被称为摩利亚山(Mount Moriah),传说山上有一块创世基石(Foundation Stone),上帝用这块岩石上的泥土在创世第六天创造了亚当(Adam),后来又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Eve),人类从此开始繁衍。犹太人称圣殿山为Har HaBayit,在那块岩石上,亚伯拉罕(Abraham)准备献祭儿子以撒(Isaac)以示对上帝耶和华的忠诚。后来以撒的双胞胎次子雅各(Jacob)也是在这块岩石上与天使摔跤而被赐名为以色列,意为“与神角力”,而雅各的十二个儿子后来发展成了犹太人的十二支派。其中的犹大支派后裔、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王(Solomon)于公元前957在此建造了第一圣殿,当初那座圣殿的至圣所里安放的是上帝与犹太人所订契约的约柜(Ark of the Covenant),这正是犹太教最神圣的地方。所罗门王之后,统一的以色列联合王国分裂,耶路撒冷所在的南方犹大王国也在公元前587年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 II)所灭,第一圣殿被毁,约柜从此不知去向。而被征服的犹太人被掳往新巴比伦王国,史称巴比伦之囚。在此期间,犹太人开始反思并审视自己曾经赖以为生的律法,希伯来圣经也就是《圣经·旧约》开始成型。50年后,波斯国王居鲁士大帝(Cyrus II the Great)击败新巴比伦,并允许犹太人返回家乡,第二圣殿开始重建,但新的圣殿早已没有了神圣的约柜。穆斯林称圣殿山为Al-Haram ash-Sharif,意为尊贵禁地。据《古兰经》记载穆罕默德曾在某夜骑乘飞马布拉克(Buraq)一夜之间往返麦加和耶路撒冷,在圣殿山的那块岩石上“夜行登宵”与真主安拉相会,并留下了一个脚印。因此耶路撒冷也被伊斯兰教认为是继麦加和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城。穆斯林的圣殿山上有两座重要的清真寺,从西墙广场上和许多影视画面上经常能够看到的那座著名的大金顶,是岩石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位于圣殿山广场的正中央。这座地标性的清真寺始建于公元688年,由第一个统治耶路撒冷的伊斯兰王朝、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Abd al-Malik)以圣墓教堂的圆形大厅为模型,围绕传说中各种圣迹发生的那块岩石而修建。后来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曾在1545年更换了外墙瓷砖,而目前金顶所用的80公斤金箔是在1994年由约旦国王侯赛因个人出资捐赠的。金顶下那块岩石的清洁工作由前文提到的努赛贝家族世袭,这个家族同时也是圣墓教堂的守护人和守门人。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位于圣殿山广场的最南部,比起岩石圆顶清真寺逊色不少,不过从阿拉伯语意来看,阿克萨清真寺才是真正“遥远的清真寺”。这座清真寺由同样是倭马亚王朝的继任哈里发、阿尔·瓦利德(Al-Walid)于公元705年修建。之后在十字军(Crusader)统治耶路撒冷的时代,第三任国王鲍德温二世(Baldwin II)曾将阿克萨清真寺交给一支来自法国的僧侣骑兵团作为总部。十字军认为阿克萨清真寺是建立在第一圣殿的原址上的,因此这支骑兵团也被称为圣殿骑士团(Ordre du Temple)。阿克萨清真寺至今仍然在使用,可同时容纳5000名穆斯林进行礼拜。维基百科关于圣殿山的地图非穆斯林进入圣殿山的唯一入口位于西墙广场和粪厂门之间,是一处类似于登机廊桥的木质阶梯(在前),经过安检后,从西墙广场南侧的女性祷告区上空通过,达到圣殿山广场的摩尔之门(Gate of the Moors)。与西墙24小时开放不同,圣殿山在夏季一般是分为早上7点-11点和下午1点半-2点半两个时间段开放,而且非穆斯林只能进入圣殿山广场,但不能进入两座清真寺内部。一般来说进入宗教圣地,不论男女在着装上一律要整齐,特别是女性要遮挡住全身裸露部位。而在圣殿山,男士短裤也是不被允许的。但在安检时以色列人是不会告诉你的。我当天却忘记了这点,好不容易排队过了安检,刚踏入摩尔之门,就被一个阿拉伯人拦住了。他指着我的短裤,又递给我一条长裤说:40ILS。我觉得太贵了,但是没办法,只好远远地拍了几张图片,便从不远处的Cotton Merchants' Gate走出了圣殿山广场。没有机会近距离地欣赏下这两座伟大的清真寺,也是此次以色列之行最大的遗憾了。从Cotton Merchants' Gate走出来的街道是阿拉伯人的街区,虽然作为穆斯林前往圣殿山的通道有11个,但无一例外全部由以色列军警所控制,这种局面从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从约旦手中夺取圣殿山开始持续至今。尽管1994年约旦和以色列签订了和平协议,规定约旦继续拥有圣殿山的管辖权,但这并未能杜绝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继续围绕圣殿山而时常发生的冲突。就在我们达到耶路撒冷的前一个月,2017年7月14日两名以色列警察在圣殿山遭枪击身亡。之后以色列方面在16日重新开放了圣殿山上的阿克萨清真寺但却在穆斯林的入口处安装金属安检门,此举引起了巴勒斯坦人强烈不满,抗议和冲突造成至少十人死亡,诸多阿拉伯国家也对以色列表示了强硬反对。约旦因拥有法律上的圣殿山管辖权也被卷入这场冲突,7月23日一名约旦少年在以色列驻安曼大使馆的枪击案中遇害。不过好在联合国和欧美俄四方特使紧急斡旋,7月2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采用以智能检查技术(脸部识别功能的高清摄像头)取代金属探测器,并移除更多的安保设施,巴以局势又重新回到正常轨道。圣殿山作为一座充满争议的城市,耶路撒冷的缩影,因宗教而圣,却又因宗教而沾血。但不能否认,这座城市同样也是美丽的。在犹太人经典的羊皮卷《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这句话也写在了畅销书《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封面上,用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Simon Montefiore)的话来概括,“耶路撒冷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离开耶路撒冷,顿时让我感觉轻松了不少,不仅仅是远离了作为三教圣城的沉重,更是因为从此世界上再没有哪座城市的历史比耶路撒冷更厚重了。中午后,我们乘长途大巴前往以色列最大的海港和第三大城市海法。二、海法(Haifa)在我记忆里,熟悉海法这个名字是源于当地的一支足球队,参加过欧冠正赛的海法马卡比队(Maccabi Haifa),同时这家俱乐部的篮球队更是欧洲顶级赛事的常客。马卡比是公元前2世纪反对马其顿帝国塞琉古王朝(Seleucid Dynasty)的犹太民族英雄,在当今是指犹太人的体育组织也可以理解为俱乐部的意思。海法在希伯来语有“美丽的海岸”之意,在历史上这里最早是罗马帝国管辖下的犹太人小镇,后来经历了拜占庭、波斯萨珊王朝和阿拉伯帝国,在十字军攻占之后衰败成了一座渔村。在奥斯曼帝国末期,海法接入了大马士革与麦地那之间的汉志铁路。1918年,英国占领海法,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英国在此修建了深水港并将其作为连接伊拉克北部油田的输油管道的终点,海法开始崛起并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历史的变迁成就了海法的多元文化,现如今在海法,犹太人、阿拉伯人、基督徒、巴哈依教徒甚至还有中东民族中的“另类”、独特的德鲁兹人(Druze)等不同族裔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谐共处,海法也是唯一在安息日公共交通不停止的以色列大城市。近年来海法已经从港口业和重工业开始转型为以色列的硅谷。Google、Intel、IBM、苹果和微软等世界著名IT公司都在海法西部海岸Hof HaKarmel车站附近Matam信息技术产业园设立了分支机构。海法最著名的两所大学,号称以色列麻省理工的Technion即以色列理工学院(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以文科见长的海法大学(University of Haifa)都是以色列排名前五实力雄厚的大学。三、海法的交通从耶路撒冷CBS中央车站到海法有两个长途大巴线路,分别到达海法的两个中央车站。940路大巴到达的是Hof HaKarmel车站,位于海法市区的西边。960路大巴到达的是 Merkazit HaMifrats车站,位于海法市区的东边。两车路线基本一致,都是全程140公里左右不到2个小时的车程,只是在达到海法前分别以顺时针和逆时针进入市区两侧的不同车站。我们提前计划乘火车去下一站的特拉维夫,而火车线路只有从西往东的逆时针线路,为了能完整的绕行海法一周,我们选择了960路。960路在Jerusalem Central Bus Station的19号站台乘车,到达Haifa Merkazit HaMifrats CBS车站,票价每人37.5ILS,同样价格也是要低于LP标注的45.3ILS。到达海法后,从CBS车站出来,旁边有个大型购物中心CineMall,门口就有公交车站前往海法中心市区。其实在LP中提到了在前往海法的长途大巴时都含有海法两座中央车站前往市区的公共交通费用,但需要在买票时用Rav-Kav卡购买换乘车票(Kartis Hemshech)。但我们当时并没有尝试这一做法。我们乘坐的前往海法市区的公交是Metronit,一种外形类似于轻轨的BRT快速公交,其中1号线正好连接了两个中央车站。由于当时在站台上没有找到自动售票机,因此我们也就理所应当地乘坐了一次霸王车。入住LP推荐的Port Inn客栈。这个客栈谈不上豪华,但却非常精致体贴,有一种家的感觉。前台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向我们介绍了市内所有公共区域和设施的使用方法,并在自制的地图上标注了客栈周边和海法主要的景点分布。这栋三层楼房带有一个独立的小花园和一间舒适的客厅以及一间共用厨房。好久没有吃到过中餐了,于是我们在附近超市简单采购了一些食材,当晚就吃到了久违的中国味道。晚饭后,我们从客栈走出来溜达,不远就是德国侨民区(German Colony),这片区域以始建于1868年的本·古里安大街(Ben-Gurion Ave)为中心。大街一头是海法港,一头直通巴哈伊空中花园,街道两旁的许多德国风格建筑目前是海法最好的酒店、餐厅和咖啡馆。D11,2017年8月14日,海法-特拉维夫早餐在客栈,Port Inn提供有多样的自助早餐,虽然很简单,但工作人员却非常自豪地向客人介绍着自家的菜品,我们当然也似懂非懂地认真听着介绍以示尊重。把行李寄存后,我们就赶往此行海法最向往的目的地,十分惊艳的巴哈伊空中花园。一、巴哈伊宗教与空中花园(Bahá'í Gardens)巴哈伊空中花园背靠“上帝绿洲”之称的卡梅尔山(Mount Carmel)而建,面朝地中海畔的海法港,用中国人的说法就是风水特别好。树木、草地、喷泉、雕塑等波斯式园林景观对称地分布在中轴的白色大理石阶梯两侧,分布在19级巨大的平台式阶梯上,自山脚至山顶绵延1公里,垂直高度225米,最大坡度超过60度,因此又称为阶梯花园(Terraced Gardens)。巴哈伊空中花园不仅是个美丽的花园,更是一个宗教的圣地,其建筑也是年轻的世界遗产(作为Bahá’i Holy Places in Haifa and the Western Galilee的一部分,在2008年入选)之一。这个年轻的宗教就是巴哈伊教,一个超现实的宗教,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天下大同”,即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巴哈伊教认为世界主流宗教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甚至拜火教都是源于唯一且同一个上帝(这里所说的上帝不只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上帝)。而亚伯拉罕、摩西、耶稣和穆罕穆德,克利须那、释迦牟尼以及琐罗亚斯德都是这同一个上帝派来的显示者(Manifestations of God)即先知,各个时期的宗教教义奠定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基础。巴哈伊教由创始人巴哈欧拉(Bahá'u'lláh)创立于19世纪中叶的伊朗,历史上有四位重要人物。第一位是巴孛(The Báb),巴哈伊信仰的先驱,他的使命是为了让人类迎接最新的一位上帝显示者的到来而做准备。但由于自立新教,1850年仅31岁的巴孛便被当做异教徒在伊朗的大不里士处死。之后辗转半个多世纪,巴孛的遗体才最终来到海法,阶梯花园中间的大金顶就是巴孛陵寝(Shrine of the Báb)。第二位就是巴哈欧拉,他是巴孛最早的一批追随者甚至还比巴孛大两岁,是一名伊朗贵族。他于1966年在德黑兰的狱中受到启示并宣称自己就是巴孛提到的那位显示者,从而创立了巴哈伊教。之后的巴哈欧拉一直被流放,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最终于1892年在海法湾北部的阿卡(Akko)去世。作为创教者,位于阿卡的巴哈欧拉陵寝(Shrine of Bahá'u'lláh)才是巴哈伊教的第一圣地,也正是他在去年的前一年来到海法并指定了卡梅尔山作为先驱巴孛最终的墓地。第三位是巴哈欧拉的长子阿博都·巴哈(Bahá'u'lláh)。按照巴哈欧拉的遗嘱,阿博都·巴哈是巴哈伊教的继任领袖和和释教者,并开始修建巴孛墓地。可是修建工作并不顺利,直至1921年阿博都·巴哈去世都没有完成,这时的巴哈伊圣地还只是一座单体的陵寝。第四位是阿博都·巴哈的长外孙守基·阿芬第(Shoghi Effendi),他被阿博都·巴哈称为巴哈伊教的圣护者。守基·阿芬第不仅最终完成了巴孛墓地和周边花园的修建,而且还规划了后来的阶梯型花园,但最终并没有实现。在他1957年去世后,巴哈伊教不再有指定继承人,而是由实行选举制的最高机构世界正义院(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来管理。而目前的阶梯花园是由巴哈伊信徒、伊朗裔加拿大设计师法力甫·沙巴(Fariborz Sahba)在1987年主持设计的,并于2001年最终建成,这也是海法的巴哈伊空中花园被称为一个年轻宗教的圣地和年轻的世界遗产的原因。巴哈伊教是一种新兴的世界性宗教,在我国也有其信徒,最著名的是房地产大鳄的潘石屹夫妇,另外香港歌手方大同的家庭也是其忠实信徒,他名字中的“大同”更是源于巴哈伊教“天下大同”的愿景。巴哈伊教没有繁琐的宗教仪式,更不兜售香火和纪念品,对其他宗教信徒也更为宽容开放。巴哈伊宗教场所叫做灵曦堂(Bahá'í House of Worship),每座灵曦堂都有九个面,信徒可以从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而各个宗教的信徒也都可以前来做礼拜。全世界最著名的巴哈伊灵曦堂是位于印度新德里的莲花寺(Lotus Temple),其设计师也是法力甫·沙巴,其独特的造型使其斩获了无数建筑大奖。网上有关巴哈伊空中花园介绍的视频不多见,推荐凤凰卫视节目《筑梦天下》2010年第2期:https://www.iqiyi.com/v_19rrk2sy3s.html上图金顶为巴孛陵寝。巴哈伊空中花园以巴孛陵寝为中心,上下各有9级平台,加上巴孛陵寝这一级一共19个同心圆平台。19个平台又被四条街道分为三个部分,其中Yefe Nof St和Hatzionut Ave之间的是上花园(Upper Terrace),有9层平台;Hatzionut Ave和Abbas St之间是巴孛陵寝和5层台阶,被称为内花园(Inner Gardens);Abbas St和HaGefen St之间是最下面的4层台阶。整个花园在除了巴哈伊教节日和犹太教赎罪日(Yom Kippur)的每周七天全开放,从9点到17点,而其中的Inner Gardens在12点就会关闭。位于Yefe Nof St 45号的上花园入口,在这里碰到了一位母亲带三个孩子出游。如上图所示,三个数字是花园的三个入口,1是Inner Gardens的入口,地址是80 Hatzionut,可以直接访问巴孛陵寝。2是Upper Terrace的入口,地址是45 Yefe Nof,可以看到巴哈伊的最高机构、世界正义院,这座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非常像希腊帕台农神庙和美国白宫。3是靠近德国侨民区的最底层入口。二、空中花园的Upper Terrace Tour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参加的是LP推荐的免费高空露台团队游(Upper Terrace Tour)也就是官方组织的上花园游览项目。从最高处的2号入口集合并由导游带入,从中间的1号入口出来,全程大约50分钟。达到2号入口的公共交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海法非常有特色的世界上最短的地铁Carmelit,一共只有六站,其实准确说更类似香港的太平山缆车。另外一种是136或28路公交车,票价5.9ILS,其中136路公交车会经过1号入口,另外在2号入口的下车点也比28路更近一些。我们乘坐的是旅馆推荐的附近就有的28路,可以达到2号入口附近。上花园的团队游导游的讲解也是免费的,他会告诉你这些花园的设计和维护,以及它们对巴哈伊信仰的意义。我们当时有两名导游分别带领两个团队,他们都是巴哈伊教的志愿者,其实不仅是导游,包括园丁在内的所有花园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与其他宗教场所一样,参加巴哈伊圣地时,要穿着覆盖肩膀和膝盖的衣服,不得在花园内喝水、吃饭和嚼口香糖、吸烟等。另外导游还会特别交代不允许触摸喷泉或水池中的水。除周三以外的每天都有多场活动,中午12点的是英文讲解的Walk-In Tours,其他的时间段还有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和俄语的讲解,每两个月都有固定场次并可以提前查看:http://www.ganbahai.org.il/en/tours/#currenttimetable三、以色列的火车因为赶时间,我们从1号口出来后,直接打车回到旅馆取行李,然后步行前往不远处的Haifa Center - HaShmona火车站,准备现场买票乘火车前往下一站的特拉维夫。乘火车前往特拉维夫完全是为了全面体验以色列的各种公共交通。其实以色列的城际间铁路客运并不发达,线路非常有限,只有大城市才有火车。但同时每座城市却有多个火车站,火车作为市内通勤还是比较方便的。火车查询购票网址:http://www1.rail.co.il/EN/Pages/HomePage.aspx 海法有四个火车站,围绕市区从东到西逆时针分别为Lev HaMifrats、Center-HaShmona、Bat Gallim、Hof HaKarmel (S.Razi'el)。我们是在离客栈最近,位于海法北部靠近港口的Center-HaShmona车站乘车的,由于车次比较多,到站后现场买最近车次的票即可,车票每人27.5ILS。车体是双层火车,开出后陆续经过另外两座火车站,就是沿海的一段铁路,右手边就是大海,景色还算不错。大约100公里,1小时10分钟的车程即可达到特拉维夫。特拉维夫同样也有四个火车站,从北向南依次是University、Savidor Center、HaShalom、HaHagana。火车在市区内的停站时间非常短,车门关的也很快,而我们六人分布在不同的车厢,由于下车时来不及打招呼,六个人竟然是在除了University之外的三个火车站分别下的车。其中我和晓丹是在HaShalom车站下车的,不过好在大家都依靠地图导航,乘坐不同线路的公交车到了特拉维夫的旅馆,前后也不差多少时间。四、初到特拉维夫(Tel Aviv)-集市与海滩最后一站,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Tel Aviv)。在这里,我们入住的Abraham Hostel是一家非常标准的国际青旅。从酒店、客栈再到青旅,其实也是为了体验不同类型的住宿。Abraham Hostel位于一座6层楼里,拥有非常大的公共活动空间,虽然免费提供的餐食非常简单,但却拥有舞台、桌游、露台、酒吧和大量桌椅等社交设施,适合性格外向、愿意结交国际友人的游客。当然更重要的是独立生活 的能力,因为这家旅馆连行李寄存都是需要自主完成的:从前台领一把公用钥匙去行李房,存取都请自便。在旅馆安置后,我们步行前往特拉维夫著名的卡梅尔集市(Karmel Market),这是特拉维夫最大最地道的集市,衣食住行、日常百货、蔬果肉菜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便宜。但与耶路撒冷的耶胡达市场相比,这里就显得凌乱拥挤了很多,也可以说卡梅尔只是个临时摆摊的集市而已,而且晚上六点钟就开始歇业了。因为到的比较晚,我们没赶上集市,就在附近随便找了个叫做Kaful的餐馆吃饭。这是一家标识有Kosher的犹太餐厅,也就是售卖符合犹太教规、清洁可食的菜品,好比国内常见的清真标识。清真的英文标识为Halal,即符合穆斯林生活习惯和需求的食品,在以色列旅行包括选择飞机餐的时候要注意辨认这两种餐食。伊斯兰教与犹太教渊源很深,因此Halal和Kosher有非常多的共同点,比如猪肉以及猪肉制品都不允许食用。但除了对酒精饮品比较放松外,Kosher比Halal更为严格和苛刻,比如在肉类方面只能食用反刍且是偶蹄动物的肉,在水产品方面只食用有鳍有麟的鱼且鱼鳞是容易去除的,不吃软体类和贝壳类海产品,甚至还要求乳品不能和肉类在一餐中同时食用等等。晚饭后我们继续走到不远处海边的Banana Beach,感受东地中海夏日的晚风,然后穿过罗斯柴尔德大街(Rothschild Blvd)回到旅馆。五、以色列建国与包豪斯白城读过宋鸿兵的《货币战争》的朋友们肯定知道著名的“隐形富豪”罗斯柴尔德家族。家族创始人梅耶·罗斯柴尔德是18世纪中期出生在德国的犹太人,创建了全球第一家跨国公司,是国际金融之父。后来犹太复国主义兴起,该家族为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以色列各大城市均有以“罗斯柴尔德”命名的街道。特拉维夫的罗斯柴尔德大街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条。大街中间是长长的街心花园,两边全是极有格调的露天咖啡馆,各自特色鲜明却又完美融为一体,很容易让人产生置身欧洲花园城市的错觉,而忘却了这是中东地区的一座开放现代的大都市。这里便是著名的包豪斯(Bauhaus)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白城”。包豪斯是一种源于德国的建筑风格,以德国魏玛市的包豪斯设计学院而命名,而Bauhaus是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这种设计风格在上世纪20、30年代引领了现代建筑的新风潮。随后不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继承这一设计理念的犹太人陆续移居到了以色列,反而是发源地的欧洲包豪斯却逐渐消失了。伴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和新城的规划,特拉维夫开启了国际化的现代造城运动,4000多座包豪斯建筑拔地而起。这批建筑虽然形态各异,但理念相同,多为方正平顶或者圆弧转角,楼层不高,但墙面多,窗户小,正面或者圆弧转角处有长而宽大的阳台,这种设计不仅美观实用而且遮阳保暖,十分适合当地的地中海气候。由于建筑外表多为白色或混凝土浅白色,在阳光的映照下分外夺目,因此被称为“白城”。罗斯柴尔德大街就是“白城”的核心地带。以包豪斯建筑为核心的特拉维夫白城-现代运动(The White City of Tel-Aviv the Modern Movement)在200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当时的以色列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麦克尔·特纳说:“特拉维夫白城的确只有70多年的历史,它在全球668个世界文化遗产中算是最年轻的遗产之一,目前也只有15个这样的现代文化遗产被列入名录。但其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文化遗产重要的不是年代,而是其代表的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而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其完美结合体现了城市对当地独特文化、传统和地理要素的需求,是20世纪前期现代建筑运动不同流派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新兴城市建筑规划的杰出范本。“白城”的罗斯柴尔德大街还是现代以色列的源起之地。1948年5月14日,当时大街的16号是在第一任市长迪津戈夫(Meir Dizengoff)官邸基础上扩建的、最早的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这一天正是英国在巴勒斯坦地区托管期满的前一天,下午4点37分,以色列国父本-古里安(Ben-Gurion)在这里手持《以色列国独立宣言》宣布建国,他本人担任临时政府总理,并在随后的议会选举中成为正式总理兼国防部长。就在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宣布承认以色列,文告其实早就拟好只是不知道犹太人的新国名是什么。当得知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原本写好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美国也就成为了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第二天,阿拉伯联盟国家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1971年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迁往新址,1978年为纪念以色列建国30周年,罗斯柴尔德大街16号作为独立纪念馆(Independence Hall)对外开放至今。当然这些都是我回国后看资料才了解到的一段历史,当时只是觉得这条大街比之前走过的地方更具时尚气息,但比国内许多地标商业街还是差了很远,甚至照片都没有多拍,更没有去找找著名的大街16号。回到旅馆,来到屋顶阳台,端起街边超市买来的白葡萄酒,喝酒聊天。躺在沙滩椅上,仰望天空,头顶上不断有客机轰鸣着从低空掠过,喧嚣在夜里的特拉维夫,非常符合以色列第二大城市和中东地区重要大都市的气质。其航班起降之密集,据我当时测算,平均3分钟就有一班从我们这个方向降落。原来距离城区十几公里就是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国际机场,这个机场位于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之间,是全球往来以色列的门户。这座现代化的机场跟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新加坡的金沙酒店一样出自犹太裔加拿大建筑师萨夫迪之手。而明晚我们也将在此乘机离开以色列,结束此次中东行的主要部分、古老的“巴勒斯坦”。以国父命名的门户机场被认定为特拉维夫机场而非耶路撒冷机场,也是出于首都问题的敏感性。虽然巴以双方都声称耶路撒冷是各自首都,但为搁置争议,国际社会普遍不承认以色列对耶路撒冷拥有主权,于是不约而同地把大使馆设立在特拉维夫。根据国际法规定,当一个国家将大使馆驻扎在另一个国家的某地时,表示派驻国承认驻在国对这一领土拥有主权,后者可以控制这一领土并行使其权利。在这一问题上,作为与以色列关系最为亲密的美国,虽然在1995年通过了《耶路撒冷法案》,要求美国外交部将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搬迁到耶路撒冷,从法理上承认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但一直以来的历届总统都以“国家安全利益需要”为由,每半年签署一次行政命令“暂缓”搬迁大使馆,为保持与国际社会的相似立场留有余地。特朗普总统上任后于2017年6月也按时签署了延缓搬迁的文件,但到12月时效期满后,特朗普却将下令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搬迁到耶路撒冷,高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2018年05月14日,在以色列建国70周年之际,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在耶路撒冷开馆,耶路撒冷街头出现了效仿特朗普“让美国重新伟大”的竞选口号:“Trump Make Israel Great Again”,特朗普击碎了美国掌控了几十年的巴以和平框架,也让世人看到了犹太财团在美国的强大势力。D12,2017年8月15日,特拉维夫一大早,海鸥和成成就乘坐土耳其飞马航空(Pegasus Airlines)转伊斯坦布尔的萨比哈·格克琴(Sabiha Gokcen)机场前往迪拜,而剩下我们四人是当晚的土耳其航空(Turkish Airlines)转伊斯坦布尔的阿塔图尔克(Ataturk)机场并且参加半日游以后再前往迪拜,因此他俩几乎会比我们早一天到达,而在以色列的最后一天只是个暂时的分别。早晨退房并寄存行李后,我们四人小组步行前往期待已久的特拉维夫美术馆。特拉维夫街头,废饮料瓶收集箱世界锡安主义组织之家街头的滴灌设备。一、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Tel Aviv Museum of Art)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馆方译为特拉维夫美术馆)是以色列最顶尖的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别是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作品是最大的亮点。我们去是博物馆的新馆,2011年10月开放,门票每人50ILS,建筑扭曲的三角形外观设计很前卫,内部的三层空间之间以螺旋式线条串联,代表了以色列文化的多样化和充满激情的艺术活力。第一次走进世界知名的美术馆但却没有任何艺术基础的游客,我们仅仅知道名字的三位大师:莫奈(Claude Monet),梵高(Vincent van Gogh),毕加索(Pablo Picasso)的作品都有收藏,另外毕沙罗(Pissarro)、德加(Degas)、塞尚(Cézanne)、雷诺阿(Renoir)、高更(Gauguin)、夏加尔(Chagall)等这些位大师我们就不怎么认识了,这样说似乎有些暴殄天物。看不懂门道只能看热闹,在这里装文艺摆拍便成了我们最大的乐趣。摆拍照片,感染一身艺术细菌。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提供有中文版《十个最伟大作品之旅》的小册子,按图索骥,打卡并集齐手册上的所有作品也是一项不错的定向运动。二、艺术馆十个最伟大作品之旅1、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De Vicq夫人的肖像》,1625年鲁本斯是1577年出生的佛兰德斯画家,早期巴洛克艺术杰出代表,1921年任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外交使节,期间在巴黎遇到了De Vicq大使。大使帮助鲁本斯获得了当时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王后、路易十三的母亲、著名的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成员玛丽的委托,创作了《Marie de Medici》共计24幅巨幅油画,现存于巴黎卢浮宫的美第奇画廊。这幅画为De Vicq大使夫人的传统半身正面肖像画。De Vicq夫人在画中身披带有裂纹袖口的黑色缎子长袍,和一件多层带有花瓣状边缘的白色皱领,佩戴有两条宝石项链。2、戈特利布(Maurycy Gottlieb)的《犹太人在赎罪日集会上的祈祷》,1878年戈特利布是1856年出生在波兰的犹太人,浪漫主义画家。这幅画是建立在作者对其出生地犹太人集会的回忆基础上创作的,描绘了影响他一生的20个人,包括了他的双亲、未婚妻以及家庭。作者本人不同阶段的形象也三次出现在画作中:中间用手支着脑袋的年轻白衣男子,左下侧头戴传统波兰犹太人绣花无边便帽的孩子,右侧角落里黑衣的孩子。3、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牧羊女(在米勒之后)》,1889年梵高是1853年在荷兰的后印象主义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这幅画作创作于其开枪自杀的前一年,以梵高本人最喜欢的,法国巴比松画派画家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的名作《牧羊女》为构思来源,将原作里年轻谦虚、内向刻板的牧羊女形象,塑造成了一个更加成熟和独特不朽的存在。同时梵高还构思了播种者、收割者、纺织工等乡村人物形象,在该美术馆中也有展出。4、莫奈(Claude Monet)的《睡莲池》,1919年莫奈是1840年出生在法国的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其《睡莲》自19世纪90年代一出生便风华绝代,成为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画作系列之一,据统计共有251件作品,最著名的展馆是法国巴黎的橘园美术馆 。5、夏加尔(Marc chagall)的《孤独》,1933年夏加尔是1887年出生在俄国的犹太人,他的画中呈现出梦幻、象征性的“超现实派”的手法与色彩。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坐在草地上,陷入忧郁的沉思状态经常被解读为禁食日(Tisha B'Av),也称圣殿被毁日,以纪念耶路撒冷第一圣殿和第二圣殿的被毁,以及发生在同一天的其他犹太人的灾难,被认为是犹太日历中最悲伤的一天。这幅画表达了画家思念故乡的怀旧情绪,以及对欧洲犹太人遭到迫害的悲痛。6、毕加索(Pablo Picasso)的《女人的半身像》,1953年毕加索是出生在1881年的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其作品风格丰富多样。这幅画是毕加索在1953年以其情人、也是画家的吉洛 (Francoise Gilot)为模特创作的八幅肖像画中的最后一幅,同时在侧面和前面的立体派画法策略造成了两个人物重叠的假象。7、克林姆特(Gustav Klimt)的《Friederike Maria Beer》,1916年克林姆特是出生在1868年的奥地利装饰象征主义画家,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维也纳分离派的创导者。这幅画名称中的模特是一位维也纳上层社会的女性也是作者的情人,当时克林姆特希望她尝试中式或日式长袍,而Beer正好有一条手工丝绸裙,因此画面就有了一种中式的味道。8、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无名的第五即兴演奏》,1914年康定斯基是出生在1866年的俄国现代抽象艺术的先驱,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这幅画创作于1914年的慕尼黑,作者将音乐和颜色联系到了一起,用音乐的内在体验进行的“即兴创作”抽象画,以示与与受自然启发的“印象”抽象画以区别。9、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蚯蚓》,1946年波洛克是出生于1912年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也被公认为是美国现代绘画摆脱欧洲标准并在国际艺坛建立领导地位的第一功臣。其创作过程很独特,随意在画布上泼洒颜料,任其在画布上滴流,创造出纵横交错的抽象线条效果。10、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的《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壁画》,1989年利希滕斯坦是出生于1923年的美国波普艺术之父,他最著名的就是漫画和广告风格结合的绘画。该壁画由两部分组成,左侧为象征艺术,灵感来源于馆藏作品,右侧为抽象艺术,代表了美术馆的建筑元素。其他一些我觉得比较不错或者有意思的画作:最后一张不是画作,而是我拍的图片,艺术馆前的广场。并未加入任何滤镜或做后期效果,透过艺术馆的隔光帘,直接拍出来的图片就这么艺术。三、雅法老城(Jaffa Old City)从美术馆出来的广场路边,我们直接乘公交车前往特拉维夫南部的雅法老城。雅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已经有至少4000年的历史。到19世纪末,雅法的人口暴增,作为了全世界犹太人回顾故土的前哨港口,老城已经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犹太移民和周边的阿拉伯人。于是在20世纪初,也就是犹太人的第二次大迁移(Aliyah)期间,在后来出任特拉维夫第一任市长的迪津戈夫带领下,几十户来自东欧的犹太人在雅法北部购买土地,并按照欧洲花园城市来设计建造,这就是特拉维夫。特拉维夫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是犹太人的城市,意为“春天之山”。1950年,特拉维夫和雅法合并成一座城市:特拉维夫-雅法(Tel Aviv-Yafo),如今的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经济中心,而雅法则代表了这座老城的文化和精神所在。如果说特拉维夫为以色列人带来的是现代科技的生活方式,那雅法就是追寻地中海浪漫风情的首选,从遍布摩天大楼的特拉维夫海岸望向西南,海湾中那座灯塔和坐落着古朴房屋的山坡令人向往,尤其是在夕阳即将坠入天际线的日落时分。而往从雅法老城往北眺望特拉维夫的天际线,可以看出鲜明的新老对比。大约20分钟的车程,我们就到了雅法老城。下了公交车,附近就是著名的Clock Tower和跳蚤市场(Flea Market)。因为到的比较晚,跳蚤市场里的货摊都已经收了,但是还有许多小店开着门,逛逛制作精良的手工艺品也不错。在附近LP推荐的Shaffa Bar吃晚饭,这里有可以暂时解馋的泰国味道。然后我们来到老城缓坡起伏的港口区,在喷泉和小巷之间高低穿梭,就可以来到海边。在雅法灯塔的衬托下,地中海的日落景色壮阔瑰丽。四、期待的安检盘问从雅法老城回旅馆取行李,在久等不来公交车的情况下,为了赶时间,我们只好乘出租前往机场。还记那位出租车司机还是个不紧不慢的人,途中停下来买了杯咖啡再接着送我们。后来一路上话痨病发,不停地跟我们交谈,问我们去哪儿,哪家公司的航班,他曾经也去过土耳其之类,这样的以色列人还真是少见。在马上离开以色列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遗憾,或者说是想一直想体验的环节,那就是传说中超级变态的以色列安全检查的盘问。来之前看到许多资料,在乘飞机入境以色列的时候会遇安全官的一对一盘问,这个盘问可不是到达以色列以后的办理入境手续前,而是在飞机起飞前,这样做是为了把对以色列的安全威胁降到最低。比如乘以色列航空从北京飞特拉维夫,所以乘客都会在北京首都机场遭遇盘问,其他国家和城市飞赴以色列的航班也都会采取这种安全措施,甚至会划出单独的区域和通道。而我们此行是从陆路到达以色列的,在约旦出境时有过开箱检查,反而以色列这边只问了几个关于行程上的简单问题并连开箱检查都没有进行就直接入境了,我们也就错过了这样的“难得的机会”。一般来说大部分国家都是入境检查严格,离境检查稍微简单些。可是在以色列,离境竟然也有严格的盘问程序,不管乘坐的是以色列的飞机还是土耳其的飞机,我想主要还是为了飞机和乘客的安全,防止在以色列空域出现问题或者是威胁到以色列乘客的人身安全。所以几乎所有攻略都建议一定要至少提前四个小时到达机场。离境的安检盘问发生在值机之前,所有乘客接受安全官一对一盘问,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大概会有十几分钟左右。除了关于行程的问题,有些问题看似就十分荒谬,比如你的行李里是否有武器,是否接受并携带了别人给的东西等等。另外的重点就是需要一一解释护照上所有有关伊斯兰国家的出入境记录,除了这次的迪拜和约旦,连我15年去马来西亚和16年去印度尼西亚也会被问起。比如去这些国家是干嘛的,在当地有没有亲戚朋友,一共去过几次这些国家等等。不过不用担心,都是一些简单的英语对话,不要显得不耐烦或紧张,如实回答即可,像晓丹护照上有伊朗痕迹也是没有问题的。考虑游客可能会继续前往与以色列关系紧张的中东其他国家(伊朗、沙特、叙利亚、黎巴嫩等),为了不在护照上留下入境以色列的痕迹,虽然以色列的贴纸签仍然会留在护照上,但是出入境章却不会盖在签证上,而是另外有一张入境的时候给的签证纸,这张纸一定要保管好,离境的时候会被收回。总结来说护照上有伊朗的签证和出入境章来以色列是没有问题的,反过来如果护照上有了以色列的签证即便没有出入境章还是不能前往伊朗。所以想同时前往伊朗和以色列就需要考虑好先后的问题。但是像埃及、约旦和阿联酋、土耳其以及摩洛哥、突尼斯这样的国家,对于之前是否去过以色列并不限制,游客无需担心护照上的以色列签证。这是以色列独有的盘问式安全检查,拿到登机牌之后的安检并没有特别繁琐,大概归功于以色列的高科技实力,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种类似于金属探测仪的设备,在旅客的身体和行李箱外面上扫一下,然后将收集到气味或粉末的类似于试纸一样的东西现场快检,就可以知道身上或行李里是否有可疑爆炸物。D13,2017年8月16日,特拉维夫-伊斯坦布尔-迪拜就这样我们登上了土耳其航空的飞机,与以色列告别了,至此本次中东行的主要部分已经结束了。虽然约旦和以色列短短12天的行程算不上深入,但也囊括绝大部分精华。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在一段厚重而精彩的旅行结束之后,往往很难直接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就像高强度锻炼也需要放松运动来作为缓冲和调整,伊斯坦布尔和阿联酋的行程就是本次中东行轻松愉悦的尾声。一、土航免费转机游(Touristanbul)以色列与中东地区几乎是隔绝的,大部分地区国家都不能直航,邻国中仅有安曼的约旦皇家航空(Royal Jordanian Airlines)和开罗的廉价航空西奈航空(Air Sinai)与特拉维夫有航班往来。除此之外,伊斯坦布尔与特拉维夫之间的直飞航班最为密集,比如欧洲最佳航空公司的土耳其航空(Turkish Airlines)和土耳其的廉价航空飞马航空(Pegasus Airlines),我们六人也是分别选择的这两家。作为国家载旗航空,土耳其航空虽然贵,但是却提供了免费的转机游(Touristanbul)。该项目每周七天,每天多个时段,根据转机时间的长短分为3个小时到9个小时的行程,固定时间出发,包含导游、车辆、门票和餐食。申请条件是:1、搭乘土耳其航空的航班前往伊斯坦布尔的转机航线,出发点是位于欧洲区的阿塔图尔克机场(Ataturk Airport)。2、中途在机场的转机停留时间超过6小时而不超过24小时3、在转机游开始前至少半小时在国际到达大厅Touristanbul的服务台提出申请4、必须手持土耳其签证。最后一点,注意是需要提前准备土耳其签证的。不过好在土耳其可以电子签,网站:https://www.evisa.gov.tr/zh/,价格是60美元,当时找淘宝代办还更便宜一些。因此400多人民币报个伊斯坦布尔一日游还是可以接受的。土航官网介绍:https://www.turkishairlines.com/en-tr/flights/fly-different/touristanbul/土航新浪博客介绍: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f0c4490102wy2i.html为了体验这次免费之旅,我们专门挑选了较长的转机时间。同时为了方便使用行李箱里的物品,我们在特拉维夫值机的时候提出不要将我们的行李直挂到迪拜,土耳其航空的工作人员虽然很诧异但还是经过请示后同意了。结果在伊斯坦布尔机场取行李的生活,我们发现TK791的行李转盘成了我们四人箱子的专属模式,以至于我们都后悔这样做是不是有点浪费机场公共资源了。00:55从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机场起飞,2小时的飞行03:05到达伊斯坦布尔的阿塔图尔克机场。参加的是9:00-15:00的跟团游。再回到机场18:45起飞,将近4个半小时的飞行,第二天00:05到达迪拜。加上昨天一早从特拉维夫的旅馆出门,我们有将近48个小时不能沾床,这趟免费游确实很辛劳。其中最难熬的就是凌晨3点到清晨这段时间,不过经常自由行的我们,谁还没睡过几个机场呢。二、阿塔图尔克(Ataturk)与现代土耳其作为土耳其和伊斯坦布尔的第一站,阿塔图尔克机场(Ataturk Airport)是我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提到土耳其门户机场的名字,也许好多人都不知其为何意,但说起凯末尔,只要读过历史课本的肯定都知道。凯末尔全名是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Mustafa Kemal Ataturk),其名字最后的阿塔图尔克是土耳其国会在1934年授予,其中Ata土耳其语意为父亲,Turk就是土耳其。用国父之名的礼遇,以表彰凯末尔在率领土耳其人民驱除欧洲列强取得国家独立,和通过一系列改革再造全新的现代化共和国而做出的贡献。凯末尔1881年出生在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ki),如今这里是位于希腊北部的该国第二大城市,在当时整个希腊都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1899年,凯末尔来到伊斯坦布尔开始军校的学习,熟读西方经典,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著名的加里波利战役中声名鹊起。无奈这位军事天才并不能挽救早已病入膏肓的“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战败并被分解的命运。一战之前,巴尔干地区的独立和北非属国被英法意的瓜分,奥斯曼帝国领土早就已经大幅缩水。一战以后的1919年5月,凯末尔奉命来到黑海沿岸地区,去解散当地的奥斯曼军队。逃离了协约国和奥斯曼苏丹的控制,凯末尔很快便掌控了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军队,于是便辞去了军职务,提出了“不独立,毋宁死”的口号,扛了土耳其独立战争的大旗。1920年1月,远在安卡拉的凯末尔推动伊斯坦布尔的帝国议会通过了由他起草的独立宣言《国民公约》。作为回应,协约国正式占领了伊斯坦布尔,末代苏丹穆罕默德六世(Mehmed VI)被迫解散议会,逮捕凯末尔党人。凯末尔抓住时机于1920年4月在现在的首都安卡拉(Ankara)召开新的大国民议会,另立政府。6月,作为世仇的希腊军队在英国的支持下大举进攻,企图扼杀土耳其的独立运动。8月,协约国又逼迫奥斯曼帝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色佛尔和约》,企图进一步蚕食其版图,计划仅仅把当今土耳其领土的三分之一留给奥斯曼帝国。根据条约,英法又瓜分了“新月沃土”的阿拉伯属地,希腊占据了爱琴海东岸的土地和岛屿,意大利在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得到了势力范围,甚至亚美尼亚也分到西北部的领土,而库尔德人也将在西南部地区独立建国。只有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内陆地区也就是土耳其的核心和固有领土还保持着独立和完整,而最关键的海峡地区虽然保住了但却要交由国际共管。条约还规定如条款的执行情况不合协约国之意,伊斯坦布尔将被占领。以凯末尔为首的爱国军官当然不会认同极其苛刻的《色佛尔条约》,危难时刻,凯末尔又出任国民军总司令,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把希腊军队并顺势将其他列强势力赶出了土耳其,迫使协约国在1923年7月重新签订《洛桑条约》,让之前的《色佛尔条约》最终成为巴黎和会后唯一被完全取代的条约。有战争就有妥协,看看当今希土两国的地图,爱琴海几乎成了希腊的内海,而土耳其西部海岸外近在咫尺的岛屿都归属了距离更远的希腊,目前的划界就是这次战后妥协的结果。回顾这一区域的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当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就有很多希腊城邦,比如特洛伊、以弗所和米利都,包括拜占庭。之后这一地区在一千多年以来都属东罗马帝国统治,并不存在土耳其人。直到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入君士坦丁堡,希腊才成了土耳其君主的属国。在同一个帝国下,人口是相互流动的。但在土耳其独立之时,受民族国家的思想影响,两个国家在交换人口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冲突,最终成为世仇。虽然再也无法恢复到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时期,甚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版图,土耳其保住了其核心领土和重要的海峡地区。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凯末尔当选为首任总统,革命起源地的安卡拉被确定为首都。随后凯末尔先后取消君主的苏丹制和宗教的哈里发制,实施世俗化和宪政化,全面转而向西方学习,比如采用拉丁字母取代阿拉伯字母来拼写土耳其语。通过六位一体的凯末尔主义,最终土耳其重新崛起并成为地区强国。推荐一篇“地球知识局”的一篇文章《伊斯坦布尔并不是土耳其首都,那是哪里?》:http://wemedia.ifeng.com/94555635/wemedia.shtml.不止这篇文章,“地球知识局”的所有文章都值得推荐!三、苏丹艾哈迈德历史城区(Sultanahmet Area)在机场一家咖啡店的桌子上趴着迷糊了一小会儿,不久机场就又开始为早班机而忙碌起来了。花了20 TRL(1土耳其新里拉约合1.91人民币)点了一杯土耳其红茶和一份三明治,然后就早早地来到了航站楼一楼的Touristanbul项目服务台。服务台附近比较显眼的标志物就是星巴克,报名过程很简单,只需要出示登机牌经工作人员登记即可,以便确定不会耽误后续的航班。出发前会有土耳其航空的导游到现场组织大家到航站楼外集体登车,那场人数比较多,就安排一辆大巴和一辆小巴并配了两名导游。乘车沿着马尔马拉海岸线前往由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金角湾围绕形成的半岛,这就是伊斯坦布尔老城著名的历史城区,苏丹艾哈迈德区,1985年Historic Areas of Istanbul成为土耳其首个世界文化遗产。一路上飘着小雨,窗外右边是海,左边偶尔能看到一段段的古城墙,舒服地窝在座椅里非常惬意。再看看天气预报,今天气温在22-29度之间,而且未来一周也都如此,看来八月份伊斯坦布尔的天气还是非常合适观光的。在一家名为Tamala的餐厅吃团餐的早饭,然后正式开启跟团游,这下子终于不用费神规划路线了。轻松观光一日游,因此接下来的游记将切换到“看图说话”模式。第1站,赛马场(Hippodrome)。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的唯一统治者君士坦丁大帝决定将首都从如今的罗马迁往如今的伊斯坦布尔,当时这里叫做拜占庭(Byzantium),是一座始建于公元前660年、当时受雅典控制的希腊小城邦。君士坦丁大帝先是将该城更名为新罗马(第二罗马),很快又更名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大帝大规模扩建城市,并修复之前已有的赛马场。此后1000多年的东罗马帝国时期,赛马场和剧场、浴室一样都是罗马标准化城市的社会生活中心,君士坦丁堡更是成为全欧洲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城市。1453年以后的奥斯曼帝国时期,这里不再举行比赛,但还被用于各种庆典活动。赛马场如今叫做苏丹艾哈迈德广场,这一区域周围有密集的古迹和博物馆,伊斯坦布尔最有名的地标如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托普卡帕皇宫、地下水宫和考古博物馆都在这个区域。这个广场上竖立有三根柱子,最精致的是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Obelisk of Tutmosis III)。方尖碑是古埃及的杰作之一,距今有4000年的历史,被认为是崇拜太阳神阿蒙的纪念碑。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会发出耀眼光芒。方尖碑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和权威的强有力象征,因此在近代成为列强文物掠夺的焦点。目前世界现存的古埃及方尖碑有30块,埃及本土只有8块,其他的方尖碑都散布在世界各地,意大利最多有13块其中罗马就有8块、英国4块,土耳其、法国、英国、美国、波兰、以色列各1块。伊斯坦布尔这块方尖碑建造于大约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时期,原来矗立在埃及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门前。公元39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Theodusius I)将其从埃及购回。为了方便运输,方尖碑被切割成三块运回君士坦丁堡,并加装大理石底座。如今所见的碑体是仅存的顶端部分。粗石方尖碑(Rough-Stone Obelisk/Walled Obelisk)。这个不是古埃及的,而是10世纪的东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七世(Constantine VII Porphyrogenitus)统治期间建造的。最初被镀金的青铜外衣和昂贵的装饰所覆盖,但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遭遇了洗劫,从次不再光鲜亮丽。青铜蛇柱(Spiral Column/Serpent Column)。这根柱子来自古希腊,从公元前478年开始就竖立在德尔斐神庙前,用来庆祝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的胜利。建造之初,其顶部装饰着一个由三个蛇头支撑的金碗。公元前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之后,为扩建城市而专门从希腊运来的。经过第四次十字军和奥斯曼征服和破坏。目前露出地面的短短的一截只是当初德尔斐三脚祭坛仅剩的下部。第2站,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Sultan Ahmet Camii)从赛马场出来,我们就来到了大名鼎鼎的蓝色清真寺。蓝色清真寺正式名称为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建于奥斯曼苏丹艾哈迈德一世统治时的1609年至1616年。气势恢宏、造型奢华独特,是伊斯坦布尔的地标式建筑,之所以称其为蓝色清真寺是因为内部的墙体贴满了蓝色的伊兹尼克瓷砖。这座清真寺是奥斯曼帝国希望超越之前东罗马帝国的标志、旁边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而精心建造的,敢于建造一座与麦加禁寺同样拥有6座宣礼塔规制的清真寺也彰显了奥斯曼帝国的野心。参观蓝色清真寺是免费的,进门的时候需要注意穿着,女士还要包着头发。工作人员会给每名游客发一个袋子,将鞋子装进去自己提着。今天是周三,但是游客却非常多,很多来自中国的旅行团也在里面。步入寺内,地上覆盖满了舒适柔软的地毯,虽然人流如织,但依然能感受到庄严而肃穆的氛围。尤其是巨大的穹顶,透光的窗户和精美的墙壁,瞬间就把我震撼到了。第3站,托普卡帕宫(Topkapi Palace)从蓝色清真寺出来,前往托普卡帕宫,会从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的背后经过。因为离得太近了,只能拍到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一部分,外墙偏红色的的砖显得比较特别。托普卡帕宫是半日游里唯一需要门票的景点,比起旁边著名的清真寺和教堂,皇宫的名气并不是很大,但是排队入场的游客却一点也不少。托普卡帕宫位于老城区所在的本岛深入海峡的最顶端,又称老皇宫。从“征服者”默罕默德二世(Fatih Sultan Mehmet)在1453年开始第一阶段的建设,到19世纪的末代苏丹们将奢华欧式新皇宫建在海峡北部的岸边,将近四百年的时间,这里是历任苏丹的宫廷。托普卡帕宫面积比较大,共分为四个庭院(Court)和后宫(Harem)。其中售票处在第一庭院和第二庭院之间,后宫的出入口在第二庭院并且要单独收费。上图为第一庭院和第二庭院之间的中门。在皇宫露台上可以看到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orus Strait),而右手边远处就是马尔马拉海(Sea of Marmara),再加上马尔马拉海南端的达达尼尔海峡(Dardanelles Strait),两个海峡和一个海组成了土耳其海峡(Turkish Straits),连接了黑海与地中海,也分开亚欧两个大洲,因此这条黄金水道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从托普卡帕宫出来就回到早上那家餐厅吃晚饭,然后就直接回了机场。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参观原本行程里的地下水宫(Basilica Cistern),确实有些遗憾。因为这个地方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三部曲,汤姆·汉克斯的《但丁密码》取景地而吸引着我。早早回到机场,托运完行李,可以安心地逛逛阿塔图尔克机场,虽然我啥也没买,但是据说这座机场免税店的价格还不错。之后再起飞,又经过将近4个半小时的飞行,第二天凌晨,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最后一站迪拜。从特拉维夫到伊斯坦布尔,再到迪拜,在不到24个小时之内,飞行4143公里,走过3个国家。虽然很疲劳,但却很满足,我终于在欧洲的土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虽然只有短短的15个小时。凌晨三点,迪拜虽已进入午夜,但依旧是难耐的高温。走出舒适的公寓,来到室外的阳台,望着不远处的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哈利法塔,突然有种从历史回到现实的穿越感。再次回归都市的现代生活,身体上的疲劳很快就消散了,但是十多天以来心灵上经受的巨大冲击确实让人一时间难以消解。但我却不想停下脚步,因为心灵一旦平复了,那么也许旅行就真的结束了。D14,2017年8月17日,迪拜都市有都市的玩儿法,那就是一切都没有计划和行程的随性。一觉醒来已经是上午11点,正好给原计划想要去的高空跳伞(Skydive Dubai)找了个不错的借口。当然价格是更重要的原因,虽说从4000米的高空飞机上跳向棕榈岛(The Palm Jumeirah)被誉为是全球十大最美跳伞地,但是1999 AED(当时1迪拉姆约合1.82人民币)的价格对于行程的末期我来说,实在是觉得贵的肝儿疼。虽是休闲的都市游,我还是想例行介绍下我们此行中东的中转地迪拜。说起全世界最土豪与奢华的城市,无论怎么排,迪拜一定会榜上有名。但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迪拜既是个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国家,还常常会被误认为是阿联酋的首都。说起阿联酋这个国家的名字实在是太奇怪了,但假如你知道阿联酋的全称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话,你就不会将迪拜和阿联酋傻傻分不清了。一、阿联酋(The United Arab Emirates)与迪拜(Dubai)阿联酋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北濒波斯湾,对岸就是伊朗,其大部分国土与沙特阿拉伯接壤,向西与卡塔尔半岛隔海相望,东部与阿曼共同并组成了波斯湾的咽喉和最窄处,霍尔木兹海峡(Hormuz Strait)的屏障。阿联酋的国家历史非常短暂,只有短短的40多年,只好说说这片土地的过往,不得不提的是邻国阿曼的统治。自7世纪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在阿拉伯半岛西部兴起以后,远在半岛另一侧、波斯湾沿岸地区的这片土地很快也归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并通过这里的海港将伊斯兰教传到印度洋地区。阿联酋的邻国阿曼曾经是半岛上最古老和强势的国家之一,随着阿曼在11世纪末的独立,至15世纪,现今的阿联酋一直是其一部分。16-17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这一地区经历了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后被成长为强盛的阿曼帝国(Oman Empire)的驱逐。从17世纪中期开始,阿曼帝国一共经历两个王朝,在18世纪中期亚里巴王朝(Yaruba Dynasty)灭亡后,波斯曾跨过海湾进行入侵,赛义德王朝(Al Busaid Dynasty)很快再次统一阿曼。之后帝国走向巅峰,成为印度洋沿岸实力较强的国家,并一度扩展到东非沿海地区。18世纪,阿曼屡次内乱,阿联酋地区的各地方首领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权。混乱时期海盗盛行,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保障印度至埃及的航线通畅,借打击海盗之机渗入该地区,并在1820年与各酋长国签订《波斯湾总和平条约》,宣布永久休战,此时的阿联酋地区被称为特鲁西尔海岸(Trucial Coast即停战海岸)。1892年特鲁西尔海岸各酋长国接受英国的独家保护,不与英国以外的任何国家独立往来,并归属英国驻波斯湾总代表节制。至1968年1月英国宣布撤军,阿布扎比酋长和迪拜酋长经过会晤一致同意将争取周边更多的酋长国加入新国家,包括了远邻的卡塔尔(Qatar)和巴林(Bahrain)。但在英国的干预下,卡塔尔和巴林最终退出会谈,1971年12月2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宣告成立,由阿布扎比(Abu Dhabi)、迪拜(Dubai)、沙迦(Sharjah)、富查伊拉(Fujairah)、乌姆盖万(Umm-al-Qaiwain)和阿治曼(Ajman)共6个酋长国组成。1972年2月10日,曾经退出会谈的哈伊马角(Ras Al Khaimah)加入联邦,至今阿联酋共有7个相对独立的酋长国。如今,在阿联酋的地图上还是能看到过去强大邻国阿曼的历史痕迹。首先阿联酋并没有完全锁住霍尔姆斯海峡的最关键地带,其陆地最北部深入海峡的部分是阿曼的飞地,穆桑达姆省(Musandam),其与阿曼的大部分领土并不相邻,位置非常像位于马来半岛的最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一样非常重要。阿曼虽然没能留住特鲁西尔海岸诸国,但却留住了最具战略意义的穆桑达姆。其次这个穆桑达姆省还有一块叫做马德哈(Madha)的飞地被包围在阿联酋的富查伊拉、沙迦和哈伊马角三个酋长国之中。而在马德哈的内部,又包含了一块阿联酋沙迦酋长国的飞地,那赫瓦(Nahwa)。对阿联酋来说,马德哈就是其领土内的内飞地(Enclave),而那赫瓦是其领土外的外飞地(Exclave),这种“飞地套飞地”的人文地理现象并不常见。这种情况的形成与当时许多小酋长国在面对同样是一穷二白的阿曼和阿联酋,挑边站队时候的随意性有一定关系。选择加入阿曼的马德哈估计到现在肯定肠子都悔青了。而处于“套娃”最内层的那赫瓦肯定在为当时的押宝成功而没事偷着乐。随着1960年以后的阿联酋发现了大量的石油资源,并且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位居世界前十位,咸鱼早已翻身,原来的小弟也就一跃而起并远远超越了阿曼老大哥。阿联酋首都是其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80%)、发现石油最早且储量最多的阿布扎比,而迪拜是人口最多、面积和石油储量次之的第二大酋长国。阿布扎比占了全国石油总储量的94%,迪拜占6%,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阿布扎比不同,迪拜自知先天不足,于是未雨绸缪,进行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着力发展自由贸易,最终成为波斯湾和中东的金融中心。二、迪拜购物中心(Dubai Mall)的世界之最不甘做第二名的迪拜在近十年之内拥有了多个世界之最,其中好多个就在我们公寓附近。比如世界最高建筑的哈利法塔(Burj Khalifa),哈利法塔旁边就是世界最大的购物中心、迪拜购物中心(Dubai Mall)。购物中心内的迪拜水族馆和水下动物园(Dubai Aquarium & Underwater Zoo)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族馆观赏幕墙。购物中心前面的广场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编舞音乐喷泉(Dubai Fountain)。我们踌躇满志,胸怀即将走向人生巅峰的期待准备去探寻这些伟大的世界记录。不过刚从酒店出门,我们就被热浪赶了回来,300米外的Business Bay轻轨站此时无比遥远,更不用说仅仅3公里外却“望山跑死马”的哈利法塔了。片刻就领略了迪拜热辣的天气,我们决定再也不指望公共交通了,迅速找酒店前台办好了租车手续,一台丰田七座商务车将陪伴我们完成今后两天的行程。再出发已是傍晚时分,先加满油,然后开车沿着Sheikh Zayed Rd往南漫无目地闲逛。迪拜这条主干道路非常宽,车速也很高,类似于国内的城市快速路,主要地标建筑几乎都在这条路上。各种造型奇特、充满想象的摩天大楼如电影画面一样,一一映入眼帘,再慢慢进入后视镜,一路心潮澎湃,不时还有豪车从身边飞驰而过,此时此地开车畅游车海也是一种享受。当远远地看到一扇门造型的亚特兰蒂斯酒店(Atlantis the Palm),也就意味着朱美拉棕榈岛(Palm Jumeirah)到了,我们决定过去看看又一个号称 “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建筑,一座巨资打造的人工岛屿群。从空中俯瞰,朱美拉棕榈岛形似棕榈树,完整包含了树干、树冠和树叶,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改造项目之一,岛上各处都是精美奢华的酒店、度假村和别墅。其实在迪拜更南部的位置,还有一个相同造型但规模更大的杰贝阿里棕榈岛(Palm Jebel Ali),但那个棕榈岛的建设早已停摆,彻底成为一个烂尾项目。亚特兰蒂斯酒店位于朱美拉棕榈岛的树冠正中央,也就是最顶端的防波岛上。开车沿着树干部分一直往上走,当距离酒店越来越近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地下隧道,等再次开出地面的时候,就已经到了树冠上的酒店侧方位置。遗憾的是这里只有未完工的工地和近距离的波斯湾,无法从正面近距离观赏这座童话城堡般酒店。从朱美拉棕榈岛出来,我们就直奔最期待的购物圣地Dubai Mall。Dubai Mall的奢华和庞大,从一进停车场就让人感受到震撼,因为这里的停车场竟然有七层,并且还分为Fashion Parking,Cinema Parking和Grand Parking三个停车区,共16000个停车位,在这里停车是免费的。但是否不论停车时长都免费,我还真不知道,因为在这里确实见到了已经堆积了厚厚灰尘的疑似无主的豪车。Dubai Mall是世界最大的购物、娱乐和休闲中心,有1200多个店铺,总面积有50个足球场大小。巨大的面积不是由更高的楼层来堆叠起来的,实际上Dubai Mall只有LG、G、1和2四个楼层。这样就能想象出在这里逛街是什么体验了,非常容易迷路,好在商场里随处都有路标并且提供中文版手册。作为顶级商场,Dubai Mall一般不会打折,更没有奥莱店和工厂店,因此只逛不买是最明智的。我们停好车进入商场的时候已经快晚上9点了,恰巧当天是周四,每周四至周六,商场会比平时延长一个小时的营业时间,到午夜12点关门。只有3个小时的时间,为了提高效率,于是大家分头行动,我和妙两人直奔了水族馆。水族馆纵跨了从G、1到2的三个楼层,包含水族馆(Aquarium)和水下动物园(Underwater Zoo)两部分组成。站在Dubai Mall的G层和1层,不用花钱就可以近距离观赏到水族馆的巨大鱼缸。其中构成鱼缸正面的有机玻璃面板为全世界最大,长32.8米,高8.3米,厚度达到0.75米,重245吨。整个水族馆拥有包括鲨(Shark)和鳐鱼(Ray)在内3.3万头海洋生物,在G层的落地幕墙前就可以看到。而在2层的其他生态区,还有企鹅、海豹、鳄鱼、食人鱼、蜥蜴等各种动物以及各种互动环节,想看到这些生物就需要购票进馆观赏了。我们购买的是Explorer Experience套票,每人150AED。包含了G层的水底玻璃通道(Aquarium Tunnel)和鱼缸背后Rainforest Cafe里的VR模拟器体验,2层的水下动物园里的玻璃底船(Aquarium Glass Bottom Boat)、潜水模拟器(Submersible Simulator)和由科研人员讲解的幕后花絮(Behind the Scenes tour)等好玩的体验。还可以另外付钱在鱼缸里深潜与鲨鱼共舞,或者是喂食鳐鱼等更加刺激的项目。对于不同的套餐,工作人员会给游客带上不同颜色的手环以示区别。Dubai Mall网址:https://thedubaimall.com/Dubai Aquarium & Underwater Zoo网址:https://thedubaiaquarium.com/en/Default.aspx漫步在48米长的水底玻璃通道中,近距离观赏各种海底生物。乘坐玻璃底小船在鲨鱼头上划过,饱览水下风光。2层的水下动物园D15,2017年8月18日,迪拜-阿布扎比-迪拜今天的目的地是首都阿布扎比。大约120公里的距离,限速140公里,平坦宽阔的8车道高速公路E11连接了迪拜和阿布扎比。事实上这条全程将近600公里的高速公路,南北贯穿了除富查伊拉以外的其余六个酋长国,在波斯湾沿岸连接了沙特和阿曼穆桑达姆的边境,是阿联酋最长的高速公路。在不同的酋长国,这条高速公路还有不同的名字,其中在迪拜的路段被命名为Shaikh Zayed Road,在阿布扎比的路段被命名为Shaikh Maktoum Bin Rashid Road,分别以对方前任的酋长名字命名。一、阿布扎比(Abu Dhabi)和哈利法塔(Burj Khalifa)1968年2月,阿布扎比酋长Shaikh Zayed bin Sultan Al Nahya和迪拜酋长Shaikh Rashid bin Saeed Al Maktoum在两国边界会晤并达成协议,为日后七个酋长国的正式联盟迈出了第一步。作为联盟发起者和最大最有实力的两个酋长国,从建国至今,阿联酋总统一直由阿布扎比酋长的阿勒纳哈扬(Al Nahya)家族担任,而副总统兼总理则由迪拜酋长的阿勒马克图姆(Al Maktoum)家族担任。现任的阿联酋总统是Sheikh Khalifa bin Zayed Al Nahyan,副总统兼总理是Sheikh 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从我们前文讲到的阿拉伯人命名规则(见D5-阿拉伯人的名字,此处的Ibn同bin,Sheikh为尊称),可以看出现任的两国酋长都是阿联酋建国后的第二代领导人。阿布扎比酋长Khalifa是2004年就任阿联酋第二任总统,迪拜酋长Mohammed是2006年继任其去世的兄长Sheikh Maktoum bin Rashid Al Maktoum就任的阿联酋第三任副总统兼总理。两个家族之间还有联姻关系。现任副总统兼总理的迪拜酋长Mohammed是Rashid的第三子,其母亲Sheikha Latifa bint Hamdan Al Nahyan是阿布扎比前酋长(1912-1922在位)Sheikh Hamdan bin Zayed bin Khalifa Al Nahyan的女儿,而Hamdan是现任总统、阿布扎比酋长Khalifa的三伯,Khalifa的父亲是四弟。文字不太好讲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我自制了一张图表,大家就明白了。其中为了方便叙述,表格中的第三代和第四代省略其祖父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22年8月,扎耶德大帝(Zayed the Great)的三子、当时阿布扎比酋长Hamdan被四弟Sultan杀害,Sultan继位。也就是说现任阿联酋总统、阿布扎比酋长Khalifa的爷爷Sultan杀害了现任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Mohammed的姥爷Hamdan,两个酋长国既是亲戚,又是仇家,还是搭档。前文提到过,阿联酋七兄弟之间的资源极为不平衡,发展差距极大。既然是一个国家,阿联酋就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脱贫攻坚,消灭贫富差距。好在作为联盟老大的阿布扎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补贴其他兄弟酋长国的重任,对每个酋长国的国民都有相应的政策性照顾,甚至还雪中送炭地帮助过老二迪拜。位于迪拜的世界第一高度哈利法塔(Burj Khalifa)原名为迪拜塔,2004年1月开始施工,2010年1月正式竣工,建筑高度为828米(包括天线的总高度为829.8米),地上共163层。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迪拜塔的建设遇到了资金问题而难以为继,总统和阿布扎比酋长Khalifa慷慨解囊。为了纪念这段友谊,迪拜塔在建成后被改为哈利法塔。同时哈利法(哈里发Khalifah)在阿拉伯世界中也有政治和宗教领袖之意,甚至18世纪以后奥斯曼苏丹为了表明在伊斯兰世界享有最高权威,以便联合穆斯林对付共同的敌人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也自立为哈里发。除了是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还拥有其他多个世界之最的头衔。在游客体验度方面,位于第 124 层的观景台At the Top,和位于148 层的破世界记录的观景台At The Top Sky,都可以同时饱览壮丽的城市美景。只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次并没有机会登高眺望。Burj Khalifa网址:http://www.burjkhalifa.ae/en/index.aspx阿布扎比之行也是处处都有世界之最。二、法拉利公园(Ferrari World)1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首先来到位于阿布扎比的亚斯岛(Yas Island)的法拉利公园,这是目前除法拉利总部意大利马拉内罗之外的全球唯一的法拉利主题公园。对于法拉利的钟爱应该说来来源于中学时代在电视上看到的F1赛事,作为意粉,不仅是足球,连赛车领域的法拉利F1车队也是我最支持的,尤其是在2000年前后的舒马赫时期(Michael Schumacher),红色的赛车在赛场上总是那么耀眼。门票225AED,有中文网站:https://www.ferrariworldabudhabi.com/。我们是通过飞猪代理购买,稍微便宜一些,每人398元。法拉利公园和阿布扎比最大的购物中心Yas Mall是连通着的,停车场也在一起。根据大家的兴趣,此站我们再次兵分两路,我和Amy、海鸥一起去了法拉利,其余三人留在Yas Mall逛街。在法拉利公园里,除了各款跑车和F1赛车陈列以外,最大的亮点就是拥有世界上速度最高的过山车,5秒内加速到240公里/小时的Formula Rossa(乘坐时需要戴上风镜)。除此之外该公园另外还有Flying Aces和Fiorano GT Challenge两个过山车,和位于公园最中央的、可以冲到亚斯岛最高点的Turbo Track等非常刺激的项目。作为主题乐园,这里也有适合家庭和孩子游玩的项目,也有一些关于法拉利的介绍和赛事互动体验的项目。由于时间有限,尤其是最热门的Formula Rossa还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去排队,我们不可能一一体验,只能挑选最值得玩的项目,我是全部参与了以上四个我个人推荐的极速项目,感觉非常刺激,全程喊破喉咙。上图为最刺激的 Formula Rossa下图为两个轨道同时进行的Fiorano GT Challenge还可以参与驾驶体验的项目Karting Academy三、皇宫酒店(Emirates Palace Hotel)经常有报道说阿布扎比的皇宫酒店是世界上唯一的八星级酒店,事实上酒店评级中根本就没有八星级这种说法,七星级或八星级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礼遇和称赞。而酒店官方只是说由凯宾斯基团队运营的奢华五星级酒店。皇宫酒店中文版网站:https://www.kempinski.com/zh-cn/abudhabi/emirates-palace/如果说哈利法塔是在高度上创造历史的话,那么皇宫酒店就是在长度上独树一帜,主体宫殿建筑群长超过1公里。超长且富丽堂皇的的长廊全部用大理石堆砌而成,共有114个装饰了黄金的马赛克穹顶和1002件水晶吊灯,造价共30亿美元是世界第三高的酒店。之所以命名为皇宫酒店,是这因为这里最初是为迎接海湾合作委员会(Gulf Cooperation Council)的各国酋长们开会而修建的,气度自然不凡,奢华中同时披上了浓郁阿拉伯风情的外衣。酒店大门是一座类似凯旋门的建筑,开车通过长长的坡道,便可直抵位于四楼的酒店大堂。想深入酒店一探究竟,最划算的办法就是预定位于四楼酒店大厅的Le Vendome自助餐或是Le Cafe下午茶。我们是通过飞猪平台的佰程预定,每人258元的Le Cafe金箔下午茶套餐,内容包含一杯金箔咖啡和一块蛋糕。按照预定的时间,在凯旋门下出示电子预定单即可进入酒店,同时稍微注意下穿着即可,并不要求西装革履或是裙装礼服。金箔少吃无害中央穹顶距地面72.6米,直径42米,用黄金、夜明珠及水晶装饰。皇宫酒店还是电影《速度与激情7》的取景地之一,即便是一群屌丝从酒店大堂拾级而下,都可以自带气场和背景乐的加持。皇宫酒店对面的这群摩登大楼,左边是由五座建筑组成,集购物中心、五星酒店、写字楼和高级公寓于一体的阿提哈德塔(Etihad Tower),《速度与激情7》中的超跑Lykan HyperSport停放和连穿三座楼的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右边是两座豪华五星级酒店Grand Hyatt Abu Dhabi Hotel & Residences Emirates Pearl和Bab Al Qasr Hotel。上图左侧的白色圆顶的“凯旋门”就是皇宫酒店入口。作为奢华高星酒店,皇宫酒店性价比还是很高的,我顺手用Booking查了下当时的房价,并不算很夸张。四、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Sheikh Zayed Grand Mosque)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是阿联酋第一大清真寺,可以供4.1万人同时礼拜,其中主祈祷厅可容纳7000人。大清真寺是由阿联酋第一任总统谢赫扎伊德提议兴建的,最终也成为了他的归宿,其坟墓就在清真寺的西北侧一角。这座清真寺是为数不多的对非穆斯林开放的清真寺,始建于1996年并于2007年完工,虽然历史并不悠久,但却十分著名,结合了伊斯兰文化传统和现代建筑艺术,并以富丽堂皇、穷侈极奢而著称。大清真寺外墙采用号称“斯拉夫白”的马其顿大理石建造,整体给人感觉纯洁无暇,而地板上的花纹都是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宝石镶嵌,色彩饱满,栩栩如生。四周回廊上的石柱顶端椰树造型是用黄金包裹,大厅吊灯的水晶则来自施华洛世奇。大清真寺的世界之最是主祈祷厅的地毯,这块由22.68亿个结拼接的地毯由伊朗设计并手工制造,面积5627平方米,重量35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地毯。据说,整座清真寺的建造总耗资55亿美元。大清真寺的入口是个简易的大厅,左右分为男女两个更衣室,为女性游客提供有连帽的紫色袍子,穿上去以后像精灵一样都显得很萌。我们达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了,夜幕下的大清真寺在四周水池的倒影中呈现出其神秘的一面。钴蓝色的灯光,投射在点缀着金黄色的洁白建筑上,在深邃的夜空下十分惊艳。特别是利用白皙如镜的大理石地面或是四周水池反射,而拍出来的倒影图片更是不加任何效果就足够惊艳的。最后秀几张个人照,下图这种坐在地上的拍照姿势是被安保人员劝阻和禁止的,这可能是一种不敬的姿态。大清真寺免费参观,周六至周四的开放时间为早上9点至晚上10点,周五礼拜时间开放时间有限制,每日分时段还设有免费的导游讲解。大清真寺网址:https://www.szgmc.gov.ae/en/HomeD16,2017年8月19日,迪拜-国内早晨酒店Check Out并寄存行李,再将比我们晚一天离开的海鸥和成成送到他们的新住处,然后就在Dubal Mall里闲逛,就这样度过了此行的最后一天。一、迪拜的吃住行我们在City Premiere Hotel Apartments住了三天,每天都可以看到远处闪亮的哈利法塔和楼下繁忙的Sheikh Zayed Road。酒店位于一座43层大楼内,拥有一个室外游泳池和健身房,公寓内各种家具设备齐全,每天提供客服清洁服务。楼下就有菲律宾人开的West Zone Fresh Supermarket,可以方便采购食材和生活用品,下厨来顿久违的中国味道既实惠又美味。我们订的公寓是200平米的三室一厅三卫,加上一个专门的行李间、厨房和一个超长太阳台,1556人民币一天,确实非常超值。也是因为住的很舒服,以至于我们每天都不能按时出门。虽然不是高星酒店,但也有当地人携家带口来此入住的。我们就有机会亲眼见到了传说中的一夫四妻现象:一个身着白长袍的男子带着好几个身着黑色布卡罩袍的女子,和孩子们一起一大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在阿拉伯传统和教义里,一夫多妻在战乱纷争的游牧部落时代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男子阵亡后遗留的家庭问题,至今在部分中东国家依然也是合法的存在。但在知识分子和高端人群中,更多的还是接受与世界接轨的一夫一妻制。在Dubal Mall里吃了顿可口的泰国冬阴功,然后就回到酒店还车准备前往机场。在迪拜,当地阿拉伯人基本上都是不用工作的,打工的更多是东南亚人和南亚人,因此比较适合中国人口味的东南亚饭菜非常流行。我们这次租车两天共花费了740AED其中的140AED是过路费,另外加油还花了100AED。当时我们就很惊讶,好像是没见到有收费站啊,这过路费是怎么来的。租车公司立刻给出了详细的收费清单。原来虽然迪拜是个土豪国度,但高速也不免费。只是收费的方式更我们不一样,我们是按路段和距离收费,他们是只要通过收费点就收费。每台车辆都装有类似ETC的扣费卡,通过安装在路上的电子扫描装置,在固定收费点,自动对车辆进行扣费操作。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路面上的SALIK收费门和指示牌上的Toll Gate字样。和国内一样都是左舵车,所以在迪拜开车还是挺顺手的,这里司机素质都很高。第一天晚上开车出门,我忘记开大灯了,旁边的出租车司机就会放慢车速并主动摇下车窗,提示我Turn on light。在迪拜开车需要注意几点,一般就没问题。一是这里车速很快,千万不要超速。二是小路上环岛多,要遵守环岛内车辆先行。三是一定要无条件礼让行人。二、迪拜的遗憾与全程的感悟旅程的末期,不可避免会遇到审美疲劳,不仅懒得拍图,而且劲头也不足,以致于每天行动拖拖拉拉,错过不少精彩,留下些许遗憾。一是没有到朱美拉公共海滩(Jumeira Public Beach)与帆船酒店拍一张合影。帆船酒店(Burj Al Arab Hotel)的叫法来自其独特的外型,正式音译应为伯瓷酒店,或者意译为阿拉伯塔酒店,号称全球唯一的七星级酒店。不远处的朱美拉公共海滩是与酒店合影的最佳拍摄地,而下午茶是进入酒店的最便宜的方式,但费用要比阿布扎比的号称“八星级”的皇宫酒店贵不少。中文版网站:https://www.jumeirah.com/zh/restaurants/二是没有看到Dubai Mall广场前的世界规模最大的编舞音乐喷泉Dubai Fountain。可以喷射出最高152.4米的水柱(世界第三高),造型有上千种变化。伴以多种投影灯光,和包括《梁祝》、《吻别》在内的世界各地名曲和流行音乐为主要表演形式,每晚有固定场次的表演。航班是晚上11点起飞,7个小时后,南方航空CZ3042将把我带回祖国,旅行也将全部结束。安检前与福建的朋友简单告别,我们早早来的登机口,里面全是中国游客。只好去隔壁找座位,而这边全是穿着白色长袍,踢着拖鞋,带着咖喱味的深色面孔,我倒也比较适应。在这里好不容易找到个座位,连日奔波困得我赶紧打个盹。而就在起身准备登机的时候,邻座的巴基斯坦人终于忍不住要跟我聊聊。受限于有限的英文水平,内容无外乎就是: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几句寒暄之后,大家各奔东西,从此再无交集。登机,就在即将起飞的时候,我看看了早已在手机上编写好,准备发布到朋友圈的文字,犹豫了下决定还是不发了。十几天的旅程,感悟太多,自然也就显得有些矫情。直到一年多以后,再次回顾这段旅程,花费了超远行前准备的精力,收集梳理补充了大量的资料,在X万字游记成型的时候,我想把这段文字作为本文的结尾,以此回首彼时彼刻的思绪,一种期待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状态。“从中东小众的约旦,到多宗教圣地的以色列,再到匆忙却又惊艳的半日伊斯坦布尔,每次出行最后我都会选择一处休闲的地方作为休整,迪拜作为此次的终点,给我的感觉并不是之前定位的奢华,而应该是居家。没错,200平公寓,便捷的设施,配套的周边,默契的团队,方便的自驾,让之前紧张的行程一下子回到了慵懒的度假,从厚重的历史走到了现实的生活。但,这也意味着这趟旅行的即将结束。迪拜之前,有两晚睡机场,五晚约旦,六晚以色列,每天六点自然醒,会赶时间甚至没有午饭,也会24小时内飞两个航班七个小时三个国家,每晚都是秒睡。依然有遗憾舍弃的一些想去的地方。其实旅行,远没有朋友圈里的那么风光,但却是自由和新鲜的。合上伴手书《千年一叹》,一路来,我所期盼的就是在圣地与伟人邂逅,在历史回溯中体验世事变迁。那么无疑,中东是最好的地方。希腊的文化,罗马的统治,犹太的宗教在这里荟萃,尼罗河,两河直至印度河之间的沃土里孕育了无数伟大的帝国和文明,也演绎了无数宏大的史诗巨著。而此行的核心就是耶路撒冷,作为世界的圣地与中心,只是拜于当今是天启宗教为主流的世界。而历史往前推,基督教和犹太人只是文明的孙子辈。巴比伦,埃及,印度和希腊,罗马,波斯,当然还有中国都错过成为世界中心的机会。世界很大,中心不应只有一个,我们的脚步还有很远。下一站寻访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而下一站真的就是欧洲,真正的欧洲。三、下一季预告2018年4月25日至5月14日,巴黎--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比萨-罗马-梵蒂冈-那不勒斯-庞贝--雅典-迈泰奥拉-德尔斐-雅典,蜜月欧洲行,又是一篇迟到的游记。